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2023-05-01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一、备课组基本情况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由四位教师组成:xxxxxx。在立足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与其它学校高三历史备课组的联系,以便于相互交流、学习。本组内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教研、统一进度、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高三历史备课组每星期五下午进行集体备课,就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共识,基本上按质按量地完成了集体备课的任务,同时在教研组范围内,就高三教学开展专项研讨。虽然其它教学业务有时会影响和占用周五的集体备课活动,但是由于我们几位老师就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活动几乎每天都在进行中。彼此都受益匪浅。

二、备课组活动情况

1、明确了每个学期的备课组活动安排和任务,并就备课、上课、作业、测试等环节进行总体规划。根据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讲究教学的实效性。只有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以及正常开展。

2、每次活动任务主要是两项:一是总结上星期集体备课的成功与不足;二是确定本星期的教学进度和工作安排。在进行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一名老师主讲,就某一课题谈设想和具体的教学打算,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在下次备课组会议上,进行交流,由主讲人将反馈情况,记载入备课组活动记录中。事实证明,这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3、备课组内进行适当分工。利用各自的优势,展开一些活动,如发挥老教师的经验和优势进行示范,对其他老师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便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尽快适应高三的教学提供了便利。特别是本届高三在试题、资料的选择及编写上花了大量的工夫,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4、利用备课组活动,根据学校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子课题研究出发,展开课堂教学范式的探究,以提高及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尝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尽管高三的教学任务极为紧张,但是教学中力争精心备课、精讲精炼,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

6、认真组织每次的阶段性测试,从命题、阅卷到分析,注重过程的把握,强调工作的细致和实效,重过程。在本学期的几次阶段性测试中,都能够贯彻以上工作思路,保证了教学的检测与及时调整。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认真研读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省份的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借鉴本校几年的本考经验,及时关注高考政策。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学情分析

本届我校高三文科10个班,7个普通班,3个音美班,基础较差。存在三大问题1、学习主动精神太差,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太差。2、学习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理解分析,而倾向于死记硬背,即使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做题中也不能灵活运用,迁移能力差。3、做题能力太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较差,答题习惯不规范。针对这一状况,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低起点,严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三、时间安排与阶段目标

一轮时间:从201X年5月底—201X年2月初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基础年级新授课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砸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轮时间:从2月初——5月初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参加保定市和周边地区的模拟考试,做好总结分析。

三轮时间: 5月初至6月初。

阶段目标:针对选择题、综合题的题型、解题方法,答题技巧、注意事项进行严格训练。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综合测试讲评,精选精炼精讲。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对热点、重点进行针对性复习,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做好学生考前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考前一周,做一至二套模拟题,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方面都得到适应性的训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高考,争取考出好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从近几年高考答卷情况看,历史学科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掌 握不牢,表现为史实张冠李戴、概念不清、历史结论错误等。二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差,表现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确把握题意等。三是答题不规范,表现为表述不当、思维混乱、答案错位、完全照抄材料、答题口语化等。为此,在把握考纲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重点参照并研究课改省份试题及其高考动态,我们将是河北省课改后第四年高考,高考试题已趋于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备考中,不仅要把握好考纲,针对近几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还要搜集各课改省份的高考题和命题方向。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1、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管理。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重难点、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备课组必须认真研读“三纲”,精心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复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逐步转化备课方式。集体备课要实现由备教案向备学案的过渡,由备教学内容、备知识梳理向备教学实施的过渡。

3、潜心研究备课内容。备课要认真关注“三情”、 “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等问题。

4、在备课和教研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帮带作用,从备课、讲课、作业布置,重点讲解各个方面细致的指导新教师。并要求新教师尽量做到听一节讲一节,学习中提高。

第二、认真落实目标教学,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1、解决好目标设置问题,要以学生为本设置目标,目标一定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是学生学习的收获、积累和提高,要直指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用词要清晰、简单、明了、切中要害,为此,我们通过教学研讨,形成统一的教学案模式:目标提出要有恰当的动词;知识结构清晰、精练;高考真题有导向性;每节课解决1-2个重点问题;习题巩固针对性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多少,看学生获得哪些能力上的提高。

2、坚持“三鼓励、三不许”的教学基本要求,即“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动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不迷信资料、课本和名师,使学生养成探索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3、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 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 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以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它以秦朝为分界线,分为特征鲜明的两个阶段。西周时期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等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造就了后世“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特色。分封制、世袭制和宗法制的遗存因素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这一时 期孕育的思想经诸子百家阐发而成为古代中国的精神宝典,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公田)。因此,政治制度上的“家国一体”、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经济上的“土地国有”,成为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对以后的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以 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成长、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奠定,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密不可分。

4、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 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 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应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第三、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复习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第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做好答题指导。

1、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特别是贴近高考的典型试题,如材料型的问答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探索高考备考的新思路。高考与新课程密切相关,要潜心研究高考新特点,制定应对策略。要站在新的视角研究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应考”,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要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科体系,完善知识树、知识网络、学科框架、知识图表等知识体系。

2、在复习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学会阅读是根本性的措施,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指导阅读技能方面要作到四个明确:时间、内容、方法和问题。

第五、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适宜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画出思维导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3、指导训练过程中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第六、精编练习,及时讲评,指导规律总结

1、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三情”、“三立足”;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改,逢改必批,适当指出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

3、精心讲评。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矫正反思——精评新练——自我完善(查缺补漏)——典题记录”。教师要高度重视讲评课,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的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

4、错题率高的反复练习。每周将练习中错误率高的习题整理出来,实施周周错题滚动联系,强化训练。

第七、扎实搞好分类推进工作,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第八、情感投入,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高三的学生压力很大,本届历史班学生基础又比较差,所以可以想象他们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作为老师一定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爱他们,支持他们,不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第九、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灵活迁移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 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 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例如建立和谐社会、改革创新、维护国家主权(目前与 越南、韩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存在的边界矛盾)、三农问题、经济全球化、民族关系等。

总之,高三历史备考复习中要依据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生实际等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考生在201X年的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计划进度表:

201X年5---6月 政治史模块 基本方法、基本概念。

201X年7—9月 复习必修三思想史掌握思想史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基本结论、

201X年 10—12月 经济史模块 基本方法。

201X年1月 复习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联系、整合

201X年2—5月初 通史复习、注重三个模块知识的整合。

201X年5月初—6月初: 与历史相关的时时热点、整合、训练 、训练学生做题的速度、准确度、以及做题的技巧。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

二、三轮复习,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一、如何处理教材问题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和经济发展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再如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它的主要历史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的繁荣,其主要表现是:(1)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前期出现了隋唐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繁盛局面。(2)经济上: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表现为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以及城市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3)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疆域辽阔。

(4)对外关系上:對外交通发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远及欧非。(5) 文化上:文化灿烂辉煌,体现出科技领先,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印象深远的特点。学生在明确了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后,就可以对这段历史更加理解和融会贯通了。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开发时,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我稍微加以拓宽讲到一个历史的典故:“晋人仔”名称的来历;就是对当时南下未婚女子的称呼;而在讲到“安史之乱”时,也讲了一个历史典故:“唐部仔”就是对当时唐朝南下部队即男青年的称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读史兴趣。又如在讲到美国1787年宪法时,在课本评价的基础上,我又对该宪法的民主性和进步性进行了补充说明:该宪法根据三权分立学说,规定了美国国家职权的设置,有利于限制权利的过分集中和暴政的出现;对共和制的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宪法关于民选总统的规定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现。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并与启蒙学说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对该历史知识的掌握就被盘活起来了。

再次,深化教材目录之间、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例如在讲到世界史上册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我首先请学生看前面的目录,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关键,下面的第二节到第六节的根本原因都是由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引起了。比如第三节、第四节、第六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业革命引起三股进步潮流,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又因此导致了第四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肯定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这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讲,这样的复习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重视课堂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是知识信息的凝聚和集中,但不是具体内容的重复。历史板书就是依据历史知识本身的系统结构,用简要汉字、数码、符号、表格等构成符号系统,来展示历史诸要素的联系,揭示历史规律,这样概括的知识多,系统性强,既能突出知识重点,亦能表明知识间的联系,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不仅可以在讲授新课时充分利用,也可以在复习时恰当应用,而且形式不一,灵活多样,但总的原则应是利教利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力求体现课本内容的有机联系,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这是进行板书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各门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历史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史实,不如说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因此,要实现历史教育的科学价值,教学任务,就必须教给学生结构化的内容。我常给学生打这样的比喻:学习历史好象是建造高楼大厦一样,从基础一框架一砌砖一窗户、门户一内、外墙装修一水电安装等等,要经过很多道的程序,而建筑的“基础”和“框架”就好比历史的知识结构一样。历史板书要体现这样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使史实(砌砖及各种装修好比史实)有机地联系进去,最后,一幢漂亮的建筑物建成了,而这一幢漂亮的建筑物就好比是那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系统一样,

第二,必须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它是近年来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历史板书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要言简意赅,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要点,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

第四,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历史问题,一般的板书难以表达清楚时,也可考虑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板书。此外,历史板书的设计还要注意其科学性、逻辑性和艺术性,要根据教材内容考虑板书分布情况,字迹大小,还要适当适量。字斟句酌,条理严谨,符合逻辑,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板书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

三、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

这几年高考历史题目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凸显。比如今年高考历史题目总体上看,今年的历史试题难度、题量与去年相似(难度值在4.0到5.0左右)。这已经是历史高考连续第三年难度较大的了。今年基本没有出现偏冷怪题,考的知识都是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但却体现了一个“活”字,即试题更加灵活。因此教师必须对高三学生进行恰当地解题技巧的训练。

第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最常用的就是排除法。排除两个非正确答案,剩下一个“正确答案”,一个“干扰项” 或“迷惑项”。如果难以判断,拿不定主意,一定回到题干再看看,抓住题干中关键的概念,即题眼,仔细思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再判断。(2)在四个选项上做文章,如果有两个选项明显是一类的,我把它叫做并列项,选这个就得选那个,而且看起来都对,一般情况下不选,因为单项选择题要选出“最佳”选项,两个一样的显然不是最佳。(3)高度关注“全部”“都”“完全”“根本”“彻底”等说法绝对的词语。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在选择题的选项中许多过于绝对的说法往往有问题,这类题目有时直接出现,有时改头换面隐蔽出现,(4)第一印象最重要,实在想不起来,第一印象是那个就选择那个,不要改。(5)分清选项之间关系,做出正确选择。我们在做选择题时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明显排除一两个选项后,剩下的感觉都正确,便无从下手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做出最优选择。其中最常见的是整体与部分、因果关系。

第二,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历史的非选择题一般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不论以图片(历史实物、地图等)、数据(曲线图、表格、柱状图表等)、文字材料(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等那种形式出现,答题顺序一般这样: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看材料,事半功倍。审题时一定要找到本题的“主题”,就是围绕哪方面的内容展开,比如是赋税问题还是西藏问题?是民族关系还是国际关系?把几个问题都看到了,再慎重作答。

答案的出处无外乎四种:一是来自材料提供的,只要考生能看出来、抄上去即可;二是来源于教材,要求考生记住教材内容,背写上去;三是要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四是自悟,完全靠考生的理解,重新组织语言,如谈认识、启示等。这里强调一下抄材料技巧:不要把材料都抄上,要摘抄其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或者翻译一下材料,效果也不错。

答題的几个小技巧:(1)看分答题。分多则多答,分少则少答,4分的题,最多答两个点。(2)答题内容要三化,即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注意卷面整洁。(3)史论结合,答一个史实接一个结论,表现出语句完整,基本功扎实,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4)全面考虑,点要多,话要少,不要抓住一点不放,写得再多,还是一点的分值。(6)卷面不能空,能多答则多答,不放弃老师给分的机会。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高三历史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学以致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中国古代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历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以及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组织教师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学校的活动。

4.教师要用现有了课件资源和课堂背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要求及时效率和长效效率相结合。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学期的高三复习分为两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9月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9月上完新课,10月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进行新课学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完成月考,认真总结。

目标要求:落实每章节的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10月--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以中国历史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单元复习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

教学任务:完成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单元复习。完成月考,认真总结。

上一篇:中班上学期教学计划下一篇:二年级美术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