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范文

2023-03-22

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认知 教育质量 计算机专业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式启动,也引发了教育界的全面高度关注。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从如何培养“乐之者”入手。当前的本科专业教育也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地充分地理解、认知,甚至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之成长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1 专业认知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各阶段专业认知现状

在高校,多数大学生只有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或者毕业之后,通过把几年大学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与刚进入大学时的心理状态相对比,才能得到一些深刻体会,对专业才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而这些认知不管是从学生的比例还是对专业的认识程度都不尽如人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通过对新生和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新生在大学的初始阶段对计算机专业知之甚少;而毕业生的情况经统计则仅有不到70%的学生了解专业目标,能够搭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结构。现实情况具体表现为:低年级的学生对专业认知不足,盲目地接受外界各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信息影响,对学习方向和就业目标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判断。到了高年级则由此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最初对专业积极地认识,随之学习和理解的深入,最终转变为喜爱甚至热爱自己的专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为其以后的专业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另一种是由于对专业缺乏了解或错误认识,而导致厌学甚至排斥现象,加上计算机专业课程难度的逐步加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学习、怕学习,以至自暴自弃的情况。这类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缺乏自信,缺乏专业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1.2 就业对专业认知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全国高校招生最多的专业之一,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喜爱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优势,对工作充满热情等特点的应聘者。那些具有较强专业认知的同学往往就业目标明确,专业特点鲜明,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那些专业知识不扎实,没有明确的目标,感觉什么都可以却什么都做不了的学生,则很难顺利就业。

2 提高专业认知的意义

2.1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现实情况显示,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专业不足,缺乏兴趣,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造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学生在学习初期申请调整专业或是在中后期出现厌学的原因。通过有效地方式和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专业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正面认识所学的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2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性

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很强,对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在现实培养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为:专业特长不明显,缺乏目的性,面临科目、技能的选择犹豫不决等。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统筹的驾驭,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兴趣因此而模糊,于是也就无法快速而准确的定位自己。如果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分层次、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这种情况就会大大缓解。

2.3 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让学生被动变主动

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很多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行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职业选择面既广泛又专业,所以对学生来说想要准确的进行职业匹配,除了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以外,还要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也就要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正确地、积极地探索。专业认知提高了,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定位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3 提高专业认知的途径

3.1 重视开学第一课,做好专业扫盲工作

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各个高校在学生管理十分重视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进行大学的常识教育之外,在第一时间给学生灌输认识专业、探索专业的理念,无疑会对学生增强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帮助。新生所报考的专业,有许多都不是自己的选择,往往是老师或者父母的意愿,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毫无兴趣。如何让学生在入学时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辨识度,这就是开学第一课应该解决的问题。这当中除了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之外,应该还要有资深的专业教师的参与。教师可以根据专业进行不同侧重的备课,尽量避免专业术语,深入浅出的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特点、学习方法等的入门介绍。

3.2 开设导航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引入导航理念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多、难度大,如果对课程缺乏定位,很难把握课程在专业构成中的主次,达到学习精力的合理分配。在大学的初级阶段,应增设专业导航课程,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的认识。导航课程就是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组成、来龙去脉、层析关系、关联关系等因素,构建一个引导学习者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系统,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通过导航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整体系统的了解专业体系结构,发现自己的兴趣,进行合理的有主次、有侧重的学习。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也应跳出原有的教学框架引入课程导航的理念,对本门课程进行整体性导航,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更加清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3.3 打破实验课陈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开设了很多实践教学的课程,现在的实验课是通过几个经典的案例,给学生布置一成不变的实践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动手热情,也无法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因此,实践课程应该打破常规,实验内容应该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学习阶段特点进行不断的调整,因势利导,让学生得到贴合实际情况的实践训练。实验课教师也要克服“一个实验做到老”的思想,不断地从实际应用中抽取合适的实践内容丰富到学生实践教学中来,让学生从实际的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3.4 提高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

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知识背景不能和学生的专业相脱节,以便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关键点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辅导员应重视身边成功案例的巨大示范力量,并适时地进行收集与分享,这些相似而又励志的经历会对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榜样作用。学院也应该给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使辅导员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专业化、专家化。

3.5 完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完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尽早的进行职业匹配以及职业的准备工作。高校应该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认识专业对于自己的意义,并开始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尽快的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从而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的利用大学的资源,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

4 结语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从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入手,让学生从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始,完成专业兴趣匹配,从而更早的确立学习和职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重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知,通过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为以后的就业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EB/OL].[2007-01-22].http://www.moe.edu.cn.

[2] 邱钦伦.中国软件人才供需现状[J].计算机教育,2012(11):68-71.

[3] 李未.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4] 张莉.构建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质量工程[J].计算机教育,2010(6):40-42.

[5] 姚屏,罗小林.数控专业认知导航系统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47-49.

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创新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标准;教学体系

1计算机专业教育呼唤改革创新

1.1用人单位现实的人才标准

据有关资料报道,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一方面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越来越不容易找到适合岗位需要的满意人才。当前,用人单位挑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1) 实践经验要求——“上手快”。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性,“上手快”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具备实践应用经验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选拔和录用中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2) 适应能力要求——“好使用”。用人单位普遍希望毕业生能够较快地在工作岗位中发挥作用,“好用”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又一重要评价指标。因此,需要毕业生拥有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包括在心理上的迅速转换角色能力以及适应工作的能力。

3) 应用能力要求——“能动手”。用人单位普遍期望毕业生“能动手”,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拥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具体的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问题的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善合作”。当前计算机方面的项目大多数需要多人的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因此,“善于合作”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另一重要评价指标,需要毕业生拥有团队协作能力。

5) 复合能力要求——“多面手”。当前许多适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不仅仅要求毕业生有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有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如能够了解计算机在行业当中如何应用等。

6) 创新能力要求——“能革新”。创新是超额利润的源泉,用人单位期望人才不仅仅有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创新,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也是人才在企业中得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根本所在。因此,作为工程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技术革新,成为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又一重要评价指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外语、计算机和普通话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受到欢迎,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无论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工程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是决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的素质与能力。

1.2规模与资源的突出矛盾

开放实验教学。让学生进行“做实验、学技能、勤研究、谋创新”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创新,这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最重要的途径。

“理工科”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效率、效益以及对实验室的依赖程度应该成为理工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理工”大学教学资源配置优化程度的主要标志。

然而,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期间,全国计算机专业规模迅速扩大,先后有360余所本科院校增设了计算机本科专业,使得设置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500余所,占全国670余所本科院校的75%,并使计算机专业在单个专业的设点数和单个专业的在校生总人数方面都位居全国本科专业之首[2]。虽然计算机专业的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师资和实验教学软硬件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资源短蒋和伦缺、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建设与调配,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1.3平稳发展引发的冷思考

有关数据显示,从2002年开始,我国计算机本科专业招生的幅度开始下降。面对这一形势,有人开始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前景担忧。应该说,仅是增幅的下降,招生总人数仍处于上升或保持趋势,这种变化基本上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国内计算机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美,美国从2000年秋到2004年秋,计算机专业入学人数下降了60%,到2005年秋则下降到70%,出现了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锐减的情况。

计算机专业如何在现实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教育,瞄准专业人才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市场,推动专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以科学的教学建设、系统的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明确的专业定位与特色的专业优势吸引学子们的注意力,守住这块IT高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4就业质量与生源质量的相依关系

就业状况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一种客观评价。目前,我国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时期基本上已经过去,并正在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这种社会客观需求的变化必然影响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进而影响到其生源。

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不断下降,就业难度不断增加。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就业的单位层次和待遇在不断降低。这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直接影响了计算机专业的生源质量。尽管对生源质量的评价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标准,但最客观的一个指标则是学生的入学成绩。在过去的较长时期内,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本校的招生分数都是最高或比较高的,但现在已是盛况不在。

对一个专业来说,就业市场的信号至关重要,十年前计算机就业市场的信号给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近几年,计算机就业市场的信号却又导致了计算机招生增幅和生源质量的下降。事实上,盲目招生计划所带来的计算机人才的短缺和过剩,最终都需要通过就业市场进行调节。

占据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领跑地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呼唤先进的教学体系、科学的能力素质架构和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生源质量成为专业发展和专业辐射带动作用的瓶颈。

1.5创新型人才对专业的设置需求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主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人才,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任务。

计算机专业的涉及面较广,如果从传统的学科结构来划分,它可分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如果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来划分,它可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和教育型等不同类型[1]。计算机专业的这种学科潜力和社会需求,再加上计算机网络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都给计算机专业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教学改革、教育创新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首要要求。但计算机专业设置却没能抓住这一机遇,长时间地用一个单一专业去应对这种快速发展的学科结构和大规模的多规格社会人才需求,严重脱离了技术理论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专业体系设置,顺应复杂多变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形势,是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采取的教育发展的科学态度。

1.6工程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

1.6.1计算学科的专业方向

与过去相比,当今的计算机学科已经扩展到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计算学科(Computing Discipline)[3]。人们普遍认为计算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4大分支。

国际上,早在2001年,由IEEE计算机学会(IEEE Computer Society)和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美国计算机协会)组成的计算机课程联合任务组(The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在其研究报告CC2001[4]中就明确了计算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在类型方面要加以区分,可以分为计算机科学[4](Computer Science)、信息系统[5](Information Systems)、计算机工程[6](Computer Engineering)及软件工程[7](Software Engineering)等专业方向,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与社会经济对计算机本科人才的需求。而CC2004[8]和CC2005[3]都增加了信息技术[9](Information Technology)专业方向。

1.6.2计算学科各专业方向的办学定位

纵观全球的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层次参差不齐,各高校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也非常大。准确把握专业教育规律、专业教育内涵和各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市场,合理选择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是各高校的明智之举。

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是科学家或科研工作者,这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时所应选取的专业方向,应在“本硕博一体化”的“精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设计教育体系,培养研究型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是一种工程技术型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师或工程技术人员,这主要是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适应“大众教育”需求应选取的专业方向,应该在突出工程技术人才的技术研发能力培养和技术革新精神教育上下功夫,培养工程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则是一种应用型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主要是应用技术类高校应该选取的专业方向,旨在为工业生产和社会技术应用第一线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1.6.3计算机专业面向市场的专业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包括计算学科的大部分内容,既可以看成是计算学科的全面体现,又可看成计算学科的最基本学科。我国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主打专业,学生基础知识面固然较宽,但从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看,学生满足专业技术工作需求的能力还是较弱。

正是由于计算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分支或者学科方向逐渐明晰、成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本科专业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一定的就业市场范围,确定明确的专业方向。建立促进就业、适应社会需求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2创新教育要求科学构建工程型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方向的转变。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工程技术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必须从科学的知识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等方面科学设计、全面落实。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完整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适应开放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目标体系、层次结构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先进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体系、科学设计并合理配置的实验教学条件保障体系。

2.1科学的知识体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对知识的升华与转化。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面向确立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知识体系不能仅仅是专业知识体系,还应该包括学生投身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语言、政治、经济、法律与道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厚积薄发是知识体系架构的指导思想,工程实践是应用能力培养的载体。创新是知识体系架构的魂,实践是能力体系架构的根。

2.2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表现形式。知识概念本身是空洞的、死板的,只有通过课程内容具体细化并被受体吸纳以后,才成为受教育者的活的知识,才可能成为能力转化的基础。

2.2.1课程架构体系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1)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社科基础课,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等高校各专业均开设的人文类课程;二是为以后学习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自然科学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

2) 学科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指电子与信息基础类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课程。

3) 专业主干课,指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课程。

4) 专业方向课,指用人单位实际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的技能培养类课程。该类课程可以根据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划分为不同的大的类别,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今后愿意发展的方向进行自主选择。如可将应用类型的课程划分为基础理论深化(或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或控制与检测、或嵌入式系统)、网络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不同的方向。以网络工程为例,可以开设的课程包括Internet原理及应用、网络综合布线、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分布式数据库、Java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等。

5) 交叉学科类课程,指计算机专业具体在某些行业当中应用的交叉类课程。例如讲授信息技术如何在金融行业中进行具体应用等类似的课程,根据不同的行业,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大类,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目的是拓宽视野,提高修养。

6) 文化素质课,就是常说的通识课,指突出文理渗透、能力素质协调的课程。该类课程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培训4大类。可由外部其他教育机构,如培训班和高校提供更多的课程,学校将外部课程纳入自身的课程体系当中,即允许学生参加外部课程,经过审核,可以代替内部课程或冲抵学分。

7)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指需要独享时间区间、实现培养某方面或某类实践能力的集中性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课程,如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参观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业务流程是各不相同的,在专业教育中的目的、意义和地位也各不相同。

2.2.2合理配置、吸收整合,优化课程设置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造就高层次的、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使他们具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特征[10]。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适应本专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比例。计算机专业应注重学科自身建设,引进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层次结构,根据专业方向和办学侧重点的要求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形成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

融入工程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应注重课堂内容的改变,更多突出实践内容。这意味着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更多地讲授理论的具体运用。这需要教师不仅仅关注二手的实践资料,同时也要亲身实践,探索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把实践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

2.3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研究、学会创新,这其中实验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科学实验作为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大学研究学问的主要优势,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2.3.1实践教学环节架构体系

各种不同的实践环节在人才的素质形成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课程实验对学生科学实验习惯的养成、实际动能能力的培养、对认识规律的体验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中性实践环节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养成、工程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要。

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类别可分为课内实验、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参观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计算机专业应根据专业及方向设置的具体定位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核心的实践环节,如课内实验、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必须涵盖,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架构体系。

2.3.2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 制度保障。

教育教学创新,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障。硬件中人才是根本,软件中制度是核心。硬件效益的发挥必须依靠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健全的制度规范、志存高远的文化氛围等软件保障。必须建立实验教学的条件保障与队伍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依规矩画方圆”,“依规矩话质量”。

2) 硬件条件保障。

加大实验教学硬件投入,保障实验教学的设备能够充分发挥效益。做到“及时更新废旧资源,有效利用紧缺资源,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一般资源充分发挥效益”,保证实验教学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到位先进,物尽其用”。

3) 人才队伍保障。

必须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一是要吸引和保证高水平人才进入实验/实践教学的行列,做到队伍“水平有保证”;二是要激发实验教学人员长期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做到工作“热情不降温”。要用政策保障他们愿意长期从事这种“做事不留名”的“树人”工作,必须从提高并保证实验教学队伍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4) 运行机制保障。

(1) 规范的经费计划。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践教学的常规支出经费不适合采取“请示汇报”的“项目申报审批”制,应按常规支出给予充分预算计划,保证落实。同时,在经费使用上,应做到“责权利”落实,按规范程序操作,保证实践教学步入正常化运行轨道。

(2) 程序化的计划执行模式。

实践教学是计划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必须提前制定工作规范、工作计划和工程程序,提前落实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按计划安排时间地点,按规范执行计划,按要求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工作强调计划性和程序化,教学内容组织突出科学性前提下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 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创新的常态化机制开创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局面,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情况,组织多元化教学,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

 开放灵活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的执行必须突出“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最应该反对的是“闭门造车”,那种“画地为牢”的“庄园式”生产模式,会严重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运行要突出内容、形式和技术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与技术发展和与社会需求同步。必须结合工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改进实践内容、工作流程和操作技术与方法。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规范的计划安排形式外,应增加学生开放自主实践的形式,以选修的形式确定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规范要求和管理程序的方式控制教学效果。

高校要探索与科研、事业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除了依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生产加工”模式之外,也需要同用人单位更密切合作,实现人才供应链无缝集成[11],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第一,人才的定制化。所谓人才的定制化,是指用人单位直接同高校达成协议,明确要求进行怎样的人才培养,高校根据要求进行培养,如需要学生掌握怎样的具体的某种计算机行业应用软件的操作,学生毕业之后则全部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我国的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院校就已经率先采用了这样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第二,用人单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所谓用人单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指高校人才培养的部分过程并非在高校中进行,而是在用人单位中进行,从而实现了学生从高校向用人单位的逐步过渡。传统所采用的学生大四实习的工作,即是此类性质工作的初级阶段,但所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较短,且由于学生未必继续工作,用人单位往往不愿意安排,这需要高校采用类似于供应链管理的形式,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使学生毕业后继续工作的可能性较大,从而实现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

2.3.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既有其自身内存的规律性,又有很高的参与自主性和丰富的内涵,不能简单用实践的完成性代表实践的目的性。因此,对于实践教学的各要素,应根据其完成的实践过程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际程度,进行分类系统评价。

3结语

定位确定层次,目标决定方向,知识体系决定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与实验体系决定能力架构,能力体系决定综合素质。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要求对专业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我们将继续开展相关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 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 计算机教育,2006(2):3-7.

[2] 邱振国,萧达钞,黄仪凤. 构建目标定向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式初探:关于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 中国西部科技,2008(1):34-36.

[3]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The Overview Report[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4]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EB/OL]. [2010-10-10]. http://www. acm.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5] ACM/AIS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IS 2002: Model Curriculum and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Systems[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6]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er Engineering 2004: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 curricula.html.

[7]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4: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Computer Engineering[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 curricula.html.

[8]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EB/OL]. [2010-10-10]. http://www.acm. org/education/curricula.html.

[9] IEEE/ACM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B/OL]. [2010-10-10]. http://www.acm.org/education/ curricula.html.

[10] 王泉,马建峰.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8(7):11-13.

[11] 龙青云,李智敏,胡巧多. 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6):9-11.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for Undergraduate in Computer Specialty

HE Xiping, JIANG Helu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specialty; talent standard; teaching architecture

(编辑:张玥)

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优化

城市防洪作为当前城市建设考虑的内容,其有二重要求,表现为防外江洪水、内江暴雨洪水方面,由于两方面均缺少实测材料,要求通过相关的计算方法为实际防洪提供依据。尽管近年来关于暴雨洪水计算方法较多,但大多研究资料均局限在山区小流域层面,涉及城区的内容较少,无法为城市防洪提供相关的参考。因此,本文对城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区小流域特征分析

关于城区小流域,其特征集中表现为:①城区下垫面,以混凝土路面为主,出现下渗情况较少;②各小流域在集雨面积上保持15km2以下,面积相对较少,内涝治理多采用分小流域治理方法;③城区内暴雨洪水,短时间内汇集向下水道管网排入,然后向防区外排出,对于小流域洪水,一般受地形影响出现自然回流情况,此时下水道管网是否畅通、管网管径大小对于洪水排除有较大程度的影响;④城区小流域洪水检验中,无实测水文资料,无法为防洪提供依据。从城区小流域特征中便可发现,当前洪水调节方面仍需借助相关的资料作为参考,但由于实测资料缺乏,所以需通过洪水计算方式实现,而计算的内容将涉及洪量、洪峰与洪水过程线等[1]。

2 城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常用方法与评价

从近年来城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中实际情况看,所选用的计算方法大多依托于实证城市室外排水计算方法,或以《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为参考,前者一般用于洪峰的计算,无法将洪水过程线、洪量等进行确定,而后者可计算小流域洪水,但是否适用于城区小流域仍需进一步考察研究。

2.1 洪峰计算方法

洪峰计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第一,市政室外排水公式。计算中假定对径流系数、设计降雨强度、集雨面积与洪峰流量分别以Φ、q、F、Qm表示,则有Qm=ΦqF。需注意其中q在计算中,有相应的公式,假定对降雨历时、历时附加参数、历时指数、重现期1年设计降雨雨力以及雨力变动参数分别由t、b、n、A1、C表示,且设计降雨重现期利用P表示,则有q=167A1(1+ClgP)(t+b)n。另外,计算中需考虑设计降雨历时t的计算,分别采用t1、t2、m表示地面集水时间、管渠内洪水运行时间、延缓系数,有t=t1+mt2。第二,推理公式法。假定对流域汇流时间、流域面积、τ时段内净雨、主河道长度与平均比降分别以τ、F、h、L、J表示,有Qm=0.278hF/τ,其中τ=0.278L/(mJ1/3·Qm1/4)。

2.2 计算方法评价

从上述计算方法中可发现,两种计算公式有相同形式,其中市政室外排水计算中q与推理算法h/τ都用于表示暴雨强度,及洪峰、暴雨强度与面积保持正比关系。其中径流系数Φ,与坡度、建筑物等地面条件以及降雨历时、降雨强度等降雨条件有一定关联。而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则表现为:①有不同的重现期含义,如室外排水计算中,强调以年多次选样法为主,而推理算法中,强调取年一次选样法,可将年最大洪水反映出来;②室外排水计算中,计算对象为洪峰,而推理算法中,除对洪峰计算,也强调在“三角形过程线法”应用下,结合净雨过程进行洪水过程线的计算;③室外排水计算,一般需以给定的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设计流量的推算,整个推算过程较为复杂,且计算中往往需借助既往研究资料与成果,所以在实测资料缺失情况下,对计算结果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推理算法应用下,通常直接做降雨实测,且引入简单的历时降雨设计值,达到计算目的。综合来看,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中,推理公式法对天然状况小流域更加适用,直接结合小流域降雨径流做稳渗率、汇流参数的计算,但需注意该方法应用下,在汇流时间计算上需耗费较长时间,且可能存在与城区系统排水存在较大差异情况[2]。

3 城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优化

3.1 优化公式

为使城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适用性提高,需考虑在计算方法上不断优化。如本次研究中,取三种假设条件,包括:①明渠、排水管道无阻水情况;②沿程汇流速度恒定,且呈矩形汇流面积曲线;③净雨强度在τ内恒定。此时,对于汇流时间(h)、流域面积(km2)、τ时段净雨(mm)分别以τ、F、h表示,且利用t1、t2、m、Φ分别表示地面集水时间、管渠内洪水运行时间、延缓系数与成峰系数,有Qm=0.278ΦhτF,其中τ=t1+t2。

3.2 应用实证

本次研究中,主要选取国内某两个城市小流域为例,对其内涝洪水情况进行计算,分析优化后的推理算法应用效果。两个流域均做降雨量实测,1h、6h、24h降雨量分别为13.5mm、572mm、79.6mm。其中第一个流域,其流域特征参数F、L、J分别为11、6.8、0.00258,利用推理公式计算,可推出Qm为24.5。另外一流域,流域特征参数F、L、J分别为24.4、13.5、0.00216,利用推理公式计算,可得到Qm为33.4。因两个流域均无实测材料作为参考,所以借助水量平衡原理对两个流域洪水计算,可得出洪峰分别为21.8、35.4,这与推理公式所得出成果无明显差异,说明推理算法应用下可靠性较强。

4 结论

城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是当前城市防洪需考虑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对城区小流域特征做简要分析,并对比当前城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可发现优化后的算法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冯英杰.陇南地区桥涵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02):8687+94+1011.

[2]李卫东,周宏,陈睿星,等.特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在山谷型干灰场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01):8083.

作者簡介:刘兴辉(1990),男,江西赣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旱,河道管理等方向。

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对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毕业去向的调查,发现90%以上都升入大专院校。直接就业特别是直接对口就业率不足2%。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长不急于让孩子赚钱养家,二是计算机中职生的“专业技术不专”。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职业规模、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中职生升学与就业情况等方面的分析,说明了“中职谈升学、高职谈就业”的合理性,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依据,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专业;对口

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我校近几年招录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如下表及趋势图:

通过图表可知,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基本呈递增趋势。2019年,我校为了平衡各专业的发展,有利于学校根据教学资源编班,对计算机专业的招录人数做出了限定性控制,才出现目前的136人,按学生及家长选择专业的意愿达到201人,实际也呈递增趋势。这种明显的递增,反映出计算机应用在各领域的不断普及对社会意识的反馈,说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体需求不断扩大。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来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达90%以上,这与高职院校对中职生的招生计划不断扩大有直接关系。通过对我校近五年来的中职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直接就业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学生数不足2%,从事相近专业的比例也不足5%。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就业数据,我国中职毕业生连续9年包括对口升学学生数在内的就业率在90%以上,2019年,我国中职生包含对口升学在内的对口就业率在70%以上。除去对口升学学生数,中职毕业生直接走向就业岗位的就业率与对口就业率均成逐年下降趋势。

在我校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中,不能对口升学的,大多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即使有从事相近专业的,也只是如单位收银员、打字员、电脑销售员、网吧管理与维护人员等临时性工作,只有极少数学生才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性工作。在单位中,这些人与大专毕业生或本科以上毕业生比起来具有明显的职业劣势,工薪相对较低。从2017-2019的调查中发现,县域内一般在1500-2000元,在沿海如广州、深圳等地,一般在3000-4000左右。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全国中职学校已达1.03万所,招生人数达到559.41万,在校中职生1551.84万,新招生和在读生的职普比分别达到0.70与 0.65,中职教育随着系列性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教育体系的完善,普职比将会接近一比一,走向平衡已是大势所趋。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将在我国发展战略中起举足轻重的影响。

全国范围内对本专业中职生的统计数据还比较难找。本县的几所中职学校,除通城职高是公办,前几年主要面向技能高考外,其余几所如鄂南技校 科达技校等均为民办,面向就业。由于生源不断萎缩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些学校不得不转变办学方向。原来的南鄂技校早两年已更名为南鄂外国语学校,办普通教育。每个地区中职学校除对口升学外的就业率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与办学者及学校管理层有很大关系。办学方向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结果。就本地中职生来说,除去升学,对口就业率非常低,中职办学方向针对极少数人“面向就业”值得深思。通过对本校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希望孩子考大学在未来有更好发展的占92.5%,希望孩子毕业后立即工作的不足8% 。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扶贫政策的“两不愁 三保障” ,已使得本县老百姓不愿再让自己孩子过早打工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二是中职毕业生与普高毕业生年龄是一样偏小,基本是由刚成年或未成年人组成。全国范围内普通高考录取率2018年达到81.83%,2019年达90%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普高毕业生也仅有不足10%的学生被动走向社会就业。对中职的计算机专业,我们可以从湖北参加技能高考学生人数大致估算全国的发展规模。2019年湖北中职毕业生参加技能高考的计算机类学生人数有13848人,占参加技能高考学生总数25.3%,是湖北省技能高考10个类别中参考人数最多的类别。

国家制订各项职业教育政策肯定是要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样,中职学校的教育导向应尽量满足群众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否則,职业教育只会走进死胡同。

对近9年我国中职毕业生数进行统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 2013年达到最大值674万人,从2014年开始下降,到2018年达到487万最低值,2019年略有回升,平均达581万人。

中职毕业生的人数呈减少趋势,从另一方面说明家长们的教育需求正在由初级逐步向高级转化。如果没有中职对口升学通道,假如湖北省取消技能高考与单招,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中职规模将进一步萎缩。但越来越多的省份已打通中职毕业生升大学的通道,甚至可以升本科及考研,中职已不再是“断头教育”。中职学校的生源也正在向多元化迈进,不再是只盯着初中毕业生。普高毕业未升学学生、已在岗职工与农民工、甚至退役军人都可接受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直接服务当地经济。当然,对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来说,短期业技术培训目前形成规模的不多。现在学校主要的生源仍旧是“适龄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也许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短期培训的长短结合,才是我国中职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中职谈升学,高职谈就业”不得不说更符合职业教育目前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陈回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00(017):227-228.

[2]刘瑞丰.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2017(18):81-83.

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从我国现行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特征和改革的需求出发,分析了美国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亮点和特点,并从中揭示了值得借鉴的做法经验和最为现实的工作启示。

【关键词】美国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中国化运用;借鉴与启示

Key words:Americ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teaching mode;Chinese using;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0.引言

眼下,我國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正快速向前推进。但由于发展过快,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显得相对滞后,与国外相比,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独立性、创造性、应用性能力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此,这对于高职高专学校而言,借鉴国外先进做法经验来不断完善好自己的教学模式,创新好自己的教育方法,使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意义格外深远。

1.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国式教学模式的特征和要求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具有其独特的指导思想和功能,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实践的发展都有其不同的影响,其主要任务是营造一种良好学习环境,以最适宜方式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发展。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为所有类型的学习者或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或理解的差异性)等因素都将决定教学模式多样性。而从另一角度看,学生智力、学习风格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也将导致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开放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1]

2.美国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中国化运用的借鉴

笔者通过对美国休斯顿社区学院系统Hou-ston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高专学校)的调查和研究,以及多年来从事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的切身体会和所得的启示,认为美国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对中国式高职教育有几点值得借鉴:[2]

2.1 注重丰富专业教学的内容

丰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注重教学资源、手段、实践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多样性。如: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彰显教学资源的多样化,教师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自备课件,提供实用性强的教学案例与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课堂演讲、专题讨论等等,通过学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的另一重要环节是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对此,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涉及课程领域的知识应用项目的设计、开发等主体研究与实践活动显得格外重要。如在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应用、应用程序语言类课程教学中设计专题、设置Project等等,将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方向

计算机专业发展方向的多样性是指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具有应用性强、灵活多样的特点,应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以充分满足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选择和需求,努力做到把专业方向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使其择其所好、展其所长、行其所能,为学生提供灵活的专业个性发展选择机会与个人意向所指空间。比如,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每学期开设多达20种以上的各类计算机课程,以供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专业方向需求、在学生选课顾问指导下开展选课活动。

2.3 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

通过美国休斯顿社区学院系统的有关资料调研得知,美国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经常采用案例分析法实施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把书本理论知识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这在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更应如此。如,教师课堂讲授《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时,先应把数据库基本原理讲授给学生,然后,应以某个单位或公司的数据库案例为例子,从“需求分析——系统逻辑模型,可行性研究——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管理”分层给学生讲解,当一个数据库案例讲解结束之时,即是一个数据库系统成功开发之时。经过这样的案例分析讲解,学生今后在开发数据库时,就不会不知从何处下手或一时束手无策。这种案例教学法与我国教育教学方法中的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特点相仿,教师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采用课堂提问、讨论、对话的方式,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领会掌握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的方法。

2.4 着重培养学生专项能力

美国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多样性离不开当地企业的支持与协助。如,美国高职学校有部分教师是来自于当地企业的兼职教师,这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由于老师角色的变化,自身学习角色的也随之不断变化,他们今天虽然是学生,说不定明天随老师下企业,就会承担有关的项目开发任务。又如,学生上午在校学习专业理论,下午就有可能到网络公司实习并参与局域网构建,次日就可能接待顾客或接受任务独当一面去解决网络有关问题,这种角色的不断转换增加了学生自我锻炼与自我学习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计算机专业专项能力的提高,从而,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更进一步的增强了动手的能力。

2.5 建设学生在校团队环境

美国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模式的多样化另一个具体表现是,学校常常会以学生共同爱好的专项为依据形成一个个专项团队,使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织起来,经常相互交流,以提高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在教学组织上,打破班级界限,让不同专项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组合成异质团体,这样有助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与提高,从而使他们在教学中更好地完成专题讨论、实践大型项目的设计等等。

2.6 方便学生适应职场需求就业

美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另一亮点是紧贴社会生活实际,紧贴家长希望孩子多才多艺,紧贴学生毕业就业所需。美国高职教育在就业方面具有特别吸引力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高职教育学校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都能独立应对来自工作与生活的各种挑战作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践安排。其中,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高职教育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校培养期间,校方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职业导向与就业教育,而且还能适应职场的最新需求,快速地调整课程设计与安排。

3.美国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启示

3.1 努力克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教学方法单一性的集中表现是:一是因循知识的注入,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启迪;二是墨守课堂信息单向传递的成规,而忽视了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三是片面局限于授课教材的基本知识面,而忽视了让学生主動涉猎更广泛知识领域的引导。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造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单调乏味,甚至于让学生对学习慢慢失去兴趣。借鉴美国式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宜采用“转换角色”与“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3.2 尽量开设更多的实用性课程

眼下我国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不实用的理论,而属于职业基础教育的课程又明显不足。众多高职高专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开设太多的基础理论课程,对高职高专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取到多大作用,相反会使急需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受到挤压、安排得更少,类似这种教学体系内容设计与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的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已经明显落伍,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适用能力不强。基于此,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更应该顺应“计算机技术虽属于高科技技术,但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且在实践中得以快速发展”的潮流。[4]

3.3 不断适应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生源学校和学习形式的不同,个体的学习心态及其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爱好、学习方式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教学方法的强制,均不能全面的符合和极大的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比如,教学中有的学生对图形图像处理的课程非常喜欢,但却对程序设计的课程异常讨厌,而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大锅饭”中往往逼着这些学生必须要从事程序设计的学习,并且要想方设法突破程序设计考试的难关。这样强迫性的学习难免不影响学习的效果。[5]

4.结束语

我国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职业教育中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教师与学生分别是传授知识的载体和接受知识的主体,分别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和内因。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才能使教与学的双方共同努力和提高,达到教与学辩证统一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英英,张俊.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2011(02).

[2]马静,刘辉.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化发展——探究与启示[J].职教论坛,2011(12).

[3]孔艳华.借鉴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国高职教育发展[J].价值工程,2010(01).

[4]蒋腾旭,查玉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12).

[5]付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18).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JG-12-25-10);江西省教育考试招生“十二五”规划项目(1325);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3014);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JXGXDJKT.YB-201357);萍乡市2013年市级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汤松萍(1964—),男,江西萍乡人,大学本科,学士,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内容优化。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下一篇:计算机专业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