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范文

2023-04-23

课堂笔记范文第1篇

森田友代的三个孩子分别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法学院,目前都是成功的企业高管和律师。日本的哈佛老妈究竟有何神奇之处,竟然能把三个孩子全部送进哈佛大学并且全部如此成功?

森田友代有着多年的一线从教经验,大学毕业后即担任高中教师,后辞职自己开办补习学校,学生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成绩也大幅提高,因此使这家补习学校倍受好评,先后有1600名学生在这间学校就读,培养出无数名牌大学毕业生。为了学习先进的海外教育经验,她带着家人一起前往美国,曾在旧金山居住过。2009年全家返回日本。

本书从哈佛老妈自身的经验出发,详述她的“放任”式家教和“目标式”培养法是如何成功的。她为何认为家里必须有一个“不讲理”的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出国留学?如何激发孩子的潜力和动力?

日本人习惯相对评价,而美国人习惯绝对评价;日本教育以批评为主,注重记忆,而美国教育以表扬为主,注重创造力。全球化时代,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我们应当重视这样一个教育原则:让孩子适应令他感到害羞的事,并学会如何应对,从而树立自信。

人们往往因为做不到,所以感到不安。孩子的感受性很强,所以在这一点上更是如此。

因此,对于被大家看成“笨学生”、毫无自信的孩子,我们应悄悄地教给他其他孩子还不会做的事情(比如难背的算术公式或难做的应用题等),并在很多孩子面前提问,让他有机会表现一下。

其他孩子答不上来,这个“笨孩子”反而答得很好,他就会立刻受到夸奖。于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或喜欢欺负他的孩子,就会对他刮目相看。这不但使他树立了自信心,还能让他品尝到努力就有收获的喜悦。

对孩子来说,最能让他们提升自信心的事,就是自己能完成其他人做不到的事。孩子会很享受这个从“不能”到“能”的奋斗过程,并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培训学校,时间都是有限的,学习的好坏最终还要看学生个人的努力。我们的培训学校的作用,更多的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拥有自信的机会,让他不断地提高自我。

孩子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潜力,应让他们放眼这个广阔的世界。

课堂笔记范文第2篇

1 大胆地“放”, 放而不滥——为“绿色课堂”快乐引路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 “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开学前一天, 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让学生熟背第一课, 在此基础上, 我准备一节课上完《老师, 您好!》。

导课, 从九月十号教师节入手, 请学生说说, 你想将自己的祝福献给曾经教过你的哪位老师, 为什么?你想祝福他什么呢? (学生回忆教师对他成长的帮助, 在心理上与课文内容、课文情感激起共鸣, 为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课文情感做好铺垫。)

接着请学生读课文, 看看课文中哪句话, 能表达老师的“好”, 就大声地读出来, 我们要把这句话, 或者这一节献给你心中最爱的老师。 (学生将自己的情感, 注入到课文中去, 使课文如同为他写的,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更加深了对教师的情感。)

然后请学生读, 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在学生讲述原因中, 自然将自己生活经验和诗文的内容联系起来, 这样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诗意。

接着在类似于赛读中, 将情感的涌动推上高潮。

而后, 请学生说说, 本诗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并请学生帮助解答, 同时联系自己经验, 体会情感。此时学生已经将诗意、诗情与自己的情感相通了, 再整体读的时候, 自然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最后, 我入情入境地说:学到这里, 你觉得老师像什么?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动:老师像太阳, 照亮大地, 温暖我们;老师像月亮,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老师像帆船, 带领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老师像大树, 为我们遮阴, 为我们挡雨;老师像树根, 我们像树叶, 源源不断地给我们输送营养;老师像妈妈, 她爱我, 我爱她……

此时此刻, 我只想说——我的课堂, 我的精彩!

2 巧妙的“扶”, 扶而有度——为“绿色课堂”铺架云梯

第七册习作二是请学生发掘自己的一项特长, 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大家。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习作的材料来源于自己, 身边的素材应该是随手拈来, 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依托。于是, 我决定试一试我不指导, 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第一轮习作本收上来, 不少孩子两句就写完了。如“我很会踢足球, 曾经参加过足球队”、“我会画画, 美术老师给我打了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 我仔细思索:学生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写这类习作的素材, 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面对这样贫瘠的叙述, 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例文, 然后小组讨论的办法再次作文。这次收上来的习作明显在篇幅上增加了, 但是几乎是千人一面, 有画画遇到困难克服的;有妈妈买菜提不动, 而帮助提的……这就是典型的模仿。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 而且有自己的话说呢?我进行第三次习作。

首先,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特长, 然后请他就一件能显示自己特长的事来具体谈谈。这时候学生叙述过程中还是抱住例文不放。于是我们进入例文, 看看例文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 例文《我真棒》中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 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 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 同时和学生一同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 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 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就例文一的动作, 我将不少学生认为踢球的特长, 作为指导例子, 请学生在小组中说说片断, 要求表现当时的情况, 描述清楚动作, 让听者觉得你球技高超。学生在小组中叙述得精彩层出。

思索:我们常常谈到的授之以“渔”, 不授之以鱼。到底什么是渔?我想这篇习作告诉我们, 学生生活中积累其实不少, 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积累生动地表达出来, 于是就开始一味地模仿, 反而失去了自我, 将他人的生活经验在自己身上大量地复制。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呢?我想, 绝对不是再挖掘生活, 而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 将习作的入门方法指点给孩子们, 让学生领悟到习作表达的方式, 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的孩子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捕鱼, 才能真正捕到自己的鱼。

3 扶放结合, 注入活力——为“绿色课堂”增光添彩

只要教师善于倾听, 善于欣赏, 善于引领, 充满活力的课堂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 因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辩论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诵读表演中展示才华、张扬个性;在积累运用中学习“做人之道”……

例如:《田园诗情》课文中的最后一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是文本的关键一段。“真正”二字令人产生疑惑, 什么是真正的?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呢?“真正的”这个词, 是要引领学生步入荷兰深处, 步入美景深处, 步入真正的荷兰的。于是开课, 学生朗读课文后, 我请他们说说, 你认为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可以引用书上的句子来说明。不少学生就引用了课文的第一句话“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总起, 同时也是全文的整体概括。但是文中并不是分成这三个方面介绍的, 如何由这句话引导学生认识真正的荷兰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这个“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有什么吸引你的呢?学生都谈到景色迷人, 诗情画意。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精读段落, 体会景色迷人中独特的静谧, 诗情画意中独有的宁静和谐, 并配有优美的ppt展示。学生在读到夜晚的荷兰时, 就逐步体会到真正的荷兰是“静”的, “和谐美好”的。这份静来自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在教学中就紧紧扣住了这一主题。本文如一首田园诗, 我觉得不用过多的讲解, 而是创设情境, 半扶半放, 引导学生读, 在读中品味, 在读中感动, 在读中深化。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 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主互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在课堂中和学生一同成长!只有把握好“扶”与“放”的度, 才能相应生辉, 为绿色课堂增光添彩。

语文教学千古事, 得失成败寸心知。有一句话说得好:课改没有正确答案, 但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让我们继续不懈探索, 努力构建与新课标合拍的“绿色课堂”, 让学生在“绿色课堂”中健康成长。

摘要: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引导下, 大胆地“放手”, 巧妙地“搀扶”, 我们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让绿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乐园。

课堂笔记范文第3篇

当今的教学需要高效,而高效课堂就是要达到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的完成教与学的过程。然而,高效课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只要备好课就可以了,讲好可以了。而现在必须从学生的自主和积极意识出发,不仅要学会而且要高效讲究方法。对此我有以下的体会:

打造高效的课堂不单要用心去对待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吃课本。这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构建有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要靠教师钻研教材,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的把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内容,目标。和对整一册书结构的整合。要对结构做良好的整合就必须建立好知识树,因为他是知识结构的一种形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知识结构图理清教材的思路和个部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树是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凭借。个年级的教师相互之间不了解教材,降低了课堂效率。在数学课上,教师带着学生做游戏,虽然数学知识没有学多少,但学生很开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只要肯下功夫读课本并吃透课本,做到心中有课本,目标在心中,自然会在课堂上收到得心应手的高效效果。 要打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有一种独特的教学境界,可以不带课本,没有书面教案,这种境界对教师本身而言,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是抽象的,没有 一个学生是天生的后进生,老师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持之以恒,就能在最大可能上使他们取得进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对待和了解我们的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智商;了解他们的情商;了解他们的性格;了解他们的家庭......只有充分的了解了这些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各个同学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辅导。必要可以作家访。从学生入手,而不是单单的从知识入手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通过学习高校课堂的理论让我明白教学不单单是把心思用在讲课要讲的有花样,如何使课堂的形式新颖独特,更重要的是把心思用在如何踏踏实实的上好基础课上,把心思用在学生的身上,回归以人为本。

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读书笔记

(二)

吴中民老师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为和所不为。半个月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了《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一书。我认为,《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还是提升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高效课堂的“基本概念”

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它属于“有效教学”范畴。

高效课堂以模式驱动,以导学案统领,以小组组织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

2、何谓有效教学?如何实现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有效教学的更高要求是高效的教学。有效是高效地前提,有效教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是“高效教学”。

3、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铁律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4、学生在什么时候学得最好? 学生的回答是:

当我们有兴趣时,学得最好

当我们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学得最好 当教学不是千篇一律时,我们学得最好 当我们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学得最好 当我们发现知识对我们的意义时,学得最好 当我们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学得最好 当我们被关注和信任时,学得最好

当我们能够学以致用时,学得最好,形式要多样 当我们喜爱的教师上课时,学得最好

5、高效课堂的常态模式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6、高效课堂的抓手——导学案

导学案的定义和要求:它必须能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它不是传统的教辅材料,但它还必须能承载教师的教学目标;它不是知识的堆砌,但它还必须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应该是一个科学的知识“循环系统”,不应该是“剪刀加糨糊”的产物;它应该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它要保证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必须的知识,它还必须把知识升华成一种学习经验。

我相信,每个在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胸有成竹的。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能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发展。而这一切,最基础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丰富的教育理念,而读书就是获得教育理念最好的方法。

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读书笔记

(三)

读了《构建高效课堂》后,感触很深。不仅明白了什么是高效课堂,而且也初步了解了高效课堂的实现要素。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一项长期的追寻过程,千万不能急功近利,落入形式主义泥潭。 教师还应该本着职业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塑造自己,朝着以下三个条件努力:

1、博览群书,广泛采撷,每堂课都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2、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课堂教学智慧的运用真正具备了这三点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跟本保证。

第一点,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没有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上课就好比打仗,备课就好比战前的备战。《孔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备课之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本。古人说高效方能为师“,故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将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博览群书,广泛采撷,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背景掌握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来研究,就像一只小鸟仅需要一点点空气,但必须拥抱整个天空。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关于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孔子说:因材而施教,所以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它是根据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的。 第二点:必须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过硬的基本功:

1、语言。

2、板书。

3、严密的逻辑思维。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试想教师没有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怎么吸引学生的听觉?没有一手漂亮的板书,又怎能吸引学生的视觉?没有对知识严密的逻辑分析,又怎能给学生的智慧的光芒,给学生以心智的启迪?学生的能力又从何而来?所以我认为教师具备了这三点,学生才会欣赏你,佩服你,才会对你的课兴趣浓厚,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预设才能成为可能。但是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所动态生成?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师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性行为的支持,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动态生成。

第三点:要运用课堂教学智慧。如果说前面的两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硬件的话,那么这一条就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软件保障。智慧的教师应善于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心灵对话、智慧碰撞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我们感受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学生不同的个性、丰富情感和多元的思想;他们对母语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崇敬。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把,使我们语文教师感受到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活力。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人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要富有真挚情感,教师的课首先要感动自己,之后方能感动学生。有了真情的传递,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什么是伟大,什么是平庸?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真心赏识学生。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友好、信赖。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非常好。上课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时刻树立学生自信心,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我们能运用教学智慧与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真心赏识每一位学生,那我们就一定能将我们的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读书心得

读了《高效课堂》一书后,我深有感触,高效课堂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展示平台,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游戏中学习。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没有真正领会到它的内涵。我曾试过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愉快的环境,让他们快乐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但终因担心学生的成绩和不好把握而不了了之。因此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生怕学生听不明白,讲了又讲,有时学生听烦了,也不一定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也一直为此而苦闷。

通过学习我深知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出头、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一节课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高效发展。对教师而言具体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对学生而言是指学生在认识上,从少知到多知,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过程。

课堂笔记范文第4篇

余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国数一数二的散文家,他的语言清新自然,文笔通顺流畅,时不时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就能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且深深地沉沦在文章里不能自拔、回味无穷。无论是人还是文章,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典范。

在《山居笔记》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和《历史的暗角》。

先谈一谈《一个王朝的背影》。这篇文章以清王朝为背景,以康熙的长城——避暑山庄为线索,开始了与清朝的谈话。文章的开头以康熙的人生与能力入笔,写到了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所以他在避暑山庄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去那里打猎,也算是一种浩大的军事演习。这就是康熙作为一个君王的伟大之处,无形胜有形,便可以不再去修长城。他不但精通中国文化,而且熟知国外名人所著的几何与自然科学的学说著作。他将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使那个时代强盛无比。而到了他的后代乾隆那里,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康熙的长城突然变成了康熙炫耀自己功名与荣誉的地方,乐滋滋地自我品尝,这使山庄回荡出一些燥热而又不详的气氛。紧接着,排斥了外国文化并只限定在广州开放外贸,从而导致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落。之后的嘉庆在避暑山庄看到了父亲的功德,不禁觉得身上的担子太重。这就使之后的子孙在这种压力下一步步带领清王朝走向衰败。在清朝灭亡后,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自尽;余秋雨先生在文末的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在《历史的暗角》这篇文章中,余先生列举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臭名昭著的小人,并且详细的分类为: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小人在中国人的心中,自古就有一种范畴,卑鄙的、邪恶的、损人利己的人都会被人们自动划分到小人这一行列中去。小人的嫉妒与自我利益的膨胀,往往会使一个又一个文化名人走向冤屈之路而无言以对,或许这正是小人真正的强大所在。余先生的一句话,令我的理解更加深刻:小人的势力往往在暗角中滋生,牵绊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人被就算被绊倒,摔了个倒栽葱,也对这些人或事无言以对、无可奈何。在这一方面,小人的手段耍的极其阴险。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在一具高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侮辱,然而高贵的生命不享受侮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一个二个文化名人被逼上绝路的原因所在。虽然如此,但小人往往不会落得好下场。因为——小人终究是小人。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

这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觉得心浮气躁,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度过的。百无聊赖之际便随手翻阅了书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姑且不说是想从书中寻找些许心灵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当作是来消遣无聊的一种方式吧!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还是看看作者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吧---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诉自己---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实过的!这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

放假前,学校建议在寒假期间读一本书,我把这件事给女儿一说,女儿给我推荐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从书店买来之后,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感受颇深。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中国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整本书充斥着他的横溢的才华与渊博的知识,每一章的内容都填充进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类文学知识等诸多内容。整本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让我叹为观止。阅读完全本书,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独到的见解,更是让我如雷灌耳、记忆犹新。他那与众不同的观点,真的是让我们打开眼界!

课堂笔记范文第5篇

——探究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刘丽娟

师:《梁思成的故事》主要是通过两件事来表现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一是险攀应县木塔;二是保护日本奈良古城。我们首先来看“险攀应县木塔”一事,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对建筑文化的痴迷的?

生:“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古塔已非常破旧,被灰尘掩埋,然而梁思成却为此惊奇和兴奋,因为他清楚古塔的价值。这是梁思成求真、务实、敬业精神的体现,更反映了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之情。

生:“梁思成第一个地往刹尖攀援。”“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古塔木板已经枯朽”,“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说明千年古塔经过风霜的洗礼、岁月的变迁,已经非常危险,但梁思成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这写出了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痴迷,他把古建筑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坚毅、执着、无畏的建筑学家的人格魅力。

生:作者认为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古塔,不是为了探险,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源于一种来自生命的热爱,是为了传承历史,宣扬文化。古建筑是他灵魂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若是古塔有知,必把梁思成视为知己了。

师:岁月的烟尘终究掩盖不住文化的光芒,应县木塔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痴迷古建筑、把古建筑视为灵魂的梁思成来说,一定会看作是历史给予他的最高荣誉了。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保护仇敌日本城市奈良的“惊人之举”了,同学们能就此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生:因为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因为“他知道,地球上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全人类。”所以,在民族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行为的战争年代,梁思成凭着他对古建筑的执着和痴迷,对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毅然为保护古城奈良奔走呼告。

生:梁思成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一位建筑学家,出于对建筑的热爱,出于对人类文化的历史和职业的责任感,梁思成才冷静下来,理智下来,做出了让美国军官困惑不解的“惊人之举”。

生:梁思成保护仇敌的古城,并不是不爱国,并不是不仇恨日本侵略者,而是“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超载了战争的结果。“保护日本奈良古城”这件事既可看做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与痴迷,但更多体现的却是梁思成浓厚的历史责任感,这是梁思成人格魅力的

1 最光彩之处。

师:正是出于对古建筑文化发自生命的热爱,才使梁思成做出了平常人想不到,也做不出的“惊人之举”!梁思成是一位前无古人的真正的建筑学家!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不正像梁思成的文化精神的历史丰碑吗?!

作者:刘丽娟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教育笔记下一篇:完美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