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27

电子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日前,长春国家汽车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汽车电子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国家长春汽车电子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据了解,该汽车电子产业园位于长春高新区蔚山路原华禹光谷厂址,规划占地1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7 000余万元,完成了厂区内2.5万平方米道路的铺设工作,6万平方米厂房内部改造工作,完成了整个园区的热网、采暖、给水、消防、强电、弱电等工程的改造工作,具備了企业入驻条件。

近年来,高新区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全区拥有汽车电子企业98家,汽车电子产业工业总产值109.2亿元,其中,汽车半导体芯片及器件企业8户,车控企业48户,车载企业24户,相关综合服务企业18户,主导产品涵盖动力控制、车身电子控制、通信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13类,200余种。涌现出一批以启明信息、富奥电子、一汽东光集团、大众平台、法雷奥、一汽光洋、住电线束等上市公司及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来源:东亚经贸新闻)

电子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以及新课改深入落实的时代大背景下,中职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中职作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要通过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根据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的意义和价值,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有效的运用策略。

[关    键   词]  中职;电子电工;行为导向教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为了满足新时代下行业以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提高学生个人竞争力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学生,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充分发挥行为导向法的优势和特点,以此契合中职生发展教育的需求,通过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来实现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和革新。

一、现阶段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电子电工是一门基础的工科类课程,对于中职生掌握更高难度的专业知识起着奠基作用。其中包含着较为复杂的数学和物理知识,使得这门课程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同时也由于其中的知识点相对抽象化和理论化,导致学习的难度较高。而且中职生群体的组成结构主要是以初中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为主。在教学时会发现中职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原因主要有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以单纯的灌输式的教学传授知识,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同时从主观上来说,中职生由于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导致对学习并不上心。并且现在外界的不良影响较多、各类诱惑以及学校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等,即使愿意学习也缺乏坚持的勇气,无法进行长时间有效的学习,这导致中职生对电子电工教学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1]。

二、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行为导向教学法不是单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各种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方法,这一特性特别适用于中职专业技术的教学当中。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发挥的主要是引导和启发作用,充分遵循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同时学习的成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成绩,而是对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各项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时行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已不是靠单一方面的测试,而是对于多方面的专业技能的实用能力。这一方法很好地满足了中职教学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同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和科学,符合中职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特性,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

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以此作为目标,教师进行引导,吸引学生主动投入电子电工学习中,在此期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能够将电子电工教学中抽象、理论化的知识点具体化,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提高了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自学的积极性。

三、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对策

(一)教师观念的革新

教师要想开展行为导向教学法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革新自身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时转变应试教育的理念,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第一目标。通过对现代化中职教育具备清晰的认知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开展相应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行为导向的学习中,同时要结合教学的目标和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活动设计,教学方案要具备强烈的目的性,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要明确侧重点,通过兴趣作为引导,将关键性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实现行为导向法的有效应用。

(二)行为导向法的生活化和专业化

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高中职培养人才的类型,明确教学的方向和侧重点,实现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生活化,降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同时让学生养成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观念和习惯,并且在行为导向法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对于机电专业的岗位需求,教师要及时了解行业的具体走向和大趋势,进而针对性地展开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岗位竞争力作为目的,通过创设实际岗位工作中遇到的情景和问题,让学生具备解决的经验和办法,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

(三)设计项目实践训练

在实践训练中,教师可以根据行业发展找到相关的项目开展教学,根据班级学生数量让学生分组或者以个人的形式完成项目的整个流程。在整个实践环节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学生自主去解决。这类项目的主要流程是项目的确定以及落实、项目的评价以及复习。前期由教师提供几种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提供相关的建议,通过布置任務、制订目标、采集资料等流程做好准备工作,之后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实训,让学生自行操作和实践,同时将遇到的疑难或者相关的经验整理成笔记,最后由教师为主导进行评价以及个人总结,通过将相关的知识点定期复习,巩固学生自身的理解[2]。

例如,在了解焊接知识以及掌握基本焊接技术的学习后,教师可以以此展开实训,通过提前申请实训基地,准备相应的材料,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去参与到实训准备中,体验在焊接中需要运用到的知识点以及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小组内分享心得,相互补充,完善自身观点。

(四)案例教学法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应用

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前提要以牢固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因此为了解决电子电工教学中复杂抽象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的案例进行讲解,将理论知识带入实际的案例中进行具体化,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新课导入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同时案例要符合中职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发展规律,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图文并茂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同时如果设计相关物理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更加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将知识点从单一乏味的书面内容转换成和学生未来工作息息相关的场景,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模拟企业在运行中突然停电,通过多媒体教案展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计算基本电路参数[3]。

(五)行为导向教学法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常见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涉及学生学习任务的难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所授课的中职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如果难度相对较大,可以用分组完成的方式进行,同时在分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差异,尽量保持小组实力的平均,通过设立相应的奖惩措施来激励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细致和认真,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为避免学生在小组完成任务时出现掉队或分工不科学的情况,教师要主动去了解学生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安排学生撰写相关的小组合作报告,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例如在常用家电的维修和检测技术教学后布置教学任务时,教师应该避免高难度电器的维修,可以通过电风扇等较为基础的电器开展维修作业。同时开展评比活动,完成效果最好的学生可以进行奖励,完成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实施象征性的惩罚,如唱一首歌等。同时在开展行为导向法如实训时,要明确班级学生之间由于文化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在任务安排上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综合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实训内容,实现全员共同进步[4]。

四、结语

总而言之,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的应用中具备独特的优势,教师要结合实际不断改善,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掌握。

參考文献:

[1]吴梅.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20(95):26-28.

[2]闫红英.“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工基础》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3]陆慧娟.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20(12):46.

[4]徐建华.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20,286(10):233-234.

编辑 栗国花

电子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一线生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双线并重。文章针对如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应用进行整合,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问题,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的重新开发和设计为例,探讨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电子技术课程

[作者简介]田秀红(1959- ),女,吉林农安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高芳(1972- ),女,辽宁盖县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技术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王屹(1964- ),女,吉林四平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技术分院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吉林长春130033)

电子技术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子技术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尝试,在教学中重点采取以实例贯穿,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中应用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该是建立在经过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再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电子技术课程重新开发和设计时,先调研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就业职业岗位群,归纳职业岗位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明确电子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然后紧紧围绕电子技术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电子产品制作的完整工作过程,系统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电子技术课程定位

我们由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并紧紧围绕职业岗位技能、知识和素质要求,构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可知,电子技术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通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知识和技能。因此,确定的电子技术课程核心能力目标为:仪表、工具使用能力;元器件检测能力;电路分析、识图、读图能力;电路装配、调试能力;电路故障检修能力;专业资料使用、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

三、基于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载体的选择,既要满足专业知识的要求,还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因此,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的特点,打破学科体系,重新序化课程内容,从实用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新系统化的改造,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从现象、产品入手,引出系统的知识,再以直观、具体的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提出新任务,进行设计讨论,进行知识的应用和提升,从而实现知识、技能、实践一体化。

通过对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教学加工,我们归纳出小型电子产品装配的教学过程。通过一个电子产品的装配全过程,不仅应用到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训练了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我们以产品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境。我们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择典型的、涵盖电子电路知识点的代表性产品作为学习载体,并根据每个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构建了六个学习情境(见下图)。

学习情境的设计重新序化了课程内容,从实用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新系统化的改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支撑知识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学习情境中的电子产品选取具有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可行性,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电子产品从设计、组装到调试和检修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舍弃复杂、烦琐的理论推导和计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枯燥的理论学习于趣味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总结和提升,使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

四、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每个学习情境按照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得到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训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锻炼其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课程的教学过程采取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的工作过程相一致,使学生能够在任务完成的工作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建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评价体系

由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由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采用,我们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基于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也成为评价主体,学习评价由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组成,使他评和自评相结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不但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阶段学习效果评价(考勤、课堂表现、单元考试);(2)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工作计划、作业、产品制作);(3)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讨论);(4)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项目合作);(5)综合能力评价(操作考试)。

六、关于进行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教授,还要进行实践操作演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因此,教师是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础和关键,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确保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选择、设计到实施全过程的工作质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课程实施的保障。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正确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础保障。

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的形成是建立在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的,学生要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因此要建设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打破教室和实验室、学校和工厂的界限,形成“动态的教室”与“开放的实验室”,使课程在虚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教、学、做等活动同步进行,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电子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聘;管理模式

0引言

随着《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我国职称工作进入新一轮深化改革阶段,如何更好地处理评聘关系问题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职称评聘管理工作有了清晰的改革方向,要综合考虑品德、能力、贡献,系统的对人才进行评定,逐走出传统职称评定中主要根据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等硬性指标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新指标的建立,有助于通过系统考虑工作,实现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的统筹兼顾。

1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现状简述

1.1论文、计算机等硬指标逐步淡化

长久以来凭借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以及论文数量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备受争议。针对这一现象,当前多地区已开始着手改革。一是部分地区开始对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而对科研要求较低的岗位在职称评价中淡化或取消对于论文、英语要求;二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引入新指标代替论文、外语和计算机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如更偏重于实际研究成果的传新性和影响性,以避免因对论文数量要求而引起的论文质量低下。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职称评聘管理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吉林省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内蒙古针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层技术型和实践型岗位,职称评聘管理中注重对工作过程中业绩进行审查,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

1.2开始逐步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逐渐成为职称改革的一个导向,通过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逐步突出用人部门和单位的自主评价,鼓励单位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评价,传统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社部門,通过对相关工作的备案实现对职称评聘的管理。据了解当前江西省内14家企业、37家院校和医院、5家科研机构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职称全部实行自主评审。实践证明,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基于自身需求导向,其职称评聘标准与传统的评聘标准相比更加科学和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同时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政府为主导的职称评聘管理职能的转变。

1.3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在不同地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标准不严格、程序不规范,投诉较多、争议较大以及复核中发现严重问题的局面。凸显出当前政府监管不明确、单位不自律、社会监督失位,对职称评聘过程中的申报、推荐、评审各环节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一是下放职称评审权后事中、事后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不够明晰。二是用人单位对评聘界限、评聘规则具体工作中依据各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的权力交代不清。三是未做到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管,对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不合理情况,未能进行公示并做严肃处理。

2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2.1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职称评价标准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对重品德、重创新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和激励导向。一是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情况对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破除传统模式中的论文、资历标准,依据实际情况强化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业绩贡献评价导向。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破除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聘中因资历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建立以专业技术品德、能力和对业绩贡献为核心的专业职称评价衡量标准和体系,坚持对品德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关键性指导作用。三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评价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地设置专业职称评审项目中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科研成果的评价条件,对专业职称外语和对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能力水平不作统一的要求,突出对业绩和贡献的评价,增加专业职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横向研究课题等相关评价内容和指标的等级和权重,破除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传统做法。

2.2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

当前职称制度改革要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社会层次的专业和技术人才,制定不同的职称评价的标准。职称人员在评聘制度的管理过程中要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鼓励中小学教师到课上和讲台、医生到科室和临床、工程师人员到实验室和技师到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生产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都能评得上。

2.3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单位需求,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职称评价方法,在实际过程中应遵循定性职称评价与定量支撑评价相结合、特殊人才职称评价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单独标准,进而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领域的部门做到多层次、多维度和立体性考查,增强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3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的建议

3.1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分类评价。应在职称制度改革背景下,進一步提升职称与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适用性。在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基础上,将职称评价与个人工作领域相适应、职称评价与业务内容相适应和职称评价与社会服务相适应科学划分类别,制定侧重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建立职称的评审指标和代表作用评价制度,从“单一固定评价指标”制度修改为“适应性指标”,可从其工作的内容、工作管理业绩、特殊情况和事件、工作管理绩效、专利、研究报告等不同的成果中,任选最能体现其能力和水平的优秀人员作为本次职称资格评审的主要评价内容。

3.2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职称告别“终身制”,通过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实现用人“能上也能下”。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强化单位和职称的“能上能下”。在职称的实际操作中,职称和个人适用岗位的聘任均严格实行职称聘期制,期满后对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的,单位和其个人按照适用岗位的需要、同时参考个人想法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办理劳动合同;对于在单位内部的考核中成绩不达标的现象,单位可根据其个人与岗位的适用条件差异情况,低聘岗位适用等级人员直至按照规定解除其聘用。通过这一职称评聘制度的设计,有利于维护和保障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避免一劳永逸的实行职称评聘终身制度所引发的工作惰性,进一步地激发机关事业创新时代劳动主体的活力。

3.3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进一步创新民营企业职称评价方式。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建立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的单独标准,以保证与单位发展相契合,但同时应注意,要杜绝“放而不管”,职称评审权下放后加强监管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人力社保部门应在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加强监管。在组织制定本事业单位的聘任程序审核管理暂行办法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和对审核严格把关,确保其评聘程序和制度的合规合理。在组织开展本单位聘任程序评议工作时,需对本单位进行评议前的公示和聘任前的公示,广泛地接受人民和社会的监督。在组织完成本单位聘任程序验收工作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聘任审核程序和制度审核结果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和验收,确保本单位聘任程序和结果的真实有效。

3.4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结合新形势,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以进一步提升职称评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一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推广智能监管,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途径的运用,逐步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与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相适应的“互联网+监管”模式。二是应由主管部门建立职称评审公示制度,健全公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举报途径和监督手段,充分发挥群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4结论

本文在深入分析评聘现状于改革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了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的建议,对于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廷洲,陆莎,金志峰,等.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发展历程、关键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2]刘尧.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变革透视——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谈起[J].高校教育管理.2018,(03).

[3]姚荣.论我国公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的公法规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7,(04).

[4]钱晨烨.现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障碍和建议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8).

[5]杨新春,吴艳.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视域下的学术道德失范探析[J].职教论坛,2014,(32).

[6]肖鹏燕.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9).

[7]温丙帅,孙建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权利保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电子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该文在研究国内外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平台应用技术和项目总体架构的基础上,在平台整体的架构方面,平台的逻辑架构方面和平台管理的设计方案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基于J2EE架构核心技术,实现了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平台多层应用的搭建、管理、支撑和运行,增强了平台的可扩展性及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平台设计

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平台的开发首先要选择相应架构f如J2EE或.NET),架构决定了系统的技术选型,也决定了系统的底层核心部件。每个系统还有一些通用的公共服务组件,如用户/组织机构管理、工作流、日志管理、异常处理,这些功能完全可以抽象出来,形成公共服务组件为各子系统所调用,无须每次都单独开发。同时一个系统的建设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实现系统的开发和开发的管理相结合。

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平台是构建于B/S架构的,以J2EE架构为核心技术,实现多层应用系统的搭建、管理、支撑和运行。由于整个电力企业电子政务管理业务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构建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平台总体架构时,严格按照模块化规划、分层构建的思想加以设计和实现。这种规划一方面可以较好地展现企业电子政务系统所包含的各个层面的所有内容,有利于用户加深对信息平台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楚地展现出所设计的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平台对各层基础技术发展的良好适应性,充分证明平台的可扩展性及持续发展性。

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平台依据此需求,基于J2EE架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可进行业务组件的开发。并集成了大量的公共服务工具和组件,在开发时可以被调用。并提供了系统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即:

1)提供了一个框架,提供了J2EE架构所需的所有部件和服务。

2)提供了一系列的组件和工具,提供了用户/组织机构管理、工作流、统计报表管理、表单管理、日志管理、异常处理等底层的服务及工具,用于底层服务的定制和开发。

3)提供了系统的开发及管理工具,提供的开发环境实现了业务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的开发和管理,进而达到快速建设应用系统的根本目的。

1平台整体框架

构造一个应用平台需要大量的模块,孤立的使用这些模块,不仅会大大增加开发人员的使用难度,而且人为地增加产品之间数据交换难度。基于以上考虑,从模块之间联系程度,客户的使用方面及习惯等方面考虑,使平台由三个部分,管理平台(Management Console)、搭建平台(workshop)和支撑服务(service)共同组成。此外,为了表述上的完整性,将未来基于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平台构建出的应用——运行平台(user Client)也包含进来,以便确切的描述平台和应用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Workshop用于设计和搭建业务系统,UserClient作用于终端用户的使用,Management Consde被用于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这三个部分的基本服务由Service提供。

1)平台搭建

构建业务,管理维护业务以及平台支撑数据库的基础是搭建平台,它是一个集成式的环境,由一些工具构成,工具之间具有相互关联和调用的特性,它的核心是业务流转和业务处理。搭建平台的工具集成环境使用了目前公认的业界领先的Eclipse平台,这个平台技术成熟领先、架构完备,不只可以满足构建J2EE应用的要求,更可以兼容用别的程序语言构建的应用组件。

2)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是一系列配置管理工具的集合体,其中主要的配置管理工具包括:组织机构定制、权限定制、服务参数定制。通过此平台,可以维护电力企业组织机构人员的变更,对业务系统进行管理和配置,权限变更,资源模板的更新,服务的监控以及日志的配置等,并且把电子政务系统配置信息保存到信息平台支撑数据库中。

在运行期,为了方便对系统进行维护,Management Console的主要交互方式是客户端制览器类型),有利于实现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同时,因为各个功能有较强的独立性,所以有良好的可插拨性。

3)支撑服务

所有后台服务的统称为支撑服务,主要是为前端系统提供服务支持,它包含四个部分:系统组件,系统服务,业务组件和支撑组件运行的框架——UniEAP,业务组件运行需要它提供支撑环境,还能解释各种业务的定义和模板。Service的核心是UniEAP,许多系统服务、系统组件和业务组件的载体——组件框架是它提供的,保证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平台底层技术的实现细节被屏蔽了,降低了系统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4)运行平台

运行平台是一个能够处理多种协议请求的分布式的对象模型系统。该分布式体系结构技术具有的一个特点是能够并行处理信息,可以很大地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减小业务应用系统的实施成本。运行平台所采用的多业務应用支持、池缓冲、对象持久化和负载均衡等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平台的可配置性、可扩展性、开放性和可移植性,用户在使用它进行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时,具有周期短,质量高的特点。User Client特有的二级高速缓冲技术可以成倍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负载能力。

运行平台具有Portal Server的“集中式管理、分布式运行”技术,将位于不同服务器上的各种各样的业务系统统一到一个有机的用户界面中,用户在一个窗口中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同时,User Client还定义了一个可扩展的应用框架,用于与各种应用程序、内容、人员和流程的交互。而且,User Client可以向各种客户机设备(web浏览器、手机、PDA等)提供大量的电子政务应用。

2平台逻辑架构

平台整体框架是从平台的功能角度对其进行了整体说明,下面将从系统构建角度对平台的逻辑组成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平台的逻辑架构主要由搭建平台、管理平台、运行平台和支撑平台组成,它们共同服务于“业务系统”。

1)搭建平台

搭建平台主要是为了提供业务系统所需资源,及业务模块、组件的开发或定制,用“Workshop”完成的这些工作,其产出有定制好的业务系统,业务模块和资源模板。

2)管理平台

基于搭建平台形成的组件和模板都是纯粹逻辑意义上无用户状态的,需要通过平台有关模块去构建组织机构数据、配置权限和系统相关参数等,这些操作是在管理平台中完成的。

3)运行平台

运行平台主要由应用门户和安全认证组成,是一个可以运行的Web应用,基于此有助于使用平台进行业务系统的快速搭建。

4)支撑平台

业务系统的运行阶段包括支撑业务系统的有关服务,完备参数定义的系统和系统组件,这些服务和组件统称为支撑平台。

3管理平台设计

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平台不仅有开放式的框架和开发环境(WorkShop)做支撑,而且还有一系列的配置管理工具。用这些工具管理和配置业务系统,而后生成电子政务系统的各项配置信息并保存到平台支撑数据库中。这个工具是ManagementConsole,它被用于更新各式资源模板,维护人员的变更,权限变更,服务的监控和日志的配置。

在运行期间为了方便通过其对系统进行维护,ManagementConsole以Browser为客户端,从而实现客户端零安装,更利于升级和维护。同时,各个功能独立性强,可插拔性好。

对于Management Console的使用分为两个阶段:

1)初始化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整个系统进行初始化配置,先对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开发并安装,这里使用WorkShop,然后对系统的默认配置进行调整和完善,使用Man-agement Console操作,做好运行前的准备。这个阶段是通过已有的资源构建完整的可运行的业务系统。

图3是资源配置的流程。

2)运行阶段

当配置结束后,系统就能正常运行。运行时,用Management Console对系统进行维护,维护各种权限,修改组织机构数据,管理日志,更新和导入资源。

上一篇:一级职称论文下一篇:医师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