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影响范文

2023-09-24

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影响范文第1篇

1、中国奢侈品消费趋势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在2009年奢侈品消费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了奢侈品第二消费大国, 仅次于日本。于2011年中国内地市场的奢侈品消费将近占到了全球总购买量的28%。从而呈现出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地区随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 大众开始乐于追求支付额外的高价去购买奢侈品的趋势越加明显。

国内也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到中国奢侈品的消费现象, 有些媒体倾向于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因为要“赶上”时尚, 试图通过这样的“加冕”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实际上, 大部分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

要出自炫耀性的动机和从众的心理, 试图通过奢侈品展示自己的财富、地位和权力, 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满足心理的需求。在中国的国情里, 集体主义价值观长久以来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价值观, 消费者的“从众”行为一直是重要的行为特征之一。个体不想被社会阶层所疏远, 通过群体成员的选择偏好去靠拢上层阶级, 购买奢侈品之类的行为借此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

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第一准则是品牌知名度, 至于奢侈品和其品牌背后的设计理念以及文化背景似乎无关紧要。在这样不健全的消费理念下所产生的社会浮躁、虚荣现象十分严重, 这也是对后代成长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2、奢侈品的目前消费背景

奢侈品的消费在中国市场持续上升的热度下, 出乎意料的在2014年首度出现下降的现象。随着经济观念和购买渠道的变化, 中国奢侈品市场随着出境游的便利以及消费者对B2C海外网站的信任感加强, 刺激了对于海外网购的发展。从而导致各大品牌在国内市场上如履薄冰, 迫于关闭亏损过于严重的店铺。例如, 2016年闭店的奢侈品品牌主要是burberry4家, 同时GUCCI关闭3家门店和集中在华东和华北的5家LV店。

据贝恩公司 (Bain) 2015年度发表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为1, 130亿人民币, 同比下跌2%左右, 主要下跌品类为手表、男装和皮具。[1]

根据中国国情经历过2010年至2014年的政府反腐高峰期以后, 原来购买奢侈品的部分消费者因为来自社会舆论压力, 减少对奢侈品的需求, 也是让奢侈品消费市场逐渐出现了消费额下滑状态的重要因素。贝恩公司奢侈品部门主管Claudia D’Arpizio称, 预计接下来几年内不会新增大量奢侈品消费者。

二、对奢侈品的认识

奢侈品是科技和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缩影, 演化经济学认为新偏好的形成、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以及新资源的创造的关键。[2]

在奢侈品的发展初期, 由于人类社会的荡动不安、世界战争等突发事件使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上层阶级认为他们对财富的掌握要涉及产品量的要求, 并只有将少数的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优秀的人才等集合在一体才能巩固自己的资产地位, 这是奢侈品诞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原因。当今的中国在高速发展的趋势下, 人们对于未来的展望和期待都在奢侈品上体现着情感寄托。对于中国的中产阶级来说, 奢侈品牌承载着群体的生活动力的价值取向和对目标的欲望和诉求, 作为载体不谋而合的满足了心理诉求。[3]奢侈品发展在社会上逐渐演变成了“身份的象征”, 人们渴望通过一个有效并直观地方式进行彼此的身份表述和认同。同时奢侈品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 其保值的特性和精致的工艺也体现了拥有者对于自己的生活给予美好期望的象征, 是人类自我意识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奢侈品在“彰显”和“低调”中寻求平衡, 消费者在其中寻求品位, 保持低调的同时也希望让人了解其奢侈含义, “物以稀为贵”从经济角度来说稀缺性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极限状态, 无论这种稀缺性是天生还是后天的, 都赋予奢侈品一种全球范围内极弱的流动性, 这就是奢侈品价格高和保值的重点。

奢侈品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是奢侈品品牌的核心因素, 例如DIOR浪漫花朵, BURBERRY的格子, CHANEL的黑白菱格等都具有很高的识别性。同时, 很多奢侈品以传统或者独特的工艺著称, 例如LV的经典老花包皮革, 这种生产奢侈品的技术和设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支撑起品牌的高价值, 向着新兴阶级和潜在的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延伸。

绝大部分奢侈品和历史名人、创始人或者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 正是奢侈品背后的故事提升了品牌的内涵, 捍卫了奢侈品在消费者心中崇高的形象, 产品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且经典、动人心弦, 才是奢侈品品牌的灵魂。

三、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理性态度转变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奢侈品市场之一, 近几年由于对奢侈品的需求增加, 很多奢侈品的售后无法及时跟上。关于奢侈品变成走量的商品时, 商品的质量就有或多或少的牺牲。此时中国多数奢侈品牌消费者已经不再是盲目追求品牌了, 逐渐从单独追求奢侈品牌到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价值。这是民众思想上的重要觉醒, 从过去对奢侈品的狂热逐渐到平静下心态的进步。

随着中国的消费者的整体文化素质逐渐提高, 不少小白领的文化修养意识加强, 对于“烂大街”的奢侈品更加青睐展现出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品格, 在群体中突出了个性化的同时, 少了对奢侈品盲目追求的狂热。

大众对于奢侈品的热度降低也使市场进入一个相对而言冷静的时期, 也让国内的奢侈品消费者跳出疯狂购买的怪圈。这种态度的转变有利于重新审视奢侈品对于个体而言的意义, 更加重视自己的精神层面做到理智消费。人们对于奢侈品消费应该有一个公证、可观的认识, 既要看到奢侈品拉动市场经济增长的积极一面, 同时也要避免过渡追求奢侈品给个人生活刚需带来的压力, 平衡好奢侈品消费在生活中的比例。

摘要:本文将奢侈品在中国市场上的趋势作为分析背景, 通过贝恩公司 (Bain) 2015年度发表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数据分析为基础, 发现中国奢侈品市场份额下降。从对于奢侈品的意义分析入手, 引导中国消费者重新思考和定义奢侈品及奢侈品牌, 帮助消费者更好的认明白奢侈品在生活中的地位。对于从前过渡追捧奢侈品价值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有助于树立对奢侈品理性的消费思考和价值观。

关键词:奢侈品,品牌,态度,消费,趋势

参考文献

[1] 贝恩公.《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R], 2015.

[2] 彭传新.奢侈品品牌文化研究[J], 2010, 2:71.

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影响范文第2篇

根据贝恩公司发布的《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 2012年度, 中国大陆奢侈品市场出现持续增长, 年增长率在大约7%, 考虑汇率因素, 以欧元计量的增长率则高达20%。并且, 中国的奢侈品海外消费增速高达31%。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仅次于美国。2013年, 中国大陆奢侈品消费仍会高速增长。

2. 奢侈品的概念及特点

奢侈品是对商品性质的描述, 而奢侈性品牌是一种文化现象。亚当·斯密曾指出, 奢侈品是“是不属于必需品的物品”。在经济学的立场上, 奢侈品是指品质与价值之间关系的比值呈现最高的产品, 其需求富于弹性, 即弹性数值大于1。其收入增加比小于需求的增加比值, 即指随着收入的增加, 需求量也随之增长, 且收入的增长幅度小于需求量的增长幅度。

从以上的概念中, 我们可以得知, 奢侈品具有稀缺性、贵重性、相对性、可替代性等特征。

3. 我国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 居民收入大量增加。在其他条件既定的前提下, 收入增长导致消费者的预算线向右实现平行移动。相应的预算可行集增加。在预算的空间范围, 消费者可实现任何商品组合的有效需求。一旦超出预算的空间内, 情况则相反。假使商品价格不变, 收入增长, 预算线右移, 这样就行成了新的预算可行集。消费者将会选择更高效用的预算空间内均衡点。所以, 奢侈品的需求是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的, 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为奢侈品的需求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划分, 以及经济学的效用理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必需品的组合带来的效用逐渐降低, 那么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 其自我衡量的总的效用提高会通过奢侈品实现, 这是基于奢侈品提供给消费者的主观上的效用最大化, 进而实现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人们在享受奢侈品的使用价值同时, 还能实现其消费带来的优越感和尊贵感。奢侈品需求的增长, 人的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人总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尽管奢侈品消费是一个很小的群体, 可是按照帕累托法则, 社会财富的80%被20%的人占有。占据社会主要财富的小众, 往往是社会的精英, 主导者社会文化、经济和知识等领域, 而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又是积极的, 所以在向往、追求和模仿之下, 奢侈品就会刺激人们的占有欲望。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礼尚往来”、“人情”等因素, 也影响着奢侈品的消费。在奢侈品的消费增长中, “送人情”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4. 当前我国奢侈品消费的问题

目前, 我国奢侈品的消费处于起步阶段, 其消费结构较为单一, 集中于服饰、名表和香水等有形商品的消费, 由于人们急切地想获得社会认同, 所以有形商品更为具有价值的可见性, 而无形商品则不具有此项功能。奢侈品的消费对文化内涵、服务质量以及艺术性等不够重视。这是我国奢侈品消费的起步阶段造成的。

我国的奢侈品消费的主体呈现年轻化的特征, 根据有关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的奢侈品消费主体年龄在20—40岁之间。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 构成需求的条件有两个, 即消费的欲望和支付能力的具备。而我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年轻化, 是超越支付能力的提前消费, 因此并不能因为消费市场的增长, 而视为需求的增加。这也不符合经济学中“经济人”的理性假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消费的心理不成熟, 在过度的追逐之下, 形成了消费的畸形。

另外, 我国的奢侈品品牌建设落后。时至今日, 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还没有出现, 这使得大量的消费者的消费流向境外, 如前所述, 2012年中国消费者的境外奢侈品消费增长了31%。这主要归结于境外的奢侈品价格较低, 品种丰富, 质量有更健全的保障, 此外, 境外完善的奢侈品市场也吸引着中国消费者。

5. 应对奢侈品消费的措施

(1) 发展本土奢侈品品牌, 增加奢侈品种类。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 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消费的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本土奢侈品品牌, 可以极大的促进消费, 增加就业。根据基数效用论, 单一的消费品种使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迅速发挥作用, 基于这一规律, 我们必须发展本土奢侈品品牌, 创新奢侈品产品, 使其多元化的发展。

(2) 国家发挥引导作用。我们知道, 奢侈品是富有需求弹性的, 国家在消费的引导方面就要慎重课税, 以免形成大量的境外消费。另外, 政府和行业要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 抛弃畸形的消费行为, 培育理性、绿色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 造就理性、成熟的消费者。

摘要: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之下, 世界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冷淡, 然而在中国奢侈品市场在不断增长。本文介绍了奢侈品的现状、内涵和特点, 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之下分析了中国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原因, 以及奢侈品消费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行为,经济学,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梦霞.奢侈品消费动机解构的实证研究[J].中国零售研究, 2010 (7)

[2] 李飞, 胡凯.奢侈品消费外流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 2011 (4)

[3] 吴红梅, 田明华, 刘宇含.基于奢侈度的奢侈品定义及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 2011 (8)

[4] 陆志俊.中国人奢侈品消费的个人感知动机和非个人感知动机研究[D].复旦大学, 2009 (5)

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影响范文第3篇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有五大特征:

一、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个人取向的消费价值,中国消费者更注重炫耀性价值;

二、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拥有物的个人含义,中国消费者注重拥有物的公众意义;

三、相对于西方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倾向于用产品或品牌的象征性,以及消费来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的阶层和地位;

四、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奢侈品的领先特性,中国消费者在选择和消费奢侈品时,更多了从众的动机,以规避消费风险和迎合大众口味;

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影响范文第4篇

一、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与品质最高的产品,是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商品学上讲,价格高并不意味着就是“奢侈品”,“奢侈品”的高价性也绝非是生产与使用过高过多的物质成本的积累与堆砌,而是在其背后有一个完美体系支撑和百年文化传承。而美学家则定义为,“奢侈品”是一种生活被艺术化的符号,是一种把生活追求变为美学的外在标志,“奢侈品”就是一种艺术美学的直接代表,它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哲学涵义。“奢侈品”对社会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为它们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它是亲切的、细腻的、敏锐的、最人性化的,而且奢侈品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中。

二、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一)消费年龄年轻化

在国外,奢侈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一般在30~40岁年龄段之间,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年龄层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50岁左右的人都有,但20岁~30岁的消费者成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这一年龄段的中国消费者人数要比日本高出11倍。2007年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奢侈品。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已成为趋势。例如,登喜路品牌在中国的消费最低年龄要比欧美及其他国家低5岁左右,大概为25岁。[2]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市场,年轻人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有经济实力消费奢侈品;二是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据此,可以把年轻人消费群体分为两种消费类型:“真正可以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和“花光所有钱来买一小件奢侈品的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性在奢侈品方面支出庞大。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奢侈品业以往以男性为主导的客户基础,时髦富裕的都市女性愿意善待自己,十分迷恋奢侈品的魅力。

(二)消费集中在外国品牌上,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参与竞争

目前,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我国的奢华消费实际上就是西化,这与我们没有称雄世界的顶级品牌有关。[3]不要说国产名牌,就算是“中国制造”的国外品牌也使其身价下降,这与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以及国外品牌的成功经营和大举进

攻等诸多因素有关。奢侈品牌主要来自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欧洲,奢侈品范围广泛,涵盖银器、铜器、水晶玻璃、皮革、出版和装潢等等。瑞士军刀、ZIPPO打火机令许多年轻人着迷,而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是一座未开启的金山,虽然我国有“水井坊”、“国窖1573”等奢华品牌,但为人所知的数量实在不多,几乎没有能够跟外国奢侈品牌竞争。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本土奢侈产品,中国本土具有很好的奢侈品品牌生长的基因:做一套西装上万块的永止裁缝,高档的红木家具,还有那些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比如,南京云锦等,但由于缺乏“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和品牌宣传手段,使得我国本土的奢侈产品不被外国甚至本国国民所熟悉和热爱。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吸引许多外国奢侈品品牌商们的眼球,遗憾的是中国奢侈品却缺位,还没有引起中国本土企业家的足够重视。

(三)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并快速增长

在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有房屋、汽车、阖家旅游,还有非常个性的消费,比如陶瓷、美食等等,无所不包。只要拥有最高的质量,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购买一只古老的灯具、听新年音乐会都可以成为奢侈品消费。而我国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消费量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是个人用奢侈品,而后期逐步由具体的奢侈商品转而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和体验。虽然,私人度假酒店、顶级家私、艺术品投资论坛,专为富豪级人士专门定制的顶级保健品等在我国也开始备受关注,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买家们已经开始由消费奢侈品向消费奢侈生活方式转变,但那毕竟是少数,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奢侈品消费将集中于个人用的奢侈商品,即高档时装、高档皮具、珠宝、名表、顶级化妆品和香水、古董字画等高档商品。[4]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因此奢侈品在我国的发展将会有相当长的时期和过程,这也吸引了大量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扩张。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根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统计,中国目前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其中约1000万至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他们购买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手表、皮包、化妆品、时装和珠宝等个人用品。该协会预计,到2010年国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人数将增加到2.5亿人。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左右,奢侈品消费开始启动,当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我国目前已超过人均收入1500美元的水平,部分沿海城市甚至已经超过2500美元,因此国内的奢侈品消费正在快速增长。

(四)在消费地点上,大多通过大型商场和旅游实现

即使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中国消费者也更偏向在市区商业中心,或大型购物商场里购物,这让他们有机会到处逛逛,挑选不同的品牌和产品。另外,由于高关税的缘故,许多中国消费者喜欢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方,尤其是香港购买奢侈品。根据法国旅游局统计,中国旅游者在法国的平均消费金额远远超过欧美游客,目前全球顶级奢侈品牌消费额中中国人占据了5%的比例,其中3%是中国游客在海外购买的。

三、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美国媒体称,受金融海啸影响,全球奢侈品贸易陷入低迷,数据显示过去11个月,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剧降35%,各大品牌纷纷降价自救,但中国市场却逆市上扬,保持22%的强劲增长。[1]中国市场奢侈品贸易的强劲走势,几乎没有遭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

响,这从奢侈品的追随者不畏寒潮继续壮大可见一斑。这也更加坚定了奢侈品巨头中国布局市场的决心。英国媒体称:传统奢侈品大国美国和日本都遭受重创,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众多奢侈品巨头抓到了中国这根救命稻草,纷纷进军中国。意大利顶级品牌范思哲称,2009年亚洲市场将成为它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功不可没。法国媒体报道称:“看看那些奢侈品在美国的遭遇吧,他们现在正在中国投资。日内瓦手表商在过去两个月里造访过7个国家,试图向世界富人推销其售价为200多万元的泰坦尼克-DNA系列手表,结果没有哪国人比中国人对此更感兴趣。”

中国商务部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17倍。此外,未来数年内,将有2~3亿人口进入奢侈品充斥的城市,从而进一步带动该市场的成长。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全球总量的23%左右。鉴于经济危机,一些分析人士甚至预言,中国可能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1]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本土的奢侈品从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仅是品牌,中国的投资商、零售商和设计师,包括制造商都有机会从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中获益。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将会呈现无限昂然的生机……

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影响范文第5篇

摘要: 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会逐渐下降 ,然而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速放缓,从理论上与食物收入弹性缺乏相矛盾。文章从在恩格尔系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食品消费中居民行为特征变动中分析恩格尔系数变动的原因,在考虑城镇化背景、政府干预程度及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两阶段LES-LA/AIDS需求系统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七大类消费需求和八种食品项目的消费需求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城镇化对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地区之间食品消费结构具有各自的明显特点;消费结构的变动及其所对应的较大支出弹性是造成恩格尔系数变动趋缓的主要原因。最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LES;LA/AIDS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消费理念和经验陆续被传播到中国,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一国居民贫富和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相关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1]如图1所示,从197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现出波动中下降的长期趋势,分别从57.5%、67.7%下降到36.2%、39.3%①,根据FAO的恩格尔系数评价标准,2012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均达到富裕水平,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可喜成就。这虽然体现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相比于同期(2011年)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15.2%、22.5%,19.7%和23.6%②,表现出了较大差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消费主力的城镇居民,其恩格尔系数自2002年起降速放缓,并有几年出现不降反增现象,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自2002年起,虽降幅大于城镇居民,但始终保持高位。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较快(24年保持7%以上的增速)和人均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背景下,恩格尔系数间断性速率变化放缓甚至停止,意味着我国居民会以接近GDP增长速度来扩大食物消费支出,然而这与食物收入弹性,即食物支出增长速度应慢于GDP增长速度相矛盾。[2]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造成了看似阻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的现象,对这一问题值得探究。

恩格尔定律成立的基本前提是市场商品供给充分[3],因此,对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此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大关,2013年达到53.73%,城镇人口数已占据大部分。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伴随着城镇化带来的人口和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密度聚集,会引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并会对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包括食品内部结构)产生影响,随之对恩格尔系数产生影响。此外,我国的城镇化率刚刚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我国高于同为金砖国家的印度,但距英、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如图2所示),因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在我国将是较为长久的趋势,更是一个追求目标。根据诺瑟姆城镇化发展曲线,当城镇化率处于30%70%区间时,属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4]因此有必要把握城镇化大背景下,我国居民的消费变动对于恩格尔系数变动的影响。城镇居民数量众多、收入水平较高,所处的是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环境,且其消费具有多样性特点,因此,本研究以城镇居民为分析对象,具体分析居民生活消费以及食品消费系统,一方面破解恩格尔降速缓慢之谜,另一方面较为系统地把握消费需求特点,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供给及消费引导等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第三部分为理论框架,第四部分介绍模型方法及数据,第五部分为计算和检验结果及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论及建议。

二、文献回顾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之比值)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厄恩斯所提出,恩格尔定律表明居民家庭中食品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二者共同揭示了只有满足生存需要还有剩余时才会考虑发展和享受的需要的基本事实。生存需要中最基本的是食品需要,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食品支出占总支出比会不断下降,这种下降便意味着消费结构的改变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尽管由于时间与空间的推移,发生了诸如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观念、价格水平、产品结构以及相关福利政策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3],[5]],[6],恩格尔系数的适用性与被创建时期相比已存在较大的区别,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其在经过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大量研究和印证的基础上,且又富有数据易得计算简便等特点,仍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对我国城乡及国内外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描述性比较研究[7]~[10]、对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考察[11]、对最低保障标准的制定与减贫效果的测量[12],[13]以及恩格尔系数的改进及跨领域运用[1],[14]等,既有从时点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通过时间序列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恩格尔系数的变动对反映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揭示生活品质升级、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反映了人们消费结构的改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然而,近年来,在恩格尔系数大体下降的过程中出现了降速减缓甚至停滞的现象(如图1)。甘健胜[2]运用分型分析方法对近年来我国恩格尔系数变动情况进行拟合,亦得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具有放缓趋势的结论。将该现象放在国民经济增速和人均收入水平背景下看,这种反常值得思考,是否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与生活的停滞不前?为何食物支出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如此相近?近年来,学者们从现实描述、收入水平、年龄结构、收入分布、人口结构,以及其他影响因素角度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生活状况及其变动特征进行了探讨。李辉尚等[15]对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王恩胡[16]发现尽管如粮食、蔬菜等的消费量有所下降,但品质有较大的提升,且随着收入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及生活节奏加快,在外就餐、加工食品购买已成为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ELES模型的测算,得出我国食品总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仍较高,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需求还会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有一个较大增长。而结合国际发展经验,刘慧[17]指出,人均 GDP5 000美元以下时,消费结构处于缓慢升级阶段,人均 GDP 在 5 00013 000美元时,消费结构处于快速升级阶段,在13 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趋于稳定,这一阶段,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考虑到社会老龄化的影响,茅锐[18]对2002—200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年龄是消费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年龄居民的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食品在老人的消费结构中占比较大。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导致食品的消费份额不断扩大。考虑到宏观消费指标的均值效应和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消费偏好的差异性,孙巍[19]选取CHIP2002/2007数据,运用门限回归模型,根据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非线性特征划分出不同的收入组群来进行分析,得出了收入分布的变迁对城镇居民消费带来了结构性的转变的结论,其中,食品和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陈建宝[20]从收入分配及人口结构角度,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和非参数可加模型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和人口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关系,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劣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反向关系,消费结构的优化要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作为代价,而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与城乡人口比例成反向关系,说明加快城市化的政策有利于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此外,刘毅[21]用珠江三角洲城镇居民住户的调查数据对中产阶层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中产阶层的消费结构体现出强烈的发展需要与现实性,重实用、非奢华、不炫耀,2002年起,食品、衣着和居住支出维持在稳定的比例水平。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大体看出,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分配状况改善、消费群体收入结构变动、老龄化程度加深,会一定程度上造成恩格尔系数降速趋缓。尽管各个侧面都显示了恩格尔系数降速有趋缓趋势,但并没有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行为特征来直接揭示食物支出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相近这一怪异现象。反映消费结构与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变动是对消费行为的一种反应,因此,定量把握居民消费行为尤其是食品消费变动特征对于恩格尔系数变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与生活水平以及制定及考察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恩格尔系数降速趋缓的原因绝不只是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缺陷。尽管对于恩格尔系数降速趋缓有着各种各样角度的分析,但本文从外界环境约束下为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消费行为角度分析,从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出发,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结构及特征,尤其是食品消费的结构、弹性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从微观层面多角度考虑恩格尔系数异常现象。同时,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间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亦会对区域差别因素加以考虑。综上,拟对我国2002—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系统进行两阶段(LES-LA/AIDS)跨时期动态分析,综合考量各因素来探讨我国城镇居民的各类消费,尤其是食品内部消费需求结构及品种间相互关系,最终对我国恩格尔系数降速趋缓成因进行分析和把握。

三、理论框架

消费经济学认为,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和消费者自身的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三大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从收入和价格方面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约束;环境因素主要指宏观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消费者自身因素则主要指和消费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能力有关的因素。[22]很多学者分别从价格水平、收入水平、政府支出、收入差距水平、不确定性、制度、地域差别[2],[22]~[24]等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并考虑到城镇化这个大背景,本文选用价格、收入、城镇化水平、地域因素以及政府干预为主要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自由度要求,不包括消费者个人特征。收入与价格等常见因素不予赘述。

城镇化水平。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稳步进行,其经济效应引致人口等生产要素的集中与集聚,带来生产模式及消费方式的改变。同时还伴随着由我国特殊国情产生的人口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候鸟式”迁移行为。因而城镇化对统计意义上城镇人口消费情况,尤其是饮食结构变化升级进程的推动有深刻影响。[24][25]

地域因素。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及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时,是不能忽视地区间差距问题的,且国家发改委对中、东、西、东北四个区域有不同的功能规划,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对居民消费也有一定影响。从此意义上,为了在消费需求系统分析中便于考虑地区特征,应引入消费的地区划分。[22],[26]

政府干预。政府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政府支出额稳步提升。无论是作用于生产环节、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或间接增加居民收入水平进而带动消费的购买性支出;还是单方面无偿的主要作用于分配环节的,通过以改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财政补贴和税式支出等方式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的转移支付,均对引导消费起着重要作用。[23],[27],[28]尽管对于政府支出对于居民的消费情况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即是挤入效应还是挤出效应,目前的学者们由于所用的数据与方法不同而没有得出统一的判断,但可以确定的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对于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各地之间,同样的政策可能会因为所实施的外部环境不同而在效果上具有显著的差异。[29]~[31]因而,在消费需求系统分析应将政府干预加以考虑。

将上述三方面影响因素纳入城镇居民消费完整需求系统分析,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四、模型方法及数据

在一般的消费需求系统的计量观察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由分析对象所包括的消费项目较多而带来的对自由度的影响,以及对观测结果的统计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26]然而,如果消费者对每个组内商品的偏好排序独立于其他商品的消费量,那么此商品组与其他组是弱可分的,可以构造两阶段预算框架,即假定家庭支出是通过两个阶段进行的。这样,第二阶段的消费意志决定与第一阶段的消费决定是关联的,不仅在理论上具有优越性,还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假定食品组内的排序或偏好排序与对衣着、家庭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居住的消费状况并无相关,其他组亦如此,即食品组与其他商品组是弱可分的,可进行两阶段消费需求系统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文第一阶段的函数形式选择线性支出系统(LES)模型,具有较强的可分离性假设,但对于我国居民弱可分的消费大项来讲并不是过于受限 [32]。第二阶段选取线性近乎理想的消费需求模型(LA/AIDS)来估计我国城镇居民食品组内消费项目的需求支出和价格弹性。

第一阶段:LES模型。

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是由理查德·斯通最先采用的完整系统模型,该模型直接从给定的支出函数推导而得,存在理论依据,适用于家庭商品和服务大类支出的分析,满足加总性、价格和收入的零次齐次性、对称性以及负定性。

(二)变量说明及数据描述

第一阶段用的数据为2002年至2011年我国31个省城镇居民消费七大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受到数据限制因而仅取七大类)价格分类指数(以2002年为基期)和消费支出年度数据。考虑到中国居民消费的食物多种多样,但主要食物种类是有限的,其中对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起主要影响的有粮食、食用油、蔬菜、肉、蛋、奶和水产品等[33],且这8类食品占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近80%,因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食品中选取了第二阶段所需要的2002年至2011年我国31个省城镇居民消费的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蛋类、水产品、蔬菜、奶及奶制品、在外用餐八大类的价格分类指数(以2002年为基期)和消费支出年度数据。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1993—2005),《城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06—2012)。而用以替代支出的工具变量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2)。

此外,为反映城镇化水平,本文选取了各地区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比重。为反映政府干预程度,本文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来反映,尽管一些学者直接运用政府支出绝对值进行计算,但其运用的是全国水平的数据[29],或分别将不同区域数据纳入模型进行计算,而后进行比较[23],而考虑到本文将31个省份数据纳入同一模型进行分析,难免地区间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而带来财政支出的显著区别,为尽量排除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的影响,文中选取了各地政府支出占该地区GDP比。上述数据来均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8)以及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2009—2012)。而考虑到区域因素,本文设立虚拟变量,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规定,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四大区域,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由于城镇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以及区域因素对不同商品(服务)的影响方向及程度不同,此处不对消费需求系统分析中这些变量进行方向预期。[LL]同时,由于文中主要考察第二部分食品消费内部结构变动及弹性等特征,因而只在第二阶段加入这三个变量。

五、测算结果及分析

运用stata12.0,采用SUR方法,根据两阶段LES-LA/AIDS系统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系统进行测算。估计过程中,由于因变量是预算比重,方差协方差矩阵是奇异的,因此去掉一个方程,后根据加总性、齐次性、对称性限制等求出被去掉的函数式的相关参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分别把居住、在外就餐两个方程去掉。

(一)第一阶段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第一阶段我国城镇居民七大类商品及服务LES模型参数结果及弹性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经测算,除基本消费量中家庭用品及文教娱乐外,模型中所有估计量及估计的弹性均通过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

从表1可知,食品仍占城镇居民边际消费支出最大比例,并且也是总支出中占比最高的项目(如图3,图4所示)。从支出弹性来看,在七大消费项目中,家庭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的支出弹性大于1,属于奢侈品。文教娱乐及交通通信支出的增加是消费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标志,因此,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在不断提高。而食品、衣着、医疗保健的支出弹性小于1,说明其属于必需品。而从马歇尔自价格弹性可知,交通通信的自价格弹性系数最大,富有弹性,而其他项目均小于1,缺乏弹性,而粮食的自价格弹性绝对值要大于衣着和医疗保健,表明相比于二者,粮食的消费对价格更为敏感,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的食品消费可能会被这二者所挤占,对于更好地摄入营养有所影响,因而进行第二阶段食品内部的城镇人口消费研究不仅对于恩格尔系数降速减缓问题研究有所益处,更是对保障人们饮食营养、健康生活有所帮助。

(二)第二阶段城镇居民食品消费行为分析

第二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八大食品消费项目LA/AIDS模型参数结果如表2所示,括号内为标准差。除部分交叉价格估计量外,绝大多数的自价格估计量和支出估计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此外,所有的误差项系数均不显著,表明模型已不存在内生性问题。

而文中考虑的城镇化背景、政府干预水平、地域差异亦对食品消费结构产生显著影响。经测算,城镇化率对八大项食品消费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于油脂、肉禽及制品、水产品、蔬菜具有负向影响,并对于肉禽及制品的影响最大,符合现代城镇居民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变情况。同时,尽管蔬菜及水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但由于城镇化进程中有大量具有“候鸟式”迁移特征的低收入农民工对于蔬菜、水产品等高品质食物消费较少,使得城镇人口整体消费水平下降。而政府干预对除生活必需品粮食、肉禽及制品外均具有显著影响,但幅度较小。此外,地域因素亦对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具有一定影响,但方向及大小具有较大差异。

表3是食品内部消费的马歇尔价格弹性和支出弹性结果。八项食品消费品的自价格弹性均为负值,符合经济规律,其中粮食、油脂、肉禽及制品、菜类、奶及制品的绝对值小于1,缺乏弹性,是必需品。而蛋类、水产品、在外就餐的自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受自身价格变动影响较大。而交叉价格弹性显示,肉禽及制品、蛋类、菜类的价格变动对其他食品的需求影响较为显著。此外,各种食品的支出弹性均为正值,表示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会增加其消费量。其中粮食、油脂、菜类、奶及制品、在外就餐的支出弹性小于1,尤其是粮食与奶及制品,更是波幅度明显小于其他食品消费项目。而肉禽及制品、水产品支出弹性大于1,属于富有弹性商品,表明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明显改善。同时,如表4所示四大区域亦有相似结论。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的粮食消费支出弹性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区域,这是由于该地区饮食结构中粮食消费比重明显偏低所致。而蛋类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劣等品。此外,中部、西部、东北部的海鲜支出弹性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这与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禀赋和饮食结构密不可分。

为更直观地得出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动对不同区域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情况,表5为我国城镇居民2002/2011年8类食品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总额之比。其中粮食、油脂、蛋类、菜类、奶及制品在四大区域两期内变动幅度较小,而肉禽及制品在东部、中部以及东北部地区略有下降,但仍居高位,水产品在东部地区下降较大而在西部地区大幅度提升,同时,在外就餐除东部外,在其他三个区域呈飞速提升态势。

表6是我国四大区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情况,整体来讲东北部居民恩格尔系数最低,而西部地区恩格尔系数最高,东部和中部处于中间状态。然而,这不仅是与收入与富裕程度有关,更是与消费观念、市场发达程度以及地区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相关。东北部地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重工业发展为主,食品加工业与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但该背景导致整体食品价格较低,加之作为农产品主产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居民在食品消费方面支出较少。而西部地区经济较为不发达,限制于地理条件导致大量农作物高价引入,同时由其资源禀赋而导致的肉食饮食习惯造成了西部地区城镇居民食品支出较高。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居民消费观念较先进,更加追求绿色健康的食品,加之市场化水平高,地处中心区域或沿海,交通运输业发达,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高质高价的享受型需求。此外,由于这两个区域经济发达,大量农民工涌入,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工的恩格尔系数显著高于城镇居民,因而也一定程度上拉高了这两个区域的恩格尔系数。

通过前文的分析,肉禽及制品、在外就餐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中占比最高的项目,尤其是在外就餐,在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人们消费模式的改变已经成为重要食品摄入渠道,而这两者的支出弹性高于作为必需品的粮食、油脂、菜类、奶及制品等,加之人们消费水平的升级以及对健康高蛋白食品的追求,支出弹性最高的水产品逐步成为人们的宠儿,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此外,近些年食品价格水涨船高,如图5中2002—2011年间全国七大类消费品的价格指数变动情况所示,除食品外其他六类消费品的价格指数均在10%以内上下波动,并在2010年起才开始全面上涨,而食品价格指数则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由于食品的初始价格较低,2011年食品价格较2002年已上涨84%,亦对恩格尔系数降速趋缓造成较大影响。然而食品价格增幅较大亦很大部分是由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动即需求的变动导致的产品供给结构变化及其成本变化而产生的。而袁志刚[34]的研究中也指出,食品价格上涨并不直接导致食品类消费比重的显著变化,城镇居民倾向于改变消费数量或消费模式来应对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压力。

六、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恩格尔系数降速趋缓为出发点分两阶段运用2002—2011年31省面板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进行考察,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第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及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但食品仍是各类商品中边际消费支出最大的种类,并且也是总支出中占比最高的项目,是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城镇化背景、政府干预水平对食品消费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镇化效果最为显著,政府干预最弱。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将会不断发生改变,加之政府对市场的适当干预,更加有助于食品市场的活力。

第三,不同地区之间食品消费结构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中部、西部、东北部、东部四个区域城镇居民总支出弹性递减。同时,各类产品的支出弹性具有一定差异,造成消费结构和食品支出的变化。此外,区域差异的形成亦受消费观念、市场发达程度以及地区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的影响。

第四,肉禽及制品、在外就餐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城镇居民最重要的食品消费对象,尤其是在外就餐,营养健康的水产品亦逐渐成为新宠。消费结构的变动及其所对应的较大支出弹性造成了恩格尔系数变动趋缓的主要成因。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稳定食品价格。食品仍然在我国居民生活消费中占主要部分,稳定食品价格,有利于保障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固然重要,政府的调控也有必要,政府主要发挥对食品质量安全监控及健康饮食观念引导功能,并保障公平。最后,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挖掘资源禀赋,开发各区域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ZK(#]张祖群. 从恩格尔系数到旅游恩格尔系数:述评与应用[J]. 中国软科学,2011,S2:100-114.

[2]甘健胜,黄泽民.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速放缓趋势及其因素分析——基于运用分形分析方法的研究[J]. 管理世界,2006(12):152-153.

[3]姜国刚. 恩格尔系数失灵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2(3):99-101.

[4]张晓波. 中国城镇化与扩大消费增长一个结构主义视角的分析[J]. 经济问题,2014(2):40-45.

[5]符想花. 恩格尔系数在我国应用的缺陷及原因分析[J]. 经济经纬,2003(5):129-131.

[6]王少飞. 用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可行性研究[J]. 统计研究,2002(6):19-22.

[7]史登峰,封志明. 从国外食物消费的发展进程看中国小康社会的食物消费[J]. 资源科学,2004(3):135-142.

[8]吴瑾,周博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1(11):132-134.

[9]齐福全,陈孟平. 京津沪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5(3):53-59.

[10]王恩胡,李录堂. 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农业发展战略[J]. 中国农村观察,2007(2):14-25.

[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世锦,陈昌盛,许召元,等. 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10(6):4-16,41.

[12]杨立雄,胡姝.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0(9):33-46.

[13]宁亚芳. 西部民族地区人口政策缓贫效果检验[J]. 中国人口科学,2014(6):84-95,128.

[14]尹海洁,唐雨. 贫困测量中恩格尔系数的失效及分析[J]. 统计研究,2009(5):54-58.

[15]李辉尚,许世卫,孔繁涛,等. 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变迁特征分析[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5):40-45.

[16]王恩胡,李录堂. 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农业发展战略[J]. 中国农村观察,2007(2):14-25.

[17]刘慧.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经济史呈现的一般规律及中国的轨迹[J]. 经济问题探索,2013(6):9-14.

[18]茅锐,徐建炜. 人口转型、消费结构差异和产业发展[J]. 人口研究,2014(3):89-103.

[19]孙巍,杨程博. 收入分布变迁与消费结构转变——基于门限模型的非线性计量分析[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2):307-315.

[20]陈建宝,李坤明. 收入分配、人口结构与消费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3(4):74-87.

[21][JP2]刘毅. 中产阶层消费结构变迁及特征——基于珠江三角洲城镇住户调查的分析[J]. 经济学家,2008(3):86-91.

[22]田青,马健,高铁梅.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J]. 管理世界,2008(7):27-33.

[23]储德银,经庭如.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0(4):99-105.

[24]周竹君. 当前我国谷物消费需求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5(5):68-75.

[25]“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张红宇.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 中国农村经济,2011(6):4-14,25

[26]穆月英,笠原浩三,松田敏信.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系统的AIDS模型分析[J]. 经济问题,2001(8):25-28.

[27][JP2]薛鹏,徐康宁. 中国政府消费与城乡居民消费状况比较研究:1978—2010[J]. 上海经济研究,2012(6):51-66.

[28]何忠伟,刘志雄,刘芳. 基础设施影响中国食品市场发育的实证分析:1978—2002[J]. 中国农村经济,2008(1):69-75,80.

[29]靳春平. 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J]. 管理世界,2007(7):47-56,171.

[30]张峁,王青,杨帆. 改革开放30年政府支出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影响效应分析——基于TVP模型的实证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7):15-23.

[31]李斌,李拓,朱业. 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财政支出与城市化——基于中国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动态空间计量检验[J]. 中国软科学,2015(6):79-90

[32]屈小博,霍学喜. 农户消费行为两阶段LES-AIDS模型分析——基于陕西省农村住户的微观实证[J]. 中国人口科学,2007(5):80-87,96.

[33]封志明,史登峰. 近20年来中国食物消费变化与膳食营养状况评价[J]. 资源科学,2006(1):2-8.

[34]袁志刚,夏林锋,樊潇彦.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及其成因分析[J]. 世界经济文汇,2009(4):13-22.

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影响范文第6篇

消费心理是关键

世界奢侈品协会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流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约10000元的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年轻化的速度更令人惊讶:在2007至2010年间,中国奢侈品主流消费群的最低年龄由35岁下降到目前的25岁。

“在未来3到5年内,25岁到30岁的消费者将成为我国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欧阳坤说,中国奢侈品消费主要以服饰、香水、手表、皮具等小件个人用品为主,欧美消费者则主要以买豪华地产、汽车、贵重珠宝等顶级奢侈品为主。

在欧阳坤看来,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富二代”之间的攀比,他们首先通过奢侈品进行自我身份攀比,进而攀比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在欧美,父母给孩子买奢侈性消费品的很少。而中国的第一代富豪则不同,他们希望孩子能享受这些。”欧阳坤说,“中国人是否购买奢侈品并非取决于他们的收入和年龄,而是消费心理。”

在奢侈品购买大军中,还有大量年轻的“追逐者”。他们用于购置奢侈品的消费比例,往往占个人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月收入不到3000元的高校教师王丽(化名)就有两只LV的包。第一只是托出国的朋友购买的棋盘格花纹的基本款,4000多元。一天她拎着这包坐地铁,听见两个姑娘议论,“买LV还坐地铁,肯定是假货”。次日,她就去当地最贵的商场,花5500元买了一只款式完全相同的LV包,只有花纹不同。“这只是老花的,是LV的经典图案!”王丽这样强调。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2010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国青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就是为了拥有一件奢侈品,品牌文化不重要,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它是奢侈品就行,最大的卖点就是“必须是圈子里公认的奢侈品”。

调查还显示,中国二线城市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不断增加,其2010年的人均消费支出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同等收入水平人群。

在这样热烈的购买氛围中,中国几乎成了“奢侈品业的天堂”:去年,几乎所有在中国落地的奢侈品牌都获得了两位数增长;中国市场占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份额已达15%;中国成为保时捷(Porsche)全球第二大市场,一年售出14785辆汽车;路易威登仍是中国消费者最想拥有的奢侈品牌„„

此外,奢侈品在中国还“踮着脚尖走路”,节省其他成本。据介绍,有些奢侈品牌在中国投入的广告费非常少,但很多杂志为了抬高身价,显示其“高端性”,免费为奢侈品打广告。一些商场则推出免租、送装修等政策鼓励奢侈品牌落户。

三个动因:送礼驱动、身份地位的彰显、自我奖励及对品牌的认同是中国人消费奢侈品的三个动因。商务送礼这一动因背后,部分官员群体被认为是奢侈品的实际消费人群之一。

根据此前纪检人员的披露,为了给“不太方便”在奢侈品店自由购物的官员提供方便,以奢侈品送礼行贿的手法也在创新。奢侈品店的一个潜规则是,商人在店里开一个私人账户,这个账户代码在同品牌所有门店通用,如有“关系官员”购物,只要说出代码,就可将账单记在商人名下。

济南奢侈品销售地点主要是在恒隆、贵和、银座商城,销售的产品主要是箱包、手表、化妆品、饰品和服饰。其次是极少数的专卖店。寺库有专业的鉴定中心,保真,而且在价格上这也是明显的优势。

网站竞争对手众多,鱼龙混杂,相比其它网站寺库有稳定充足的货源,坚持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口碑是立足的根本。

根据个人分析,由于济南是山东政治中心,政府相关部门或者山东省的各政府机关部门是最大的潜在客户。应该围绕他们有一套私密性强的营销方案。济南有意向可能合作的行业:金融投资担保、加工贸易、地产开发和建筑商、高端家居大型机械销售。购买的主要用途:个人收藏、交往馈赠、营销公关。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传统的店面销售,寺库跟他们的优势就是正品保真物美价廉,拥有自主的专业的鉴定机构,可供收藏爱好者的寄卖,充分运用这些优势,采取合作会展以及会员制的方式拓展业务。

上一篇:人行征信系统技术架构范文下一篇:协会成立大会的讲话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