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1-17

哲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尼采是有史以来被人们讨论最多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的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极深,而且也强烈地影响或改变了许多名人的思想及生活。本文将对尼采哲学的存在主义和超人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现实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尼采、信仰、超人

一、解决信仰“滑坡”

尼采早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现代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可是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我国进入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实现,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西方已经经历过的那种人的异化、精神的匮乏、道德的沦丧已经初露端倪。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也伴随而至。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导致了人们道德的沦丧,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造成了精神的空虚。人们在信仰上出现了断裂,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再完全适应当前的形势,人们在精神上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面对这种精神上的危机,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而如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前车之鉴。尼采的人生哲学虽然在很多方面过于极端化,但是贯穿于他的人生哲学始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表现在:它赋予人生以积极的意义,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宏扬了人的主体性,提高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颂扬了人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人的自我超越性、自我完善性;他对基督教伦理、对传统道德、对理性主义的尖锐批判,是对价值重估的伟大尝试。所有这些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都不无借鉴之处。今天,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借鉴一下尼采哲学的合理成分,对于解决人们信仰上的滑坡危机,不无益处。

二、追求个性和创造力

自文艺复兴的浪潮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人们的自由、个性、人文主义也开始广泛觉醒,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愈演愈烈。到了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社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甚至是当代人价值观的默认选项,我们主张每个人追求独立自主的个性,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推崇民主和自由,讲究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等。而这些思想的背后,正是18,19世纪,在西方世界这次思想转向的结果,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都是思想的主流,理性主义不再一枝独秀。欧洲的主流哲学思想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以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罗素、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胡塞尔的现象学派、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等等开始出现,而这些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想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情绪感受、快乐和幸福。可以说从外部自然世界,转移到了人类自身。

西方世界思想的这个转向,从关注大自然到关注人类自身,正是从叔本华和尼采开始的,叔本华看到了人悲观消极的一面,而尼采看到了人积极的一面。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我们似乎没办法改变,而尼采认为,生命存在无限可能,我们应该积极去改变和创造。就像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永远无法摆脱自由。自由是人这个存在,所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我们无法摆脱,人任何艰难和无助的情况下,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而尼采想要告诉人们的是,不要盲目迷信所谓的知识或真理,不要盲从宗教或道德权威;个人一定要有创造力,根据自己的心性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尼采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正值西方文明发生转变的重要阶段,尼采哲学体现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特点——追求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不断地否定前人和推陈出新。

三、尼采的超人哲学

尼采哲学思想中有超人哲学的内容,超人哲学的一个前提是“上帝死了”。谈到尼采的“上帝死了,我们理解为上帝不死,超人就无法存在,而上帝死了,人类就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尼采看来,上帝本身就是有人创造的,“是人类的作品与人造的疯狂”。基督教利用上帝和这样的奴隶道德来麻痹群众,使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彼岸,而尼采所要批判的正是这样的观念,他要宣告上帝的死亡,要宣扬大地的力量,要人们抛弃彼岸,把希望放在人类本身。除了上面所说的这样之外,我理解上帝和超人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虽然上帝和超人都是一种信仰,但是,上帝是永远不可超越的,是高高在上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上帝是“圣化了的精神”,而超人正是不断的超越,而且超越的不是任何外在的东西,而恰恰是人类自己,这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肯定。尼采的超人哲学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从西方现代哲学角度分析,它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也给整个世界带来影响。

首先,尼采所说的超人中的“超”不是超级,而是超越,这个超越其实就是超人哲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超人要超越人类,要超越自己。尼采的超人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方向,或者也可以说成是一种信仰。超越是一种永远不会停止的状态,超人也永远不会僵化,甚至可以说,超人也是一种状态,什么时候超人自我满足,停滞不前,觉得自己已經是万能的,而且不可再超越的时候,那么超人就死了,上帝就又复生了。通过看尼采的超人哲学,我们抛开外在因素可以把超越自我看做是一种人的基本属性,人永远都不能满足现状,安于现状,人的一生就应该是不断的、反复的完成对自我超越的过程。当尼采不得不停止超越的时候,他已经失去理智了,所以,有很多人都把1889年作为尼采人生的终结。同样,当我们作为人在还可以超越,而却主动停止超越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对人的属性的自杀。

其次,尼采本就是一位始终保持着生命张力的哲学家,他的批判锋芒和超越精神始终不曾消退。尼采精通语言学,喜爱音乐,具有诗人的语言和气质,这些都体现在他的哲学著作里,不难想象,他的著作永远都充满着力量和爆发力。很多人都说尼采是悲剧的哲学家,但是他绝对不是悲观的哲学家,这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尼采批判的就是在基督教衰颓的道德观念下产生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虽然尼采也可以说是虚无主义的哲学家,但就像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虚无主义有双重意义:消极的和积极的。前者可视为叔本华的归宿,而后者则是尼采的目标。尼采正是把人的生命理解为“一种冲动、冲创和创造力”,而我的理解,这就是生命的张力。而这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有些颓废的社会和世界,应该是一剂酷烈的良药。

最后,尼采有着深深的贵族情结,这一点无论是从他的生活还是他的作品中都有很充分的体现。我觉得他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贵族的哲学思想。虽然他一生并不富裕,不是真正的贵族,但他始终都是精神的贵族。这种精神贵族的表象和我们古时候的文人墨客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追寻的是更崇高的理想信念。贵族这个词我觉得本身不是一个贬义词,而尤其是对于我们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做一个精神贵族应该是个好事。精神贵族不同于物质上的贵族,不需要丰厚的外在的物质条件,需要的是自己的精神和思考。在现在这个充斥着通俗文化的时代,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不能被通俗文化所侵蚀,可以抱着旁观的态度去观赏,可以理解,但不能沉溺,因为在精神上的沦陷比在物质上的缺失更可怕。

在20世纪,鲁迅、茅盾等人接受了尼采的超人理论,即“人们总是必须跨越他们的前辈”。他们从尼采的哲学中得出的结论是,它席卷了社会上的各种颓废,并积极创造了具有前瞻性的英勇战士。他们为人民的麻木和固执感到难过。他们深感“民族气质的下降已到了极点”,并希望使用尼采的超人学说来改变沮丧的民族特征。如今,大学生已经继承了鲁迅等人的意志,他们也希望利用超人理论来改变人们的自卑感。一位大学生说: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证明,仅依靠传统的中国自我更新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尼采的精神可以攻击非侵略性和稳定的适度和惯性,并完成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此外,一些大学生还将“超人”与人格自我完善和成功斗争联系在一起。他们将超人理解为具有强大创造力的人,生活中的坚强人,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的坚强而伟大的人。人们。一些学生甚至将“超人”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者”进行了比较。一些学生认为“超人”意味着超越自己,与时俱进,超越监禁并树立民主,独立,平等和公民意识。

四、结论

综上,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打破了我们衰弱的神经,带给我们冲击与新生。他向世人发出了“上帝已死”的呼声,宣称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必须彻底摧毁,提出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体系,主张以人自身作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尼采提出的“超人”英雄主义的哲学人生观,提醒我们不做没有个性、没有创见、没有出息的庸人,而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

参考文献

[1]尼采.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5.

[2]尼采.反基督教[M].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24-25.

作者简介:陈捷帆(1997年-),男,汉,黑龙江省安达市,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哲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5月,幻想文学的出版重镇——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隆重推出法国当代作家贝尔纳·韦伯(Bernard Werber)代表作《蚂蚁帝国》三部曲中文版。《蚂蚁帝国》三部曲自1991年问世以来,吸引了全世界数亿读者对于地球上的蚂蚁文明,以及它们与人类文明和其他物种文明之间关系的热切关注,被国际书评界奉为“幻想文学巅峰之作”“伟大的史诗小说”“改变读者世界观的天才作品”。该系列作品全球销量千万册,被翻译成了30多种语言文字出版。此次中文版的推出被列入中法建交50周年暨“2014中法文化之春”的文化交流项目之一,成为中法文学交流的一件盛事。

应出版方和法国驻华大使馆的联合邀请,贝尔纳·韦伯于5月21日至28日访问中国,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蚂蚁文明和人类文明

《出版人》:12年来,你一直在观察蚂蚁,蚂蚁的世界为什么如此吸引你?

贝尔纳·韦伯:我从小就开始关心蚂蚁文明了。小时候在祖父母家院子里玩耍时,我发现眼前有一个巨大的城邦,城邦里面居住着人类完全不了解的居民。蚂蚁虽然很小,但它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一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是这样一种在人类看来卑微到直接无视的小生灵,竟然在漫长残酷的物竞天择中生存了下来,而且繁衍得越来越庞大,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它们能够建立起有500万居民的城邦。城邦里面非常和谐,它们也有农业、畜牧业、教育业,有严密科学的社会组织分工,有精密威猛的武器,当然也有战争。它们有着完善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很强的感应能力,能够感知到其他蚂蚁所做的事情。一个城邦即使非常大,城邦一端蚂蚁所感受到的东西和感觉,也能够让很遥远的另一端的蚂蚁感知到。城邦里的蚂蚁非常团结。蚂蚁最神奇的一件事情,就是对别人的关爱,它们之所以去关心自己旁边的蚂蚁朋友,是因为它们有一种很神奇的生态制度,我把它称之为“社会喂”,就是给其他正在挨饿的蚂蚁喂食。蚂蚁社会是非常民主的社会。在蚂蚁社会里没有等级制度,也没有元首,每只蚂蚁都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而且,它们和地球和平相处。因为如果它们要搬家的话,它们会把整个城邦全搬走,不会留下任何的污染物。

《出版人》:《蚂蚁帝国》三部曲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斑斓多彩、厚重深邃的蚂蚁文明。蚂蚁的智慧与力量被人类正视并认可,并和人类文明相提并论。你在作品中是如何连接蚂蚁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呢?

贝尔纳·韦伯: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都做过用手指去压死那些小生命,或者揭开蚂蚁窝等类似事情,对我来说这就是两种文明碰撞的开始。

小时候,我把蚂蚁放进罐子里,想观察它们,甚至培养它们。当时我想,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上,把人类关进罐子里面,就像我们对待蚂蚁那样对待我们,那会发生什么呢?所以我从8岁开始写作关于蚂蚁和其他昆虫的故事。其实不管是蚂蚁或者是其他族群的生物都一样,当我们碰到自己不了解的另外一个族群时,第一步是观察它、了解它,第二步开始互相攻击和厮杀,到最后走向联盟。所以我的三部曲也是以人类的故事和蚂蚁的故事作为两条平行线同时发展,第一部是两种文明的相遇,第二部是两种居民开始进入战争状态,第三部是他们进入了和平共处的时代。我想探讨和思考的是地球上各种文明,例如人类文明和蚂蚁文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最后寻求平衡的。地球生态的最高境界是平衡。

悬疑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出版人》:你的作品融合了科幻、探险、战争、科学、心理学、生物学、未来学、悬疑等多种元素,你觉得令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贝尔纳·韦伯:我没有发言权,主要还是取决于读者有没有受到吸引。而吸引读者的关键最终还是看能不能够建立起一种悬疑。悬疑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我也是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学到的。进入悬疑艺术的关键,就是不要一下子给读者他想要的东西。要让读者被吸引,并且一直想读下去,作品需要有足够的张力,并且要在每一次合适的时刻重新掀起一段小高潮,这样可以让人继续读下去,并且充滿激情。

写作就好比恋爱,都需要有刺激,充满惊喜和惊奇,否则彼此就没有吸引力了。在写小说的时候也一样,如果读者知道在某个时刻作家会出什么招数,就不会被吸引了。在一个小高潮所经历的惊喜以后还要继续有这样不断的惊喜,这就是悬疑的艺术,作为一个悬疑小说的作家,我们面对读者应该有的礼貌就是不停地让他感觉到心被悬着,让他不停地有惊喜。这就是悬疑小说的秘密所在。我在每次创作过程中,都告诉自己要不断地提高我的技术,不断地让读者还想回到我的书中来。现在小说的特点是不再有人物介绍那样的场景,而是直接进入到关键的场景中去。我认为读者与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最本质的最有机的关系,它应该是一种直接的、良好的、愉悦的感性体验,而不需要读者有任何的控制和把握。

《出版人》:如果说读者不需要控制,而是直接去体验,那么作为创作者,你如何把握作品的节奏和风格呢?

贝尔纳·韦伯:我尝试过许多种写作的风格。写作的风格和节奏跟音乐很像。我写作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戴着耳机听电影音乐。我作品的风格节奏和我创作时所听的音乐是同步的,我在书的最后一节也揭示了这一点。我列出了一系列我所喜爱听的音乐。我觉得我的句子风格,整个段落的风格,不是说它漂亮不漂亮,而是它应该像我所听的音乐那样有起伏,像音乐一样有美好的韵感。我想最好的风格可能是一种隐去的风格,当我们写得好的时候读者受到强烈的吸引,以至于他眼前所呈现的不再是句子,而是画面。其实我想最理想的一种状态是把我的大脑与读者的大脑连接起来,把我大脑里面所出现的画面和整部电影直接传输到读者的大脑里面去。

要说有一个风格的话,我的写作风格非常简单明了,我尽量用最易懂的词句写作。因为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被孩子们读懂,我也希望我的读者当中也有那种不是所谓的大读者,但是知识非常渊博的读者。所以我使用的是一种普世的语言,使得所有的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够读懂。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作品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都取得了成功,今天又来到中国。因为我的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比较好翻译。

偏爱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

《出版人》:《蚂蚁帝国》三部曲中你设置了很多中国元素,女主角——女记者蕾蒂西亚·威尔斯小姐是中法混血,舅舅埃德蒙娶了一位中国女人凌弥,还引用了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中国谚语,你还多次提到了“平衡”哲学。你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吧?

贝尔纳·韦伯:我从小就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灿烂多元的文化。小时候我就阅读过有关中国的作品,像包青天系列小说我都看过。多年来,我坚持每天早晨打太极,从太极中我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呼吸,是一种很好的身体体验和灵修。我最初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从阅读《道德经》开始的,我发现它蕴含了非常多的生活哲学,并且是一种充满幽默感的哲学。《道德经》现在还是我放在床头柜、会经常阅读的书。

上高中的时候,我经常问哲学老师关于中国哲学的问题,老师觉得很奇怪,告诉我说,我们不需要中国哲学,有西方哲学就足够了。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遗憾是过于严肃,而东方哲学里有很多谦卑的精神并且有幽默感。西方哲学教人如何思考人生,更多的是一种脑力劳动,而中国哲学讲究人和自然的关系,注重身体的体验。中国哲学让我最为欣赏的是“阴阳之说”,阳性的能量和阴性的能量是互补的,要达到这种完美状态就得让这两种能量达到最佳的平衡,就是我们所说的和谐。

我觉得这种“阴阳之说”是解决世界上很多问题的办法。《蚂蚁帝国》里我所描述的蚂蚁文明和人类文明也在寻求平衡,蚂蚁的文明是阴,人类的文明是阳;蚂蚁很小,人类很大;蚂蚁是一种冷的能量,人类是一种热的能量。这两种文明的对话就是要让阴和阳达到最佳平衡,最终达到和谐状态。所以大家与其把我的作品称为科幻小说,还不如叫哲学幻想小说,我认为更合适。

哲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哲学思考与研究(市级课题WW2017-129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和纵深发展,新课改理念早已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新课改推进到今天,关注课堂,研究课堂,创新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毫无疑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是当前我们教学、教研的中心工作和重要课题。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影响力较高和社会效益较好的课堂。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学到知识、提高个体能力。

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教师,从教27年来,我经历了传统教学的风雨,也沐浴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感悟颇深,体会较多,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过迷茫和困惑,有过尴尬和失落,但更多的是收获与喜悦,成长与快乐。静心反思,在新课改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1.思想政治课功利主义色彩明显。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高考的无形指挥,教育功利化日趨严重,思想政治课处境尴尬。功利化对教育教学影响巨大,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念指导教学,通过改变自身的功利思想和管理行为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人格和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2.家长、学校、学生重理轻文思想比较严重。在新课改背景下,利益的驱使下,高考的指挥下,就业的催生下,重理轻文思潮来袭,尤其在理科班政治课仅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配角地位存在,思想政治课可谓在夹缝中求生。态度决定高度,观念引领实践。如何转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如何让理科班的政治课上得精彩,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在课堂中贯彻生本教学思想,站在学生的立场,满足学生的有效需求。3.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喜新厌旧”。我们处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千万不要把多媒体运用看作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同时,也要防止由过去的“人灌”变成“机灌”,关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应用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滥用。要充分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打造高效课堂。4.政治生活:只有政治而没有生活。缺少生活、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经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更应该积极走进和深入生活,观察和思考生活,从鲜活的生活世界里汲取充盈的资源甘露。思想政治教学只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铁律,只有正真做到以生活为中心,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悟,提升能力,升华素养。5.过分关注成绩而忽视了“生命”。真正的有效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本位、能力的本位、效率的本位,而更是人的本位。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师要真正做到心中有“人”,要懂得人的成长与物的加工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超的教学技巧、方法和手段,只有融入了人性的温度与力度才有意义,这种有效,才是真正的长效、高效。在彰显生命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教学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观。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打造高效政治课堂,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政治教学的方法,锐意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式,突破传统教学框架的束缚,去功利化,关注生命,以人为本,认真设计,周密安排,妥善实施,走出一条符合政治教学规律的高效教学之路。

哲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逻辑;哲学;哲学逻辑

一、前言

逻辑学作为一门较为古老的学科,其最早的发源地是古代中国、古印度以及古希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逻辑学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且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着,开始逐渐从哲学当中划分出来,并慢慢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先进的学科体系。这使得人们激烈地展开了对逻辑在哲学上的应用及反思等的讨论,而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的发展研究也开始吸引了许多逻辑学家的目光。

二、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的概述

(一)逻辑哲学

逻辑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主要的目的是积极反思一些现代逻辑中出现问题。因此,学习逻辑哲学的首要前提条件就是要了解现代逻辑的主要特征。现代逻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符号逻辑的发展,即数理逻辑的发展。传统逻辑以自然语言作为主要的工具语言,而数理逻辑的主要工具语言则是符号语言。而数理逻辑最为基础的部分是一阶逻辑,它也是在日常思维中数理逻辑最具应用价值的一个部分,与传统逻辑的关系极为密切。一阶逻辑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主要体现在语词、命题的处理上,即只考虑到语词或者命题的外延;(2)在研究命题的真值时,只考虑到真值真或者真值假的问题,通常一阶逻辑认为,一个命题只存在非真即假的情况;(3)在研究一阶谓词逻辑的量词时,认为全部的量词都存在实际的含义,并没有空词项。

(二)哲学逻辑

哲学逻辑兴起于20世纪初,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体系。目前关于哲学逻辑的具体涵义,无论是逻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具体分为以下三种:以冯.赖特以及莱斯彻等逻辑学家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逻辑”即哲学逻辑的主体,并且提出从根本上来说,哲学逻辑只一些非经典逻辑系统,如模态逻辑、多值逻辑等,即哲学逻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逻辑哲学;而以沃尔夫拉姆以及斯特劳森等众多逻辑学家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哲学逻辑的主体是“哲学”而非“逻辑”,并且他们还提出,哲学逻辑的本质即对逻辑学的哲学研究以及逻辑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这一种可认为是语言上的哲学研究,即语言哲学;第三种理解以格雷林等逻辑学家为代表,认为才是“哲学”是哲学逻辑的主体,而哲学逻辑的本质其实就是将一些逻辑中存在的哲学问题,放到更为一般的一个哲学背景下进行研究。

三、正确理解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的真实关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逻辑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体体现在:逻辑与哲学理论的发展相互渗透、融合;从理论层面上看,逻辑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从实践层面上看,逻辑与一些哲学派系的联系更为密切。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一起见证了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方法论带来的巨大变革,到60年代,“哲学逻辑”开始迅速崛起。然而,短暂的崛起过后,逻辑在哲学中产生的影响开始减弱衰退。一些些哲学流派开始采取轻蔑的态度看待逻辑。并且另一方面,分析哲学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内部,也存在两种对立的流派,再加上形式逻辑方法的恰当性与正确性问题的争论,使得客观深入研究逻辑与哲学的关系变得极为重要。以下主要从逻辑在哲学中的应用出发,思考如何正确看待两者间的真实关系。

(一)逻辑的发展应持有一种宽广的哲学化的历史观

现代逻辑普遍的发展模式认为,逻辑的主要目的就是构建从对象语言系统再到元语言系统的形式,它主要是对逻辑系统以及逻辑演算的元性质的研究,同时也是元逻辑层次的一种自我理解。这一理解主要体现在现代逻辑也就是数理逻辑的发展当中,但是纵观上世纪逻辑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这样的理解只能存在于某个领域。并且这一向内的转向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现在也一直受到一种反向转向的制衡。具体体现在逻辑与一些其他领域的联系,以及逻辑对相关学科的概念在对象层次上的分析。因此,现代逻辑的发展应具备一种宽广的哲学化的历史观,如果缺乏对这种发展趋势的洞悉,就很难真正理解当代逻辑学对哲学的具体意义。

(二)防止逻辑划分造成的误区

目前逻辑学家们将逻辑划分为两个部分,即一阶逻辑与高阶逻辑。这样的划分模式从大的方向来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定要防止逻辑划分造成的误区。相关研究表明,这样的划分方式不仅没有揭示问题,反而可能遮掩了问题。例如,目前的一些哲学逻辑分支总是一味去模仿一些哲学的地理坐标,思考问题时也往往将自己框定在了一个既定的思维模式中,反而忽视了一些子学科论题与方法论的一致性,这样就极大地削弱了问题讨论的逻辑维度以及哲学维度。

(三)应避免陷入“逻辑系统的牢笼”

通常逻辑学家把逻辑的结构当作包括模态逻辑、高阶逻辑、一阶谓词的逻辑与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性的一个家族。然而若把形式系统观点片面理解成固定的一类处理模式,也就是说对一切进行处理时皆纳入系统框架内,这样把应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思考的那些问题局限于特定形式的系统内,最终将所处理的那些问题哲学深度进一步削弱。此外,同形式系统关联性较大的那些逻辑哲学的问题比如蒯因一阶变元的范围内逻辑的本体论相关承诺问题,还有关于意义组合性的问题等至今亦未具有令所有人信服的那些结果存在。一些逻辑学家努力的将此类依据系统来对问题进行讨论的模式打破,从其角度而言虽然缺少一般递归的定义以及单调性的推理等最佳词汇表达,然而只要知道一些概念是对特定形式系统进行超越,且研究此类问题的时候是以跨系统的一类方式,这样对逻辑哲学有更深的理解,且进步较大。

(四)避免把逻辑在哲学中的应用作千篇一律的理解

同机械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不同,相关逻辑学应用在哲学问题时逻辑作用更加的间接。相关逻辑提供了形式系统,该系统利于精确交流、利于优化处理哲学话语。有时亦用逻辑学这个工具对传统哲学论证进行分析且作出新阐述。现实情况为逻辑对所获结论具有的意义较不关心,然而哲学是对逻辑程序进行寻求使用,以便将问题解决。哲学对结论更加关注而逻辑是对程序进行考察;哲学更加的开放而逻辑是对具体的一些形式规定进行强调。经过逻辑处理后相关哲学论题的启发性更强,亦会具有更清晰透明的结构,且原先的那些问题亦会出现消失的现象,同时可能以新的一类方式促使意义的改变较为微妙,亦或使问题更加尖锐与紧迫。通过逻辑形式有效分析利于对先前未观察到的那些问题亦或概念进行有效显示,且进一步类比此类问题与概念。

四、结束语

逻辑是时代哲学的独特标志,对语言哲学的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还为形而上学、心智哲学以及元伦理学等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丰富的资源,极大促进哲学分支的进步和发展。但同时,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哲学的制约,两者间存在极为复杂的关系。随着现代逻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逻辑与现代哲学更是相互渗透和促进,关系极为紧密,因此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关系的探究也变得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祝君.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之关系考究[J].华章,2010,30(01):10-11.

[2]朱建平.哲学与逻辑:百年回眸[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3):3785.

[3]朱建平.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4):54-55.

作者简介:宋贵臣(1955-),男,辽宁营口人,辽宁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法律。

哲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的知识传承过程中一直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讲的就是在学习或做学问时,文学、史学、哲学该齐头并进,不能有所偏废,所以,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同时也该是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和史学家,而一个成绩斐然的史学家,除了熟谙各种史料外,还要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头脑,同时手中也一定得有一杆生花妙笔。司马迁、韩愈、欧阳修、苏轼、顾炎武、王国维、钱钟书这些人之所以成为“大家”受人景仰,就在于他们这三方面的出色实践和令人折服的功绩。

而今的高中语文教学,教改进行得热热闹闹,教师勤奋,学生辛苦,选学的文章也多属上乘,而结果令人生憾,因学生生厌、社会失望而广受垢病,教师的尴尬与苦闷亦不难体会。何以至此?细究其实,我认为主要还是课堂少了哲学的思考和人文的关怀所致。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让我们走近了来看哲学。

哲学史家任继愈曾说:“哲学不创造即时的财富,但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为一个民族的不断创新提供不竭的思想和理论支持。”就是说,哲学能从更高的层面上指导我们深刻、全面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并超越苦难,指导我们不断调整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关系,引领我们提高文化修养,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并提供给我们创新思维。换言之,哲学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真,揭示万般事理的同时也引领着我们的人生。较之于科学,哲学是一门指导“做人”的学问,而人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所以“以人为本”的哲学应是所有科学的基础,缺乏哲学基础的科学无疑是荒谬的,没有哲学指导的人生难免杂乱而脆弱,没有哲学指导的思考必将盲目而肤浅,没有哲学指导的学习也将功利而低效。

再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

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准备走向社会,他们对世界、人生的认识也正在走向成熟。阅历虽浅,但视角极广,他们此时所展现出的思想领域往往比成人更开放。我们在用各种实用技术知识去充实他们头脑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他们内心那种关注并深刻认识世界、人生与自我的强烈渴求。当前,青少年犯罪被列为继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世界公害,与他们缺少哲学关怀与引领,从而迷失人生方向而误入歧途不无关系。所以,在他们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或遭遇挫折时不能主动调整自我或调整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丧失进取心,甚至为了发泄私忿或图一时之快而放纵自我、危害社会。这些年来,马加爵案、胡斌飙车案等案例带来的警示还少吗?若干年后,这些尚在校园的中学生将毫开悬念地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所以给予他们的人生以正确的哲学引领,不但关乎他们自身的前程,同时也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实在是一件极为重要极为迫切的大事。

而放眼当前备受非议的高中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正是重“技的培训”而不重“道的引领”的教学,在疏远哲学关怀与引领的同时,也失去了语文本身的“温暖”与“美感”。哲学功底的浅薄及各式各样的评比让教师无心挖掘文本中的哲学资源,而学生自然也无力深思习题之外的世界、社会、人生,久而久之,语文教学面临今天的尴尬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语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重焕生机,就必须补上哲学这块短板,课堂上要多一些哲学关怀与引领。

现在的新课标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积极的哲学内容的推介力度实际上已大大加强,这些内容遍及儒、释、道及现代科学思想,这就使得新教材的哲学含量更大,涵盖更广,意蕴更深。如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周立明的《动物游戏之谜》(必修三)等文章就能很好地带领学生去了解并深思那些相对陌生的领域,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掌握他们,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再如《召公谏弥谤》(必修二)、《小狗包弟》(必修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四)、《晋灵公不君》、《求谏》、《原君》(中国经典文化研读)等文,则是引导学生思考与人相处之道的妙文,不但从正反两方面展示了善与恶、信义与无耻、宽容与骄横的反差,给学生以积极的导向,而且也启发着学生如何主动地去调整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以更好地融入集体,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等选修教材中,集中选取了众多的儒、道名篇,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瑰宝,其中的思想一直都是人们用来指导人生,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武器。儒家积极,道家超脱;儒家重视社会人伦,偏重于对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进行思考,道家钟情自然,更多考虑人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他们思想深处的积极进取与超然通达互相补充又相互融合,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深受其益。他们或忧乐天下,锐意进取,为国家建功立业;或调节自我,洁身自好,超然通达:尽情挥洒,都描绘出了一幅幅多彩的人生画卷。

如果为师者能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深入发掘这些哲学教育资源的话,就能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教育教学行为也将增添哲学的睿智,将这种睿智投射到学生身上,则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智慧。

而学生经过长期的濡染,就会将这些内容内化成自己的思想素养,以更科学的眼光去认识和探索身邊的世界与生活,并且自觉地去调节自己与社会、他人、自我的关系。有了哲学的引领,突堕困厄,他们不会随便示弱;少年得志,他们会选择清醒;置身浮躁之境,他们能坚守沉静;面对冷漠,他们能奉以赤诚;他们不会因自身的穷困而泯灭良知去蝇营狗苟,不会因小利小忿而视人伦于不顾对亲人挥刀相向,更不会唯利是图背信弃义而为害一方。

哲学关怀是对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哲学引领也是对人们最根本的帮助,对学生的所有教育之中,唯此最重。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关心与帮助,我们不但能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智慧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这大概就是哲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最大意义了吧。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哲学关怀与引领,既是教师职业的固有要求,也是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任务,我们不但要积极行动起来去提高哲学修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挖掘教育资源,更要做实做细,“教在心灵”,唯有如此,才能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为人才的培养注入最丰富的营养。

上一篇:中医护理学论文下一篇:健康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