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年终总结范文

2023-07-31

重症监护室年终总结范文第1篇

2、根据患者病情及护士工作能力,妥善安排患者的责任护士。

3、每日主持晨会交班及床头交接班,组织并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

4、督促检查各项护理工作,及时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5、定期检查仪器、急救物品及药品的使用及保管情况,保证抢救药品、仪器性能完好,及时登记使用情况。

6、定期检查各项护理表格的记录情况,保证其完整性与准确性。

7、定期检查各种消毒物品尤其介入性物品的消毒情况。

8、有计划组织护士业务学习,强化三基三严培训,负责新入室护士的培训带教工作,使护士掌握新技术、新仪器的操作使用、安装、消毒处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重症监护室年终总结范文第2篇

一、双鼻式鼻塞吸氧的应用 【目标】

病人经鼻塞吸氧后,低氧血症得到纠正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一下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连接氧气流量表与氧源

(2) 打开氧气流量表,按医嘱调好流速以供给鼻导管 (3) 将鼻塞置入鼻孔。

(4) 将两根塑料管分别固定在病人的耳朵上及下巴(颏)下。 (5) 轻柔调节塑料管上的滑片,固定好鼻导管。

3. 观察病人以下的任何异常变化 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生命体征和总体状况。 4. 在病历上记录下护理措施。 【结果标准】 1. 正确給氧。

2. 病人的PAO2或SAO2/SPO2水平提高 3. 准确记录

二、氧气面罩的应用 【目标】 病人经氧气面罩吸氧后,低氧血症得到纠正。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连接氧气流量表与氧源

(2) 打开氧气流量表,按医嘱调好流速以供给面罩。 (3) 选择合适的面罩戴在病人的嘴巴及鼻子上。

3. 观察病人以下的任何异常变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生命体征和总体状况。 4. 在病历上记录下护理措施 【结果标准】 1. 正确給氧。

2. 病人的PAO2或SAO2/SPO2水平提高 3. 准确记录

三、持续脉搏血氧含量监测 【目标】

病人经持续脉氧监测后准确测得动脉血氧含量,以反应氧合状况。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出现的危险因素 (1) 选择合适型号的感应器。 (2) 把感应器至于有足够血流灌注的位置并定期更换部位。 (3) 观察波形,注意是否有人为干扰或出现低灌注状态。 3. 注意观察并记录病人的氧合状况及临床表现。 4. 在病历上记录下护理措施。 【结果标准】

1. 病人的动脉血氧含量得到持续准确的监测。 2. 早期发现潜在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适当措施。 3. 准确记录

四、口咽通气道的置入 【目标】

病人被安全有效的置入口咽通气道,维持气道开放。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出现的危险因素

(1) 通过测量嘴角到耳朵中部的长度,选择合适型号的口咽通气管。

(2) 持口咽通气管弯曲末端,置入口咽部。

(3) 往舌根后继续插入口咽通气管的2/3,或插入直到其凸缘与病人的鼻子平行为止。

(4) 旋转口咽通气管180度,使其尖端指向喉咙处。 (5) 把通气管的余下部分推入病人口内,使其咬合处在病人上下牙齿之间即可。 (6) 用带子固定好通气管,确保安全。 3. 如果需要,可经口咽吸引。

4. 观察病人,注意任何异常变化1)生命体征及总体状况。2)呼吸模式。3)分泌物的性质。 5. 在病历上记录下护理措施。

6. 必要时或每2小时更换1次口咽通气管的位置。 7. 每4~8小时,做口腔护理1次 8. 每天更换口咽通气管1次 【结果标准】

1. 病人的气道安全开放。 2. 准确记录。

五、气道插管的置入 【目标】

病人被正确插入气管插管,维持气道开放。 【标准程序】

1.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出现的危险因素

(1)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插管,检查是否漏气。 (2)确保喉镜以及其他必需仪器的功能完好。 (3)取出病人义齿。

(4)准备好可能需要的镇静剂及肌松剂。 (5)给病人吸入纯氧。 (6)给病人取适当体位。

(7)必要时,在病人的环状软骨上施压。 (8)持续监测SaO2/Spo2。

3.验证气管插管位置正确后,确保其固定在位。 4.必要时吸痰。

5.观察病人的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状况。 6.在病历上记录护理措施。 【结果标准】

1. 正确置入气管插管。 2. 持续病人气道开放。

3. 无并发症发生,如吸引所致气道损伤。 4. 准确记录。

六、气管插管的护理 【目标】

需气管插管的病人维持人工气道开放,并使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减少至最少。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出现的危险因素

(1)定时观察刻度标记(正常成人一般女性:气道开口至平门齿处20~22cm,男性:为24~26cm,评估气道插管的位置或通过其他的方法如拍摄胸片来确定。 (2)用固定带固定气管插管,防止其移位和脱出。

(3)根据需要通过口咽或气管插管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和清洁。 (4)定期 或必要时检查气囊压力。 3.观察病人,注意任何异常变化 (1)呼吸模式。 (2)SaO2/Spo2水平。 (3)分泌物的性质及量。 (4)生命体征及总体状况。 4.应早期观察

(1)气管插管并发症的征象:扭曲、阻塞、移位。 (2)嘴角或舌部的压力伤。 5.在病历上记录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维持病人气道开放。

2. 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至最少,如嘴角的压力伤、气管插管的移位阻塞。 3. 准确记录。

七、气管切开 【观察要点】 在24小时内

1. 有无出血、皮下气肿、气胸。 2. 气管切开套管有无移位。 24~48小时后 1. 切开处是否感染。

2. 有无气道阻塞、吞咽困难、气管食管瘘。 3. 病人全身情况,有无呼吸困难、声嘶、面色等。 4. 气道痰液性状、量、颜色及气味。 5. 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伤口情况。 6. 有无咳嗽,能否有效咳痰。 7. 病人心理状况,对疾病了解情况。 【护理措施】

1. 适宜环境

病室安静、清洁、空气新鲜,室内保持在18~22°C,湿度保持50%~60%,气管套口盖2~4层纱布,定时消毒室内空气。

2. 术后体位

抬高床头30~45度,使头部舒展(全麻下行气管切开者应去枕平卧6小时)。要经常转动体味,防止压疮。给病人翻身时,应使其头、颈、躯干处于同一轴线,防止套管旋转角度太大,影响通气而窒息。

3. 饮食护理

术后进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 4.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5.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鼓励、教会病人咳嗽、排痰,防止肺部感染和套管阻塞。床边放置吸痰盘,(盘内备无菌有盖罐两只,一直放无菌纱布数块,一直放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持物拑一把、弯盘、棉签、湿化液等),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吸痰前高浓度给氧2~3分钟,用听诊器听痰鸣音,确定痰液位置,然后快速、准确、轻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将吸痰管上下提插。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两次至少间隔3~5分钟,压力为33.2~53.2kPa,吸痰盘每日更换,备好抢救药品、吸引器、氧气、监护设备等。

6. 妥善固定气管套管。扣套管的绷带松紧适宜,以通过一指为宜,以防套管脱出而导致呼吸困难。

7. 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注意就置后损伤气管粘膜,至气管壁坏死,导致术后气管狭窄。遵医嘱定时放气或更换金属套管。 8. 加强气道湿化,遵医嘱滴入湿化液、雾化吸入等。

9. 预防局部感染

金属内套管每班取出清洁消毒,先用过氧化氢浸泡软化干痰痂,彻底洗净,然后用消毒液浸泡,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方可使用。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每班消毒并更换纱布垫,保持清洁干燥,遇污染随时更换。

10. 术后遵医嘱,酌情使用抗生素。

11. 心理护理

病人经气管切开后不能发声,需专人训练其用手语和笔谈等方法表达其需要,常见事物可使用语言牌,以利于沟通交流,预防病人因烦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双手。

12. 拔管前需试行堵管,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如发声正常,呼吸平稳,可于24~48小时后拔管,拔管后继续观察1~2日,伤口处以蝶形胶布拉紧皮肤,一般不需缝合 【健康教育】

1. 向病人讲解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及手术进程中如何与医务人员配合。

2. 指导长期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加强自我呼吸锻炼,争取早日脱机,早日拔管。

3. 促使病人加强营养,多饮水,避免到人多或空气污染重的地方,防止肺部感染和套管阻塞。

4. 告知病人及家属不可用手拔掉气管套管,以防套管脱出而导致呼吸困难。

5. 对出院病人,应教会家属每日清洁气管内套管;防止分泌物结痂、阻塞套管;分泌物咳出及时擦拭,保持清洁。

八、气管插管套管的气囊检测 【目标】

病人的气管插管套管的气囊应适当充气。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应注意以下出现的危险因素

(1) 在检查气囊压力之前先评估病人的状况如SaO2/Spo

2、BP、脉搏。

(2) 经气管插管套管或口咽彻底吸除分泌物。 (3) 运用最小闭合量(MOV)技术检测气囊压:1)连接注射器与套管的瓣膜;2)把听诊器至于气管区域听气道呼吸音的变化;3)抽空气囊直到可从嘴巴及鼻腔听到气流声为止;抽空气囊后,可闻及粗糙的干罗音;4)注入空气直到听不到干罗音为止。

3. 如发现高压气囊,寻找原因,并给以必要的干预。

4. 观察病人,注意任何异常变化

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生命体征和总体状况。 5. 在病历上记录护理干预。

6. 每天或必要时随时进行气囊压力检查。 【结果标准】

1. 在检测病人的气囊压力的过程中使病人的不适减至最小。 2. 无并发症发生,如漏气或气管黏膜坏死。 3. 准确记录。

九、经口—咽和鼻—咽吸引 【目标】

病人经口—咽和鼻—咽吸引保持上呼吸道通畅开放。 【标准程序】

1. 评估病人病情及吸痰的要求。

2.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3. 寻求并认定的合作使其咳出气道内分泌物。 4.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需要吸痰时先充分氧合病人,防止吸痰时导致低氧血症。 (2) 维持适当的吸引压力。 (3) 插入吸痰管时勿吸引。 5. 病人猛烈咳嗽时停止吸痰。

6. 观察病人,注意任何异常变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分泌物的性质。(4)生命体征及总体状况。 7. 在病历上记录下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病人上呼吸道通畅清洁干净。 2. 准确记录。

十、经气管插管/套管内吸引(传统技术) 【目标】

病人经气管插管/套管内吸引保持气道清洁,并使其发生并发症的危险降至最小。 【标准程序】

1. 评估病人病情及吸痰的需求。

2.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3.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需要吸痰时先充分氧合病人,防止吸痰时导致低氧血症。 (2)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3)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 (4) 插入吸痰管时勿吸引。 (5) 维持适当的吸引压力。

(6)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15秒。

4. 观察病人,注意任何异常变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分泌物的性质。(4)生命体征及总体状况。 5. 在病历上记录下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病人气道维持开放 2. 准确记录

十一、经气管插管/套管内吸引(密闭系统技术) 【目标】

病人经经气管插管/套管内吸引保持气道清洁,并使其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将至最小。 【标准程序】

1. 评估病人病情及吸痰的需要。

2.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3.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需要吸痰时先充分氧合病人,防止吸痰时导致低氧血症。 (2) 置入吸痰管至标定的刻度,然后压住调节瓣开始吸引(适度)。

(3) 轻轻地完全退出吸痰管。

(4) 冲洗吸痰管:1)在10ml注射器内准备冲洗液(生理盐水);2)连接注射器与冲洗口;3)将注射器内液体缓慢推入冲洗口内;同时压往调节瓣;4)持续冲洗吸痰管至清洁为止。

4. 观察病人,注意任何异常变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3)分泌物的性质。(4)生命体征及总体状况。 5. 在病历上记录下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病人气道维持通畅开放。 2. 准确记录。

十二、无创机械通气(MVM装置) 【目标】

病人经无创通气支持后获得足够的氧气及氧合。 【标准程序】

1. 评估病人及机械通气的要求。

2.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3.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选择合适型号的面罩,并配置好合适的BVM装置通路。 (2) 确保氧供通畅开放。

(3) 观察机械通气的效果:1)BVM装置不漏气。2)充分吸入气体。3)明显的胸部运动。4)SaO2/Spo2水平提高。 4. 准备好气管插管。

5. 在病历上记录下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病人气道保持通畅。 2. 病人氧合状况得到改善。 3. 准确记录。

十三、间歇正压通气(IPPV)病人的管理 【目标】

行IPPV病人得到足够的通气,并发症较少至最小。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病人的安全:1)进行吸机功能检测。2)对潜在的气体、氧气及电危险采取安全防范措施。3)保持气管插管及呼吸机管路安全在位。4)设置适当的报警范围。

(2) 气管插管的护理:1)维持病人气道通畅。2)充分湿化。3)保持气管插管的位置正确。4)必要时随时检查气囊压力。

3.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呼吸模式和力度,机械通气和氧合状况。

4. 记录设置的呼吸机参数和病人的呼吸周期特点。

5. 观察病人,注意任何异常变化如 1)通气不足、通气过度。2)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3)持续气道高压。4)低潮气量。5)精神状态的变化。 6. 注意呼吸机的功能失常。 7. 记录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病人的通气及氧合状态得到提高。

2. 在IPPV期间无并发症发生,如过度通气/通气不足或气压伤。 3. 准确记录。

十四、支气管镜检查的配合 【目标】

给病人行安全有效的支气管镜检查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采用无菌技术准备支气管镜及附件。 (2) 处理分泌物时采取妥当的预防措施。 (3) 遵医嘱调节氧浓度。

(4) 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或采取局麻。 (5) 需要时使用咬合器(牙垫)。 (6) 在行支气管镜检查时配合医生。

3. 在整个过程中观察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状况的变化。 4. 适当隔离器械。

5. 需要时适当分隔标本并贴上标签。 6. 在病历上记录下该程序。 【结果标准】 1. 给病人实施安全有效的支气管镜检查。 2. 发现并发症及时治疗。 3. 准确记录。

十五、胸腔引流管置入的配合 【目标】

胸管被安全置入病人的胸腔,正确接入引流系统。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评估病人的配合情况及对该程序的理解水平。 3. 注意一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准备好置入部位。

(2) 在置入过程中配合医生操作。

(3) 采用无菌技术连接胸腔引流管与引流系统。 (4) 如果需要可将引流系统与吸引器连接。 (5) 用无菌敷料覆盖住置入部位。 4. 确保胸腔引流管安全在位。 5. 确保引流系统功能完好。

6. 置入胸腔引流管后行胸部X片检查。

7. 观察病人,注意任何异常变化

1)生命体征2)引流物的色与量。3)漏气。 8. 记录下护理措施。 【结果标准】 1. 病人被安全置入胸腔引流管。 2. 引流系统连接正确。 3. 整个过程无并发症发生。 4. 准确记录。

十六、胸腔闭式引流管理 【目标】

经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将病人胸腔内的气及(或)液体安全有效地引流出来。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保持引流系统功能正常,如果需要可遵医嘱连接吸引器。 (2) 确保病人体内的引流管安全在位。 (3) 维持水封瓶的密闭性。

3. 处理血及体液时采取全面防范措施。

4. 定时辅助病人做咳嗽及深呼吸运动。 5. 评估病人的疼痛水平,需要时给予麻药。 6. 评估病人的呼吸模式。

7. 观察、记录、报告引流物的量及性状. 8. 观察并发症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结果标准】

1. 病人胸膜腔内的气液体被有效的引出。 2. 维持水封瓶的密闭性。 3. 准确记录。

十七、胸腔引流管的拔除 【目标】

采用无菌技术安全舒适的拔除胸腔引流管。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评估病人的疼痛水平,需要时可使用麻药。 (2) 采用无菌技术辅助医生拔除胸管。 (3) 教会病人在拔除胸管前立即呼气后摒弃。 (4) 用无菌敷料封住伤口。 3. 处理体液时采取全面预防措施。

4. 观察,记录和报告拔除部位的状况,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出现情况的原因、发病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5. 记录引流物的量和性状。 6.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呼吸状况。 【结果标准】

1. 整个过程使病人的不适感减到最小。 2. 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积极治疗。 3. 准确记录。

第二节

循环系统

一、 持续心电监护 【目标】

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心动活动,保持早期发现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标准程序】

1. 确定需要行电生理监测的病人。 2. 评估病人生理、心理状态。

3.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4.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必要时擦洗病人的胸部皮肤。

(2) 在病人的适当部位放置电极片并与心电监护仪的到连线连接。

(3) 正确设置报警线。

(4) 使用心电监护仪时注意对可能发生的电危险采取防范措施。

(5) 检查电极片必要时重新更换。

5. 观察心律和心率,定时或需要时记录心律和心率。 6. 对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立即采取措施,并报告医生。 7. 记录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病人的心电监护得到持续监测。

2. 无意外并发症发生,如放置电极片处皮肤的 刺激及破损。 3. 准确记录。

二、 十二导心电监护 【目标】

正确使用十二导心电监护仪监测病人的综合心电活动。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必要时擦洗病人的胸部皮肤。

(2) 正确放置电极片,并与十二导心电监护仪连接。 (3) 确保皮肤与电极片的完全接触。 (4) 对可能发生的点危险采取防范措施。 3. 选择最能代表心电活动的盗链记录心律。

4. 报告异常心律,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遵医嘱即刻采取措施。 5. 记录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记录一个正确清晰的十二导心电图。 2. 迅速鉴定并治疗心律失常。 3. 准确记录。

三、 电复律 【目标】

安全及时的给病人行电复律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确保胃肠外给药途径静脉管路的开放。 (2) 给镇静剂后观察病人的呼吸状态。

(3) 如果可能的话,观察基本心电图或十二导心电图。 (4) 准备好所有心肺复苏的药物和设备。 (5) 在胸部的合适的部位上粘上导电凝胶垫。 (6) 确保选择同步按钮。

(7) 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离开病人、病床及仪器。 (8) 评估病人的脉搏、总体状况和反应。 3. 完成上述操作后,使病人处于适当舒适的体位。 4. 若遇到并发症及时处理。 5. 电复律后查十二导心电图。 6. 记录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及时对病人行电复律。 2. 确保工作人员及病人的安全。 3. 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处理。 4. 准确记录。

四、 电除颤 【目标】

安全及时的给病人行电除颤。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评估出现的室颤和无脉性心动过速。 (2) 平躺病人。

(3) 若可能,查基本心电图。

(4) 准备好所有心肺复苏的药物和设备。 (5) 在胸部的合适的部位上放上导电凝胶垫

(6) 根据想达到的水平或使用制定好的推算方法选择能量。 (7) 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离开病人、病床及仪器。 (8) 评估病人的脉搏、总体状况和反应。 (9) 除颤后查心电图。

3. 如果发生并发症,即可采取措施。 4. 记录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及时对病人行电除颤。 2. 确保工作人员及病人的安全。 3. 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处理。 4. 准确记录。

五、 动脉血压监测

经动脉血压监测持续测得病人动脉血压,准确的反应了他或她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正确并紧密连接换能器与电缆线。 (2) 确保换能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归零。 (3) 确保整个系统无气泡、无扭曲。

(4) 使用适当的冲洗装置维持系统通畅开放。 (5) 设立适当的报警范围。

3. 观察异常,注意任何异常状况,如:1)系统连接不良。2)动脉循环的阻塞。3)置管部位的感染。 4. 观察波形及数值的异常。 5. 记录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病人的动脉血压得到持续监测。 2. 早期发现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适当措施。 3. 准确记录。

六、 中心经脉导管的置入 【目标】

安全置入病人的中心静脉导管,正确连接压力换能器。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正确并紧密连接换能器与电缆线。 (2) 确保换能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归零。 (3) 确保整个系统无气泡、无扭曲。 (4) 以足够的压力维持系统通畅开放。 (5) 设立适当的报警范围。

3. 观察异常,注意任何异常情况,如:1)炎症与感染的迹象与症状。2)出血及血肿。3)并发症如气胸。

4. 记录并报告

1)日期、时间和置入导管的部位及刻度。2)中心静脉压。3)置入部位的状况如:出血。 【结果标准】

1. 安全置入斌人的中心静脉导管。 2. 正确连接换能器与电缆线。 3. 整个过程无并发症发生。 4. 准确记录。

七、 中心静脉压(CVP)监测 【目标】

经CVP监测准确得病人中心静脉压力,以反映他或他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对于持续CVP监测:1)正确并紧密连接换能器与电缆线。2)确保换能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归零。3)确保整个系统无气泡、无扭曲。4)使用适当的冲洗装置维持系统通畅开放5)设立适当的报警范围。6)注意观察异形波形。

(2) 非持续性CVP监测:1)正确紧密连接液体压力计系统。2)确保整个系统无气泡、无扭曲。3)使零点与心脏在同一水平,测量CVP。4)观察随着呼吸运动压力计内液体的水平摆动。

3. 观察异常,注意任何异常情况,如:1)监测系统的脱落、阻塞。2)导管所致脓毒血症。3)气体栓塞。 4. 记录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1. 病人的中心静脉压得到准确监测。 2. 早期发现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适当措施。 3. 准确记录。

八、 中心静脉压导管的拔除 【目标】

采用无菌技术安全舒适拔除病人的中心静脉导管。 【标准程序】

1. 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 注意以下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 撕开敷料,拔除导管时注意采取防范措施。 (2) 在拔管处施以人工压力维持至少5分钟或根据需要至血止为止。

(3) 用0.5%碘伏消毒拔管处后以绷带或无菌纱布覆盖。 3. 定期观察穿刺部位,防止出血。

4. 教会病人发现任何出血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5. 记录护理干预 【结果标准】

重症监护室年终总结范文第3篇

2、坚守岗位,制止串岗、脱岗的现象发生。

3、各种急救物品、药品、器械齐全,定点、定位放置,确保功能良好。

4、熟练掌握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各种抢救设备的基本知识及使用方法。专人保管,定期维修、保养。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详细做好特护记录,随时制订、修订诊疗护理计划,并责任到人。

6、各种护理表格要书写规范,无漏项,无涂改。监护室资料妥善保管。

7、严格无菌技术,遵守监护室消毒隔离制度。

8、治疗、用药、输血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到用药及时、准确,治疗、护理到位,防止差错事故及并发症发生。

9、监护室人员熟练掌握急救复苏技术,结合病情正确分析、监测资料,根据需要做出相应急救措施。

10、保证各种管道畅通,并妥善固定,避免脱出。

11、危重病人标记、护理级别、饮食种类一览表、床头牌应与病历相符。

重症监护室年终总结范文第4篇

一、环境管理

1.科室布局、设施设备符合《中国重症加强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

(1)应划分医疗区域、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及生活区域。

(2)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15平方米。

(3)每个ICU最少配有一个单间病房,面积18-25平方米,有条件者配备负压病房1-2间。

(4)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或脚踩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一套,开放式房间至少每两床一套。

(5)病床间距符合要求,床间距>1米。

(6)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做到定时开窗通风,有条件者最好配备空气净化系统。

3.ICU环境安静、整洁、舒适。

4.办公室、治疗室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标识醒目。

二、人员管理

1.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2.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之比不少2.5~3:1,护理人员数量与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3.护理人员要经过ICU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经考核合格后,

方可独立上岗。

4.护理人员岗位分级管理和使用。

5.排班体现科学、合理、弹性化。

三、医院感染管理

1.严格执行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醒目。

3.具有合理的人流和物流的进出通道,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

扰和交叉感染。

4.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别安置,特殊感染者应安置在单

间病房或进行床旁隔离,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

5.未配备空气净化系统的病室应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日

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空气消毒一次,并做好记录。

6.做好病室地面及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和物表应

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

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700mg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

擦拭,作用30分钟;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

1000-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拖布分室使用,标识

醒目。

7.落实ICU探视管理制度:

(1)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室内人员的

过多流动。

(2)工作人员或探视人员进入ICU病房必须更衣、换鞋、

戴口罩、帽子;外出时需更换工作衣、外出鞋。

8.工作人员患有感冒及其他传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9.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10.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11.留置管道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

12.患者转出后,医疗仪器及床单位应做好终末消毒。

(1)床单位应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2)各种医疗器械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洁、消毒。

(3)呼吸机管道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冲

洗、晾干后送供应室进行集中灭菌。

13.各类仪器设备及灭菌物品、一次性耗材、消毒液等的管

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4.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15.按照Ⅱ类环境的要求,每月对病房空气,无菌物品、物

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卫生学监测。有记录。

四、质量管理

1.ICU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健全,并落实

到位,

2.成立ICU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及时反馈,体现

持续改进;并定期进行质量评析,有记录。

3.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ICU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

作规范、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及各项急救技术操作等。

4.严格按照《基础护理质量标准》落实各项护理工作。

5.严格落实《特级护理质量标准》,持续24小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详细记录。

6.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执行医嘱。

7.护士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正确的治疗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8.护理文书书写符合《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标准》。

(1)护理记录内容需客观、准确、及时、规范、完整,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并且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达准确、语言通顺、标点正确。

(2)每位患者均需建立护理计划;并能够根据病情及时修订。

(3)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效果记录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且具有连续性;护理措施能够体现时效性和个体性。

(4)护理记录每小时至少记录一次,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记录的,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9.药品管理

(1)常备药品做到原盒存放、专人管理、及时补充。

(2)高危药品专盒存放,标识醒目,管理规范。

(3)急救车内药品、物品齐全、做到“四固定”,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

(4)严格落实毒麻药品制度,实行专人专柜双锁保管,固定基数,护士班班交接,有记录;毒麻药品使用中,如有残余量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并做好记录。

10.各种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班班交接,有记录。

11.严格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

12.落实患者安全管理目标(包括身份识别、用药安全、危急值的报告等)。

13.制定并落实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如跌倒、坠床、压疮、非计划性拔管、谵妄等)。

14.制定、培训、演讲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停电、火灾、猝死、误吸、输液反应、输血反应、输液外渗、躁动、自杀、针刺伤、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重大意外伤害等)。

15.落实患者转入、转出交接制度,详细做好患者的出入室登记。

16.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有记录。

(1)主动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相关的规章制度。

(2)做好患者或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主要包括正确指导患者饮食、用药和活动等。

(3)患者及家属知晓相关的疾病、药物、特殊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

(4)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重视患者的功能训练。

重症监护室年终总结范文第5篇

1、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

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分设新生儿监护区、新生儿隔离区、沐浴区、配奶间等,严格分区管理。

2、 环境要清洁,空气新鲜,根据季节温度不同,定时开窗通风,净化空

气。室内温度维持在24℃~26℃,湿度55%~65%,空气、物体表面应达医院环境Ⅱ类环境标准。空气净化消毒器定时开机,由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

3、 落实手卫生,接触新生儿前后均按手卫生要求洗手或用速干消毒液消

毒双手。

4、 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戴帽子、更衣、

更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

5、 严格探视制度,凡探视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戴帽子、着鞋套、

洗手或消毒双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每次探视结束后,应及时开窗通风换气,并进行相应的清洁消毒。

6、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使用,不得

重复使用。

7、 呼吸机湿化瓶每日清洗并更换湿化液。吸氧装置和吸痰装置均为一次

性材料,一人一用一处理,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用后按照医疗垃圾处理,重复使用的呼吸机管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

毒剂消毒后晾干,送至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置。

8、 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

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9、 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处理。如雾

化吸入面罩、体温表、吸痰管等。扑粉、眼药水专人专用。听诊器专人专用,保持清洁。隔离患儿用具单独使用。

10、 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在科室清洗,由消毒供应室进行集中处理。

11、 新生儿所用尿布(最好使用一次性尿布)、衣服、被单等,应用棉织

品,设专柜存放。被单、衣物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12、 床头柜、桌凳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所有用具1~2

次;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三次,有污染时及时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擦拭。尿布、污物用后切勿随意抛落地面,及时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垃圾袋满3/4时应及时更换。

13、 为确保婴儿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由营养科统一提供代乳品,拒收家

属提供的母乳、辅奶和其它辅食。

14、 消毒剂应注明开启日期及具体时间。

15、 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

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使用一次性诊疗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不得交叉使用。

16、 新生儿沐浴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6℃-28℃,拆褓和包褓应严格分开,

避免交叉。遇有医院感染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17、 室内使用的抹布、拖把,必须专间专用,每次使用后必须及时采用含

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水清洗、晾干备用。

18、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9、 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暖箱内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

留存监测资料。

上一篇:房产年终总结下一篇:自愿连锁经营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