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设计论文范文

2024-02-13

自主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起点,本文分析了高职毕业设计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依托岗位任务的选题及实施过程。选题源于实习岗位,将岗位任务分解,从工作任务中发现问题,在双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毕业设计 选题 岗位任务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ion Design Topic Based on Post Task

WANG Xiaoyan

(Guangzhou Polytechnic of Sport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50)

万事开头难,毕业设计始于选题,选题是学生撰写毕业设计的起点,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成败。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撰写论文最关键的步骤,选题的好坏对毕业设计的成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普通教育涉及的只是“教育——学校——学习”领域,而职业教育所涉及的领域,除了“教育——学校——学习”,还有“职业——企业——工作”。[1]职业教育在学校之外更加重视职业导向为培养目标,为了学生能够更快融入工作而在学校之外增加企业工作实践和经验。毕业设计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更要和职业、岗位工作相结合。

1 高职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经查阅文献发现,学者们分别从高职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毕业设计改革,也有学者从顶岗实习和就业的角度研究毕业设计,而针对毕业设计选题的研究屈指可数。笔者结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实践,以及对兄弟院校高职毕业设计的调研情况,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方式主要包括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拟定题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同步进行,学生忙于顶岗实习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也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高职生理论基础薄弱,面临毕业设计时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笔,有毕业设计课程,但是缺乏细致而深入的技术指导。学生自主选题存在的问题选题范围超出学生能力和毕业时间安排,涵盖知识面较广,题目难度大。学生凭自己兴趣选题,不考虑实习岗位,且与所学专业不相关。教师结合自己科研项目和教学经验拟定题目范围,受到教师工作经验的影响题目存在一定局限性,题目缺少应用价值。

2 產生问题的原因

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性的培养目标,而学生走上实习岗位的实践为何被忽略了呢?究其根本,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外乎学生、教师、学校及企业四方。

(1)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就业时间冲突。参照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毕业设计时间通常安排在第六学期,第五学期是学生专业实习阶段。第六学期多数学生要步入社会面临就业压力,同时还要完成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任务,就业成为第一要务,学生只能利用工作之余完成毕业设计。实习期学生已经在工作岗位,工作中面临新的环境,需要一段时间适应陌生的同事关系,离开学校进入紧张的工作,有了生存和同事关系等各种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自然降低。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中,将毕业设计抛之脑后。工作周而复始,任务琐碎,从零散的工作中难以找到选题。他们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过场,毕业论文也只是个形式,更无暇顾及选题。为了完成毕业设计而临时拼凑,缺乏认真、细致的思考。

(2)学校重就业轻毕业设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 号),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中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六项基本特征:一是培养目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技术应用人才;二是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和技术应用为主线设计;三是课程体系:以应用必须、够用为度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四是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较大比例;五是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六是办学途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从多角度分析,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更加充满活力。在教育部和相关管理部门就业指标高压政策下,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率,疏忽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高职院校每年都在统计就业率,教育主管部门也会以就业率作为重要指标评价高职教育质量,而忽视了体现学生质量水平的毕业设计。因此,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学时,但是缺乏前期的课程指导,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如何选题。在面临选题时无从下手,不知选题为何物。

(3)教师与学生缺乏面对面交流和沟通。学生在外实习,教师忙于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沟通和互动基本靠网络。就调研来看,高职教师通常指导10至20名学生,而学生在不同企业就业,教师走访企业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师全部走访的可能性较低。而采取集中实习的学校,学生在同一家企业工作的比率较高,可以有效降低教师走访频率,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一位毕业生。为了指导学生结合岗位选题,教师需要走访企业与学生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交流,了解学生实习状况,了解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工作情况评价。纸上谈兵终觉浅,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工作实践指导毕业设计选题。

(4)毕业设计不产生经济效益。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业务和业绩在市场中生存。而毕业设计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这恰恰是企业给自己带上了近视镜,忽略了毕业设计也可以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为了解决工作难点而展开,毕业设计成果应用于指导企业实践。

3 依托岗位任务选题的意义

毕业设计是其他各个教学环节的延伸,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环节所不能代替的。也是检验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直接手段和途径。将所学专业知识对接具体的业务流程、操作环节,从真实的工作任务中选题,以小见大。

(1)依托岗位任务的毕业设计选题。依托岗位的任务的选题是让学生结合实习过程,以岗位任务为核心,在完成工作的过程撰写毕业设计。学生需要寻找工作中的难题,结合的兴趣找到问题,从而解决实践问题。简言之,依托岗位任务的选题目标就是为了解决企业实践问题。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开始,好的选题有利于学生在下一步更好的分析工作,解决工作难题,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

(2)依托崗位任务的选题意义。依托岗位任务选题无论对于学生、教师、学校及企业均利大于弊。其一,满足学生潜在需求。将工作任务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满足了他们初入社会对于工作的困惑和需要。从工作任务中确定选题,将毕业设计用于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困惑,通过完成毕业设计找到解决办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工作,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做好毕业设计,会积极主动去查找资料、寻求帮助,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岗位背后所揭露的社会现象,促进他们的职业成长。其二,有助于教师了解一线岗位职业能力。通过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了解学生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与困惑,并将这些结果反馈于教学,形成良好的反哺机制。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的设置都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改革课程,丰富课堂内容。其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岗位任务的选题目标就是为了解决企业实践问题,而企业也正是缺乏能够解决企业生产和经营问题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无疑更受企业欢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会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长此以往,有助于学校在社会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良好的口碑效应又可以推动学校招生。最后依托岗位任务的选题,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及学生多方参与,学校提高重视程度,将其列入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部分,真正结合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对于企业规范工作流程,解决实践问题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总之,依托岗位任务的毕业设计选题,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的提升,实现师生教学相长。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成长。不同于以往的选题,在做中学,做与学相结合。

4 依托岗位任务选题的实施过程

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应在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点进行选题,以充分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选题来源于岗位工作任务,是将岗位任务分解成不同模块,让学生从中寻找问题,由问题引出基础理论,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归纳总结、反思形成选题。选题源于工作,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作。依托岗位任务为核心的毕业设计选题,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对接。

4.1 选题源于工作实践,应用于实践

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已学专业知识与实习企业的岗位任务紧密联系的平台,并且可以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以融会贯通。在工作过程中寻找问题。作为一名实习生,初入社会,抱着极大的好奇心踏入工作岗位。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属于岗位任务中哪部分内容。这些问题也是工作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而如何解决也正是毕业设计的过程。选择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作为选题,一方面可以解决工作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与工作相得益彰,学生的积极性必然非常高,让学生通过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了解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环境、薪资水平和职业发展情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并明确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在工作中亲身参与的项目。高职毕业设计理应多样化,从理论引导向实践转变,突破传统形式。如让自己亲身参与的项目作为选题,如从事策划项目工作的同学,可以分析如何策划一个项目,让学生了解项目准备、执行到项目评估的整个过程,学会如何策划项目。

4.2 双导师制指导学生选题

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选题,双导师制也是实施校企联合指导的一种方式。校企共同指导,企业为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平台,有效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实践经验,避免毕业设计指导中空对空现象的产生。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将工作任务分解,确定选题是否具有实践意义。学校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理论源头,确定选题是否可行。双向指导,企业指导教师来自行业一线的工作人员,可以保证选题的与时俱进,学校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其结合理论确定题目。为下一步查找相关文献提供意见和建议。企业、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真正从实践中选题,选题服务于实践过程。双导师制将理论与实践互补,减轻了学校指导教师的负担,更有助于有针对性的解决企业实践问题。

4.3 依托岗位任务选题的步骤

第一步:归纳岗位任务。列出主要岗位任务,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养成记录实习日志的习惯,实习日志中须列出当日主要工作内容,工作进展情况。实习日志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主要岗位任务。结合实习日志,归纳岗位任务,参照任务完成顺序或者难易程度分门别类的整理。如某实习生在平安电销中心担任客户经理,主要任务包括:回访老客户;建立关系;市场推广;学习录音;专业培训。调研发现,这位实习生对于回访老客户,建立关系相对重要同时也是较难的任务,市场推广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就实习生来说他们认为维护好客户关系要比市场推广更能带来直接利益。学习录音技巧是实习初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实习过程中仍然要继续完善提高,从事保险客户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说,专业培训也是一项长期并且重复进行的岗位任务。

第二步:岗位任务分析。每一岗位对应不同的岗位任务,任务背后所需技能和知识也不同。参照岗位任务难易程度,分析其重要程度。某实习生自主创业,經营服装店,作为一名店长主要任务包括:寻找货源;货比三家,进货;整理货物;定价;销售;计算每天利润;计算每月净利润。就服装店店长来说,需要具备零售学、销售、会计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店面销售技能,掌握定价技巧,学会整理货柜,选择进货渠道等。除此之外,实习生也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观察力和应变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以及专业的形象。

第三步:选择某项具体任务,该任务所涉及的工作情景。哪些任务印象深刻,哪些任务是自己感兴趣的,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某实习生从事销售工作,当客户面临多重选择时,难以做出抉择,同时还面临同行竞争。发挥工作情景的纽带作用,连结毕业设计与岗位任务。

第四步: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技能指导。回顾岗位工作流程,该任务在岗位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完成此项任务所需的基本技能。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要为实习生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帮助,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

第五步:学校指导教师理论指导。学校指导教师提示学生相关理论,指导学生检索相关文献,温故并学会应用的基础知识。该任务背后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应的职业素养。

第六步:双导师评估选题可行性,确定选题。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分别评估选题在理论方面是否超出学生目前所掌握知识水平,企业指导教师评估选题能否再短时间内完成。在选题中学生需要补充哪些技能和知识。学生实习期间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是全工作过程,教师负责监督、检查,在各个工作过程时间节点对选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掌握,反馈意见和建议。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对高职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考核,选题作为开端,学生在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共同帮助下,确立选题方向,一方面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另一方面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圆满完成。依托岗位任务的毕业设计选题,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工作岗位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而且结合教师指导应用基础理论归纳总结培养分析问题,以及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规划自己的职业,是两全齐美的一种好方法。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1201534369):高职毕业设计创新路径与实践研究,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1201620671)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世界教育的独特贡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4.

[2] 张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267.

自主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技术对于教育变革的发展路径,也为描绘学习者未来学习形态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何科学的设计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未来学习空间,进而支持未来实践层面的教与学变革,具有前瞻性和紧迫性。该文在进行了广泛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将微学习理念纳入到学习空间建设中,提出了微学习空间作为未来学习形态的建构模式,并且基于微世界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试图建构了微学习空间实现模式,深入分析了微学习空间的建构特点、空间结构、交互体系和有效建构策略。微学习空间概念以及建构模式的提出,能够为建构网络教与学新形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

关键词:“互联网+”;微学习;微学习空间

一、微学习空间建构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带来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回归

“互联网+”正在引领教育进行全面深刻的转型升级。“互联网+”的概念于2012年首次提出,见诸于我国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变革:“互联网+管理”,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突破时空分离的网络教学组织新模式;“互联网+学习”,形成了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新形式;“互联网+课程”,形成了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MOOC等网络课程新体系。“互联网+教育”深层次的变革在于聚焦学生主体:美国2013年提出“连接倡议”计划,旨在将美国99%的学生与互联网连接起来;2014年推出“未来准备承诺项目,促进教师利用技术使学习更加个性化;2015年举行“连接未来”主题会议,旨在打造面向所有学生的个人学习环境。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包括:翻转课堂创新了教学组织形式,关注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性潜能的挖掘;MOOC和020学习模式,共享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和教师资源,实现了学习的泛在化和自主性;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综合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反馈等。

(二)微学习形成学习者数字化学习研究新视角

微学习的概念由奥地利学者林德纳于2004年首次提出,被认为是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内容、微媒体的新型学习。自2005年至2013年微学习国际会议已经召开七届,微学习的相关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最初侧重于微学习基本内涵的探讨,继而是对于微学习引发的学习变革的分析,再到对于微学习策略、结果、效率的关注。在微学习的具体研究方面,微学习资源设计包括利用微内容环境建设网络教育资源、手持终端中微学习资源情景化设计、微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设计等;微学习环境设计包括基于智能手机、教育主题地图和微投技术的微学习设计等;微学习系统的开发包括基于LBS的情境感知微学习系统、基于PC机和移动终端的整合式微型学习、基于Android的交互式学习微阅览器等。微学习模式是对数字化环境海量资源的有效解构与建构、碎片化学习的有效集聚与融合、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有效探索与对接,其目标指向构建数字化环境中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新模式。

(三)微学习空间建构学习者数字化学习新形态

学习空间聚焦于学习者的个性化整体需求,包括正式、非正式、虚拟空间三种。学习空间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基础、空间架构、技术增强、对教与学的影响研究等层面。文献调研发现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包括基于电子书包、基于微信公众平台、非线性、体验式等学习空间的建构;学习空间教与学应用研究,包括网络学习空间支持翻转课堂教学、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使用学习空间的影响因素等。学习空间的深入研究为建构微学习空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契合了网络环境中时空分离情境下对于教与学关系重构的需求以及传统数字化环境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要求。微学习空间深入融合物化形态的互联网技术与观念形态的微学习理念,形成数字化环境中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体系连续统。微学习空间建构目标就是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集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外部学习环境优势,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贯穿始终的学习连续统,构建最优化的学习者数字化学习新形态。

二、微学习空间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微世界及启示

微世界试图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高度拟合,提供给学习者完全自主控制的发现式学习环境。微世界的概念最早由MIT的S.Papert教授于1980年提出,用来描述Logo及类似于Logo的学习环境。卡内基梅隆大学的DiSessa教授认为微世界是一种基于知识的仿真计算环境。Edwards对于微世界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描述。基于微世界设计开发的产品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大、中小学校,比如Dynamic Turtles、StarLogo、NETLogo等。微世界对于微学习空间构建的启示:微学习空间应当是自成系统相对独立的环境体系,微学习空间独立于其他空间能够自身外延,提供给学习者全面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归属感;学习者具有充分的自主控制权,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设计或选择学习路径、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学习真正向着学习者自行设计、实施、评价、反馈的探究发现式方向发展;学习情境构建应体现真实性,注重吸收先进的技术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尽量将虚拟情境与真实情境相结合,将知识的抽象性还原到现实的真实性,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学习。

(二)认知负荷理论及启示

认知负荷理论深层次关注学习者内在认知结构与外在信息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探究认知过程中知识体系与交互体系的有效建构。认知负荷理论以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为基础,由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在1988年首次提出。个体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和实施任务方面的因素,认知负荷可以分为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三类,教学过程应该充分考虑三类认知负荷环境系统。认知负荷理论广泛应用于资源设计、教学设计和学习者学习等方面。认知负荷理论对于微学习空间构建的启示:教与学过程研究要深入个体学习者学习的发生,基于学习者最优化认知的角度去合理搭建平台操作界面,合理设计、开发、呈现教学资源,合理进行教与学过程设计,维持学习者畅通高效的认知状态;具体实施层面应当构建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整合环境体系,基于科学的认知负荷原理持续优化微学习空间系统环境;具体应用层面应当构建包括资源设计、媒体设计、交互设计等方面的优化设计策略体系,形成面向策略体系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从而有效指导微学习空间深层次有效建构。

(三)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启示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体现了学习和分布式认知的理念,关注学习网络的创建形成过程,旨在揭示学习的社会机制。乔治·西门思在综合分析和高度抽象网络时代的学习社会行为机制基础上,提出了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并在论文中首次将Connectivism体系确定为“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学习是将多种信息源和节点连接起来的过程;增强不同知识领域的联系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知识在个体和群体之间传播共享;根据个体自身情况和资源提供情况,对于个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决策等。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微学习空间构建的启示:聚合微学习空间信息节点,连接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信息源,帮助学习者选择并过滤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管理通道;注重流通信息的关联,关注学习者与界面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和学习者与学习支持之间的信息流通;增强节点间的关联,需要构建网络学习生态环境、提升节点本身的价值、增加节点间的连接比率和群体的内聚性等;构建形式多样的网络学习模式、广泛参与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和师生同步互动交互的虚拟网络教室,提供给学习者多样的实时交互和学习代理工具”。

三、微学习空间建构的发展模式

(一)微学习空间建构特点

微学习空间以学习者及其有效学习为关注焦点,试图形成连接现实与虚拟的学习连续统。微学习空间建构的目标就是尽量增加外在技术环境、学习者行为与内在认知结构的匹配性,实现最优化的智能学习环境,同时尽量减少外在技术环境带来的资源、工具在数量和功能上的无效负荷,达到学习者与外在认知环境自然交互的程度。

1.外延性与开放性。外延性是指微学习空间自身的可辨识性,即区别于其他教与学空间的空间相对有限性,微学习空间中提供给学习者系统完整的学习支持服务;开放性是指微学习空间广泛与其他空间形态进行各种资源的流转,持续保持自身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2.自主性与集聚性。自主性是指微学习空间在技术、理念上的创新性,基于空间环境形成创新性的教与学理念,产生出显著的学习效果优势;集聚性是指在自主性开发创新的同时,微学习空间还应当以自我为主吸取其他空间形态建设优势,并且与其他空间形态的各种资源按需相互转化,实现优势互补。

3.主体性与主导性。主体性体现在微学习空间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支持服务,学习者在微学习空间自主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按需所学;主导性是指教师、管理者以及其他服务人员确立服务用户思维,将服务的主导性自然地融入学习的主体性之中,体现在资源的主动推送更新、学习路径的引导性构建、学习者学习状况科学化分析反馈等方面。

4.生态性与发展性。生态性是指微学习空间最优化适应学习者动态学习需求,同时与外部空间资源流转保持动态平衡,微学习空间始终处于动态优化适应之中;发展性是指基于生态性基础上的优化升级,即根据技术变革和理念发展的需求不断动态变革发展,实现对于学习者动态发展的适应性发展。

(二)微学习空间建构模式

微学习空间建构应当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要构建完整系统的微学习空间体系,包括自身组成的硬件、软件、资源、学习活动等结构,学习者可以在微学习空间中完成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全部过程,能够形成数字化环境中学习者学习新形态,进而充分体现微学习空间的相对比较优势,为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建构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探索微学习空间与其他学习平台的融合发展,即微学习空间要参与连接学习过程始终,确立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基础性地位。建构微学习空间就是要在微观上把握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优化学习过程为主线的主导思想,形成同学习者共同成长的学习空间环境,在宏观上将微学习空间与其他教与学系统深入融合,探究“互联网+”时代对于未来学习者学习的变革性影响。微学习空间建构模式如图1所示。

1.微学习空间的四维空间结构

微学习空间既关注学习者置身的外部环境系统,同时深度考量学习者自身的微观认知和心理。微学习空间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维空间组成:物理空间,即学习者所处于和所接触的物理设备组成的物理环境体系,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室空间设计、课桌椅摆放、设备配备安置等常规层面;信息空间,即学习者所处于的数字化环境体系,围绕信息空间多所高校已经建设的未来教室空间;心理空间,即学习者所产生的主观整体心理感应,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进程,心理空间是现实缺乏关注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部分;思维空间,即学习者所拥有的认知过程风格体系,贯穿于学习者认知过程始终,集中于学习者概念交互的发生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微学习空间建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心理空间与思维空间剥离出来,同时关注学习者外在发展与内在发展的协调统一,其目标指向学习者个性化全面发展。

物理空间主要包括教室空间、个体空间、硬件配置、穿戴设备等四个部分。教室空间主要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微学习空间与教室空间并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存在交集相互影响,教室空间主要通过整体空间设计、课桌椅的摆放等方面产生影响;个体空间是指学习者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体系,个体空间可以通过挡板隔离、常规设备配置、个性化设备配置建构,实现相互独立、渠道互通有无的个性化学习空间;穿戴设备被认为是未来4-5年内在教室环境中广泛采用的技术,穿戴设备解放学生双手,带给学习者全新的数字化体验,比如Google Glass、VRG、Smart Watches、Wristbands等,穿戴设备可以系统地收集学习者学习过程完整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反馈并给以恰当干预。

信息空间主要包括工具集库、交互空间、资源空间。工具集库主要提供给学习者学习进程所需的各种学习工具,学习者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主设计,学习工具的使用一方面配置到学习过程当中,并且根据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的配置调整,另外学习者还可以根据需要构建个性化子工具集库;交互空间主要提供给学习者多层次的交互环境,学习者可以与同伴、教学助理、主讲教师、专家等进行交互,同时可以进行文字、音频、视频的同步、异步交互,学习者还可以加入到班级、小组等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共同体空间中;资源空间主要包括学习内容资源、辅助学习资源、学习成果等。资源空间一方面需要丰富的静态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基于学习分析数据挖掘个性化动态匹配,实现资源间的深度关联形成高效智能的资源网络。

心理空间主要包括归属感、效能感、咨询空间、游戏空间。归属感是指个体或集体对于事物或现象的接受程度,以及同事物或现象发生联系的紧密程度,归属感处于需求层次理论连接低层需要与高层需要的关键性中间层次,归属感可以使个体或集体获得安全感和落实感;效能感主要是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决定学习者未来学习场景或流程的心象实现内容及性质,影响个体在执行学习活动中学习动力的增强,从而对实际学习活动产生影响;咨询空间是指引导学习者心理健康发展,有效回应学习者关于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主观问题,旨在建构与智力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发展结构,具体实现可以包括提供实时的同步交互、提供详细具体的异步交流、提供阶段性的调查评测与恰当干预等;游戏空间是指提供给学习者以适合年龄发展阶段的有益游戏为主的休闲娱乐空间,游戏空间主要是促进学习者非智力因素发展,旨在建构学习者第二生活空间。

思维空间主要包括认知结构解构、思维模式培育、思维结构空间。认知结构是指对于外部情境的内在编码体系,可以狭义地认为是学习者具有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变化表现为分化、概括化和再组织三种方式,微学习空间应当将认知结构研究融人到空间建构当中,深层次推进认知结构研究在促进知识迁移、有效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思维模式培育,思维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思维模式是多种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集合,表现为思维框架的具体形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思维模式有多种类型,学习者应当建立自身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框架体系;思维结构空间,思维结构是主体形成的具有思维功能的系统结构,微学习空间应当促进学习者“三棱结构”思维空间的构建,包括思维的自我监控、思维的目的、思维的材料、思维的过程、思维的非认知因素和思维的品质。

2.微学习空间形成学习连续统

微学习空间提供给学习者丰富可选随机进入的学习模式通道。微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可以根据空间环境体系进行自主设计、自主控制、自主实施的个性化学习,提供给学习者学习模式具体设计的多样学习路径。微学习空间建构需要符合以学习者为主展开多样学习模式的要求,以学习模式为依据建构学习工具集库、交互网络库和资源库,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最优化控制。微学习空间提供给学习者覆盖整个学习进程的系统环境体系:线上正式学习,线上学习正在向着传统学历认证教育正规模式发起冲击,以MOOC为主的开放课程正在以数字证书认证为突破口实现创新,学习者能力认证也以数字徽章为代表推广开来,微学习空间可以提供便捷的联通接口和优化的使用环境;线上非正式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选修学习,不仅可以自主学习而且可以加入不同类型的共同体协作学习;线下正式学习,主要是对于传统教室环境的信息化转型升级,集体化空间的共同学习应当优化设计塑造为个性化学习空间;线下非正式学习,着眼服务于课下学习者有效开展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教与学模式。

3.微学习空间融合与优化发展

微学习空间作为学习者个性化的环境体系,也存在自身的生态优化发展问题。微学习空间要持续与数字化教与学体系进行动态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从而保持自身的平衡状态。微学习空间要打造成为学习者最基本的学习系统,成为整个教与学系统中最基本的学习层次。因此,微学习空间既需要发挥独立的空间系统优势,又需要开放融入到整个数字化教与学体系之中:融合,就是要建立现实当中的微学习物理空间、网络中的微学习虚拟空间,基于微学习空间主动服务于其他教与学系统,设计微学习空间与其他系统的联通接口,学习者能够基于微学习空间参与到整个学习进程之中,从而不断夯实微学习空间基础性环境地位;优化,微学习空间要不断借鉴吸收其他教与学系统优势,实现自身持续动态发展,同时吸收先进的技术成果和理念,不断创新自身的架构和观念体系;流转,就是融合与优化、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状态,微学习空间随着学习者个性发展的需要始终处于最适宜学习者开展学习的状态。

(三)微学习空间交互连续统

微学习空间建构客体资源观,形成微学习空间交互连续统,如图2所示。客体资源观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依据交互层次塔理论将客体资源分为原生资源、动态资源和再生资源:原生资源,主要体现在操作交互中学习者与学习媒体的交互,以及信息交互中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即硬件资源和学习资源,在某一阶段原生资源可以被认为是提前提供给学习者的相对静态资源,原生资源是资源体系的基础资源,也是学习者所进行的基础交互;动态资源,主要体现在信息交互中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即工具集和社交媒体,动态资源依托于原生资源,是外显化的再生资源的一部分,动态资源是资源体系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学习者所进行的主体交互;再生资源,主要体现在概念交互中新旧概念的交互,内在隐性表现为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以及基于同化和顺应的自主创新,再生资源产生于动态的认知过程之中。

微学习空间交互连续统深层次服务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创造形成学习者按需自然交互的智慧交互空间。微学习空间四维组成空间相互交织涵盖原生资源、动态资源和再生资源组成的资源系统,形成包括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三层次的交互体系,共同有效服务于学习者动态交互需求。微学习空间提供给学习者丰富的三层次交互映射的交互工具,并且提供包含不同交互层次工具组成的学习路径,学习者既可以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也可以自己构建学习路径;三层次交互工具的功能组成以及工具之间的组合也会在学习者学习进程中,一方面进行动态优化调整适应学习者学习进程需求,另一方面学习者有操作自由进行自主调整;基于三层次交互的交互连续统以学习者学习实际状况动态变化为中心来优化交互环境,尽量减少外在交互行为对于学习者学习的阻碍作用,交互的过程朝着更为自然有效的方向优化,最终形成同学习者认知与行为高度符合的智慧交互环境。

四、微学习空间建构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服务的资源建构观念转变

技术与教、学正在进行深层次整合,资源表现出由被动建构到主动服务转变。微学习空间需要将资源建构观念由单纯的增加数量、提高质量转向主动服务的建构观念,实现资源建构模式的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深入探究不同形态资源的科学整合,以及面向教与学过程的深层次服务。基于服务的资源建构观有利于推动资源发展的持续优化和高阶发展,服务于不断升级的教与学实际需要,同时为先进技术融合人资源服务当中提供了切人点;能够转变资源被动呈现模式,适应学习者动态学习需求,目的就是尽量契合学习者认知结构,降低学习者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转变资源在教与学中被动使用模式,主动建构成为优化教与学过程、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生长点。

(二)基于空间的资源建构模式对接

资源始终处于教与学体系的基础性地位,客体资源建构观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建构新模式。基于空间的资源建构模式对应于基于服务的资源服务理念:资源建构的微型化,从更为微观的层次、基于互联的理念、实现资源的多模态性、可组合性、可交互性,形成生态化的资源模式库;资源功能的模块化,形成面向学习过程服务的功能模块库,空间中既可以进行动态组合形成可选的功能使用模板,学习者也可以进行便捷地自主组合操作;资源服务的主动性,提供基于资源组合、功能模块组合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路径库,学习者可以进行选择,也可以进行自主设计。基于空间的资源建构模式就是将静态的资源、优化的技术与科学的学习理念结合起来,微学习空间就可以更便利地与其他空间系统进行资源流转,实现学习模式的变革。

(三)基于成长的微学习空间泛迁移

微学习空间不单单是完成某一阶段学习任务的环境系统,而应当成为伴随学习者成长的第二空间。微学习空间网络层次也不是固定访问的虚拟空间,而应当成为可随时按需访问的泛迁移系统。微学习空间的泛迁移能够实现微学习空间同学习者共同成长:微学习空间独立访问终身使用,学习者成长过程的终身正式、非正式学习均依托于微学习空间,微学习空间记录学习者行为、调整资源结构、动态适应学习者认知变化、吸收技术与理论成果动态进化,并且不断动态调整空间结构适应学习者的成长;微学习空间泛迁移至所有学习平台,学习者进入其他平台环境均可通过接口预先登录微学习空间,实现随时随地的访问;微学习空间的学习进化,学习者进入其他平台环境,一方面其他平台可以与微学习空间动态交互主动优化学习者访问路径,另一方面微学习空间可以吸收其他平台优势、记录学习者访问行为实现自身结构优化。

(四)基于主体的前沿技术追踪融合

微学习空间动态优化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进程,需要将技术研究关注点由关注外在环境建设到同时关注主体自身需求。2015年地平线报告中将重构学习空间作为未来1-2年应用的短期趋势,围绕微学习空间建构可以追踪关注以下技术:学习分析技术,学习分析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分析技术,学习分析数据主要来自学习者数据和智能数据,典型案例研究包括绩效评估视角、学习行为预测视角和学习过程干预视角,学习分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干预、平台建构和网络课程学习中;量化自我,通过传感器技术、可穿戴技术、移动技术等关键技术获取个体生活进程的所有数据,教育领域应用涉及到STEM教育、反思性学习和游戏化学习等方面。量化自我使教育由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变,构建变革性面向未来的学习生态;自适应学习技术,可以有效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面向服务的资源建设理念,可以实现学习者自主实施、自主选择、自我监控的学习,核心是构建学习者特征模型、知识模型和适应性模型。

自主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培养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本文以独立学院为着眼点进行研究,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几点改善建议和具体实施办法。研究目的旨在重视教学教法的改革,且提高教师与学生这两大主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地研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独立学院也应制定出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并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产学研

1013939/jcnkizgsc201520236

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的关键。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者。在国家经济保增长的同时,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此项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与国际上优秀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存在差距,其问题所在,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从我国目前大学生培养现状入手,从分析导致创新能力薄弱的缘由入手[1]。笔者以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起点,结合我国高校独立学院的特点,研究改革的制约因素及改善具体方法。

1 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当代社会中,创新作为关系到国家科学及工、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软因素。在新媒体盛行的大潮影响下,在校大学生自身是能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了解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及自己未来的就业。但当代大学生的此项能力的培养也面临诸多问题,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总体还是比较低的[2]。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创新意识淡薄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偏差的問题,有的学生是高考发挥失常,进入独立学院本身心里存在一定的阴影,想努力改变,但又缺少行动的信心和坚持到底的毅力。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单调,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灵感昙花一现而激发短暂热情,经过短时间过程火花就被实际问题所遇到的困难所熄灭,并没有探索并努力解决所面对问题的坚持不懈,学生善于迂回规避问题而要求其自主解决问题,其反应为无能为力。

12 创新能力不足

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处于教师‘教’学生才会‘学’的被动学习模式,基础学科理论不扎实,专业技术动手能力不高,“创新”此种高层次要求成为空中楼阁。少数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只能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创新团队。

13 缺少创新环境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处于建设中,缺少在科研方面能力强的专家与带头人,科研立项申请都较难通过,科研课题较少。因此学生缺少参与科研的环境,无论从经费还是科研梯队方面都难以落实和实现。

14 创新成果少

学生的创新项目主要源于兴趣和爱好,与生产、生活实际衔接距离长,很难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独立学院科研创新经费短缺,缺少经济支持,无法做好创新产品的推广完善与相关者反馈,科研成果难以得到真正的转化和应用。

2 独立学院影响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21 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就等同实现了多年的理想,终于可以摆脱繁重学习的任务,父母的束缚,很容易造成阶段性的放纵。由于对四年的学习生活没有规划,不能自主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更是沉迷于社交网络或游戏,导致学习生活过于松散。对于社会发展缺少积极地认知,对自身专业所涉及的行业感到茫然,对于所学知识落脚点不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与当代高等学校的学生中。

22 应试教育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突击学习以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考试所考核的内容往往是对书本上独立的浅层的理解,缺少对学生综合实际能力的考核环节。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奖学金而只学跟考试相关的知识章节,从而忽略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3]。事实证明很多学业成绩普通的学生更具有科研及创新潜力,有待开发和深入培养。

23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灵活性弱,缺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课程或即便开设的也不能真正达到目的。多以理论型教学内容为主,无法真正和实践做到结合。一些课程根本无法适应就业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需要进行实时调整的课程设置不明朗。

24 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无法吸引学生,学生没有兴趣就无法深入研究。很多教学内容几十年不变,很多教材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更是晦涩难懂,严重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教师也欠缺将理论直接融合到实践应用的能力,学生更是难以活学活用。

25 自主创新培养资金不足目前高等学校没有专门用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专用资金。

3 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改革建议

31 从意识出发在学生升入大学开始,引入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社团的项目展示和宣传吸引更多社员加入。在大学基础课程开设同时,加入创新方法的讲座。提倡举行学生创新大赛的优秀作品展,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进而提高创新意识,以兴趣为引导,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得到提高。

32 教师应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教法上也要创新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运用启发式,双向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也激励教师要不断提高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自身能力过硬,才能引导学生,适时引领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拓宽知识面,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提倡跨学科训练,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创新设计更具有全面性[4]。在课上引入项目教学,从根本上联系理论与实际,让学生学习过程不再迷茫,知道为什么学,有什么用,怎么用,形成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专业知识与生活生产相结合的创意征集,鼓励学生利用学生社团完成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是学生在申请流程及技术提高方面乃至发明想法方向上提高其积极性。促使学生放开胆量想象,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之的思维。

33 开放创新实验室,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

充分利用学校的原有实验室资源,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5]。由教师或优秀学生代表定期布置创新任务,定期做小组汇报与组间交流,分阶段进行验收,帮助学生更好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34 组织大学生自主创新团体

对相同创新项目有兴趣的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定期进行评比,压力转化为动力。学校在这方面给予支持,无论是经费上还是教师工作上,对于参与创新社团的指导教师可以考虑计入学时或年终考核。

35 制定大赛的奖励机制,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推动作用[6]。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大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大赛,光电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大赛还有数学建模大赛,以竞赛模式的培养是近年来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有能力的大学生提供经费支持,得奖学生给予奖励或纳入奖学金评定趋向更为合理。

36 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创建自主创新实践体系

多设立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7]。最好为开放性题目,激发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科研训练或课程设计当中,教师给定题目后,提出基本要求和发挥要求,由学生自行查询相关资料,可以制定不同方案实行,对于有创新性的实施方案要大力支持,而应避免千篇一律的复制和仿制,在相关评定的分数上也应该突破传统等级比例的限制。

37 独立学院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学校的科研力量能够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的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调动广大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改进对教师绩效的考核办法,实现大学科技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科教学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教师与学生互为这一工作的主体,二者应相互学习,积极探索。学生应注重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努力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学生迈出科研创新第一步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引导和鼓励工作,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创新发展的平台。教师更要不断进取,提高自己的科研业务能力,使自身素质过硬,才能有效推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进程,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学,2005,91(3):50-53.

[2]辛建,赵祥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与解困路径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6(5):14-15.

[3]曾红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6):31-33.

[4]汤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探析[J].成人教育,2010,278(3):66-67.

[5]李范珠,包强,赵燕敏,等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作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21-23.

[6]李国锋,张世英,李彬等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5-27.

[7]李楊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自主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然而教学发展到今天,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一个班的人数动辄

七、八十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为了让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让优秀学生更优秀,让学困生想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分层”教学法进行了大胆尝试。 做数学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对全班学生布置相同的书面作业,如果容易吧,基础好的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而且由于这种作业对他们讲太“小儿科”了,所以他们没有什么兴趣去多动脑筋和检验,总是相互之间比谁先做好,谁先给老师批,至于说错个个把题目也只是一笑而过——我只是粗心而已吗!而不良后果不仅是这些学生错了个把题目,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这种不讲质量只求速度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后面学生的解题心理,也想着快点完成,根本不考虑自身的基础,长此以往,学生就会

影响数学教学质量。如果作业难度大点吧,基础好,有能力的学生是感兴趣了,肯花心思了,就会比谁能正确解答了,但这种题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讲,特别是班中的学困生来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是错,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成绩肯定一蹶不振,这样肯定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由于受思维速度、智力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学习数学,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就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不能一棍子打死——按同一要求、标准来布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其数学品质,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经常体会作业成功的喜悦,建立能学

成绩。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自助餐”,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必做题

⒈星星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7=(

)

7×6=(

)

口诀:(

)

口诀:(

)

5×7=(

)

7×3=(

)

口诀:(

)

口诀:(

)

⒉月亮餐:填上合适的数。

)×7=

42 7×(

)=3

5(

)×4=28

7×(

)=49 B选做题

太阳餐:想一想,能填几?

7×5+7=7×(

)

7×7-7=7×(

)

设计反思: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两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又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设计了以下作业:

A必做题

⒈看谁算得都对。

4×8+2

3 54÷9×8

3×6÷2

3人一排,站3排,共击破18个气球,平均每人射中几个气球?

⒊宣传牌上左边有4棵树,右边也有4棵树,每棵树上有3个△,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

⒋动物园里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每个窝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

B选做题

智慧宫里的魔术师把一根长16米的彩带,对折以后,再对折,轻轻一吹,彩带都断开了,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设计反思: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四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三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只要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直接完成,知识的应用较为直接, 重点是让其巩固课堂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而对于学优生,则以提高拓展为主,充分发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提高综合、灵活运用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过程中梳理、完善自己的思

路,发展、开拓自己的思维。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有利于全面提高作业质量。 又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 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 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 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反思: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后,可以设计以下三类作业,供学生自选完成。

A、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组填空题。 (1)一年有 个月,其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大月有 天,小月有 天。还有一个月份,它的天数比其他月份都少,

这个月份是 月。 (2)2005年所有的大月共有 天,所有的小月共有 天,二月有 天,全年共有 天。2005年共有 个星期零 天。 (3)2008年是 年,全年有 天。2009年的第一季度有 天。 (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 年 月 日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 (5)今年寒假,我们从1月25日放假,到2月19日开学,一共放了 天。 (6)妹妹在外婆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共62天。这两个月是

月和

月,也可能是

月和 月。

B、制作年历:根据所学知识,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年份,利用我们所学过的年月日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一幅精美小年历。

C、查找有关年、月、日的资料,了解年、月、日的来源,完成一张数学知识小报。

设计反思:这样的作业设计,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又体现了明显的发展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在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分层作业就是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类似“☆级、☆☆级、☆☆☆级”或“A、B、C”这样体现三种难度的作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得到不同的发。当然要设计好分层作业的题

自主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学校: 班级 : 性别: 1. 你希望怎样学习?( )

A.独立支配学习时间 B.有一定自主权

C.希望老师与家长安排好,不要自主权 D.说不清楚 2. 你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如何?( ) A.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B.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C.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 D.经常来不及完成学习任务 3. 你在课前预习的情况如何?( ) A.全部认真预习 B.基本上预习 C.有时预习 D.没时间预习 4. 你的预习方法是什么?( )

A.看一看课本 B.力求弄懂新知识 C.借助教材完全掌握有关知识

5. 你在预习时是否查阅有关资料?( )

A.经常找资料做进一步了解 B.偶尔找一点资料 C.没时间找资料

6. 你上课时怎样做笔记?( )

A.写下老师的板书 B.在课本上圈点批注 C.默默地记在心里 7. 你做作业时,遇到问题主要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 A.完全靠自己思考解决 B.找有关参考书 C.问老师或同学 D.不解决,等老师明天讲解 8. 你是否经常阅读课外读物?( )

A.经常阅读 B.有时阅读 C.偶尔阅读 D.没时间阅读 9. 你认为自己的知识、本领主要来自于什么?( ) A.老师的讲授 B.自己独立学习 C.不同的学科情况不同 10. 你在总结学习情况方面是怎样做的呢?( ) A.经常总结,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B.有问题时找找原因 C.只是不断努力,不总结

11. 你在掌握学习方面怎样?( )

A.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B.经常借鉴别人的方法 C.除了刻苦努力,没有什么方法

同学们,你们好!为了了解你们的自主学习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希望把你们的情况如实地写出来,这样就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参考信息,以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指导你们改进学习方法,使你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希望你们真诚地毫无顾虑地按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本问卷调查不记姓名,答案与你们的学习成绩和操行等第成绩完全无关。请同学们认真填写每一项。

学校:

班级 :

性别:

1. 你希望怎样学习?(

)

A.独立支配学习间

B.有一定自主权

C.希望老师与家长安排好,不要自主权

D.说不清楚 2. 你认为老师课堂教学在时间分配上总体现状如何?(

) A.老师上课应该多讲一些

B.老师上课讲得太多 C.老师讲课所占时间合适

3. 你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如何?(

)

A.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B.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C.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

D.经常来不及完成学习任务 4. 你在课前预习的情况如何?(

)

A.全部认真预习

B.基本上预习 C.有时预习

D.没时间预习 5. 你的预习方法是什么?(

)

A.看一看课本 B.力求弄懂新知识 C.借助教材完全掌握有关知识

6. 你在预习时是否查阅有关资料?(

)

A.经常找资料做进一步了解 B.偶尔找一点资 C.没时间找资料 7. 你上课时的状态大体是什么?(

)

A.想记住老师的每一句话

B.对老师的话能进行思考 C.老师讲得太罗嗦了,经常要开小差 8. 你上课的思维状态怎样?(

)

A.紧紧跟着老师走

B.带着疑难问题听讲

C.自己的思考走在老师的前面 9. 你上课时怎样做笔记?(

)

A.写下老师的板书 B.在课本上圈点批注 C.默默地记在心里 10. 你的复习方式是什么?(

)

A.先复习,后做作业

B.先做作业,有问题才翻书

C.先完成作业,然后复习

D.只完成老师的作业,不再复习 11. 你做作业时,遇到问题主要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

A.完全靠自己思考解决

B.找有关参考书

C.问老师或同学

D.不解决,等老师明天讲解 12. 你是否经常阅读课外读物?(

)

A.经常阅读 B.有时阅读 C.偶尔阅读

D.没时间阅读 13. 你认为自己的知识、本领主要来自于什么?(

) A.老师的讲授 B.自己独立学习 C.不同的学科情况不同 14. 你在总结学习情况方面是怎样做的呢?(

) A.经常总结,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B.有问题时找找原因 C.只是不断努力,不总结

15. 你在掌握学习方面怎样?(

)

A.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B.经常借鉴别人的方法 C.除了刻苦努力,没有什么方法

16. 在学习方面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什么?(

)

A.充满自信 B.比较有把握 C.需要再努力 D.比较困难 17. 在双休日或寒、暑假你每天会花多长时间在学习上?

上一篇:电子类专业论文下一篇:模拟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