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控制系统范文

2023-12-01

空调控制系统范文第1篇

机房空调控制器介绍

通信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中绝大部分基站采用民用舒适性空调,由于舒适空调设计目的是为了在有人空间内,将温度调整到人体比较舒适的温度,其设计温度为设定温度正负1度左右。而基站内的空调主要服务于设备,设备的温度范围根据规范要求有10度左右的温宽。这就为通过节能型智能空调控制器对舒适性空调的温度范围进行智能化控制,实现在基站这样特定应用场景中通过宽温控制手段,从而避免空调压缩机相对频繁启动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以实现节能的目的。

博德尔节能型空调智能节电器技术特点:

1. 全智能自动控制:采用单片机进行编程,所有设置功能全自动执行;

面板直观显示:控制器面板可直观显示设定的开关机温度,及机房温度,方便本地查询;

2. 设置功能:可设置空调开关机的温度,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3. 空调控制方式:具有空调电源、面板、红外控制等至少2种以上的控制方式,适不同类

型空调。

4.监控功能:设备配有RS485通信接口,提供开放的通信协议(接口通信协议满足

YD/T1363.3-2005中B.13要求)。方便客户纳入监控系统,可直接接入监控采集器或其他智能采集设备。

5.电源安全性:多重防雷设计,包括输入电源、接口、器件均根据基站防雷相关标准设计了防雷保护措施。宽电压设计工作稳定。从而达到运营商级的产品。绝非民用级产品。

6.权限设置:系统设置了使用权限设定,避免了误操作及越权操作。

7.消防安全:全金属外壳,所以线缆均采用阻燃电缆及辅材。并设有消防联动接口,避免在火灾情况下启动空调。接入后火灾状态下立即关闭空调。

8.程序自保护设计:程序中对于空调设定温度范围设计有一点区间,任何误设定或违反节能逻辑目的的设定均为无效设定。

9.低功耗:设备本身设计功耗极低,为毫安级功耗。

10.空调工作状态反馈:具有空调工作状态反馈设计,确保空调的开关可靠。

11.接口冗余设计:可根据用户需求预留增值功能接口,如空调过滤网堵塞状态告警,方便维护人员的运维工作。

空调控制系统范文第2篇

1、设备及系统概述

2、编制依据

3、调试范围

4、试运组织与分工

5、调试程序与工艺

6、控制标准、程控、保护确认表、调试质量检验标准

7、调试项目记录内容及使用的测量表计

8、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

1 .设备及系统概述可编程控制器(PLC)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能够对中规模至大规模的控制

系统进行系统组态、逻辑控制、顺序控制、联锁控制、PID回路调节,以满足最高性能的应用要求。系统外形体积小,性能价格比高,结构坚固,能保证在恶劣的现场环境下可靠工作。同时,PLC系统安装和组态简便,适合于各种各样的场合应用,安装费用低,是比较节省投资的解决方案。通辽发电厂三期1×600WM空冷机组重要的辅助车间控制室内设有就地监控上位机,这其中包括补给水处理系统、除灰系统、除渣系统、空压机系统、燃油系统、暖通系统及辅助系统集中监控等系统。其他小的控制设备也采用PLC实现其功能,如:空予器间隙调整。程控设备均采用选用美国AB公司的系列PLC。

2.编制依据

2.1 《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1996年版)》电力部电建[1996]159号

2.2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热工仪表及控制装臵篇)》

2.3《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电力部建设协调司建质[1996]40号

2.4 《电力基本建设工程整套试运前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

2.5《电力基本建设工程整套试运后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

2.6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臵检修运行规程》

2.7 《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电力部建设协调司建质[1996]111号

2.8 《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热工仪表及控制篇)》

2.9 《模拟量控制系统负荷变动试验导则》电力部建设协调司建质[1996]40号

2.10 《火电机组热工自动投入率统计方法》电力部建设协调司建质[1996]40号

2.11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DL5009.1-92能源部能源基[1992]129号

2.

12、《火电机组达标投产考核标准(1998年版)》电力工业部

2.

13、《火电机组达标投产动态考核办法(试行)》国家电力公司[1998]国家电力公司

2.14《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质量管理标准》

2.15设计院提供的工程图纸、设计说明书等技术资料

2.16 制造厂图纸,质量保证书,安装和使用说明书、设计和调试有关文件及会议纪要

3、调试范围

3.1 硬件检查。对所有引入程控系统的电缆进行电缆接线正确性检查,进行绝缘电阻检查。对程控系统的输入/输出通道进行完好性检查。

3.2用户软件检查。对已经设计的用户最终控制软件进行正确性检查。对不符合现场要求的控制逻辑应以书面的形式提交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

3.3一次设备检查。对程控系统直接控制的所有执行元件,如电磁阀,气动门及电动机等进行远方操作试验检查;对由顺控系统发出的热工报警信号进行确认试验。

3.4 对PLC系统所需的测量信号必须保证正确无误。对每一步序所涉及的系统和信号进行检查无误后,进行系统的步序试验。

3.5静态试验。用信号发生器或短接就地开关等方法模拟一次测量参数的变化进行程控系统的静态模拟试验。对顺控系统进行分项试验和整体联动试验。

3.6动态试验及投入。随着各个辅机程控系统的投入逐步投入程控系统,在投入过程中,根据试运中出现的问题,合理地修改控制逻辑、延迟时间、步序和保护定值等动态参数。

4、试运组织与分工

4.1所有参加热工调试工作的人员在进行现场工作以前必须进行一次安全规程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工作。

4.2学徒工和实习人员必须经过安全知识教育后,方可在师傅的指导下参加指定的工作。

4.3对外单位派来的或借来的调试人员,工作前应介绍现场情况和进行有关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

4.4热控系统联锁保护试验应在参建的各方相互配合下共同完成。安装公司负责一次测量信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就地执行设备动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调试单位负责试验的组织安排,试验程序、试验方法的交代,试验工作的协调指挥,检验试验动作过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

调整、修改必要的条件或参数,记录试验结果,运行人员为试验操作的具体执行者和试验结果的验收者,整个试验工作应在工程、质检和监理的监督指导进行。

4.5投入任何热工控制系统或处理任何设备缺陷或进行大型试验时,均应请示试运指挥部或当班运行值长。不得未经请示,擅自做主。

4.6临时投入或切除任何热工保护条件时,应听从项目调试总负责的指挥,其他方面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并认真做好更改纪录。

5、调试程序与工艺

5.1 调试前期准备工作

5.1.1收集设计图纸和设备资料。主要包括:各个程控系统设计原理图,辅助系统网络配臵说明书、AB产品的硬件说明书,程控系统的I/O清单,有关一次测量元件和执行元件的设备说明书。

5.1.2参加新控制设备的技术培训,对新技术和设备进行调研。

5.1.3参加控制设备出厂调试。

5.1.4到现场熟悉热控设备和热力系统。

5.1.5准备调试用仪器设备。

5.2电力法规及标准对调试的具体要求

5.2.1查线正确率:100%。

5.2.2接地系统和接地电阻值符合设计规定或厂家规定。

5.2.3电气绝缘符合国家仪表行业标准或仪表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5.2.4220V交流电源和48V直流电源的电压波动不超过±10%,24V直流电源的电压波动不超过±15%。

5.2.5I/O通道正确率:100%。

5.2.6静态试验结果正确,动态试验动作正确。

5.2.7辅机联锁保护投入率:100%,辅机联锁保护正确率:100%。

5.3PLC程控系统试验目的

5.3.1保证所有辅助车间设备的远方操作可用,反馈正确。

5.3.2保证顺序启动功能全部投入。

5.3.3保证所有程控系统联锁逻辑正确,保护动作及时,无误动,无拒动。

5.4PLC程控系统调试的基本条件

5.4.1程控系统的硬件设备安装完毕,上位机安装完毕,主站和I/O分站安装完毕,控制设备具备通电条件。

5.4.2就地一次测量元件安装完毕,接线完成。

5.4.3就地执行元件安装完毕,接线完成。

5.4.4辅助车间和电子设备间内照明良好。

5.4.5该PLC系统所控设备单体调试完毕。

5.5PLC

顺控系统调试试验程序

5.5.1电源电缆检查

检查程控系统的所有供电电源接线的正确性。即按照热工设计图纸(热工电源系统)对每一个接入程控系统的工作电源的电缆进行检查。电源取出位臵应正确,电源接入位臵正确,电缆两端有明显的标志和名称。检查程控系统所有供电电缆回路的绝缘电阻。

5.5.2机柜送电

首先将所有电源开关(包括机柜交流电源开关和机柜直流电源开关)臵于“断开“位臵,关断所有进入机柜的电源。检查电源进线接线端子上是否有误接线或者误操作引起的外界馈送电源电压。确认所有程控柜未通电。在控制模件柜内,按厂家要求分别拔出控制主机模块、以太网络接口模块和I/O模块,以确保机柜通电时不会发生烧毁模块的事故。在供电电源处,联系电气专业或相关人员投入总电源开关。在控制机柜处,用万用表测试电源进线端子处的

电压值,其电压值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10%。如果误差较大,则应通知对侧送电人员停电进行检查,合格后再送电。

5.5.3各个模块送电

依次插入各个模块,观察其状态指示是否正确,或者用工作站对控制主机模块的基本功能或性能进行测试。

5.5.4程控系统I/O通道完好性检查

在断开外部信号电缆的前提下,用高精度信号发生器及高精度万用表对顺控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通道进行完好性检查。

5.5.4.1电压电流型模拟量输入通道检查

用模拟量信号发生器发出所需要的模拟量信号(如4-20mA,1-5V),在工作站或其它编程器上检查显示值(一般为工程单位值),纪录下每一个通道的输入信号值和输出显示值。每一个通道检查3点:0%,50%,100%。

5.5.4.2开关量输入通道检查

用短接线短接开关量输入信号,在工作站或其它编程器上检查显示状态(可能的工程显示单位为:开门/关门,启动/停止等)。

5.5.4.3开关量输出通道检查

对于有源开关量输出,在工作站上或其它编程器上发出不同的指令信号(可能的工程单位信号为:开门/关门,启动/停止等),在输出通道的接线端子上,用电压表测试其输出状态的变化(有电压/没有电压)。对于无源开关量输出,在工作站上或其它编程器上发出不同的指令信号(可能的工程单位信号为:开门/关门,启动/停止等),在输出通道的接线端子上,用通灯或万用表测试其状态的变化。对于干接点输出,用通灯即可;对于固态继电器输出,则用万用表的欧姆档(放在10M档以上比较明显)进行测试。

5.5.5检查电缆接线用通灯和万用表等工具对接入顺序控制系统的所有电缆接线进行正确性检查。对于具有中间端子接线盒的热工测量信号电缆,应该分段检查。对于与电动机有关和电动门有关的电缆接线应该与公司共同协商检查方式。必须按照设计院给出的设计热控接线图纸检查所有电缆接线。

5.5.6一次测量元件检查检查与程控系统有关的一次测量元件的一次校验纪录。

5.5.7一次执行元件的检查 一次执行元件包括电磁阀、电动阀门、气动阀门和电动机等。

5.5.7.1电磁阀的检查。首先用直流电桥测试电磁阀的直流电阻值,,其阻值应符合制造厂的要求。其二,用兆欧表测试电磁阀线圈对地的绝缘电阻值,其值不应小于1MΩ。对于直流220V线圈,必须用1000V兆欧表测试;对于其它电压等级的线圈,

用500 V兆欧表测试。其三,给电磁阀送电,通过听、触摸和其它有效方法检查电磁阀的动作情况,阀芯应动作灵活可靠,介质通道畅通。

5.5.7.2电动阀门的检查。首先用万用表测试电机线圈的直流电阻。对于角型接法的三相电机,应检查其各相间阻值应一致;对于星型接法的三相电机,不但要保证各相间阻值一致,同时要保证各相对地间阻值也应一致。在上述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有阻值不一致现象,则不允许对电机进行送电。其二,对电机线圈的绝缘电阻进行测试。用500V兆欧表进行测试,绝缘电阻应不小于0.5MΩ。其三,配电装臵检查。主要检查如下内容:

各接触器安装牢固,其所带各接点动作可靠;热继电器整定值正确,应为1.1IN(其中IN为电机额定工作电流);配电装臵内部接线正确。其四,进行电动门开关方向检查。解除自保持回路和远方控制回路,将电动门在就地手动摇到50%位臵左右,按下开门和关门方向按钮,电动门应按照预想的方向动作。对于具有中停功能的电动门,还应该分别在开门和关门两个方向上试验中停按钮的功能。其五,力矩开关的调整。大部分生产厂家在设备出厂前对力矩开关定值已整定完毕,在现场调试时无需再次调整,尤其是进口电动门,能不动就不动。如果不能够保证阀门的严密性,则应该对力矩开关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微量的调整。其六,行程开关的调整。首先将行程开关保护解除,使阀门全开(或全关)且力矩开关已动作,然后调整行程开关,使其略提前于力矩开关动作。其七,恢复远方控制回路及自保持回路,在控

制台进行远方操作试验,阀门应动作正确,阀门开门和关门时间符合设计要求。

5.5.7.3气动阀门的检查。首先进行阀门气源管路的吹扫。将气源管从减压阀上卸掉,然后打开气源总门进行吹扫,吹扫时间不得低于10分钟。其二,检查阀门上各个气动元件之间的气管路连接是否正确,有无松动和损坏现象。其三,检查电气回路。用直流电桥测试电磁阀直流电阻;用500V兆欧表测试电磁阀和行程开关的回路绝缘电阻,其值应不小于1 MΩ。其四,调整过滤减压阀,使其出口压力符合厂家说明书规定。其五,按下开或关的按钮,使阀门动作。检查阀门动作应该平滑、无跳动,阀门全行程时间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快速气动阀门,如抽汽逆止门等,应能快速动作,反应灵活,必要时应测试阀门快速动作时间。其六,调整阀门行程开关。将阀门全开或全关,然后上下移动行程开关,使其在极限位臵能够动作,并固定好。再反复几次开关阀门,检查是否所有的开关接点在极限位臵都能动作。最后,将所有紧固螺丝全部紧一遍,以防止阀门长时间运行行程开关的松动。

5.5.7.4一次执行设备远方操作试验在所有一次执行设备单体调试全部完成后,应在上位机上进行远方操作试验工作,以保证程控系统对一次执行设备的基本控制功能。首先在程控系统内解除一次执行设备的闭锁和联锁条件。这是首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当设备送电和送气时,程控系统的联锁逻辑有可能使执行设备动作。其二,气动阀门送气,电动门送电,电动机送电。要坚持“谁调试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禁止在上位机上进行任何操作。并且要求所有参加试验的人员坚守岗位,直至远方操作试验完成,以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其三,在上位机上对一次执行设备进行阀门开/关和电动机启动/停止操作,就地人员监视并报告就地设备的动作情况。根据就地反馈的信号来判断①远方操作应有效;②操作方向应正确;③反馈信号应一致。

5.5.8用户软件检查和修改

5.5.8.1控制逻辑的检查和修改。所有的控制逻辑均应符合设计和现场实际要求,但是由于设计变更或设备升级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原设计不符合现场新的要求;原设计没有错误,但是在具体组态图上存在错误,使得不能实现原设计意图。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按照设计图纸对控制逻辑进行检查。6.8.2定值修改。与机务专业共同对顺控系统的定值进行检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改。

5.5.9静态试验

静态试验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联锁试验。手动启动一次设备或系统,然后使备用

一次设备或系统处于备用状态或联锁状态。在就地用信号发生器模拟某一联锁条件,使上述设备或系统自动启动。其结果应符合系统的要求和预想的结果。要求对所有联锁条件都进行静态检查。第二是保护试验。手动启动一次设备或系统,在就地用信号发生器模拟某一保护条件(或称跳闸条件),使上述设备或系统迅速停止或切除。要求对所有保护条件都进行检查。第三是程控组试验。先操作试验子程控组,待所有子程控组操作试验完毕后,操作试验总程控组。按下某一个程控组的启动/停止按钮,则辅机系统内的所有一次设备将按照控制程序步序动作。

5.5.10动态试验

PLC程控系统动态试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对控制系统进行调整,使之控制逻辑完全达到系统投入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如下的工作。其一,参与重要辅机的启动过程,对启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分析,合理地修改控制逻辑、延迟时间和动态参数。其二,对已经决定的增加和修改项目进行具体实施。

6、控制标准、程控、保护确认表、调试质量检验标准

见《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及质量检验评定表:3-5-

1、5-5-

1、6-5-1。

7、调试项目记录内容及使用的测量表计

7.1调试项目记录内容

7.1.1硬件设备检查。对PLC控制系统涉及的电缆进行接线正确性检查,进行绝缘电阻检查。对PLC的输入/输出通道进行完好性检查。

7.1.2用户软件检查。对最终控制软件进行正确性检查。

7.1.3一次设备检查。对执行元件进行远方操作试验检查,对PLC控制系统发出的热工报警信号进行确认试验。

7.1.4静态试验。PLC控制系统的分项试验和联动试验。

7.1.5动态模拟试验及投入。就地模拟一次测量参数变化进行动态模拟试验。在机组整套启动时投入PLC控制系统。

7.2测量表计

7.2.1 四位半万用表

7.2.2过程信号校验仪

8、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

8.1在各模件的拔插的过程中,应当轻拿轻放。

8.2插各种航空插头必须关掉电源,以免发生短路,损坏设备。

8.3在进行设备启动操作时,应与机务专业讨论后进行,严禁随意操作阀门、泵与风机,以免发生意外。

空调控制系统范文第3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风与空调系统中的风管系统(简称:通风系统)清洁程度的检查、工程环境控制、清洗方法、清洗后的修复与更换、工程监控和清洗效果的检验。

本标准适用于被尘粒和生物性因子的污染,对空气过滤无特殊要求的通风与空调系统中的风管系统的清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6803 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 术语 GB/T 17095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

GB/T 18204.1 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 细菌总数测定 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除采用GB/T 16803中的定义外,还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衬套 lining 指粘附于通风管道内表面的玻璃纤维或者其他编织物等隔热、隔音材料。 3.2 空气处理机组 air handling unit

输送、净化和调节空气(冷、热、湿)的机组。 3.3 生物污染物 biological contaminants 细菌、真菌(霉菌)、病毒、动物皮屑、昆虫、花粉和其他生物性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衍生物。 3.4

接触式真空吸尘器 contact vacuum 带有刷子的吸气口通过软管与便携式收集装置连接的吸尘装置。刷子头直接与清洗表面相接触。 3.5

污染物 contaminant

通风系统内部不应该存在的任何物质。 3.6

隔离区 containment area

在检查和清洗过程中所设置的作业空间,以便避免污染物转移到其他相邻区域。 3.7

通风与空调系统中的风管系统air duct system in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通风与空调系统中用于处理和输送空气的风管、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及其它部。 3.8 机械搅动装置 mechanical agitation device 用搅动方式来驱除通风系统内污染物和碎屑的机械装置。 3.9 机械清洗 mechanical cleaning 对通风系统内部不该出现污染物和碎屑的物理去除。 3.10

空气负压机 negative air machine 是一种装有高效空气过滤器的风机驱动设备,用来收集尘粒、容纳尘粒和控制作业区压力。这个设备的排气口可不必通到建筑隔离区外部。 3.11

非多孔材料 non-porous materials 通风系统中不被水和空气渗透的材料,如铁片、铝片或聚合物等。 3.12 多孔材料 porous materials 通风系统中被水或空气渗透的材料。例如玻璃纤维管衬板、木材、混凝土等。 3.13 视觉清洁 visibly clean 目测通风系统内表面无粘结物和碎屑的状态。 3.14 湿法清洗 wet process cleaning 应用水或液态化学药剂清洗通风系统及部件的方法。 4 通风系统的检查 4.1 检查时间

应定期对通风系统清洁程度进行检查。检查间隔应不低于表1的规定。对于高湿地区或污染严重地区的检查周期要相应缩短或提前检查。

表1 通风系统清洗检查时间间隔 (单位:年) 建筑物用途分类 空气处理机组 送风管 回风管 工业 1 1 1 居室 1 2 2 小商业 1 2 2 商业 1 2 2 卫生保健 1 1 1 航运业 1 2 2

4.2 检查范围

包括空气处理机组、管道系统部件与管道系统的典型区域。在通风系统中含有多个空气处理机组时,应对一个典型的机组进行检查。

检查过程不能对室内环境造成损坏。在怀疑有污染发生时或少量的污染物危及敏感区域环境时,应该采取环境控制措施。

4.2.1 空气处理机组

应含空气处理机组的所有组件,包括过滤器和空气旁路、加热和制冷盘管、冷凝水盘、冷凝排水 管、加湿系统、隔音材料、风机和风机室、调节板、密封垫和整体装置等。 4.2.2 送风管

应含送风系统中的典型部分,包括控制器、混合室、回热盘管和其他内部组件。 4.2.3 回风管

应含回风系统中的典型部分,包括回风管、调节阀、回风空气增压器、空气混合增压器和格栅等。 4.3 微生物污染物检查 应对通风系统中的生物性污染程度进行检查,包括微生物污染物情况以及空气处理机组、加湿器和 其它典型部位的微生物孳生情况。

如果通风系统装有加湿器或当地气候为热湿环境,每年应至少检查两次,并对送风空气微生物进行 检测。 4.4 检查人员

检查人员应熟悉被检查的通风系统,具有室内环境采样操作的经验,并熟悉现代空调通风系统风管 清洗程序及相关标准。 4.5 需清洗的条件

当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时,应对通风系统实施清洗。 a)通风系统存在污染:

1) 系统中各种污染物或碎屑已累积到可以明显看到的程度;

2) 或经过检测报告证实送风中有明显微生物,微生物检查的采样方法应按照GB/T 18204.1的有关规定进行;

3)通风系统有可见尘粒进入室内,或经过检测污染物超过GB/T 17095所规定要求。 b)系统性能下降:

换热器盘管、制冷盘管、气流控制装置、过滤装置以及空气处理机组已确认有限制、堵塞、污 物 沉积而严重影响通风系统的性能。 c) 对室内空气质量有特殊要求:

人群受到伤害,如证实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免疫系统受损的居民建筑,特殊环境,有敏感建材或 重要处理过程的建筑。

5 工程环境控制 5.1 通风管道保持负压

在整个清洗过程中,风管内部应与室内环境保持一定的负压。压差可以通过空气负压机或真空吸尘 设备来实现。对排出的空气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空气负压机或真空吸尘设备应尽量接近清洗检修口,与通风系统连接后方可运行。为了维持所需负 压,通风系统其他开口应临时密封。正在清洗的通风系统中,如果需要安装相应的检修口,应在负 压条件下完成作业。

如无特殊设计,空气负压机不应用于收集大量的碎屑尘粒。 5.2 作业区隔离

应对清洗作业区进行隔离,在作业区与建筑物其它区域之间建立一个屏障,以减小作业区外空气中 悬浮尘粒的增加和对其它区域交叉污染。 5.2.1 一般情况的隔离

一般情况的隔离应用于没有微生物污染物的民用、工业、商业、航运建筑物的通风系统清洗。一般 情况的隔离应采取以下措施:

a) 保护性覆盖:应对作业区进行干净的、保护性的覆盖。

b) 防护性换气:在保证通风管道开口处为负压的情况下,应对作业区所处于的室内空间保持连续 性的换气。

c) 设备保护:对真空吸尘装置和空气负压机的运输和存放进行保护。所有从室内进入通风系统的

工具、设备及部件应进行湿式擦拭,并用装有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吸尘器进行清洗。 5.2.2 特殊情况的隔离

特殊情况的隔离应用于存在微生物污染或严重危害物的各类建筑,尤其是卫生保健建筑通风系统的 清洗。特殊情况的隔离应采取5.2.1的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a) 保护性覆盖:应对超出作业区的室内地板、设备和家具进行覆盖。

b) 作业区隔离:应对作业区的地板、四周及顶蓬采用0.15mm防火聚乙烯或它的替代物进行隔离, 隔离物的衔接处应严格密封。

c) 负压:隔离区域应保持适当的负压。负压应尽可能地阻止尘粒扩散出隔离区。负压装置排出的 气体应经过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若负压装置不是直接排出室外,应确认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可靠 性。

d) 隔离拆卸:在移动或拆卸隔离物之前,应对其内表面进行湿式擦拭或用高效空气过滤真空装置 清扫。 5.3 清洗装置

应对带入作业区的工具、设备和器械进行清洗。所有带入作业区的设备应保证在安全状态下运行。 在整个清洗过程中,应限制由于缺乏卫生知识、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潜在交叉污染。 5.3.1 卫生和安全性检查

在有严重的微生物孳生或已知通风系统内部有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或是在卫生保健、有严重危害 物等特殊建筑内进行的清洗工程,应在工作开始之前对清洗装置进行卫生和安全性检查。 5.3.2 运行状态

所有清洗装置都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应符合相关性能和安全标准的要求。 5.3.3 真空吸尘设备过滤器

在有严重的微生物孳生或有害物的建筑内进行清洗工程时,当使用真空吸尘设备在建筑内向外围排 气时,必须使用对0.3微米颗粒的过滤效率达99.97%的高效空气过滤器。在工作开始以前应对使用 的高效空气过滤器进行过滤效率确认。 5.4 烟火探测设备

清洗工程不应该损害、改变或者破坏位于设备当中或直接连在通风系统上的烟火探测设备。在需要 临时修改、变更、停用或重新使用烟火探测设备时,应按照国家有关的法规和规定执行。 5.5 建筑增加与减压

对建筑物增压和减压时,压力的动态变化将会产生潜在的危险或有害后果,应考虑通风系统清洗工 程对建筑环境增压或减压所造成的影响。 5.6 化学制剂的使用

通风系统清洗和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应满足国家有关法律和相关标准的要求,不应对通风系 统和人员造成损害。 5.7 污染物处理

从通风系统中除掉的污染物应进行封装,以防止交叉污染,并应按照相关的国家或地方规定进行分 类处理。

清洗过程中用过的真空吸尘设备在改变位置或者从系统中卸下时都应预先密封。应在建筑物外面或 者负压隔离区打开被污染过的真空吸尘设备。 5.8 工程计划

应对通风系统清洗工程制定工程计划。工程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总体监控计划; b) 工作范围;

c) 相应的采购和工作任务; d) 施工时限;

e) 工程的工作人员数量; f) 工程进度表; g) 设备的验证; h) 工程将使用的方法; i) 使用的清洗剂; j) 安全计划; k) 其它文件。 5.9 周围空气净化

在通风系统清洗过程中以及清洗结束后,应对普通住宅以及商业、卫生保健和特殊用途建筑的房间 空气进行净化。

净化过程中要求每小时应至少换气4次,将作业区室内尘粒浓度降低到GB/T 18883规定的要求。 5.10 有害挥发物

清洗工程开始以前必须确认所使用的化学药剂的类型和挥发的气体。 应尽量控制挥发物的扩散,使用户和工人不受伤害。 5.11 通告

在使用杀虫剂、清洗剂、涂料和密封剂之前,必须通知被清洗的建筑物业主或其授权的代表。通知 内容包括清洗过程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气体。 6 通风系统的清洗 6.1 机械清洗方法

可使用真空吸尘设备、高压气源、高压水源和其他设备将粘附的颗粒与碎屑移除并有效地输送到收 集装置。

在机械清洗以前或清洗过程中不应使用任何密封剂、涂料和粘结剂。对于多孔材料允许使用密封剂 作为临时措施。 6.1.1 真空吸尘设备

机械清洗过程中应使用连续运行的真空吸尘设备。真空吸尘设备应有足够大的功率以保证碎屑的吸 入和室内环境的保护。 6.1.2 机械搅动

机械清洗要求机械搅动装置将粘在通风系统表面上的碎屑剥离,使碎屑能传送到真空吸尘设备。 6.1.3 接触式真空吸尘器

接触式真空吸尘器应使用高效空气过滤设备,并在通风系统的指定区域内运行。 6.1.4 湿法清洗

高压冲洗、蒸汽清洗或者其它任何形式的湿法清洗过程都不应该对通风系统部件造成损害。通风系 统的多孔部件不应使用清洗化合物或者水进行清洗。

空气处理机组在湿法清洗以后不应残留化学成分。湿法清洗产生的废水应在作业区进行封装,并按 相关的规定进行处理。 6.2 部件清洗

应对空气处理机组内表面、挡水板、凝结水盘和冷凝水管、风机、排气扇、风管以及盘管表面和组 件等所有有污染物沉积的部件进行清洗。对于直接清洗困难的区域应开设检修口进行清洗。若空气 处理机组的加热和冷却盘管之间有无法清洗到的地方,可将盘管拆卸或移出后进行彻底清洗。 所使用的清洗方法应保证通风系统所有部件达到视觉清洁要求。

清洗后,应将调节阀、百叶风口、格栅、扩散器和其它气流调节装置恢复到原位。

在清洗电加热盘管时,盘管的电源应断开,并锁定或悬挂标识。对于湿法清洗,仅允许使用非腐蚀 性清洗剂,盘管在重新使用前应洗掉化学制剂并彻底干燥。 开设的检修口应满足清洗和修复的需要。 6.3 玻璃纤维部件的清洗

应采用装有高效过滤器的接触式真空吸尘设备或者其他适当的设备对玻璃纤维部件进行彻底清洗。 玻璃纤维在清洗中不应变湿。

使用的清洗方法不应对玻璃纤维部件产生损害,并使部件达到视觉清洁的要求。 6.4 生物污染物的清洗 6.4.1 清洗方法 应通过机械清洗方法对通风系统表面进行清洗,以除去尘粒、碎屑、营养源和表面污染。 清洗后的表面应达到视觉清洁的要求。 6.4.2 被污染多孔材料的更换

宜更换被生物污染的多孔材料。位于多孔材料之下的非多孔材料基底在安装新多孔材料前应进行清 洗。

6.4.3 被污染多孔材料的清洗

当被污染的多孔材料不可能更换时,作为临时控制措施,应对没有更换的多孔材料表面应进行清 洗。

6.4.4 表面处理

使用涂料或密封剂等进行表面处理只是作为一种临时的控制措施,以恢复材料表面的整体性。 杀虫剂、消毒剂的使用和表面处理应在表面清洗合格后进行。 杀虫剂、消毒剂和涂料应严格按照生产商说明书使用。 7 清洗后的修复与更换 7.1 材料的修复与更换

清洗后当材料部件的表面明显出现尘粒或气味,并对进入通风系统的空气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时,应 对材料进行修复。

隔热隔音玻璃纤维衬套和其它明显老化(如出现剥离,磨损,破碎和撕裂等)的隔热隔音衬套区在 清洗合格后可用相应的修补材料修复。对不可修复的材料应进行更换。 7.2 外部绝缘材料的修复

由于清洗作业需要移开外部绝缘或防结露材料时,应在清洗工作结束后和空调系统重新运行前对这 些部位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到有效功能。 7.3 记录

应及时记录原有的损伤或清洗过程中发现的老化以及需修理的通风系统部件,并呈交给被清洗的建 筑物业主或其代表。 8 工程监控

在敏感环境或含有有害物的建筑中进行清洗,或用户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宜实施工程监控措施。 具体监控措施见附录A。 9 清洗效果的检验

9.1 检验要求

在通风系统清洗之后、系统各部件投入使用之前,应对清洗效果进行检验。清洗效果检验方法有目 测法和称重法。 9.2 目测法

对于多孔和非多孔部件应使用目测检查法来判断通风系统是否达到视觉清洁的要求。当内表面没有 碎片和非粘合物质时,可以认为达到了视觉清洁。 9.3 称重法 9.3.1 擦拭取样

将磁性取样框贴在风道内表面检测位置上,用无纺布擦拭取样框所包围的风道表面,然后通过无纺 布擦拭前后的重量差,对风道清扫效果和风道内的污染情况进行评定。 9.3.2 使用器材

a) 擦拭取样框,取样框的形状和尺寸见附录B; b) 无纺布;

c) 密封式塑料袋(120mm85mm); d) 精密天平(±O.0001g); e) 一次性塑料手套; f) 画线笔; g) 称量托盘; h) 保管箱; i) 记录表。 9.3.3 检验方法 9.3.3.1 检验前准备

a)将一片无纺布分成4等份,将每两份放入一个密封袋中(每袋称为一套),在密封袋上填写检测点 和检测位置的编号,存放1天后使用。

b)将每套无纺织物放在称量托盘上用精密天平称量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擦拭取样前的重量。 9.3.3.2 现场检测

a)将磁性取样框固定在风道的检测位置上。 b)用2片无纺布将取样框内的残留灰尘擦拭干净。 c)将2片取样后的无纺布放入塑料袋内进行保管。

d)应在清洗前的检测位置上做标记,以防止将此位置被选作清洗后的取样位置。 9.3.3.3 实验室测量

a)将取回的各套无纺布放在天平上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取样的重量。

b)求取各套试样的平均重量差,然后将其换算成每平米的数值,将此值作为残留尘粒量。 9.3.4 判定指标

残留尘粒量应在1.0g/m2以下。 9.4 检验规则

应在清洗过的通风系统内随机抽取3个检测点(回风管1点、空气处理机组2点、送风管2点),在每 个检测点的管道内表面的上、下和一侧各取1个检测位置,求其总平均值,总平均值达到9.3.4所规 定的要求则检验合格。 工程监控

A.1 概述

宜对通风系统清洗工程制定监控方案。

监控方案的制定过程应有建筑物业主或其代表的参与。在制定方案中应考虑以下问题: -系统清洗过程中对用户和施工人员的保护; -精密设备、建筑材料和隔离区的保护; -保护和停用建筑安全控制装置。 A.2 工程监控方案内容

典型的工程监控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清洗工程负责人在工程预备会上的记录; -清洗工程所需设备的型号文件;

-确认清洗工程所需设备到达作业区前的卫生状况;

-室内环境状况的监控,以使清洗工作不对居民产生不利影响; -隔离区隔离有效性的监控;

-检查进入作业区的化学药剂和材料是否通过认可; -检查安全设备的使用;

-根据工程规范和本标准监控清洗效果; -记录已清洗过的区域;

空调控制系统范文第4篇

摘要:实行医院空调系统重点性的能耗分析和各用电部门的科学管理两方面来阐述医院如何提高电能利用率,从而促进节能降耗,建设节约性医院。节约用电,技术是核心,管理是关键。特别是对人员的管理,尤其重要。要重视技术改造,加强人员及用电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院用电效率,实现节能降耗。

关键词:能耗分析 技术措施 科学管理

1. 空调系统能耗分析及其节能措施

中央空调是医院最主要用电部门。空调全年能耗约占医院总能耗的一半。我院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技术升级和科学管理,在保证正常的诊疗服务和环境舒适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空调电能利用效率,达到最佳节能降耗的目的。对本院中央空调的问题进行了技术分析,并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升级。

1.1 改善建筑的隔热性能。房间内冷量的损失是通过房间的墙体、门窗等传递出去的。目前我院采用隔热性能良好的双层玻璃窗。若是单层玻璃可以采用贴膜技术,增强隔热效果。阳光充足的房间,安装隔热窗帘,有效减少光照带来的热量。

1.2 合理使用室外新风量。由于新风负荷占建筑物总负荷的20-30% .控制和正确使用新风量是空调系统最有效的节能措施之一。除了严格控制新风量的大小之外,还要合理利用新风。新风阀门采用焓差法自动控制,根据室内外空气的焓差值自动调节新风阀门的开度。

1.3 防止冷量的流失。厅门、走廊门空气直接和外界流通,很大一部分冷量流失。所以在门厅、走道口安装隔帘,可有效减少冷量的流失。

1.4 降低冷却水温度。由于冷却水温度越低,冷凝温度越低 冷机的制冷系数越高。降低冷却水温度需要加强运行管理,冷却塔的进水管阀设为自动补偿(防止冷却塔水过少,管路里空气滞留,影响制冷效果)。冷却塔、冷凝器定期检修清洗。冷却塔噪音大,应安装在屋顶等空旷,通风良好的地方。

1.5 提高冷冻水温度。由于冷冻水温度越高,蒸发温度越高,冷机的制冷效率越高,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在保障制冷效果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冷冻水的设置温度。蒸发器要定期维护清洗,保持管壁清洁,水阻小,维持高效的热转换效率。

1.6 减少风机电耗。空调系统中风机包括空调风机、排风机和送风机.这些设备是空调系统耗电量比例非常大。所以说,风机节能的潜力也就最大。减少风机能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定期检修、定期清洗过滤网、检查皮带是否松动、送风状态是否正常。使用变频风机将定风量控制改为动态风量控制,降低送风的出风风速,减小风噪。末端风机改为动态风量控制系统,可根据空调负荷的变化和室内设定参数的改变.自动调节空调的送风量.达到减少风机动力以节约能量。实现室内无过冷过热现象.由此可减少空调用电负荷1 5%-30%。

1.7 减小阀门、过滤网阻力。阀门和过滤器是空调供水管路系统中主要的阻力部件。在空调停运的季节,要全面清洗过滤器,如果过滤器被沉淀物堵塞。空调循环水流经过滤器的阻力会增加数倍。而且不能把冷量通过风机吹进室内,严重影响效果。阀门是调节管路水流量的主要部件。不同支路阻力不平衡时主要通过调节阀门开度来使各支路阻力平衡。以保证各个支路的水流量满足需要。不过由于阀门的阻力的同时会增加水泵的扬程和电耗。所以应尽量避免使用阀门调节阻力的方法。

2. 加强医院供用电系统的科学管理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从各用电部门的细节入手,针对性的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全方位减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降低医院后勤管理成本,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以本单位为例,具体措施如下:

2.1 节约空调用电。中央空调作为夏季和冬季最主要的用电部门,在气温超过33℃时,门诊中央空调主机,在上班后开启,并于下班前半小时关闭;随时控制好空调设定温度,制冷温度不得低于26℃;开空调要关闭窗户、门,禁止同时使用空调、电风扇;工作人员离开办公室应及时关闭空调;大厅、过道等公共场所空调上、下午下班前及时关闭,由保安巡视执行。

2.2 节约照明用电。在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要做到白天不开灯,人员离开房间应随手关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无人灯。夜晚12点以后要及时关闭部分路灯,大厅、过道等公共场合的照明、电视机由保安巡视及时关闭。

2.3 节省设备用电。减少电梯使用频率,倡导医务人员六楼及以下楼层步行上下楼。减少各种医疗设备及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油印机、传真机等办公电子设备待机消耗,尽量根据实际需要即开即用,上、下午下班前要及时关闭上述电器和医疗设备等电源,尽量减少各种设备待机电源损耗。

2.4 实行峰谷电管理。利用电力部门在不同时段电价计费的不同,尽量避开用电高峰,在用电低谷使用。如供应室、锅炉房、煎药房,可让这些科室在负荷低谷时加大生产。另外也可调整大容量的用电设备的用电时间,使其避开高峰负荷,填补低谷,做到均衡用电,从而提高变压器的负荷系数和功率因数,减少电能损耗。因此调整负荷不仅提高了供电能力,而且也是节约电能的一项有效措施。

2.5 加强运行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保,特别是中央空调系统,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搞好内部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用电设备的检修,可以减少电能损耗,节约电能。如导线接头处不良,发热严重,应及时维修,这样既保证安全供电,又减少电能损耗。加强动力设备的维护,减少水、气、热等能源的跑、冒、滴、漏,也能直接节约电能。

2.6 加强宣传教育。各职能科长、科主任和护士长要将节电措施传达到每位职工,同时向病员家属做好节约用电知识宣传,做到人人参与节约用电、时时节约用电;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增强节约用电意识,养成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

2.7 加强日常督查。总务基建科要加强节约用电检查,对不按医院规定节约用电的科室和个人,按医院奖扣办法中的规定扣罚。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医院耗电量明显下降,应从主要用电部门(如空调)入手,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用电部门的科学管理,平时加强检查,杜绝浪费现象。一定能有效提高电能利用率,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勇,王虹,周辉,等.上海市医院用能状况与节能策略分析[C]. 2007中国(杭州)医院建筑设计年会暨装备展示会资料特辑, 杭州, 2007.

[2] 陈志新,李英姿.《现代建筑电气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李月东.中国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院,2007.

空调控制系统范文第5篇

1、2号线工程经验,对地铁移动通信系统的各种条件下的切换方案设计进行探讨,包括隧道间小区切换、换乘站的上下层切换、站内和站外切换、隧道和地面切换等。 关键词 地铁 移动通信 切换 基站

为了实现地铁移动通信信号的覆盖,必须在地铁内部建立专门的无线信号覆盖系统,由于存在多个基站来实现对地铁的信号覆盖,同时,移动用户经常是在移动的列车中或地铁出入口通信,因此,必然存在切换问题,下面结合广州地铁

1、2号线的工程经验,对地铁移动通信系统切换方案设计进行探讨。1 切换的概念

切换是指在蜂窝系统中,移动台从一个信道或基站切换到另一个信道或基站的过程。这种切换操作过程不仅要识别新基站,还要将话音和信令信号分派到新基站的信道上。在小区内分配空闲信道时,用户的切换请求优于用户初始呼叫请求。切换是在不被用户察觉的情况下实现这个过程的,且一旦切换完成,移动台不应立即再切换。切换发生的门限值是在系统安装时进行初调的,且初始参数设置取决于系统性能要求,不能随意改变。切换的目的就是维持高质量的信号质量、平衡小区之间的业务量及恢复出现故障的控制信道,切换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信号质量切换

当基站接收到的移动台信号电平低于预分配门限值时就开始进行切换过程,服务基站通知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请求邻近所有其他小区,以便确定可最佳接收移动台信号的某小区,然后就把新的信道号通知给服务基站,以便移动台进行切换。

2)业务量平衡切换

本切换方式主要是为了平衡不同小区之间的负荷,以使每个小区不会出现过载现象。当相邻小区间重叠范围很大时,负载平衡是最有效的,这种平衡的实现可用“引导切换”技术来完成。

3)控制信道出现故障切换

在控制信道出现故障,此时可用一个话音信道作为备份控制信道。该特性设计的系统在控制信道出现故障时,如果移动台正在使用原指定的备份控制信道通话,则此时要求移动台切换到另一个话音信道工作,由故障引起切换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此信道释放话音业务而准备控制信道。

切换的种类主要有小区内切换、基站控制器(BSC)内切换、移动交换中心(MSC)内切换、移动交换中心(MSC)间切换、网络间切换等。

在数字蜂窝系统中,是否切换是由移动台来辅助完成的。在移动台辅助切换中,每个移动台监测根据周围基站发出的信号进行无线测量,包括测量功率、距离和话音质量,这三个指标决定切换的门限。无线测量结果通过信令信道报告给基站子系统中的基站收发信台,经过预处理后传送给基站控制器,基站控制器对综合功率、距离和话音质量进行计算且与切换门限值进行比较,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切换。

数字蜂窝系统中的切换有时也称为硬切换。但在CDMA蜂窝系统中,由于不用按信道化的无线系统那样在切换期间分配一个不同的无线信道,扩频通信用户在每个小区里都共享相同的信道。因此,切换并不意味着所分配信道上的物理改变,而是由不同的基站来处理无线通信任务。通过同时估算多个相邻基站接收到的同一个用户的信号,MSC能够及时判断出任何时刻用户信号的最佳情况。

从不同基站接收到的瞬时信号中进行选择的处理称为软处理。软切换与硬切换的差别在于:硬切换需要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在一指定时间内与新基站取得联系;而软切换就是当移动台需要与一个新基站通信时,并不需要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软切换只能在相同频率的CDMA信道间进行。2 地铁移动通信切换方案考虑

地铁站内的切换形式一般是信号质量切换,多数为MSC内切换,其类型主要有隧道间小区切换、换乘站上下层切换、站内和站外切换、隧道和地面切换等。2·1 隧道间小区切换

地铁内移动通信系统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全部在地下,而且大部分在隧道里面。这样一来,在隧道里面,在运行的车辆上保证越区切换的顺利进行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地铁隧道区间是链状覆盖网,一般基站(BTS)频率复用都采用隔站复用,因此列车行进方向的切换(本小区与邻小区)位于区间中部,而此时列车的车速也达到最高,同时列车又是金属外壳,这些都给切换带来了困难。由于隧道是地下一个封闭的圆柱形空间,隧道效应使高频信号衰减很快,为了保证隧道内的信号均匀分布,隧道内都使用漏泄同轴电缆(LCX)。

为了保证移动通信可通率大于等于98%,保证切换顺利进行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正确设计场强的覆盖,或者说,在系统场强覆盖设计时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选用系统及设备的参数。

(1)在漏泄电缆场强覆盖区段,为满足无线通信覆盖可通率大于等于98%的系统要求,首先应正确选用漏泄电缆的95%接收概率的耦合损耗值(因为厂家提供的产品指标只有95%接收概率的耦合损耗值),该值与漏泄电缆LCX型号及频段有关(50%接收概率耦合损耗值与95%接收概率耦合损耗值相差3~14dB),然后再加一定的余量(对应于可通率98%,系统场强余量应再增加1.4dB)。具体计算如下[1]:

式中,P{x≥Pmin}为接收信号大于接收机输入端要求的最低保护功率电平Pmin的通信概率,Md为通信概率为98%时接收机输入端要求的中值信号电平,σ为位置分布和时间分布的标准偏差[2]。由式(1)可得

Pmin+2.05×7.5=Pmin+15.4dB

其中,σ为7.5dB(900MHz城市、混合路径标准偏差)。

由此可见,为满足98%的时间、地点通信概率,系统余量,应在50%的概率上增加15.4dB;与为满足95%的时间、地点通信概率,系统余量应增加14dB,相差1.4dB。故在漏泄电缆覆盖区段,为达到98%的时间、地点概率,系统余量应在95%概率值下再增加1.4dB。此理论数据值与在深圳地铁竹子林隧道实测的漏泄电缆95%与98%接收概率耦合损耗差值(0.8~2.3dB)非常接近。

还有一个工程措施,即让区间中点的漏泄电缆LCX联通,使两边基站来的信号尽量形成较多的重叠区,保证在列车高速运行下的切换顺利进行。

由于在设计中保证了98%以上区域各信号的最弱电平为-80dB(m),保证了切换时不会因为信号变化太快造成掉话。还有一个工程措施,即让区间中点的漏泄电缆LCX联通,使两边基站来的信号尽量形成较多的重叠区,当列车高速运行经过隧道中段时,原小区信号逐渐减弱,切入小区的信号逐渐增强,没有信号突然消失的情况,避免了移动台因为切换时间不足造成掉话。通过在网络中设置相应参数,将各隧道的覆盖场强调整到合适的水平,可以使切换更加平滑。

一般情况下小区间进行正常切换需要6~10s时间,对于切换区应满足12s切换的最低要求,而列车在隧道中段最高速度为80km/h,12s内行进的距离为

在理想情况下,本小区与相邻小区的信号在LCX中传输损耗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场强衰减特性曲线相对于它们的交点是对称的,所以LCX的越区切换损耗余量可由本小区与相邻小区各负担一半,即1/2×267m=133m。对应于LCX传输损耗24dB/km,越区切换损耗余量为24×(1/1000)×133=3.1dB,参见图1。

所以,要保证隧道中的切换区长度超过266.7m。根据漏缆指标计算得知:900MHz信号在133m的漏缆中共衰减3.1dB,所以在最坏情况下原小区的900MHz信号将衰减到-80-3.1=-83.1dB(m),将驶入小区的900MHz信号强度增强到-80+3.1=-76.9dB(m),所以信号强度相差超过6dB,可保证通过场强比较的方式进行切换。2·2 换乘站切换

对于天线的配置,换乘站应统一规划信号切换区域,如换乘站是一次建成的,则尽量考虑用一个基站的信号来完成覆盖;如因工期或其他各种原因无法在一个基站范围内来完成信号覆盖的,则需在可能情况下,做出优化方案:①尽量减少重叠区域;②尽量减少短时间切换区域;③重叠区效应影响下的乒乓切换尽量安排在相对宽敞的区域,以尽量避免多径影响下的乒乓切换。

在广州地铁公园前地铁站,是

1、2号线的换乘站,1号线站厅部分在1999年就投入使用,2号线站厅部分在2003年才投入使用,因此在站厅就需要1号线和2号线基站的信号才能完成覆盖。在工程设计中,考虑了以上的重点,如尽量减少重叠区域等,实现了各个区域的平滑切换。2·3 车站出入口切换

(1)交叠区保证:车站出入口附近一定要设置天线,使站厅信号与站外信号的交叠区尽量在出入口通道附近。

(2)梯度/平滑性的保证:出入口附近站内信号的梯度及平滑性容易保证;站外信号的梯度及平滑性受多径效应及地面多个基站天线的覆盖规划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有问题应与运营商共同协调解决。

在广州地铁2号线的个别车站,虽然在出入口附近布置了天线,但在出站时仍然无法实现与站外基站的正常切换,后经与运营商协调,通过其网络优化解决了切换问题。2·4 隧道与地面切换

隧道与地面切换情况如图2所示,要保证有足够的信号交叠区,可采用以下措施:

(1)延长LCX方式或洞口设置定向天线(延长洞内信号,使交叠区向外);

(2)设置直放站方式(延长洞内信号,使交叠区向外);

(3)隧道引入地面信号,使交叠区向内,由于各运营商地面基站设置的不同、向隧道引入地面信号实现起来相对复杂。

延长LCX、设置隧道口直放站方式均要注意,延长区域应足够长,使地面到隧道切换交叠区选择在一个稳定区域内。如果相邻地面车站需要覆盖,就可使其信号向隧道方向延伸,取得切换信号的“优势锁定”。实施中应兼顾上、下行行车方向,并与运营商做好切换规划的配合。在广州地铁1号线坑口地面站与花地湾站隧道入口处,场强覆盖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将覆盖区域向外增加100m左右,避免了初期进出隧道时经常出现的掉线现象。

3 结语

为保证在隧道内无线信号的顺利切换,应保证98%以上区域各信号的最弱电平为-80dBm,同时让区间中点的漏泄电缆LCX联通,使两边基站来的信号尽量形成较多的重叠区。换乘站应尽量减少重叠区域及短时间切换区域,重叠区效应影响下的乒乓切换应尽量安排在相对宽敞的区域,以尽量避免多径影响下的乒乓切换。车站出入口应保证交叠区及信号的梯度/平滑性,隧道与地面应保证有足够的信号交叠区。

上一篇:房地产宏观调控下一篇:调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