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管理论文范文

2024-02-26

设施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设施果树生产技术是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相应的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对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人才培养有较大影响。所以,科学合理的建设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参考相关资料着重分析和探讨高职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进而提高该课程教学水平,为将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职 设施果树生产技术 优质核心课程

优质核心课程是指对本专业培养目标起关键作用、影响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运用系列的教学措施与手段的实施,教学质量优良的课程。示范性专业建设进一步要求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设施果树生产技术》是我院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适应果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设施果树生产技术》是实现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的主要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回顾近几年我院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此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对此,应当正确认识《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探究有效措施来促进《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进而提高该课程教学水平,为将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一、高职《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的特色

高职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所设置的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1)通过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使之更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的需要,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果树栽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需求、适应就业岗位要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将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网络云平台实现共享,可以满足服务毕业生和社会从业人员的需要,甚至可实现远程教育。(3)相关课程教师通过全程参与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建设,将使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总结性分析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设置及实施经验,确定该课程具有的特色是:理论知识较抽象、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加上高职学生文化课水平和学习状态普遍下降的现状,明显加大了该门课程的教学难度。

二、高职《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现在果树产业的发展需要

《设施果树生产技术》是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各农业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已形成固定模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部分实用技术及理论知识已落后于目前果树产业的发展变化。目前,果树栽培管理已从传统的精细栽培模式向矮化、矮砧、柱行、宽行和密植等栽培模式方向发展和转变,向生草、免耕、节水灌溉、营养诊断施肥等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转变,园区管理更加省力化、机械化和标准化,而这些新的栽培管理模式及其理念在教材中没有充分体现。

2.课程设置

我院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主要安排在每年的上半年,讲授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所授内容与当时果树生长发育所处阶段及其果树生产需要的关系,从而使得所授内容与生产部分脱节。造成教学内容与果树生长发育及生产管理不能同步,个别实训内容因为时间关系没办法完成,学生不能及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3.实践教学匮乏,深度不够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其中实习、实训、实验是重要环节。《设施果树生产技术》的理论知识必须经由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虽然我院安排了一定学时的实训课时,但因为我院实践教学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基地并未完全建好,实训经费有限,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机会少,实训内容有限,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更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用较少,虽然该课程已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较差。尤其在当前高职学生文化课水平和学习状态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考核方式

目前,我院高职《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为过程性考核占60%,其中课堂纪律,学习态度(5%),课堂回答问题(10%),课后作业(15%);实验(30%),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试占40%,存在问题主要是重理论、轻技能,重成绩、轻过程,重部分、轻全面,没有达到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技术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积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探索新的教學考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职《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我院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现状不佳的情况,应当探究性质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现状,科学合理的建设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才能促使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与时俱进,真正培养能够满足企业、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果树生产技术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主要讲授一些与生产关系密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这些理论知识主要是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用于分析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脱离生产实际的高深理论。此外,在教学内容上着重添加果树栽培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及新技术,使教学内容一直保持新颖性、前沿性和前瞻性。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地向学生传递和分析最新的果树栽培相关书籍、期刊、网络信息,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以促使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最新的专业知识。

2.优化教学手段及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将许多教学内容以图片、动画、视频等较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尤其对于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来说,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不同物候期的内容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弥补现场教学的不足。果树生产受时空的影响很大,而多媒体教学就可打破这种限制,同时多媒体可将抽象复杂的原理和技术形象化、直观化,促进了学生对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微信、QQ、蓝墨云班课等APP发布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的相关文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前预习、课余温习提供方便,网络上可提供课程相关信息给学生,拓宽他们的知识和眼界,加强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利用网络平台还可推进协作学习和开放式教学,教师在网上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随时辅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教师及学生提供了交流讨论的平台。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专家讲座,通过邀请国内外果树专家做学术报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果树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项目,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大型的实训实习需要,如果树修剪、果园综合管理等。培养双师型教师,引进行业能手做兼职教师,定期给学生授课,尤其着重实践技能课。鼓励专业课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样既能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又能了解企业之所需、生产之所需,把握产业发展动态,了解市场情况变化,有利于回校后合理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

4.优化课程考核体系

根据高职《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采取“职业素质+岗位技能+专业知识”的全方位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从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职业素质的考核包括考勤、参与态度和团队合作等;考核所有项目的岗位技能掌握情况;专业知识的考试重点是学生对《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把过去的“记忆式”转变为“能力式”,“综结式”转变为“过程式”,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技术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在不断进步,现阶段对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人才需求也会产生变化,课程和课程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优化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不断总结、探索、研究、创新,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更应又好又快地改革发展,切实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关键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现在果树产业的发展需要,实践教学匮乏、深度不够,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对此,笔者建议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及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优化课程考核体系等措施来促进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课程优化建设,促使设施果树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与时俱进,为培养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梅创社.示范专业建设中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3).

[2]林凤功,何海涛.关于高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論坛,2016,(23).

[3]朱运钦,乔改梅,李庆伟.高职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农业,2017,(23).

[4]曾斌,李伟阳,夏江宏.“特色果树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园艺文摘,2014,(3) :195.

设施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2010年11月11日~13日,第九届中国温室园艺行业年会即

“中国温室2010”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召开。本届年会得到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湖北省农业厅、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花卉分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大力支持,以及湖北省农机化办公室、湖北省蔬菜办公室、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北省农业机械学会等单位的大力协助,是中国温室园艺行业的又一次盛会。

参加本届年会的有来自安徽、北京、福建、广东、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云南、浙江、重庆等21个省市以及日本、瑞典、美国、以色列、德国、荷兰等国家的与会代表280余人。另有湖北省各市、县(区)农机系统、蔬菜系统的代表60余人也参加了本届年会。

“中国温室2010”隆重开幕

2010年11月11日,“中国温室2010”在武汉市五月花大酒店隆重开幕。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处长姚春生、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军、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喻大昭、湖北省农业厅副巡视员李庆仁、湖北省蔬菜管理办公室主任万福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院长包满珠、湖北省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谭本忠、湖北省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许绮川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处长姚春生、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军、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喻大昭、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院长包满珠分别发表了与会致辞。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处长姚春生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近几年,我国设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效解决了“菜篮子”产品供应不均衡的矛盾,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效益和竞争力。2009年底,我国连栋温室27.2万亩(1.8万公顷),日光温室478.7万亩(31.9万公顷),塑料大棚928.5万亩(61.9万公顷),设施规模实现了快速发展,为丰富城乡居民消费做出了积极贡献。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部在制定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将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牧水产养殖规模化纳入重点建设内容。当前正值“十二五”谋划的关键时期,各级农业和农机主管部门都在积极制定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区域重点、主推技术和保障措施等,提出相关的经济技术政策。“中国温室2010”让大家齐聚一堂,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展示设施农业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考察典型设施农业园区,共同研讨谋划产业发展良策,必将对推动我国设施农业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军代表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中国温室2010”作为温室行业内唯一的行业性活动,一直秉承以交流促发展的宗旨,在回顾、交流、推广和展望的基础上,以促进沟通、形成共识、推动发展为目标,根据一年来行业的发展状况选择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地域,就不同的热点问题共同进行探讨。伴随着以往八届年会的成功举办,它正日渐成为一个以设施园艺为中心的,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用户等四个层面嘉宾广泛参与的交流平台。自农业部出台《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以来,我国设施农业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各地积极落实扶持政策、稳步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强化科研创新,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技术培训日益活跃,社会服务日益健全,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从“九五”开始,我们一直在探讨“工厂化农业”的概念,旨在通过科技进步克服自然障碍、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目的,通过产业化发展的途径,达到科技与效益的双赢。但几经探索,可以说有得有失,仍然有诸多难题亟待破解、不少问题尚需深化研究。进入新世纪后,

“因地制宜”的概念逐渐成为发展的焦点,并将设施园艺行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主题,以实现设施与地理环境相协调、设施装备与作物生产相协调、生产与市场相协调等。近期,该院在农业部和财政部等的大力支持下,对包括设施园艺在内的农业工程技术模式、投资与建设模式等开展一系列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农业工程的技术效益、投资效率和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效果。湖北省作为本次推进活动的开展地区,具备发展设施农业的诸多有利条件,具备设施农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因此,希望“中国温室2010”的活动能有机结合湖北省产业特点,通过与全国及国际代表的交流,更新理念,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地方设施农业建设。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在致辞中指出,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是农业大省。近年来,湖北省农业机械化获得了长足发展。今年以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大幅增加的拉动下,湖北省广大农村出现新一轮农机热。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全省各类设施农业工程装备总量达137.9万台/套,设施农业面积493.96万亩(32.93万公顷)、建设总投资157.18亿元、从业人员200多万人。为有效保障省内乃至周边省份的蔬菜、肉蛋奶等农产品季节性均衡供应,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虽然湖北省设施农业规模较大,但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足,产业亟待升级,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人员素质不高,设施管理落后,个别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等。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更新观念,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促进设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今年“中国温室2010”在湖北成功举办,省内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加大扶持设施农业工程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与兄弟省市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达成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温室2010”四大亮点

探讨设施园艺“十二五”发展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

“十二五”的谋划之年。今年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

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在本届年会中与代表们共同探讨了设施园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与热点,他在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设施面积已达350万公顷,较1978年增长655倍。设施总产值达7080亿元,比露地生产效益高3倍~5倍,设施蔬菜总产量达1.68亿吨,占蔬菜总量的25%。同时设施园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的矛盾突出。虽然发展规模世界第一,持续快速发展,但是产业升级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产业的复杂性使全面改善难度增加。在我国相关技术滞后、市场培育迟缓、管理经验缺乏等不利条件下,全面改善的难度和挑战很大:三是提高技术创新与推广效果任重道远。我国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受科研体制、创新机制等因素影响,还存在创新的广度、深度和实用性等方面的不足,推广体系建设长期缺失与可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较少、标准化建设不完善的现象也进一步弱化了技术效应的发挥:四是产业链发展的失衡增加了产业风险。符合需求的品种、控制动植物生长、最终成型的商品,三者之间出现“两头小、中间大”格局,严重影响了设施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使我国市场协调与预警机制的建立面临许多困难:五是符合产业要求的保障体系尚需完善。设施农业长期以来没有综合协调的管理部门,发展方式往往以短期低水平的规模扩张为主,忽视了区域的适宜性、协调性以及规模的适度性。亟需建立完善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产业链质量为目标的政策体系和支持保障机制;六是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仍较大。在设施农业投入、技术、装备、人才和市场等方面差异较大,造成设施产品的成本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别,在同一个市场环境和标准下,低质一低价产品会对技术含量、生态水平高的产品造成冲击,容易形成遏制技术进步、质量倒退和恶性竞争的局面,并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全面调控的难度,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设施园艺的发展中机遇和挑战并存。高品质菜篮子产品需求增长加快;发展势头与发展热情在不断增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求迫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得到重视,强化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需求迫切:抗灾能力以及资源节约广受关注。朱明院长提出了七条发展思路:通过政策引导和创新机制来强化投入支持:通过提高创新的先进性和针对性来提高应用水平;通过提高装备档次和工艺水平来提升设施生产水平:通过加大示范推广和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促进装备产业升级和市场规范来强化物质保障;通过创新经营体制和市场渠道来减少产业经营风险;通过国际交流和对外合作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另外。还同与会代表交流了有关201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的指导意见,如在设施农业装备补贴中,日光温室设施设备补贴卷帘机、保温被、加温炉,塑料大棚设施设备补贴手动卷膜器,连栋温室设施设备补贴开窗机、拉幕机、排风机、湿帘、CO2发生器、加温系统、灌溉系统等。

专家学者支招设施园艺低碳节能发展模式

随着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问题不断加剧,设施园艺如何向前发展,值得每位业内人员深思。节能减排、低碳生产技术被逐步提到日程上来。在本届年会上,各专家学者发挥自身所长,为设施园艺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改变高耗能生产的技巧

针对如何有效改变设施栽培高能耗生产,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周长吉在本次年会的专家论坛上,同与会代表分享了他在日本进行设施农业考察时的感观。日本主要的温室形式有日本式门式钢架结构温室、圆拱形塑料温室、单栋塑料大棚、小拱棚等,目前研究的改进型温室有F-clear覆盖的改进型连栋温室、“M”形结构改进型温室、“W”形结构改进型温室、平屋顶温室、山地大棚等,而实验型温室有单坡面温室等。日本还结合了中国式的日光温室,建造了日本型日光温室,用特殊的保温材料替代了中国式日光温室的后墙。而我国温室设施结构在根据国内气候条件状况和地理状况,借鉴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也自行建造了一系列的温室设施,如新疆无后屋面温室、日光温室型塑料大棚、下沉式机打土墙结构日光温室等等。这些改造有利于改变设施栽培高能耗生产的特点。除此之外,周长吉所长还提出了利用万向节节省卷膜器、二连杆开窗机、人造雪景反光避虫、多重保温、弥雾风机降温、可转动式栽培架、空间可移动栽培床、立体式栽培、电热线加温育苗等技术和设备,提高温室设施生产率,这些都可以成为节能减排的手段。

资源替代的战略构想

当前现代农业面临诸多挑战,人口膨胀、耕地资源减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污染严重、沙漠化速度加快、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不断凸显。这些问题有许多其实都是多种资源问题的体现形式。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杨其长,在论坛上提出了植物工厂与垂直农业及其资源替代的战略构想。“资源替代”,即是通过创建或优化环境要素(光照、温度、湿度、CO2等可再生资源),以达到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土地、水和矿质养分等)的利用效率(相当于通过环境手段使资源大幅度增值),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或资源替代)。资源替代的表现形式如下:通过环境要素的优化,大幅提高单产:环境控制技术的突破,实现作物周年连续生产,茬口数量和产量的增加:现代工程与装备技术的突破,作物栽培向立体空间拓展,如立体栽培、植物工厂,单位土地效率提高数倍甚至几十倍:农业向垂直空间发展-垂直农业,土地效率成几何级数增长。

温室内部物流出新意

针对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消费人口增加和生产人口减少,劳动力供应减少,土地成本上涨等一系列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荷兰科迪马公司温室物流系统专家Gideon先生提出了如何通过温室内部物流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温室内部物流可以有效率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减小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应对产业链整合,物流衔接;应对变化中的劳动力。

借鉴国外行业发展需慎思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陈青云和与会代表交流了关于我国设施园艺如何由大变强的心得体会。他提出了在学习和借鉴国外设施园艺发展的过程中要仔细思考的几个问题:高度自动化是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标准化如何规划和制定实施;高度分

业化的优劣势:如何了解逆境生理以创适宜的生长环境;设施园艺与观光农业的发展;产出与投入比:产业联盟的必要性等等。

温室标准化工程的新进展

目前温室工程技术标准与实施中,存在着宣传、实施不到位,缺乏系统完备的检测、试验的仪器和设备等技术条件,缺少标准实施所需要的配套完备的技术资料数据,在温室工程规划、开发、设计、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可以利用的数据库和专用设计软件等配套工具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马承伟针对以上问题向代表们介绍了关于推进温室标准化工程的几项工作进展:温室覆盖材料保温性能测定方法标准及测试装备:日光温室环境模拟、预测和优化设计软件开发;温室采暖通风设计标准及计算软件开发:关于现代农业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他告诉与会代表,《NY/T 1831-2009温室覆盖材料保温性能测定方法》标准已正式发布实施,欢迎业内相关人员使用温室覆盖材料保温性能测试台测控软件进行测试。

温室大棚结构新材料推出

对于目前日光温室建造方面,存在着土墙温室占地过大,土地利用率低下,砖墙温室对耕地的永久破坏;其他结构墙体技术不成熟,性能有缺陷。钢结构骨架缺乏建造标准,强度和抗腐蚀能力参差不齐:竹木结构强度不够,立柱较多,且容易受灾:现场施工无法保证质量等问题。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须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一种新型白钢复合管材。这种新型白钢复合管材,在直径38ram-51mm白钢管中填充复合材料,具有不锈钢的美观性,高延展性,受压不易断裂,安全性较好:具有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好、比重小、强度高、成本低、易于加工生产等特点;抗拉强度是同直径钢管的2倍,是铜管的3倍~4倍,塑料管的8倍~10倍;耐腐蚀、截面积小、抗老化,可实现标准化生产,现场无焊接组装。这种新型管材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湖北省设施园艺发展向前迈进

据湖北省农业厅相关统计,2010年中央财政两批共安排湖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4亿元,实施范围覆盖全省92个农业县市区和垦区农场,补贴机具种类达3639种。截止11月5日,湖北省7.4亿元补贴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共补贴农机具26万多台,受益农户19万余户,直接拉动农民投入达18亿多元。

2010年11月6日~9日,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周长吉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陈端生教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李明远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别之龙教授、北京绿东国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汪晓云高级农艺师等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中国温室2010”会前的“湖北省设施园艺调研与考察”活动。他们分别代表了来自农业工程、环境气象、病虫害防治、设施蔬菜、观光农业等研究领域的专家。专家们先后考察了湖北省--设施蔬菜、设施果树、设施养殖以及观光农业园区的生产和发展情况,并针对湖北省高效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当地农业部门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湖北省农业厅副巡视员李庆仁在本届年会“湖北日”主题活动中,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湖北省设施农业及装备发展的情况及未来规划。他总结了湖北省发展设施农业工程几项工作原则:示范推广,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积极争取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坚持加大科技投入;坚持建设产业基地。他还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将按照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到“十二五”末,全省计划建设各类设施农业工程装备达200万台/套以上,其他各类种植业、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等设备60万台/套以上、设施农业面积700万亩(46.7万公顷)以上、总投资2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要达到280万人以上。湖北省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年销售总额将达150亿元以上,将占农林牧渔业总值的5%以上。

湖北省蔬菜科学研究所主任邱正明介绍了湖北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状况。2009年全省蔬菜(含食用菌、西甜瓜、魔芋)播种面积1820万亩(121.3万公顷),产量3000万吨,产值582亿元,其产量、产值居种植业首位(35%)。其中设施蔬菜112万亩(7.47万公顷),包括大中棚58.2万亩(3.88万公顷),小拱棚52万亩(3.5万公顷),日光温室、联栋大棚等1.5万亩(0.1万公顷)。大棚数量约350万个。

湖北省园艺设施类型多样化,有塑料小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区域化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连栋温室、钢架大棚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周边地区。日光温室主要集中在十堰和襄樊地区。农户主要以塑料小棚和中棚为主。塑料棚有钢架结构、水泥骨架结构、GRC、竹木结构等类型。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蔬菜系主任别之龙在年会中介绍了华中地区(以湖北为主)设施园艺发展状况与特点。他说湖北省不同设施类型定位比较明确。大型连栋温室主要以生产蔬菜和花卉优质种苗为主,部分用于生产高档果菜类蔬菜。中小棚早春以生产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为主,秋季以生产茄果类延秋蔬菜为主,延秋瓜类蔬菜为辅。武汉市利用设施大力发展速生叶菜的设施栽培。设施农业由传统的单一设施生产向休闲观光领域拓展:设施生产的季节性比较突出,季节性园艺设施不仅是湖北省的特点,也是南方省区的共性:设施高效种植模式已经形成。同时,他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设施农业装备和设施资材开发薄弱,迄今尚无专业从事设施农业装备规模化的生产厂商;缺乏省级层面上的设施农业区域规划布局,设施农业盲目引进和盲目生产的问题比较突出:设施农业投入不足;设施农业配套农机具应用严重滞后:设施农业的产学研结合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农户的培训亟待加强。

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推介热烈

“中国温室2010”年会的开放式论坛中,海宁市正兴耐力板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沙伯基础普特阳光板(中山)有限公司、上海华维节水灌溉有限公司、赢创德固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江阴市盛鑫空气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拜耳《北京》板材有限公司、以色列OTL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格润科农冷弯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就覆盖材料的优化、植物工厂及设施园艺技术、节水灌溉、灌溉施肥以及冷弯工艺等技术和研发的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大连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任刘滨疆就现代物理农业相关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及推广进行了介绍。

专业的参观考察

2010年11月13日,“中国温室2010”的最后一站是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现代农业园区。该园区占地面积330余公顷,其中200亩(13.3公顷)核心示范区已初步建成,10000m2的温控厂房和6000m2的钢架连栋大棚已交付使用,还有10000m2的PC温控室、14000m2连栋式温棚、43栋共15480m2钢架大棚正在紧张施工建设当中。50000m2的现代设施大棚,可为全市提供蔬菜、瓜、果各类优质种苗500万株。在园区内,我们看到了在设施草莓栽培中大面积使用悬挂式微喷的棚室,以及连栋温室中栽培的仙客来、鹤望兰等生产现场,与会代表对生产中使用的技术和手段的利弊各有心得,感触良多。

结束语

随着参观的结束,“中国温室2010”也圆满地落下帷幕。明年将是中国温室园艺行业年会举办的第十年,“中国温室2011”将会有一个崭新的提高,让我们一起期待它的到来吧!

特别鸣谢北京华农农业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海宁市正兴耐力板有限公司、拜耳(北京)板材有限公司、中山固莱尔阳光板有限公司、北京固朗瑞科农业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普瑞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圣诺柯网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贝嘉实业有限公司、蒙特空气处理设备(北京)有限公司、青州市祥力轻工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汇丽-塔格板材有限公司、上海斯文森园艺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阳柯实业有限公司、万联塑料建材有限公司、中山市威邦塑胶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单位对“中国温室2010”的鼎力支持!

设施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我国港口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码头设备设施数量高速增长,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港口作业的质量、进度和效益。[1]目前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存在信息化管理技术滞后、监控力度不足、控制实时性差、相关保护措施不足及管理分散等缺点。为适应现代化港口建设需要,加强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管理,建立统一的设备设施控制管理中心是关键。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港吉码头)作为国内大型专业集装箱码头企业,通过建立设备设施监控中心,集成多个数字集控一体化系统,实现对岸吊、场桥、流动机械、照明设备、变电所以及生产过程和设备的可视化管理,有效提升设备设施管理水平。本文以宁波港吉码头为例,介绍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技术方案及其效益,以期为集装箱码头提升设备设施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1 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1.1 基础设施条件

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集控系统集成多个数字集控一体化系统,对码头自身条件和技术应用的要求较高。宁波港吉码头位于自然条件极好的北仑深水港区,拥有5个大型专业集装箱深水泊位以及世界先进的集装箱码头计算机实时管理系统和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码头配备现代化专业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包括20台超巴拿马型岸桥、60台轮胎式龙门吊、4台正面吊、10台堆高机、130辆拖车、72座灯塔及11座变电所,因此,亟待建设便于统一管理的设备设施集控系统。

宁波港吉码头于2011年下半年完成地理信息电子地图测绘,并逐步完成 无线网络扩容、和5.8 GHz无线网络搭建、全球定位系统安装等基础平台建设,为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1.2 监控技术发展情况

大型起重机远程监控系统是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监控管理的核心,此类系统在国内外港口码头的应用已趋于成熟[2],可实现设备监控及一体化管理的功能。该系统融合先进的人机界面技术和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构成具有设备监控、维护、保养、预防、管理等多重功能的管理平台,满足大型起重设备监控管理的信息要求,能协助码头企业实现设备的高效信息化管理。

此外,生产过程可视化管理系统为码头生产作业提供有力支持。该系统利用电子数码技术,实现生产作业过程的可控化和可视化,满足操作层、调度层、管理层和决策层对作业现场数据的需求,可实现对码头生产要素(如堆场、集装箱、装卸机械等)的精确定位、动态跟踪、过程控制及可视化管理,从而提高码头装卸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目前,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多个集装箱码头,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当前码头生产作业过程中,节能降耗的任务越来越紧迫。照明控制系统借助不同的智能控制方式和控制元件,对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的光照度进行精确设置和管理,以获得最佳节能效果。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技术通过将自动化、电子、网络等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将配电网监测、控制、计量和工作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改善供电质量,实现供电安全、可靠、方便、灵活、经济。[3]变电所是码头动力的重要保障,该技术的应用能确保码头生产作业的可靠性。

上述监控技术的发展为集装箱码头生产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不仅有助于码头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而且可为码头设备设施集控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1.3 辅助系统建设情况

宁波港吉码头使用集装箱码头计算机实时管理系统和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已有多年,为码头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视频监控系统覆盖整个港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监控码头生产作业和设备维修情况。这些辅助系统可为设备设施管理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是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

2.1 技术方案的目标

设备设施集控系统集成大型起重机远程监控系统、生产过程和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码头生产操作系统、港区视频监控系统、照明控制系统、变电所监控系统等六大系统,以实现对码头生产设备的精确定位、动态跟踪、过程管理和可视化管理,以及对码头电力设施(如照明设施、变电所等)的远程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而为集装箱码头提供信息化、数字化、迅捷化管理平台。

2.2 技术方案的内容

(1)搭建集装箱码头区域无线网络;

(2)实现对岸吊、场桥等大型起重机的远程监控,形成融合设备监控、维护、保养、预防、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平台;

(3)实现对集装箱码头部分电力设施的远程实时监控和管理;

(4)实现对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和生产过程的视频监控;

(5)实现对集装箱码头岸吊、场桥、集卡、正面吊、堆高机等生产设备的精确定位、动态跟踪、过程管理和可视化管理;

(6)建设监控中心,集成六大主要系统;

(7)制定设备设施监控中心管理制度、操作手册和应急预案等。

2.3 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

(1)完成港区地理信息电子地图测绘和无线网络扩容,搭建和无线网络,安装全球定位系统装备。

(2)大型起重机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方案为:第一阶段完成20台桥吊的改造,第二阶段完成60台场桥的改造。该系统能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时采集控制和状态信息,并利用先进的动态模拟仿真技术,同步显示设备工作状态和操作过程,实时获取机构的工作状态信息(如位置、负载、速度、电压、电流、频率、运行方向、电机温升、 故障状态、驱动器工况、限位开关状态等),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实时监控。此外,该系统还具备故障报警、处理和跟踪分析以及状态回放、维护保养、数据统计等功能。

(3)成立设备设施监控中心,完成监控室建设和装备投入,其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设备设施监控中心的主要设备包括液晶墙(由8块55英寸窄边高亮屏组成)、光端机(传输4路监控信号)、联网矩阵、录像存储设备(存储时间为3个月以上)、控制设备(三维控制键盘)、画面分割器和画面分配器等。

(4)集成大型起重机远程监控系统、生产过程和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码头生产操作系统、港区视频监控系统、照明控制系统、变电所监控系统等六大系统。

3 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技术方案的效益

3.1 管理效益

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满足集装箱码头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实现对设备设施运行和维护状态的管控,实时获取其运行位置和状态、作业故障和保养信息,从而使管理人员可以从全局掌握码头设备设施情况,统一调配生产及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资源,提升码头的生产保障能力、生产组织能力及综合竞争力。

3.2 作业效益

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建成后,工作人员可以在设备设施监控中心查看设备设施故障,查找和判断故障发生原因和位置,从而提高故障诊断和修复响应速度,提升故障修复率;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收录典型故障及其处理办法,从而使典型故障修复时间缩减约75%;此外,设备设施集控系统能自动记录损耗组件、用品及其周期性维护保养的使用时间,并与各自的预防更换间隔和维护周期相比较,然后依据比较结果自动提醒用户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有针对性地开展设备设施故障预防和维修保养工作,从而减少设备设施故障次数,提升设备设施故障防御能力。某桥吊使用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前后的作业数据比较见表1,使用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后,该桥吊的作业效益显著提升。

3.3 经济效益

宁波港吉码头使用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后,设备设施的安全性提高,码头因安全事故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减少;由于设备设施使用安排合理,对船期的影响明显下降,船期不稳定对码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减少;远程排除设备设施故障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使维修车辆的出车次数降低20%;通过推广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操作方法,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操作习惯得到改善,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4 结束语

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集控系统的投入使用能推动我国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管理水平与国际一流集装箱码头管理水平接轨,不仅有利于提升设备设施的保障能力和生产服务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码头服务形象,增强码头发展源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唐一之. 国内外港口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特征[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84-86.

[2] 魏秋新. OPC Server在桥机RCMS开发中的应用[J]. 港口科技,2009(5):26-28.

[3] 甄海燕.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28.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2-07-04)

设施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较为落后的现象,结合我国村镇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特点,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原理与标准、布局选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规划以及国内外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发展过程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理论分析,并提出村镇公共设施建设需求中尤为突显的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方法,以期为我国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及运营管理的发展提供可行思路。

[关键词]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运营管理;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24

1村镇公共设施概念界定

公共设施又称为公共服务设施,其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较为明确的定义,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群众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居住区配套建筑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总称[1]。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提高村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是实现村镇健康发展的要求,因而,公共设施的配置是完善居住性能的重要因素。

村镇内部情况不同,所需公共设施种类也有所不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从公共设施所能提供服务种类的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分类,包含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六类。简单来说,公共设施就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分配的供给村镇区域居民普遍意义上应配置的共同性设施,镇政府部门为了满足居民正常生产、生活而在其基本生活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服务设施,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和可选择两类,前者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文体科技和医疗卫生,后者包括商业金融和农贸[2];从更广义的角度,公共设施不仅是硬件上的建筑、设备,还包括围绕这些设施所提供的数据与技术服务。

不同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杨新海等(2013)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每种设施又分为半径依赖型和镇域服务型,半径依赖型服务设施是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镇域服务型设施的服务范围作用于整个镇域地区的居民生活需求[3]。结合政府部门有关文件及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定义,主要的公共设施归纳在如下:①行政管理——人民政府、公安局、法庭、农林土地管理机构、税务局、交通监管站、居委会;②教育机构——专科院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③文体科技——体育场、公园、影院、图书馆、文化站、科技馆;④医疗保健——医院、防疫站、卫生室、计划生育指导站;⑤商业金融——百货店、超市、日用杂货店、药店、书店、银行、邮局、饭店、旅馆、理发、浴室;⑥集贸市场——粮油、土特产、蔬菜、副食品、畜禽、水产、肉类;⑦社区服务——敬老院、老年活动室。因村镇的等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及具体实际情况的不同,所需的公共设施需要区分为必要、非必要和不需要,例如高级中学对于中心镇是必要的,一般镇是非必要的,中心村、基层村则不需要配置。

2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

西方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方法与理论有较早且深入的研究。埃比尼泽·霍华德(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应对英国城市因交通不顺畅、自然环境恶化及城市化迁徙严重的状况导致的不良社会环境问题,他对城市的布局结构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空间的相互隔离控制或者内部设施功能的重组可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对居住区及其附属公共设施进行空间上的重新排位与疏导[4]。道格拉斯·戴蒙德在1912年率先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认为它是社会结构的可重复的组成单元,并认为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是其设计的关键要素[5]。1929 年美国建筑师科拉伦斯·佩里在戴蒙德的基础上提出“邻里单位”理念,“邻里单位”就像是一个个的细胞,内部拥有可以提供居住者必要生活需求的空间与配套设施,以空间划分,分为住宅、交通、商业、休闲娱乐等[6]。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的,中心地是指可以向周围居民提供各种货物以及服务的地方,并认为市场、交通和行政决定了中心地的形成与辐射范围[7]。费德分级构成理论是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对居住区规划延伸,按照居民购物的特性来分级,如购物地点、频率、方式、内容、距离等,并据此原则设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其理论对公共设施配置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8]。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主要包括设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布局与选址以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规划等。优化配置的第一步是设计配置原理与标准,公共设施配置的基本原理是指在大量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可以指导适合大多数村镇的一套配置规律,而标准则是在这套规律上进行更为明确的细分,比如大型中心村镇要有比小型村镇配置更多、更为先进的公共设施,且要对大型和小型的村镇规模与人口有较为准确的界定。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选址与规划也是优化配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每种类型的公共设施有其本身可作用的半径范围,且由于相同半径范围内人口稀疏程度不同,公共设施的承载力也会对服务具有一定限制,如何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布局分配到各村镇的各区域,从而使得居民可以获得最大效益是意义重大的。

(1)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配置的原理与标准,确定配置公共设施的基本共通点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共设施的配置。耿健等(2013)总结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点:按使用功能、按村镇等级、按运营方式(公益性、经营性)、按“千人指标”,并认为所有村镇公共设施完全公平均等投入是理想状态,不切合实际,政府应当紧抓重要设施配置(尤其是医疗与教育),对于其他公共设施应在市场的自由运营机制下做好资源配置工作[9]。鉴于我国资源供给与村镇所需之间存在缺口,公共设施优化配置时首先需要实现最基本的均等公平,也就是说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等是必须要加以优化改善的,其次再结合不同村镇经济、自然现状按标准、按等级进行分配。对于经济落后、资本难以流入、效益低下的村镇,应主要由政府部门从财政资金中拨款建设,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适当放权,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既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又可以适当激发村镇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

下表为中国2010—2014年村镇每万人的卫生院数量、床位数、医护人员数。

多数村镇公共设施的简化配置标准首先应调查其村镇的规模与人口,其次是经济现状与区位条件。从这样的标准中可以看出,配置需要讲究人均可接受的公共服务相对公平与效率,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村镇所具有的不用的政治、文化、自然条件氛围,补充其所需公共设施配置,使得公共设施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选址

政府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村镇公共设施资源的有限性,因而,在我国村镇数量繁多的基本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村镇公共设施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968年,麦克尔·忒兹考虑在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最优化布局村镇公共设施,提出运用公共设施区位分布平衡模型假设进行了数学推算,此后其他学者基于他的研究根据距离、影响、效益等空间因素使用数学假设与计量分析公共设施的布局问题。学者普遍比较认同的公共设施布局关键是公平化与效率化,以公平和效率的适宜性评价作为公共设施规划的引导原则,考虑人、地形、经济因素,按时间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从近期来看应将重点放在自然与社会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而从中远期来看则应为适宜性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并逐步建立一个覆盖整个镇(乡)居民的基础公共设施服务体系[10]。杨贵庆等(2011)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村镇居民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与西部地区略有不同,前者希望公共设施的建设集中在活动与健身方面,西部地区除了对上述方面有要求外,还希望提高村镇医疗设施水平[11]。因此,布局规划不仅需要对村镇的外在条件进行分析,还要从村镇居民的需求出发,做到真正契合居民的所需所想。

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村镇的地理位置、规模、人口、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在配置时需要综合以上因素,因地制宜,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村镇整体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提高村镇的活力。

(3)城乡一体化下村镇公共设施的规划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与村镇在公共设施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国家提出了城乡统筹战略,希望可以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公平化。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坚持以城镇为核心,带动乡村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考虑村镇人口与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划分各层级公共设施。张京祥等(2012)提出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应做到公平且基本的机会均等,即不因经济与自然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准水平,为了改善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低水平、均质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互相分析的现状,需要重点关注三个维度:行政体质层级维度、地域维度、动态发展时序维度[12]。高等级的村镇可以带动低等级村镇的发展,同样,高等级村镇的公共设施的配置与功能服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低等级村镇,但是基准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的均等是必要的,这是基于大局平等原则下的内部差异化分配。

综上,村镇设施的优化配置的目标是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从公平和效率两方面提高居民的满意度,缩减贫富差距导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普及的差异,更好地构建和谐城乡发展模式。实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优化配置,需要满足以下三点:第一,应尽可能地使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范围及使用效率最高;第二,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均衡分配公共设施资源,协同发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浪费;第三,现代化村镇的发展是动态的、持续进步的,公共设施的配置需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以优化配置带动村镇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符合居民的基础需求。

3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发展过程

国家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配置方案已做出明确的要求,各省和直辖市基于国家的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本地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准则。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于1993年5月7日通过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家其他标准规范有《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1993)、《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156—200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等,众多省市也建立了自己的标准规范,如《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8)、《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2004)等。这些规范中涉及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机构、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设施、生产建筑、工业用地、仓储、公用工程、公共绿地、农林种植地、交通等方面,在公共设施的选择、配置与管理方面主要依据村镇的规模、人口、资源与环境、历史文化等情况。

西方学术界对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较早,在借鉴西方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及我国近些年城乡统筹建设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实践发展,自1980年起,我国各界学者逐渐开始研究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与管理。较早的对公共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统筹建设发展与公共设施的布局规划领域,如叶舜赞(1980)研究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地区范围,他结合经济与人口布局分析各项设施建设的总部署[13];曹护九等(1987)通过研究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发现基础设施的落后状态与村镇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整个乡村的经济建设,并提出了村镇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公共设施大量投资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可盲目建设[14];李华树(1994)认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积极性,要合理规划村镇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项目等的用地布局,此外,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乡村景观是营造地方特色、吸引外部资本的一种有效方式[15]。

除以上研究内容,近年来多数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还集中于公共设施配置影响因素、标准体系构建与运营管理模式领域,与此同时,“均等化”的理念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但是对村镇公共设施“均等化”的具体定义上有所不同。胡畔等(2010)希望可以实现村镇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他们引入空间分析方法来解决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指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选址要遵循公平原则,在最后的调整阶段要以效率原则为主[16]。谢波等(201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认为追求过度的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会导致政府运作体系过大,反而不利于村镇的统筹发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这一制约愈发突显,“均等化”的实现必须依托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配置、供给方式和管理运行的完善,且在公共设施种类、人均使用效率和各社会阶层群体利用机会实现均等[17]。

村镇公共设施关键技术研究现状范围较窄,大多集中于公共设施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布局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参考上述国家及地区标准规范为主,布局方面为了深入化分析,大多以某地区村镇或某一类公共设施为例,在设计、利用科技技术或管理信息数据促进现有公共设施发挥更大效用方面的研究极少。下表为部分学者相关研究内容。

表2相关村镇公共设施关键技术研究成果

作者时间题目研究内容关键技术

G Deverteuil2000Reconsidering the legacy of urban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 theory in human geography[18]完善了公共设施区位理论,提出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合理性体现在实现效率与公平最大化。布局理论

A Ribeiro,AP Antunes2002A GIS——based decision-support tool for public facility planning[19]利用GIS空间技术为公共设施的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在实际的地理特征与优化的理论之间建立桥梁。布局技术

D Halden,P Jones,S Wixey2005Accessibility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Measuring accessibility as experienced by different socially disadvantage groups[20]提出公共设施的配置需要考虑对居民的可达性,即居民获得公共服务是否便利布局技术

KF Doerner,WJ Gutjahr,PC Nolz2009Multi-criteria location planning for public facilities in tsunami-prone coastal areas[21]基于海啸风险设计了一个公共设施位置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并利用NSGA-II算法和启发式方法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布局技术

杨细平;张小金2007村庄整治过程中公共设施配置的标准与途径[22]将设施区分为公共服务与市政两类,并提出配置标准与方案;配置方式分为借用型、合建型和独建型。配置原则、标准与方式续表

作者时间题目研究内容关键技术

黄德春;余芳2007城镇公共设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23]设计公共设施项目建立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效益、国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可持续性。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胡畔;谢晖;王兴平2010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设计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原则,基本要求是出行成本与投入成本最小,主要考虑因素是服务半径、人口分布密度和规模效益,配置模式是均等化、集聚化。配置标准与布局技术

何芳;李晓丽2010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因子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四高小区”为例[24]分析公共设施需求与居民群体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用因子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居民对保障性社区设施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偏好与供需研究

倪嵩卉;李国庆;倪嵩2011城乡统筹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思考[25]设计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项目类型,并区分村镇规模和东、西部地区等特质加以细化阐述。布局技术

张京祥;葛志兵;罗震东;孙姗姗201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根据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通过不同的计量模型剖析预测出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规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现状,并检验空间布局合理性。供给规模与空间布局技术

黄桂林;张于2013村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构建研究[26]设计一套教育机构设施项目配置标准。配置原则与标准

时曼曼2014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研究公共设施的配置过程、特点、布局及规模。配置标准与布局技术

程文;夏雷2015严寒地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布局优化[27]基于严寒地区对公共设施的特殊需要与供给,探讨其影响因素、配置与布局。配置标准与布局技术

胥睿;刘保东;李祖硕;杨殊珍;吕文娟2016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运营模式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公益性、经济性和整体协调性作为评价参数,建立运营效果评价体系,并提出适合村镇公共设施的较优运营模式。运营模式研究

4村镇典型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设计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是一套较为复杂的体系,每一类型的公共设施运作效益最优化均需要缜密的管理机制与现代化科技技术的辅助支持,鉴于青年人口城市化迁移与村镇“农家乐”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在这些村镇公共设施建设需求中尤为突显的是关于养老医疗、休闲农业、村镇集贸市场与应急层面的公共服务,而这些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及其运营管理方法也是亟待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这四类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进行探讨。

(1)养老公共设施

养老公共设施指村镇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设施,并根据村镇不同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敬老院养老)的实际需要,制定衣食服务、医疗康复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健身服务、亲情服务、无线智能定位等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的高效化离不开大数据和相关技术的支持,因此,为养老服务而开发的人员信息基础数据库与村镇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系统也是公共设施管理的一部分,包含入住管理、护理管理、老人档案管理、社区义工管理、服务对接与派单管理等功能模块,为村镇养老机构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2)休闲农业公共设施

休闲农业的产生是契合现代化村镇运营发展而产生的新型需求,提高村镇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利用其已有资源吸引外来人员与资本的投入,因而,以农造景不失为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办法。关于休闲农业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服务,如景点布局与规划设计技术、休闲农业环境控制技术、村镇休闲农业服务管理控制系统。

(3)村镇集贸市场

村镇农产品的物流集散依赖于村镇集贸市场,集贸市场不仅是村镇居民赖以生活的不可替代的平台,更是村镇与外界建立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信息公开透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集贸市场公共设施的优化与管理主要建立在村镇市场交易技术和村镇市场风险预警与控制技术。具体内涵为在分析村镇各类市场服务半径、功能承载力和市场分工的基础上,针对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的功能搭配,开发村镇多级市场协调共生分布技术,为实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功能对接,设计集贸市场和超市参与的村镇批发市场多功能对手交易设施配置方案,并通过对不同类型村镇市场交易模式进行研究,制定村镇市场电子交易、退货理赔等交易服务规程。建立村镇市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村镇市场商品交易风险预警技术,是为村镇市场商品交易价格稳定、供求平衡提供支持。从适用性、经济性和便利性等角度,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村镇市场内部交易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设施、检测设施等主要设施的管理工作。

(4)应急公共设施

应急公共设施是村镇公共设施中保障居民在紧急情况下人身安全的有力保障,根据村镇突发事件的类型、发生频率和强度,配置典型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多视角导向标志,编制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手册,为村镇居民提供应急引导服务。村镇应急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运营和监管工作离不开系列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实施,如应急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技术和方法、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情景模拟技术、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融投资、建设、使用、维护为一体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及管理规范、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运营与维护动态监控体系等。

5总结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不是简单的保管和操作公共设施,而是结合现代化的科技与思想使得公共设施从本身简单的功能转化成具有多功能效用的设施,其关键要素是管理方案的选择与相关技术的设计和支撑,良好的运作体系帮助村镇更快地走向现代化,使公共设施可以更高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共设施在优化配置及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地应村镇居民所需更新设施及相关管理技术,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从而得到符合不同村镇本土发展的有特色的设施配置及管理运作模式。综观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以空间布局为主的配置理论到实证研究,再从实证研究中总结归纳出适用各地村镇的通用性的配置标准,逐步具体化优化配置的细节与管理的方式,不断融入现代化的观念与技术,最终呈现严谨的、有条理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方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本社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时曼曼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杨新海,洪亘伟,赵剑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州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

[4]黄琳,张祚田园城市理论对我国城乡土地利用问题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59-4760

[5]张大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与建设进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8(2):141-146

[6]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J].世界建筑,2006(7):92-94

[7]张大卫克里斯塔勒与中心地理论[J].人文地理,1989(4):68-72

[8]杨靖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9]耿健,张兵,王宏远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协同配置”——探索规划方法的改进[J].城市规划学刊,2013(4)

[10]崔敏,蒋伟均等化视角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河南省镇平县农村为例[J].规划师,2011,27(11):18-23

[11]杨贵庆,杨建辉,张颖薇,等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村民满意度调研及需求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1(11):67-70

[12]张京祥,葛志兵,罗震东,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2):9-15

[13]叶舜赞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初探[J].城市规划,1980(5):34-40

[14]曹护九,丛树京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87(2)

[15]李华树关于农村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1994(6)

[16]胡畔,谢晖,王兴平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7):28-33

[17]谢波,彭觉勇,罗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内涵及其规划策略——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经验的思考[J].规划师,2014(5):11-16

[18] Deverteuil GReconsidering the Legacy of Urban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 Theory in Human Geography[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24(1):47-69

[19] Ribeiro A,Antunes APA GIS-based Decision——support tool for Public Facility Planning[J].Environment &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2002,29(4):553-569

[20] Halden D,Jones P, Wixey SAccessibility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D].London: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2005

[21] Doerner KF,Gutjahr WJ,Nolz PCMulti-criteria Location Planning for Public Facilities in Tsunami-prone Coastal Areas[J].Operations Research-Spektrum,2009,31(3):651-678

[22]杨细平,张小金村庄整治过程中公共设施配置的标准与途径[J].规划师,2007,23(10):74-78

[23]黄德春,余芳城镇公共设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20):144-146

[24]何芳,李晓丽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因子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四高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4):83-90

[25]倪嵩卉,李国庆,倪嵩城乡统筹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1(12)

[26]黄桂林,张于村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构建研究[J].经济师,2013(3):10-12

[27]程文,夏雷严寒地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布局优化[J].规划师,2015(6):81-85

设施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部门,其市场需求稳定且具有长期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公共产品尤其是一些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资本开始渗透到原来属于财政投资的领域,介入到公共产品供给中。当前,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其必然性,而且介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范围、规模应该有较大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资本;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对策

一、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必要性

(一)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是提高政府效率的必要

照“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社会的存在是因为社会成员达成了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的存在应该有利于所有的成员。布坎南在《同意的计算》一书中提出“全体一致原则”,表明了只有全体成员一致同意,集体的存在和其决策才不会对任何成员产生外部性。政府垄断了提供公共产品、保护产权、自由和公共秩序的权力,但没有做好,这是非常不幸的。如果排除民间力量的参与,则公民只能享受低劣的政府服务,这是更大的不幸。如果没有民间力量的参与,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永远保持在低效率的状态。因此在传统的供给模式下,政府直接投资模式出现诸如投资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民间力量应该加入到提供公共产品、保护产权、自由和公共秩序的活动中,使得政府从繁杂的具体实施活动中解脱出来,提高效益和效率。

(二)民间资本的进入可以改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现状

民间资本的进入可以解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兴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历来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而且长期以来政府限制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这就造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严重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形式的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甚至包括财政紧张的农村采取集资的方式兴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兴起大大缓解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源紧张的局面,带来了相当大的社会辐射效应。

(三)城市公共基礎设施投资总额中国家所占比重过高、负担过重,要求民间资本的投入

目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共7类。改革开放以来资金来源由单一的中央财政拨款发展到今天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新的融资渠道不断出现,1985年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了外资,1996年出现债券融资渠道,2001年出现地方财政投资。中央财政拨款所占比例逐步下降,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下,虽然在1999年和2000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政府加大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央财政拨款比例分别达到11.96%和12.75%,但中央财政拨款已不再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金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政府方面所占比重还在不断下降。由于我国财政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总额比重过高给国家财政增添了较大压力,使国家财政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的持续适应增长步履维艰;而要实现继续降低我国财政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总额比重的目标,就要求多渠道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目前,自筹资金持续保持较高的比例,贷款项目比例持续增长,形成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以自筹资金和贷款资金为主,中央财政投入、外资、债券项目为辅的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格局,而地方财政资金、债券资金正成为未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利用民间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能性及融资方式分析

(一)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参与资本市场融资

资产证券化,按照美国证券委员会的定义为“将卖方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即用能产生稳定回报但流动较差的资产抵押或担保,发行可流通的证券,以此进行融资或提前获取投资收益的一种金融运作方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证券化。首先,它们属于较为优质的资产,一方面营利能力较强,在未来有可预测的稳定现金流(每年固定的收费),可用于证券的收益支付;另一方面,这些资产作为抵押物的变现能力强,一旦无法正常支付证券收益而必须将该抵押物变现时,它们能有较高的变现价值。其次,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信用程度,投资风险较小,对于投资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最后,这些资产的规模较大,进而融资额度较大,可有效降低资产证券化成本。因此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较为适宜证券化,可以实现融资的目标资产。

(二)发行长期债券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参与资本市场的合理选择

发行债券融资能够降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融资成本,对于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考虑发行企业债券性质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债券,即由投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司作为发债主体,面向全社会发行的类似企业债券性质的专项债券。随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具有明晰产权的主体,与一般企业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收费是债券主要的稳定的还款来源,未来收益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对资本的拥有者有足够的吸引力。当然,在目前情况下,发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债券还存在着一些法律和政策上的障碍,如何合理确定利率、面向不同投资者安排债券期限结构、争取优惠的所得税缴纳政策等问题,都会成为影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债券发行的因素。

(三)发行可流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股融资

股票融资也能够降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融资成本,发行股票还能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因此,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到股票市场发行可流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股融资,对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这样的需要长期性资本的行业,可以满足其对资本的需求。近几年,一些经改制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集团异军突起,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表现良好。此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还应充分利用这个市场进行资本运作,可以使用兼并、重组、合并、联盟和资产剥离等手段实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之间的资源整合,也可借用资本运作手段整合社会资源进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做大做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

(四)组建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基金参与资本市场运作

所谓组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基金是指汇集成专门的基金参与资本市场运作,实现资本增值,解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费短缺问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基金主体部分应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等方式间接进入股市,以寻求资本增值。随着我国相继批准保险资金、养老保险资金进入股市,可以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基金入市应该不会遇到政策障碍:一方面,可以为股市带来规模庞大的资金,一方面又有利于形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

(五)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托融资

项目融资是指项目承办人为该项目筹资和经营成立的一家公司,项目公司承担贷款。以项目公司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项目公司的资产作为贷款安全的保障。该融资方式一般应用于现金流量稳定的发电、道路、铁路、机场、桥梁等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项目,且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大型建设项目可以通过信托方式进行项目融资。

(六)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又称为财务租赁,是由租赁公司按照承租企业的要求融资建设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并在合同规定的较长期限内提供给承租企业使用的信用性业务,可细分为售后租回、直接租赁和杠杆租赁三种形式。它是现代租赁的主要类型。融资租赁的主要目的是融通资金,集融资与融物于一身,具有借贷性质,与其他筹资方式相比较,颇具特点:(1)筹资速度快,有利于加速设备更新,(2)限制条件少。(3)设备过时淘汰风险少。(4)到期还本负担较轻,可适当减低不能偿付的风险。(5)税收负担轻,租金费用可在所得税前扣除,具有抵免所得税的效用。(6)提供一种新的资金来源。基于以上优点,融资租赁可以成为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方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采用融资租赁有以下好处:(1)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通过融资租赁,只需要支付少量的首期款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装备的使用权。(2)融资租赁的租期较长,且租赁期一般都是承租方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租期为租赁资产寿命的一半以上,符合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所需资金的特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所需资金的显著特点是量大、期长。租期满后还可根据情况选择退租或续租,既转移了风险,又节约了一笔重新租赁的手续费用。(3)加速折旧,充分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规定,采取融资租赁方式租入设备,折旧年限可以按租期和法定折旧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但最短不少于3年。故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可以缩短折旧年限。这样,可以加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回收。(4)手续简便。将融资与融物结合起来,减少资产更新中的许多程序,缩短更新周期,使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早受益。

三、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的模式选择

基于上述的现状和局面,结合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化的趋势,结合我国目前对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鼓励政策,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都是必然的。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模式包括资本选择适应自身特点的路径和方式以及相应的运营和管理,在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之前要进行可行性和效益分析,同时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中应该有相应的政府管理和职能作用的体现,是一个“民间资本自主、政府适当调节”的模式。具体的模式如图1所示。

第一,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的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可行性和效益分析,这是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先决条件。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从长远来看,看其是否符合当地的實际需要,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是否有利于优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的整体活力,是否能产生相关的联动效应和辐射效应,是否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在满足这一标准的基础上,民间资金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必限定具体组织形式。比如“国有民办”、“民有国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股份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集团”、“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园区”、“项目融资”(BOT)、“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等都可以作为资本投资和参与的方式。

第二,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路径选择和创新。目前具体来讲,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有以下几个途径:1.直接投资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私人或社会团体、企业集团直接从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营,可兴建、承包、租赁公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对所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股份制管理,建立董事制。通过股份化,让民间资本广泛参与。2.参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勤改革。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勤的社会化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勤社会化的契机,向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勤服务体系投资,包括兴建食堂、宿舍、医院、绿化等。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可采用项目融资的方式,以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3.建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通过投资基金募集民间资本,这是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能起到扶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的作用。4.充分利用金融信贷和资本市场。发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彩票和债券,筹集民间资本。政府可以利用财政作担保向社会公开发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债补充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发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债应以中长期为主,这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和作用发挥的滞后性相适应。在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背景下,只要进一步加强彩票的法规建设(如规范化、经常化和透明度),规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彩票的年发行量和资金使用,具有潜在市场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彩票一定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外的经验如巴西设立的联邦彩票特别基金,其筹资额的20%用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彩票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发行彩票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事业筹措资金符合彩票资金的使用性质,即来源于社会大众、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原则。5.可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证券市场上筹资,真正实现大众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大众办。民间资本可以选择上述的方式进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结合自身的资本特点,规模实力及风险承担能力等特点,灵活的选择相应的方式进行投资和运营,同时还可以积极创新,引入和创造新的资本投入方式。

第三,民间资本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中要有管理创新和特色定位。民间资本投入,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具有更大自主性和灵活性,如何进行管理创新和特色定位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万万不能忽视这一点。

第四,民间资本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模式中要有政府职能的作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市场化是一个发展方向,当前政府正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非义务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追求盈利是民间资本投入的一个重要目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虽然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还是有其相应的公益性,因此,如何解决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中的民间资本的盈利性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益性的矛盾,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管理。一是政府应严密监控盈利性民间资本的运行过程,杜绝任何投资者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摇钱树”的行为。要明确规定其投入回报的比例,一般应以社会平均回报作为标准,对于超出者,国家应按一定比例对其征税,征税所得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福利基金的一个来源;对于低于平均回报标准者,国家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产业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应建立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和不定期对所有的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质量评估,对不合格者进行相应的惩罚。三是要明确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市场准入问题。由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特殊性,为防止一哄而上,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必须有相应的准入管理制度,对其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资格审查,考察其是否具备投资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条件和能力,以保证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质量,避免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行为的短期化。

四、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相关建议

尽管我国理论界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应该产业化的争论已有多年,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在世界许多国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产业属性早已定论。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品尝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市场化的甜头,尤其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化的甜头。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成了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一个全球范围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市场正在形成。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国际接轨,因此增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开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让民间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大势所趋。

(一)政府要积极鼓励盈利性民间资本进入民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要明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后勤化改革,参与其他更多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

(二)政府要建立公平的政策环境,保护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基本产权。目前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融资、税收、用地等方面受到的是不公平竞争的待遇。为此,政府应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创造公平政策环境,取消差别性待遇保护,明确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地位。同时政府要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法规、政策,积极提供产权明晰,可继承可流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减少产权纠纷。

(三)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后的管理问题。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在投资基金的运作和管理上,投资基金如何讲究资金的使用效率,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并对投资者负责;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债券的发行与管理上,如何设计合适的债券类型,并按时还本付息。由于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主要走的是一条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养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之路,存在资金紧张、产权模糊、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对此,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和规制。

(四)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解决民间资本在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出現的融资困境。有些企业在投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自身经营发生了困难,难以继续投资,无法完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有些企业投入不够,影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硬件条件与软件的改善。因此,应该尽快研究并制定有关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融集各种资本投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规章制度,使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更加规范,确保持续性,提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金(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竞争力。

五、结束语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市场融资是一项系统工程,还必须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优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环境。

(一)完善相关法规,保护私有产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立法工作;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捐赠资金实行免税政策。

(二)完善借贷信息披露机制。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市场上的融资行为进行及时、公开、公正的信息披露,解决好信息在借贷双方之间的不对称问题,可以借助民间自身设立的宣传部门和报刊、杂志、电视、网站等传媒渠道发布有关信息。

(三)完善借贷信用的监督机制。充分运用舆论、媒体、行政和经济等监督手段,加强民办意义上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借贷资金的使用及偿还的监督工作,还可考虑设立行业性协会对借贷资金进行自律监管。

(四)实施好其他配套措施:政府应部分承当不发达地区和经济拮据家庭使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经济负担;政府应定期公布民办性质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指导性收费标准;设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价格凭证制度;鼓励不同质量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实行差别收费;严格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营证书的颁发条例,不搞所有制歧视;规范民间资本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行为,实现民间资本之间的良性竞争,推动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惠民.规制与竞争——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7):182—184.

[2]龚菊明浅谈城市公共事业民营化的问题和对策[J].青年科学,2009,(8):113—114.

[3]邓淑萍.中国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9.

[4]孙培毅,陈洁.英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0—63.

[5]金三林:公用事业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社会导刊,2007,(10):25—27.

[6]王乐夫,陈干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J].学术研究,2004,(3):69—73.

责任编辑:晓 立

上一篇:过程教学法论文下一篇:预算编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