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2023-03-20

矿山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按照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2012]第55号令)、《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函[2014]35号文)等要求,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为了夯实规划编制基础,明确规划思路、目标、方案及实施措施,为规划编制提供翔实依据,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编制前,规划编制项目组完成了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专题研究”等共七项规划专题研究工作。本文就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主要指标进行研究。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主要指标研究

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主要指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指标主要包括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废弃矿区土地复垦面积,均为约束性指标。

主要根据我省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土地复垦情况、有关法规、政策要求及“十三五”期间矿产资源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资料,提出约束性指标,并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后续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重大工程、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等之中。

1.1 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指标

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分区结果,我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4020.5224平方公里。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 2015年11月)、《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6]63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号)等政策性文件,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促进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生态国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40.21平方公里(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10﹪)。

依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省政府令2007年第298号)、《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执行<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鄂财综发[2007]4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5]80号)等文件精神,规划2016~2020年,市级财政、县级财政以及多方筹措的社会资金支持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40.21平方公里(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10﹪)。

1.2 废弃矿区土地复垦指标

根据湖北省矿山土地利用现状,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2号 2011年3月5日公布)、《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实施<土地复垦条例>的通知》(鄂土资发[2011]102号)、《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2年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同时遵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45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规〔2015〕1号)等文件精神,组织落实好矿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新开工矿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工作,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得到恢复与控制。规划到2020年,废弃矿区土地复垦面积75平方公里。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

2.1 分区原则及依据

2.1.1分区原则

(1)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9号)要求,参照《全国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修改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012年3月),依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分区结果,结合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2)在划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时,主要考虑突出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使矿山环境预防、保护、治理工作更有针对性,以达到提高矿山环境监测精度、实现矿山环境的有效保护、确保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成效显著。兼顾考虑国家、企业和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承担能力。

(3)按照“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在具体分区时,首先明确各区属性,制定分区依据,确保不出現存在交叉属性的区域。

2.1.2分区依据

(1)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主要包括:矿山环境问题严重的大中型老矿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的矿区;城市周边、重要交通干道两侧矿山环境破坏较严重的矿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开采破坏严重的矿区。

(2)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矿山环境问题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的区域。

(3)矿山复绿重点区。主要包括:湖北省境内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简称“三区两线”)。

(4)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主要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11月)确定的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5〕1400号)、《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鄂办发〔2011〕40号)确立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之内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区损毁的土地。

2.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结果主要依据《2012~2013年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2014年11月)相关成果,并根据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要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最新政策、治理资金投入新动向、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需求作出适当调整。

全省共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矿山复绿重点区以及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等。

1)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38处,总面积2020平方千米。

2)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49处,总面积2000平方千米。

3)矿山复绿重点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复绿重点区9处,总面积211平方千米。

4)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根据湖北省矿山土地利用现状,拟定需要中央财政、省级财政重点投入的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7个,总面积495平方千米。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

3.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的确定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是保护矿山环境、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矿山生态功能、保障矿山环境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保证在时间和空间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的合理、科学,需坚持以下原则:

3.1.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

在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重大工程规划的过程中,考虑我省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承载能力,始终坚持统筹规划以及突出重点的原则,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以及量力而行,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矿山地质的实际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的成果,从时间维度以及空间维度上对治理工程进行合理化安排,从而制定出科学化的实施方案,实现目标的明确化,做到治理工作的务求实效,脚踏实地的完成治理任务。

3.1.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要高度重视影响范围的实际大小、地面塌陷突发性矿区治理以及危害相对严重的边坡地质灾害治理,而且还必须要兼顾矿区附近区域的水资源枯竭情况以及饮用水污染情况,就矿区居民生存环境进行严格治理,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矿地纠纷,有效维护矿区周围日常生产生活秩序,确保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预防以及减少矿区经济损失的重要作用。

3.1.3按照轻重缓急,分批实施的原则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以及先进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治理保障,在實际工作过程中要考虑到相关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条件,进行分批治理,从而确保恢复治理工程的最终质量水平,实现预期治理效果。

3.1.4注重治理成效,强调可操作性原则

在矿山治理项目立项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认真开展前期论证工作与预期效益分析工作。在条件要求等同的时候,需要优先安排那些技术先进以及方法可行的项目,做到投入产出的合理化,增强治理效果。

3.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主要部署在历史时期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山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区域。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新中国成立前和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国有大中型老矿山、闭坑矿山和无法找到责任人的矿山,矿山环境问题严重。(2)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随时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矿山。(3)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

基于以上原则,本省重大工程主要以黄石、宜昌和荆门等矿山密集地区作为重点,将闭坑矿山以及正在生产中的国有大中型矿山作为治理重点,争取国家恢复治理项目和资金投入,适度配套地方恢复治理资金,督促矿山企业按照法定程序积极履行相关的矿山环境恢复以及治理义务。具体来说,在实际恢复治理工程开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就矿区内部已经被破坏了的土地实施复垦以及绿化,然后就矿渣以及废水等实施无害化处理或者是再回收。

治理工程主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兼顾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优先安排对人居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危害重的老矿山,加强综合治理。

根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现状,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在38个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布置44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40.49平方千米;需市级财政、县级财政以及多方筹措的社会资金支持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在49个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布置49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39.92平方千米。

3.3 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部署

根据湖北省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现状,在我省重点城镇周边历史遗留的群采点(废弃露采场),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部署在7个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布置7项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75平方千米。

3.4 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部署

依据《湖北省“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2012年12月)、《湖北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矿山复绿实施方案》(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2016年7月),优先在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即“三区两线”),以及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区,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部署在9个矿山复绿重点区,布置9项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31平方千米。

参考文献:

[1]张金林,王维.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矿山地质环境专题研究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16.

[2]李书涛,李红梅,颜代蓉,张金林,等.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R].武汉: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17.

作者简介:张金林(1975),汉族,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研究。

矿山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邯郸市武安市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当地对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挖掘,挖掘出较多的煤矿资源较大,致使当地出现多处有采空区、水资源遭到污染、土地废弃严重和地质环境结构变复杂等问题。因此本文以燕山西部铁矿区矿山为例,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改进措施,切实的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降低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 因地制宜

1.测区概况

本次所要治理的区域位于武安市西寺庄乡中寨村北约2.0km处,中心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6′33″,北纬36°48′01″,总治理面积达到了0.731km2 。治理区位于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接壤处,属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燕山海拔500m左右,为治理区制高点,南部三个山丘夹两个沟谷,均呈长条状。治理区山坡较多,存在大量废弃农田,较少的植被覆盖。本地区年降水量中等偏少,无常年性地表径流,并且水源顺山体裂隙入渗到地下,以地下水的形式排泄,地表水较少。

2. 矿山现状及问题

2.1水资源问题

测区范围内,矿山的开采方式都是采取的露天开采的方式,最低开采标高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矿业活动未造成含水层破坏,雨水地表径流发生变化,水源顺山体裂隙入渗到地下,地表水变得更加稀缺。

2.2矿区周围问题

治理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多。南部为三个山丘夹两个沟谷,三个山丘山坡上私采乱挖的群采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土地荒芜。小型采坑众多,方量最小0.5m3,最大20m3,废弃渣堆随意堆积于群采区周围。

3. 主要施工方案以及工程量

3.1施工原则

采用“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原则,对本测区进行环境治理和改善。在对治理区进行治理时应减少对现有周边环境的污染。布置沟道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沟道或者洼槽,在对治理区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评估之后,矿区采矿应减少开挖工程量,以降低工程造价。沟床纵坡的选取应尽可能选择坡度较大的,并且最好与天然坡度与坡向相同或近似,以减少开挖工作量。对排水沟上部及两侧的地表水,应进行进行拦截和排放,防止地表水大量入渗,造成两侧坡的滑坡。综合利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掌子面、渣堆、残山、采坑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3.2工作完成情况

修建了长约2151.3m的截排水沟,改造并增设道路2845.4m,在相应排水及输水处铺设4829.5m长供水管道。

为填埋和整平采区矿坑和地表,共整理处残山土石方445705.4m3,需削掉不稳定斜坡62982m3 ,原有和改善过程中出现的危岩和平台台面覆土分别有19314m3和190684.35m3,都一一进行了清除。挡土墙基槽开挖12661.5m3,干砌石挡土墙15579.65m3,浆砌石挡土墙18528.86 m3,修建排水沟1024.5m3,修建支道1027.4m,修建田間道路1818m;铺设供水管道4829.5m,外购土110875 m3,为充分利用山坡荒废田地和改善周边环境,种植了1722株核桃树,59120株荆条,1134株柏树和313株杨树等。

4. 工程项目治理前后对比

4.1地表处理

在未进行改良前治理区地表覆盖许多砂石,地面坑洼较多,有许多坡度较陡的土坡,如图4-1所示,通过治理,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地面抹过石灰,变得较为平坦,坑坑洼洼被填平,陡坡也被进行了治理被进行削坡,没有原来的陡峭。

为进行治理前,植被覆盖度较少,只有少许的荒草和灌木,不能够对水土进行很好的保护,如图1所示,进行治理后原有的荒草被小麦、苹果等水果和农作物所代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矿区的周边环境,如图1和2所示。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得

项目受到省厅、市局及专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多次莅临现场指导工作,其中一期、二期项目治理完成后,恢复林地、梯田总面积约486.6亩,治理区内种植核桃树、苹果树等多种经济农作物,且建有大型鱼塘两处,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有效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和矿山生态环境,为当地的矿山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从长远发展来看,将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6结束语

经对治理区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综合现有资源和资料,为治理区域的治理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并进行实地操作,经过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本单位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技术队伍,为后续项目的顺利承揽打下了坚实基础。

[1]彭茜,程宏伟,喻上坤.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困境与出路分析[J]. 中国矿业,2017,(05):20-24+45.

[2]董宇婕.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 中国金属通报,2017,(03):59+53.

[3]刘瑞平,徐友宁,何芳,乔冈,张江华,柯海玲,陈华清.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研究[J]. 青海环境,2016,(03):102-108.

矿山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日渐凸显,工业化与市场化建设过程中,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对矿山地质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了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防治性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矿山资源 地质环境问题 防治策略 研究

社会经济快速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各种矿产资源的质量和需求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等问题。由于矿山矿地质环境与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该区域的地质与生态环境也变得非常的脆弱。矿山地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失衡,多表现为为区域性的生态环境污染、水资源遭到破坏以及植被破坏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甚至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地震等环境地质灾害。因此,加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随着矿山开采行业的发展,虽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应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尤其是山体崩塌、土地沙化以及泥石流和土壤与水质污染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水质以及废渣污染。实践中可以看到,矿山地区环境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煤矿生产中的粉尘、易挥发的气体等,这种污染物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尤其是煤矸石的存在,给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了地下水,而且对土质环境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这主要是煤矸石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煤矸石本身具有较强的可燃性、爆炸性特点,一旦燃烧、爆炸,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体,直接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尾矿以及冶炼废渣等,大量堆积在一起,长期不处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因为这些矿产资源副产品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废弃矿石长期裸露、堆放现象,不仅会影响水资源,而且可能会导致该区域的土地严重沙漠化。同时,采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可能会对潜水层进行破坏,导致出现疏干性排水现象,最终影响地下水水位,使其出现明显的下降,甚至引发河流断流、导致原来较为稳定的一些水环境发生不良改变,比如地表水漏失、区域水不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严重枯竭等现象,严重影响矿山地质环境。

第二,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的固定废弃物污染问题。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同时还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严重坍塌等问题,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的不合理造成了地下采空,或者对地表的开采影响了斜坡的稳定造成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煤矿带来的地质危害最为恶劣。矿山开采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很多的废渣产生,比如煤矸石、尾矿等废弃物,因其长期堆积和存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大量的耕地与基本农田本占用,一旦遇到阴雨天气,废弃物中的重金属酸水、微量元素等,会随着雨水逐渐渗透到地下水中,并对地下水源产生严重的影响。比如,在煤矿资源开采过程中,尤其是各种金属矿山开采区域,矿区排出大量的废水,呈严重的酸性,大量无序化废液的排放,导致一些含有铜、砷以及镉和锌含有毒有害重金属大量存在,一旦排入水系之中,必然会影响水资源。

1.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而言,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很多程度上是因为理念指导水平较低造成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关注点都放在了安全生产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方面,严重忽视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实践中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以致于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出现了偏差。

其次,缺乏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导致了矿山地质环境污染问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安监、国土以及环保等部门,而当前国内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存在很多的空白,没有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位,也没有明确的部门分工,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协助,因此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屡见不鲜。

最后,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矿山环境监管力度明显不足,这主要表现为国内现行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不到位,执法监督管理力度明显不足。

2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当。

2.1 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监督管理机制,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比如控制性与激励性政策。实践中可以采取禁令、标准以及配额等方式和方法,采取市场调度管理机制,以税收、排污权交易以及给予一定的补贴等方式,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中而言,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仅仅将一种或几种政策性工具作为救命稻草,而是应当对其进行全面的考虑和综合应对。第二,要正确认知矿山地质环境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及其性质,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成本控制。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而言,应当走好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成本控制。比如,矿山地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开发活动与周围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信息处理的难易程度以及要承担的成本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环保机制。第三,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与土地资源复垦方案。实践中,应当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开发落实方案,全面调动各方、各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整治与土地资源复垦方案。对于现役矿山、新批建的一些矿山而言,应当严格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以及谁治理和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并将其有效地纳入到矿山地质资源复垦与地质环境恢复方案之中,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2.2 采取有效的经济对策

在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当不断增加环境保护与整治费用的投入,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全面整治经费有效地纳入到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保障机制。在此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保与整治投资力度,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开发过程中,应当不断增强环保示范效应,不断完善矿山地质环保与整治中的经济优惠政策,以多元化投资管理机制为基础,不断调动和激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大力鼓励矿山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矿山治理经费纳入企业发展资金预算中;通过土地租赁承包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重建。

同时,还要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力度,建立保护与治理责任机制。以谁破坏、谁恢复为原则,给于其适当的优惠和资助,鼓励并调动矿山企业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推动治理工程的实施。

2.3 加大矿山地质保护教育宣传力度,拓展地质环境整治资金来源

实践中,应当不断深入开展关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保护地质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于现行的法律政策而言,其虽然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依据,但地质环境整治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实践证明,只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才能大幅度降低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耗能,以减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基于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当给予其一定的经济政策倾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资管理机制,鼓励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妥善解决当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资金问题。

3 结语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关系着矿山开发行业的发展,但实践中因理念、模式问题的存在,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屡见不鲜,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范,则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加强对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为矿山地质环保事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兴,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2011(8):52-55.

[2] 黄霞,齐冉.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评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1):32-34,55.

[3] 风华,梁振杰,张梁.解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2):25-27,35,47.

[4] 申健,李巧刚,刘晓晓,等.北京市在生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J].资源与产业,2012(2):76-80.

[5] 吕军,李利,侯俊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J].中國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124-129.

矿山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进行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改善环境,宜耕则耕,宜林则林为主要的目的进行。同时应该对相关的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进行研究,切实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改善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本文以某露天建筑石料矿山为例,就露天矿山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对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做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

1 露天矿山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

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露天开采矿山是对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采的主要方式,很多小型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基础差,而且矿山开采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缺乏安全意识,导致开采中操作不规范、违规等问题,给开采带来了安全隐患。一些矿山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过度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难以逆转的伤害,为未来的矿山地质环境埋下了诸多隐患,极易产生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1.2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当下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多数遵循由谁进行矿山开采导致了对地质环境的损坏就由谁来治理,但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执行问题,存在一些企业开采却不治理的现象,同时还存在计划经济时期进行开采的矿坑,没有相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并且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且金额较为巨大,单靠相关企业往往无法进行负担。同时一些小企业,特别是多个企业共同承包一个矿山时很容易发生责任不明确,矿山闭坑后企业撒手不管只留下矿山地质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的情况。

2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

2.1 矿区植被恢复治理技术

2.1.1矿区恢复植被的选择

植物种类的选择是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植被恢复治理重建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时不仅要选择可以满足当前地质环境要求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的,还要考虑到实际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选择,且还要考虑到相关植物对地质修复的作用,例如选择可以固氮的植物等,为了保证存活率还可以优先选择地区自身的优良树种进行种植或科学合理的对相关树种进行引进。但在进行具体的选择时要侧重与植物本身生存能力和对地质环境的改善能力,诸如抗旱、抗寒、抗涝、抗碱、可以巩固水土等,不可过于追求美观和经济效益,对于可以在矿山土地上正常生长的植物要进行优先考量。

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已有将近200种植物在不同类型的尾矿库上自然定居生长,许多一年生和两年生植物如高羊茅、狗牙根、马棘等可以作为先锋植物选用。例如浙江省某建筑石料矿山宕底栽植灌木植物品种为女贞和乔木植物品种为木麻黄;坡面挂网客土喷播和平台不挂网客土喷播草本植物为海桐、高羊茅、狗牙根、紫花苜蓿,木本植物为马棘、美丽胡枝子、棘槐、伞房决明。

2.1.2矿区植被的基质改良

土壤是植物进行生长的基础,健康良好的土壤是植物健康生長的必要条件。在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中,研究矿山地基质改良的复垦材料和土地整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主要有三种:物理条件较差、营养物质匮乏、碱性酸性过高存在对植物有毒的化学物质或生物。

因此,对矿区的土壤进行优化改良的主要措施有:对土壤的物理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善使其更加适合植物生长;对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缺失的营养物质进行添加;改善土壤的酸碱性并对土壤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去除。在一些矿山由于其根本没有土壤层,所以基质根本无法进行改良,这时就需要先将基质进行覆土作业在进行改良工作,使其满足植被生长要求。还有一些矿山存在毒性较大的问题,这时直接进行改良的难度往往较大,所以也可以先将原有的土壤层进行消除或铺设隔离层将原有的地面隔开,再在进行新的土壤层的铺设从而改良植被基质。在矿业的基质存在土壤层且毒性小改良的难度较小时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改良即被称为客土法。同时还有一些矿山虽然无土壤层但是却具备一定的直接改善条件也可以进行直接的改善,这种方法被称为直接改良法。

2.2土地复垦技术

对矿山的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对矿山采取一定的措施就是土地复垦技术。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后往往根据实际情况将矿山用于种植、绿化等多种方面,在具体的过程中还要根据需要对土地进行肥化、净化、恢复等措施。

2.2.1工程复垦技术

工程复垦是根据采掘工程的需要,对露天矿山按照地形、地貌现状以及生态修复方面的要求,进行边坡的削坡、清坡和整治,和必要的挡墙、防排水系统工程、边坡加固以及环境治理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2.2.2生物复垦技术

生物复垦是工程复垦的延续,是土地复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筛选作物品种;作物轮作和间种;各种培肥措施;监测土壤及农作物有毒有害元素,采取措施减少危害;加速复垦地生土熟化,边坡植被覆盖,农、林、牧、渔、副等复垦模式的优化配置等。这些措施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水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3土壤环境质量修复

土壤环境质量的修复十分重要,土壤是一个生态环境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保障一个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行,在对土壤进行恢复时往往需要使用多种方法,如物理方法多用于土壤过于严密的情况,对土壤进行松土作业,具体的措施有机械松土和爆破松土等。营养结构的修复往往是对土进行相关缺失的营养物质的添加。而土壤的酸碱性、结构、质地等则使用化学法进行恢复。除了化学修复外还有微生物及动物协同修复法,如植物微生物及动物的协同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降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被污染的土壤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

3 结束语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对矿产资源不规范开采的问题。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使得原有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改善此状况,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的研究就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去研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相关技术,以此促进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聪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2):161-162.

[2]刘元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8):3711-3711.

[3]王江.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J].维普,2015(10):1673-2251.

(作者单位: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矿山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简要阐述露天矿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针对不同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指出实现露天煤矿生产与矿区生态环境重建一体化,是煤矿企业自身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必然结果。

关键词:露天矿;环境影响;治理措施;生态恢复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mining area of coal mine

Zhao Zhong,Li Xiao jun

(1.God of victory North China electric energy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Inne Mongolia 026000;2. Xilin Gol League environmental monitor station, Inner Mongolia 026000)

我国煤炭资源量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0%以上,每年消耗的一次能源中煤炭占70%以上,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状况都不会有大的变化。我国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资源储量大约为490亿吨。目前,我国露天矿煤炭产量占总产量的5%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2-14%。据统计,我国露天开采每万吨煤炭约破坏土地0.22公顷,其中挖掘破坏0.12公顷,外排土场占压0.1公顷。露天开采时破坏土地面积为露天矿采场本身面积的2-11倍。下面谈一谈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1 露天矿开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1.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露天矿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挖损、占压、塌陷,造成土壤的酸化、盐碱化和盐渍化,从而使得土地沙化和土壤贫瘠化。一般来说,裸沙1亩,风力和水力侵蚀将影响邻近3亩土地;沙化土壤有机含量将减少79.2%,全氮量减少77.7%,全磷量减少15.5%,物理性粘粒减少50%,造成原始土壤的严重贫化。

所有挖损、占压、塌陷和其它一切对地表的人为扰动,都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植被,有些破坏是毁灭性的、不可逆的,在风力和水力侵蚀的作用下使得水土流失情况加剧。

1.2 烟尘与粉尘及有害气体

1.2.1 有组织排放的烟尘

矿区内各类锅炉、燃煤电厂等排放的烟尘。

1.2.2 矿区作业面产生的烟尘

采场工作面、采场煤帮暴露时间过长、煤层氧化燃烧;煤层中作为剥离物进入排土场的损失煤引起自燃;选煤厂煤矸石的自燃;露天储煤厂和储煤堆的自燃等产生的烟尘。

烟尘中含有SO2、NOX、CO、H2S等有害气体,对生态系统构成影响。遇到雨水和潮湿的空气生成酸性硫化物,其腐蚀性非常强,从钢铁、水泥构件到人体均会受到腐蚀和侵害。

1.2.3 矿区粉尘

矿区尘源主要来自大型剥离设备的采掘、运输及排土作业粉尘;煤的采掘、运输、储煤、粉碎及作业过程粉尘;辅助设备作业粉尘;穿孔爆破粉尘;选煤厂;道路运输粉尘等。粉尘附着在植物叶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爆晒温度升高会灼伤植物。

1.2.4 煤层气排放

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通过直接排放、燃烧排放、通风系统排放。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能使对流层中的臭氧增加,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

1.3 对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1.3.1 对地下水的污染

煤矿开采不但对地下水的正常循环与补给产生影响,而且造成严重污染。例如:煤层中硫含量高,且伴有硫铁矿,氧化成酸过程大大加快而形成酸性水造成pH值超标、硫酸根离子含量偏高、铁离子含量高等;矿坑水在氧化成酸的过程中对含水体围岩不断溶蚀,造成地下水总硬度偏大;开采条件下酚类有机反应加快造成矿坑水中酚含量增加;汞主要与煤系地层中的黄铁矿与朱砂伴生,在煤矿开采时,朱砂被加速氧化溶解,而使汞离子进入水体;受矿坑水污染的地表水,直接补给浅层地下水,致使浅层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3.2 对地表水的影响

首先,随着煤矿开采量的不断增加,矿坑水排出量增加,由于河水的自净能力很弱,在河水断流时期,河道容纳的几乎全是污水。因此,未经处理的矿井污染水直接排放,造成对地表水、土壤等的环境污染;其次,由于煤层浅埋藏区煤矿开采采空面积不断扩大,采空区导水裂隙带和地面塌陷范围也随之扩大,造成河川径流量大量渗漏,使地表水与地下水、矿坑水发生了直接的水力联系地表水在汇流区及径流区水量漏失严重,河川径流明显减少。

1.4 噪声与振动

噪声与振动源主要有以下类型:

1)空气动力源。如风机、风扇、跳汰机和风阀等。

2)机械动力源。如铆枪、振动筛、溜槽、各种采掘设备和运输设备,以及其它各种机械设备。

3)电磁动力源。如电机、电焊机、电器设备等。

4)人工动力源。如爆破、人力施工等。

2 防范及治理措施

2.1 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煤炭能源的开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条件。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持矿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意识,改变过去那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对立的落后观念,实行矿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矿山生态治理与恢复的方案,并予以实施。

2.2 矿区的生态恢复

根据“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内外排土场层层碾压、修建挡水墙、排水沟、集水池等,在坡面修挖水平沟、鱼鳞坑,坑内植树种草,采取网障固沙、林草绿化相结合的多层次防护体系。针对露天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严格执行《土地复垦规定》,一边开挖,一边分层回填。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本地区的环境特点制定采场和排土场的土地复垦计划,确定复垦措施,使复垦区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的人造生态园。

2.3 大气污染源的治理

(1)针对露天矿区的防尘主要措施是采用湿式作业和洒水降尘,采掘机械配套袋式集尘器。

(2)对储煤场实施全封闭,场内设置洒水喷头,四周设置挡风抑尘网。

(3)联络道路硬化、外排道路硬化、道路洒水降尘。

(4)工业场地内设置集中供热锅炉房配置脱硫除尘设施。

2.4 水环境污染源的治理

(1)针对生活污水采取建化粪池、生化处理设施等措施,处理后废水可作为道路的洒水降尘及绿化。

(2)针对矿坑疏干水修建净化车间、调节池、沉泥池和回用水池,处理后的水可作为水源用于场地绿化及生产用水等。

2.5 噪声治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噪声源采取将设备置于厂房内、安装双层玻璃、配备机器隔声降噪设施、配发耳塞等措施,将噪声危害降到最低。

2.6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据统计,所有的洗矸、煤泥和部分的采掘出的煤矸石,都具有一定的发热量(300~3 500千卡/千克),可以用于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发电,真正毫无热值的白矸只有15%左右。煤矸石、洗矸、煤泥中的不可燃物质部分,经过循环硫化床低温燃烧后,同时具脱炭和活化作用,其灰渣是很好的建材原料,部分可以直接掺入水泥中,部分可用于制砖,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可观。

露天矿开采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在矿区地质环境勘察的基础上,以露天开采为重点,对环境进行治理,开展露天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确保露天矿区安全生产,延长露天矿区服务年限,恢复露天矿区生态环境和改善露天矿区大气环境,实现露天矿区废水零排放,使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

实现露天煤矿生产与矿区生态环境重建一体化,是煤矿企业自身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蒋仲安. 矿山环境工程.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9-1.

[2]尹国勋. 矿山环境保护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0-5-1.

[3]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 矿山开采沉陷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1.

收稿日期:2013-4-29

作者简介:赵忠(1969-),男,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露天矿矿区环境保护.

上一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环境保护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