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论文范文

2023-05-12

幼儿园大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设计

在《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了幼儿数学教学的目标,幼儿数学教学要引导幼儿更好的感知数量关系、空间形状关系,通过数学教学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结合生活化

教学方式,就能够让幼儿在和周边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内容逐渐内化,从而让自身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得以提升。

一、教育活动设计要具有生活性

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以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为主,在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实现教学优化〔在这里我们以《认识单双数》这一活动课为例,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开展时,需要让幼儿明白数学教学内容对幼儿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具有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因此在教学开展时引入与幼儿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比如出示人体器官图“人有两只眼睛,一个嘴巴”、“一只手是五根手指,是单数,两只手是十根手指,是双数”等等类似的生活实例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明确数学学习对人生的重要影响,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二、感受数学、自主学习

幼儿数学教育和中小学数学教育不同,幼儿数学教育应该以“建立概念”为主,而不是一味的向幼儿讲授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幼儿去感受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本身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当数学和客观事物结合起来,才有了一定的现实含义以及特质〔幼儿若是没有数学概念,那么在生活中就不会以“量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生活中的树木、汽车等等,而一旦有了数学概念,幼儿就能主动的去探寻,自己家中有几个杯子,周围有几栋房子〔于是,幼儿周边的事物也就有了新的含义〔因此,幼儿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数学渗选在幼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向幼儿提出有关“数量”的问题,比如“你几点到的学校?穿了几件衣服?你几岁了?”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就能逐渐建立起有关数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并且幼儿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三、教育活動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幼儿阶段的教学开展需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为主,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规划,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变化的特点,以此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而有效的将科学知识转化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教育局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明确指出,教育的科学化发展要以幼儿兴趣的提升为主,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设计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幼儿园大班的教师还需要认识到幼儿科学化教育开展的重要性,为幼儿自主发挥和实践平台,有效的激发幼儿爱上科学。

四、主观体验、促进感知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幼儿在主观意识上发生了变化,那么相应的教育活动才算得上是发挥了根本作用〔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量”方面的问题,比如同伴的高矮、筷子的长短、蜡笔的粗细等等〔幼儿数学教师就要引导幼儿主动感知这些数量关系、比如,教师可以选出一些几何图形,然后让幼儿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可随机挑选一些毛绒玩具,让幼儿在分类之后,指出哪个玩具的数量更多;可让所有幼儿测量自己的身高以及同伴的身高,然后指出谁更高,大约高多少?在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下,幼儿对数字就能够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知,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也能够更加全面。另外,幼儿一旦学会用“量”来描述事物,在生活中也会不自觉的探寻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对其未来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五、发现数学、激发兴趣

数学本就是为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一种工具,所以在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数学的影子,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幼儿在入园、回家、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都能够接触到不同程度的数学信息〔如家中有几张凳子、教室中有几扇窗户、早餐爸爸花了几元钱;再如,正方形的桌子、圆形的像皮擦等等〔这些数学知识分散在幼儿的生活中,幼儿教室就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发掘生活中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幼儿不仅能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以及快乐。

结束语

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教学的有效性作出全面的教学规划,结合幼儿的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以幼儿思维提升为主要目标,让幼儿在愉快地教学环境中具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游戏和多媒体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同时幼儿园大班的教师需要坚持教学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此助力幼儿今后的发展,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素材的选择时需要与时俱进,逐渐融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中,满足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夏沁.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以贵州省黔南州A幼儿园为例[D].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7.

[2]凌柏玉.两种学习方式下幼儿投入的比较研究——以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活动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幼儿园大班论文范文第2篇

2、大班数学游戏:趣味对对碰

3、幼儿园大班额环境下户外游戏活动的组织实

4、让兴趣穿行于活动之中

5、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

6、游戏在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7、大班“空巢”,整个社会的“抢跑”焦虑

8、探析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应用

9、对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10、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中游戏教学的应用

11、浅议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教学

12、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重要性

13、课程游戏化下的幼儿园课堂教学探讨

14、基于闽南传统戏曲文化的幼儿园艺术领域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15、幼儿园大班数学集体教育活动游戏化

16、幼儿园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运用研究

17、幼儿园美术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

18、幼儿园区域游戏教师指导的策略研究

19、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小篮球运动实践思考

20、幼儿园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运用研究

21、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课堂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22、学前教育幼小衔接初探

23、有效整合,让大班美术与游戏互为因果

24、探析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班级教学中的应用

25、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农村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应用

26、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剪纸活动的开展分析

27、幼儿园大班主题建构游戏的指导策略探究

28、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问题及多元支持策略研究

29、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应用

30、谈园本游戏课程生成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31、解析运用多媒体优化幼儿园大班的体育教学效果

32、巧借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

33、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34、图谱在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中的作用

35、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数学活动游戏导入的实践探索

36、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研究

37、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质量提高对策

38、品格教育在幼儿园大班足球游戏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39、幼儿园大班足球游戏的合作化创新研究

40、教学游戏在幼小课程衔接中的应用研究

41、足球游戏在幼儿园大班中的安全机制研究

42、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大班建构游戏的推进与实施探索

43、巧用游戏的力量引领幼儿语言发展探研

44、浅谈游戏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45、陶行知教育思想下开展大班美术版画活动的策略分析

46、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内容适宜性研究

47、大班游戏化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48、刍议如何做好幼儿园大班幼儿幼小衔接工作

49、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中游戏运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幼儿园大班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泰州市129名中大班幼儿自画像的分析,研究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发现中大班幼儿自我概念整体发展良好,大班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显著好于中班幼儿,女孩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显著好于男孩。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画像;自我概念;中大班幼儿

幼兒的自我概念是指幼儿对自身各方面发展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生理特征(五官、身高、体型、性别等),心理特征(情绪情感、认知稳定性等),社会特征(社会关系中的自我等)等的觉察和认识。〔1-3〕自我概念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当前,关于幼儿自我概念的研究较少,这与研究方法较为受限有关。现有研究多以文字问卷或图片量表为测查工具,〔4〕而这些测查工具的有效实施依赖于被试的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导致已有研究多以小学及小学以上的人群为被试。〔5〕绘人测验是心理投射法的一种,旨在通过绘画将个体内隐的心理信息外显化,受语言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小。 自画像是绘人测验的一种特殊形式,能表达绘画者对自己的内在认识。〔6〕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画表达了幼儿对外在事物认识的心理表征。吕凯认为,幼儿不是从视觉角度来作画,而是根据其对事物理解的内在模型来作画的。〔7〕可见,儿童画是幼儿对事物认知表征的表达,而自画像则是幼儿对自己的认知的表达。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幼儿自画像研究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并尝试提出相应教育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因为研究者通过预实验发现小班幼儿小肌肉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本研究以中班和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和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泰州市某幼儿园的中班、大班各2个班,共16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以班级为单位,将5~6名幼儿分成一组,向幼儿发放绘画工具,组织幼儿画自画像。绘画工具包括每名幼儿A4纸1张,黑色勾线笔1支;每个小组24色马克笔1套,24色蜡笔1套。幼儿完成自画像的时间不限。在幼儿开始绘画前,研究者说指导语:“小朋友,老师非常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可是有的小朋友老师还不认识,所以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在纸上把自己画下来。你可以选择你自己喜欢的画笔涂上颜色。要画的越像自己越好哦!”

幼儿完成绘画作品后,研究者在幼儿作品上标注幼儿班级和性别信息。在剔除非自画像作品后,本研究共获得有效自画像作品129份。其中,中班65份,大班64份;女孩63份,男孩66份。

本研究参考张婧等人提出的自画像评分标准,〔8〕删除自我大小和自我位置两项受测试工具影响较大的指标,加入自我概念的重要指标——性别意识,最终从结构完整度、头身比例、面部表情、倾斜程度、特殊画法、性别真实性等六项指标评价幼儿自画像作品,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六项指标表示幼儿自我概念的不同方面,六项指标得分之和即为幼儿自我概念的总分,满分30分。得分越低,表示幼儿自我概念发展越好,反之越差。

为保证对幼儿自画像作品评分的客观性,研究者随机抽取30份自画像作品,邀请数位学前教育专家与研究者一起用上述自画像评分标准,分别对作品进行评分,发现各指标上的评分相关度均达到0.90以上,有较高的评分者信度。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收集到的幼儿自画像作品进行评分。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到小肌肉控制能力对幼儿自画像的影响,本研究参考刘俐敏对幼儿小肌肉动作测试的评价标准〔9〕和孔起英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10〕测查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发现幼儿在精细动作发展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基于这一测查结果,研究者认为,幼儿在自画像得分上的差异很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大班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整体情况

由表2可知,满分30分,而中大班幼儿自画像总平均分不到6分,表明中大班幼儿自我概念整体发展良好。其中,幼儿自画像平均缺失人体结构3.21项,结构完整度较高,不过仅有3名幼儿自画像的结构十分完整;11.6%的幼儿自画像头身比例协调,47.3%的幼儿自画像头身比例部分协调;82.2%的幼儿自画像面部呈现积极情绪;96.9%的幼儿自画像整体无倾斜;39.5%的幼儿自画像没有使用特殊画法;性别真实性较高,仅有4名幼儿的自画像性别与真实性别不相符。

(二)中大班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差异比较

考虑到年龄与性别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研究者对所有指标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年龄与性别不存在交互作用。因此,本研究分别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幼儿自画像得分进行差异检验。

1.年龄差异

由表3可知,大班幼儿自画像总分及各项指标得分均低于中班幼儿,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大班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显著好于中班幼儿。

2.性别差异

由表4可知,女孩自画像总分及各项指标得分均低于男孩,且在总分及面部表情、倾斜程度和性别真实性三个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说明女孩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显著好于男孩。

三、讨论

(一)中大班幼儿自我概念整体发展良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大班幼儿自我概念整体发展良好,但部分幼儿自画像的头身比例还不够协调,自画像中头部偏大的现象较普遍。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大班幼儿对长短、高矮的概念还不够了解,另一方面可能与中大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发展阶段有关。另外,部分中大班幼儿的自画像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特殊画法,表明幼儿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中大班幼儿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缺乏稳定性,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中大班幼儿的特殊画法多表现为采用线条表示四肢或躯干,这也可能是受到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大班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显著好于中班幼儿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班幼儿自画像总分及各项指标得分均低于中班幼儿,且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大班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显著好于中班幼儿。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1〕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概念亦随之发展,而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幼儿对“自己”这一认知对象的认识也会提高。另外,幼儿自我概念发展受人际交往环境的影响。〔12〕与中班幼儿相比,大班幼儿通常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与同伴、教师有更多的交流,因此对自我的认知更丰富,自我概念发展情况更好。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应当重视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培养。

(三)女孩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显著好于男孩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孩自画像总分及各项指标得分均低于男孩,且在总分及面部表情、倾斜程度和性别真实性三个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孩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显著好于男孩。这与王桂歧的研究结果一致。〔13〕已有研究表明,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感知到来自自我以外的世界的积极信息,如来自父母、教师或同伴的认同和接纳(孙崇勇、杨斯童等,2017),因此女孩自画像中容易投射出更多积极情绪。根据幼儿性别差异理论,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由于基因等的差异,男孩的抑制能力往往较女孩弱;从心理社会理论角度来看,男孩往往更喜欢激烈、具有冲突性的游戏,而女孩则更喜欢安静、合作类的游戏。〔14〕因此,男孩对自我的认知更易出现冲突和波动,呈现出自我概念的不稳定性,导致自我概念发展情况比女孩差。

四、建议

(一)利用自画像了解幼儿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研究表明,自画像是测量幼儿自我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不过,幼儿园教师在利用自画像了解幼儿自我概念发展水平时,需要注意幼儿精细动作发展水平对其自画像作品的影响。精细动作发展较好的幼儿的自画像往往结构更完整,头身比例更协调,特殊畫法更少。因此,幼儿园教师若采用自画像了解幼儿自我概念发展水平,对精细动作发展较差的幼儿的自画像结果需要给予谨慎解释,应当结合其他自我概念测量工具,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幼儿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二)针对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实施教育引导

为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当针对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实施教育引导,积极评价幼儿,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例如,针对自画像结构完整度表现较差的幼儿,教师应当通过引导帮助幼儿认识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促进幼儿对自我身体的认知;针对自画像中表达出较多消极情绪的幼儿,教师应当多给予鼓励,引导幼儿多感受积极情绪;针对自画像中倾斜程度较高的幼儿,教师应当多给予其积极评价,促进幼儿自我认知的稳定发展;针对性别认知较差的幼儿,教师可以多引导其认识自己的性别特征,包括生理、行为等各个方面,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自我概念,养成适宜的行为习惯。

(三)幼儿自我概念教育应当注意点面结合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自我概念教育时,对幼儿整体表现较好的方面,如自我概念稳定性、性别认知等,应当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对个别存在自我认知不稳定、性别认知存在偏差的幼儿,教师应当多与幼儿家长沟通,了解其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等,必要时制订个别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而针对幼儿普遍表现不佳的方面,教师应当重视“面”上的教育引导。例如,要提高幼儿对自身头身比例的认知,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照镜子观察自己的身高、体型等。又如,针对幼儿社会自我概念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等方式引导幼儿习得如何更恰当地处理人际冲突,从而增强幼儿人际关系的稳定性,进而促进幼儿社会自我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ITOVSKY V G,DUSEK J B.Perceptions of child rearing and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during the early adolescent years〔J〕.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1985,14(5):

373-387.

〔2〕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30-36.

〔3〕艾丽丽,贾守梅,张玉侠,等.性早熟儿童自我概念与抑郁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8,296(8):75-77.

〔4〕〔11〕〔12〕谢华静.4~6岁幼儿的自我概念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7.

〔5〕LOHBECK A , GRUBE D , MOSCHNER B.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causal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amongst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2017,(2):190-203.

〔6〕GLAISTER J A.Serial self-portrait:A technique to monitor changes in self-concept〔J〕.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1996,10(5):311-318.

〔7〕理查德·P·乔利.儿童与图画:解析儿童绘画心理〔M〕.李甦,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26-27.

〔8〕张婧,雷秀雅.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评估中的有效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1):40-44.

〔9〕刘俐敏.幼儿发展评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9.

〔10〕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43.

〔13〕王桂岐.学前儿童人物画与自我意识发展的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4〕李想.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情绪表达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学进展,2017,(3):359-365.

A Study on 5-6 Year Children’s Self-concept in Self-portrait

Lu Feng, Liu D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225300)

幼儿园大班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基础教育,不但让幼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习英语、汉字,还会指导幼儿分辨各种颜色。当前,大多数幼儿园大班都会帮助幼儿区各种颜色,以增强其对颜色的认知,从而让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本文具体分析了色彩运用在大班幼儿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并就色彩在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色彩运用;大班幼儿教学;特殊作用

艺术注重的是人的精神享受,美好的艺术能够让人感到欣喜、愉悦、快乐,而美术则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对于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会发现,小孩子不喜欢读书、写字,但一定会喜欢画画,因为畫画可以涂上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色彩,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会让孩子感到快乐、满足。由此可见,在幼儿大班进行美术教学顺应的幼儿身体与心理发育的需要,美术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能引导其主动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获得更多美好的体验。而色彩运用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大班幼儿为主体,对色彩在大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挖掘。

一、利用色彩来开发幼儿想象力

大班幼儿年龄虽小,但想象力却非常丰富,尽管其想象的东西似乎没有什么逻辑与章法,有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胡思乱想。然而,想象思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幼儿对事物的看法与见解与成人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情感的方式自然也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表达方式,更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幼儿身上,在幼儿利用色彩进行创作时,我们只需要给予理解、支持以及适当的帮助即可,不可多加干预。

例如,儿童绘本《乱七八糟变色龙》讲的是一只变色龙在变色的时候出现了一点乱子,它趴在一朵黄花上面的时候,身体本来应该变成黄色,但是却变成了红色;它跳到了一块大石头上,身体本来应该变成灰色,但是却变成了醒目的蓝色,真是乱七八糟的。大班幼儿就会进行思考:变色龙是可以变出很多颜色的,它变错颜色是因为生病了吗?它应该变成什么样的颜色才能保护自己呢?……各种各样的想法就会涌现在幼儿的脑海中,此时,幼儿的想象力便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二、利用色彩来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级的认知能力,对色彩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且心理也有了一定的成长,因此,有的时候幼儿甚至会通过不同的颜色来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为了确认大班幼儿已经对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情绪,教师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如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小视频,视频中一群小动物在灿烂的阳光下做游戏,蓝天白云、小草青青、绿树成荫,小朋友看得十分开心;不久之后,天空出现了一朵朵黑云,暴雨随之而来,整个视频画面变成了灰黑色,这个时候,有些小朋友突然变得害怕起来,甚至哭了起来。由此可见,尽管小朋友的年龄不大,但其对色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黑色等暗色系的色彩容易引起幼儿的恐慌,而蓝色、白色等淡色系的色彩则容易让幼儿感到愉悦。由此,教师可通过色彩来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

如在课堂上,幼儿教师让小朋友主动来选择不同颜色的气球,且每个人只能选一个,大多数小朋友欢呼雀跃地跑到老师跟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气球,且他们拿的气球白色、黄色、红色等亮色系的颜色,只有一个小朋友选择了深蓝色,心理学研究表明:深蓝色一般代表颓废、难过。随后,教师与小朋友进行了沟通,发现他今天确实有些不高兴,因为他今天起床起晚了,不想来上学了,因此被爸爸骂了。由此,色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个人的心理情绪,教师以此来了解小朋友的心理状态,可帮助其及时排解不良情绪,从而保证小朋友能健康快乐成长。

三、利用色彩来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知

色彩是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色彩运用得当,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完整表达出来,曾有人说过:“想要让幼儿的智慧得到发展,就是让其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而让幼儿能在玩中学、学中玩。”而五颜六色的色彩能对幼儿的视觉造成强烈的刺激,从而激起其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大班幼儿的年龄大概为4~5岁,其对色彩已经有了最基本的认知,包括知道小草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云彩是白色的,这是因为幼儿已经对颜色形成了最基本的感知,由此,教师可以指导幼儿从对颜色的感知逐渐过渡到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当教师要求幼儿画画时,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将自己所感所想用色彩描绘出来,从而增强其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作为家长或者教师,其不能主观地去评判幼儿的作品是好还是不好,而是给予其充分的尊重、支持与鼓励,让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为幼儿对色彩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与成人有所不同,其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一个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结语

大班幼儿对色彩的认知并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家长、教师长期教导的结果,色彩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能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知等等,成人甚至可以利用色彩来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因此,大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色彩来为幼儿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让其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白倩.色彩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巧妙利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4):66-67.

[2]朱水琴.色彩,无声的感知——色彩运用在大班幼儿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和应用[J].教育:文摘版,2016(01):69.

[3]景清华.生活化材料在幼儿色彩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05):91-92.

[4]罗雪梅.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色彩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4):34-36.

幼儿园大班论文范文第5篇

自制体育器械不同于购买的各种体育活动器械, 它是教师、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创造力,共同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 是凝聚了大家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具有色彩鲜艳、经济实惠、玩法多样的特点,能有效地配合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还能有效地节约幼儿园经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也能加强家园互动,将器械运用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促进孩子身体以及意志、品质等众多方面的发展。

1统筹多方资源 ,制作体育器械

1.1 收 集 、研讨 ———建立体育器械资源库

大班孩子的动作技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所以玩法多样、合作性强、具有挑战性的体育器械是他们的最爱。于是课题申报后,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微型课题的研究,发动家长一起为制作体育器械出谋划策。通过讨论,我们形成了共识:(1)收集安全、卫生的材料进行制作。 因为是给孩子使用的 ,所以在选材上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所以选择的材料一定是安全的,避免使用有毒的,有尖角的东西进行制作。 (2)尽量选择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或者收集的材料。考虑到班内的孩子人数较多的关系,器械的数量应是充足的。如保鲜膜的卷筒、各类纸箱、毛线、布料边角、竹梯、废旧轮胎、PVC水管等。 (3)设计的体育器械的材料应是富有挑战性的。孩子从小班到大班,如简易的尾巴等等这些游戏材料已经不能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大班的孩子更加需要一些挑战性的材料才能激发他们的活动欲望,因此设计的活动材料必须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1.2 制作 、调整 ———感受体育器械适宜度

材料选择好后,接下来就是制作的过程,大班的老师们分工合作、设计研发器械材料及相关的玩法。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邀请家长、大班孩子一起参与。如在轮胎画制作的过程中,孩子和家长齐动手,用自己喜欢的颜料在轮胎上进行涂色,等彻底干透后带至学校, 给孩子和家长一个共同参与的空间和机会,也减少了教师很多的工作量。孩子们看着自己动手涂色的轮胎,在玩的时候也更加的骄傲和激动,他们会向别的幼儿介绍说这是自己的作品,自豪感油然而生。由于孩子和家长涂色的轮胎有的是汽车轮胎,有的是自行车轮胎,在玩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统一性,因此老师注意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将孩子最喜欢玩的汽车轮胎数量增加,孩子们在玩时可以搭成轮胎桥,轮胎房子等,两两手牵手或者一个跟一个走等,孩子们自由地结伴,在轮胎游戏中,合作性也增强了许多。而对于幼儿不怎么喜欢的自行车轮胎,我们就将其送给小、中班的小朋友,让他们进行钻圈活动等。

2不断探索创新 ,挖掘器械玩法

单一地让幼儿玩某一种体育器械, 一般不会让幼儿有持久的兴趣,如果能将多种器械合理搭配,多种材料灵活组合、变通,就能让熟悉的材料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魅力, 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

2.1 一 物多玩

即相同的器械不同的玩法。如幼儿在玩汽车轮胎的过程中,他们有时采用竞赛的性质,滚轮胎,比比哪个小朋友滚得快;有时采用合作的性质,将轮胎进行叠高,两个或三个叠放在一起,排成长桥,一个小朋友 在桥下 ,一个在桥 上 ,手拉手过 完轮胎桥……在多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滚、平衡、跳跃等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2 多 物一玩

即不同器械相同的玩法。如轮胎、大铁环、滚小猪等等都是进行滚的练习;流星球、飞镖、纸团、粘粘乐都是进行投掷的练习等。

2.3 多 物多玩

即将不同的器械进行自由组合,产生新的玩法。如将轮胎与竹梯相结合,将竹梯架在轮胎上,先走单独地轮胎,再从竹梯上走过去,这样加深了活动的难度,给了孩子一定的挑战性;又如用PVC管粘贴和线组成足球筐,用纸棍和纸球做好高尔夫球或足球,进行踢足球游戏等等。

3 器械的开发与实践 ,提升教育内涵

3.1 器 械的多样性 ,激活了幼儿活动兴趣

当孩子们有了新的玩法,我们会对其进行鼓励,并让幼儿将他的经验介绍给别的孩子供其他幼儿参考、模仿使用。他们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开阔了思路,探索力、创新力、动作发展协调性等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2 器 械的可变性 ,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开发、实践的过程中, 设计创造出了许多不同的玩法,同时通过教师间的学习观摩、自制体育器械的评比、展览等活动,达到了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大家相互学习制作的品种、方法、玩法,并进行讨论和改进,会使制作的体育器械更加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激发起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3.3 器 械的游戏性 ,增进了家园之间的互动

自制的体育器械,有好多都是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我们通过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观摩到他们自制的体育器械。不但增强了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也增强了家园的互动与沟通,给家园联系增添了一个互动的平台。

开展《大班幼儿自制体育器械的有效利用》是我们从现实的需要出发,立足我园实际所开展的一个微课题研究,我们将不断完善大班幼儿的体育器械材料的制作、使用,并将其不断地扩展延伸,探索出合适各年龄段孩子所需的体育器械。

摘要:自制体育器械不同于购买的各种体育活动器械,它是教师、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创造力,共同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是凝聚了大家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具有色彩鲜艳、经济实惠、玩法多样的特点,能有效地配合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还能有效地节约幼儿园经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也能加强家园互动,将器械运用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促进孩子身体以及意志、品质等众多方面的发展。

上一篇:反垄断法论文下一篇:水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