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范文

2023-03-07

小学品德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互联網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微博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也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在小学品德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微博构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以微博为载体,夯实小学品德教育,拓展小学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关键词:微博时代;机遇;挑战;途径

在小学品德教育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既要不断丰富品德教育的内容,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品德教育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品德教育水平。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微博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拓展小学品德教育空间,也有利于小学品德教育的发展,对小学品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微博的出现给小学品德教育提供了一个信息传播平台,小学品德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到微博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发挥微博的作用,尝试利用微博展开品德工作,促进小学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微博给小学品德教育带来的机遇

传统的小学品德教育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只能局限于特定范围,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活动。微博时代,由于微博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全天候视频、语音、文字交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论是否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都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快捷的交流平台,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便捷条件,利用微博进行小学品德教育,有助于丰富品德教育内容,促进品德教育的广泛开展。传统的小学品德教育内容主要来源于一些正统的渠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政治性。微博时代,小学品德教育可以突破传统品德教育模式,打破以往资源有限、内容贫乏的困境,利用网络平台,挑选出能引起小学生兴趣的、高质量的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既可以是科学知识,也可以是文学艺术;既可以是爱国主义方面的题材,也可以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楷模。教师可以利用网路,将这些具有正能量的文字、图片、视频通过网络地址链接传播到微博上,使品德教育工作克服以往教育内容少、教育模式单一的局面,促进小学品德教育的新发展。传统的品德教育主要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很难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利用微博开展品德教育,不仅可以使交流双方地位平等,同时还可以确保师生双方和谐沟通,这样更有利于受教育者主动接受信息,并根据信息内容积极参与,使品德教育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微博对小学品德教育的挑战

虽然微博给小学品德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微博对于品德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微博在带来机遇的过程中,也给小学品德教育带来了挑战。首先,不少家长反对孩子上微博,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自制力差,如果经常上网关注网络,可能会导致学习分心,以微博加强品德教育想法不错,但是,网络给人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带了许多问题。如微博上的内容缺乏审核关卡,不仅可以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也会有一些负面信息在里面传播,孩子经常浏览这些内容,不仅不利于品德教育的开展,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另外,如果孩子日常生活太专注于发微博,就会导致其学习分心,严重者甚至上课都不好好听讲。

三、微博时代小学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微博时代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利用微博进行品德教育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将德育工作具体化。如:在微博上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利用微博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进师生关系。小学生思想单纯,有什么情绪和想法,都喜欢在微博上表露出来,老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微博的作用,通过微博,及时了解学生、孩子的思想动态,以便于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及时疏导,帮助其走出困惑。任何新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因此,为了有效地把握微博在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不断健全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小学生正处于认知期,对小学生而言,任何新鲜事物都可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如果因为害怕网络对于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而不让他们使用网络或微博,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小学生使用网络或微博这一现象,规范局域范围内网络运作,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办法,通过必要的技术及时过滤不真实的信息,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教育引导孩子,让他们懂得不能因为玩微博而违反纪律、影响学习。

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祖国的未来发展,所以,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微博这一新载体,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微博的教育功能,趋利避害,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促进小学生品德教育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瑞.对网络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学周刊,2012.

[2]潘来宽,刘虹谷.微博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新思路[J].新课程:小学,2014.

编辑 温雪莲

小学品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中小衔接 教学方法

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刚踏入中学大门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以至于影响学业,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会影响学生顺利、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工作,可以根据中小学衔接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内容,有意识地强化使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服务于衔接工作的需要,体现常识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教材的使用上,可根据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需要,调整教学顺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思想品德》基础性与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有效解决中小学衔接中的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和挫折适应等问题。

一、思品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必须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思品活动,通过视频演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时事报导、思品小论文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延伸教育空间,提升《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在部署中小学衔接工作的时候,要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思想品德》的学科优势促进学校中小学衔接工作的开展。《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结合学校中小学衔接工作,提升《思想品德》在这项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1.重视向常规教育工作的延伸。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更需要落实于学生的常规教育之中,《思想品德》发挥在其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常规教育,借助各种常规工作,如打扫环境卫生、种树和布置墙报等,培养合作精神和爱劳动的品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向班级相关主题教育延伸。对于中小学衔接工作而言,《思想品德》要配合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增强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

3.向家校合作教育延伸。要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配合班主任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家访或者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初中学习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如:为纠正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课中与家长配合,让学生完成“不良学习习惯纠正卡”的各项内容,共同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

三、常规教育工作的衔接。

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更需要落实于学生的常规教育之中。《思想品德》要发挥在其中的作用,应该重视学生的常规教育,借助各种常规工作,如仪容仪表检查、打扫环境卫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品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认识新同学,建设班集体工作,教师可在教学《融入新集体》一课中的“建设集体从我做起”时,要求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四、班级相关主题教育衔接。

很多人认为班级的主题班会是班主任的事,是班主任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中小学衔接工作而言,《思想品德》要发挥在其中的作用,也需要配合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增强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例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中学生活新变化”的教学,可以改变往常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置于主题班会中以竞赛形式进行;也可以在班会课中以“自我完善设计”为主题举行演讲比赛,既教育学生,解决中小学衔接工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又落实《悦纳自我》一课的教学要求和任务。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学“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思想品德》开展针对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延伸至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自己的认识,实现对相关问题认识的升华和内化。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设置情景等手段让学生参与探究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往往不是在课堂上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老师把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往研究性学习延伸。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组成相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机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促进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用在《思想品德》中学到的知识对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更重要的是不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而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针对问题对学校、老师、同学和自己提出要求,涵养自己的人文关怀,实现《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羚.“案例教学”与政治课教学融合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04(5):37-39.

[2]阮学松.从理论走向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探索[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8(6):47-49.

小学品德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专设德育课程,关系到小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人格思想的培养。但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性质的认识存在偏颇,以及部分德育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导致思想品德课在教学时面临一定困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为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课 困境 改进措施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不断成长的过程,人格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都需要思想品德课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成功开设足以改变每一位小学生的未来。但从现阶段的整体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且面临一定的困境,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并采取更多的改进措施。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困境

(一)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性质认识存在偏颇

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培育了学生的公民素养,具有德智共生性,历来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德育课程建设做了许多努力。但是,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性质认识仍存在偏颇,很多小学开设思想教育课程都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这些误区主要反映在学校领导与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准确定位其在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受应试教育思想和知性德育的影响,受压于“唯分数论”和“高升学率”,校领导和老师都会把学科教育的重心放在几门主课上,从而对思品教育的排课、讲授重视程度不高,在日常课堂中,很多教师都直接对思品的教学材料进行解读,把问题的答案全部告诉学生,丝毫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标准。而另一种倾向,虽然强调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但不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特点,忽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而导致德育出现“假大空”现象,使学生一上思想政治课便觉得空洞、枯燥和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限制了我国德育发展的进程,成为我国当前德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一些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我国很多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经过职业化的专业训练,也没有更加权威的教学观念指引完成教学,表现出层次不一。从整体来看,很多小学思品课教师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而成,在教学方法上单一守旧,在课程质量上也缺少必要的掌控能力,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训话的说教方式,这样的形式自然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也没有让学生对所学形成良好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没有真正影响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另外,从教师的入职发展阶段来看,部分学校忽视教师的德育素养考核和评价。从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阶段来看,主要表现:一方面,个别学校不重视对德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自律、不思进取,疏于学习和钻研现代德育理论,不注重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忽视道德实践等。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而对德育工作的切实开展形成了干扰。

(三)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有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不利于學生发挥主体性地位。教学的方式陈旧,品德教学和生活实际没有结合,尽管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大量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缺少对于“理论”和“生活”的联系,教师不主动改造、创新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的教育来说,依然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上,教师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不够优渥,小学生对于实践的参加较少,使得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

(四)教学内容过于书面缺少新意,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没有结合到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效果自然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很多学生虽然看似在课堂上对答如流,但课下处理相关事情或回答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特别是对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他们有时还难以理解课本中所描述的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因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内容一旦失去了对不同背景和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调研,就无法真正让小学生在思品课程有所收获。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一般都会在课堂中完成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效果并没有及时地进行监督和评价,一旦下课或放学,教师更不会注意到学生的其他表现。因而,学生的思品课学习效果并没有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来进行考评。思品课的教学质量一旦缺少科学的衡量标准,师生之间的沟通没有有效性,学生的思品课教学形同虚设。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学评价局限性突显,由于对目标评价的过度追求,导致了“生活教育”“人本理论”在教育中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对学生目标评价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形成性的教育评价。思想品德教学评价过程中忽略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手段过于简单、僵化,不能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

二、改进措施

(一)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品德课的性质

改变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上述困境,部分教师还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实现知识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性质,实现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整个小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领导、老师、家长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监护人和责任人,应当正确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要将小学思想品德课放在与语文、数学等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认真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专业素养的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后继续教育。德育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具有终身性。因此,德育教师的发展必须注重其连续性,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衔接。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要重视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措施保证教师德育能力的不断提高。德育教师要增强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习和积累德育经验,反思自身德育实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三)全面开放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从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来看,整个课堂都处于死板守舊的教学氛围中,因为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都是相对封闭的。教师没有及时引入新的理论和案例,让学生在贴合自身实际生活的案例解析中接受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许多教师应该正视自己的传道授业角色,用自己的师德来影响学生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用更加开放的发展的眼光,来对照社会发展现象,让学生能深入浅出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提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发言和讨论中,理清自身思路,共同提高。

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和实践的脱节,作为学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需要关注的是要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与行和谐统一,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怎样才能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是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思想品德的教学起点和重点,都应该立足于生活。二是思想品德教学形式生活化。小学生品德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依赖课本,引导小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模拟,这样就可以促动学生的真实体验。三是思想品德教学时空开放化。思想品德教学时空“开放化”说的是,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在课本内,要扩展到对学生有意义的、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四)加强德育宣传力度,开展品德实践活动

通过加强社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整合社会教育。在加强相关教育部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同时,引起全社会成员的关注与支持。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有机整合,才可能真正的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达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要求与目标。开展校外活动,帮助社区进行公益劳动,通过植树、修路、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通过帮助军烈属,为困难户和孤寡老人献爱心做好事,培养了学生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思想。聘请校外辅导员,从当地请优秀老干部老党员,专业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们真实生活的素材,平时醇厚的家乡语言,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获得孩子们的欢迎。

综上所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身为教育一线工作者,我们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信念,将思想品德课相关知识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为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筑牢思想根基,为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小学品德论文范文第4篇

立足教材,适当延伸,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就像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笔者恰当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我的祖国》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范唱。婉转优美的独唱、气势磅礴的合唱使学生很快联想到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深深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他们并不能真正感受歌词的内涵,于是笔者向学生补充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讲到影片《上甘岭》中战士们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再唱起这首歌,看到学生的情绪在一步步高涨,于是笔者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充满感情的朗诵,使学生思想感情引起共鸣,为学习旋律作好铺垫。笔者随即奏响歌曲的前奏,带领学生一气呵成学完歌曲,使学生聚集在胸中的爱国热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像这样爱国教育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很多,恰当地运用这些作品,立足教材,适当延伸,能使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的同时,振奋他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利用合唱训练,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共同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的宠爱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存在忽视集体的观念,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合作精神的缺乏成为许多独生子女的素质缺陷。新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长期的合唱训练中,笔者始终贯彻着这一原则。

合唱是多声部的和声美与复调美,要求每个成员音准、音量的控制以及音色的变化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它是通过个人与声部、声部与整体之间的默契配合来达到共性要求的。在分声部训练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战”、比音量等情况,有学生表演不好,其他学生还幸灾乐祸,讥讽、嘲笑。久而久之,易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间对立的人际关系。为此,在合唱队训练中,笔者刻意渗透学生之间的合作。笔者很注重让他们自己站出来,不光听自己的声音,也要听别人的声音,自己来评价、体验。比如练声的过程中,笔者请各声部出一名学生站在指挥边上听,然后指出自己声部的不足,其他学生则由此改进。学生参与评价后,自己有了切身感受,知道的确唱得不对,其他学生情感上也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他们不断提高发声技巧。在学生不断的评价与被评价过程中,他们提高了演唱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快乐,体验到不同声部间既有区别,又要相互融合,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升华。

音乐编创,注重自信心的培养

新课程音乐教材设计了音乐编创活动的内容,这为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是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机会。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的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到别人认同的情绪。而小学生的这种渴望无疑比成人显得更为突出。常常有一些“五音不全”的学生怕上音乐课,怕教师点名演唱而引起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越是如此,心中的自信越不足,也就越害怕看到教师的目光。教学中,笔者常注意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充分运用他们的这一“闪光点”来上出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如在小组活动中,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进行动作创编,让节奏准确的学生进行伴奏,让歌声优美的学生演唱歌曲。特别是在旋律作曲中,笔者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写在黑板上,其中也有“五音不全”的学生的作品,再请音准较好的学生来进行视唱,并指导学生进行点评:他的作品什么地方比我好?通过表扬,提高学生创作的热情、学习的自信。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水寨镇中心小学)

小学品德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都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学生厌学的情况。课堂教学本应该是一种生态的、健康的模式,在这种背景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也由此引起了小学品德教师的思考,他们希望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现生态化。

关键词:论学品德 课堂教学 生态化 方案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渐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新的教学观念不再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无法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众多专家学者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态化的,即生动化的、生活化的,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在这种背景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普及,并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也因此被众多小学品德教师重视,希望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态化。基于此,本文浅论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以期抛砖引玉,使更多同仁投入到这一研究中,促进小学品德学科的课程改革和创新。

二、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

生态课堂的追求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情、有效和有趣,通俗地说,就是要将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和有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就是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情景、播放视频等教学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以小学五年级品德课程中《我生长在中国》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中包含具有中国特色的书写汉字、说普通话、舞龙等民俗表演。其次,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特殊的情景,比如几个不同国家的同学围聚在一起讨论各自成长中的见闻。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生长在中国的特殊性和优越性。

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思考生长在中国与生长在外国的区别,再加上之前视频的播放,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长在中国的优越性。这些活动引起了学生的探讨兴趣,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到了课堂学习中。此时,因为兴趣以及讨论中形成的活跃气氛,可以让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活跃,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三、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贯穿灵活的教学方法

生态课堂不仅要追求趣味,还要求实现自主与合作学习,要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的个性化得到发展。因此,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贯穿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活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活跃。以六年级《成长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这就让众多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四年级《我的家长在变化》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样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观察我们家长在十年中变化最大的地方,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

在这些活动中,灵活地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

四、 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要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就必须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

不同的学生,在基础、智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取得的成绩不同。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努力实现学生个体的共同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给予学生真切的关爱,不歧视差生,也不优待优生。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状况,要尽量照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课后辅导,给予其安慰,消除他们的挫败感,给予他们关爱,帮助其树立信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就要尽量重视学生的个体,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发展。

五、 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苏教版的小学品德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教材中儿童的名字都是作者特意取的,而不是传统的“小明”“小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更加真实。

另外,教师应该多使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举例,尽量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减少他们的抵触心理,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教师还应该多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实践教学能够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实践教学也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使课堂始终维持活跃的气氛,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极大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五年级《到外面走一走》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面世界的不同,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六、结语

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就是要以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为基础,实现生态课堂的追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感到有趣,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将传统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富.践行生活化教育,打造品德生态课堂——小学品德课的实践与探讨[J].文教资料,2013(27).

[2]郑梅先.浅谈思想品德课的生态课堂教学[J].天津教学,2007(12).

上一篇:作文写作论文下一篇:品德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