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范文

2023-09-08

体育硕士范文第1篇

2、加德纳教育理论中关于学校体育的观点及其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3、全球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4、试论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改革

5、雅克·勒考克国际戏剧学校60年

6、拷问新课改后学校的体育现状

7、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的初探

8、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9、学校体育工作中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及体育习惯养成的探析

10、试论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教学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11、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对策的研究

12、农村学校开发体育设施促进体育教学的研究

13、西方学校体育思想基础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基础建构的启示

14、论学校体育中学生的体育权利

15、以成长共同体建设厚植学校核心文化

16、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17、基于学校体育的珠海非遗民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18、学校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19、学校体育的核心目标—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0、浅谈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1、刍议职业学校基于体育素养的体育教学策略

22、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设计与合理运用

23、关于技工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

2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是每一个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5、对学校体育与体育强国关系的再认识

26、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评价方法手段与途径的研究

27、让学校体育成为终身体育的起点

28、学校体育对民族体育的传承

29、浅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

30、试述学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的传承

31、增强职业学校体育课堂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3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33、论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锻炼中的作用

34、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上海体育类专科学校的肇始、发展及历史意义

35、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体育课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教学

36、浅析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助力

37、寄宿制学校“体育课”相关安全因素的防范探究

38、浅谈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策略

39、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竞技体育的属性定位区分

40、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41、知难而进,是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的前提

42、如何优化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

43、瞄准首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一校一品” 体育教学改革理论(八):思危与保全

44、高品质就业拉动职业学校发展

45、对河南省濮阳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46、论学校体育场馆在体育产业中的社会价值

47、学校体育在实现终身体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的探讨

48、临沂大学校级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49、谈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德育教育

体育硕士范文第2篇

2、努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3、利用学校体育促进公办学校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

4、论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结构的发展与改革

5、体育明星进高校与教育公平的思考

体育硕士范文第3篇

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我国1990年开始设置和专业学位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到2012年硕士专业学位增至39个,招生人数累计已近一百万。农业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方面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随着培养制度和教育机制日益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已经为我国的“三农”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教育规律,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筑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作用。

由于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的人数所占专业学位人数比例在90%以上,在该文中主要针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唯一的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等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从2002年开始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现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高校教师三种专业学位。到2013年12月止,在读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1112人,已授予農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1580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自2002年批准招生以来,招生规模不断攀升到近三年保持稳定,2009年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名列全国第一,近3年来报名人数不断攀升,因受到每年招生人数不能超过350人的限制,录取分数均远超过国家指导线。2010年,由云南农业大学牵头新增“设施农业”新领域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做出开创性贡献,学校成为西南片区首家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协作组组长单位。

二、基本现状

1.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加大招生工作力度

国家下达了招生计划后,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生源,进一步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把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特点、性质及培养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以宣传。通过招生简介、招生目录、参考书目等招生宣传资料内容详实、丰富、信息量大,达到了全面介绍和宣传的目的,在招生咨询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们力求体现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开展招生宣传、咨询、查询等工作,迅速、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2011年开始,农业推广硕士不再招收专科层次的学生,所以2011年报名人数有所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推广硕士录取率从2002年的68.25%降到2012年的32.11%,生源质量明显提高,报名人数从63人到2012年的1090人,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

2.培养与管理制度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按照“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保障质量”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切合本省及学校实际的培养模式,制订了规范可行的培养制度,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步走上了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工作模式经历了二个阶段:研究生处部门化管理和校院分级管理。2002年,云南农业大学刚刚获得农业推广硕士授权,研究生处部门化管理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纳入整体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招生工作主要由招生科负责,培养工作主要由培养科负责,学位工作主要由学位办公室负责,对外联络、经费管理及其他协调工作由处办公室负责。从2005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研究生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突出研究生处的宏观监控和指导功能,强化学院的主体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校院互动、紧密配合、重心下移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针对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性、复合性及应用性等特点,云南农业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十分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经验和治学态度,通过精心挑选、优化结构,确保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从而保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专业课等任课教师由研究生处和相关学院共同协商,认真选派长期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实际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开展教学研究与交流。同时,也邀请云南省农业厅、农科院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开设讲座。

4.课程教学工作

(1)培养方案

为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在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及秘书处指导下,按照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由研究生处负责组织各有关学院制定农业推广硕士授权领域的培养方案,并在2003年初开始试行《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推广硕士的全部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30学分,由4个部分组成,见表2。

随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的不断加强,研究生处对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水平、教材质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任课教师队伍管理得到保证,而学生出勤率、教学互动、课堂氛围等方面则必须通过强化学生管理才能实现目标。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工作与学习的时间矛盾比较突出。为保证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云南农业大学课堂授课时间按1年2次集中进行,每次约1个月。研究生严格实行每学期注册、上课考勤的制度,对于无故旷课或请假课程总学时1/3者,禁止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必须跟班重修。

专业课的讲授,除安排校内理论水平较高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外,适当安排1~2位校外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同行专家来做专题报告。另外,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合理安排一些有关文献检索、开题报告写作、论文写作、项目申请书填写等实用性专题,使研究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得到更多的技能训练。

5.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调查研究、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等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是农业推广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志。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结合本校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实际,构建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

(1)论文选题

新生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明确指导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生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实际,进行论文选题。论文选题的原则首先应符合专业学位学科领域培养目标,要求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强调论文结果能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践创新。其次是与研究生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有相应的支撑项目课题和研究条件。

(2)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是决定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专业学位研究生初步确定论文选题后,在双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为规范管理,云南农业大学制订了《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规范格式和基本要求。在第三学期,进行论文开题报告(PPT形式)及导师专家小组论证。通过这一环节,一是对研究生进行项目开题和立项相关能力的训练和检查;二是通过论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完善、调整或重新开题,为论文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安排在第四学期末,由研究生处组织导师小组进行。要求每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填写“论文中期检查表”并以PPT投影形式进行答辩,报告内容包括:论文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解决措施。这份报告提交导师审核,并提出指导意见。这一环节的落实,一方面,可以对论文情况进行摸底,把握论文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做论文和导师不联系的脱节现象,起到检查督促作用。

(4)论文初审

在第六学期初,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完成学位论文第一稿。组织专家进行论文初审,对论文的格式和图文表达、内容和意义,工作量和难度、创新点、技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凡已达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论文,必须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形成论文评阅送审稿后进入论文答辩前的论文评阅阶段。对达不到专业学位要求的论文,则不再受理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评阅。

(5)论文评阅

初審合格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处负责送审,聘请专家进行论文评阅。评阅人由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校外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至少1位。学校参照“全国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标准”,从选题的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的难易和工作量、工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结果的效益和图文表达水平来进行评阅。

(6)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7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校外生产第一线专家至少1名,配答辩秘书1人。主要包括导师介绍答辩人情况,论文宣读、答辩,论文评分和评议,投票表决和学位授予建议等部分。指导教师不得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并在表决时回避。答辩委员会决议当场审定,并由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名和宣布结果。

(7)论文完善和定稿

通过论文答辩后,要求研究生根据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最后一次修改完善,按标准格式装订成册,在规定时间内把电子版和纸质版交研究生处、校图书馆及相关部门。否则,校学位委员会不予学位授予审议。

三、存在的问题

云南农业大学经过11年的专业学位办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导师队伍以学术型的为主、弱化了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征

导师绝大多数是学术型的,承担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多,长期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应用性和实用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经验积累不足,思维定向于学术型,加上学术型背景的学员偏多,自然弱化了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征,学位论文研究型的占多数。

2.办学时间较短、教材建设离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还有差距

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付出辛勤劳动,但内容和特色离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案例教学相对薄弱。教学用书的建设和课程教学及考试方法的改革任重道远。

3.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

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导师都精心做到了对专业学位论文论文和研究生培养进行认真指导和严格把关,但一部分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和学习指导还不到位,对于论文审核和过程监控处于一种半空白状态,从而使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得不到保障,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

4.招生领域拓展后领域生源分布不平衡

原来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种植和养殖两个领域报考生源平分秋色。经过调整和增列到13个领域后,报考生源比较集中在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和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两个领域。

四、建议

1.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

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后,各办学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对政策的一致性、档案的规范性、材料的完整性、方法的科学性等。研究生处必须通过调研,提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议,供学校领导决策时参考,完善分级管理模式,调动学院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扩大专业学位办学规模

相对东部和中部,云省的教育水平较低,专业培训等教育投入明显偏少,教育状况不能满足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劳动力素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扩大专业学位教育办学规模,可以很好地解决研究生教育和社会脱节的现象,把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提升职业能力纳入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保证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为主要的就是通过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学生技能技术水平的形式来予以体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监控和相关制度。

参考文献:

[1]赵姝明.中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探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04):154-156.

[2]张世红,刘亚琼,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01).

[3]王文君,上官新晨,徐明生,杨武英,周志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03).

[4]王凤忠,欧百钢,晁伟.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录取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6):49-53.

体育硕士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金融;专业硕士

引言

产学结合是实现应用型大学跨越式发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内容和专业水平、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等的连接,实现了大学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国家专业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促进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是促进专职硕士生培训改革的重要途径。专业研究生作为具有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在培養其科研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其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但是,在大学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过程中,由于双方的价值诉求和核心利益存在差异,在过程中地位不平等,并缺乏有效的机制保证,导致行业企业在全职专业硕士培训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以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训模式被同化了。金融专业硕士实际的教学内容经常与金融市场运作的实践脱节,这还反映在无法更好地描绘出不同地区、不同方向的金融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独特性,以及无法真正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来培养当地的金融人才,所有这些实际上已成为制约金融学硕士教育发展的障碍。与法律和会计专业硕士相比,金融硕士的培养面向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其创新速度明显高于上述领域,这对动态调整学生培训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投融资方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是金融机构的整合与变革都将深刻影响其教学内容。因此,使金融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适应金融业的创新趋势,并基于金融市场的创新变化理顺金融发展的现实目标,并使其培训过程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地与外部资源积极互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达到“新常态”,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金融市场利率机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人民币升值和跨境结算使中国金融市场正在打破国家和地区边界。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趋向于多元化,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自2007年以来,中国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尽管近年来增长率有所放缓,但受到有利政策和金融创新的推动,金融人才总需求仍保持高增长态势,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传统行业的人才日趋饱和,而在线金融等新兴行业的人才却严重缺乏。中国的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计划(2010—2020年)提出,“对创新行业金融高级专业人员的融资人才的需求将占16%以上,已成为金融行业人才竞争的竞争重点。”

为了让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政府研究讨论了《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立足于切实做好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提升我国金融核心竞争力,加大金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而制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了促进该计划实施发布了年度工作重点。此外,要重视案例教学。具体措施包括举办案例教学培训班、建立国家金融硕士的教学案例数据库以及举办全国教学案例竞赛。在过去的几年中,金融教育与指导委员会每年组织与案例教学相关的主题报告和教学示范培训班。在广泛研究国内MBA、MPA、MPAcc、法学硕士和其他成熟的专业学位案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金融教育委员会鼓励并指导各种培训单位开发适合中国金融硕士教学的案例,并进行反思;根据中国国情,制订中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建设计划。自2015年起,委员会每年举办“全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大赛”。首届竞赛收到145个案例,入选29个案例。在2016年举行的第二届案例大赛中,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培训单位的205例有效案例,并评选出40例获奖案例。根据案例比赛参加人数和案件质量的具体情况来看,有两个突出特点:(1)参赛人数明显增加,教师创建案件的积极性有所提高。(2)加强案件规范化,提高案例质量。

二、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实践障碍

目前国内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表明,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培养质量难以提高。国家在专业学位定位上是明确的,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其培养教育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应与金融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相区别,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需要突出“实践性”,金融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则强调“理论性”。目前,各培训单位一般都参考金融学硕士学位的培训模式和实践经验,不了解金融专业硕士培训模式的要点和根本区别,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满足行业人才需求,因此,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自2010年金融专业硕士课程成立以来,案例研究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很小,没有指定金融技能培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缺乏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并且缺乏与金融行业需求的有效沟通。理论课程设置比例过高,大多数高校中具有金融技能的职业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无法满足金融技能的创新、教育和实践改革的要求。

从国内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的“双导”教师的数量较少,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其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校企合作等实用教学方法的不多。对这两个学位的研究生培训都应着重于聘请外部专家来参与工作。而要为拥有金融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有关金融实践的讲座,则要聘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商人来到学校并发表学术报告。金融硕士学位和学术金融硕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类型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在金融学术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具有很强的学术特色,并且主题的选择必须是理论性的;在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课程中,研究生论文有必要弄清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措施。如果学生可以开发和设计新的金融产品,也可以将金融产品设计视为毕业论文。综上所述,现阶段金融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显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何找出造成这些缺陷的深层原因,并优化人才培养以建立金融学硕士专业是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硕士的建议

要改善金融硕士培养条件,提高金融硕士培养质量。金融专业硕士入学考试采用全国联考的形式,包括笔试和面试。每个培训单位应按需增加面试的比例,重点是调查研究生能力,并选择具有实践和潜在经验的候选人进行培训。根据金融教育督导委员会制定的一般标准,结合每个培训单位的地区特点,鼓励培训单位从自身发展和获得的人才特点入手,通过改变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修订培训计划等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增强金融硕士的品牌教育,以吸引更多高素质学生。

传统教学方法培养金融硕士学位是以应用为导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践,建立系统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一批教学实践基地。案例教学是整合理论和实践的绝佳工具,要将学科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其中,案例分析应占较大比例。要通过全面的案例设计和编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的勇气,并鼓励学生提出想法和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硕士学位实训单位要通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实践改革,强化教学实践条件,加强实践基础,围绕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加强对实际教学过程的管理。

与金融学术硕士相比,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在课程体系方面,国内高校侧重于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更专业和更先进的金融理论知识,课程内容没有更多的实践知识参与其中,而且大多数仍处于理论水平与真实的金融市场缺乏实际联系。建立一支具有足够数量、合理结构、强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团队是一项基本战略。国外硕士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毕业评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而论文写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理论研究、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而国内学校基本是要求完成满足学术要求的硕士学位论文。而且,外国金融硕士课程是为了培养实践型人才,许多大学不要求金融硕士研究生写毕业论文,而是提交实用的论文报告。

金融硕士培训单位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教育研讨交流会等,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要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的老师对毕业生进行联合培训,吸引世界一流的专业人士和学者参加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采用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国际水平的金融竞赛。同时,根据学校的有关人员配备,可以聘请金融业精英或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访问教授,邀请他们就面临的重要实际问题做特别报告,以加强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在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以加强教学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实际技能的培训,扩大产学合作,积极与金融公司进行共同研究,鼓励年轻教师在公司兼职工作,让教师通过公司内部实践获得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治国.基于能力框架的金融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4):68-72.

[2]   谢常绿,王修华.我国金融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讨——以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为例[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6,30(4):89-93.

[3]   郭红玉,张运龙.高等教育功能视角下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定位[J].金融管理研究,2016,(1):1-10.

[4]   罗春婵.“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转变探析[J].金融管理研究,2016,(1):11-20.

[5]   王家华,张杰,谷瀛.校政企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效果评价研究——基于南京市某高校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研[J].山东农业工程學院学报,2016,33(5):161-166.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aster of Finance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HEN Xue-jun, LIU Xin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finance; professional master

体育硕士范文第5篇

YourrecruitingadvertisementforOverseastraineeonisofgreatintereststome.Withasoundeducationalbackground–twomasterdegreesawardedbyUniversityofWollongongAustraliaandonebachelordegreeawardedbyNanchangInstituteofAeronauticalTechnology,China-andakeendesiretobeapartofaprofessionalfirm,Iamsubmittingmyresumeandwishtoapplyforthepositionreferredabove.

Inadditiontomyacademicexcellence,myvariousaptitudesdisplayedinextracurriculumactivitiescombinedwithfluentEnglishabilityaswellasproficientITskillspreparemeaqualifiedcandidate.IholdthebeliefthatIwillmakepositivecontributiontoyourcompany.

ThankyouforyourtimeandconsiderationandIamlookingforwardtobecominganintegralmemberofyourmotivatedteamandwouldappreciateyourevaluationbygrantingmeaninterview.

Withenthusiasticallypersonalregards.

Sincerelyyours,

上一篇: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下一篇:艺术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