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功能材料论文范文

2023-03-17

建筑功能材料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论文选取开封旅游文化丛书为材料,以功能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汉英翻译实践。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汉语旅游文本翻译进行探讨,以达到语言和文化的较好翻译效果。并由此得出结论:应用功能理论翻译汉语旅游文本,不仅有助于确定文本的基本翻译策略,还能实现特定文化语境下文本的交际目的,在传递信息和吸引游客方面都有很好表现。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旅游翻译 山陕甘会馆

【Key words】functionalism; tourism translation; Shan-Shaan-Gan Guild Hall

一、引言

在现今的汉语旅游文本翻译中,太多的错誤导致信息传递失真。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既做到语言之间成功的转换,又实现文化层面的完美诠释,这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是一个长期困扰译者的课题。本文将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翻译实例,探讨汉语旅游文本翻译中的一些方法和策略,抛砖引玉,为汉语旅游文本翻译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德国学者诺德(Nord)曾对功能翻译理论给过一个明确的定义:“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文本与翻译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研究”。现代功能翻译理论基本上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流,除了德国学者以外,英国学者纽马克(Newmark)提出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和美国学者奈达(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论”也属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范畴。

1.功能翻译主导理论——“目的论”。“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Vermeer)和诺德(Nord)等提出来的,它形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其主要观点是: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翻译策略,而不是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原文的功能。

2.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也在他的翻译理论中将语言功能和翻译结合起来。将各类文本体裁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并明确指出“表达型文本”适合用语义翻译,而“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适合用交际翻译。

3.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基于他对《圣经》的翻译研究而提出来的,其原则同样把翻译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他提出译者应该要用一种“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使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

从费米尔、诺德、纽马克和奈达等人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将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注重文本或语言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这恰恰与实用性极强的旅游文本翻译的要求非常切合。旅游文本翻译特有的交际目的决定了它的“信息性”、“呼唤型”文本功能作用十分突出,而且大多以译文读者为中心,重译文功能轻原文形式。想有效解决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策略和方向性问题,可以从功能翻译理论中寻求启示和理论依据。

三、汉语旅游文本特点及其功能

首先,汉语旅游文本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其本身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语言之间的对应,还应该保证原文本内文化信息在译文中的体现。这也是汉语旅游文本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由于深受汉语古典山水诗词及山水游记散文等作品的影响,汉语旅游文本的语言表达常常伴有大量的对偶平行结构和四字短语,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达到音形意皆美、诗情画意盎然的效果。而英语旅游文本大多简洁明了,结构严谨而不复杂,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又需要考虑读者的审美心理和语言习惯,不能一味地按汉语习惯在英译文中行文用字。

再次,汉语旅游文本属于典型的“呼唤型”文本,它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诱导行动。而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语言交际,实现原文的功能与意图,以求信息接受的最大社会效应,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中国的景观与文化。所以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重点”。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抓住“传播中国文化”和“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这两点关键,从原文中选取游客易于理解并乐于接受的旅游信息,在译文中予以表达。

四、《关帝神工:开封山陕甘会馆》翻译方法及策略

本文选取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开封山陕甘会馆介绍中“美好心愿道吉祥”一章为材料进行分析。这一旅游文本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文言色彩浓重,历史文化信息量大,并含有大量的吉祥俗语和文化典故,这些也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下面将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就具体例句翻译时所使用的方法及策略逐一进行分析。

1.注释性增译 (Amplification)。例1. 开封山陕甘会馆遍布着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

The auspicious motifs that appeals to the masse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Shan-Shaan-Gan Guild Hall in Kaifeng (Guild of merchants from Shan Xi, Shaan Xi and Gan Su provinces in Kaifeng city).

如果不加注释,不要说外国游客,没有当地背景知识的中国游客也很少有人准确理解“山陕甘会馆”的意思。

例2. 龙,发展到明清时代,可谓竭尽其态、登峰造极。

By Ming (1368-1644A.D.) and Qing Dynasties (1644~1911A.D.), the concept of dragon had reached its peak of perfection.

中國历史悠久,封建朝代更迭频繁,给出年代的起止时间,使外国读者对各个朝代所处的历史时期一目了然。

例3. 会馆的主人借助关羽关圣帝君的威灵和地位,大胆巧妙的雕刻了千姿百态、造型生动、色彩绚丽、气势非凡的“龙”。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prestige and status of Guan Yu or Emperor Guan (one of the best known Chinese historical figures in the historical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respected as the epitome of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the master of the guild hall boldly and tactfully engraved vivid, colorful and splendid dragons in a great variety of shapes and forms.

提到“关羽”、“关帝”,国人无不耳熟能详,但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外国游客是无从知晓其忠义的象征,其受人尊崇的地位。加入适当的注释,既不增加游客过多的阅读信息,又有助于外国读者正确理解原文内在逻辑联系、了解中国文化。

2.修辞性省译 (Rhetoric Omission)。例1. 唐末五代下至明清,中国吉祥符画更加世俗化,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寄托理想,心愿和情感的重要形式。其直观形象和深长意味,不仅上达宫廷大内,王侯朱门,还下至市井瓦舍、茅屋柴扉,显露了其独有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During a thousand years from Tang Dynasty (618~907A.D.) to Qing Dynasty (1644~1911A.D.), auspicious motifs were even more secularized, which became the anchor of ambitions, wishes and emotions of Chinese people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ir visual images and profound meanings, prevailing among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revealed a unique and infectious vitality.

汉语行文用字多用四言八句,追求平行对偶。而英语写作讲究表达客观、简约,行文用字忌讳重复堆砌。原文中“唐末五代下至明清”,旨在说明年代起止,若一一将朝代译出,则译文状语冗长无比,破坏原文主旨表达。所以仅用“唐至清”一言以蔽之。而“上达宫廷大内,王侯朱门,还下至市井瓦舍、茅屋柴扉”表明的就是社会各个阶层,用“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恰好可以实现功能对等。

例2. 会馆的吉祥图案式样最多的还是反映广大人民追求生活美满、安居乐业、事业发达、人丁兴旺、家道昌盛、富贵平安、长寿延年、国泰民安等良好祝愿。

Most of them (the auspicious motifs) reflect people’s best wishes of pursuing happiness, wealth and health.

汉语原文中“生活美满、安居乐业、事业发达”等等纯粹是出于行文用字而无多大实际意义的表达,若全盘照直译出,势必破坏译文美感,所以必须对原文表达做出修改,只需表达“良好祝愿”即可,以有效吸引读者:

例3.“三阳开泰”的典故源于《易经》:“十月为坤卦,纯阳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

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国人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此处引经据典的目的,无非是想说明“三阳开泰”的出处。但是,所引的古文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难以明白,对于那些不谙中国文化的外国旅游者显然更是多此一举。纵然译者费九牛二虎之力将引文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在英语中交代清楚,效果又会如何?不如将这些不影响原文中主要信息量的冗余部分删去,作如下处理,求得功能上的对等:The allusion of“Three Yangs bring bliss” comes from“Yi Jing” (The Book of Changes).

3.音译加注 (Transliteration and Explanation)。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语言显然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即文化空缺,当然也就没有现成的可套用的译法。(陈莉,2010)从目标语读者角度出发,音译加注是不同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最适合解决文化词语空缺问题。

例1.综观会馆的吉祥图案,大多与福、禄、寿、喜有关。

Looking throughout Shan-Shaan-Gan Guild Hall, most motifs are concerned with Fu (good fortune), Lu (fame and social status), Shou (longevity) and Xi (joy and happiness).

在汉语中,“福、禄、寿、喜”是四个具有特殊吉祥意义的汉字,此时文本翻译已不仅仅是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同时也在承担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音译加注效果比较好,使外国人既能读懂译文,又能最大限度地传递出原文的文化核心。而随着认知度的提高,这些词也能像外来语一样被人们所广泛接受。

例2.在建筑、服饰、器物等上施以龙、凤、象、鹿、鹤、鱼等善灵纹样,寄意吉祥、美好,借以祈福;施以饕餮、夔、鸮、枭魈等恶灵纹样,寄意鉴戒、诅咒,借以镇邪。

Therefore, motifs of dragon, Chinese phoenix, elephant, deer, crane, fish, etc. were decorated on the buildings, clothes or artificial objects in order to pray for blessings. On the contrary, motifs of Tao Tie (a mythical ferocious and gluttonous animal), Kui (a one-legged monster in fable), Xiao (a kind of owl) and Xiao (demon in mountain like a mandrill), were given the meaning of warning and curse.

象、鹿、鹤、鱼等常见动物可以直译,而“饕餮”、“夔”、“鸮”、“枭魈”等都属于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动物,属于“文化空缺”的特定词语。如果单纯用形象相似的动物名称替代,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本文所选取的材料中,凡是涉及“文化空缺”的词语,如“元宝”、“蟢子”等都基本采取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

4.直譯 (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也是汉语旅游文本翻译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包括两层意思,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按照字面意思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在以传播文化为首要目的时,可采用直译法将汉语中特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移植”到英语文化中去。

例1.“三纲五常”。“Three Cardinal Principl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

例2.“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一百二十岁旧称“花甲重开”,一百四十岁为“古稀双庆”。“The greatest Shou is a hundred years, a medium Shou is eighty years and the lowest Shou is sixty.” In the past, a hundred and twenty years old is called“Hua Jia (sixty years) blossoms again” and a hundred and forty years old is named“Double celebrations of Gu Xi (seventy years)”.

例3. 春秋时期又将天球分为五宫并配以五色,以北极星为中心的紫微垣宫,东宫青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四灵)。

And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the celestial sphere was separated to five palaces matched with different colors, the Purple Forbidden Enclosure Palace (with Polaris as its hub), Azure Dragon of the East, White Tiger of the West, Vermilion Bird of the South and Murky Tortoise of the North. (These four animals are deemed Four Spirits).

直译法可使译文简洁明快,又能保留汉语文化词语的原汁原味。然而不可否认,直译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逐字翻译是十分死板的,而且英汉在语言单位,句法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词语。

5.意译 (Free Translation)。意译就是按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来进行翻译,舍弃了词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着眼于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根据功能翻译理论,考虑到译文的效果,译者可以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

例如:三元及第 Three top student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连中三元 Win the three highest literary degrees in succession;辈辈封侯 Preserve the rank of nobilit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喜得连科 Congratulations on pass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continuously;六合同春 Full of vitality in six directions;四海长春Four seas in prosperity forever这些吉祥用语都有着各自的典故、谐音双关或暗示意义,但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性,只能牺牲其在汉语中特定的概念意义,而将其暗示的吉祥内容译出。

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法,都应该从汉语旅游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出发,“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重点”,忠实准确地实现旅游文本的“信息传递”、“诱导行动”或“传播文化”等功能。

五、结语

通过对功能翻译理论学习和研究,我们认识到翻译是一个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复杂过程,对于汉语旅游文本的翻译来说,应该确立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传递信息”与“呼唤游客”的功能。本文围绕山陕甘会馆描述吉祥文化方面的文本进行了探讨和英汉对比实例分析,但就汉语旅游文本而言,其范围还远不止这些,景点介绍、旅游指南、告示标牌等在我们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尽管如此,通过本文翻译个案的分析,仍然总结出了汉语旅游文本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和规律来,希望对旅游翻译及传播中国文化多少有些帮助。

参考文献:

[1]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陳莉.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J].科技信息2010(5):591.

[5]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廖素云,陶燕.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汉英旅游翻译[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109-112.

[7]刘艳.浅谈中国旅游文化的翻译[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 2006.

[8]文军,邓春,辜涛.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J].中国科技翻译, 2002(1):49-52.

[9]游丽琴.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D].福州:福州大学,2006.

[10]严大为.功能翻译理论对汉语旅游文本翻译的影响[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作者简介:严大为(1980-),男,江苏苏州人,上海电机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

建筑功能材料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Half-Heusler金属间化合物、方钴矿、纳米技术和超晶格材料等新型热电材料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热电材料金属间化合物超晶格材料

0 引言

热电材料又称温差电材料,是一种利用固体内部载流子的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的直接相互转化的功能材料。随着新材料合成技术的发展以及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计算机来研究化合物能带结构参数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热电材料的研究日新月异。

1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1 传统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50年代,苏联的Ioffe院士提出了半导体热电理论,Ioffe及其同事从理论和实践上通过利用两种以上的半导体形成固溶体可使ZT值提高,从而发现了热电性能较高的致冷和发电材料,如Bi2Te3、PbTe、SiGe等固溶体合金。

常规半导体的ZT值主要依赖于载流子的有效质量、迁移率和晶格热导率,优良热电材料一般要求大的载流子迁移率和有效质量,低的晶格热导率[1]。根据这些理论原则,发现了上述的一些较好的常规半导体热电材料,如适合室温使用的Bi2Te3合金、适合中温区(700K)使用的PbTe、高温区(1000K)使用的SiGe合金,更高温度(>100K)下使用的SiC等。

1.2 新型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Half-Heusler金属间化合物

Half-Heusle金属间化合物的通式为ABX,A为元素周期表左边的过渡元素(钛或钒族),B为元素周期表右边的过渡元素(铁、钴或镍族),X为主族元素(稼、锡、锑等)。Half-Heusler金属间化合物是立方MgAgAs型结构。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在室温下有较高的电导率和Seebeck系数,可以达到300μV/K,在700~800K时,材料的ZT值可达到0.5~0.6,但缺点是热导率也很高(室温下为5~9W/(M·K))[2]。

1.2.2填充Skutterudite化合物

Skutterudite化合物是指具有CoAs3型结构的材料,中文名为方钴矿材料,结构通式可表示为AB3,其中A为Rh、Co、Ir等金属元素,B为Sb、As、P等非金属元素。其具有复杂的立方晶体结构,如图1所示,每个单胞中存在两个大的空隙,大质量的金属原子可以填充到空隙中,形成填充方钴矿结构。填充原子在空隙中振动,对声子产生很大的散射,大幅度降低晶格热导率[3]。填充原子越小,质量越大,晶格热导率的降低就越明显。

早期的填充方钴矿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稀土原子的填充,且多为P型材料,ZT值可达到约1.0,但是稀土元素在CoSb3结构中的填充率较低。在N型系统中,Chen等[4]在2001年首次报道了碱土金属原子Ba在CoSb3中的稳定填充结果,且实现了高达44%的填充量以及高于1.0的ZT值。研究表明,通过多原子复合填充可以显著降低晶格热导率。

1.2.3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可以在高温以及氧气氛中使用,并且大多数氧化物都无毒、无污染、环境友好,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热电材料。1997年Terasaki等[5]发现层状金属氧化物NaCo2O4具有很好的热电性能,具有很高的Seebeck系数和低的热导率。Funahashi等[6]制备了Ca2Co2O5单晶晶须Seebeck系数在100K时为100μVK,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973K时达210Μvk。金属氧化物热电材料的不足在于电导率偏低。

1.2.4纳米技术和超晶格材料

HickslDetal[7]对Bi2Te3二维叠层状结构材料热导率的理论计算表明,随材料叠层厚度的降低,热导率大大降低,若能制成纳米厚度且各层晶体取向不同的纳米级超晶格,材料的ZT值将比块体材料提高10倍,室温下达到6.9。AnnHetal[8]有关不同晶粒尺寸的CoSb3材料的传输性能研究表明,微米级晶粒尺寸的减小可以检测出热电性能的提高。因此,制备亚微米级特别是纳米级小晶粒尺寸的多晶材料将是制备高性能热电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超晶格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薄层周期性交替生长而成。当两种材料的带隙不同时,能把载流子限制在势阱中,形成超晶格量子阱,产生不同于常规半导体的输运特性,提高了態密度。Dresselhaus的近似计算表明,随量子阱阱宽的减小,ZT值单调增大。

2结语

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以及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热电材料作为一种环保、清洁的新能源材料近年来备受关注。以Half-Heusler金属间化合物和方钴矿为代表的新型热电材料在温差发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材料微观结构的纳米化是提高材料热电性能的重要用途之一。

参考文献

[1]徐桂英,葛昌纯等.热电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方向[J].材料导报,2000(11),14(11):38-41

[2]李洪涛等.热电材料的应用和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A:综述篇,2012(8), 26(8):57-61

[3]Masaki O, Yasutoshi N, Hiromasa T K, Isao A N. Evaluation of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of impurity-doped PbTe[J]. Materials Transactions, 1998,39(6): 672-678.

[4]Chen L D, Kawahara T, Tang X F,et al. Anomalous barium filling fraction and n-type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BayCo4Sb12[J].Appl Phys,2001, 90(4):1864

[5]Tan Z S, Jesser W A, Rosi F D.Microstructure of thermoelectric SiGe alloys containing fullerite[J].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1995,33(2-3):195-203

[6]M.H.Ettenberg,J.R.Maddux.Improving Yield and Performance in Pseudo-Termary Thermoelectric Alloys(Bi2Te3XSb2Te3)(Sb2Ses)[J].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1997,179(1):495-502

[7]Joseph R Sootsman, et al.New and old concepts in thermoelectric maerials[J].AngewChemInt Ed, 2009, 48;8616

[8]Shi X ,etal.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high thermoelertric figure of merit in n-type BaxYbyCo4Sb12double-filled skutterudites[J].ApplPhs Lett,2008,92,182101

建筑功能材料论文范文第3篇

复合材料因其比强度、比模量高的特点在汽车、船舶、以及飞机制造工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其面内的抗拉强度与刚度较高,而层间性能较差。碳纳米管(CNTs)超强的力学性能为改善复合材料层间性能提供了新途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因为其比强度、比模量高以及质量轻的特点在汽车、船舶、以及飞机制造工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复合材料层板的性能存在着各向异性的特点,其面内的抗拉强度与刚度较高,而抗压缩性能以及层间性能较差。例如复合材料层板吸收冲击载荷的能力十分有限,冲击后材料的性能会明显的下降,其原因是它的塑性较差并且界面相对薄弱。界面决定载荷从基体向增强体传递的效率,对于复合材料强度特别是偏轴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复合材料的损伤累积与裂纹传播历程起一定影响。因而改善纤维复合材料层间性能也是提高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有效途径。

CNTs是新型功能材料,具有大的长径比、超高的强度和模量、韧性好、密度低、更兼具特殊的电子学性质,是复合材料的优秀改性剂和理想的功能、增强材料。其超强的力学性能可以极大地改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相比于传统纤维,碳纳米管与树脂之间的应力传递效率要高出传统纤维10倍。并且碳纳米管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因此,在传统复合材料中引入碳纳米管,借助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大长径比、各项同性等特点,成为了改善传统复合材料层间性能的有效途径。碳纳米管存在于裂纹前缘还可以通过架桥作用、碳纳米管的断裂以及碳纳米管的拔出吸收能量以减缓裂纹的扩展。从而提高其层间的断裂韧性以及使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目前碳纳米管改性纤维复合材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3类:通过碳纳米管对于树脂基体的改性,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碳纳米管对于纤维进行改性,从而增加纤维与树脂界面性能以及层间性能,从而综合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通过碳纳米管对于预浸料进行改性,从而改善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及其他性能。

一、碳纳米管改性纤维复合材料主要方法

碳纳米管分散在树脂基体中,能够起到增强界面,以及增强基体的作用。一方面能改善环氧树脂基体的力学性能。另一方面在纤维与树脂界面处CNTs的搭桥作用,可以有效传递应力,阻止裂纹扩展,增韧纤维与树脂界面。树脂的固化特性以及力学性能,也会受到碳纳米管的影响。但是由于分散在界面处的CNTs有限,对界面的影响较小;目前碳纳米管与聚合物进行复合的方法主要有3种:直接共混法、溶液共混法和原位复合法。直接共混法是工业上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可进行规模化生产,此方法将碳纳米管直接分散在树脂基体中。溶液共混法是将碳纳米管与树脂共同分散在溶剂中进行混合或先将碳纳米管分散在溶剂中再加入树脂基体进行混合。原位复合法是指将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单体混合后进行单体聚合,这种方法中碳纳米管与基体的界面结合性能较好。

Zhiqi Shen[1]将CNTs与尼龙混合后制膜再与玻璃纤维组成复合材料层板,并研究了CNTs含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以及耐火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当碳管添加量高于2%时,复合材料层板的抗弯极限增高36%。Tugrul Seyhan[2]使用3辊研磨法(见图1),将环氧树脂与CNTs进行混合后通过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法制备了复合材料层合板。实验发现通过在树脂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1%的胺基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后,复合材料层板的II型断裂韧性(GIIC)以及层间剪切强度分别提高8%与11%。但是I型断裂韧性没有明显的提升。通过SEM观察了碳纳米管的分布以及断口形貌,发现3辊研磨法对于碳管在樹脂中的分散优于声波降解法以及高速剪切法,并且CNTs在界面起到了增强作用。

Lars B ger[3]等使用3辊法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混入RIM 135环氧树脂中,之后使用真空灌注工艺制备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考察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静态拉伸以及动态疲劳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在树脂中存在着CNTs的团聚现象。作者通过检测复合材料拉伸过程中的电阻变化来判断初始裂纹的产生。经过测试发现,加入质量分数为0.3%的MWCNTs后产生初始裂纹的压力提高,疲劳性能也有所提高。V.Kostopoulos[4]将多壁碳纳米管使用3辊研磨的方法分散到双酚A树脂中,制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层板后,研究了层板的冲击后性能。研究表明,经碳纳米管改性后的层板相比于未改性层板冲击后的压缩模量以及压缩强度都有所提高,并且冲击后的压缩-压缩疲劳寿命也有所提高。Naveed A.Siddiqui[5]等将碳纳米管进行表面处理后,先分散在丙酮中,再与环氧树脂均匀混合,探究了碳纳米管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7%和1.0%的环氧树脂的流变特性与固化特性,得到结论为:环氧树脂的黏度随着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表面处理过的碳纳米管对于树脂固化行为的催化活性在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低于0.5%时可以忽略不计,而当碳纳米管的质量分数增加至1.0%时,催化活性显著提高。A.Rahaman[6]等人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加入对于树脂固化行为的影响。在其研究中使用溶液共混法将碳纳米管与树脂进行混合,混合后将溶剂挥发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分别制备了功能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与非功能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对3种碳纳米管的质量分数进行了研究,分别为0.1%、0.5%及1.0%。实验研究表明,由于碳纳米管的加入给分子链运动带来的阻碍作用,使得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出现改变,并且通过DSC数据分析发现,碳纳米管的加入会使得树脂的固化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作者认为其源于碳纳米管较高的导热系数。李兆敏[7]使用羧基化和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溶于丙酮溶剂后与环氧树脂进行混合,模压成型后环氧树脂的力学性有了较大的改善,体电阻率有明显的下降。Behnam Ashrafi[8]通过一系列的反应条件将单壁碳纳米管通过化学键与树脂连接再将树脂灌注到预成型体中固化成型,最终制得的复合材料层板的冲击后压缩强度提高3.5%,GIC提高13%,GIIC提高28%。

二、碳纳米管改性纤维

碳纳米管改性纤维的方法主要分为2种: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CVD)在碳纤维表面直接生长出碳纳米管;另一种则是通过化学或者物理键合把碳纳米管接枝到碳纤维表面。碳纳米管在纤维表面的沉积可产生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如图2所示)。多尺度增强复合材料可以充分发挥碳纤维和碳纳米管的优势性能,显著改善树脂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界面强度。其原因在于多尺度的形貌可以大大增加纤维与基体的接触面积,增强界面的机械啮合作用。另一方面此种方法可以实现碳纳米管的定向排布,由于碳纳米管具有很好的韧性,因而也可提高基体材料的韧性。另外,碳纳米管可以起到阻止裂纹扩展的作用。若CNTs表面含有活性基团,还可提高与基体树脂之间的浸润性。

1.化学气相沉积

2009年,利用CVD方法,Sager[10]等人通过调整CVD生长碳纳米管的条件参数,制备2种不同形态的增强体,分别为定向生长和自由生长,如图3所示,并研究了其与环氧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研究表明界面强度增长11%~71%。但作者也指出由于造成纤维的损伤,强度模量下降约12%。

Sunny S.Wicks等人使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氧化铝纤维表面沉积碳纳米管。氧化铝纤维在化学气相沉积的过程中不会造成纤维的力学性能损失。此学者研究了CNTs的沉积對于使用真空关注成型(VARI)工艺中树脂的渗透率的影响。实验表明,CNTs的沉积使得树脂灌注过程中表面积提高,从而使得渗透率下降。并且随着CNTs含量的增大,渗透率下降增多,但是并不明显。沉积CNTs后的纤维仍然具有较好的工艺性能。

虽然,通过CVD法在纤维表面生长CNTs或通过化学方法在纤维表面接枝CNTs,能明显提高界面剪切强度(IFSS),但是这种方法也会对纤维性能产生一定影响,降低纤维拉伸强度。Sager指出[11],接枝CNTs在提高IFSS的同时,也使纤维的拉伸强度降低30%,杨氏模量降低10%。纤维拉伸强度的降低是因为纤维表面被引进的催化颗粒损害。

高温处理过程去除了纤维表面的上浆剂。使得纤维与树脂基体的浸润性和化学键减弱,并且生长碳纳米管所使用的金属催化剂的残留也会对于树脂与增强体的界面造成污染。由于化学键合作用的减弱,此方法制备的增强体在界面性能提高方面效果非常有限。

2.化学改性法

Laachachi等[12]采用了化学改性的方法,首先分别通过酸化、热处理,分别在CNTs、碳纤维上接枝羧基和氨基,然后两者官能团间进行酯化、脱水、胺化等反应,反应过程中,以丙酮作溶剂,对纤维进行超声处理。结果表明CNTs对纤维的接枝效果较好。接枝后,CNTs以三维网络的形式富集在纤维周围,对碳纤维进行强烈的水洗及超声浴都不影响接枝效果。

Vinodp.Veedu使用直接在碳布上生长碳纳米管的方法,制备三维的增强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在厚度方向上起到了增强作用[13]。并且复合材料的硬度、面内力学性能、热传导以及电传导性和层间断裂韧性都有极大提高。此种方法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性能,但是技术设备和工艺条件要求高,并且需要清除金属催化杂质,否则也会对于界面粘结性产生不良影响。

以上的方法在多尺度增强体的制备过程中,成功地避免了催化剂的污染,有利于在实际生产中实施。但是接枝的方法可控性不强,碳纳米管可能呈倒伏状态,无法起到基体中的“铆钉”作用。同时,由于纤维表面活性点较少,接枝的碳纤维明显分布不均匀,多为缠结状态,与纤维的结合强度无法保障。

3.碳纳米管浸润剂改性法

由于以上提到的化学改性纤维的方法对条件要求较为苛刻并且会对纤维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有许多学者提出将碳纳米管加入到纤维浸润剂中,并且尝试用多种途径将CNTs分散并固定在纤维表面上。这种方法可以利用碳纳米管分散在树脂中的技术,并且又不会对纤维造成损伤。目前文献中提到的途径有表面涂覆法与喷涂法以及VARIM浸渍技术。

(1)表面涂覆法

表面涂覆法是将碳纳米管加入到环氧树脂中制成浸润剂,然后将浸润剂均匀地涂覆在纤维表面。香港大学Siddiqui等人[14]研究通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胶衣层改性玻璃纤维(GF)表面,用以提高纤维的拉伸性能。笔者认为,纤维的断裂往往是从微裂纹开始,这些地方往往成为高应力集中点,纤维越长,表面缺陷越多,越易破坏。碳纳米管涂层则可以弥补缺陷,同时涂层中CNTs的搭桥作用,也可以有效传递应力,阻止裂纹扩展,原理图如图4所示。涂层中CNTs的分布会影响到纤维的拉伸性能,分散较差时,会在纤维表面形成缺陷,降低了拉伸性能;CNTs/环氧树脂改性后的纤维束,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结合能力最强,拉伸强度也要高出很多。修复胶衣层覆盖在脆性纤维的表面能有效减少应力集中,提高复合材料的增强效率(裂纹治愈效果)。

Warrier等人[15]将质量分数为0.5%CNTs分别加入上浆剂、树脂基体、上浆剂和树脂基体,这3种玻璃纤维环氧树脂体系中。研究发现,仅仅通过CNTs上浆剂浸润玻璃纤维制备的复合材料与未添加CNTs的复合材料相比,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了近10%,热膨胀系数降低了31%,阻止界面处裂纹生长的断裂韧性提高了近10%,但是加速了裂纹的扩展速率,使裂纹扩展的韧性降低了53%。同样的趋势也出现在CNTs仅仅分散在树脂基体中,CNTs同时分散在上浆剂和树脂基体中。但是,仅仅将CNTs分散在上浆剂中,用未添加CNTs的环氧树脂浸润制得的复合材料,其热性能和界面性能的改善最为显著。

A.Godara[16]等人研究了玻璃纤维环氧树脂体系。同样将CNTs加入到上浆剂、基体、基体与上浆剂中。CNT的使用3辊压延的方法分散在基体与上浆剂中。作者将纤维拖拽过上浆剂溶液中(水溶性并且含有树脂以及0.5%的多壁碳纳米管),并且随后将其在120℃进行干燥;上浆剂的厚度为1~2μm,并使用单丝顶出实验来表征界面剪切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将CNTs加入到上浆剂中的增强效果最明显,其SEM图像见图5。将CNTs加入到上浆剂以及基体中的增强效果最差,笔者分析其原因为CNTs已过度饱和。

(2)喷涂法

喷涂法是将配置好的浸润剂使用喷枪直接喷洒在纤维或织物表面。此方法相比于表面涂覆法需要浸润剂具有较低的粘度。

Daniel C.Davis[17]等人将胺基化的单壁碳纳米管通过高剪切与超声分散的方式分散在乙醇中配置浸润剂。使用配置好的浸润剂喷涂在每张纤维布表面,通过烘干将溶剂挥发使碳管分散在碳纤维表面上。经过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制成复合材料层合板。实验表明,CNTs质量分数(CNTs质量与纤维质量之比)为0.2%与0.5%的碳纳米管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相比于没有用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强度与刚度以及疲劳寿命都有所提高。作者认为强度提高的原因在于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在基体与纤维的界面区域的活性点间起到纳米级的共价键连接。刚性的提高是由于碳纳米管在树脂的大分子链之间起到了共价键连接的作用。复合材料层板的疲劳性能的提高也得益于碳纳米管的界面增强作用。(3)VARTM预浸渍技术

Limin Gao等人[18]采用VARTM技术将玻璃纤维浸渍在已配制好的浸润剂溶液中,并经过一定条件的干燥挥发溶剂使CNT固定在纤维表面。其SEM图如图6所示。将其与使用3辊将碳纳米管分散在树脂中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种方法成型后的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提高,电阻率下降。使用上浆剂的方法改善电性能更加明顯。

三、碳纳米管改性预浸料

Faustino Mujika等人[19]使用将含有功能化的MWCNT的溶液喷涂在预浸料的表面,将溶液挥发后通过热压的方法制备复合材料,并测试其弯曲性能以及裂纹在层间的扩展能力。通过这种新的工艺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相比于没有CNT改性的预浸料制备的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并没有明显提升,原因在于当材料受到弯曲载荷时,中间增强层所受到的张力为零。对于裂纹的扩展能力,由于未功能化的CNTs的分布不均以及其与树脂之间的连接较弱,所以其对于层间断裂性能(GIIC)的增强效果不明显。但对于功能化的CNTs,其增强效果明显。相比于无CNTs的层板,含有质量分数为0.1%CNTs的改性层板。其层间断裂韧性的初始值增加了22%,而扩展值增加了14%。

John Williams等学者[20]先将CNTs进行等离子体改性,以提高CNTs在乙醇中的均匀分散性。制备好含有CNTs的乙醇分散液后,使用涂覆装置将其涂覆在玻璃纤维预浸料表面上,其装置如图7所示。再将乙醇挥发,之后考察无CNTs、CNTs含量为1.2g/m2、1.6g/m2及2.0g/m2层板的I型断裂韧性(GIC),并观察层合板的断裂形貌。研究表明,CNTs含量为1.6g/m2的层板GIC初始值与扩展值分别提高22%与46%。笔者认为GIC扩展值得以提高主要是CNTs的存在使得裂纹扩展的路径偏离了中间层,出现明显的纤维架桥作用。

四、结语

目前将碳纳米管分散于树脂基体对于复合材料进行增韧的方法已经较为成熟,具有易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但是此方法成本较高,不能高效利用CNTs。今后应着重提高碳纳米管的利用效率,推进其工业化应用和发展。使用CNTs直接对于纤维或者预浸料进行改性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利用CNTs,使得CNTs能够分布在纤维与树脂的界面或者预浸料层间,起到更好的架桥作用,增加裂纹扩展路径,从而起到抑制裂纹扩展,提高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性以及综合力学性能。但目前此类方法的工业化水平较低,应着眼于开发可工业化的方法并提高其成熟度。

参考文献

[1] Shen Zhiqi,Bateman S,Wu Dongyang,et al.The effects of carbon nanotubes on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woven glass fibre reinforced polyamide-6 nanocomposites[J].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9:239-244.

[2] Tugrul S A,Tanoglu M,Schulte K.Mode I and mode II fracture toughness of E-glass non-crimp fabric/carbon nanotube (CNT) modified polymer based composites[J].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2008,75:5151-5162.

[3] B ger L,Sumfleth J,Hedemann H.Improvement of fatigue life by incorporation of nanoparticles in glass fibrereinforced epoxy[J].Composites:Part A,2010,40:1419-1424.

[4] Kostopoulos V,Baltopoulos A, Karapappas P,et al.Impact and after-impact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composites enhanced with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70:553-563.

[5] Siddiqui N A,Khan S U,Ma P C,et al.Manufactur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fibre/epoxy composite prepregs containing carbon nanotubes[J].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2011,42(10):1412-1420.

[6] Rahaman A,Mohanty A.Effect of carbon nanotubes on the curing and thermomechanical behavior of epoxy/carbon nanotubes composites[J].Polymer Composites,2014,35(3):441-449.

[7] 李兆敏,王聰,韩克清,等.表面官能团化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25(3):395-398.

[8] Behnam A,Guan J W,Mirja lili V,et al.Enhancement of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epoxy/carbon fiber laminate composites using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71:1569-1578.

[9] VeeduV P,Cao A Y,Li X S,et al.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s using Reinforced Laminar with Carbon-nanotube Forests[J].Nature Material.2006,5:457-462.

[10] Sager R J,Klein P J,Lagoudas D C,et al.Effect of Carbon Nanotubes on the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of T650 Carbon Fiber in an Epoxy Matrix.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9:898-904.

[11] Boskovic B O,Golovko V B,Cantoro M,et al.Low 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fibres on Carbon Fibre Matrices [J].Carbon.2005,43(13):2643-2648.

[12] Laachachi A,Vivet A,Nouet G,et al.A chemical method to graft carbon nanotubes onto a carbon fiber[J].Materials Letters.2008,62(3):394-397.

[13] Veedu V,Cao A Y,Li X S,et al.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s using reinforced lamina with carbon-nanotube forests[J]. Nature.2006,5:3455-3897.

[14] Siddiqui N A,Sham M L,Tang B Z,et al.Tensile strength of glass fibres with carbon nanotube-epoxy nanocomposite coating[J].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2009,40(10):1606-1614.

[15] Warrier A,Godara A,Rochez O,et al.The effect of adding carbon nanotubes to glass/epoxy composites in the fibre sizing and/or the matrix[J].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2010,41(4):532-538.

[16] Davi D C,Wilkerson J W,Zhu J,et al.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fiber reinforced epoxy composite using 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tubes[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71:1089-1097.

[17] Godara A,Gorbatikh L,Kalinka G,et al.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of a glass fiber/epoxy bonding in composites modified with carbon nanotubes,[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70):1346-1352.

[18] Thakre P R,Lagoudas D C,Riddick J C.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s on interlaminar fracture toughness of woven carbon fiber–epoxy composites [J].Composite Materials.2011,45(10):1091-1105.

[19] Mujika F,Vargas G,Ibarretxe J.Influence of the modification with MWCNT on the interlaminar fracture properties of long carbon fiber composites.[J]Composites: Part B.2012,43:1336-1340.

[20] Williams J,Graddage N,Rahatekar S.Effects of plasma modified carbon nanotube interlaminar coating oncrack propagation in glass epoxy composites[J].Composites:Part A,2013,53:173-181.

建筑功能材料论文范文第4篇

关于《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教研项目以及教改文章较多[3,4,5], 介绍了讲述该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等, 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6,7], 还有一些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提出的针对性改革方案[8]。如许天旱[6]提出的纵横联系, 融会贯通教学新理念, 基于材料学、物理学以及结晶学等方面的内容, 采用层层推进及Venn流程图的方式, 将材料的力、热、光、电、磁等知识相互联系起来, 旨在真正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性。张占辉等[7]阐述科学故事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方式、优势及效果, 通过生动的案例与观点相结合, 介绍故事教学法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中的积极意义。高荣礼等[8]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特点与办学定位,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目标, 针对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结合教学科研中的实际经验, 提出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材料物理性能课的教学目的, 着手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机制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材料物理性能课程进行初步改革与探索。

针对该门课程是为功能材料专业本科生定制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而且根据我校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定位以及本校学生自身的特点, 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实验的选择定位以及设置等方面进行定制性研究, 充分挖掘可以实现创新思维的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为国家培养更专业和有钻研精神的后备力量。本文将对“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能”课程进行教学模式初探。

一、强化教学设计, 契合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重点在于进行有效地课程设计。本着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的宗旨, 设计了本课程的教学思路, 其流程如图1所示。在课程内容教授的开始, 先就大家感兴趣的一些实际应用举例, 导入这些应用中起功能特性的材料的光、电、热、磁以及相互功能转换特性等物理性能的授课内容。然后重点讲解这些物理性能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的物理机制、测试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同时, 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 让学生来进行实验操作, 进一步验证课程内容。当学生掌握了这些课程内容之后,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控制和改善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能。最后将鼓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用这些知识去解密课前提出的应用实例。

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气氛

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 大力开展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可以清晰描述微观、动态的变化过程与状态, 显著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简化信息传输转换过程, 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从而显著提高师生的互动效率和教学效果, 使教学变得轻松、有趣、简单、高效。

三、衔接基础与应用, 激发学习兴趣

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实际应用教学法, 以实际应用实例引领教学内容, 增加兴趣点, 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降低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 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比如会列举一些如图2中所示的生活中、交通运输、通讯、新能源、以及军事等领域中常见的交通监测、太阳能电池、信息存储、屏幕显示、信息传输、磁悬浮列车、芯片、隐身飞机这些大家感兴趣的实际应用, 来导出这些应用中起功能特性的就是功能材料的光、电、热、磁等物理性能。

再比如在将材料的光性能中, 会讲到光的反射、折射、衍射、散射等内容, 内容比较抽象, 可以在内容讲解之前给大家提出一些有兴趣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晴天和雾霾天的视觉效果不同?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为什么旭日和夕阳呈红色?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 而金属对可见光是不透明?为什么钻石有璀璨夺目的光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疑问针对性的学习, 一定会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细化评价标准, 助力持续改进

细化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评价标准, 采用评价量表的方式, 建立考核方案和体系。采用课堂讨论、实验技能、作业、期末考试等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积极采用考试成绩分析、专家评教、同行评教、课程目标评定以及学生反馈意见, 及时总结本课程存在的问题。比如知识点多, 难以记忆, 公式多、物理机制难、内容抽象枯燥, 学生学习热情不够;还需要增加工程应用的内容;运用模型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有效地改进措施: (1) 优化内容, 突出重点; (2) 纵横联系, 融会贯通:以电子为主线, 将光、电、磁内容衔接起来; (3) 增加科研前沿知识, 拓宽学生知识面; (4) 丰富教学手段, 增加图表、动画、视频、实物的采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积极主动与企业人员讨论培养方案, 针对企业需求, 调整课程内容。

五、采取有效措施, 培养学生工程教育实践能力

“工程教育”理念是国内外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强调高等院校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积极重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需要重视这门课程不仅要在教学上注重加强学生对物理性能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具备独特物理性能的材料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另外, 还需要突出工程实验的设计, 更好地将所学到的材料物理性能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实践中去。

本课程今后还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实验的选择定位以及设置等方面持续进行探索性研究, 充分挖掘可以实现创新思维的教学环节, 突出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为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摘要:《功能材料物理性能》是为功能材料专业本科生定制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根据我校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定位以及本校学生自身的特点, 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定制性探索研究, 充分挖掘可以实现创新思维的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效地将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 为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功能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模式初探,定制型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爱菊, 张雁红.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改革建议[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 (23) :117-118.

[2] 刘琨, 金胜明.“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3) :88-89.

[3] 刘勇, 闫牧夫, 王玉金.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以《材料物理性能》为例[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2016, 37 (5) :78-80.

[4] 李晶.《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广东化工, 2018, 45 (3) :221-222.

[5] 张小文, 许积文, 杨玲, 马传国, 陈国华.构建材料与器件的衔接桥梁创新《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4) :124-126.

[6] 许天旱, 王党会, 姚婷珍.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新理念[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15) :1-4.

[7] 张占辉, 黄志良, 王树林, 张芳, 石和彬.科学故事在材料物理性能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 2015 (44) :122-123.

建筑功能材料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加强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积极机制

引言:

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也是开展施工建设的保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得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材料的质量对于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开展材料检测的工作,才能让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以此让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1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性

1.1建筑材料检测是建筑单位发展的保障

建筑材料本身的质量就是要大大提高建筑的强度稳定性和安全性能,既能充分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和生命,又能充分保障建筑及其使用者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对建筑的生产、使用和运营的反馈要很好,业主、开发商的参与、社会主体的参与、群众的经济基础等都要有很大的提高,企业的品牌信誉和社会信誉要大幅度提高。而招投标的最终受益者也可能是工程建设单位,因为只有好的工程建设才有机会盖上楼房,今后工程建设企业的招投标应该更加顺利。

1.2寻找物美价廉的且符合设计标准材料

采用材料检验和控制技术,可以对建筑工程周围的所有建筑材料进行控制,确保材料的特性符合对象的要求。例如,在设施附近可以发现施工中使用的沙砂等材料,使对象的质量要求与试验的控制和测量指标相匹配,具有相同的质量要求,可以选择施工对象附近的材料,既保证材料质量又保证工作质量,同时有效降低材料成本,以实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标。

1.3让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护

在建筑工程开展材料检测的工作中,还能让建筑材料的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护,可以让建筑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更加规范。随着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材料的市场中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通常难以用肉眼就能分辨建筑材料的质量好坏。因此,只有对建筑材料开展专业的检测工作,才能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明确。如果施工企业在开展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建筑材料的质量不符合相关的标准,这样不但会影响建筑施工的质量,同时还会让施工企业的社会效益降低,让自身的口碑受到影响。因此,建筑企业需要重视材料检测的工作,并且可以让建材市场的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护。

2加强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方法

2.1加强取样管理

在建材的采办阶段,检验人员要加大取样力度,对送至工地的物料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工程的所有规定。同时,对不同建材样品的抽样方法也不尽相同,检验机构必须按照每种材料对应规范规定进行样品取样,以使检验结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例如,在混凝土的检验中,若采用袋式混凝土,则须选择20处不同的试件,并按相同的数目进行取样;若为散水泥,则须由槽车中随意取样,且每批取样至少为3辆。每一种样品的样品的质量必须大于12公斤。在钢的检测中,应该从任意两条中选择一条,每个条取一条拉伸或冷弯的试条;而在用一条低碳钢的热轧圆盘条上,则要从另一条上切下一条;在冷轧的情况下,要切下一条冷弯和一条拉伸试样;在冷轧的情况下,要从两条中任意选取两条,并将其分成冷弯和拉伸试样。

2.2加强技术管理

信息化的发展对建材检验工作的效能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样本资料的采集与加工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实际使用中,检验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建材样本进行编码,并利用电脑数据存储的方式,确保样本编号和样本编号的独立,避免人为采样造成的数字混淆,从而达到整体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和检验工作的效果。另外,资讯科技还能协助资料的搜集与解析。以往的物料检验工作都是靠着工作的实践来完成,手工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从而导致资料的正确性也会被严重地干扰。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测试者可以通过强化监测仪器的使用,使用各种控制测试仪器,使测试的数字化、网络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测试准确度和工作效率。通过对各种资料进行集成,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建材资料进行分析,实现对各种建材资料的采集和加工。该方法既能确保建材检验工作的高效性,又能更好地提高信息处理方法的目的,降低材料检验工作的耗时。同时,员工也可以从这样的工作报表中了解到材料的规格,生产质量,工程应用领域等等。

2.3统一检测标准

必须对各领域的检验规范进行规范,以确保检验的结论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为施工单位的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见,在今后建材检验工作中,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实现远程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技术的支持下,测试人员可以实现对有关资料的远程存取,减少了来回于各实验室与建筑工地的花费,并确保了资料的真实性与稳定性,为后续的检验系统的改进与整合,提供了一个更具可信度的参考。此外,在引入了信息管理系统后,测试员还可以利用录像和数据的储存等手段来检验在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测试方法。同时,有关部门还可以对检测资料进行监测,对其进行检验,对其进行监测,对其进行适时发布,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建材檢验工作中存在的诸多缺陷。

2.4加强人员技能培训

材料检测结果和检测人员的操作水平有较大关联,因此,检测单位或自检的施工单位,应将检测人员技能培训作为提高材料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中之重。在检测人员上岗之前,施工单位应当先让检测人员了解现行的建筑材料检测制度,明确检测基本要求,同时由从业多年的、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素质过硬的检测人员,带领新入职的检测人员学习各项检测方法,例如硬度检测、化学方法、拉伸试验、屈服强度试验等。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实践能力,避免在办公室中坐而论道,检测人员应当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常见的建筑材料,在正式上岗之前,了解检测工作可能遇到的不同类型的材料,从而提高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对于人员素质水平,检测单位应定期加强培训成绩考核,对于成绩考核不通过的检测人员,应当回炉重造。检验机构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的方法,以“点到面”的方式,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个人测试”培训方案。检验机构可以定期请业界的专业人士到各企业举办专题报告会,让检验者们了解新的建材检验观念、新的方法,以及新的建材产品,以及应该使用何种测试仪器和测试手段,从而提高检验的准确度。定期举行测试技术竞赛,增强员工的竞赛精神,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保障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2.5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

在测试的仪器和技术水准上,还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质检工作的技术水平,定期开展有关的工作,为质检工作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在工作层面上,要不断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绩效评估,不断提高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进行招聘时,不仅要注重相应的职业素养,还要注重责任心。而检验机构也要加大研发力度,不断的更新、更新、升级,还要注重设备的维修,强化设备的管理,提高工作的工作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建筑中,材料的检测工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当前我国在材料实验研究的实践与发展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而材料又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后期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材料进行质量保证。当前,材料检测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控制,使材料检测工作达到规范执行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雷宽久,何冰.建筑材料检测控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探究[J].智能城市,2020,6(18):35-36.

[2]于舰.建筑材料在工程检测中的重要性[J].建材与装饰,2019(24):52-53.

[3]王上宁.初探建筑材料检测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河南建材,2017(01):106-107.

上一篇:建筑新型材料论文下一篇:工程资料整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