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范文

2024-04-15

农村经济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否对其产生了影响,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AK模型进行变型,构造各变量的函数,然后运用计量方法对1981-2012年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协整分析

1.引言

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就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粗略的平行关系这一结论最早是由Gold-smith (1969)通过分析35个国家从1860 ~ 1963 年间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问题得出的,但是其没有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1]。后来,又有很多学者通过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证明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例如,Darrat(1999)、Chris topoulos和Efthymios Gtsionas(2004)的实证结论是在短期内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在长期内,金融发展可以单向促进经济增长。LeVine(2002)认为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增长水平的“指示器”[2]。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增长,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些年,农村金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农村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模型建立、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2.1 模型建立

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根据以往研究,本文将采用AK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假设一个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人口规模不变,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从而总产出函数为:

Yt=AKt(1)

式中,Y代表总产出,A代表资本的边际产出率,K代表总资本存量。

本文为了从不同侧面度量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在AK模型的自变量中加入农村金融结构、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效率,分别用RLTL、RLG和RDL表示。

2.2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1)农村人均GDP,即农村GDP与农业人员数的比率。为了数据的可得性,其中,农村GDP即农村增加值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和乡镇企业增加值之和;农业人员数用乡村就业人员数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中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2008-2012》。

(2) 农村资本投入水平,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农村GDP的比率。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农村金融效率,即农村贷款(RL)与农村存款(RD)的比率。其中,农村贷款为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之和,农村存款为农业存款和农户存款之和。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4)农村金融结构,即农村贷款与总贷款的比率,用来衡量金融中介的发展。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商情报网。

(3.3)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用农村贷款(RD)与农村增加值(RGDP)的比率来度量农村金融效率,其中,农村贷款为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之和,单位亿元。

3.实证分析

3.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防止伪回归的产生,首先要对时间序列作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增广的迪基-富勒法(ADF)进行相应的单位根检验,经检验,各变量均通过了一阶差分检验,即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具体检验结果如下表3-1所示。

3.2 变量间的协整性检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变量具备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对时间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从检验结果看,在5%临界值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行模型参数回归估计。

4.结论及对策

通过以上实证检验可知:中国的农村金融效率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向均衡关系,表明中国農村存贷比的增加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适当增加农村贷款或将农村存款更多的用于农村、农业发展,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深化的步伐加快了,应适当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借贷的门槛,放松农村利率管制,合理引导和扶持民间金融。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村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地影响,说明可能在某些年份农村贷款被挪用于非农业的生产,比如城镇化建设等,导致农村、农业发展不能拥有长期稳定的雄厚的资金,进而影响了农村、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因此,我国应为农村、农业发展预备充足的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等对农村和农业提供资金、信贷。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政策性农业贷款和扶持,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村资本投资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地负相关关系,随着年份的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农村GDP中的比例是明显不稳定的,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此外,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产出量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资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部)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R.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155 - 213.

[2]CarkOVic Maria and Levine Ross(2002),”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celerate Economic Growth?”,University of Minnesota,NBER Working paper,june.

[3]王传凯.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1-60.

[4]史焕平,付优生.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江西為例[J].金融与经济,2010:74-75.

[5]2012年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总结分析.2013-1-28/2014-06-10,http://www.askci.com/news/201301/28/2814102958019.shtml

[6]中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2008-2012 2012-05-18/2014-06-10,http://wenku.baidu.com/link?url=qy7Yh0pr0STxppcdXfWNZV1nA6_

[7]2011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2012-02-22/2014-06-10 http://www.askci.com/news/201202/22/221347351382.shtml

[8]2010年中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率.2011-05-16/2014-06-10 http://www.askci.com/data/viewdata223349.htmlnull121

[9]央行:2012年农村贷款余额14.5万亿 同比增长19.7%.2014-04-03/2014-06-10 http://bank.hexun.com/2013-04-03/152810713.html

[10]王文青,乔立娟,王秀芳.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1995 ~2009 年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7971-7973

[11]杨德平.农村金融发展与中国二元经济转换—兼论农村金融新范式[M].人民出版社,2012年:1-220.

[12]严太华,曹小春.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为例[J].经济问题,2011(1):84-87.

[13]张丽娜,王静.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7-11.

[14]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24-31.

[15]赵稚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11):176-177.

农村经济范文第2篇

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启动后,梨树县作为第二批整体推进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把建设好新农村作为党和政府惠农的工程来抓。梨树县采取多种措施,把握“两个坚持”,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

1.选准“一个突破口”,顺利打开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经过深入调研,梨树县把综合整治農村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机制。一是领导重视,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对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出明确部署,组织动员全县干部群众迅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在环境整治实施过程中,每年在6月末和10月初县五个班子领导,对全县20个乡镇进行拉练式大检查,有效促进了环境整治工作的快速开展。三是开展集中攻坚,一场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在梨树大地全面打响,乡镇政府所在地、省级示范村以及“三线一环”行政村积极进行“四清、四改、两建、两化”工程,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2.把握“两个坚持”,精心描绘符合发展实际的新蓝图

确定了以统筹 “三化”为统领,以实现“五增一稳”为目标,即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集镇为节点,以其他各乡镇为网络,以31个省级示范村为分支的以城带乡,以乡促村的整体推进思路。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梨树县2009~2012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根据梨树的地理特点、区位差异和发展差别,坚持对全县农村进行分类指导。二是坚持建设重点,以粮食高产示范区、高标准牧业小区、高标准棚膜小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三区一建”为重点,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进程。全县已初步形成特色养殖、棚膜蔬菜、矿产开发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以农高24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曙光禽业3000万只肉鸡和达鑫禽业21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为依托,新建标准化牧业小区326个,总量达到600个;以新天龙酒业、帝达淀粉、天成油脂公司、现代天丰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区5个,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20万亩;以圣田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以高家村为中心建立蔬菜棚膜集群,全县棚膜小区发展到200个,棚膜面积总量达到20万亩。

3.围绕“三个结合”,全力抓好示范村建设

在示范村建设方面,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当地农民的意愿,搞新农村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广大农民,项目立项前广泛征求农民意见。二是结合村集体经济实力,从财力方面看,一些村的集体经济实力还不强,还没有较大的收入来源,如果不坚持稳扎稳打,盲目攀比,盲目建设,势必形成新的村级债务,不利于长远发展。三是结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搞新农村建设最容易见成效,也最不好抓出成效的就是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通过“三个结合”,2012年,31个省级示范村新修道路162公里,路边沟145.9公里,桥涵1840延长米,新建休闲文化广场14个,安装健身器材206台(套),设置公共宣传栏7个,村屯绿化21万延长米,新建垃圾处理点1116个,垃圾处理场51个,新建村部18个,卫生所11个,文化活动室11个,图书室9个,村多功能室15个。

4.落实“四个到位”,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建立健全了一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常委副县长为副组长,37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各乡镇、省级示范村也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格局。二是包保帮扶到位,将县五个领导班子分成五个片包保新农村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7名副县级以上领导重点帮扶一个省级示范村,全县85个部门单位、31个企业按照“一对一、一帮三年”不变的原则,积极开展帮扶工作。三是资金投入到位,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梨树县采取向上争一点、县乡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六路”资金打捆助建新农村的办法,建立了多元化、集约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有效缓解了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短缺矛盾。四是严格奖惩到位,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总结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于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力的乡镇和帮扶部门给予全县通报批评。

5.凝聚“五方合力”,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新农村建设强大合力。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梨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2012年拿出200万元用于环境综合整治奖和对新农村建设好的乡镇、村、帮扶部门、企业和个人在年末进行表彰奖励,并逐步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二是发动农民自主建设,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发动农民以泥草房改造、院落、门前环境卫生、改厨、改厕等自由财产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建设美好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发挥镇村驱动作用,作为具体的组织实施者,乡镇党政一把手能够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分管领导作为直接责任人,负责具体工作。四是加大部门宣传,县新农村办公室、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对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建设经验、先进典型和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及时报道。五是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发动各级干部、村民积极联系本村出生的、在村里工作过的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和机关企事业干部回报家乡、支援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强大合力。

农村经济范文第3篇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中国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局限性正逐渐凸显,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需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力度,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证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向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迈进。

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更好地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首先应抓住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农民收益。在开展农业经济创新管理过程中,通过构建完善的系统化管理体系,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规范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1.2有利于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下,基层地区的农技人员工作量大,工作条件艰苦,限制了科技人员的发展,导致基层科研人员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通过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行为,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1]。

1.3有利于创新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环节。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各项管理机制要严格落实到位,并结合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机制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新兴农业发展方式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2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完善,模式滞后

国家层面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相对较为完善,对推动国家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广大基层地区,由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行农村经济体系中缺少专业的工作队伍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的规划,无法对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管理。现有的管理人员工作水平普遍较差,专业能力较低,思想陈旧,难以满足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2]。

2.2部分农民群众思想认知落后

中国基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认知比较落后,对新技术及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例如不愿意向外承包土地,农村地区土地经营模式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今后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转变农民群众的传统意识,抛弃陈旧的思想观念,这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3农业发展水平低下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质地貌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边远地区,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农民群众对现代化技术仍然保持观望的心态,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复杂的气候环境和地形进一步限制了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因此,需加大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为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方案,这样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3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策略

3.1加快管理理念创新

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理念創新是前提和基础,管理理念创新是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环节。结合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应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不足,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地方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创新方案,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对创新方案作出修整。另一方面,还需强化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保证他们用创新的眼光去看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还应加大宣传教育,通过应用多元化的宣传渠道提升农业经济的宣传效果,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了解到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和效果[3]。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宣传。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智能手机普及率显著提升,可借助智能的交互软件宣传农业经济技术。最后,经济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3.2完善管理体制

科学规范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实现农业经济创新的重要支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部门要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创新管理理念,保障各项管理理念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在具体管理体制完善和创新过程中,需在结合现有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农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改革,进一步创新农业经济制度,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明确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方向,实现农产品深加工,改革农产品生产结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逐渐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方向转变,以此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还需提升农民群众的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3.3提高管理人员工作能力

在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过程中,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将对创新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工作人员的基础素养和执行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的落实。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向着更快更好方向转变,相关部门需注重对现有工作队伍的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责任意识、专业技能,保证整个工作队伍在短时间内革新传统的专业知识。通过构建定期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方式,优化整个管理队伍的工作成效。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并在短时间内打造优秀的管理团队,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梁鹏桢.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山西农经,2017(23):51.

[2]赵瑞女,王粉霞,班红梅,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18(12):101.

[3]宋承蕾.当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及其优势[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3):30-31.

农村经济范文第4篇

[摘要]农村金融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使得农村金融结构落后、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等。文章针对这些农村金融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一些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发展;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行怀勇,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政策,山东青岛,266109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是关键。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从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开始分析,到对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旨在提出针对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与对策,供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参考。

一、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从农村开始,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改革中心转入城市后,国家对农村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关注程度略显下降。我国农村金融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活跃和市场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金融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以下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结构落后和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

虽然我国已形成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邮政储蓄为辅助的农村金融体系。从表面上看这个体系功能合理、种类齐全,但在实际上缺少层次性,矛盾冲突多,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不能满足农村日益提高的金融需求,而且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不足,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垄断。另外,农村金融工具主要以短期小额贷款为主,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存在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低下得到反映;同时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和经营实力、管理体制和经营水平、技术手段和金融服务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低水平的垄断经营和金融服务边缘化。

(二)农村资金匮乏,资金严重外流,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

当前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实施的信贷、利率等金融政策差别不大,而农村金融市场投资环境的不完善、资信差、信息不对称,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商业银行将从农村金融市场吸纳的资金从赢利能力差、风险高的农村金融市场流向赢利性高、风险相对低的城市金融市场,进一步造成农村资金的匮乏。资料显示,商业银行每年以吸储的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大约3000亿元。

我国政府为防范金融风险,严格限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使得许多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难以发挥为农村金融市场补充融资的作用,这造成民间资本流出农村以寻求其他投资市场。政策限制是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匮乏和外流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民间金融即农户间借款和各类非正式资金,其发展迅速,规模较大,但缺乏规范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转向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市场化、资金利用率高的民间金融。但像正规金融一样金融市场及其运作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这是制约农村金融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

二、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府长期对金融的不当干预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赶超型国家发展战略影响下,我国整体经济在发展初期实施以牺牲金融发展来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道路,这导致政府对金融长期的干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过度干预,指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金融创新管制过严,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其二是职能缺位。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到了“返哺”农村的时候,但政府在“返哺”这一问题上动作过小,在这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我国农村金融在曲折中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农业银行及信用合作社改革,使农村金融业务规模和内容都有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1985年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农产品收购资金短缺更加严重。为使农村政策性金融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1994年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管理农产品收购资金、农村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1996年,中央推动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三大基本架构基本形成,成为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的主体,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此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缓慢。农村改革的滞后一方面直接引起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使农村金融改革缺乏立足之基础,也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缓慢,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三)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

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整体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使金融深化缺乏必要的前提和基础,限制了整体金融深化的进行。而农村经济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较差、经济主体力量较小、市场观念较弱等因素,一直处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边缘,市场化程度更低,农村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较低,这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存在严重金融抑制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实现多级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1.将商业银行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

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改造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手段,只有资金雄厚、金融服务能力强、技术先进和控制风险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才能担起这个重任。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作为构成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因此,改革现行的农村金融和税收政策,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赢利能力,改善经营环境,重新把商业银行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放松对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限制,建立完善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多种经营形式的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群体。这不仅打破了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的垄断经营模式,还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和服务范围,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以小农户为主体的资金互助组织

分散农户的细小规模导致过高的小额交易频率和风险,导致商业金融无法追求到利润,必将进一步退出农村市场。因此重构以小农户为主体的资金互助和村级合作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没有农民的互助与村级合作金融组织,商业信贷和保险就无法在农村生存。只有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发展了,新的合作金融组织出现,商业金融抽走的资金才可能回归农村。

(二)加强金融监管,引导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整体改革推进

国家应该建立起分工合理、功能完善、长短结合、适度竞争、品种齐全、服务方便、城乡互助、监管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

1.分工合理,功能完善

农户资金互助合作金融是基础,主要是对内部成员交易,解决商业银行面对农户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规模过小问题;商业金融主要与资金互助组织交易,实现规模经营;政策银行扶持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发展,起到引导和传导货币政策功能。

2.长短结合,适度竞争

农村金融市场需要长期信贷与短期信贷相结合,才能化解经营风险,才能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竞争是促进机制和体制转变的最有效手段,开展适度竞争,将能使金融机构充满活力,提高效率。

3.品种齐全,服务方便

农村一家一户“原子化”经济规模细小,更需要政府承担责任,推进改革,建立符合小农经济需求的信贷、保险、信托理财、方便借贷、互相担保等金融服务。

4.城乡互助,监管有序

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已被确定为国家战略。要实现城乡互助,引导城市资金回流农村,必须引进新的市场主体和产品,如信托等。这就需要建立严格的市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和自律体制,形成以自我约束为基本要求,建立分层次的监管机制和体制,促进有序监管,保持金融稳定与繁荣。同时,农村金融需要加强信息披露,强化社会监督。

(三)积极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建立在地下钱庄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其实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存的合理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不足。同时,在农村,地下金融业的存在为小型工商企业和农业提供了资金来源,为农村经济发展保住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地下金融业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负效应很大,因而对于地下金融业要采取疏导而不是行政堵截的政策。目前对地下金融业的整顿应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关键是要对业已形成的各种地下金融组织进行规范和改造,促使其向合作金融发展。

(四)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回流机制,改变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匮乏的局面

追逐利润是决定商业银行金融资本流向的重要因素。现行的僵化的农村金融定价、经营政策和缺乏竞争活力和赢利能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资金等金融资源缺乏吸引力,使得商业银行将资金等金融资源从农村向城市收缩,造成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外流。因此,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经营权限,提供更为优惠的金融和税收政策,构建有竞争力和赢利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将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重新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使商业银行从农村金融资金流出通道变为流入通道。与此同时建立商业银行农村存款返回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按吸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村金融市场。现行的农村金融市场严格的准入政策和单一的金融结构制约了民间金融合法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民间金融资金能以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载体合法地吸纳到农村金融市场,构建有效的民间资金回流到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以充实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

(五)建立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和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1.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

(1)根据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如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

(2)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如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

(3)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

2.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1)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发挥对农业经济的补偿作用;

(2)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

(3)推进农村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适度的城乡差别利率。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贴现的条件,调节信贷资金流向;

(4)推进农村金融利税改革,县城内金融机构要将吸收存款一定比例资金投放当地使用,对新增当地支农贷款超过一定限度的给予享受减免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其金融结构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5,(1).

[2]田力.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3).

[3]温铁军,姜柏林.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07,(1).

[4]吴晓灵.农村金融要适度竞争[N].国际金融报,2006-03-23.

农村经济范文第5篇

[摘要] 农村环境保护对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稳定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众多问题,要切实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若干政策,加大保护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政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数量众多,农村地域广阔,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这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一、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压力巨大

近年来,特别是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围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解决了农村近1亿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发展农村户用招气2650多万户,在全国1800多个县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建成62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一大批生态村,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

1 农村生活污染加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全国约4万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初步估算,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15%左右。

2 面源污染日益加重,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40万吨,而利用宰仅为30%~35%左右,流失的化肥、农药造成了水体和土壤污染。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吨,其中4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发展迅速,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还很低,一些地区养殖规模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且种养分离现象严重,大量畜禽粪便无法就近还田。据测算,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27亿吨,COD(化学耗氧量)产生量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城市COD排放量的4倍多,已经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3 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农村工矿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设施,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工业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大部分地区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

4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速。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强,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农村一些地区逐步沦为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工业废弃物的堆放地,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造成的农田占用和损毁已超过200万亩。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污染物总量已经超过环境的自净容量。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一定准确,但很形象,就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

5 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农村地区乱采滥挖、超载放牧、围湖造地、毁林开荒等行为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重,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威胁国家生态安全。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成为农村新的不和谐因素。

一是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许多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到2007年底,全国近2.52亿农村人口还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破坏了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亚洲开发银行认为,我国仅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全国GDP的0.5%~1%。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农产品有害成分的标准,如“农产品化学残留量最高限量标准”,形成了牢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贸易也受到影响。

三是环境不公平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体现了环境的不公平。多年以来,城市垃圾不断转移到农村,通过简单填埋城市生活和工业垃圾,城区、工厂环境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加重了。城市整洁的代价是农村的污染,垃圾下乡是典型的“环境不公”。通过退二进三,企业搬迁,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农村污染加重了。城乡环境保护不公平带来了社会矛盾日益加重。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影响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稳定。这表明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城乡和谐的重要因素,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一样,环境不公有可能成为农村乃至社会新的不和谐因素。

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复杂,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方面:一是“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二是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四是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五是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宣传培训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

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将进一步发展,人口将进一步增加,资源开发力度、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农村地区将面临城市及工业污染转移等新的问题,农村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对农村环保带来挑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延续增长态势,预计2030-2040年之间达到人口高峰,约为15亿-16亿左右。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总产将继续增加。在耕地总量变化不大的情

况下,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仍是依靠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投入。由此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农村环保压力加大。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讽整,农村地区工业发展迅速,但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在短期内仍将难以扭转。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提高到47%,到2020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城镇化率则要提高到55%和70%左右。在城镇化进程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象普遍,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环保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三是农村各类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包括农村电子垃圾数量的增加、生活污水成分的变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种类的增多等。

二、农村环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牢牢抓住

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农村环境保护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保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切实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今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农村环保目标,就是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等与农村环保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重要议题。

二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0年间,国民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8年的23000多元。国家财政实力也不断增强,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13万亿元。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近期,中央颁布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其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与农村环保密切相关的措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建设内容,将大大促进农村环境保护。

三是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有效模式。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积累了实践经验。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路子。浙江省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江苏省开展了农村“六清六建”活动:山东省实施了农业“两减三保”计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辽宁、湖北、宁夏等地设立了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四川、福建等地开展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这些农村环保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功范例,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牢牢抓住农村环境保护历史机遇,切实做好农村环保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城乡统筹,着力解决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不平衡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问题人手。将农村环保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和区域环境保护,统筹工业和农业环境保护,科学规划。努力把环境保护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等工作,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在优美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坚持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是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发挥农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三、扎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农村环保工作刚刚起步,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缺失或不健全的地方,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现阶段农村环保工作应集中力量,优先开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的治理,健全完善农村环保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以奖促治”政策,扎实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是中央政府针对目前我国村庄环境治理滞后,环境日益恶化,短期内又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动用财政政策帮扶村庄解决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以奖促治”对于引导和促进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促进农村地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要率先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治理村镇环境污染,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以奖促治”。围绕“以奖促治”工作,开展配套政策、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及时总结措施执行情况和各地经验,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强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防污减捧打下坚实基础。按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要求,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状况,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水平。

三是健全农村环保法规政策体系。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抓紧制定实施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环保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是强化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环保机构建设,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察,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环境监察体系。

五是深化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发展农村生态经济。进一步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示范作用。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农村地区资源开发监管,严格控制土地退化,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结合各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扩大当地群众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六是加强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发布制度,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推广。

七是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本文作者: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 吏小今

上一篇:高产种植技术下一篇:高效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