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范文

2023-11-19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1篇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这次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可能需要5--8分钟,请在您所选的答案处做好标记。谢谢!首先,请填写一下您的大学:

1、在你眼中,奢侈品的概念是什么呢?(多选)

A.有悠久文化,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百年品牌B. 设计无与伦比、限量发行的商品

C.比同类物品价格贵出几倍的物品D.超出人们普通生活需要的消费品

2.您对奢侈品的消费态度是什么

A.不值得提倡B、合理购买即可C.坚决不买D、无所谓

3.对于您自己,您更看重-

A、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B、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觉C.同等看重

4.您进行奢侈品消费的次数? *

A、从未消费过B、有,但次数比较少C、形成生活习惯,但频率低

D.形成习惯且高频购买

5.在未来,你认为奢侈品消费在中国-

A、毫无发展B、有小幅度发展观念有所改变,但不会很大

C、巨大发展: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人群会迅速扩大D、很难预计

6.如果有各方面的条件(资金、时间等),你会进行奢侈品消费吗?标准进行选择。 A-一定不会B--可能不会 D--可能会 E--一定会 *

7.如果周围突然有人拥有某样奢侈品,会不会对您造成影响(嫉妒、压力等)?

A.会 ,但只是一时的情绪,自己可以很快调节B.会,且影响长久C.不会

8.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奢侈品消费动机,请根据以下选项选择(最多选择3项)

A、炫耀:展示财富、地位等

B、保持领先:不能输给其他人

C、从众:别人都有,自己也必须有,这样才能不被圈子排斥

D、社交:作为礼物送人

E、追求品质:个人、家人都可以享受产品的卓越品质

F、自我享乐:自己使用,自己开心

G、自我赠礼:送给自己那一刻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H、表现内在自我:产品可以表达自己的品位和个性

I、其他(请说明):

9.您怎么看待现在网上曝光的类似郭美美等人的炫富现象?

感谢您回答问卷中的问题!最后请填写一些关于您的基本信息。

10、您的性别:A,男B,女

11.您是大几学生?

12.您每月生活费用有多少?

13.您现在有想要早点挣钱,经济独立的想法么?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2篇

1、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 (1)款式新颖; (2)做工精美;

(3)个性,不同于一般的产品。

2、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1)女性特别是当成为妻子或者母亲之后,很重视商品的实用价值。

3、注重产品的便利性

(1)现代女性越来越青睐网上商城提供的同类产品,而且女性购物时间一般是周末或者晚上。

4、注重产品的健康安全性

(1)在用的方面,喜欢购买无刺激、无伤害、中草药、纯天然、适合体质、安全生产的商品等。

5、注重产品的内外时尚性

(1)女性追求时尚的心理可以通过求美、求名、求新表现出来。

(2)为了追求漂亮,她们可以扩大消费,把各种产品或服务逐一尝试,期望用钱留住青春,找回一个全新、靓丽又充满自信的自我。

(3)女性的求名心理是指购买商品时追求品牌,信任名牌,甚至忠诚于名牌,女性求名心理最多表现在对化妆品和服饰的追求上,而新时代的女性消费者,品牌意识更为强烈。

(4)求新是女性追求时尚的又一表现。她们喜欢标新立异,却往往不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选购核心。

6、注重产品传递的自尊自信感

(1)攀比炫耀是女性自尊自信心理的又一种体现,希望通过购物来显示自己某种超人之处或者通过已选购的高档商品来表现自己的尊贵身份和生活品质。 (2)其表现就成为追求商品的高档次、 高质量、高价位或者追求色彩或造型奇异、别致、超俗、 洒脱和与众不同。以此来显示自己经济上的富有、地位上的优越、情趣上的高雅,从而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

7、注重产品的情绪感染性 (1)广告渲染的温馨气氛、食品的诱人气味、服饰的款式和化妆品的色彩等,都会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2)女性的购买决策易受情绪的影响。女性在情绪低落或高涨时,常常会发生突击消费,她们将购物当作一种乐趣,会通过购物发泄情绪或奖励自己,

8、注重产品的特殊情感价值

(1)她们常常会购买那些对自己而言有特别情感意义的商品,表达了亲情(母亲节亲情奉献)、友情(闺蜜姐妹版组合套装)、爱情(情人节的全方位包装),能唤起女性情感或回忆的商品或服务。

(二)自身角度

1、女性消费心理具有年龄层次的阶段性

18——30岁:【追求美丽、追逐品牌、追求个性化】

30——45岁:【关爱子女、当好贤内助、功利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 【追求美丽:尤其受到相关化妆品销售人员的推销与介绍,或者新品上市而做的煽动性广告,因为女性对于各类媒体广告的关注程度均高于男性,比男性消费者对广告的敏感度普遍要高很多,觉得买得了产品就是买得了美丽,必须一试。常言道,“三分长像七分打扮”。】 【追逐品牌:一方面可以减少购买的风险(因为名牌产品的质量一般是有保障的),另一方面则是用来显示自我,表现自己的经济地位、品位和气质。以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为依据。】

【追求个性化: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应该生产不同规格、造型、色彩、样式的产品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应该努力塑造品牌的个性化形象,来满足具有表现某种个性的消费者的需求。】

2、心理上的满足

旁氏无暇七日美**膜,通过向消费者灌输“七日美白寻回真爱”的概念,一方面使消费者相信了旁氏无暇七日美**膜一定会有美白效果,而且七天见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广告的出台使消费者普遍的把美白和寻回真爱结合在一起,让她们觉得,使用了这个产品,也许真爱就会回头。

3、幻想型女性存在“美梦成真”的消费心理

目前,化妆品香型又由花香型发展到幻想香型,国外许多高级香水是根据著名乐曲或诗画的主题和意境配制的。例如“巴黎之夜”香水,使人仿佛进入名曲“巴黎之夜”的情境之中,幻觉出优美繁华的都市夜色。

4、虚荣型女性存在“唯我独尊”的消费心理

部分女性心中常有一种“只有我一个”的“唯一”意识,经常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有一家女子用品超级市场,专营女士服装和各种妇女保健用品。他们为迎合虚荣女性“拥有唯一”的消费心理,十天半月就推出一种新潮女装,而且同一款式、花色的服装进货量有限。许多妇女为了能够“尝新”,表现其与众不同,绝不会放过机会,购买时异常踊跃,该店的生意当然红火。

5、情感型女性存在“情有独钟”的消费心理

6、创造型女性存在“为我所用”的消费心理

7、爱美型女性存在“尽展风姿”的消费心理

8、消费的主动心理

9、消费的犹豫心理

(三)环境角度

1、品牌及购物观

大多数女性消费者都普遍认为,名牌消费就是品质的消费。调查显示,95.8%的女性消费者都购买过名牌产品。

2、媒体观

广州女性对广告兴趣是最浓厚的 北京女性则最喜欢平面媒体

广州女性对广告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北京和上海的女性

3、理财观

北京女性花钱最谨慎,北京女性对价格最为敏感,理财观念比较谨慎 上海女性理财观念最新

4、女性消费容易受促销、广告等市场环境氛围的影响。

看到降价、打折等促销活动时,她们就会开始权衡比较哪种购买组合最划算,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她们最终会购买多款组合促销的商品代替原来已经想好的商品,

5、女性消费容易受到导购、朋友等人为环境气氛和顾问、咨询等服务环境氛围的影响。

女性消费者的直觉胜过理性的判断,几张震撼心灵的海报设计,几个精美的小礼品,它所取得的效果,可能胜过几重产品技术的提高。还有如促销人员的诱导、朋友的劝说,都可能引发快速忠实的感染性消费。

6、女性是新鲜消费的敏感者

7、女性是时尚消费的引领者

8、女性是家庭消费的控制者

(四)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概述

1、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电商网(www. Toecom. com) 率先在全国开通了“特价热卖”栏目, 汇总了知名网站新浪、88

48、网猎、所有、酷必得等30 多个热卖信息。

2、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

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需要及时了解和购买到最新商品, 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3、追求时尚商品的消费心理

4、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5、追求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

6、追求自主、独立的消费心理

7、追求躲避干扰的消费心理

8、追求文化品位的消费心理

(五)尊重习惯的包装策略

1、配套包装

女性的化妆品包等,均属于配套包装,这种包装既方便购买也方便使用。

2、系列包装

即将用途相似、品质相近或者同一品牌的商品,采用同一图案、色彩、形状的包装。这种不同商品的同一包装,能强化人的视觉,同时也可以借用某一商品的知名度来打开其他商品的销路。

3、分量包装

根据消费习惯、消费特点和家庭规模大小差异而设计不同容量的包装。如奶粉用大包装,内有小包装,一小包就是一天的食量。

4、惯用包装

即尊重消费者的传统观念,采用消费者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包装。例如各种酒类的包装大多数采用透明的高颈玻璃瓶等。一般来说,家喻户晓的包装不要轻易改变。

(六)个性需求包装策略

1、高档包装

采用高级的包装材料、设计精美的包装造型和漂亮的包装装潢,给人以产品质优高档的感觉.

2、华丽包装

对于贵重的商品,如金银首饰、钻石珠宝、高级服装、古董古玩、精致艺术品等。一般采用富丽堂皇极感高贵的包装,做到使商品的本体价与由包装装潢所显示出来的“身份价格”相匹配。

3、分装与改装

(七)情感性包装策略

1、礼品包装

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包装习惯上要求华丽、典雅、体面,赋予一定的情意和社会象征意义。

2、趣味包装

企业在包装上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体现趣味性和幽默感,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3、怀旧包装

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返璞归真、怀念过去的商品包装形式。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有名商品更是如此。企业可以利用消费者这种心态进行怀旧包装。

(八)商品包装的心理功能

1、刺激功能

造型独特、新颖、精美的包装,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浓厚兴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情趣和欲望。

2、宣传功能

包装上的色彩和介绍生产厂家、使用说明等有关资料,恰恰构成了商品广告的一种形式,起到了宣传产品形象的作用,便于消费者比较、选择与购买。

3、享受功能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3篇

1、中国奢侈品消费趋势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在2009年奢侈品消费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了奢侈品第二消费大国, 仅次于日本。于2011年中国内地市场的奢侈品消费将近占到了全球总购买量的28%。从而呈现出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地区随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 大众开始乐于追求支付额外的高价去购买奢侈品的趋势越加明显。

国内也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到中国奢侈品的消费现象, 有些媒体倾向于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因为要“赶上”时尚, 试图通过这样的“加冕”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实际上, 大部分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

要出自炫耀性的动机和从众的心理, 试图通过奢侈品展示自己的财富、地位和权力, 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满足心理的需求。在中国的国情里, 集体主义价值观长久以来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价值观, 消费者的“从众”行为一直是重要的行为特征之一。个体不想被社会阶层所疏远, 通过群体成员的选择偏好去靠拢上层阶级, 购买奢侈品之类的行为借此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

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第一准则是品牌知名度, 至于奢侈品和其品牌背后的设计理念以及文化背景似乎无关紧要。在这样不健全的消费理念下所产生的社会浮躁、虚荣现象十分严重, 这也是对后代成长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2、奢侈品的目前消费背景

奢侈品的消费在中国市场持续上升的热度下, 出乎意料的在2014年首度出现下降的现象。随着经济观念和购买渠道的变化, 中国奢侈品市场随着出境游的便利以及消费者对B2C海外网站的信任感加强, 刺激了对于海外网购的发展。从而导致各大品牌在国内市场上如履薄冰, 迫于关闭亏损过于严重的店铺。例如, 2016年闭店的奢侈品品牌主要是burberry4家, 同时GUCCI关闭3家门店和集中在华东和华北的5家LV店。

据贝恩公司 (Bain) 2015年度发表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为1, 130亿人民币, 同比下跌2%左右, 主要下跌品类为手表、男装和皮具。[1]

根据中国国情经历过2010年至2014年的政府反腐高峰期以后, 原来购买奢侈品的部分消费者因为来自社会舆论压力, 减少对奢侈品的需求, 也是让奢侈品消费市场逐渐出现了消费额下滑状态的重要因素。贝恩公司奢侈品部门主管Claudia D’Arpizio称, 预计接下来几年内不会新增大量奢侈品消费者。

二、对奢侈品的认识

奢侈品是科技和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缩影, 演化经济学认为新偏好的形成、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以及新资源的创造的关键。[2]

在奢侈品的发展初期, 由于人类社会的荡动不安、世界战争等突发事件使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上层阶级认为他们对财富的掌握要涉及产品量的要求, 并只有将少数的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优秀的人才等集合在一体才能巩固自己的资产地位, 这是奢侈品诞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原因。当今的中国在高速发展的趋势下, 人们对于未来的展望和期待都在奢侈品上体现着情感寄托。对于中国的中产阶级来说, 奢侈品牌承载着群体的生活动力的价值取向和对目标的欲望和诉求, 作为载体不谋而合的满足了心理诉求。[3]奢侈品发展在社会上逐渐演变成了“身份的象征”, 人们渴望通过一个有效并直观地方式进行彼此的身份表述和认同。同时奢侈品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 其保值的特性和精致的工艺也体现了拥有者对于自己的生活给予美好期望的象征, 是人类自我意识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奢侈品在“彰显”和“低调”中寻求平衡, 消费者在其中寻求品位, 保持低调的同时也希望让人了解其奢侈含义, “物以稀为贵”从经济角度来说稀缺性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极限状态, 无论这种稀缺性是天生还是后天的, 都赋予奢侈品一种全球范围内极弱的流动性, 这就是奢侈品价格高和保值的重点。

奢侈品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是奢侈品品牌的核心因素, 例如DIOR浪漫花朵, BURBERRY的格子, CHANEL的黑白菱格等都具有很高的识别性。同时, 很多奢侈品以传统或者独特的工艺著称, 例如LV的经典老花包皮革, 这种生产奢侈品的技术和设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支撑起品牌的高价值, 向着新兴阶级和潜在的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延伸。

绝大部分奢侈品和历史名人、创始人或者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 正是奢侈品背后的故事提升了品牌的内涵, 捍卫了奢侈品在消费者心中崇高的形象, 产品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且经典、动人心弦, 才是奢侈品品牌的灵魂。

三、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理性态度转变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奢侈品市场之一, 近几年由于对奢侈品的需求增加, 很多奢侈品的售后无法及时跟上。关于奢侈品变成走量的商品时, 商品的质量就有或多或少的牺牲。此时中国多数奢侈品牌消费者已经不再是盲目追求品牌了, 逐渐从单独追求奢侈品牌到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价值。这是民众思想上的重要觉醒, 从过去对奢侈品的狂热逐渐到平静下心态的进步。

随着中国的消费者的整体文化素质逐渐提高, 不少小白领的文化修养意识加强, 对于“烂大街”的奢侈品更加青睐展现出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品格, 在群体中突出了个性化的同时, 少了对奢侈品盲目追求的狂热。

大众对于奢侈品的热度降低也使市场进入一个相对而言冷静的时期, 也让国内的奢侈品消费者跳出疯狂购买的怪圈。这种态度的转变有利于重新审视奢侈品对于个体而言的意义, 更加重视自己的精神层面做到理智消费。人们对于奢侈品消费应该有一个公证、可观的认识, 既要看到奢侈品拉动市场经济增长的积极一面, 同时也要避免过渡追求奢侈品给个人生活刚需带来的压力, 平衡好奢侈品消费在生活中的比例。

摘要:本文将奢侈品在中国市场上的趋势作为分析背景, 通过贝恩公司 (Bain) 2015年度发表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数据分析为基础, 发现中国奢侈品市场份额下降。从对于奢侈品的意义分析入手, 引导中国消费者重新思考和定义奢侈品及奢侈品牌, 帮助消费者更好的认明白奢侈品在生活中的地位。对于从前过渡追捧奢侈品价值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有助于树立对奢侈品理性的消费思考和价值观。

关键词:奢侈品,品牌,态度,消费,趋势

参考文献

[1] 贝恩公.《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R], 2015.

[2] 彭传新.奢侈品品牌文化研究[J], 2010, 2:71.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4篇

弗里德曼在此逆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提出或采用的各种旨在弥补市场之不足的制度安排,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其目的;或者换句话说,人们所提出的救治方案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是否真的要比问题本身带后的后果更加可取。

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干预市场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政府花在新老管制机构上的支出也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到1979年,物价总体上翻了一番,而政府的管理支出却达原来的5倍还多,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大幅放缓。管制使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增加。

弗里德曼研究后认为,凡质量低劣的产品,都是由政府或政府管制的行业制造出来的。凡是优质产品,都是由私人企业生产的,而它们都很少受到政府干预,或者干脆没有政府干预。他例举了美国铁路业在政府干预后的糟糕表现,而汽车业由于完全竞争,企业自由地推动技术创新,消费者受益最大。

弗里德曼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完善的,总会有质量低劣的产品、庸医和骗子。但总地看来,如果允许市场竞争机制起作用的话,与日益强加到市场机制上的政府机制相比,市场将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最大威胁是垄断-----不论是私人的还是政府的垄断。保护消费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国内的自由竞争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贸易。

弗里德曼最后呼吁:政府最好还是听任我们自由选择,让我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看到这,我国马上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近日,央行出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不超过1万元,理由是保护消费费的安全和权益。结果网上吐槽一片。有网友说,我父母都不管我网上消费,央行你管的太多了吧。有网友说,我的钱我做主,我花自己的钱居然还是你央行批准!有经济学者指出,中国的创新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政府干掉的。有评论员更尖锐地指出,政府一直说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现在明白了,是要断市场这个壮士的腕,而不是政府自己的腕。

奢侈品消费范文第5篇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有五大特征:

一、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个人取向的消费价值,中国消费者更注重炫耀性价值;

二、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拥有物的个人含义,中国消费者注重拥有物的公众意义;

三、相对于西方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倾向于用产品或品牌的象征性,以及消费来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的阶层和地位;

四、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奢侈品的领先特性,中国消费者在选择和消费奢侈品时,更多了从众的动机,以规避消费风险和迎合大众口味;

上一篇:消费系统下一篇:消费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