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21

快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垂柳;栽培种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绿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垂柳作为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在城市的绿化园林工程中被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在了解垂柳的基本生活习性之后,探索垂柳快速成形栽培技术,对进一步加快城市园林绿化脚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垂柳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用途

1.1 垂柳的形态特征

垂柳属于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具有抗病虫、喜水、萌芽率较高、喜温、环境适应性较强、喜肥、成枝率较高以及耐涝的特点,树冠一般为广卵形,枝叶比较细长,容易下垂,树叶呈淡黄褐色,从当前我国垂柳的种植现状来看,主要分布于华北、长江流域、东北以及南方各省的平原地区。一般在种植垂柳时,会选择潮湿深厚的酸性或者中性土壤,pH值应该保持在6~8,在这样的环境中,垂柳的生长速度较快。

1.2 垂柳的主要用途

垂柳具有姿态优美、柔软下垂以及枝条细长的特点,自古以来就作为重要的庭院观赏树,垂柳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城市行道树。在城市的绿化中,垂柳由于环境适应性较强、姿态优美,可以用作固岸护堤树、行道树、平原造林树种以及庭阴树等;垂柳具有较强的抗毒气体能力,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工厂进行绿化建设时,通常会将垂柳作为首选树种,种植垂柳,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净化空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柳树,柳树不仅可以作为城市行道树,工厂绿化树,还具有各种各样的用途。比如,柳树可以作为接骨的夹板材料;可以编制柳箱、柳篮等生活必需品。总的来说,柳树具有广泛地用途,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 垂柳快速成形栽培技术

从当前我国垂柳的种植现状来看,虽然垂柳比较容易种植,存活率较高,但是,传统的垂柳种植技术,柳树的生长周期较长,无法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的要求,所以,在江苏盐城地区进行垂柳种植时,运用垂柳快速成形栽培种植技术,可以在2~3年的时间内让垂柳的小冠和中冠成形,4年时间大冠成形,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短了垂柳的成形周期,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培土

在完成垂柳种植以后,一定要做好后期的培土工作,通常在苗木期间时,培土的次数可以定在2~3次,当苗木长到15厘米时,可以第一次进行培土,并且覆盖插条的顶部,在进行第二次培土时,一定要在苗木生长高度达到30厘米之后,而苗木在生长到50厘米之后,就可以进行第三次培土,这样一来,就可以为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2 追肥

所谓追肥,主要指的是在完成垂柳苗木的种植之后,一定要将所施底肥作为基本前提,再次对苗木进行施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育出茁壮的苗木。一般来说,在垂柳的生长期间,应该适当施一些硫酸铵、尿素等氮肥,在树苗的生长后期,应该适当追施一些过磷酸钙、草木灰等钾肥。通常在对垂柳进行施肥时,会采用集中施肥的方法,即穴施或者条施,在苗木的根部施适当的肥料,一般来说,在施肥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控制肥料的数量,并且尽量避免与垂柳的叶子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施肥的目的,又为苗木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效地保障。

2.3 摘芽

在培植垂柳的过程中,为了垂柳生长茂盛,一定要进行摘芽,在幼苗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就需要让每一株苗木只保留一个比较健壮的幼芽,并且对多余的枝条进行清除,将一条比较健壮的枝条培育成主干,这样一来,柳树苗就不会因为多余的枝条分散养分而生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短柳树的生长周期。

2.4 灌水

一般来说,适时灌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柳树的快速生长提供有效地保障。通常在进行灌水时,主要分为两次,第一次是在完成垂柳的种植工作之后,要立即进行灌水,确保土壤与垂柳苗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进行第二次灌水时,一定要根据苗木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获较好的灌溉效果。

2.5 松土除草

杂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垂柳的生长周期。所以,在完成垂柳的栽培工作之后,一定要做好后期处理工作,定期进行除草,确保垂柳生长养分的充足。

2.6 病虫害防治

柳树苗在生长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金花虫、象鼻虫以及蚜虫的侵害,所以一定要定期开展病虫防治工作,一方面可以确保垂柳的茁壮成长,另一方面还能缩短垂柳的生长周期,使垂柳快速长成。

3 结语

总而言之,垂柳作为一种乔木风景树,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垂柳种植时,一定要在了解垂柳生长习性的基础上,对栽培技术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缩短垂柳的生长周期,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芝秀.垂柳快速成形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3(7):15.

作者简介:夏荣海,大丰市刘庄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研究方向:农技推广与服务。

快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渐普及等因素综合导致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产生了较大争议。有用与无用、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之间的争论是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主要分歧。但从经济与劳动力结构、教育公平、个体智能类型以及个体对教育产品需求多样化的角度而言,中等职业教育有其存在的价值,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从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和人才培养层面分别确立其基础地位、主体地位和多功能属性。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争论;转型;反思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经从注重速度与规模转向注重内涵与质量的新阶段。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原本的发展定位也需要转型。加上,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面临着新的变化。因此,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等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实现能够应对时代多元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定位,提升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现实争论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之争,从中等职业教育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其发展定位的争论不同。整体而言,当下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争议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发展无用论与发展可行论之争

无用论和可行论是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之争的核心问题,事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价值和转型方向。首先,主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无用论的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中教育普及化的情况下,没有存在的必要,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整体上持否定态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1999年世界银行发布的《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报告。在该报告中,世界银行负责中国教育项目的高级学者毕和熙认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就业制度的改革,今后中等职业教育几无发展的空间,中国应该逐渐削减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直至其比例在中等教育中归零[1]。国内也有部分学者赞同世界银行的报告,有研究者认为,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在现实中面临着较为深刻的生源危机,兼有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两种功能为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需求速度的变化,同时,三年学制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不太具有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故此,今后中学后的职业培训,就是在高中文化程度上进行的短期职业培训是中等职业教育转型的基本方向[2]。其次,与发展无用论对立的是发展可行论。《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发布之后,遭到了国内部分学者的强烈反对和质疑。北京大学魏新认为,这份报告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问题,并未涉及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结构问题。仅仅通过对职业教育成本收益问题的分析,就得出中国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因此,魏新认为,如今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取消的问题,而是转型问题,通过转型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竞争力,提升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3]。也有学者从就业与社会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当前在我国城镇职工队伍中,初级技术工人的比例占40.2%,这些技术工人技能素质的提升需要依靠中等职业教育[4]。此外,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中,按照农村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这些人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率尚不到30%,这些人同样对中等职业教育有着大量的现实需求。实际上,学者们对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反思,充分体现了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担忧。特别是发展无用论的观点,实际上表达的并不是要废除中等职业教育,而是表明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对职业培训的需求,这正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转型的强大动力。

(二)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之争

就教育的价值取向而言,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客观而言,任何教育包括学术教育,其培养的人才的最终走向也是要进入实践领域,踏上工作岗位,从这个角度看,任何教育本质上均是一种就业教育。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办学模式的争论,是中等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结构的争论。从中等职业教育诞生之日起,两者的争论就从未停歇过。在建国之初,为了优化中等教育的功能和结构,中职教育基本上定位为升学教育。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有着大量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定位于就业教育,注重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注重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展示。这个时期也被视为是中职教育发展的黃金时期,奠定了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发展规模和趋向[5]。但到21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教育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中职教育的生源危机开始凸现。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进入高中接受普通教育升入大学就读是人生发展的“正途”,而进入中职学校就读,被视为是“歧途”。中职学校为了吸引生源,不得不将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为升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样可以参加高考,升入职业院校就读或是普通高校就读。这种升学教育的定位不仅降低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同时也降低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摒弃其职业教育发展属性。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渐普及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有更多的需求,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更加倾向于升学教育;但随着人们对于岗位变换以及适应能力需求的增多,中等职业教育还承担了大量的岗前培训任务,就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开始重新回归。从这个意义上看,进入21世纪以来,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一直是中等职业教育相互交错、并行的办学倾向,使得其办学价值日渐多元化。但需要看到的是,这两种价值取向相互交替进行,更加凸显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功利化倾向,也表明了其一直在高职教育、高中教育夹缝中求生的尴尬。由此,重新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明确其办学方向和目标是极为重要的,也是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重新定位的客观依据

实际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类型,在发达国家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各国国情的差异,中等职业教育的体现形式不同。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重新定位是其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其改革进程的基本动力。为此,在对其重新定位之前,需要从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等视角来寻找其定位的客观依据,为其重新定位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一)经济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结构的特殊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危机的凸显,有不少学者呼吁要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引进北美的综合高中制度。综合高中是美国、加拿大等国融合了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高中教育体系。综合高中教育是一种单轨制的高中阶段教育模式,此种模式是由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现实国情决定的。综合高中教育在美国、加拿大也称之为生涯与技术教育,在为学习者提供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技能教育的目的。显然,美国等国家开展综合高中教育的模式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结构。美国、加拿大等国是移民国家,经济发达,人口相对较少。一方面,这些国家现有的劳动力基本上从事的是高端制造业,而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基本上外包给中国、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决定了美国等国家对中低端劳动力的需求量不大;另一方面,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其工人也基本上是来自于亚洲、北美其他国家的技术移民,这些技术移民大部分是短期移民。比如美国每年要从墨西哥、越南等国引进工作时间8个月左右的技术短期移民,由这些人来承担中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6]。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主导力量,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占据较大比例。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中低端技术技能人才有大量的需求。这就要求承担中低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的中职教育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重新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有客观现实依据的,简单的存废之争并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

(二)教育依据:民众对教育公平的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失衡现象。在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背后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每个社会个体的愿望和诉求,也是保障每个个体平等受教育权的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建设公平的、有质量的、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追求。美国、加拿大等国推行的综合高中制度,强化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结合,也是为了更好地追求教育公平。在他们看来,人为地设计一些教育制度将不同学习者局限于不同的教育体系内,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特别是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目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人为割裂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就不能保障每个个体均衡地接受教育公共产品。因此,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实施的综合高中制度,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教育功能的一次重新整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多样化的选择空间,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7]。但我国为何不取消中等职业教育而实施类似于美国的综合高中?根源在于综合高中的教育目标尽管是多元化的,但这种分散性的教育目标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每个个体的学习需求,无法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产品。当然,美国综合高中实施的模块教学模式,对学习者和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基础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我国如果采取综合高中的教育模式,放弃了初中后的教育体系分流,就必然会使得大量青少年因为其智力、水平无法匹配综合高中而降低其学习兴趣,甚至影响其学习质量,反而会强化教育不公平。而分流之后,中等职业教育因为较低的入学门槛,反而能够为某些有志于从事技能学习的青少年提供一个入学通道,进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

(三)心理依据:多元智能的需求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者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他看来,每个个体身上存有多种智力类型,这些智力类型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个体的智力类型。整体而言,加德纳认为智力类型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获取直接经验的技能教育,侧重培養的是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而普通高中教育是一种获取简洁经验的知识教育,侧重培养学习者的抽象思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分别能够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习者提供其成长所需的教育产品,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各有存在的价值空间。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如此,在小学毕业之后,对学习者进行一次分流,分流后的学生按照各自需求及特长分别进入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普通中学,这是人的智能结构与教育类型的第一次匹配。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再进行第二次分流,分流后的学生分别进入文理中学、职业学校和专科高中就读,进而实现学习者智能结构与教育类型的第二次搭配。德国在不同教育阶段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渠道选择,充分体现了尊重不同学习者智能结构的需求。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初中毕业后教育分流,不是小学阶段,也不是高中阶段的分流。客观而言,小学阶段的分流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并不成熟,过早的分流对学生的智力、智能发展是不利的[8]。高中后分流可能会破坏学生的自主选择,也可能会延长社会整体的就业年龄,在我国这样一个老龄化社会比较严重的国家,这种做法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我国选择在初中后进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充分体现了按照学习者不同智能结构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存在是必要的,重新转型也是科学的。

(四)社会依据:民众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特质

英国职业教育近些年来的改革成就是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与就业岗位进行对接,并通过教育衔接制度(GNVQ)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通过英国的制度改革可以看出,社会个体对教育产品有各自的需求,国家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也需要兼顾每个个体的实际需求。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通过对中等教育多元化定位,可以推进该项制度的实现,也可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无疑,中等职业教育兼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特征,教育性特征决定了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性特征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关注学习者的技能提升。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需要落脚到社会个体身上,通过教育和职业培训来满足个体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社会个体的生涯发展。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质。一方面,社会个体渴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升自身学历,中职教育可以通过课程改革、目标改革来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来满足学习者升学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岗位转换的加快,社会个体岗位转换频率的增加,中职教育可以通过技能培训来满足学习者技能需求,提升个体的岗位及职业转换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任。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大有可为,也决定了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改变的基础地位。

三、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位

结合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经验以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也只有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才能进一步提升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

(一)社会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特别是中职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一致性,强化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是极为必要的。首先,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劳动力结构的对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速度在加快,三次产业的比重发生了较大改变,特别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较大。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可撼动。在推进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具有初级、中级技能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其次,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个体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对接。社会个体对教育产品、教育资源具有多元化的需求。每个社会个体的智能结构不同,不同类型的智能结构需要有不同类型教育产品对接,这也是教育公平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劳动者渴望岗位变动和二次就业,部分无法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学习者渴望升学,这些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同样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为其提供支持。第三,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我国尽管在2013年的时候,城镇化率就已经突破了50%,但是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2.3%。在城镇务工的大量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依然有大量的教育培训需求,这些人渴望融入城市社会,渴望获得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灵活性可以为这些群体提供大量的直接支持[9]。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也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撑,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只有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农村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发展。综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结构决定了中等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是促进其在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教育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该占据主体地位,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与高职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首先,明确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两者之间只是教育类型的不同,而不是教育层次的差异。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具有形象思维较强的学习者提供直接的技能教育,与高中教育一样,均属于中等教育。我国已经确立了“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教育政策,这实际上就是在国家政策层面肯定了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平等地位。其次,明确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对接过程。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发展,加上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人才需求中占据较大比例。由此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功能更加凸显,通过改革中职、高职的对接渠道,加大中职升入高职的生源比例,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不仅可以保障高职教育的生源,还能够提升中职教育的办学质量。第三,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然是无法离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要实现纵向上中高职的对接,横向上中职与高中互通的教育体系。在这个横向、纵向衔接和互动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扮演着立交桥角色。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围绕中职教育,打造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与职业教育的互认互通,满足各个层次之间的教育转换与衔接。

(三)人才培养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功能属性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生涯发展的竞争力。其职业属性与育人属性是并行不悖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必须明确其多元功能。首先,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就业与实现个体生涯发展的功能。我国当前的社会劳动力当中,初中级劳动力占据了很大比例,这部分需要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中职教育的职业属性以及办学方式的灵活性决定了其可以服务于社会就业,提升社会个体就业效率。当然,此处所言的就业并不完全指的是一次性就业,还包括个体岗位转换的多次就业。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紧密契合社会需求,为社会个体就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明确其在职业转换中的支持地位,进而促进个体生涯持续发展。其次,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个体升学的功能。高中阶段教育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与普通高中教育一样,具有升学的功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为高职教育、高等教育提供足够的生源支持。一方面,打通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通道,中职教育可以为高职教育储备人才[10];另一方面,中职教育在当下兼顾就业与升学的双重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融通,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满足个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三,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对接。如今,我国尚有大量贫困人口,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打好扶贫攻坚战,通过职业教育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力,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中职教育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地位,认真审视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的潮流,分类型、分层次、分区域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做好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第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原生動力。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过去依靠资金、土地等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依靠技术、人才等创新驱动的经济模式转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并不是高等教育的专长,中等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应该大力推进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强化其在农村、下岗工人等特殊群体中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五,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工匠精神中的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人才精神,也是一种人才文化。显然,培养工匠精神并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长,工匠精神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从源头开始培养,从中等职业教育就开始贯通,进而将其作为整个职业教育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一旦中职学生升入到高职阶段,工匠精神的培养就会形成对接。

參 考 文 献

[1]姜大源. 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全文导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18-20.

[2]石伟平,郝天聪. 走向工业4.0 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吗?[J]. 智慧中国,2017(4):41-43.

[3]段旻雯. 职业教育的前景如何——几位教育专家访谈录[N]. 中国教育报,2000-7-3.

[4]徐晔. 比较视域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5):77-81.

[5]白永红.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54.

[6]何粉珍. 美墨短期劳工合同计划探析[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45-49.

[7]沈乾若. 北美的综合中学和学分制成功吗?——关于美加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0):33-37.

[8]王威海,顾源. 中国城乡居民的中学教育分流与职业地位获得[J]. 社会学研究,2012(4):48-66.

[9]李玉静.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战略选择[J]. 职业技术教育,2017(28):1.

[10]查吉德.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2017(18):44-49.

Controversy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uang Li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argument; transformation; reflection

Author  Huang Lin, lecture of Tianfu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Mianyang 621000)

快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皂市RCC主坝碾压混凝土总量大,施工强度高、工期紧,受施工条件改变、变更门机布置方案等诸多因素制约,能否按目标工期履约至关重要。在实际施工中选用以自卸汽车和负压溜槽运输为主、以自卸汽车和门机吊罐及皮带运输为辅的入仓方式。对平浇法、斜层碾压法及台阶法施工工艺进行质量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混凝土 快速施工方法 探讨

1 概述

皂市水利枢纽属Ⅰ等工程,是澧水流域骨干防洪工程之一,位于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上游约2Km的渫水上。拦河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长351m,共分为18个坝段,坝顶高程148m,河床建基面高程60m,最大坝高88m。水库总库容14.39亿m3,防洪库容7.83亿m3,正常蓄水位140m。电站装机容量120MW。

1.1 工程特点

坝址位于峡谷处,两岸山体陡峻,混凝土拌和系统位于回填区。工程区所处位置气候炎热,尤其是夏季日平均温度更高。混凝土浇筑工程量相对较大,工期要求较短。

1.2对策

混凝土拌和系统布置在王儿峪弃渣场,使骨料、混凝土物流运输方向一致,缩短远距。拌和楼靠近山体布置,采用筏基基础,增加承载能力;混凝土温控采用冷水拌和,风冷骨料、加冰屑拌制等措施,保证混凝土出机温度小于14°,6~9月份不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加大设备投入,使坝基开挖和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间缩短,按合同要求工期内完工。

1.3混凝土施工工艺

皂市大坝全长351m,分18个坝段,沿坝段分若干坝块,沿坝块分几十个升层。由于坝块浇筑仓位及分层多,要求各工艺流程紧凑并循环推进,因而在工程高峰期时大坝施工部位经常出现多个仓面同步浇筑及升程的景象。

采用传统的混凝土浇筑工艺如散装钢模板,人工手持式振捣等已远不能满足如此高强度和十分复杂的混凝土浇筑需要,必须相应采取新的施工仓面配套和施工工艺。

2 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方法布置及方案

根据皂市大坝实际施工特点拟采用以自卸汽车和负压溜槽运输为主、以自卸汽车和门机吊罐及皮带运输为辅的入仓方案;门机与皮带机相结合的浇筑一条龙作业,生产效率高,适应于连续高强度的混凝土施工,承担混凝土浇筑的主要任务;门机和皮带机相结合的供料线布置为一机一带,确保门机和皮带机相结合的运行的可靠性。

2.1 混凝土拌和设备

混凝土拌和系统设两台拌和楼,一台为日本产2×3m3石川岛拌和楼,一台为光洋1×1.5m3拌和楼,总拌和能力324m3/h。拌和系统设有制冷水系统、风冷骨料系统、制冰系统。

2.2混凝土运输设备

大坝碾压混凝土52.46万m3,常态混凝土为28.66萬m3,经对各种运输方案的综合经济技术比较,大坝混凝土运输拟采用以自卸汽车和负压溜槽运输为主、以自卸汽车和门机吊罐运输为辅的入仓方式。大坝混凝土浇筑采用汽车直接入仓浇筑量为16.5万m3,负压溜槽入仓混凝土量为41.5万m3,门机吊罐入仓混凝土量为23.1万m3。

混凝土运输形式为:基础常态混凝土采用自卸汽车运输,75t履带吊吊罐入仓。低部位碾压混凝土利用开挖出碴路自卸汽车直接入仓。上部混凝土则在左岸下游94.25m高程以及左右岸坝顶各设一条溜槽,常态混凝土由真空溜槽送至坝面后,自卸汽车运输,门机吊罐入仓,碾压混凝土送至坝面后,自卸汽车直接入仓。

3 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仓面配套及工艺

采用门机和皮带机相结合的浇筑混凝土,其浇筑强度将成倍地提高,因此,对浇筑仓面各项资源配置无论是容量还是数量都将明显增加,对仓面组织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将显著提高。

3.1门机和皮带机相结合浇筑仓面配套

3.1.1仓面组织管理

为保证门机和皮带机相结合的浇筑混凝土一条龙正常运行,需建立一个组织严密、运行高效、信息反馈及时的仓面组织管理系统。

(1)综合协调系统:对混凝土一条龙施工提供技术、质量、安全、机电设备保障,确定拌和楼、浇筑手段及开仓时间,协调浇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组织处理突发事情。

(2)浇筑系统(仓面指挥):仓面指挥由浇筑队长担任,负责浇筑仓面的组织指挥,对仓位的要料、下料、平仓振捣、温控、排水等负责,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

(3)操作系统:由调度室负责组织、协调,确保各操作系统正常运行,拌制合格的混凝土,并使混凝土准确、快速入仓。

3.1.2仓面人员、设备等资源配置

(1) 浇筑仓配置各1台平仓机和平仓铲,死角部位辅以人工平仓振捣。对于素混凝土或钢筋不太多的混凝土浇筑仓,通常配备平仓振捣机加3~4部手持式振捣棒;对于钢筋非常密集或有水平钢筋网和过流面等比较特殊的仓位,配5~8部手持式振捣棒用人工振捣。在高温季节浇筑混凝土时,每仓配备2~3部摇摆式喷雾机。

(2) 施工人员应按照仓位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仓面配备值班木工、钢筋工、预埋工、电工和止水专职人员,并有专人分散集中的粗骨料。

(3) 在混凝土开仓前,保证风、水、电通畅,每个浇筑仓应配置专用工具对仓面处理。配备洒水器,用以收仓后对仓面洒水养护。

(4) 采用平铺浇筑法施工时,浇筑仓应及时覆盖保温被,以确保保温效果。雨季施工时,仓面配有彩条布和钢筋等材料,搭设活动防雨棚等。

3.2 仓面的工艺设计

3.2.1设计原则

仓面条带布置要尽量简化,标号切换次数尽可能少,门机和皮带机运行线路要短且易于操作,整个下料过程要易于实现,资源配置要充分,来料流程要优化。

3.2.2 浇筑工艺及要求

(1)RCC平层与斜层施工法

针对皂市工程碾压混凝土工程量大、工期紧的特点,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对RCC混凝土主要选择了平层铺筑、斜层铺筑和台阶法施工方法。对仓面相对较小,并布置有廊道、放水孔等建筑物部位及浇筑气温较低时,宜采用平层通仓浇筑,其余均采用斜层平推铺筑法和台阶法浇筑。平层法施工共完成5.51万m3,斜层法施工40.69万m3。台阶法施工23.15万m3。

斜层铺筑法取消了浇筑单元的分区模板,减少了分区模板支模、拆模、等强时间,实现了RCC长历时的连续铺筑,提高了总体施工效率;大大提高了RCC施工设备(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的系统利用效率。在已完成的江垭水库施工过程中,对平层法和斜层法的效率曾做过详细比较:对于一个3.5万m3左右的3m高坝体升程,使用平层法约需13天,而使用斜层法施工仅需9天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施工速度。

(2)卸料和摊铺

自卸汽车采用退铺法卸料,摊铺使用D65P-8型湿地推土机推离卸料位置向前平仓,每个卸料堆分2-3次推完,先推两边,后推中间,以解消卸料堆周边的骨料分离。摊铺后局部的骨料集中,由人工均匀散布到未碾压的混凝土层面上。

施工采用大型悬臂模板施工,浇筑块一次浇筑高度3.0m,每个RCC压实层厚度为30cm,摊铺厚度33cm。对于上游防渗层,则每个碾压层分两次摊铺,一次17cm左右。

自卸汽车在仓内行驶,速度控制在5km/h以内,并避免急刹车、急转弯。行走路线要避开已铺砂浆。入仓口及行车次数较多的短龄期混凝土面上,铺设12mm厚钢板,防止损坏混凝土。

(3)变态混凝土和富胶混凝土施工

在坝体上、下游模板、廊道电梯井、止水周边以及两岸边坡基础部位采用变态混凝土,富胶混凝土主要用于坝体上游防渗层。变态混凝土所用浆液,利用左右岸集中制浆站制备,浆液制备后,沿岸坡经两级低速拌和筒经4吋钢管自流放至仓面。仓面内用5t平板车,载3m3浆液桶将浆液运至使用地点,人工喷洒。喷洒前根据配比与用量率定喷洒容器与喷洒面积对应关系,以保证灰浆掺量准确、均匀。

4 质量控制与管理

4.1骨料分离控制措施

为了控制在平仓振捣中出现RCC混凝土骨料分离,采取如下措施:通过系统的室内试验选择合适原材料及配合比;通过现场碾压试验,把碾压混凝土的工作度调整为最优,使之具有良好的抗分离性和保水性能;自卸汽车进仓卸料摊铺时,采取合理的方式,以消解卸料堆周边的骨料分离,推土机未能处理的分离骨料,采用人工散布处理,自卸汽车在拌和楼及溜槽下接料时,卸成双堆,减少卸料分离;采用负压溜槽運输RCC时,溜槽出口安装铅直向下的弯头,使RCC混凝土在出口弯头处重新混合,随时调整溜槽盖带与槽体之间的间隙,把混凝土在溜槽内运行速度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并及时修补更换破损的盖带。

4.2层面结合质量处理措施

碾压混凝土由于施工仓面大、运输或拌和能力不足、施工时间过长等因素影响,造成层间混凝土或层间铺设的砂浆变干,影响层间混凝土强度甚至形成冷缝。混凝土在摊铺时,由于骨料的自重作用,有可能使底部的骨料偏多,而铺设的砂浆又没有完全填充骨料空障,尤其是连续升程的层面上,极易出现层面骨料架空现象,碾压很难使骨料空隙填满、压实,因而影响层间结合质量。当在已压实的混凝土面上进行铺筑下一层混凝土时,原混凝土面受到扰动,尤其是在间歇式施工的水平施工缝面施工时,施工机械不可避免要在老混凝土面上行走,对已超过终凝时间但强度又不很高的老混凝土层面有不同程度的扰动,层面上形成一个薄弱面,是形成水平裂缝甚至引发纵向裂缝,致使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的根源。

基于上述原因,对层面结合要进行认真处理。具体处理措施是:停浇面严格按施工缝处理,间歇3-5d后再浇筑上个浇筑层。上游防渗区保护层的富胶凝材料二级配碾压混凝土A1与坝体碾压混凝土A2区结合处采用变态混凝土过渡;坝上游面浇筑30cm宽变态混凝土,坝下游面及侧面浇筑20cm 宽变态混凝土。A1区混凝土碾压层间均铺水泥净浆结合,其余部位连续铺筑的碾压混凝土,层间间隔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的不必处理,继续铺筑上一层;超过初凝时间,层面上铺砂浆或水泥浆,再继续铺筑上层混凝土。放置时间超过终凝时间的按施工缝处理。

4.3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收仓完毕之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在终凝前注意混凝土面水分不能损失太快,及时喷雾保持表面湿润,终凝后可洒水养护到下次施工,长时间间歇养护28d。养护龄期未满3d的混凝土停浇面(施工缝面或冷缝面),应做好防护,对混凝土的边、棱角部位重点防护,施工机械不得在其上行走,也不得在其面上停放以防对面层混凝土造成损伤或剪切破坏。

5结语

根据皂市工程混凝土浇筑工程量相对较大,工期要求较短,施工强度特高的特点,混凝土浇筑选定以自卸汽车和负压溜槽运输为主、以自卸汽车和门机吊罐及皮带运输为辅的入仓方式。经过大量的研究、论证、试验和实践,全面推行仓面工艺设计,制定一整套严密的浇筑施工工艺,配备与入仓强度相匹配的仓面资源,形成了皂市工程所独有的混凝土快速施工工法。该施工工法既有工艺硬件的突破,也有管理理念的创新,体现了浇筑工艺与浇筑手段的高度协调与融合。简化了施工工艺,实现了快速、大仓面碾压施工,达到了速度快、造价低、质量易保证、安全可靠,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水利枢纽工程采用。

快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传统的测定方法普遍采用配合料化学全分析和测定玻璃密度的方法来监测玻璃的质量。在化学全分析在测定过程中, 耗时较长且各种成分测定比较繁琐, 一般做一个化学全分析要花费五、六天的时间, 而玻璃密度测定既省时又便于操作。但是, 就现有常温下测定玻璃密度的方法, 如:比重瓶法、阿基米德法、重液法等, 它们操作复杂, 条件苛刻, 这就不能起到及时对玻璃质量监控的作用, 要想让玻璃的密度能够成为检测玻璃质量的主要手段, 就要寻找一种快速测定玻璃密度的方法。

经过我们和该企业实验室人员的共同努力, 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终于找到了一种快速测定玻璃密度的方法——密度梯度管法, 用此方法测量一个玻璃密度仅需要二十分钟, 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对玻璃质量进行监控了。

密度梯度管法的原理是:根据玻璃密度选择一种比玻璃密度低的液体, 再选择一种比玻璃密度高的液体配制成一系列等差密度值的混合液, 按低密度液体 (轻液) 居上, 高密度液体 (重液) 居下的层次, 以等体积形成分别注入玻璃管中, 任其液体自由扩散, 最后构成密度自上而下逐渐递增的连续分布状态, 再将已标定好的密度的玻璃投入, 对标定玻璃密度及高度作图可得一图线, 将待测玻璃投入后, 根据悬浮原理, 待测玻璃将于一定高度处悬停, 这样就可以读出密度梯度管的高度, 根据读出的高度数值在标定曲线上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该待测玻璃的密度。

明白了密度梯度管法的原理, 我们选用了四溴乙烷 (d20=2.955~2.970) 和α-溴代苯 (d20=1.480~1.490) , 考虑在钠钙硅玻璃生产中玻璃密度变化允许范围为100个密度单位 (1个密度单位为1×10-4g/cm3) , 允许波动值为18个密度单位, 我们所用的玻璃标准密度为2.428g/cm3, 变化允许范围应在2.3800~2.4800g/cm3, 为了准确配制密度梯度管, 配比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按重量体积比计算后得到重液密度和体积的对应数值, 见表1。

用带有分度的移液管精确量取液体, 配置三份密度不同的混合液, 然后按从密度大到密度小的顺序注入100毫升量筒内静止, 使得密度梯度管内混合液体经扩散达到动平衡状态 (即:重力、浮力、扩散力之和等于零) , 用比重瓶法测得五个玻璃样品, 分别称之为A、B、C、D、E, 其密度值见表2, 并把样品放入密度梯度管中, 经十五分钟后, 样品分别悬停在不停的高度见表2。

由表2可制作密度-高度曲线, 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玻璃样品密度、样品在密度梯度管中停留的高度位置的变化, 它的变化基本为线性关系, 这也可用数理统计中线性方程及一元线性方程回归分析。

由表2中数据可求得一元线性方程相关系数, 即:

(a、b的公式及计算方法略) 得到如下数据, 见表3。

将表3数据代入原公式, 得到: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利用相关系数检验法对一元线性方程进行检验, (计算公式及方法略) 得到:

检验结果说明回归方程是正确的。

由此可以说明:在密度梯度管中, 玻璃悬停高度随密度变化的相关程度很高, 能快速准确地测量出玻璃的密度, 进而对玻璃质量有效地进行控制, 在以后一年多的实际生产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使玻璃生产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但是, 在密度梯度管的使用过程中, 我们发现它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受环境的影响产生一些变化, 如温度、阳光等, 因为四溴乙烷在阳光照射下会被氧化, 所以使用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和光照, 所以密度梯度管法测量玻璃密度的应用, 在实际使用中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摘要:玻璃配料称量不准确、料方计算错误、错用它种孰料、原料成分的改变、温度波动、配合聊在输送过程中分层等等, 均可引起玻璃质量的波动。本文就玻璃的密度快速测定方法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快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滚动快速作文”,最初叫“竞赛式滚动快速作文”,而后又称“滚动快速作文教学法”,最后命名为“滚动快速作文教学组织法”,简称“滚动快速作文”。

滚动快速作文是基于学校教育之班级授课制度而采用的新型作文教学法。它将多项作文训练任务一次性分队布置、互错式滚动,通过竞赛式列纲、竞赛式铺写、竞赛式点评、竞赛式展示等形式,依照学生诸种精神性心理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来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以实现班级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滚动”“快速”是本教学组织法的两个关键词。“滚动快速作文”根据学生作文兴趣与起始水平,以“座位组”为“经”,以“程度级”为“纬”,组建成纵横交错的“竞赛队”,将学生编织成一张“教学网”,让教材编定的单元写作“任务”在网上“滚动”。运用这种作文课堂组织模式,一般用连堂的两节课就能完成“下令——激趣——列纲——缀文——评改——展示”这样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循环。最初的一次滚动作文可能不见奇效,但只要学生接触并应用了一次“专用作文纸”,就懂得了这种作文课堂的“竞赛规则”,就会主动地准备下一次的“赛事”,三四轮“滚动”下来,再木讷的学生也能在规定的时间写成规定字数的作文。写作活动在课堂进行,学生的写作从而成为一种看得见的学习。

滚动快速作文立足于课堂写作教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课题为支撑,以应用为特征,走进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堂,在全国引发了广泛影响。

一、研究阶段概述

“滚动快速作文”实验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至2005年,草创阶段。2000年,瑞昌五中黄上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专项技能考前强化训练时,尝试将多种应用文的写作任务一次性布置给班里的不同组的同学,各组一次写一种,并由同学当堂互相评改,这种教法比较高效,取名为“竞赛式滚动快速作文”。2004年,黄上庚把它推广到单元作文教学中,再次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2006年至2016年,课题研究阶段。2006年,“多任务同步滚动训练”的作文课型进入了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的视野,他建议改称“滚动快速作文教学法”。同年,这种教学法引起了原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马豫星的关注,他明确其实质为“教学组织法”,为该教法提供了最早的理论支撑,坚实了“滚动快速作文”的理论基础,基于这样的背景,滚动快速作文实验研究团队随即成立。黄上庚、郑福良、陈金海、桂金姣等几个有热情和教育梦想的江西语文人聚在一起,一边立足课堂实验,一边在网上交流、传播、复制,很快地播撒到了全国各地。

滚动快速作文实验团队教师在网上交流的同时,开启了研究课题申报。2007年德兴市铜都中学郑福良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创新与写作”的子课题“滚动快速作文”,初显效果。2008年,铜都中学因而被江西省上饶市教研室教科所批準为首批实验基地校。子课题于2012年顺利结题。2010年黄上庚申报了江西省课题办课题“滚动快速作文研究”,于2012年6月顺利结题,并被评为江西省优秀课题。2012年8月,全国参与滚动快速作文研究的教师再度整合,由铜都中学郑福良主持,雷芳弘、黄上庚、陈金海、桂金姣、周文梅、于兰等核心成员参与,申报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滚动快速作文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同年12月开题,2015年12月按期顺利结题,取得了丰硕成果,第二年,出版了《同步滚动快速作文》学案(一年级至九年级上下册18本),教学用书《怎样教滚动快速作文》。

第三阶段:2016年10月至今,完善推广阶段。2016年10月滚动快速作文课堂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与江西晨报社联合,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年会暨课题成果发布会,有11个省的近200名教师参会。2017年5月,课题组再度与江西晨报社联合在九江出口加工区学校召开了第二届年会,有13个省的200多名教师参会。2018年10月课题组与甘肃景泰县教育局联合召开了第三届年会,有19个省的300多名教师参会。滚动快速作文的熊熊火焰已然燎原全国。

二、滚动快速作文课型简介

滚动快速作文实验团队,站在“立德树人”的育人高度,推进写作教学课堂化、课程化建设,提炼出十二种课型。这十二种课型,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创新了课堂教学手段,支撑起了学科育人的构架。其中单元主题作文和滚动语段是主要类型,其他课型功能各异,特色分明,是主要课型的有力补充。多种课型结合使用,对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写作技巧与写作速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课型类型简介如下。

(一)“单元主题滚动快速作文”课型。这种课型根据教材的单元写作内容,以人文主题为写作内容,制定学期写作任务。每次作文一次性布置多个写作任务,不同的竞赛队写不同的任务,下次滚动,直至完成学期写作计划。这种课型一般安排两课时八个环节。其环节及时间分配见下图:

(二)“滚动快速语段”课型。滚动语段课是以训练学生写作、评改作文的技能为显性目标,以训练口语交际与阅读技能为隐性目标,利用独创的《语段专用稿纸》把语段写作训练的构思、铺写、点评、反思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全部设计在课堂上完成的一种基于班级授课制的全新的“小作文”教学组织法。其环节及时间分配见下图:

(三)其他应用课型。我们又从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创建了其他实用课型,见下表:

总之,滚动快速作文课把写作课提到和阅读课一样重要的位置,安排一定课时,有计划、有步骤扎实开展,让学生写作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成为一种看得见的学习活动,因而彰显了其活动性、独特性和丰富性。

三、研究成果综述

滚动快速作文在破解传统写作教学存在问题,吸收最新教研成果,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探索出了一些典范的做法。其主要成果概述如下。

(一)理论成果。我们提出了写作教学的“三个归位”,即基于课堂写作教学的学生主体的归位、基于写作教学的课堂本位的归位、基于写作教学的教师本职的归位。“三个归位”回答了写作的主体是谁,写作教学的主渠道在哪里,教师的角色是什么等重要问题。

(二)成熟框架。滚动快速作文一般要完成“拟题——构思——列纲——写作——批改——修改——展示——反思”整个写作闭合系统。它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明确任务”“教师点拨”“生拟提纲”“学生铺写”“互批互改”“学生展示”“学生反思”等流程。每个环节都设计成合作学习的小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多管齐下,培养“听、说、读、写、思、评、赏”等多种能力,树立写作自信、自尊,享受写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实践活动中感知、体验、思考、自悟,形成能力,培育品格。

(三)课型成果。构建了丰富的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主题滚动快速作文、滚动快速语段课型以及其他实用课型。

(四)写作教学课程化。课题组出版了滚动快速作文系列成果《同步滚动快速作文》(一至九年级上下册)和教师指导用书《怎样滚动快速作文》,与部编版语文教材同步,在教材与课堂写作教学之间搭起了一座桥,为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常态开展写作教学提供了保证。

四、教学效果与影响综述

滚动快速作文立足于课堂,让写作教学常态化、日常化,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一)滚动快速作文定位于“五个一”育人目标,让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得以具体化,明朗化。

滚动快速作文探索与实践的终极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能力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均有发展。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写作教学培养学生“五个一”的具体育人目标,即“一手好字”“一张巧嘴”“一支快笔”“一点诗情画意”“一副好德行”。

“好字”指规范的书写,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终身受用的技艺,是审美,也是汉字的文化传承。“巧嘴”指灵巧的口头表达,它不仅能映射言者的语言、思维、鉴赏、文化底蕴,还能显现言者的品位、自信与涵养。“快笔”指书面表达能力,能又快又好地写出学段要求的各类文章,写出文质优美的文章。“诗情画意”指让语文的精髓融入孩子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个性品质中。“好德行”指在具备了关键的语文能力基础上,还要涵养必须的品格、品德,让孩子从习惯、能力、情怀、品德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为将来成为一个有智慧、有能力、有担当、有国家情怀的人才与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坚持“五个一”的目标引导,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作文兴趣浓了,滚动快速作文的一课多题、分队合作、竞赛机制、丰富活动,都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第二,写作速度提升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文基础好的,20分钟左右,基础中下的,30分钟以内,都能完成600字以上的作文。第三,作文水平提高了,一个学段下来,能写出教材中出现的各类文体,且有不少文质较好的文章在报刊发表。而且,这种教学还拓展了阅读面。上课前,学生有阅读任务;课堂中,听同学展示优秀习作;批改环节,要求每位同学阅批三个同学的文章。这些策略做实了读写的结合。第四,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合作竞赛形式,常态训练多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听、说、读、写、思、品、赏等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很大提升。

通过初中三年学习,我们发现:他们都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都能自信、有条理、大方、文明地与人交流;都能根据不同写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字数的文章;有一定的才情,都能写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有良好的学习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懂得人文关怀,有一定的责任与担当。这些素质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滚动快速作文为写作学科育人提供了成功范例。

(二)滚动快速作文推动了学校特色学科建设,为写作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提供了样板。

江西省德兴市铜都中学是滚动快速作文最早一批实验学校,滚动快速作文已列为学校校本课程,效果明显,影响不断扩大。近几年,铜都中学语文學科成绩年年攀升,一直名列全市前茅。语文也率先成为学校强势学科,影响也越来越大。郑福良老师所带的2016届、2019届两届毕业班的语文成绩均居德兴市中考第一,在全市产生广泛影响。滚动快速作文因而也成了铜都中学的特色,铜都中学由此成为基地校的样板。2010年、2014年铜都中学语文组先后举办了两次研讨会,全市400多名语文老师受益;2015、2016年作为德兴市教育成果代表在玉山县、上饶市作了校本特色课程专题汇报,受到专家、教师好评。2017年,郑福良主持,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指导的“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滚动快速作文教学探索与实践”教育成果被江西省课题基地办列为江西省2018年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培育项目,滚动快速作文在理论夯实、框架完善、成果推广上有了进一步提升。2017年,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郑福良执教的七年级(下)第3次滚动快速语段“缤纷描写让语言灵动、飞扬”获“部优”课。随后,南昌、井冈山、抚州、萍乡、丰城、贵溪等多地学校纷纷邀请滚动快速作文核心团队成员上示范课、作讲座。

(三)“现场”与“网络”双轨培训形式运行,赢得了在全国的广泛传播。

随着《同步滚动快速作文》系列教材的出版、年会的“推波助澜”,滚动快速作文以更强劲之势,不断向全国中小学校辐射。当下,我们采取“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双轨形式,对滚动快速作文进行了广泛传播。一方面通过上示范课、讲座、体验式培训等多种形式让滚动快速作文课走进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堂。基于其影响力,滚动快速作文先后被浙江丽水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列为“国培计划课程”,几千名教师接受培训。另一方面通过QQ群、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们有二十多个滚动快速作文群,这些群组成了我们的网络学校,学员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群内汇集了许多致力于作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探路人。每一年,“滚动快速作文网络学校”都会举办几十次研讨会或分享会。

暖雨晴风初破冻。滚动快速作文已经唤醒了写作课堂教学的春天。目前,全国已建立了19个基地学校,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实践、研究、完善、推广滚动快速作文。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滚动快速作文正以燎原的态势向全国迅速蔓延,写作教学的灿烂春天正向我们的课堂走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铜都中学)

编辑:顾顷

责任编辑:云之

上一篇:毕业论文幼师下一篇:德育主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