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工科毕业论文范文

2023-04-06

本科工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方面。鉴于此,大学知识产权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应用性是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必然选择。这种专业实习模式通过社会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利益互惠,实现了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政产学介合作;实习模式;理工科院校

一、构建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

当前,从我国应对国际知识产权挑战、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情况来看,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方面[1]。因此,大学联合其他社会创新主体构建政产学介开放式联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模式是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大学知识产权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大学培养专业人才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本科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胜任工作要求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实践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融贯于一体的核心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实践性和探索性,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需求[2]。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业依托雄厚的理工科办学基础和优势,以“依托理工、法官融合、以工业产权(专利、商标)为主攻方向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实习模式。实践证明,此种专业实习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扬,在大学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共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双向促进模式——“促进社会对大学知识产权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同,同时为大学的教育科研提供实践支持”。

二、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实践

知识产权学院成立伊始,即与重庆市相关政府机构、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等单位签订了政产学介联盟合作协议,实现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之用。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实习集中在大三下学期的暑假期间进行,以“校内准备阶段——校外实习阶段——校内总结阶段”的三阶段动态模式为特征,以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为目的,在共建专业实习基地、解决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良性互动,开展深度合作,效果显著。

(一)校内准备阶段

每年专业实习前,学院都会邀请实习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来校座谈,就本届学生的实习岗位进行说明,明确实习要求和人数需求;根据实习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提出的建议,针对性的制订实习计划和方案,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

(二)校外实习阶段

校外实习阶段是整个专业实习的核心和重点,决定着实习目的能否达成,实习效果是否显著。因而,该阶段要求针对学生实习中的具体情况,严格学生实习管理制度。

1.加强实习单位和学院教师的“双导师”指导。校外实习阶段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知识产权学院派出的实习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正式职员,学生既要严格接受学院实习纪律的约束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又要认真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纪律的约束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应当认真完成实习单位领导和指导教师交办的各项任务;自觉树立问题意识,进行专业思维和研究能力的训练,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综合表现,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作出实习鉴定。学院指导教师全程跟进学生实习;针对集中实习,指导教师应当对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听取实习单位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作出处理和相应调整。

2.严格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生正式开展实习后,必须认真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严格保守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到的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每周实习结束后,结合该周实习过程中的经典案例或心得体会完成实习周记一篇;整个实习结束后,学生对照实习目的和实习效果完成实习报告。

校外实习阶段,也是政产学介各方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共同攻克实务难题的最好时机。实习单位和学院可以就实务中的疑难案件,组织学院的相关教师和实务界专家展开讨论和研究,有助于实务问题与理论研究的无缝对接,有利于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是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的又一积极成果[3]。

(三)校内总结阶段

该阶段通过三项措施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的成熟和完善。首先,学生实习结束后返回学校,结合自身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估,撰写实习报告。其次,召开实习经验汇报大会,学生汇报实习成果,指导教师有针对性进行点评。再次,学院邀请实习单位来校召开实习总结座谈会,政产学介各方交流看法、观点和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断提升专业实习质量。

三、完善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专业实习目的

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适应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种实习模式特别强调专业实习目的多元化。

1.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以政产学介合作为鲜明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以社会创新主体联合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开放式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优化各方资源配置,形成资源互补、利益互惠,构建了更具实效性的开放式联合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模式[4]。

2.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专业实习着眼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锻炼实务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学生通过对知识产权日常实务和典型案例的观摩、学习和参与,有助于学生熟悉、理解和掌握处理实务问题的流程、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4.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就业方式。以政产学介为特色的专业实习模式内涵的意蕴之一,在于引导学生高度重视专业实习,自觉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实习为桥梁,将专业实习作为就业预演认真对待: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求职意向,有针对性地向相应的实习基地通过投递简历、电话联系、面试等方式和环节寻找专业实习岗位,以“正式职员”的身份进入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如果实习基地有就业需求且对实习学生的综合表现和能力素质满意,实习学生可与实习基地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即可正式报到上班。这种“绿色通道”式的就业方式是改革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和尝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就业,针对性地满足实习基地对于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之需求。

(二)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1.拓展专业实习基地功能。以政产学介联盟协议为纽带,巩固知识产权学院与实习基地的长效合作机制。学院与联盟单位开展一系列多功能、多样化和开放性共建实习基地的合作,不断拓展和优化实习基地功能。

一是共同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每年,学院通过三阶段动态专业实习模式,派遣学生进驻实习基地开展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真正契合和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

二是共享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知识产权学院通过下列措施培养学生实务技能:组织学生旁听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庭审;邀请法官进学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庭审等实践课程;聘请实习基地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某一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学院利用LEXIS数据库、专利文献检索数据库、知识产权培训(重庆)基地等各种资源,与实习基地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联合科学研究,为实习基地提供相关实务咨询、业务培训、司法意见等支持和帮助,帮助实习基地解决理论问题与实践难题。

2.扩大专业实习基地范围。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的成熟是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以往,知识产权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成渝两地,特别是重庆本地,今后,要利用知识产权学院积累的良好口碑和社会资源,将实习基地范围扩展到北京、上海、广东等知识产权发达地区,不断提升专业实习的质量和层次。

(三)强化过程管理

专业实习能否达到目的和效果的关键是要加强过程管理。针对集中实习,学生在校内准备阶段须对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习内容作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在校外实习阶段,实行学院和实习基地的“双导师”指导,共同指导和督促学生认真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要返回学校认真总结实习经验。针对分散实习,学生要向学院交回实习接收函,明确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和联系方式,指导教师应当严格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指导。

大学知识产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从事知识产权事务的专业人才。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为导向,以签订政产学介联盟协议为契机,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以政产学介合作为特色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此种专业实习模式符合大学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内在规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科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建平.谈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社会化[J].科

技管理研究,2010,(7).

[2]郑胜利.论我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教育——实

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8,(8).

[3]胡军燕,朱桂龙,马莹莹.开放式创新下产学研合作影响

因素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8).

[4]孟祥娟.谈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J].华南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本科工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条 为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能够得到更好发挥,学校允许本科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调整原学专业。

二、转专业的范围、时间及比例

第二条 学生可转专业的范围:入学当年招生的所有专业。工业设计(文)、艺术设计和绘画专业之间可互转,但不能转入其它专业。

第三条 转专业的时间:第一学年申请,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初具体实施。 第四条 接收转专业学生的比例:各专业二年级接收其它专业转入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本专业二年级学生人数的10%。教育资源充裕的专业可适当增加接收其它专业学生的比例。

三、转专业的条件

第五条 学校对转专业的年级和学生人数实行宏观控制,原则上允许二年级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生(不含专接本学生)转专业。具体要求如下:

1、在校期间无考试违纪作弊纪录及任何纪律处分。

2、第一学年的必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达到4.0(不含)以上。

3、学生转专业只限一次。

4、学生确有专长,更适合转入其它专业学习的学生,在转专业时优先考虑。

第六条 有下列情况的学生不准转专业:

1、在休学、保留学籍或保留入学资格期间的学生不能转专业。

2、招生时确定为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的学生不允许转专业。

四、转专业办理程序

第七条 转专业工作由教务处和相关学院负责实施,转专业名单报校长办公会审批。

第八条 报名:学生填写《河北理工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申请表》一式三份,并提供学生成绩单或相关的证明材料,填好后送交所在学院审核,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周由学院统一送教务处。

第九条 考核:

1、由教务处审核并按申报专业汇总各学院申请转专业学生名单,发给接收学院。考核包括基础考核和专业考核。

2、基础考核:由教务处组织,考核内容为:拟转入专业为工科考核英语和高等数学,拟转入其它类专业考核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成绩均为百分制。

3、专业考核:接收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核。专业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在拟转入专业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是否适合新专业的学习,学生的拟转入专业的专业素养如何,对拟转入专业兴趣程度。学院应对考核的各个环节(命题、考试、阅卷及成绩登录)应严格把关,考核形式可以为笔试或面试。

第十条 选拔:

根据基础考核平均成绩占70%,专业考核成绩占30%的比例计算出最终综合成绩,按最终综合成绩进行排序,依据转入计划择优转入学生。校长办公会审定同意后,在学校媒体上公示,公示期为3天。

第十一条 经学校同意转专业的学生,由教务处通知学生所在学院和接收学院,学生持学生证到教务处办理学籍异动和报到注册手续,换发新的学生证件,以插班方式转入新专业学习。

第十二条 凡办理完转专业手续的学生不得再次提出转专业申请或退转手续。

五、转专业后培养方案和学分

第十三条 学生应当根据转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读课程,学生毕业时按转入专业的毕业要求核定毕业资格。

第十四条 学生在原专业所取得相同课程的学分仍然有效;其余已取得学分的非新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按选修课记入本人成绩表;所缺新专业的必修课、限定选课必须补修。

第十五条接收转专业学生所在学院应安排导师在选课前根据每个学生所修课程的情况,指导学生选择应补修的课程。补修所缺新专业的必修课、限定选课不需缴纳修读费用。

第十六条学生第二年按转入新专业缴纳学费。

本科工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可以增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 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运营模式, 对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明白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均会有所应用,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掌握在校所学的知识。而且与企业接触, 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实践, 能够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 应用型工科类本科生培养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生应该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满足企业需求, 可以在企业中胜任工程师的职务, 包括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质检工程师, 或者根据个人情况及企业需求, 作为企业的销售人员或仓储管理人员等等。

应用型工科类本科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接触, 熟悉企业运营模式, 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的放矢,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校企合作模式与导师制相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

校企合作培养本科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此提出一种模式进行探索, 工科类本科生入学第一年 (1~2学期) 学完基础课程后, 第3学期进入企业实习, 根据所学专业进行分配, 作为技术工人来培养锻炼, 通过企业内班组长的带领培训, 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 同时通过在企业内的这段时间熟悉企业的运营模式, 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不再陌生, 并有所规划。

第4学期学生回到学校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 第4~6学期学生在校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由于已经对企业有所认识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不再陌生, 学生可以发现所学的专业课将来都有用, 且第3学期在企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理论学习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解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做到学以致用。

第7学期学生回到企业, 跟在企业工程师后面作为助理工程师, 学习并了解企业中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 并熟悉与同事、与工人相处的做人处世哲学, 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作为助理工程师期间, 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产中得以应用,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发现自己所学知识的欠缺与不足, 利用休息时间给自己“充电”。

第8学期, 学生开始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可以在企业里选题, 为企业解决一个小问题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企合作培养本科生模式的实现存在许多困难, 其中学生的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大量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后, 学生的安全问题、生活问题、监督问题均凸现出来。采用导师制是对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有益补充, 导师制是指除班主任、辅导员之外, 给学生配备导师。以往一个班级只有一个班主任、一个辅导员, 甚至几个班级共用一个辅导员, 1~2个老师要管理上百名学生, 确实捉襟见肘, 力不从心。且不少辅导员、班主任是文科出身, 很难给予学生专业方面的引导, 未来职业的规划。导师制是让专业课老师作为学生的导师, 每位导师负责几名学生。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 由于每位导师负责的学生较少, 可以经常到企业里指导学生, 配合企业里的工程师, 帮助学生解决在企业中遇到的问题, 与学生保持联系, 并对学生的安全问题、生活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导师进入企业指导学生的同时, 对导师自身的工程素质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可谓一举两得。

导师制已从2006年起在本校机械学院实施, 参与导师制学生117名, 根据本校机械学院的师生比, 每个导师负责4~8名学生, 实施导师制后效果显著。学生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32人报考研究生, 其中14人被国内外知名大学录取, 占考研总数的43.8%。同时, 18人次在省级以上创新实践竞赛中获奖[4]。且学生有了倾诉对象, 在学生和生活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找导师。导师制在本校的实施反映较好。

3 校企合作培养本科生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培养本科生好处很多, 且显而易见。但也存在不少阻力, 尤其是不少企业不愿意接受本科生进厂实习, 由于学生进厂给企业带来的管理负担较重, 企业往往不愿参与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面对这样的问题, 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比如给予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减税或其他一些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积极性, 同时学校方面可以承诺向企业优先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 (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前提下) 。

4 结语

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加强学生对企业运营模式的认识, 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 并了解自己工作后扮演的角色, 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方式的有益补充, 有利于解决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安全问题、生活问题、管理问题。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模式的推行任重而道远,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顺利实现。

摘要:目前应用型工科类本科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对所学专业的工程背景认识不足。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能够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模式的有益补充, 有助于解决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安全、管理问题。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类本科生,导师制

参考文献

[1] 盛颂恩.工科本科专业教育发展趋势之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5) :53~55.

[2] 汪通悦, 卜云峰, 侯志伟, 等.机械工程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得构建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 2007 (11) :147~149.

[3] 吕建强, 侯志伟, 卜云峰.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的内容设计[J].科技促进发展, 2010 (2) :310.

本科工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1 教学目的

知识产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涵盖内容繁杂, 同时涉及法学经济法管理学科技等各方面知识。理工科大学生是我国潜在的知识产权创造者和服务者, 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大学教育通过普及知识产权基本知识, 使其具有知识产权的基本意识, 这应当是理工科知识产权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理工科学生的技术背景, 侧重技术性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教育, 包括专利、植物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软件数据库、技术秘密等方面, 培养既懂知识产权又懂技术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主要满足我国企业的需求, 是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教学区别于其他综合性高校法学院或管理学院知识产权教学, 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目的。

2 课程设置

知识产权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因此综合性大学中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置包括法律基础部分, 知识产权法学部分以及科技学部分。根据前述教学目的的设定和目前我国理科院校的现状, 必修的基本课程应包括:《知识产权概论》, 可以安排在大二后半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对于大三的学生, 可以开设《实用专利基础知识》、《专利文献检索》、《专利代理实务》。同时根据不同大学的专业, 计算机专业可开设《软件数据库法律保护》, 农林专业可开设《生物技术与植物品种保护》等专业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比较简单, 针对性、实用性强,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学科交叉, 提高竞争力。同时鼓励学生选修合同法、物权法、商标法、法律文书写作等法律课程, 及其他理工医农等技术科目。

3 教学内容

3.1《知识产权概论》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基础, 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基本知识, 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

3.2《实用专利基础知识》是知识产权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课,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利意识, 培养其创新能力。

并通过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专利申请、保护等技能。内容包括:专利制度概述, 专利权客体、主体, 专利权的内容, 专利侵权及法律责任, 专利申请与审查。

3.3《专利文献检索》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授, 使学生掌握系统地查找专利文献的技能, 对将来从事研究非常重要。内容包括:专利文献概述, 国际专利分类法, 中国专利公报和光盘的检索, 因特网上的中国专利检索, 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专利检索等。

3.4《专利代理实务》课程开在《实用专利基础知识》之后。

内容包括:基础概念, 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的代理, 专利审查程序中的代理, 复审、无效宣告、行政复议程序中的代理, 专利诉讼中的代理等。

4 教学方式

4.1 多媒体理论教学。知识产权教学涉及大量法律法规原文, 专利图片和文件, 用课件制作使学生直观了解非常重要。

4.2 案例教学。

在理科生中教授知识产权, 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不仅从技术角度, 而且从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丰富学生的知识, 促使多学科思维的碰撞有很大的益处。

4.3 网上教学。

充分发挥网络的平台作用, 制作网络课件供学生和知识产权爱好者自学, 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并且还可以将课堂作业、练习题、答案等公布在网上, 在网上开展论坛、答疑等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提高教学密度和教学质量, 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5 注意问题

5.1 教师。

开课教师的素质非常关键。一般来说, 具有一定技术背景和法律知识的老师更能胜任既定的教学任务, 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培养技术和法律交叉结合的师资。另外多渠道聘请校外人士充实讲台, 通过主讲或讲座形式, 使学生多角度地学习。

5.2 教材。

由于教学对象是理科生, 因此教学的目的和手段都应与一般法律和管理类教学不同。虽然涉及法律问题, 但更多地是和技术结合, 侧重技术、程序、信息, 并注重实用性。目前知识产权的教材以法学教材为主, 主要内容为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 撰写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讲稿。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加工提炼, 形成初步的教材。这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 学校应给予支持和资金的倾斜。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理工科高校本科生知识产权教学问题, 包括课程的设置、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本科工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专业硕士;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专业学位硕士(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作为一种新的学位类型,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自2005年全国首次招收专业学位硕士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目前研究生招生总量已经达到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比例接近1∶1。因此,专业硕士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硕士(会计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的核心基础课程《管理经济学》,其教学内容、模式、手段就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必须对现有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此来适应社会对专业学位硕士“以实践为导向”的新要求。本文作者将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工科院校专业硕士《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建议。

一、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专业学位硕士开设《管理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管理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硕士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经管类课程的基础。因此,针对专业学位硕士开设该课程是十分必要的[2]。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基本经济学素养。《管理经济学》本质是隶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应用”两字强调以实践为导向,这与专业硕士设置的基本要求是高度吻合的。虽然隶属于应用经济学,但也需要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维方法,通过在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理解机制、均衡、效率、福利等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视角,培养良好的经济学直觉,为学以致用奠定坚实的基础。(2)管理经济学是管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其强调经济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一般认为,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基础,而管理学是经济学实践应用的产物。因此,对经管类专业硕士开设《管理经济学》课程,既有学科关联的需求,又有理论指导实践的需要,因此,设置这门课程对培养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是十分重要的。

(二)注意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在《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课程中大部分的内容与《微观经济学》是相同的,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两门课程教学边界不清的问题[3]。实际上,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管理经济学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其最终落脚点在决策(decision making),这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的论断不谋而合。此外,两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管理经济学则研究的是具体(现实)的企业,以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4,5]。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管理经济学强调决策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其更接近于真实状态,而微观经济学则假设信息完全已知的理想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程建设成为连接微观经济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三)工科院校专业硕士《管理经济学》的教学特点

不同于綜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工科院校专业硕士课程更偏向于工程经济学,面对的对象更多的是服务于制造型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符合企业生产实践与运作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讲授生产决策分析、成本利润分析、定价实践、投资决策等和生产企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而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与企业实践关联性较弱的章节可以采取适当弱化方式,使得课程的教学更有针对性,突出工科院校的行业特点。同时,由于工科院校学生通常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因此可以适当地增加企业的市场需求估计和预测方面的定量分析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专业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职业性不够突出

目前,市面上虽有不少《管理经济学》的研究生教材,但针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教材却很少,并且缺乏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因此,大部分教师只能从现有学术型研究生教材中选取部分内容进行讲授,这样显然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6]。因此,笔者建议应组织一批既有较强经济学理论素养,同时又具有一定企业社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来编写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需要的教材,设置规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突出职业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没有考虑专业硕士的实践导向,过分强调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推导

在现有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专业硕士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把专硕当学硕来培养,过分强调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推导,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数学模型的分析,而没有强调模型背后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寓意。一方面,这样会使本就经济学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对复杂的数学推导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也就背离了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

(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忽视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专业硕士,经管类专业硕士的来源比较广泛,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存在,有的学生可能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有的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可能从未接触过经济管理类的相关课程。此外,有的学生有企业实践的工作经验,而有的则是刚刚毕业的应届生。因此,只有在全面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专业背景个性化的需求。这是目前大部分院校专业硕士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一)结合工科院校的行业背景,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

工科院校通常具有较强的行业背景,以作者工作的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就是一所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工科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服务于建材、汽车、船舶三大行业。因此,在经管类专业硕士的《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行业背景特色,紧密对接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中要融入行业企业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为学生今后进入相关行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实际管理决策问题的分析能力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案例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背后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同时,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法,让学生组成调研小组,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企业中存在的管理决策问题,通过所学课程,撰写调研报告,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建议,“在做中学”,充分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现实企业管理决策问题的分析能力。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前,伴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蓬勃发展,教育资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各种网络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慕课(MOOC)、爱课程(Icourse)、超星学术视频等。使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

当前高校大部分从事《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老师较为缺乏企业实践的经验,导致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纸上谈兵,脱离实际是存在的典型和共性问题。建议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以及决策的流程,将企业实践的内容、经验和体会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编写案例教学库,培养造就一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真正体现出《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结语

在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位硕士《管理經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现实企业的管理决策问题的能力,以此来体现国家设立专业学位硕士“以实践为导向”的初衷。如何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实践”导向特征,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每一位从事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硕士《管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程博.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J].财会通讯,2009,(9).

[2]原长弘,佘健华.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3]宋耘,毛蕴诗.论管理经济学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地位——兼论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J].高教探索,2017,(10):009.

[4]吴德庆,王保林,马月才.管理经济学[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35(11):88-94.

[6]陈章武.管理经济学[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自考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本科毕业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