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范文

2023-10-08

儿童文学范文第1篇

摘 要: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大力拓展,要纳入新兴文类,关注热点文本,兼顾多种媒介形态,培养批评性读者,也倡导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鉴于儿童文学这一学科本身的兼容性和实用性,儿童文学课程对象可以广泛化,帮助学生在赏析儿童文学中重温童年并找到有益于自我人生的滋养。

关键词: 儿童文学 体裁 文本 媒介 批评

近二十年来,不少师范类高校都开设了儿童文学的本科生课程,尽管至今为止已有多本“教程”类的书,但是儿童文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不能局限于这些“教程”,必须与时俱进,这里的“时”主要是指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教学中要纳入各种创作动态和研究前沿的成果,以拓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天地,也增强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现实关注和理论提升。

第一,纳入和辨识儿童文学的新兴文类

儿童文学课程一般都会涉及儿童文学的各类体裁的讲解,主要包括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等,自上世纪末以来,一些新的体裁在兴起并得到了蓬勃发展,比如图画书、幻想小说等,这些都应及时补充进入教学范畴。图画书在西方多个国家被列入“视觉素养”课程的重要内容,它作为图文结合的跨界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图画书的翻译和本土创作日益兴盛,被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作为重要素材引进阅读课堂。而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因为幼时基本没有接触过这一儿童文学的类型,所以这是一方需要“扫盲”的领域。他们需要了解优秀的图画书文本,了解图画书基本理论,掌握赏析图画书的方法,并养成在未来的教学中运用这一类文本来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能力。

图画书之外,需要给予关注的另一类重要体裁是幻想小说(fantasy),以往的教材中常把它和童话(fairy tale)混为一谈,但其实二者并不相同。新世纪以来,这一包含幻想元素的文类从童话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儿童文学体裁。将幻想小说与童话相区分,有助于更好地辨别二者各自的美学特征,把握幻想类儿童文学的发展态势。如果说图画书的读者群更偏向于幼儿,幻想小说则更多地偏向于少年。随着上世纪末英国幻想小说“哈利·波特”系列的热潮推动,幻想小说愈演愈烈,如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等风靡全球,并催发了各国幻想儿童文学的跟风性创作。幻想小说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一大分支,成为儿童和青少年争相阅读的一股风潮。将幻想小说从泛指的“童话”中区分出来,依据幻想小说的美学特征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会有更确切的把握和更丰富的认知。

第二,关注和分析儿童文学的热点文本

儿童文学课程不应是理论知识的空洞灌输,对学生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也最具有信服度的是具体可感的文本。教师在选择文本上,首先考虑的是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因为经典往往代表了一种高超的境界、一种值得信赖的价值判断。对经典文本的细读和阐释不仅可以用生动充实的案例为理论作注,并可以让学生从中把握到评判的依据,即以经典作品所体现的追求和达到的思想和美学的水准为尺度。但是,高校课堂里儿童文学的文本教学不能唯经典是论,还要不断输进新鲜血液,要关注新出现的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实践中的诸多重要阅读现象,关注当下的热点文本,主要包括两大类:近年获奖作品和畅销作品。

关于获奖作品,在成人文学界,人们会普遍关注每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及其代表作品,而在儿童文学界,同样也要及时关注国际儿童文学大奖的获奖情况,如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每两年评审一次的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每年一次的国际林格伦儿童文学纪念奖等。2014年安徒生奖的作家奖获得者是日本的上桥菜穗子,她的代表作是幻想小说《兽之奏者》等,插画奖得主是巴西的罗杰·米罗,代表作如图画书《羽毛》等,显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国内也设有多个儿童文学奖项,如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尽管获奖者并不一定代表最高水平,但是一般而言均会有其独到的文学贡献,藉此可了解儿童文学新的发展与成就,而将近年来中外儿童文学获奖者的创作情形作比较,有助于发现差异或差距。热点文本之二是畅销作品。以小说为例,翻译引进的儿童文学畅销作大多集中于如上文提到的英美幻想小说,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小说文类是“恐怖小说”,如英国作家达伦·山的《吸血侠传奇》,美国作家的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等。对于恐怖小说的美学理论和阅读效果需要介绍和讨论,以更好地帮助儿童进行有益的阅读选择。近些年国内的畅销作品主要以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为代表的校园小说,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这种畅销的原因及其作品本身的成败得失,养成学生敏锐的判断力。

文本选择要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外国优秀文本,也要对本土创作多加关注,不能因本土创作的艺术质量总体不如外国的上乘而忽略本土。事实上,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各个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水准的重要作品。如在介绍图画书时,教师常会以获得诸多荣誉的西方和日本的优秀图画书为主要个案来精讲,但也要涉及本国的原创图画书,看到其努力,也看到其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涉猎中外的文本对举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推进中国儿童文学的雄心。

第三,兼顾儿童文学的多种媒介形态

随着媒介传播的多样性发展,儿童文学也有了新的传播形态。儿童文学的阅读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出版的纸质文本,也延伸到了电子文本,网络儿童文学创作也在迅速发展,如“网络后童话写作”等,阅读对象主要为青少年。网络儿童文学可以随时发布、更新在个人的博客空间,相对比较自由,但因为没有传统刊物编辑的把关,因此这些网络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很难保证,往往良莠不齐,有些题材和叙事方式对少儿阅读和审美不一定适宜。因此儿童文学课程要关注这一时代性课题,引导学生去分析这种网络儿童文学的特质,看到其价值,也要看到其显在或潜在的问题。

此外,儿童电影也是儿童“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将根据儿童文学改编的儿童影片和原著结合讲授,比较原著和改编的异同,给予学生从文字文本到影像文本的感知,也有助于更好地辨识不同媒介的不同手法以及所能达到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夏洛的网》、《秘密花园》、《仙境之桥》、《草房子》等电影版都拍摄得相当优秀,将小说和善于制造奇观的电影结合观赏和讨论,可以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图画书改编的动画短片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于图画书作为“静态动画”艺术的特质的了解,发现动画在视觉和听觉艺术上的配合所能达到的美学效果。另一种倍受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欢迎的媒介是系列动画片,如美国的《猫和老鼠》、《海绵宝宝》系列,日本的《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系列,近些年国内原创的系列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等。儿童文学课程对于这些热播的动画片也应给予关注和评析,对其内容和表现艺术的特色、成就或不足进行讨论。对于当下多元媒介表现形式中的儿童文学这一课程内容的添加是一种“接地气”的方式。

第四,培养批评性读者和创作者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于泛泛介绍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文本的感性欣赏,应致力于培养“批评性”的儿童文学读者,可介绍研究儿童文学的方法,以指导该课程科研小论文的写作。通过传授儿童文学美学分析的工具,促使大学课堂里的讨论向专门的学术研究转化,即不仅让批评变得有“据”(原理)可依,而且有“具”(方法)可使。成人文学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如心理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狂欢理论、读者理论等)可以转换性地使用进儿童文学的研究,根据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作选择和调整。玛丽娅·尼古拉耶娃在《儿童文学的美学方法导论》中指出:“美学分析不仅不会阻挠阅读的乐趣,而且通过对文本多重构成机制的深入考察,还会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她通过具体的分析来演示各种理论工具如何才能得以最好的使用,选取了读者熟悉且容易认知的文本特征来安排章节,讨论了各种文本构成元素的美学问题,包括作者、创作、体裁、内容、构思、场景、人物、叙事、语言、媒介、读者共十一种,涉及文学批评所关注的主要层面,并从中挖掘儿童文学美学批评的独特之处。本科生的教学中不一定需要面面俱到地讲授研究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可以结合运用理论工具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升学生的理论视野和思辨能力。与联系当下儿童文学热点的阅读现象相仿,理论介绍中也应将国际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研究动态及时地介绍,开拓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多维视角。如讲解英国童话《小熊温尼·菩》,可介绍国外两本从哲学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专著The Tao of Pooh(《小熊温尼之道》),Winnie the Pooh and Plato(《温尼·菩和柏拉图》)。此二书分别从中国的道家思想和西方的柏拉图思想来解读这部童话,发现其故事背后的哲学底蕴。再比如,讲解“哈利·波特”小说时,可介绍Harry Potter and Philosophy(《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这种从哲学角度对幻想小说进行的阐释新鲜有趣,且颇有深度。对于这些批评研究方法的介绍,可以给学生方法论的多种启示。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在拓展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视野、提升儿童文学的理论修养之外,还应倡导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课程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可写研究性的小论文,也可鼓励儿童文学的创作。事实上,儿童文学创作也渗透着创作者对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等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与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杰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鼓励儿童文学创作,激发学生对创作儿童文学的热情,不失为培养潜在的生力军的一条渠道。

目前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主要开设在中文系或教育系,但其实应该拓展作为所有专业可以选修的博雅课(通识课)。儿童文学是儿童生活、儿童心理、儿童内外世界的形象化表现,大学生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是对自己过去童年的一种重访、对童心的重温、对成长过程的重思,而且也能从儿童文学中汲取到许多人生的滋养,可以对照儿童文学中蕴含的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去调整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为未来的教育事业(身为教师或父母)提供重要的帮助,对于理解儿童和指导儿童阅读都具有实际的作用。总之,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应该吸纳更多的大学生进入这样一个蕴含了丰富的趣味和智慧的天地中来。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英儿童文学比较研究”(立项号10YJC75107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欧美华裔儿童文学研究”(立项号14BZW149)、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江苏省儿童文学研究”(立项号:13ZWB005)的阶段性成果。

儿童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儿童教育观 教育价值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其宗旨在启迪儿童对世界的探索精神,净化儿童的灵魂。当下儿童文学危机重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儿童文学。

1 儿童文学异化的表征

文化受经济政治的影响与制约,儿童文学受市场经济、电子媒介、传统价值观等多方面影响,主要体现为儿童文学快餐化、功利化、成人化三大表征。

1.1 电子媒介的快餐化带来了浮躁的儿童文学

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造就了网络儿童文学的出现,使传统的纸质儿童文学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纸质儿童文学出版要经过多重审核,一系列过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网络儿童文学是在第一时间公布于网络以接收读者反馈,并及时修改以满足大众口味的新式文学。现今风靡的网络文学作品是诸如穿越、武侠、情爱类的小说,夸张的情节描述,荒诞的图画视觉,简单直白的叙事手法,因其追求视觉的感官享受、对现实的反叛和反教育性的特点而深受少年儿童读者喜爱。

这些良莠不齐的浮躁化、快餐化的作品让儿童应接不暇,会使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儿童深受其害,钝化儿童的精神世界,诱导儿童把错误当正确,不良当美好,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1.2 社会功利化加剧了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市面上充斥的各种畅销热书,从向作者约稿、出版到宣传,各渠道最大目的是创造更大化的经济利益。不少小说的主人公人设大多相似,不用努力的高富帅,无所事事,却一路受到众星捧月式的围绕和关注。而努力向上的“丑小鸭”辛苦一辈子也过不上挥金如土的生活。少年儿童处于物欲横流的包围中,很容易羡慕、滋长追求物质生活的心理,精神走向滑坡,内心世界浮躁,粗粝。[1]这样的内容易誤导儿童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形成不良社会风气。

此外由于社会功利取向的引导,学校以升学为重。据学者调查,教师群体中能了解并指导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文学阅读的不到20%。[2]儿童从幼儿园开始便接受“小学化”的教育,学生从小沉浸在书本、成绩的重压下,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被繁重的课业剥夺,更不用说看课外文学作品。

1.3 成人世界的文化走进了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成人化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语言的成人化和儿童文学价值观的成人化。一方面,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大致分两类:成人作家和呈低龄化的少年创作者。当成人作家在写儿童文学时,无论是表现自我或是描写世界,都表现的过于成熟老道,没有儿童应有的单纯与好奇,有些作品中儿童和成年人的审美、价值观出现趋同化。曹文轩曾说过韩寒的三重门就其语言的老练讲,不像出自一位年轻人之手。他们的作品语言、内容背景多为成人化的世界,黑暗、色情、暴力是其特点,如在《悲伤逆流成河》中同居、堕胎、黑色交易等本属于成人文学的复杂,却过早呈现给青少年读者。

另一方面,儿童文学的成人化表现在作品传达出的价值观成人化。一部分儿童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是无可挑剔的完美形象,这和儿童时期应有的活泼好动特征完全不符,也使读者过早趋近成人世界的标准。并且因为电子媒介的普及化,儿童不加控制地接受了成年人的“秘密”,导致儿童全盘接收了成人世界的文化,早恋不足为奇,网恋已成趋势,暴力成为榜样,物欲胜过高雅,圆滑当作深刻。少年儿童性格正在形成期,很容易对书中的角色不加选择地效仿。

2 儿童文学异化的探源

儿童文学的异化表征的背后是经济、科技等与文学场域的冲突与矛盾,探源儿童文学畸形的病理,需要去除遮蔽,深入其中,发现本质。

2.1 电子媒介普及导致儿童文学快餐化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网络儿童文学已逐渐成为当代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场域。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正在导致童年的消失。[3]

以电子媒介为依托的儿童文学不受法律、道德的约束,创作者以大众享受的心理为主,而不是作品本身的价值、美感以及永恒的精神诉求。其文化符号趋于图像叙事,直观简单遮蔽沉思深刻,浮躁快感冲击美感宁静的特质,不仅限制儿童的想象力,也使读者产生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的心理。电子媒介消解了儿童文学的深度和厚重感,破坏了童年的读写文化,影响了儿童成长自我同一性的不完整。

2.2 市场经济盛行致使儿童文学功利化

功利主义的盛行导致儿童文学创作者的价值观发生异化,稿费的吸引力大于艺术的吸引力。创作者力求用荒诞无奇的情节,传奇庸俗的内容吸引读者,作品自然无文学性、教育性。

受商品经济原则的影响,作者、商家把文学作品看做是用货币衡量的商品,无论从包装、销售渠道、受众人群都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满足当下读者猎奇、消遣等心理,作品往往具有重复性、同质性,失缺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理智与情感。

2.3 群体意识诱使儿童文学成人化

大众媒体塑造的“儿童化的成人”和“成人化的儿童”的群体意识是儿童文学成人化的一大原因。儿童的思维方式、语态言行受其影响而出现成人化趋势,叙事内容和故事主题弱化了儿童的情感体验。社会群体意识诱导儿童以掌握成年人的一套文化为标准,谨慎细密的思维深受成年人的赞赏,这种普泛性认识无一例外地渗透到了当代儿童文学中,作品充斥着社会化的话语、思维,遮蔽了本属儿童单纯、稚趣的一面。

儿童文学成人化的另一原因与创作者有关,成年人笔下的儿童,是由成年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论构想出的儿童,对儿童的解读或多或少有所偏颇。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不是把儿童臆想成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伪成人”,就是走极端捏造儿童的口吻,把儿童只当儿童看,儿童成一无所知的“低能儿”,也难怪蒋方舟说 “虽然不少人称赞我风格老练,大人根本不了解我们小孩的生活,把我们想象得太天真太简单了,我们的生活,是他们绝对想象不到的”。[4]

3 当代儿童文学教育观的价值诉求

儿童文学不应是功利化、快餐化、成人化的体现,应该是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回归儿童本真的天性。

3.1 对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追求——真

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儿童文学的语境要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否则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不切实际的肥皂泡。朱自强教授曾说“儿童文学作家应是儿童的同案犯,要和儿童共同面对人生和人性的重大问题,一起在困境中成长,不能做高高在上的“教育者”。

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中的挫折困难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辩证思维,化压力、苦难为动力。而规避儿童应体验的困苦与磨砺,为儿童创造出虚幻的乌托邦,会使儿童心灵缺失,在步入社会后无法面对接踵而至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大大降低而产生负面影响。其小说主人公多与苦难相连,人物在苦难中成长,在苦难中升华。《草房子》以主人公桑桑为主线,讲述了他经历死亡和病痛的折磨,在亲身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和可怕时,原本以自我为中心的桑桑开始发生情感的蜕变,学会理解、关心他人。这样的例子在《草房子》均有体现:细马一家因大水而一无所有、杜小康经历了从富裕到欠债的家庭变故,其笔下的形象在品尝到人世间的生死、苦难而体验到彼此陪伴、共度难关的真情,最终实现自我身心成长。

3.2 对儿童文学人文价值的追求——善

曹文轩在《追随永恒》代跋记中写到“孩子——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能够被感动的。其次: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5]

儿童文学应包含人文情怀,传达人性的至善至美。感动人的往往是最真挚的情感,《艾地》中的秦大奶奶为救落水孩子险些没命,最后因为一个南瓜,再没醒来。她对土地的情,对孩子的爱,让油麻地的人自发举行了一个“有史以来没有的,大概也是油麻地以后历史上也不可能有的盛大葬礼”,给读者触动心灵的震撼,秦奶奶的墓地开满了奶奶最爱的艾,每天都有人清理看守。这些朴实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人世间的善和真情,甚至中青年读者都为之动容。

3.3 对儿童文学审美价值的追求——美

“文学的作用首先是审美作用,只有经历了审美的过程,只有在审美过程中获得了内心的悸动和愉悦,这种心理变化才有可能转化为其他”。[6]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渗透这种美感,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和高雅气质。

曹文轩笔下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美、浪漫的美、动态的美、意境的美。荷塘、草房、红瓦、纸月、红菱、这些唯美的意向都传达出美的精神。在《草房子》中有很多这样的描写:“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无痛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微风卷着荷叶,几支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枝硕大的毛笔,黑黑地竖着。”[5]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皆有感情,一幅幅柔美秀丽的江南水乡图在读者眼前呈现。

儿童健康心态的形成有赖于儿童文学作品中文字语言传达出的教育价值的熏陶与浸染。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让儿童找到天性的回归,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关注他人的健康和幸福,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承担,学会同情。在潜移默化中使儿童培养成为一名真诚尊重他人和真理,健康積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马力.在大众传媒时代坚守文学——评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12(4):146-150.

[2] 王倩.传媒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的三大障碍及破解之策[J].河北学刊,2012(3):88-91.

[3] 侯颖.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6.

[5] 张悦.当儿童文学出版邂逅成人化[J].中国图书评论,2010(5):46-50.

[6] 曹云轩.草房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2.

[7] 刘绪源.对一种传统儿童文学观的批评[J].儿童文学研究,1988(12).

儿童文学范文第3篇

摘 要:小学写作是学生今后求学生涯写作的基礎,如何夯实写作基础成为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问题之一。发掘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件“乐事”。只有让写作在学生心中有了好的开头,才能引航今后的写作旅程并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写作教学;小学生;循序渐进

一、先动笔再入门

俗话讲“万事开头难”,小学写作也是一样。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往往有着懵懂的认知和充裕的好奇心,但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如何付诸笔下。在传统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上,通常先提到的是写作手法,之后再使学生动笔试写。由于对语言应用的不熟悉,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在写作启蒙阶段就遭遇瓶颈,影响情绪更谈不上快乐写作。

在我看来,写作应该像学生们心中其他未知域一样充满吸引力,而学习写作对他们而言更应该成为一种探索过程,从探索中获取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从中获得探索的乐趣,寓教于乐。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的研究——人类存在内隐学习模式,即个体对复杂规则知识的无意识获得过程。正确利用内隐学习模式便能践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在课堂上经常强调“用眼睛去发现世界,再用笔把它变成自己的世界”,但是并没有过多强调应该写什么、怎么写,而是让学生自己动笔、动脑。游记、日记、趣事趣闻等等自由表达,就这样,学生的一篇篇作品就上交到我这里。我半学期内是不进行批阅和修改的,旨在让发现世界和写作记录成为他们的习惯。你无法预知一棵树苗会变成什么样子,更无法要求一棵树苗开花结果,我们无法更正一个我们未知的事物。我们要做的是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习惯,当他们乐于拿笔记录周围的事物并且对此习以为常时,便是写作入门的开始。

二、儿童读物才是启蒙教师

学生们喜欢读儿童读物,我们不妨多加推荐。这些读物无疑最契合儿童的思维,使其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构成和组成部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便于积累素材,儿童所读文本的特征、类型会直接反映到作文中。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前提是有事可写,而写作流畅更是快乐写作的保证。当学生们的写作进行的不流畅时便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有变成应付的危险,写作更谈不上快乐,为教学带来难度也在所难免了。

三、贴近学生的思维教学

研究发现,小学生写作认知过程模型体系包括明确主题、产生思想、表达思想、复阅、订正五个维度。每个步骤完好地衔接才能确保写作的顺利进行。有种东西叫做“代沟”,所谓“代沟”就是一道沟通的鸿沟,直白说就是沟通的障碍。小学生带有儿童的思维,这显然无法轻易贴近我们成熟文学构成的思想,为了避免写作教学中“代沟”的产生,我们应该运用“如果进不来,就走出去”的思想,去迎合儿童的想法、领会他们的构思,以免让他们觉得接受写作是种困难的事情。另外,讲课应较多地提到他们所读的童话故事和科普读物,点评他们作品时多加鼓励,便会令他们更易于接受。有一个好的教学开始才能成就一个好的写作开端,进而让学生快乐地写作。

总之,小学生的快乐写作应成为教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即“若将取之,必先与之”。写作是个积累的过程,循序渐进才能让树苗茁壮成长,让写作能带来快乐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产生能极大地减轻教师为控制其自制力付出的精力从而达到写作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赵月.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八小学)

·编辑 李燕燕

儿童文学范文第4篇

【摘要】作为面向特殊阅读群体的文学形式,儿童文学作品在帮助少年儿童提高心智水平、增强语言能力、塑造审美意识等方面作用显著。本文以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为视角,以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为研究对象,指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应该立足于儿童读者,克服文化差异,使译文再现原文意趣并有效传达作品中的教育意义和审美意义。

【关键词】交际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趣味性;教育意义;审美意义

【作者简介】陈琪,陈文铁,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

当代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势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渐高涨,国内儿童文学作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当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中国,并获得国内少年儿童的喜爱。例如小说家雷克·莱尔顿所著的魔幻小说《波西·杰克逊》被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后经久不衰,受到国内少年儿童的热捧。但是翻译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加上译著作品经济利益可观,最终造成儿童文学译作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翻译不仅有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

一、交际翻译

纽马克根据 Karl Bü hler的语言功能学说提出了“文本分类说”(text typology),并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三大类,他认为这三大类文本之间相互关联,所以翻译者应分别忠实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实性”和“读者层”。而后根据不同文本功能提出“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这两大简明扼要的翻译方法。“交际翻译”将关注点放在目的语读者上,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更大程度上是强调译文的“效果”而非“内容”,反映出“归化”翻译的特征。翻译者通过“交际翻译”能够竭尽所能为目的语读者排除交际困难,使交际顺利进行。

二、交际翻译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可行性和优势

“交际翻译”旨在让目的语读者尽可能获取和原文读者相接近的阅读效果。翻译者不能机械地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与“翻译”等同视之,应该更多地考虑作品中被赋予的教化意义。优秀的译文能打动儿童读者的心,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少年儿童,他们年纪较小,与成年读者在理解力、认知力、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差异明显。“交际翻译”只针对目的语读者,为了不制造理解上的障碍,对于所有异域成分,如有必要,都要充分转换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及和语言当中去。所以,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确保目的语读者,即少年儿童能够充分理解译文。

“儿童读者”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3至17岁的少年儿童按年龄又分为幼儿期儿童(3-6岁)、童年期儿童(7-12岁)和少年期儿童(13-17岁)。因此,不同阶段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和特点各不相同。翻译者需考虑到儿童读者在不同阶段的心智特征和语言能力。“交际翻译”会更通顺、更简单、更清楚、更直接、更地道,与语言特定的语域一致。该译法能使翻译者通过简洁易懂的译文将更完善的作品信息传递给儿童读者。

儿童文学作品趣味性十分丰富,通过多种题材将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意义传递给儿童读者。“交际翻译”具有社交性,着重文本信息及其效力,往往为“欠额”翻译,表达简单、清楚、扼要,风格自然多样。翻译者通过“欠额”翻译,能去掉译文中一切导致文化障碍的表达。

三、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黄金时期,儿童文学作品则在成长的道路上举足轻重。由于三个不同阶段的少年儿童在语言发展、心智水平和审美需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幼儿文学作品的体裁多为童谣、儿歌、诗歌等,作品内容文字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优美; 童年文学的体裁则多为篇幅较短、主题清晰、角色个性鲜明的寓言、神话和童话等;而少年文学作品的情节多变,主题复杂,例如爱情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和魔幻小说等, 代入感非常强,字里行间渲染的氛围也更加扣人心弦。

虽然儿童文学作品风格迥异,但是它们都有以下共性:具有趣味性,具有教育意义,具有审美意义。翻译者的译文,应同时表现出原文所具有的这三种共性,缺一不可。只有这样,译文才能既具有可读性,又能在少年儿童的成长发育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启蒙和教育作用。

四、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译文要做到最终以儿童为主,翻译者不仅需要在译中做到字斟句酌,时刻关注译文的语言是否有趣、优美、易懂,在译前就需要精准定位原文所对应的少年儿童的年龄阶段。用词上,翻译者可以通过使用拟声词、感叹词和口语词等让译文浅近;修辞上,则可以通过采用夸张、拟人和比喻等让译文妙趣横生。

例1:Why, I w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even if I fell off the top of the house! (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哼,哪怕我从房顶上掉下来,我也会一句都不提的!(赵元任 译)

翻译者将Why译成了“哼”,画面感很足。查阅陆谷孙《英汉大词典》可知, why做感叹词时表示惊讶、不耐烦、赞成、异议等,可译为“唷”,“嗨”,“呃”,“哎呀”。

例2:Just then she heard soothing splashing about in the pool a little way off. (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正在那時,她听见不远处有个什么东西在池里浦叉浦叉地溅水。(赵元任 译)

相比于文字信息,儿童读者对声音更加敏感。翻译者使用到了拟声词“浦叉浦叉”,译文立刻有了灵气,溅水声仿佛就在读者耳边响起。

2.克服文化差异。文学作品的基调、内容或者人物形象等总是受当地人文环境、作者自身经历或传统观点等因素影响,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样如此。克服文化差异的最终目的是使译文内容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优化阅读效果。

例:“I’m seeing things,” he whispered. (E.B. White, Charlotte’s Web)

“我见鬼了”,他轻轻地说。(康馨 译)

考虑到上下文情境,翻译者没有将原文译为“我看到了一些事情”,因为在中国文化里男女老少总是用“我见鬼了”来表示自己认为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感叹。

3.再现原文童趣。译文浅显易懂并不代表译文的语言没有艺术价值。因为翻译者面对的是儿童读者,所以译文需做到保留原文的趣味性。兴趣盎然、朝气蓬勃的译文不仅能激起儿童读者甚至是成人读者的阅读欲,还能让读者在阅读中身临其境,激发想象,学会思考。

例:So she scraped and scratched and scrooged, and then scrooged again and scrabbled and scratched and scraped, working busily with his little paws and muttering to himself, “Up we go! Up we go!”(Kenneth Grahame,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它不停地掏着土,不停地刮,扒,抓,不停地抓,扒,刮,忙忙碌碌地干着活,一边自言自语,“上去!上去!”(乔向东 译)。

译文中的动作描述“不停地刮,扒,抓,不停地抓,扒,刮”整齐押韵,戏谑的语气营造出可爱的氛围,童趣跃然纸上。

五、结语

本文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探析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方法和原则。翻译者在翻译儿童作品时需要遵循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可以借鉴“交际翻译”译法,神意为主,形意为辅,力求译文在儿童读者中间达到最大的阅读效果,充分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70,76,2.

[2]何其莘,仲伟合,许钧.高级文学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329,341.

[3]王尔德著,赵元任译.阿丽斯漫游奇境记[M].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

[4]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332,2.

[5]宋松岩,黄娟.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的网》为例[J].海外英语,2010(6):166,168.

[6]格雷厄姆著,喬向东译.阿丽斯漫游奇境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儿童文学范文第5篇

摘 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当中的教育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当下更加关注小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育,儿童文学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和阅读素材,与小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将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教育地位和作用分析展开具体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地位;作用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作为儿童文学的主要受众阅读主体,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也要重视儿童文学在语文课堂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借助儿童文学读物的积极作用下实现对学生语文阅读思维的有效锻炼。儿童读物当中的内容,不仅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阅读锻炼,而且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当中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帮助学生具备更好的阅读基础,从而在之后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可以支撑学生接受更加具有难度的阅读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间接地为学生的写作准备充足的素材,实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教育地位

1.必要的課程资源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就体现在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的必要课程资源,因为儿童文学当中所选择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相当易于接受的,而且,通过儿童文学所传达出来的教育思想,小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能够发挥儿童文学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当中,儿童文学是其中必要的一个课程资源,儿童文学还能帮助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下实现高效课堂的真正构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儿童读物的重要地位,在认清这一地位之后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课堂在新型教学环境当中的优化升级。

2.重要的阅读读物

儿童文学同样是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重要阅读读物,首先,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传授,而且还会关乎其他儿童读物的拓展,所以,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重要阅读读物,也必须发挥相应的教育作用来拓展延伸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课堂,让学生在阅读读物的帮助之下,具备更加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从而在之后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在课外文学读物当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来解答自身在语文课程学习当中的困难。其次,小学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读物,还能够强化自身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来配合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语文教师积极构建高效课堂。

二、作用分析

1.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地位就体现在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将儿童文学应用在教学课堂当中,可以给学生语文学习思维带来积极作用,优化打造语文教学课堂。因为儿童文学当中所涉及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成分,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看到儿童文学的这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积极创造良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一场景来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来构思在海底世界当中会有什么样的东西和情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互相科普科学知识。

2.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儿童读物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因为儿童文学,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呈现方式方面,都能够带来十分奇趣的阅读体验,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吸引力,他们更乐意从这类读物当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当中的优势来吸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激情,投入语文学习的课堂当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实践中要提高儿童的文学兴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的课堂当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这篇课文的课外内容拓展,调动学生对这本经典名著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为学生构建更加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对儿童文学提高兴趣,积极发挥儿童文学的优势,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曾珺珺.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好家长,2016(8):214.

[2]张品红.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2015(45):63.

上一篇:天文学下一篇:伤痕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