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19

研究生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团队管理;流失率;素质能力

一、味博士餐饮团队管理现状

1管理幅度与层次

味博士餐饮下辖员工428人,其中,管理人员有78人,普通员工有350人,现有总经理1名,总监5名,部长8名,中层管理者14名,基层管理者50人。各个总监负责1-3个部门,下辖管理的部长有1-3名,各部长分别负责50/8=6.25人,各基层管理者负责350/50=7。

2团队结构与管理

随着味博士餐饮的快速发展,当下的团队建设与管理体制已出现严重不符情形,这也成为了制约味博士餐饮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困境。目前,味博士餐饮的团队结构与管理情况主要如下:

(1)数量方面

企业员工数量的分析既能了解企业当前成本支出与规模,而且也能了解企业的团队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味博士餐饮目前的外招工占比为71%,合同工占比为29%。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分布情况,其原因在于外招工的成本支出较低,而且还有助于降低公司员工管理难度。然而不足之处在于无法为公司培养更多的忠诚和优秀人才,时常出现优秀外招工大量流失情况,进而导致公司后续发展出现人才不足问题。

(2)员工层级分布

适当的团队人员结构分析可让企业的职务结构始终处于一个合理的状态之下。味博士餐饮目前的员工多是所处二线层次,一线员工占比只有2%,这样的分布情况对于餐饮企业的发展而言极为不利。由于行政人员的过多,一线生产科研人员的过少,导致味博士餐饮当前陷入了行政办事效率低,生产研发水平不足的发展状态。

(3)团队管理人员素质情况

一个企业的团队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了企业后续的发展。对比同类型的餐饮管理企业而言,味博士餐饮的技术人员不足一半,从事10年以上的技术人员只有同行业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事5年以下的技术人员数量也少之又少。可见,在团队管理人员素质方面,味博士餐饮不仅人才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整体质量也相对较低。

三、味博士餐饮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员工流失率相对较高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了解,在企业团队管理中,团队成员的稳定性是快速发展和发展团队的基础与前提。然而,公司员工稳定性却并不理想,在薪酬待遇和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员工流失高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并且流失的员工以专业人员和中高层管理者为主,相比于基层员工而言,此类员工的流失培养和聘用难度均较高,所以对味博士餐饮团队管理带来了严重影响。实际上,较高的员工流失率与企业管理者观念也具有一定联系,公司管理者一直将重心放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即便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却并未及时制定有效的激励方案和长效激励,并且经常进行考核或制定发展目标,这些都为企业员工带来了严重的压力,最终因员工流失率较高而影响了团队管理效果,对味博士餐饮的发展也产生了明显制约。

4.2 企业团队效率低

通过分析可知,味博士餐饮员工在执行力方面也并不理想,整体工作效率较低。随着味博士餐饮规模的不断扩大,虽然扩大了业务团队,但是味博士餐饮扩大团队的速度却无法满足团队业绩增长的要求,甚至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出现了降低团队执行力与工作效率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团队的活力与朝气,很多员工都以消极的态度应对工作。

与此同时,味博士餐饮在执行规章制度、企业决策和行政命令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棚架效应,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效率。一方面,味博士餐饮分工不明确,存在拖、等、懒、散等问题,很多员工以较低的工作态度进行工作,仅有少部分员工实干、苦干。另一方面,味博士餐饮的团队员工沟通不足,主观因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终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味博士餐饮的发展受到影响,团队管理不理想,若不及时制定相应待解决方案,甚至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

4.3 团队成员素质能力不一

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目前的味博士餐饮不仅面临着众多优秀外招工的流失,而且还面临着团队人员素质能力不一的困境,这导致味博士餐饮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事实上,目前的味博士餐饮虽然是由一些经验老道的老技术员工带队,但是因为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导致员工在日常的营销过程中常出现偷懒的情形,而那些刚毕业入职的新员工虽然有着过硬的理论知识,且能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缺少实际营销经验,导致所获效果甚微。正因如此,导致目前味博士餐饮呈现出低素质员工多的发展情况,而如此的情形引发了团队实际协同性较差的状况,特别是一些团队领导者的素质低,对整个团队的管理与指挥产生巨大影响,进而最终左右到整个团队的工作绩效。

四、解决味博士餐饮团队管理的方法与对策

5.1制定奖励激励方案,灵活调整薪酬待遇

一方面,对员工薪酬待遇进行调整。可以选择基本薪酬、绩效、奖金和工作年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适当降低基本薪酬数目,同时提高奖金尤其是员工工作年限在工资中的占比,保证员工工资随着工作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工作年限增加公司则有利于留住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所以有利于提高XX员工稳定性,为XX进行团队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制定奖惩激励方案。从本质上看,合理的奖惩方案有利于将员工积极性激发出来,在进行团队管理过程中,也可以更积极主动的配合,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质量。与此同时,针对一些工作懈怠或出现问题的员工也应及时处理,但是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保证惩处的合理性,惩处的目的并未为味博士餐饮节约资金,而是避免员工自身和其他员工再次犯错,影响到味博士餐饮形象或利益。

5.2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首先,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有效的沟通集思广益,将团队成员所长发挥出来,探寻合适的工作方案来提高工作效率与团队执行力;其次,协调是团队管理中的关键,良好的执行力可以将80%的资源调动起来,所以味博士餐饮可以通过加强协调的方式将资源投入调动或战略协调方面,确保味博士餐饮自上而下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再次,味博士餐饮也应做到及时反馈,以便与结合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工作方式与内容,例如,以具体数据的方式呈现出反馈信息,也可采用曲线数据对味博士餐饮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进行分析,从而确保发展方向和管理方式的正确性;最后,强化责任意识,综合考虑能力、态度与业绩等多种指标对企业员工执行力与工作能力进行考评,针对一些考评结果不合格的员工可适当降低其奖金,反之,若考评结果优异,也应结合考评结果确定相应的奖励方案,以便于将优秀的员工留下,促使味博士餐饮拥有优秀的员工未进行团队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5.3 完善企业培训体系,注重员工素质提升

第一点,加强员工相关知识的培训,即在整个培训体系当中对各岗位员工的所需知识进行纳入,提升培训合格的门槛,让受训之后的员工都能够掌握相应岗位的知识,以便更好的服务岗位。

第二点,提升员工个人技能,即在员工培训体系中增设多项员工实际操作的考核内容,让员工在上岗之前就已熟练掌握相应岗位的内容,满足相应的工作要求,以便快速的擔任岗位职责。

第三点,员工道德的教导,即在培训员工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为员工灌输一些与企业协同发展,正确社会价值观、责任感,以此来实现对员工整体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河北师范大学家政学院

研究生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



近年来,伴随着美术类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0年仅迎接大学毕业生就有近600多万人,加上往年失业毕业生,大概700到800萬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甚至是首要位置。2009年4月,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会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政策落实,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提供了五种就业途径(自主创业、基层就业、参军入伍、从事科研、考公务员),但就业难的问题仍日益突出。

一、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几大就业问题

(一)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求

在社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飞速发展,在要求良好的专业知识;道德和精神的基础上,对于具备创新、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美术教育专业目前还是以专业理论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轨。就本人而言要在校学习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需求较远,创新能力匮乏,所学技能与社会较远。

(二)美术类扩招与社会普遍需求的对立

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2009年毕业生数量已接近2003年的3倍,而可供就业的岗位却没有相对增加。与此同时,应届毕业生就业还面临着就业毕业生等其他就业人员的竞争。在这样的形式下,就业岗位与就业毕业生形成了一比几十或几百甚至上千人的状况,大学生的就业难度确实加大了。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师范院校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通过参加几场人才招聘会,学生对人才市场很失望,基本上没有行政事业单位或教育单位招聘专科毕业生,大都是企业招工。学生都普遍认为,自己上了三年大学,基本具备了胜任中小学教师的条件,而且为了上学几乎花尽家里的所有积蓄,而最后还是和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人一样去企业打工,心里无法接受。最终出现师范类专科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三)一些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

一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二是个人能力没有得到好的锻炼;三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四是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还有就是毕业生对企业招聘的诚信存在太多的顾虑,担心上当受骗,不敢踏出第一步。

二、传统美术教育在现今市场中的形式

教育本应当与现代社会紧密融合,然后随着社会进步而变。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文化新时代的到来,教育的本身不仅要理解和顺应,还应具备一种积极的前瞻思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于此,笔者就高等美术教育的实际与走向,提出以下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与设想,以求引起同行的关注与探讨。

人人皆知,纯艺术人才在当前社会饱和程度已经很高。更何况目前的经济形式对于追求纯粹的自我价值艺术价值很难实现,像一些大城市,单单从各大企业工作单位,这个层面来分析,单是国、油、版、雕等纯艺术工作有100人专门从事,基本上就足够了,毕竟还会有大学教师等这类半职业化的艺术家人群存在。根据本人了解的情况,目前仅在黑龙江省的几家画院及雕塑院等纯艺术类别机构的专职美术家总共加到一起的职位也不过才几十个,而且绝对不会单单因为某个天赋异禀的毕业生的加入而废旧立新。由此可以推断,仅在我省,艺术类的教育与纯艺术类的专职人才有一千人也基本就饱和了。而单纯的我省各类高等美术院校现在每年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却数以千计,而且这个数量只会逐年增加。仅鉴于此,不少人认为艺术类专业不必扩招。但是扩招是个大趋势对于学校建设专业的进步是不可缺少的。

与此相反,其他领域行业对于美术人才、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还未能满足,尤其是对于需要新技术含量的人才的需求,整伴随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普及而呈上升的石头。传统意义上的设计领域,比如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等,因有新技术的参与,对于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知识掌握与技能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也使得艺术类设计行业的细致划分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此外,新技术突破传统教育的革命也使得个人可以跨领域创作出来,产生的新型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界定与归类的艺术形式。因此,我们发展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产业与教育产业链条的目标就更加明确。

以教育带动发展,以营业带动教育,用固有师资力量开展艺术类的各项新兴产业内自主教学教育运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即使再小对于教育本身的收益也会扩大迄今与将来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从现在许多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上,不难看出,其追求目标已经不是培养纯艺术人才。我们要与时俱进地调整与改变我们的既定目标与方向!而新方向就是美术教育系未来的自主产业链条,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同时也导致了教学技术和方法的深刻变革。

三、美术教育产业化的利弊

教育产业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实行的被称为“单纯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即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如今泛指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教育资源、利用市场机制“经营”教育的各种举措。

对于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本来就已经是“产业”,又如何提及“产业化”的争议?部分人会担心把教育“产业化”,会导致教育这项使命也成为利益推动驱使的“奴隶”、一切都变成单纯的以赢利为目的地“负面市场交易”,进而会损坏了“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书育人”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技能的培养有了质的变化。高等教育当然不能完全围着市场转,超于市场是大学的一个功能。但是如果完全不管市场,缺乏财政纪律,久而久之会腐化,但是对于“市场交易”的担心基本是多余的。例如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也正是开放了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交易”,从而广大农民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有对教育服务的市场需求对于“富裕”的含义也会有所变化:人才的培养与可靠的市场创造。而对于教育服务的市场供给,更应该予以肯定和支持。显然教育产业对于“市场交易”不排斥,不可能会产生对于“市场交易”的完全依赖。因为“市场交易”并不能解决教育产业中的所有问题。而我所说的美术教育的自主产业创造是利用“市场”这一美术教育毕业生终究要面临的事物来进行更好的教育培养与集体个体的深层次的发展。一般来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全部活动或者绝大多数活动,以及第三产业中许多领域的活动,能够在“市场交易”中完成。但教育产业化的不少功能和活动却不能再“市场交易”中得到实现。“产业化”意味着“市场交易”的不完全变革。如果赋予“产业化”这样的含义,那么“教育产业化”的命题就不能简单成立,至少是不能完全成立。教育产业,无论中外,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国家的严格控制或主导下的产业。

四、美术教育就业市场的转变趋势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高校课程实施国际化的基础。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比,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教师、教科书为中心,通过班级授课批量生产大学生,学生缺乏主体性、个性;后者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主动性、创造性,形成鲜明的个性,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体现个性化培养、创造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面向“市场”的产业来带动基础的美术教育。鉴于整个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更加切合现实与人性化,更好地让学生融入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本人提出的一些想法与设想:目前的扩招产生的“入学门槛”的下调,唯一的对策就是自我改变与创新培养;本科培养的改变,是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中心;打造出一套崭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制度;要摆脱纯艺术教育纯学习的观念的束缚,特别需要削弱对于基础学科的纯粹的统一性教学;面对新的时代,需要一种冷静与前瞻的态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以学生在校就能上岗毕业直接教学为目标,开展更多一美术教育传统与非传统的技能培训。

强化实践训练,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讲授是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示范与观摩是让学生对绘画、工艺的表现方法有直观的了解。但实践训练才是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

增强创新能力,对于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设实习基地,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实际,学校应建立更多的教育实习基地或工作室,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与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使其对口实习,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选择在校外或校内,学校应与实习基地保持密切的联系,确保学生实习安全、到位。

我国的传统高等美术教育,目前已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一个新时代新机遇的大发展的时期,对各类众多新事物,已不再是停留在讨论有与无的进程中了。而是该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变适应为领用的时候了。时代的变迁人在于其中的感悟并不强烈,但是态度决定效果。时机已经来到接下来就在于如何继续保持合理与可行的传统模式。同时,怎样不失时机地、主动积极地解放思想。以变应万变,以创新引领美术教育的主流趋势。探索出一套时效性的办学模式。人类进入21实际,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必须要面向市场面向时代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拥有尽可能多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就会落后与世界发展之林。美术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对于美术类教育者的培养。因此,培养大批能够参与市场竞争、具有市场合作能力,对于市场的拥有长期的掌握与习惯性的时效性高素质人才,是增强美术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内产业链条的发展与建立不仅会提升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更会对人才的培养产生更深层次的进步影响。美术教育拥有目前创办自己教育实习产业园区的核心力量——艺术类人才与教师,而新时代的各类新型产业缺乏的就是此类人才。所以,对于美术教育的教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希望再进行研究,本人仅对于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阐述自己的想法与理念,许多实际上的问题与需要可能无法理解,望各位读者与老师多加指点。

[责任编辑:杜红艳]

研究生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多,思路也层出不穷,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但高校教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以点盖面,而是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的去处理。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只有教学指导思想清晰而明确,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高质量毕业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将学生培养成即有谋生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技能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往往处在四年学习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学生心里比较浮躁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既要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又要接触社会,奔波与各个单位应聘,可谓疲惫不堪。如此以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好像是每个学子的累赘,怨声载道,明显成为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尤其是在当下经济萧条的时期,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高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在外出找工作,提前毕业急于上岗,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水平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学生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中,几乎是抱着应付心理,似乎认为毕业设计是次要的,指导教师只能是“软硬兼施”、苦口婆心的疏导。可是学生们往往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不去认真构思设计,反而完全剽窃他人的设计成果,有的只是在他人作品的基础上略作改动或调整,便冠而堂皇地成为自己的创意作品。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们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此处抄题,彼处抄文。有的东拼西凑,五花八门,抄袭之处,令人目不暇接。对本科的教育教学生态建设具有急剧的破坏性,为后续的教学之风,将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损失。作为艺术设计学设计专业,在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艺术设计专业四年教学环节中的关键一环,是全面系统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系统整合课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时间紧促,加之学生文化课程基础薄弱,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强化综合训练,实际上就等于为社会企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者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企业、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二、毕业设计与社会紧密结合

我国普通本科的教育,指导思想十分明确,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普通本科的教育导向是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是其唯一出路,生存与发展与社会密切相关,只有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这个新兴专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强调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与市场的必要性,避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因此,普通本科的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发挥推动行业发展和储备人才的积极作用,探究和创立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就毕业设计与企业、市场紧密结合问题提几点思路。

(一)首先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管理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或单体,由指定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全程的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指导。从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毕业设计课题选定、初步设计概念、设计方案深化、一直到实物模型与产品制作,包括家具展示、卖场环境设计、陈设设计,归纳整合完成一本图文并茂的毕业设计报告书,然后开始进入毕业设计展览和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将毕业答辩、毕业展览、人才招聘三结合,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改革上走一条具有创新特色的新模式,对艺术设计学科及其他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强化课程的实践性,整合课程的结构,选择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的课题。

(二)切实提高本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本领,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个青年学子来讲,影响十分深刻,而由于我国教育制度滞后,众多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性较强,而实践能力不足,这对本科教学来讲,是一个重大缺陷。本科的教学性质,是技能知识的掌握,这也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采用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或从企业中高薪引进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

(三)艺术设计毕业展示同学生就业相结合

毕业设计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们思想较为焦躁时期,急于找工作的心情与日俱增,很多学生会将自己毕业的那段时间用来长期奔走于各个招聘会现场,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社会极强的就业压力,进而占用众多毕业设计时间,因此就使两者产生冲突,不仅使学生焦躁不安,更为教师的正常教学持续带来挑战。其主要是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都不够,毕业设计与就业没有有效结合一起,是毕业设计与就业脱节所造成的一种教学现象。因此学校应该多举行校内招聘会,加强其同企业之间的联系,减少学生奔走各大招聘会的时间。例如中国美院各设计专业展的陈列于社会观摩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学生在毕业展会上自信地介绍自己的创意,推销自己的产品。社会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直接在展会上发现合适的人才和买断有创意的设计。这样的展示带来的不仅是学生的自我价值的提升,重要的是让毕业设计变得有价值,学生也会更加重视毕业设计这门学科,也提高了整个学习的氛围和整个设计学科的建设,达到良性的循环。

(四)促进毕业设计与企业联合,推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如果能够和公司、企业等机构的重大设计项目联合,让公司、企业等机构的项目变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再加上有相关经费的支持,让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便于学生进行调研实习,提高学生创作的兴趣,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又为学生实习和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1]。

三、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

如果说毕业设计是检验一名学生四年所掌握的实际专业技能知识,是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那么毕业论文则是一名学生四年来对本专业理论的掌握以及对本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毕业论文决定着日后设计的创意内涵以及后续设计发展的方向。因此,毕业论文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小觑。那么,作为本科院校的学生,毕业论文改如何撰写呢。更具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经过大量调研,认为毕业论文应该是毕业设计的一部分,融合到毕业设计中去。作为一篇毕业论文,其宗旨是寻找问题,梳理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也就是说让学生真对设计过程中找到该行业或某一项目的弊端,分析弊端存在的原因或背景,指出解决这一弊端的思路,并展望该领域的前景。其实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尤其对一名缺乏理论研究的本科生来讲。因此,作为一门课程,我们就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指引学生前进的道路。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时间跨度比较长,教学环节比较多,遇到问题比较多。所以,毕业论文的撰写毫无疑问应该与毕业设计密切结合起来,从最初的选题开始,到调研、设计每一步都与毕业论文密切结合。比如,毕业设计选定城市住宅小区设计,那么毕业论文也应该与之紧密结合,论文中选择一个点进行梳理与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对论文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解决的办法。其中对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在毕业设计中,应该有所体现,也就是说,以往的设计疏忽或遗忘的部分,毕业设计应该以比较完美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弥补论文中所认为的遗憾。

四、结语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四年来专业技能学习的检阅,在整个学科模块中占关键的位置。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可从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本科院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毕业展示同学生就业相结合、毕业设计与企业联合的多渠道来加强此项教学改革。把毕业论文融合到毕业设计中去,从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毕业设计课题选定、初步设计概念、设计方案深化等各个环节入手,使毕业设计更加饱满,层次更加清晰。最后是毕业答辩、毕业展览、企业人才招聘会的三结合,以全体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后才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最终结束。

【参考文献】

[1]马涛.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戏剧之家,2014(08)

研究生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到互联网的未来将会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天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在职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大数据的建立,使目前在职会计人员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将会被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数据提取所取代。从事基础性工作的在职会计人员将面临转型、失业的危机。本文从在职会计人员自身的发展出发,结合会计人员的层次结构,指出相对应的转型提升路径。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在职会计人员;管理会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04

1 前 言

会计行业从以算盘作为核算工具的手工记账时代开始,经历了以会计电算化软件为核算工具的电脑记账时代,现已步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使大数据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加剧,在职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将会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发生重大的变革。

大数据包含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是指日常生活和管理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处理、汇总的,超过传统数据系统处理能力的数据。大数据有量大的特点,其数据容量超越目前我们接触的MB、GB、TB,升级到PB、EB、ZB等。大数据涵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具有多样性,从处理速度看有高速运行的特点。大数据来自于真实的社会生产生活和管理服务过程,具有真实性。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数据采集把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经过数据聚合、数据清洗变成对我们有价值的结构化数据,再利用存储设备将其存储起来,以备我们日后使用。未来大数据将会成为企业的信息化资产,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

目前,在职会计人员的工作经济附加值低,主要是对事后的单据进行基础性会计处理。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会计的工作内容将改革,人员需求数量将剧减。对于在职会计人员而言,寻求自身的转型发展路径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由于大数据的使用,会计人员转型问题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从目前国内学者对传统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人员转型的研究情况来看,普遍是从外部环境方面提出的。包括从企业培养人才的角度,提出企业要尊重人才,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从会计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传统会计人员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管理会计人员的崛起;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提出对传统会计人员转型的要求和途径。鲜见从在职会计人员自身的情况出发,结合在职会计人员本身知识结构、业务技能水平等因素的转型发展研究。本文基于大数据时代,根据在职会计人员自身发展需求、发展定位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对该转型发展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层次,使在职会计人员从自身定位出发,向对应的管理会计层级靠拢,实现最小跨度的过渡。旨在适合大多数的会计人员,体现个性化要求。

2 大数据时代下在职会计人员的新知识结构体系

大数据时代下,在职会计人员仅凭原有的知识结构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不想被行业进步而抛弃的在职会计人员必须要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职会计人员应在日常的工作之余,学习更新以下知识体系:

2.1 大数据方面的知识

学习了解大数据相关的知识,比如: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数据库、数据挖掘、数据清洗等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2.2 与大数据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

学会使用各种办公软件,学会使用可供数据分析的函数及简单的命令语句、学习了解数据库中SQL语句的编写和识别。

学习进一步处理会计大数据相关的工具。例如:SQL、MATLAB 、Splunk等软件。

2.3 管理会计及决策支持方面的知识

在职会计人员应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与管理会计有关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掌握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比如: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风险管理、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评价、财务决策、绩效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结合管理会计工具书,着重培养管理会计以下的能力:(1)治理和风险管理;(2)战略规划与执行;(3)绩效管理与计量;(4)规划与预测;(5)产品和服务支持;(6)价值创造。学会使用管理会计类工具: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等。培养管理会计应具有的写作、分析、战略、绩效评价、成本控制、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朝着成本分析师、管理会计师(CIMA)方向发展,终极目标朝着会计领军人才、CFO进发。

3 在职会计人员的转换提升路径

在职会计人员转换提升路径应结合自身学历、经验、背景和对未来的定位来综合考虑转型问题。以下从三个层次来介绍在职会计人员的转换提升路径:

3.1 业务型管理会计人员

业务型管理会计人员是指在管理会计领域中从事一般业务的管理会计人员,在管理会计人员中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应具备以下的能力:

3.1.1 分析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下,在职会计人员将精力投入到报告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中去。结合大数据的数据提取、数据挖掘提供领导所需的经营绩效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与新业务定价分析等资料,使企业对未来的经营情况及盈利能力的预测数据更加准确。

3.1.2 为产品和服务提供支持的能力

管理会计应将触手深入到产品和服务中去,将工作内容拓展到生产、销售、研发中去。为生产部门提供成本分析、为销售部门提供销售分析等数据,有利于公司各环节成本费用的控制,发挥监控成本费用的功能,有效实现服务管理的目标。

3.1.3 价值创造能力

价值创造能力要求管理會计人员学会使用相关的管理会计工具,例如平衡积分卡,作业成本法等。将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运用到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以及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去,发挥价值创造的功能,有效实现创造价值的目标。

3.2 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

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在业务型管理会计人员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随着国家政策一路带一路的实施,我国的企业会更多的涉及到收购兼并、对外投资、引进投资人等国际性业务,这就要求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提供财务可行性分析,兼并收益分析等资料供领导型管理会计人才决策。

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将工作重心放在企业预测、控制、评价、税收筹划等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中去。

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应着眼于未来,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分析,使财务数据更具有指导意义。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进行风险点的挖掘,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财务制度设计方面规避和降低风险。

根据财务总监制定的财务战略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实现财务战略目标。

3.3 领导型管理会计人才

领导型管理会计人才在主管型管理会计人员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全局意识能力,达到CFO的能力要求。

领导型管理会计人才要有宽广的视野,要学会跳出财务思维看待财务工作。建立全局视野,从财务结合业务、销售、人力等多方面进行全局性通盘考虑,利用CIMA 战略计分卡等管理工具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在全局视野的基础上制定与公司经营发展相一致的财务战略目标,制定财务战略规划,监督财务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财务战略的目标。

结合《成为胜任的CFO》对培养领导型管理会计人才的指引。胜任企业最高财务负责人,需具备以下核心能力:财务战略管理及制定,公司治理,财务报告,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并购与重组可行性决策,税收筹划决策,价值创造与全面预算管理,审计监督与内部控制,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信息系统,经营责任与资产管理。这些能力是自身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结构及远景规划决定的。

在职人员在转型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定位,寻求最适合自己的转型发展提升路径。

4 与时俱进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在职会计人员,要认清行业未来的发展和趋势,转变我们固化的思维,从传统的会计行业中走出来,向管理会计方向转型。大数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职会计人员转型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适应转型,在职会计人员应结合自身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对未来的职位定位来综合考虑转型提升问题并规划适合自己的转型提升路径,实现在职会计人员的跨越式发展。

根据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VR或AR等技术都将融入会计工作中,在职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在科技发展的大潮下,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彩霞.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1):32.

[2]李守武.会计改革与发展之管理会计实践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6(19):2-6.

[3]唐勇.财务共享服务下传统财务人员的转型[J].财会月刊,2015(19):18-21.

[4]袁绪民,陈琦,张黎群.财务共享服务下财务人员的转型出路[J].财会月刊,2014(3):22-23.

[5]屈涛.财务共享:传统会计的时尚演进[N].中国会计报,2013-09-27.

[6]许金叶,许琳.关于企业会计转型的一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3(12):47.

[7]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为胜任的CFO[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研究生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供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会被引入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过程也会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高度一致,通过对最新市场营销哲学的研究,可以预测未来的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高校就业工作指明方向。

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尤其从1992年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以后,中国的就业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1]。但对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高等学校是否是企业或工厂、高校毕业生是否是产品等问题,无论在政府部门、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中都存在着很大争议。抛开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不谈,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者,与企业生产经营由许多相似之处。国内有学者从十七个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得出了高校和企业一样,具有明显的营销组织主体的构成要件和具体特征[2]。

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主要特征,理应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200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中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用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劳动力市场的范畴。因此,市场营销的绝大部分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加以应用。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放缓和经济社会的逐步转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高校一方面要解决扩招后大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面临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带来的生源危机的挑战,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其生源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在就业工作市场化后出现的。市场营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利性企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几十年国外许多非营利组织也在其决策和管理中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无利润分配机制”的市场营销理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高校,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利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选择。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与市场营销哲学演变的对比分析

市场营销是指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市场营销哲学,就是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3]。自17世纪50年代市场营销成为企业自觉实践以来,先后出现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客户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其中,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通常被称为传统观念。

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都是建立在商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的营销哲学。前者重生产、轻营销,认为企业应不断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后者重产品、轻需求,认为企业应不断改进产品,提高其附加值。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阶段,认为消费者多存在惰性或抗衡心理,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推销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三个阶段中,都体现出或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到这些传统营销观念。

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1989年,始于恢复高考后首批学生毕业。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毕业生由国家集中统一计划分配,高校和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计划派遣和接收毕业生,毕业生也必须服从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后期高校也参与到调配计划的制定和协调中,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仍没有自主选择权。在此阶段不存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2年,始于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的《关于改革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主要特点是择优推荐和有条件的双向选择,即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和部门的限制,支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单位接收毕业生,毕业生按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就业或按调节性合同规定就业。此阶段是就业市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

在这两个阶段,高等教育仍是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加之,就业市场尚未最终形成,高校没有推销或营销毕业生的必要和可能。但高校在此期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急需的高质量毕业生,体现出了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的理念。

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始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主要特点是市场导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挑选对方,国家只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至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建立。

在此阶段,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毕业生逐步从供不应求向相对的供大于求转变,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出来,就业率成为悬在高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提高就业率,高校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推销毕业生,推销观念被广泛采用。在就业工作中,除了盲目追求高就业率,弄虚作假导致毕业生“被就业”等问题之外,还出现了市场营销哲学认为在推销观念指导下最容易出现的“市场营销近视”。“市场营销近视”就是企业只关心如何让用户接受自己已经生产出的产品,不注意捕捉和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很好,却因不符合市场需求卖不出去,最终陷入困境。

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急需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自主办学权力有限,不可能即时根据市场需求作出调整,而部分高校仍抱着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只要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就完成了任务,就业是政府和毕业生自己的事,忽视就业工作,缺乏市场观念,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于是出现了在大批毕业生找不到适合工作的同时,大量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员工的结构性失业现象。这种结构性失业就是“市场营销近视”所造成的。

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发展脉络是和市场营销哲学的发展与演变一致的,其未来的发展也必将与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相一致,这是由高校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组成部分这一市场属性所决定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必然结果。

三、市场营销哲学的新发展与高校如何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新的市场营销哲学应运而生。先后出现了市场营销、客户和社会市场营销等观念,营销组合也从4P扩充发展出6P、10P、4R等组合。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将毕业生真正纳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更晚,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市场营销哲学发展的新成果必然会更多地得到运用。从市场营销哲学的发展脉络中,不难得出高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一)把就业工作提升到学校的战略发展层面

科特勒认为[4],在战术营销组合制定之前必须做好探查、分割、优先和定位四项战略营销计划。即通过调查研究,根据消费者不同需求细分市场,预测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据此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并通过塑造独特的企业或产品形象,确立与自身条件相符的市场位置,确保企业和产品能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放缓,毕业生就业工作正从暴风骤雨式的应激状态逐步向常态化过渡,从单纯肤浅的数量统计向深层次的质量提高过渡,从短期行为向着眼长远过渡。与企业制定战略营销计划一样,为适应这种转变,高校必须将就业工作提升到学校战略发展层面来考虑,将就业工作重心,从就业指导、信息收集、市场开拓等事务性工作转移到分区域、分类别、分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研究和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上,为高校教育教学效果的评判提供客观依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长远发展定位提供决策依据,推进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道路。

(二)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与价格相比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更看重所获得的让渡价值,即得到的总价值与付出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企业只有比对手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同样地,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在提升毕业生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用人单位招聘和使用毕业生的成本。

1.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的好坏始终是市场竞争的基础,无论何种营销哲学,都是建立在高质量产品基础上的。同样,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就业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依据自身条件,即时调整办学定位和方向,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研究型大学应着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大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社会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强毕业生学习、社交、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与自我营销等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用人单位所能获得的总价值。

2.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通过一对一的营销模式,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的客户观念,适用于那些高价值或需要周期性重购、升级产品的营销。为了使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紧跟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多已按照客户观念,采取了订单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度,较好地解决了前面提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同时,大大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招聘及后期培训的成本,学校和学生也没有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形成各方多赢的局面。

舒尔茨在关系营销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反应、关系和回报4个全新营销要素,即4R组合。指出在竞争性市场中,顾客的忠诚度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只有让用户介入产品的生产、定价、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与之形成互助、互求、互需、互动的关联关系,双方均在交易中获益,使交易变成责任,让顾客变成朋友,才能赢得稳定的生存空间。高校扩招、合并、升格,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校及毕业生同质化的倾向,高校间展开了激烈的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促使高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为此,高校应该在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基础上,推动校企开展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让企业参与到高校专业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逐步形成稳固、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

(三)走社会化发展之路

1.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科特勒将不可控因素引入到4P组合中,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可控的因素是相对的,不可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和制约是绝对存在的,企业不应简单地适应环境,需要科学安排营销组合,使之与不可控因素相适应,甚至影响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民生工程,对高校来说不可控因素很多,不是高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因此,高校要运用大市场营销理论,整合教师、校友、家长等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抢占就业市场的先机,赢得竞争的主动。

2.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上述各种营销哲学的出发点都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忽视了这两者与经济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之间潜在的现实冲突。20世纪70年代以统筹兼顾企业、消费者、社会三方利益的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逐渐形成。企业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越多,就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大学的社会责任应超越社会义务这一层面,它是指大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独特的使命与责任[5]。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对高校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要求,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广大青年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只有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当前,就业工作的重心正在由单一地注重校内产品生产或单一地注重学校产品销售,向研究市场需求、注重产品加工、兼顾营销各个环节方向转变[6],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迫切需要在原有的公共管理、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员之外,组建一支规模更大,涉及学科更多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营销、网络营销、体验营销、顾客关系管理、交叉销售等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已被企业广泛应用,随着这些营销观念的引入,需要具有市场分析、信息工程、公共关系等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就业工作的队伍中。因此,未来要想做好就业工作,只是简单地保证场地、设备、人手等条件已是不可能的了,它需要从战略高度长远谋划,需要更多人、财、物的投入,需要引进和培养大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邹东涛.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6.

[2]黄苏芬,祖明.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市场营销理念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0):129.

[3]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19.

[4]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原理(第13版)[M].楼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袁长清.高校大众化教育中的社会义务与责任[J].教育与现代化,2002,65(4):64.

[6]郑晓明.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8(8):48.[责任编辑:吴晓红]

上一篇:机械一体化论文下一篇:机电一体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