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2023-04-04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教育为了什么?“教育即生长”,这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道出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他的意思也就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教育的真谛提醒所有教师:教育应该珍视学生生命的诉求,并且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教育的真谛也决定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那就需要让全体学生拥有好的心态,来促进学生走向成功,走向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考试焦虑普遍,此外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它更多地需要教师用心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开学生纠缠的心结,驱散学生心中的阴影。

一、家庭的原因

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的共同点都是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不够。他们有的是父母离异的,有的是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他们要么是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带,要么纯粹就是自己一人在家,家长根本无法照看和管教。

二、心理的压力

随着学生个人的成长,学习科目的增多,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应付这些压力,保持个体的情绪健康,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的挑战,是学生成长的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问题。

中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教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个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压力。事实上,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学生多用好烦、太沉重、好辛苦等字眼来形容心理压力,这表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了。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1)来自学业的压力。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中学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增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所以不能适应学习状况的改变,感到压力很大,而且短时间内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长期承载超负荷的压力,压力过大时,就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同时,是否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2)来自教师的压力。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而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要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而且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要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授人以渔”,寻找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途径,传授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三、采取的措施

面对学生的情况,可以制定如下措施:针对学生家庭原因和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家庭原因。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通过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明情况,要求父母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2.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但是学校和家庭的问题,它还是社会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的能力,尤其是家长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在校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同时,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虽未走向社会,但是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负担、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情绪调控等问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和各高校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1]。教育部为此专门印发文件要求各高校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诸如专门的课程、培训、讲座等,多数高校以选修课为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诸如包头医学院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对全校学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鉴于此,文章以包头医学院为研究的立足点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情况,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包头医学院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100名,未选修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100名,利用课间时间对学生进行SCL-90问卷的测试。由于本研究的心理测验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形式,所以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二)研究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的形式,由课题组老师带领着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高年级的学生运用统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调查,所有被调查的对象均是在征得本人同意,身体状况良好、意识清楚、情绪平稳情况下的完成。

(三)研究工具[2]

采用SCL-90问卷,本问卷由90个项目组成,包含了十项反映个体心理状况的指标诸如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与生活习惯等有关的内容。

(四)研究结果的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有效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均已p<0.05的标准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质的选修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如表1)

(二)是否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

由表可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心理问题不严重学生具有缓解作用,选修课程与未选修课程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选修课程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未选修课程的学生。前者在课程后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而未选修课程的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程度有细微严重的倾向,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变化显著,其余因子变化不显著。

三、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存在影响

依据调查结果究其原因,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8次,16学时,课时数虽有限但是每周一次90分钟的课程内容安排的比较紧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气氛愉悦和轻松,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可以参与到教学中,得到其他同学的分享和回馈,改善不良情绪;八次课程选择了学生最关心的心理问题,全面提升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这次调查结果中可以反映出这一点。我校心理健康的主要选课学生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医学课程细致而严谨,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压力大、学制时间长、职业前景迷茫、课余生活不丰富,很多学生的压抑情绪无法得到释放,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也较多。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对缓解医学生的压力、帮助学生释放情绪起到了促进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轻松和愉悦开阔了学生的心胸,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更好的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探讨职业理想,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更好的走向社会和医疗行业奠定夯实的心理素质,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提高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方面意义重大[3]。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一些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身障碍的学生还需要在课余时间结合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目前我校个体心理咨询主要服务的对象是集中在各类神经症、人际关系、学习、情绪等一般性心理问题,通过中、长程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缓解不良情绪,减轻心理症状,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其中问题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转诊到专科医院就诊,心理咨询可做辅助治疗手段;由于个体咨询能服务的对象很有限,所以可以针对问题相似且症状不严重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的氛围和同学间问题的相似性可以对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积极和有效的促进作用,也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是共性的不是个性的,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冲突,放松的面对学习、生活和交往,团体力量的足够强大使学生很有安全感,更能敞开心扉,使自己的问题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解决[4]。

(三)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

互联网+的时代,进行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互联网与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应或是相互补充,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弥补现实生活中有心理需求但是没有得到及时心理辅导的学生;另一方面,对不愿意在课堂上表达或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也是一个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4];互联网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找出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依据进行干预或预防,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8-52.

[2]孙彦.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3]马红霞,陈晓美,王瑜,等.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04):468-469.

[4]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01):47-50.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安定,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当前突出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制约,多数中学还没有开展这项教育工作。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发展。针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变化的时期。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学生正常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怀疑与争辩,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不轻信教师、家长或者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要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正因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他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他们大多时候为了吸引教师、家长、同学的注意而上课捣乱,顶撞父母,谩骂同学,更有学生对自己的同学使用暴力手段。

3.是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较大变化,引起情感波动。异性间好感难以自控,以至走向“单相思”“早恋”等误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因青春期性冲动而表现的“自动恋”现象。

2.学习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同学胆小怯懦而与同学疏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机会或场所。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3.用集体力量矫正个别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怀,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5.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学校、集体、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设学生自我调节情境、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发动家长等都是可行的且效果显著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09,(22).

[2]张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学生之友:初中版·中考,2009,(17).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五年制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一定的认知程度,性格的可塑性非常大。由于来自家庭、社会、网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五年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复杂和緊迫。因此,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尽快适应新环境的生活,从而更好地融入今后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五年制

G633.3

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往往是心理状态的一种外在体现。五年制中职学生往往呈现出许多性格上的偏执等缺点,而这恰恰说明了许多中职学生其实心理存在着许多偏常的因素。学生的厌学、早恋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本文首先探讨了五年制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而阐述了如何解决五年制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五年制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在学习上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在初中学习的失败从而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缺乏自信心,现阶段学习主要是被家长和社会的形势所逼,因此,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厌学情绪和行为。

2.学习动机不够,对于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愿意主动接受新知识,只对实用性知识有一定的兴趣。

(二)情感意志方面的心理问题

1.控制情绪能力弱,情绪具有两极性,学生容易出现极端情绪,例如: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

2.承受挫折能力差,学生对全新的学校生活不够适应,不能积极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因而出现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甚至犯罪等。

3.冷漠情绪,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后的一种习惯性退缩行为,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无视,对集体活动冷淡。

(三)个性方面的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等表现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2.自卑心理,表现: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

3.自私自利,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要求被别人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

4.“错+错=对”心理,处理问题、与人相处缺乏正确的准则;报复心理严重,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的价值观。

(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1.与异性的交往行为上有偏差。据调查有45.9%的学生存在性困惑;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对异性的狂热性。

2.网络交往中不得当行为,学生无法正确处理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容易将虚拟世界的感情带到现实世界中来。

二、解决五年制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多学习偏差,而由于升学压力,他们得到老师的关注是很少的。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失爱”群体。来到新的环境,他们心目中对老师的感觉既想亲近又不知如何开口。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老师主动放下为师的“架子”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从心里上接受你。这就要求班主任要认真负责,不能做“例会老师”,即只有一周的例会才露面。任课老师也要利用上课时多和学生互动。努力建立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氛围,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可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防治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重要部门,为此,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障碍,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和障碍。在职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导,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对自我心理特点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又更多的了解和体验,教师及时发生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辅导解决,不能解决的,可转至学校心理部门。

(三)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心理的缔造者,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一方面教师要学习心理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要掌握心理教育的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心理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调节各种心理障碍的方法。教师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系统搜集、整理、分析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测试、问卷,从主客观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新情况,预防各类心理疾病的发生。

(四)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辅导课。教给学生必要的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問题,使他们懂得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2.开展心理健康训练活动和举办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社会上、到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为学生举办丰富的课余活动例如:第二课堂、知识PK赛、体育比赛等,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开展心理挫折训练活动,如野外生存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意志力、抗挫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对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班主任应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让他们认知到:作为学生家长,要从多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注意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当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候,要更多地配合学校,及时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他们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五年制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随着社会经济以及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五年制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科学的对策,以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保障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洪升.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李露露.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研究--基于心理教师的视角[J].职教通讯,2015(25)

【3】胡文.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索[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4(4)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①成都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和偏执因子上;②班主任教师和50~59岁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又偏低;③女教师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结论。注意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关注教师中的特殊群体。

[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焦虑

随着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逐渐受到重视。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有所不同,他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意识的成长中的人。在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_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家索罗门曾说过,在个体人格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然会造成许多身心发展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对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据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王有智等通过对158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自评结果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10个有关心理健康因子的平均分值都高于国内成人常模,表现突出的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女性和年龄较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优于男性和年龄较小的教师。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目前成都市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能从实际着手促进成都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更好地提高成都市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和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从成都市3所中学随机选取教师122人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1份。调查对象分布情况为:男30人,女61人;班主任42人,非班主任47人;20~29岁20人,30~39岁48人,40~49岁20人.50~59岁3人。

1.2 测量工具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被试进行测查。该问卷涉及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包括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采取5级评分制(1~5分)。问卷含10个因子,统计指标分为总分和因子分。

1.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测试具有统一的指导语,问卷施测采用匿名操作技术,调查结束后采用SPSS12.0 for Windows200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教师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本次调查的91名中学教师量表的总得分略高于全国常模,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因子上的平均分也高于国内常模,进一步检验发现,总分与各因子的得分与相应常模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从整体情况来看,这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普通人群要差一些,这一点与1995年戴昭的研究Ⅲ有所不同,李建芹的研究则有类似的结果。

2.2 量表总分和总平均分在各群体上的比较。

在各群体上,非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班主任教师;各个年龄段的教师虽然差异不明显,但也接近显著性水平,其中50多岁教师的得分已经超过了常模;平均总得分在性别上差异较小。

2.3 量表因子分在各群体上的比较

2.3.1 量表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比较。

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敌对4个因子上,其中男教师主要表现在前两个因子,而女教师表现在所有这四个因子上。焦虑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得分高于男性。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九个因子的得分均是女性高于男性,可见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高于男教师。

2.3.3 量表各因子得分在年龄段上的比较。

4个年龄段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其它3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在躯体化因子上20~29岁的教师与30多、40多、50多岁的教师均有明显差异,在强迫症状和其它因子上也主要是这个群体和其它群体有差异。30~39岁年龄段上的教师和50多岁年龄段上的教师在躯体化和其它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得分上这两个群体在大多数因子上低于其它3个年龄段。总体看来,各因子得分有随年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20~29岁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敌对因子上,30~39岁教师则主要体现在强迫症状和抑郁因子上,40~49岁教师更可能发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3个因子上,50~59岁教师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其它4个因子上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都非常大。通过各年龄段教师得分与常模的比较发现,20~29岁教师在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的低于常模,40~49岁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50~59岁教师在抑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的高于常模。

2.4 各群体在量表各因子和相关条目上呈现阳性的百分比的比较经统计发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4个因子上呈现阳性的教师比较多,平均比率均接近40%。值得注意的是在抑郁、敌对、偏执3个因子上,得分大于常模的教师虽然较少,但呈现阳性的比例却不低,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心理往往队伍健康教育,以防止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心理健康恶化。从总体上看来,呈现阳性的教师的比例高达33%,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

在具体条目上,6、14、26、61、86 5个条目呈现阳性的教师的比率高达60%以上。在这些条目中6、61属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14、26属于抑郁因子,86属于焦虑因子。呈现阳性比率高于40%的条目中有3项属于躯体化因子,4项属于强迫症状因子,5项分别属于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

不同性别群体在8个条目上的选择,即呈现阴性还是阳性有显著性差异,这些条目主要属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通过群体性质与相关选项呈现阴性还是阳性的独立性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在19个条目上的选择有明显不同,这些条目大部分属于抑郁和其它2个因子。而是班主任和非班主任这两个教师群体在14个条目上呈现阴性还是阳性也与本身的身份有显著的相关,这些条目则大部分属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精神病性4个因子。抑郁因子在所有不同群体上都体现出了差异,应该受到重点关注。

3 讨论

3.1 成都市中学教师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所调查教师的量表总分略高于成人常模,出现阳性的比率高达33%,中学教师的整体心理状态相对一般人群来说是不太健康的,但具体到每个因子和每个条目上,具体到每个群体和每个个体上差

异就很大了。对此,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因给以格外的关注。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这4个因子上,大部分群体的得分都很高,呈现阳性的比率也高于其他因子。不同群体得分出现差异也主要体现在这4个因子上。在他们所属的条目上,呈现阳性的比率也很高,不同群体呈现阴性还是阳性也有明显的差异。综合这些可以看出,中学教师的心理应激源主要来自这4方面尤其是人际关系上的压力。

3.2 班主任教师和50~59岁的教师 班主任是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在总得分和大部分因子的得分上以及呈现阳性的条目数量上均高于非班主任教师。中学班主任除教学上的压力外,他们还会受到其他方方面面的压力,这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更易失衡,并表现为心身上的不适应、强迫症状以及产生抑郁和敌对的情绪。所以,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针对班主任的心理特点,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渠道宣泄不良情绪。50~59岁的教师是中老年即将离退休的教师,他们在所有的教师群体中是最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在量表总分上他们的得分已经超过常模,进入了警戒状态,尤其体现在身体、强迫症状及人际关系上。由于这部分教师开始进入更年期,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加上面临即将退休的不适应,相对年轻的教师来说,他们在很多方面诸如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上等会感到较大压力。对于这些中老年教师,应着重加强放松、疏导训练,帮助他们协调好人际关系,并提前做好离退休思想工作,保障好他们退休后的经济来源。

3.3 影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学生的、同行的及自身的。在社会因素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发展迅速,知识的传播普及也很快,这让教师感到自己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教师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当前素质教育普及和教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冲击着教师的心理。在职业方面,在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救好每个学生,但是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发展中的个体,其学业成绩较易衡量,但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不仅缓慢、难以评价,而且往往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比例,大部分教师难以证明自己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这很可能导致教师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也常常被教师体验到。同时教师还要面临同行的挑战,每天都要面临各种竞争。教师有一定的理想和抱负,很渴望在事业上能获得一定的成就得到同行的认可,一旦有所差距,就会给教师带来一些失落感和落差感,这也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师自身来说,新课改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临诸多问题和新的要求教师在对比之下会感到自身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感与危机感,这样也不利于其心理健康。

上一篇: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