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观课报告范文

2023-05-11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第1篇

教材P68-7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认数的作用,产生对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的有关知识,提高数的应用能力。

二、回顾整理 1.讨论整理。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

出示问题:

(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

(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

(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排列有什么规律?每个数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请举个例子说一说。 (3)提问: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依次交流不同内容的认识,举出例子说明。 交流数的读、写法。

交流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

全班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从直线上看,正数和负数有什么区别?

0右边的□里为什么要写小数?0左边的□里的数是怎样想的?

说明: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在直线上都是从0开始按顺序排列,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指名口答。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不同的数里的“2”表示多少的? (2)提问:你能说出这里每个数的组成吗?

说明:一个数表示多少,可以看每个数位上各是由多少个计数单位组成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

集体校对,有错的同学说说错误的原因,并订正。 5.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

提问:怎样读数,能很方便地读出来?

说明:读数时先分级,按数级读既方便又能读准确。 6.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先把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再算出10本、100本、1000本的总价,然后交流结果并呈现。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一个数乘

10、100、1000,怎样很快写出得数? 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可以怎样写出得数? 7.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各自读题,再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个数。 提问:通过读表中的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2)提问:你能把四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把四个省(自治区)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提问:请你分别按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排列四个省(自治区)的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0 “练习与实践”第10-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进一步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加深认识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能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因数等相关概念,以及应用概念判断、推理。 教学难点:理解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顾知识。

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

在整数知识里,我们还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2.揭示课题。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

通过复习,能进一步了解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应用这些知识。

二、基本练习

1.知识梳理。

提高:回想一下,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学生回顾,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回顾。 提问:

2、

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像?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出示题目,学生直接口答。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判断是3和5的倍数呢? 追问:这里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学生先独立写出质数和合数,再指名口答。 追问:最小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呢?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指出:在判断一个是质数还是合数时,要看这个数有哪些因数,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作出正确判断。

5.完成下面各题。

(1)写出12和18的公因数,说出最大是几。 (2)写出6和8的公倍数,说出最小是几。

(3)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5和3 7和9 8和12 指名学生口答第(1)(2)题,教师板书找公因数、公倍数的过程。

让学生说明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交流方法并板书结果。 提问:每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6.把12分解质因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果和方法,板书分解过程和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指名读第(1)题。

谈话:同学们可以按要求先试着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再写出来。

学生尝试练习后同桌交流。

集体校对,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有序思考,逐一列举。 学生自由读第(2)题后独立解答。 指名口答,集体评议,结合说说有公因数2的数、有公因数3或5的数各有什么特点。

2.做“练习与实践”第14题。 出示题目,学生尝试练习。 展示学生的不同分法:

(1)

2、

10、16和

3、

9、

13、

25、

33、45两类。 (2)

2、

3、13和

9、

10、

16、

25、

33、45两类。 „„

提问:你是按怎样的标准来分的? 3.完成思考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根据“如果每行值6棵,最后一行缺1棵”,你能知道什么?根据“如果每行值5棵或4棵,最后一行也都缺1棵”呢?

指出:根据条件,可以知道总棵树比6的倍数少1,比5和4的倍数也都少1. 启发:如果添上1棵,总棵树与

6、5和4有什么关系?、 学生尝试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交流: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3 分数、百分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1-7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对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百分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知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分数、百分数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回顾整理 1.回顾讨论。

提问:你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哪些知识?请大家联系下面的问题自己回顾整理,并且在小组里交流。

呈现以下四个问题:

(1)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2)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请你举例说明。

(3)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用它来说明小数的性质吗? (4)小数、分数和百分数怎样互相改写?

让学生围绕上面四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强调:分数是看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分;小数是看表示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百分数是看这个数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然后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追问:第(2)题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为什么两次填写的结果不同?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独立填写。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先尝试填写,再集体交流。

提问:这两组数分别会越来越接近几? 指出:这两组数按规律可以无限地填下去,这样填写第一组数会越来越接近1,第二组数会越来越接近0.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估计。 提问:你估计哪块花圃种玫瑰的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说说理由。 指出:估计时,可以先想出相应的分数,再估计大小。

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并交流是怎样想的,再和估计的比一比。 2.做“练习与实践”第

7、8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种子发芽率的具体含义吗?折扣表示什么?发芽率和折扣各是怎样求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所给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李华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吗?先独立思考并在图中表示。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4 常见的量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3“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质量、时间和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单位的进率,能够根据实际选择、应用合适的单位;掌握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以及量的简单计算。

2.学生在整理、应用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能说明对常见的量选择、分析、判断的理由,提高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常见的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有据思考、判断、分析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常见的量的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时间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质量、时间和人民币这些常见的量和相应的计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复习这些常见的量。(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质量、时间和人民币及相应的单位,了解各类量相邻单位的进率,进一步掌握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并提高计量单位应用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 1.小组整理。

提问: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书:质量)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常用的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各有哪些?(板书:时间 人民币)你能说说这些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关系吗?请先独立整理,再小组交流。

学生整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

(1)提问:你知道质量单位的哪些知识?

(2)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时间单位?你知道这些单位间的关系吗?说说你的认识。

提问:闰年有什么规律?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提问:我们认识了哪两种计时法,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3)提问:关于人民币的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生: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直接填空。

集体反馈,指名说说分别填写了哪个单位,怎样想的。

指出:填写单位时,要先根据实际明确填写哪种量的单位,再根据具体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先填写在书上,再指名口答结果,选择2—3题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通过这题的练习,你对单位换算有了怎样的认识?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先完成填空,再集体校队。

追问:每年第一季度的天数怎样计算?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口答,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完整说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的时间时2012年6月16日18时55分。 3.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及结果,要求说明怎样想的。

说明:像这样计算载重量的问题,一般要按较大数量计算,求出物体最重可能有多少,和能承载的重量比较、判断。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5 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74-75“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器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计算原理,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基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养成独立 、认真计算等学习习惯,培养按规则计算的品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只要复习了数的认识,今天开始我们要复习数的运算。这节课先复习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同学们要熟悉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梳理 1.小组讨论。

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各自整理后在小组里讨论。

2.集体交流。

(1)提问: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呢? 追问:你能说说这些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吗? 生交流,汇报。

(2)提问: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结合学生交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进一步明确法则。

提问:小数乘、除法计算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

提问:分数乘、除法计算有什么联系? 指出: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后按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直接写出得数。

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提问: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自由读题,独立思考分别选择哪种算法。

提问:每小题各适合口算、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计算? 指名口答,并说出想法。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这张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填表。

集体交流结果,说明算法并呈现表里的结果。

提问:这里应用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你能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一组数量关系式吗?

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各自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说明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的。

提问:这里应用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能说出这一组数量关系式吗?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出示情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信息。 出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说明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得出结论。 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并板书算式、得数。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

提问:怎样比较他们的成绩更合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指名说出合理的想法及理由。

学生各自计算,求出各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数想法于身高的百分之几,再比较得到的百分之几。

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提示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五、课题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6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P76“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学生进一步增强观察、辨析能力和合理、简捷运算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和掌握运算律和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合理、简捷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回顾整理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关系,以及计算法则。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沟通联系 1.复习运算顺序。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1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请同桌相互说一说。 集体交流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队,做错的同学自己订正。 2.复习运算律。

(1)引导:在四则混合运算里,我们学习过运算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你能举例说明吗?小组讨论,按要求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小组讨论、填表。

集体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呈现填表。 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知道。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规律。 说明:在计算时,如果应用运算律或运算规律,能先把其中的小数、分数计算凑成整数,或者能把一些计算凑成整

十、整百的数使计算变得简单,就可以选择合理、简单的算法,使计算简便。

追问:你觉得应用简便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1194―4―4 20×21

215.01―0.99 (3―4)×12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算法,要求说明计算方法和依据。

三、实际应用,内化提升

1.做“练习与实践”第

3、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分别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各自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提问: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7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P77 “练习与实践”第6-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进一步体会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能说明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加深体会分数、百分数在现实世界的实际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各类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这节课我们要复习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清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列问题找出单位“1”的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桃树棵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 (2)桃树棵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

(3)实际产量超过了计划的百分之几? (4)实际降价了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说单位“1”的量是怎样找的。 2.根据条件找出单位“1”的数量,说出数量关系式。

5(1)男生人数是女生的6;

(2)足球个数是排球的90%;

1(3)大米袋数比面粉多3;

(4)用水量降低了20%。 指名口答,说出数量关系式。

说明:根据上面这样的条件,可以确定单位“1”的量,用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对应数量。

三、应用练习

1.解答下列各题。

(1)李大爷收白菜300千克,已经售出240千克,已经售出几分之几?

4(2)李大爷收白菜300千克,已经售出5,已经售出多少千克?

4(3)李大爷收了一批白菜,已经售出5,正好是240千克,这批白菜有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思考每题应怎样解答。

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教师板书并计算结果。

提问:这三题里表示单位“1”的量是哪个数量?为什么解答这三题的计算方法不相同?

2.解答下面各题。

5(1)菜场运来西红柿300千克,运来黄瓜的千克数是西红柿的6,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1(2)菜场运来西红柿300千克,运来黄瓜的千克数比西红柿少6,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提问:你能列出每题的算式吗?请你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第(1)题只有一步计算,第(2)题要两步计算?解答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再说说有没有不同解法。 4.对比练习。 出示:(1)某市修建一条12千米长的高架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60%,还有多少千米没有修?

(2)某市修建一条高架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60%,还有4.8千米没有修。这条高架公路长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说说两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交流解法,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结合交流要求学生说说这两题分别是怎样想的。 追问:这两题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同?

5.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读题,说说已知什么条件,第(1)题要求什么。 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求

一、二等奖的奖券一共多少张可以怎样想? 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

(2)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选择板书。

选择一个球两种奖券相差多少张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

这个算是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提问:比较这三个实际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呢?

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P78-79“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小学阶段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

2.能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数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里的应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价值;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今天的复习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今天的复习,要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整理并掌握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策略的应用,今天着重复习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掌握分析方法,正确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解答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理与反思 1.回顾讨论。

引导:大家先回顾一下学过的解决问题知识,同桌互相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讨论一下,这些策略在解决什么问题时用过。

2.交流认识。

(1)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提问:大家回顾了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能说说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吗?

(2)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结合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 你认为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指出:从条件或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是基本策略,有些问题还要通过列表、画图或者列举、转化、假设的策略才能清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学习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数量间的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1)让学生独立阅读第(1)(2)题。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题的条件和问题,说说两道题哪里不一样。

(2)引导:这两题你能怎样想的?自己先思考准备怎样想,再同桌互相说说你的想法,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提问:你能说说第(1)题可以怎样想吗?还能怎样想? 指名几个学生从条件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第(2)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指名几个学生从问题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列式过程,让学生说说各题的每一步求出的什么。

提问:两题的问题都是求长袖衬衫的单价,为什么解答过程不一样? (4)引导:通过上面两题的解答,你有哪些体会?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读题,了解题意。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图形说说第(1)题小芳走过的路线是怎样的,第(2)题两人是怎样行走的。

引导:先看看小芳和小军的速度各是多少,想想两人大致在哪里相遇,在图上用一个点表示出来。

交流:你估计大致在哪里相遇,怎样想的?

(2)让学生列式解答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①交流:第(1)小题是怎样列式的?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有没有不同的列式?这样列式又是怎样想的?

说明:解答实际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是因为分析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就可能不一样。

②交流:第(2)题怎样列式?这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也有不同的解法吗?这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追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解答上面两题,都和哪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关?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从表格里的对应数值能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想办法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这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这又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种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能说说两种解法分别是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吗?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摘录整理条件和问题。交流:你是怎样整理的? 提问:根据整理的条件和问题,这题可以怎样想?说一说你的想法。 追问:你认为整理的条件和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四、教学总结

今天复习了解决问题的哪些内容? 通过整理与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P79“练习与实践”第6-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应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能解释和说明自己所用的策略。

2.学生能依据相应的策略说明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提高灵活、综合应用策略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和几何直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感受现实生活存在各类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并且重点应用了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且能自己选择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1)让学生读题,利用图形理解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题里有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出示图形,根据交流注明长、宽的条件)

这块长方形菜地分成的两个部分各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要计算这里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你能根据题里的条件在图上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吗?想一想怎样画,自己画一画。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为什么想到在三角形的顶点画宽的平行线段?

说明: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根据黄瓜的面积比番茄面积少180平方米这个条件,可以在梯形中画出一个和种黄瓜的三角形地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地块,这样就能直接看出黄瓜比番茄少的面积是右边这个长方形地块。让画法不合理的订正自己的画法。

(2)引导:现在你能看图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吗?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讨论,找找可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交流:哪些同学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

结合交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思路。

(3)让学生选择一种思路解答,指名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别说说不同解法中每一步算的什么。 (4)提问:我们刚才画图对于解答问题有什么好处?

2.下面的问题用哪个策略解决比较合适?请你应用恰当的策略解答。

出示:一个长方形长8分米,宽6分米。如果把一条长缩短到原来的一半,或者把一条宽缩短到原来的一半,都能得到一个梯形。这两个梯形面积会相等吗?算一算、比一比。

提问:想想这个图形分别怎样变化的,能用什么策略解决,用你想到的策略算一算、比一比,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用了什么策略?怎样画图的?这两个梯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用画图的策略能找到相应的条件,计算各自的面积。这里虽然长方形通过不同的变化得到的梯形不同,但面积是相等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问:你能说说题里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大家想一想杨大爷步行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再列表或画图表示行走过程,看看从表里或图中能知道什么新条件。学生列表或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列表的?画图的是怎样画图表示的?

引导:大家先观察列出的表格或画出的图形,思考能得出哪个条件,可以怎样解决问题,各人独立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

你结合列表或画图,说说这里的每一步是怎样想的吗?列表或画图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4.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让学生先根据题意补充线段图,再同桌交流怎样补充的,讨论怎样解答,有没有不同解答方法,然后选择一种方法解答。

学生画图、交流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线段图是怎样补充完整的?

你能联系线段图理解这里的不同解法,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吗?自己观察、思考,不明白的可以合同学交流。提问:你能说说这些解法各是怎样想的吗?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不同解法。

比较:哪种解法更方便一些?这里应用了哪个策略? 5.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要求交流条件和问题。 提问:下面的线段图表示了哪些条件?还有什么条件没有表示出来?

2引导:根据从第一筐取出9放入第二筐,两筐苹果就同样重这个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多重的线段怎样画呢?先看表示第一筐的线段想一想,再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根据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有多重的线段怎样画的?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请你看线段图,想想这两筐苹果的千克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怎样解答,然后用你想到的方法解答出来。如果与困难,可以讨论讨论。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结合交流板书算式,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解法。反思:通过解答这道题,你有哪些体会?

三、总结交流

回顾今天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过程,都应用了哪些策略?你对画图、列表、假设和转化这些策略的应用,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收获?

10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教学内容:

教材P80 “练习与实践”第10-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或综合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解释和说明选择的策略和思路。

2.学生能根据策略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应用策略的能力,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加深对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体会,进一步体会数学策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数学策略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和策略,主要复习了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画图、列表和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了解一些实际问题特点和相应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

提问:能说说习题的意思吗?表格里已经填写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出这样取放多少次后,白子与黑子正好相等?

你是怎样列式的?能说说怎样想的吗? 追问:解答这道题时用的什么策略? 2.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让学生说说题里告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把长90米的绳子分成的三段长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你准备怎样理清三段绳长的关系,怎样解决问题?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怎样理清绳长的关系?你想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有哪些假设的方法?

引导:请你选择一种假设的方法,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样假设的?说说你的算式。 用不同假设的同学来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解答这个问题用了哪些策略? 3.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让学生观察、阅读,把情境组织成实际问题。

引导:你想怎样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然后列式求出结果。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大家看看这里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追问:你是怎样假设的?

提问:还可以怎样假设?哪位同学用了这样的假设策略的?说说你的解答过程。

追问:假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哪个条件假设的? 4.用恰当的策略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货场要运货50吨,用2辆大货车和6辆小货车正好运完。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比一辆小货车多3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小货车呢?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自己解答。有困难的可以讨论。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方法的学生分别板演。 交流:解答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样假设呢? 哪一种解法假设都是小货车的?怎样思考的?

假设都是大货车时要注意什么呢?这里每一步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问:这里用假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1)指名学生读题。

引导: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设两种门票的张数,再通过调整找出答案吗?那请你自己假设、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假设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假设的?这样假设后怎样调整的?

还有假设不同的张数再调整的吗? 提问:调整时,每张按多少元调整的?

(2)引导:你能用假设的策略列算式解答吗?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策略的同学板演。 引导:两种解法,你用了哪一种,怎样想的?;另一种呢?

三、拓展提高

解决思考题。 学生说明条件和问题。

引导: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策略解决问题,用你想到的策略解决,看看能不能得出结果。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方法。学生解答,教师巡视、交流指导。

交流:你得出的结果是几比几?你是怎样解答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主要用到了哪些策略?能根据上面的练习说说哪些题适合用假设策略,哪些题适合用列举策略吗?

11 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P81-8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方法,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提高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体会方程思想;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练习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今天主要复习其中的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并且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提高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回顾举例。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①表示计算公式,如C=2(a+b)。 ②表示运算律,如a+b=b+a. ③表示数量关系,如s=vt。

提问:用字母可以表示这么多的内容,那么在用字母表示数的乘法式子里,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追问:第(3)题是怎样根据a=3求周长4a和面积a各是多少的? 提问:列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字母表示数列出相应的式子。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只要把字母的值直接代入式子计算结果。

2.复习方程与等式。

(1)复习方程的概念。

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4203x=15 x-2 x-9x=21

218÷3=6 16+4x=40 a+4

  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请你说一说,并从上面式子中找出例子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集合体。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含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复习等式的性质及解方程。 ①等式的性质。

  提问:等式的性质有哪些?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应用?

  提问: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下面的方程?说说你的想法。

  1出示:x-3=15 0.5x=1 x÷2=2 根据学生说明板书解方程。

  指出:根据方程里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应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②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观察第2题。

  提问:你会解这些方程吗?请你独立解方程。 学生解方程,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

  指名说说检验的方法,选择一题板演检验过程。

  提问: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请你选择一题说说它们的区别。 3.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谈话:学习方程是为了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弄清题意,用x表示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等量关系。 第三步: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第四步:检验,写答句。

  (2)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①果园有桃树和柳树共1000棵。 ②红花比黄花少25朵。

  ③学校航模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④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等量关系,明确要根据条件表示的意思确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和方程,并解方程。 说明:这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鞋的码数与厘米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把书上的表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追问:求b的码数和求a的厘米数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12 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P82“练习与实践”第5-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根据题意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地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模型思想,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方程的相关知识,主要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练习

  1.解答下列问题。

  引导:上节课已经复习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现在再看一道题,大家独立列方程解答,并想想按怎样的步骤解答的,关键是哪一步。

  出示: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240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了1.5小时后离乙地还有75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学生独立读题并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题是怎样解答的?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程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

  还能找出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 2.把下列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填写完整,并列出方程。

  (1)学校书法组有42人,比音乐组的2倍少4人。音乐组有多少人?

  ○ =书法组人数

  ○ =4人

  (2)学校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42人,书法组人数是音乐组的2倍。书法组和音乐组各有多少人?

  ○ =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的人数 学生独立读题,完成数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指名学生说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为x,口头列出方程;根据交流呈现等量关系式和相应的方程。

  追问:方程是根据什么列出的?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名列不同方程的学生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这是哪一类实际问题,不同方程相应的等量关系各是怎样的,检查列方程解题过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和方程,教师板书。

  3.出示:水果店运来苹果的千克数是橘子的3倍,一共480千克。运来橘子多少千克?

  引导:同桌相互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应该怎样列方程。 提问:这里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方程怎样列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评议,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应该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5.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能说说“甲种衬衫按四折销售”和“乙种衬衣按五折销售”的意思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提问:这题中单位“1”的量是什么?数量关系式应该怎样列? 引导:比较第

  7、8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列方程时怎样表示题里两个未知数量的?

  四、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9题,引导学生了解题意。 (1)出示数表和3个方框。 ①让学生按横框直接在书上的数表里框4个数,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框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求再框几次,验证自己发现的关系,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提问:这样每次框出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用a表示框里的第一个数,后面3个数分别怎样表示?自己想一想、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说说你的想法和填的结果。 引导:这4个数的和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4a+6。

  ②引导:请每人分别用另两个长方形框连续框几次,看看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在下面每个相应的框里表示其余3个数,看看和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商量完成。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填写的结果及思考的过程,呈现并板书交流的结果。 (2)框数、猜数游戏。 出示第(2)题,了解要求。

  引导:框出4个数算出它们的和,能不能按刚才表示4个数和的式子,说出4个数各是多少呢?谁愿意来报出一组4个数的和,大家想一想这4个数分别是多少?

  指名一人报出和,其余学生说出4个数,交流结果和思考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可以根据表示和的式子试着列方程,看能根据哪个式子列出方程求出结果。

  要求:现在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框4个数说出和,另一人说出这4个数;两人交换进行游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根据4个数的和说出4个数各是多少,其实是用到了什么知识?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13 比和比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83-84“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加深认识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巩固解比例的方法,能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回顾整理与练习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数量比较的认识,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系统性的特点,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要对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主动回顾、整理比和比例的知识,系统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及应用,进一步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梳理 1.唤醒记忆。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比和比例的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2.复习比的知识。 (1)出示问题:

  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②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③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请你举例说明。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互相补充、修正,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②引导: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呢?请你填写课本上的式子,相互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集体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提问:能根据这个式子说说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

  交流小结比的基本性质,依据相互间的联系说明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依据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书上。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复习比例的知识。

  (1)出示问题:

  ①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一个比例说说自己的认识。 ②什么是解比例?怎样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举例说一说。 ③什么是比例尺?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交流。

  (2)按出示的问题全班交流,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出示第(1)题,学生根据要求先量出每副图片的长和宽,并写出长和宽的比。 集体交流,有错的同学订正。

  提问:估计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你是怎样估计的? 让学生算一算,写出比例。

  交流写出的比例,说明能组成比例的理由,并与估计结果比较。 2.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1)出示统计表。

  引导:你理解表中每个百分数的含义吗?选择几个百分数,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它的含义。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选择2至3个百分数说说含义。 (2)出示问题(1)。

  指名学生口答,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提问:从表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3.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自己写出比,并求出每种地砖的铺地面积。 交流:两种地砖面积的比是怎样的?说说你的方法。

  (2)提问:求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是怎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答的?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得数,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解答时通常应该怎样想? 4.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用怎样的方程计算的,注意理解不同的思路、方法。 追问:这里不同的解题方法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你又有了哪些收获和体会?

  14 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P84-85 “练习与实践”第7-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学生通过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加深理解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点,体会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提高分析、判断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相关联的变换关系,感受比和比例的应用价值,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明判断正、反比例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二、回顾梳理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怎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全班交流,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2.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问:每张表里有哪两种量?每张表里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反比例,还是不成比例?先独立分析每张表的数量变化过程,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我们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判断结论。

  指名学生说说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结合交流板书相应的关系式。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1)学生练习。

  出示第9题,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第(1)-(3)题,再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2)学生交流。

  ①提问:这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判断理由。

  ②让学生说说问题(2)判断的方法。

  结合图像说明:可以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75千米在图像上的对应点,再通过图像上的对应点找出和确定耗油升数。

  ③出示学生根据第(3)题画出的图像。

  提问:怎样描出路程和耗油量对应的点画出图像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 (1)出示问题(1),提出要求: ①画一画:根据表中数据描点连线。

  ②议一议:哪一杯中纯酒精与蒸馏水体积的比和其他几杯不一样?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和理由。

  学生独立操作后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像,说说是怎样画的。 让学生判断结果,并说出理由。 (2)出示问题(2)(3),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结果及思考方法。

  四、课题总结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第2篇

-----观名师黄爱华之《三角形 》有感

新蒲新区第三小学:刘显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学习的有效保障,思维的碰撞是燃烧的导火线,能力与方法的建构是精髓,纵观黄老师的《三角形》一课,将从四方面浅谈自己的感悟。

源学生求知之意。学习永远是学生永恒的主体。自主的需求是学习永恒的动力,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基于学生的自我需求的学习------行之有效。黄老师善于挖掘学生的认知结构,引领学生的求知欲望,将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自我意愿之上。

走学生思维之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有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链接之线、一条是学生思维发展之线,两线相交、两线相辅,从知识的链接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学生思维的发展引领知识的升华。是本节课堂教学活动的精髓所在,从绘画的过程中体验、交流中获取基本的特征: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而不是简单的师生对话与交流。在演示与交流中引领思维的碰撞,以直观的感悟、生活的感知,对稳定性的认识提升了应有的高度。对于稳定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叙述,也没有同四边形进行对照感知,而是顺应学生思维、结合学生的操作认知,充分从边与角的变化去感知、获取,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有效地体验,空间感知、直观构建、认知再现,突破三条高。高的认识,设计新颖,突破教材,创新教材,从点与线的位置变化,初步体验底部变、高的变化,同时将高与底有效结合,

1 初步感知高与底的对应性。利用三角板及多媒体演示,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挖掘学生的知识基础,降低学生对高的认识与理解。

重详略有别、体验有度。课堂时间有限,有限的时间创建高效的课堂, 是永恒的追求,回顾本课,从三角形的基本认知、基本特性到底和高的相对性,处理有别,针对基本特征的认识,快而实,稳定性的认识层层推进,底和高的获取从想象到直观、从直观到细化,步步深入,想象有度,观察全面,理解清晰。

突细微之髓。细节决定成功,细节更是数学科学性、严谨性的着眼之处,纵观全课,时刻牢记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抓细微之处,如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等严谨的语言叙述,充分的体现了数学知识学习的精髓所在。

2017年11月23日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第3篇

研修期间,我认真的观看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王雪峰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再认识》,深深的为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所折服。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学生在探索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用华应龙老师的话来说:这堂课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特别是王雪峰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再认识》,学生们侃侃而谈,为什么不能这样,学生陷入深度思考,然后提出有理有据的证明。感觉王老师把《乘法分配律再认识》这节课讲到“骨髓”里了。而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这节课则用有趣的情景,吸引低年级学生们的全员参与,积极思考,让这节课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两节课都让我对数学的“核心素养”,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为这几年我都在从事低年级的教学,下面我就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这节课,谈谈我的观课感受:

一、 选择有趣的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平台

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注意力的持久性差,不能一味的说教。而“倍”作为一个概念的学习,也不适合设计开放式探究活动。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对于“倍”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但是王老师通过两个活动的情景,把“倍”的概念轻松的呈现。第一个活动,王老师通过两只大象与四只猴子拔河问同学们:谁会赢?引发学生兴趣。学生们都说大象会赢,然后老师说,再来两只小猴子呢?„„在学生的不断的思考中,明白了谁是谁的几倍?我注意观察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分神,都在积极的参与。而第二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独立操作,穿插了对独立思考的提示,对思考结果的两人交流及全班交流订正。这样设计能关照学生的学习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二、 运用情境中的变式,加深了学生对“倍”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非常清晰,就两个情景——“拔河比赛”“摆棋子”。但是王老师利用这两个情景的不断变化,让孩子加深对“倍”的理解。比如:拔河比赛:两只大象和四只猴子谁会赢?学生说大象会赢。老师说再加两只猴子,这个时候猴子是大象的2倍,谁会赢?大象会赢。老师又加了两只猴子谁会赢?„„这个环节中拔河双方小猴和小象的只数一共发生了五次变化,目的分别是明确标准、感知倍、理解描述倍的相互性、巩固倍的理解。在“摆棋子”活动中,王老师阶梯性的巩固了“倍”的概念。王老师通过三关,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关要求:有4个三角形,正方形的数量是三角形的3倍。第二关要求:有?个正方形,三角形是正方形的2倍。第三关要求:有8个三角,三角的个数正方形的2倍。三关摆棋子的要求,学生手、脑、语言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辨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三、抓住“倍”概念的关键点,巧妙的让学生理解了“倍”的意义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第4篇

一、园地是对知识的归类梳理,本课启发学生采用偏旁归类的方 法复习汉字。通过词语搭配联系,学习准确运用词语,不断积累词语

。并练习各种词语搭配的题型。、了解词语重叠后在表达上的不同、并学 说这样的词,体会语言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训练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增强 表达的自信心,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

观评记录观课教师:曹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情境图,启发学生兴趣;轻松式的谈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感悟语言。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她在教学本课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朗读思考。 观课教师:张瑞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情境图,启发学生兴趣;轻松式的谈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生命 生命》测评效果分析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 我们通过评测环节的课堂实录来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一、画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理解“骚扰、挣扎”,学习“截”字,说出“截”字的偏旁部首、观察“截”的笔顺、写出“截”的伸展,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1.“骚扰”能换个词语吗?怎样做就是“挣扎”?2.“截”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看老师写,注意观察“截”字的笔顺。

3.“截”字要写好,“戈”字部要伸展,横要长,斜勾要伸展。4.在练习本上写下“截”。5.“一截瓜苗”要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

【效果分析:通过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画出重点词语,这说明学生已经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在读课文时目标性明确。能够通过找近义词,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生命 生命》测评效果分析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 我们通过评测环节的课堂实录来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一、画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理解“骚扰、挣扎”,学习“截”字,说出“截”字的偏旁部首、观察“截”的笔顺、写出“截”的伸展,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1.“骚扰”能换个词语吗?怎样做就是“挣扎”?2.“截”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看老师写,注意观察“截”字的笔顺。

3.“截”字要写好,“戈”字部要伸展,横要长,斜勾要伸展。4.在练习本上写下“截”。5.“一截瓜苗”要读出四字词语的节奏感。

【效果分析:通过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画出重点词语,这说明学生已经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在读课文时目标性明确。能够通过找近义词,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基本掌握解词的方法。写的“截”字规范、工整,戈字部写的伸展。这说明通过教师的范写和指导,学生能够正确书写“,且书写姿势正确。通过读“一截瓜苗”也能够举一反三的读“茁壮生长、不屈向上”,读出了节奏感。】

二、借助重点词语,说说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评测学生概括能力、预习效果。1.运用其中一个或两个词语,说说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2.用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3.试着用四个字给每个故事加标题【效果分析: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借助重点词语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内容。学生思路比较清晰,能简洁完整地概括每个故事,还学会了给课文中的故事加小标题。】

三、通过学习“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评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飞蛾在作者的掌心里会怎样挣扎?(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2.飞蛾一边挣扎着,一边会对杏林子和自己说些什么?(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令杏林子震惊不已的什么?(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把握。) 4.小小的香瓜子是怎样掉进了砖缝中?(通过展开想象,考查学生对生命偶然性的理解。)5.杏林子连用两个“竟”字,表达了内心深处怎样的情感?(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6.朗读这一自然段,应该怎样来读呢?【效果分析:研读“挣扎、掉”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切身地感受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学生能够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指导,读出了生命的真谛。】

四、通过“静听心跳”,评测学生的阅读能力。1.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提到了两种相对的生命态度,是什么?2.怎样做就是“白白糟蹋生命”?举例说明。3.杏林子坚定的选择了前者,出示杏林子的成就,你从杏林子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效果分析:学生回答问题时,能结合具体事例阐述自己的见解,有理有据,表现可圈可点。通过杏林子的成就,感受杏林子对生命价值的体现,学生能够体会的到,但有时会有些词不达意,着眼点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层。】

五、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生命的独特与价值。“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1.什么是有限的?什么是无限的?2.在你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效果分析:学生能够结合课文、课外资料及说出什么是有限的,什么是无限的。说明本节的内容学生能够吸收,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广度是无限的。但过于局限,若能引领学生拓展到课外的,生活中的,自身的事例,理解的会更深刻。】《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课堂上重点训练了第二自然段的感情朗诵,所以,随堂检测中抽查了学生对课第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抽查了两名同学,基本能够背诵上来。尤其是重点词语“挣扎、极力鼓动”等能够准确背诵。这说明学生理解了词语,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欲望,懂得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说明了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它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个人认为,“从表达入手教阅读”恰是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目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充分阅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随堂检测中抽查了两名同学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一句中的“好好地使用”和“白白地糟蹋”理解。两名学生都理解很深刻,表述的很完整。还抽查了一名同学对“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这段话的理解,学生提到要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决定,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广度,发挥生命最大的价值。理解深刻,表述完整,教学重点很好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抽查三名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生命,学会述说的内容给人无限的惊喜,在孩子的眼中一株小草、一朵鲜花、一个人、一匹马都以其独特的价值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什么!孩子们从文本引入生活,文采飞扬,诗意涌动。一切的学习只有最终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才是有效的。如诗般的言语,神奇地点化着眼前的生命,孩子们似乎一下子就步入了一个神奇的生命林子。我觉得这就是读写结合,这种创作热情,使学生们陶醉在这一片生命的林子中。从表达入手教阅读实现了教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使语文课回归它的本然状态,让语文课拥有了它本该具有的一种美丽风景!

页面: 1 / 3

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生命 生命》教后反思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王丹《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瓜苗、心跳三件事物的细致刻画,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这篇课文,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而四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和积累又相对较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应不应该去领会这一切?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过深邃?我觉得他们应该诗意地领会这一切,经由课文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开始这个问题的思考。如何让“生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是教学中真正的难点。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薛法根老师提倡: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真正需要教师教的,就是学生自己读不懂,或者自以为懂了而实际上没有读懂的地方。这节课的核心,我围绕了一个核心展开:生命是什么?我先出示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面对面感受杏林子的阳光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接着出示杏林子一双饱受病痛折磨的手,与前者形成巨大的反差,激起学生心中无数的疑惑,再介绍杏林子疾病的相关资料,一时间,拉近了学生与杏林子之间的距离,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绝望、无助、彷徨、挣扎......然后,我抓住时机引领学生朗读课题,并进一步追问:你想通过课题读出什么?引发孩子们关于生命的第一次思考:生命是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这就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问题不谋而合: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贯穿在全文之中,文章的全部文字,都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原本高高在上的问题变成了来源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

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生命是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比如,让学生想象作者掌心中的飞蛾会怎样的挣扎?它又会对自己和杏林子说些什么?砖缝中的那颗种子是怎么掉进了砖缝中?它存在的短短几天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谈出自己的感受。飞蛾、瓜苗都是寻常的生命,但正是因为他们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才会令作者震惊与敬畏。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 在“好好使用”和“白白糟蹋”之间杏林子坚定地选择了前者,我适时地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感受杏林子生命的价值。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杏林子的作品是有限的,对我们的影响是无限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广度是无限的......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正如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作为补充,既丰富了课文,又深化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温蒂死后留下的眼角膜;生命是沙漠深处一丛翠绿的仙人掌;生命遇到困难时别人伸出的援助之手......这些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学生自己。反观这节课的教学,因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厚重,我牵的太多,放的太少。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思考是必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面对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上课亦是如此。

页面: 2 / 2

入情入境诗意流淌

——鲁教五.四学制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 生命》观评记录烟台市芝罘区南山路小学

车昀《生命 生命》观课记录表任课教师王 丹年 级四年级人 数30课 型精读赏析时 间2015年10月观察人员唐惠敏 于冬玲 车昀 赵辛 王晓丽 曹茜观察内容观察要点项目要点分值优良达标待达师 生 关系师生相互尊重,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有兴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学 生 参与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实现参与“面”和参与“量”的最大化。√学 生 能力读得入情,写得规范,想得丰富说得有理。语言表达完整、丰富、灵活有感染力。思维活跃、深刻,有独特的见解。书写端正、规范,整洁。朗读有感情。√情 感 态度学有所感,能获得人生感悟或精神引领。√王丹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语文阅读课,感情强烈,令在场听课的教师为之动容,令上课的学生为之动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理解文本,感悟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入感情,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基本风格,在微观上吃透文章的具体内容,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才能形成师生的“双向投入”。试想一个演员要演好戏中的一个角色,如果不读剧本,对角色没有深入的了解,不知角色的喜怒哀乐,能把戏演好吗?角色能感染观众吗?王老师对《生命生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创作”,对“生命”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深刻感悟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文中的三个故事“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体悟出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偶然与执着、独特与价值。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入解读,对课文感情基调的准确把握。因此,才有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触即发,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张驰有度,挥洒自如,使得课堂激情飞扬,师生之间火花不断。

二、创设情境,忘我投入教师要有激情,首先要投入角色,孕育感情。如果教师缺少了感情,教学就会苍白无力,不能激动人心。在这节课中,王老师采用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步骤来创设情境,酝酿感情。例如,上课伊始介绍杏林子患病的资料,使得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迅速进入课文,提炼三个故事。接着深入学习三个生命故事,再度感悟生命,并结合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所在。最后,追问:生命是什么?整合课文,画龙点睛,使师生一起尽快“入戏”,进入“角色”,入情入境。

三、方法得当,感情强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感人的教学语言和有感情的朗读。王老师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次的朗读之前首先就要用感人的教学语言给学生激情,使师生同时投入感情朗读。例如第三个故事“静听心跳”中,如何好好使用生命,教师出示课件——杏林子生平创作的作品及成立残障基金会的事迹,教师组织了一段深沉的教学语言,投入的感情引领。接着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中师生对生命的那种热爱之情洋溢着整个教室,感动着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激情,这就是教学的艺术。王老师的实践证明:一个教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王丹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语文阅读课,感情强烈,令人佩服不已,我连着听了两遍。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的张驰有度,挥洒自如,使得课堂激情飞扬,师生之间火花不断。在这节课中,王老师采用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步骤来创设情境,酝酿感情。例如,上课伊始介绍杏林子患病的资料,使得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迅速进入课文,提炼三个故事。接着深入学习三个生命故事,再度感悟生命,并结合金子美玲的诗《向着明亮那方》,进一步感悟生命的意义所在。最后,追问:生命是什么?整合课文,画龙点睛,使师生一起尽快“入戏”,进入“角色”,入情入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感人的教学语言和有感情的朗读。王老师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次的朗读之前首先就要用感人的教学语言给学生激情,使师生同时投入感情朗读。例如第三个故事“静听心跳”中,如何好好使用生命,教师出示课件——杏林子生平创作的作品及成立残障基金会的事迹,教师组织了一段深沉的教学语言,投入的感情引领。接着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中师生对生命的那种热爱之情洋溢着整个教室,感动着学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激情,这就是教学的艺术。王老师的实践证明:一个教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页面: 1 / 1

《雷雨》教学反思红运小学

赵红焱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教学时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 谈话导入

二、 同学们,回顾以下,雷雨时,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雷声轰隆隆。”有的说:“闪电咔嚓咔嚓响。”有的说:“先打雷,后下雨。”

三、

二、看图学文

本文的两幅图画描绘了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学习课文时,可以先看图,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景象的句子。

四、

三、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物都是什么样的?读读文,边读边画,找出来,感受一下。这样学生不但感受了不同景象,还能把描写景象的句子背下来。

五、

四、抓动词

本课“压”“挂”“垂”“坐”四个动词使用得特别好。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读,通过换词法,来感受词语使用得准确,同时,也学会正确使用动词。

五、遗憾之处

教学本课时,还没到雷雨季节,学生切身感受不深,上课时,也没找到相关的资料库。

大张楼镇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观课评课记录表

2016.5科目 语文授课人赵红焱 课

题 雷雨授课班级二一 授课时间2016年5月 整理人 赵红焱评课人王悦清、李西智、周爱娟、任中华、郝新玉 评课要点记录优点:1.备课很是认真,课前准备从分,课件设计很好。2.教态自然,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特点,有很好的亲和力,教学方法得当,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整节课学生能顺着老师的设计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学任务。3.从教学效果看,能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知识技能掌握得都很扎实,不足:1.在个别问题设计上还有待加强,学生活动还要大胆放手;2.合作学习体现不够充分;3.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欠缺。建议:1.本堂课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的不明显。同伴间缺少一种合作交流。2.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看书。老师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看课本学习,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老师课前准备从分,课件设计很好。教态自然,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特点,有很好的亲和力,教学方法得当,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整节课学生能顺着老师的设计一步一步的完成教学任务。能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知识技能掌握得都很扎实,不足:1.在个别问题设计上还有待加强,学生活动还要大胆放手;2.合作学习体现不够充分。 1

页面: 1 / 2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词语,指导不易写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质疑探究、前后联系和情感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内容。3.学习本课,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发兴趣。

1、出示幼龟图片,这是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一只幼龟,每年的四五月份它们都要离巢进入大海,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都要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的文章《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2.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读词语,教师依据学情纠正出现的错误,着力指导难写的字“蠢”。学习多音字“吁”。

(2)理解重点词语“愚不可及”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了解学情,针对学情进行重点指导,以学定教;其次,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内容做准备;同时也为概括主要内容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初识“自然之道”,从题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此处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题目的浅层次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通过对概括方法的引导与提炼,学生学会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清主要内容,掌握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这样设计旨在找准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探究体验,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1.学习

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第

三、四自然段。

(3)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读中感悟。

想象幼龟进入大海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通过“语言表达”丰富原文画面,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读中悟情,以写促悟,写中生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内容,受到震憾,触动心灵,提高朗读能力。利用写话练习,实现写中动情、感受幼龟美好的愿望,体会“害”的惨烈场面,提高运用词语的表达能力,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3.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言,大自然是那样的神奇,每种动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规律,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坚持已见,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心灵,受到启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体会用词的巧妙。 用理解“探”“若无其事”的办法。 【设计意图:从幼龟引入课文,激发了探究兴趣;课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们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课后拓展,再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学会分析。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自然之道》效果分析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本文,不要过于追求主要内容概括得特别简练,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的能力,直至最终做到所概括的内容正确、语言简练。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自然之道》观评记录周广超:在理解词语方面她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词语的意思,而是借助字典(自然之道)、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帮助理解,在理解“若无其事”后用替换词语的方式理解“探”;同时还有

颜红梅:在对课文5至8自然段的学习中,能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以及段落,并在这其中通过朗读和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能力。李玉丽:教师的语言太多,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的话语方面可以简略一点,把思考与发言的时间还给学生。

《 自然之道》课后反思

由情景进入文本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从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理解“若无其事”的词义入手,进而体会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哪样的呢?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生命生命》观课报告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 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 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这节课想要 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王老师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能让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是最大的进步。

从教学过程看,王老师的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注重读写结合。

在语文学习中,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学完课文,王老师让学生写出想对作者说的话,学生在思考后,阐释了颇有见解的生命乐章。学生既受到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教育,也学到了认识生命、歌颂生命的知识和方法。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抓重点句段,感悟文章情感。

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学生朗读重点句抓住“挣扎”、“极力”、“跃动”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品中悟,体会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中,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瓜子非一般的力量,学生入情入境,发出肺腑地感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力的价值不在于存活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让自己活得精彩,从而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王老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感悟。学生通过读书,自主概括文中的三件事,并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朗读,谈体会,谈对作者的认识,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大胆交流,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但是还有三点我认为值得商榷:

1、王老师的ppt设计上对于每个环节的要求字数过多,孩子看起来会不会一下子记不住。

2、遇到学生不会的问题,王老师硬是想让孩子说出来,是不是换一种方法,换一种问法更好。

3、在生字环节时间略长。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第5篇

-----观名师黄爱华之《三角形 》有感

新蒲新区第三小学:刘显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学习的有效保障,思维的碰撞是燃烧的导火线,能力与方法的建构是精髓,纵观黄老师的《三角形》一课,将从四方面浅谈自己的感悟。

源学生求知之意。学习永远是学生永恒的主体。自主的需求是学习永恒的动力,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基于学生的自我需求的学习------行之有效。黄老师善于挖掘学生的认知结构,引领学生的求知欲望,将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自我意愿之上。

走学生思维之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有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链接之线、一条是学生思维发展之线,两线相交、两线相辅,从知识的链接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学生思维的发展引领知识的升华。是本节课堂教学活动的精髓所在,从绘画的过程中体验、交流中获取基本的特征: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而不是简单的师生对话与交流。在演示与交流中引领思维的碰撞,以直观的感悟、生活的感知,对稳定性的认识提升了应有的高度。对于稳定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叙述,也没有同四边形进行对照感知,而是顺应学生思维、结合学生的操作认知,充分从边与角的变化去感知、获取,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有效地体验,空间感知、直观构建、认知再现,突破三条高。高的认识,设计新颖,突破教材,创新教材,从点与线的位置变化,初步体验底部变、高的变化,同时将高与底有效结合,

1 初步感知高与底的对应性。利用三角板及多媒体演示,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挖掘学生的知识基础,降低学生对高的认识与理解。

重详略有别、体验有度。课堂时间有限,有限的时间创建高效的课堂, 是永恒的追求,回顾本课,从三角形的基本认知、基本特性到底和高的相对性,处理有别,针对基本特征的认识,快而实,稳定性的认识层层推进,底和高的获取从想象到直观、从直观到细化,步步深入,想象有度,观察全面,理解清晰。

突细微之髓。细节决定成功,细节更是数学科学性、严谨性的着眼之处,纵观全课,时刻牢记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抓细微之处,如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等严谨的语言叙述,充分的体现了数学知识学习的精髓所在。

2017年11月23日

上一篇:语文观课报告下一篇:初中数学观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