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

2024-03-27

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越发地被人们所重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坛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的载体。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加强了自身文化的教育,其中文学作为我国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以中职院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为研究对象,简要探讨了当现代文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应用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中职 现当代文学教学 研究性教学 应用研究

中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在文学素养上相对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上完初中以后就直接进行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而在文学知识方面相对欠缺。在当下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然而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人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文学素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可见,在中职院校中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现当代文学方面显得比较欠缺,于是采取研究性的教学显得比较重要。首先研究性教学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学生设定相应的情景来研究和学习心得知识,从而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人格的发展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中职院校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意义

中职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行高中的学习,导致自身的文学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但是,现当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的一种,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在文学的传播中有文化和思想的碰撞,最为重要的是文学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地去品味,去学习。然而,中职学生往往欠缺这方面的文学素养,在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要知道,文学是一门非常优美的学科,它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进行课程调整,突出研究性教学

在教学中,老师常常不知道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到底该讲多深,才是在他们的理解范围而感到苦恼。事实上,这也是各个院校在课堂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课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中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首先老师可以试探性地为学生们讲解一些文学知识,采取研究性的教学带领学生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选情况适当地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在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时修改课程体系,方便学生的学习。在研究性教学中首先进行试验性的教学,在文学教学中,从最简单的文学知识入手,这样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跟上教学的进度。但是,并不是一直进行基础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来不断的提高文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学生对于文学知识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学竞赛,让他们把平时积累文化知识实际应用到写作中去,将那些优秀的文学知识通过转化,变成自己的。

2.在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尝试新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尝试着采取双教材的方法。比如,在现代文学方面,我么可以借鉴《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在教学中的高职教学课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教学的全面性,在为学生讲解现当代文学知识时,一旦其中课本讲解不够全面或者是讲解的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还可以参考另一种教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为学生找出了另一种理解问题的角度和途径。在教学中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严谨性。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地做到了知识的深入浅出,更好地体现出知识性。在教学中,在教学的组织方面要进行专题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精心设计教学专题。比如,对于那些重大的文学事件、重点作家的作品,还有存在的文学代表流派等,都要做好全方位的教学覆盖。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在教学中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实现专题教学的目的。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适合中职院校的学生,保证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保证了知识学习的适宜度。

3.优化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在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课本内容显得比较陈旧,很多与现实脱节,对于这些问题,在中职院校的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也同样存在。所以,在课本设置中要将教学内容向外拓展,更多地加入一些文学作品。适时地融合当代发展观念,做到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如此,由于中职院校在学生教育中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当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到循循善诱,不断地激发学生对中国当先代文学的喜爱之情,让学生的情感能够得到抒发。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体会到文学的魅力所在,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在课堂教育中,老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语文中的经典部分呈现在学生面前,不断地吸引学生,进而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文学的学习与其他科目的学习不同之处在于,文学在学习之后对人的影响是内在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但是,在文学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有了对文学的价值感受,使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文学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文学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文学氛围中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结语

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引领者一代人的前进。由于文学的魅力,使得其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推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普遍年龄比较小,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文学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外界美的事物的理解程度。在此次研究中,采取了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对中职学生进行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效率,丰富了课堂内容。所以,研究性教学在以后的中职教学中值得大力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也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使研究性教学更加适合当下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卢玲.“研究性学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运用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3,(S1):214-215.

[2]梁培辉.现代文学名篇选入中职语文教育的可能性——以《红牡丹》为例[J].文教资料,2011,(19):75-76.

[3]盛翠菊.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7):31-33.

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是当代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着重强调的教学板块,跨文化教学也是为社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需多进行行动研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改善教学方法,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关注改进后的教学效果,由此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效果。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大学生;英语教学;行动研究

【作者简介】冉苒(1989.11-),女,汉族,四川简阳人,兰州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

一、引言

世界是由多元文化所组成的,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而语言和文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重要工具。随着时代发展、全球化趋势加深,各国文化得以交融。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和运用,而且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对该语言的文化背景要有深刻的认知,并理解和认同他国文化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学习到一门语言的精髓,在未来才能更好地与世界沟通,建立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跨文化意识概述

所谓跨文化意识,是指在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交谈双方对彼此文化差异的认识,让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符合时宜,从而为彼此交流带来愉悦。一般来说,跨文化意识有几个不同的层次:首先,第二语言文化与本身的母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且学习者缺乏对其文化的基本认知;其次,感知其他文化存在的不同;第三,包容其他文化中较为怪异的文化;最后,通过理性的认识对跨文化内容进行掌握和运用。这几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阶段和重点,通过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习者能够在阅读外国书籍,与人交往及洽谈商务时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尽量找到彼此理解的方式交流。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就是对文化本质的差异有充分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实质上是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运用该语言打下基础。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打破母语文化的局限,通过习得另一种语言,深层次了解其他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当下的现状,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见识,了解越多越宽容,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不会因为文化局限使得思想狭隘、极端。其次,大学英语教學已经不仅仅是交流英语知识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因而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常常能看到外国文化赏析等诸如此类的选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建立起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让英语真正成为认识世界的工具。最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需要通过方法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知识的有效延伸。若学生对异国文化充满好奇和求知欲,那他们本身就会通过可以运用的检索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

全球化进程加深及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未来社会可以看到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工作和交流,若不注重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会拖慢他们与时代接轨的步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英语教学对跨文化意识存在分歧。目前,很多大学英语教学都开始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大帮助,能够发展当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且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大学生也开始有意识地了解和学习外国的文化,无论是出于对外国风光的向往还是对文学的喜爱,事实上都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然而,在近几年的大学教学改进中,对于突出文化意识,走向与国际接轨的道路存在一定分歧,部分教师认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应与文化学习分开,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文化内容,但是却忽略了文化是知识的基础,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会对基础知识产生兴趣。另外,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也非常局限,只是从文化背景方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历史风俗、重大节日等,没有从交际规则、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等多方面深层文化着手,从而导致文化教学停留在浅显的表面。

2.过于注重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虽然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意识有所提高,但很多学校对于英语的学习重心还是放在基础知识上,应对四六级考试、考研英语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着重教授学生语法、题型,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大量刷题练习阅读等等。对于异国文化学习并没有纳入必修课程中,这就使得很多学生仍然缺乏英语应用能力,对语言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在与国际友人交流的时候容易露怯,交谈话题也非常浅显,仅局限于日常话题。然而,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语言,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其实不利于学生参与到世界对话中,使得我国大学生失去了部分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3.大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缺乏体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需要教法和理论作为支撑,从各个国家和地方开展的异国文化教学阶段可以看出,文化教学的发展也是与时代发展充分接轨的。过去教学主要集中于文学作品欣赏,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到后来开始注意语言的交际作用,将学习社会文化,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集中对日常生活中传递的文化进行学习,到现在倡导文化学习和语言教学同等重要,提高跨文化意识。这个阶段的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每个阶段的发展与变化都会涉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然而,我国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还缺乏完善的体系,大部分内容来自教学的主观观点,从自身观点为权威灌输学生英语文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自身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当自身观念与教师不一致时,会产生矛盾。

五、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分为两个部分:行动即实践,研究即探索,行动研究是科学的且严谨的方式。行动研究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后,为教育教学发展助力,提高教师的總结反思能力,通过实践充分了解教学上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要负责人,通常将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理念及教法的实践基地,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也需要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展开,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收集数据、改进方法、反思教学。

1.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行动教学。在了解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针对问题对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和调整,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采取更为成体系、更为完善的教学策略。首先,涉及教学结构,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要全面且合理,既不能局限于文化信息等浅显文化,也不能只着重于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应建立完整的教学结构,从学习异国文化背景,到分析经典案例,再到组织真实交际活动,最后让学生提炼总结文化的差异。各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相互连接的关系。如,围绕情人节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导入文化信息,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信息了解到西方情人节的宗教起源、历史及风俗习惯,在进行经典案例分析,从歌曲、影视作品及历史资料等多方面分析情人节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及交际形式;然后组织学生参与交际活动,模拟西方情人节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漫浪约会,在创设的情景中用英语表达爱意赠送礼物等等。最后引领学生对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反思及对比,中国也有传统情人节,学生就会发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人文风俗及价值观的引导下,两个国家情人节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情人节一贯的内敛含蓄,外国情人节奔放热情,同时也能看出中西方在婚恋等方面价值观念的不同。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体验就会相对完整,也有利于他们多维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

2.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测评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这是教育行动研究的重要步骤,能够让教师切实感知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是否从意识和能力上有所提高。对于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的档案袋,详细记录学生接受全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后的点滴变化。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自行建立学习档案,将课堂学习的内容、体会及知识拓展记录下来,例如,在探讨完中西方情人节文化差异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收集更多资料,包括非主流国家特别的情人节形式等,丰富自身见识,还能够提高对文化的兴趣。到一学期结束后的一周,组织学生对一学期的内容进行展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教师也可以参与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其次,教师也可以借鉴心理学研究方式,通过科学测试来了解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与否,如以班级为研究对象,展开跨文化意识教学前后差异对比,从均值、标准差、结果相关系数等多方面数据分析来确定教学的效果。

3.跨文化意识教学行动研究注意事项。首先,英语文化教学与基础知识教学密不可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两者充分融合,让英语文化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让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更多交际表达方式,既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也要扎实学生的基础水平。其次,跨文化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以学生的感受为主,文化背景的学习本身存在客观性和主观性,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其的理解是主观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一言堂、要以教师的观念为权威,应充分尊重学生对文化、价值观念及交际方式的理解,以他们的感受为核心。最后,跨文化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大学生成长的背景不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能从小就有出国游历的经历,亲身接触过不同文化,体验和感受自然更加深切,而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出国游历的经历,对文化的理解也许会相对空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提高整体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六、结语

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顶梁柱,是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不同文化下的交际能力,还要体现对异国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及价值观,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应多进行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王谷子.关于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海外英语,2018(23):103-104.

[2]杨灿灿.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98-99.

[3]李妍.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135.

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和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和尝试。

关键词:高职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和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居于重要地位。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中,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讲述五四以来的文学现象及作家作品,从而以知识穿越时代,以素养提升人格,以能力引领高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确保学生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相关的语言文字工作。笔者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改革尝试。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传统的教学以讲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这种课堂讲授法有利于教师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也使学生形成了以听为主的课堂学习模式,缺乏主动思考,缺少对问题的发现与探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突出职业性、实践性。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及教师应具备的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的能力。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在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帮助者和促成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特点,构建知识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学方法上除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笔者还做了以下尝试:

1.自主探究教学法

自主探究教学法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现当代文学课程需要学生阅读作品,获得直观感受。如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高职学生基础偏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我们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如《雷雨》的教学,课前向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问题:“《雷雨》中的人物有几个?他们的关系如何?绘制出一张人物关系表。”学生都知道此剧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怎样绘制人物关系表,就必须去细读作品,以此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在教学时,首先理清人物关系,找几位同学将人物关系表画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进行比对。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此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想学、乐学。

2.分组讨论法

高职学生虽然基础较差,但思维活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时,我们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作品的解读采用分组讨论法。教师布置有思考价值的讨论题,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合作解决问题,汇总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总结。学生在讨论中锻炼了听、说的能力,在不断地思考中领略现当代文学丰富的人文内涵。如讲《阿Q正传》时,布置问题:阿Q精神胜利法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当代意义是什么?学生围绕问题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

3.鉴赏式教学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诗歌、散文、话剧的教学可以采用鉴赏式教学法。利用音乐、图片、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通过播放配乐朗诵,使诗中意象活化成生动的形象,从而体会诗人把对祖国的爱和忧患意识融合在一起,渴望祖国由破旧走向崭新、由黯淡走向光明。

4.实践演练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可以适时穿插实践演练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尝试中小学语文模拟教学、读书笔记和小论文写作、经典诵读、文学创作四项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中小学语文模拟教学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作为即将走向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高职学生,早早地熟悉未来岗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既为他们走向岗位做知识、心理储备,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故乡》《荷花淀》等作品,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资料,拟定说课内容或教案,课堂上创设中小学课堂的模拟环境进行实践教学,最后,共同评议模拟教学的可贵之处与不足。学生在准备时,主动获取知识,精心思考教学过程;在模拟讲授时,既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养。评议总结时,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2)读书笔记和小论文写作

高职学生知识面窄,阅读储备有限,这些90后、00后甚至有的连茅盾、老舍的作品都没有阅读过,接触更多的是影视、动漫及一些劣质读物。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笔者在课外布置了阅读文本和写读书笔记、小论文的任务,每学期初提供阅读书目,要求学生一学期完成8篇读书笔记和1篇小论文。写作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真正地享受阅读的快乐,记录阅读的体会,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

(3)经典诵读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经典诵读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意蕴。诗歌、散文的教学适合这种方法,如:《凤凰涅磐》《再别康桥》《故都的秋》等名篇。让学生先听名家的示范朗读,再进行朗读练习,反复吟咏诵读,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与体悟。教师对作品诵读的技巧加以指导,如:《凤凰涅磐》中的“群鸟歌”,要变换音调,读出凡鸟的嘲讽意味,体会凡鸟的卑琐。还可以组织朗诵比赛,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舞台。

(4)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动手写作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一切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未来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通过小说的改写续写、各种文体的自主创作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如:沈从文的《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学生续写以后的故事,有的写傩送十年后又回来和翠翠共续佳缘,有的写天保大难不死,和傩送兄弟团聚等等,虽然这些续写和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不符,但文学作品都是虚构的,学生在驰骋想象的过程中寻找到了创作的快乐,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了学生创作的主动性。

以上是笔者近几年不断探索出的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俗话说,教学有方但无定法,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拘泥于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灵活多变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服务,使学生在不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PYZYJK11。)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3]龚秋萍,罗全.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1).

(齐慧爽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457000)

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能力

在研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时,其中涵盖的22章文学内容,既具备文学阅读价值,又能经由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在浓厚的阅读兴趣刺激下形成较强的文学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领域中应重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效果,以便学生从中获得较大的收获,实现全方位发展。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包含22个文学章节,在分类上较为明确,为文学教学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我国现代文学的转折点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在将文学内容转化为现当代文学语言过程中,也让文学教学工作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学作品,增加了文学学科的活跃力。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包含了“鲁迅的小说”“茅盾的小说”“多种风格的散文小品”“郭沫若及初期新诗创作”“现代诗派的诗歌创作”等章节,且每一章都设有多个文学小节,这也是彰显现当代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的重要凭证。因此,在文学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利用此部教材开展文学教学活动,一方面,可让学生从中了解我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可在通读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锻炼自身的阅读与分析能力,由此贴合新时代素质教育阅读教学理念。

二、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阅读培养方法

(一)创新阅读手段

若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教材,在实际教学阶段应积极创新阅读手段,确保学生能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产生一个深刻的认知。具体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1)默读,它是以学生个人角度出发自行阅读文学作品,不但可以不受外界环境的束缚,反复体会文学语言的魅力,而且还能根据自身阅读水平的高低调节阅读进度,以便在阅读中结合个人阅历与阅读经验感知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韵味。

(2)朗读,朗读是文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阅读手段,教师可借助录音机等设备为学生播放原文,如《再别康桥》等诗歌,也可引导学生朗读作品,在悲哀伤感或喜悦的背景音乐下放声朗读,由此感受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且真实的阅读氛围,加深其印象。

(3)综合阅读,它是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转化为“戏剧”“舞台剧”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较强的真实体验感。比如在《阿Q正传》阅读中,教师可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作品内涵[1]。

(二)明确阅读目的

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阅读,需要学生树立明确的阅读目标,由此在后续阅读中能够有针对性的强化自身阅读与分析能力。通常情况下,阅读目标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浅层阅读目的。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泛读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设立浅层阅读目标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读作品。在其中应对每个人物形象与创作背景产生一定的认知,并准确的还原作品中涉及的种种场景内容。但在这期间,应避免学生过于关注某个人物或事物,造成无法全面把控作品内容阅读方向,最终出现“本末倒置”现象。

第二,深层阅读目的。深层阅读相比于浅层阅读,除了需要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外,还应形成深化思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明确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与写作手法,由此在深层阅读中知晓现当代文学作品写作理念,以便在深度思考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文学作品时,要做好分类工作,有针对性给予阅读指导,以便达到最优化阅读效果。

三、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培养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能力的策略

(一)感知人生体验

要想保证学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具有较强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能力,应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利用感知人生体验的方式,获得良好的阅读理解力,以此从浅层阅读过渡到深度解读中。所谓的人生体验会随着人的性格、阅历不同而产生差异。比如在相似场景中,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个人成长经历,由此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2]。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荷塘月色》为例,它是朱自清在1927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在政治时局变化下现实生活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而当学生阅读此篇文学作品时,若能从中融入自己对于生活的不满或者孤寂心境,如不受重视、朋友少等,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文学作品与人生体验的联系。

(二)还原历史真相

对于当代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无法深度掌握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精髓,多半因为其中表现的社会局势与当代有着一定距离,从而产生强烈的陌生感。以往我国文学作品曾经历过一次大洗礼,导致文学领域面临着肢解分离的挑战,甚至对部分具有个性化的文学作品造成无法消除的影响。因此,针对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能力时,应尽量还原历史真相,让学生从历史视角看待现当代文学作者的创作背景。

比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由于当时正处在北洋军阀时期的老北京,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黑暗历史,故而在阅读此部作品时,教师需从“祥子”的身份出发,了解他在当时社会中的贫苦人生,并从祥子买车事件中对祥子由希望到破灭的心境改变展现贫下中农的困境,以便确保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结合历史特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

(三)引发情感共鸣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期间,要想增强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还应从“情感共鸣”角度出发,在多样性情感体验中带动学生的情绪,从而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

比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诗歌篇”,其中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给人一种热血奋斗感受。它是以凤凰自焚为出发点,运用“烈火重生”阐述正处在旧社会的人们,需要发挥出反封建精神,由此重获新生。在阅读诗歌作品时,需从作者情感深度方面剖析创作目的,在情感共鸣中加深记忆。因此,在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这样才能达成文学教学既定目标,促使当代年轻人拥有对现当代文学作品深厚的阅读与分析功底。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学教学教材,它在阅读与分析能力培养方面有着深远影响,故而需引起教育者对该教材的重视,并从人生体验、历史真相、情感共鸣、阅读思维、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确保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具有良好的文学阅读与分析能力,便于获得高质量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忠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性探讨——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观念与教学实践》[J].新闻爱好者,2020(05):103–104.

[2]廖春艳.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能力研究——评《中国现当代文学》[J].领导科学,2020(10):2.

[3]杜望祥.史学视野下的中國现当代文学研究——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鉴识》[J].语文建设,2020 (07):82.

现当代文学教学范文第5篇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特点:

1、 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3、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价值意义:

1、 从社会意义上讲,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2、 伤痕文学表明文学真实性的回归。 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心武 《班主任》 卢新华 《伤痕》(“伤痕文学”源此而得名) 王亚平 《神圣的使命》 宗璞

《我是谁?》

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紧随在伤痕文学之后。 特点:

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天云山传奇》 刘真

《黑旗》

张弦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

改革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许多作家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便是改革文学。 时间:1978年改革开放后。 特点:

1、 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2、 在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对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在当时被称为新人物形象塑造。 代表人物和作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张锲

《改革者》

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种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时间:1985年前后。 特点:

1、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2、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3、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人物和作品: 汪曾祺 《受戒》 韩少功 《归来去》 贾平凹 《古堡》

先锋小说

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 特点:

不仅在语言形式、叙述技巧方面,而且在思想观念、文学精神上,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接收和吸纳。 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徐星

《无主题变奏》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红高粱》

新写实小说

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 特点:

1、 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原生状态的感觉。

2、 在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3、 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震云 《一地鸡毛》 《单位》 池莉

《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

张贤亮代表作,作品内容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灵与肉》,讲述的是主人公许灵均苦难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在土地和乡亲中找到灵魂归宿的精神历程。

汪曾祺作品内容,特点 作品内容:

80年代的小说世界面貌“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如《受戒》、《大淖行纪》;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

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 特点 :

1、 在汪曾祺小说中,那些随时插入的成分,多关乎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观,且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说到哪儿是哪儿的神韵展现出来,它不只是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而且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

2、 就叙述的语言质地而言,汪曾祺的小说敛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

3、 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

贾平凹代表性作品 小说集《野火集》、《天狗》、《兵娃》等,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等。

在80年代的小说,以对西北乡土人生的表现著称,在艺术上独具一格。他的小说在对现实强烈关注的同时,注重从乡土社会的历史、风物、地理、掌故中汲取创作的元素,厚重沉郁,富有浓厚的民间文化的气息和生命力。

莫言《红高粱》内容,叙事策略特点 内容:

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叙事策略特点:

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首先,小说中的“故事”是以“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即小说的展开并非依循事件的逻辑来建构,而是由感觉引导,有情绪推动。它通过叙述者“我”在现实与过去的“追忆”之间的自由穿梭,将完整连续的事件链条彻底打碎和肢解,竭尽打乱时空顺序之能事。于是,情节的逻辑联系最大程度地被淡化,叙述显得自由散漫,了无拘束且生气勃勃。

马原代表作

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中短篇小说《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师》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平坦》

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质,引领了80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他所采取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小说观念对80年代后期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归来者”诗群

因为政治原因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在诗坛隐失,后来在拨乱反正中得益平反,于是重新提笔“归来”的诗歌创作群体。 时间:20世纪80年代。 特点:

创作群体成员庞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与作品:

艾青 《归来的诗》 《在浪尖上》

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以莫明这样一些特征。 时间:20世纪80年代。 特点:

1、 诗人抒情主题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2、 体现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3、 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4、 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世界的描述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代表人物与作品:

北岛 《回答》 《一切》

顾城 《一代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高行健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徐迟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

新生代作家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特点:

1、 一方面他们认为,写作等同于生活本身。

2、 另一方面,“在边缘处叙述”也表明新生代小说在艺术形态上对“返朴归真”境界的追求。

代表人物与作品:

陈柒 《时光与牢笼》 《无处告别》 朱文 《我爱美元》

鲁羊 《银色老虎》 《九三年的后半夜》

王安忆《长恨歌》的内容

小说成功写活了一个奇特的女人——王琦瑶。王安忆写《长恨歌》就是要表现一种苍凉,一种透到骨子里的人生的沧桑感。小说三卷就是写的王琦瑶人生的三个阶段。王安忆以一种细腻、抒情而又绚烂的笔法把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伤感与痛苦、绝望与希望,写得一波三折,哀婉动人。

王琦瑶虽然是小说的中心和主体,但是又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而是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她既是一种精神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又似乎是上海与历史的某种象征。

余华的代表性作品

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

苏童代表性作品

《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武则天》、《米》等。 《米》的内容:

讲述了一个人物流浪和家族颓败的故事。首先,小说刻画了五龙逃离乡村,流浪于都市的生命历程。五龙是故事的主体,也是故事的衍生剂。他的流浪生涯是故事展开的核心。五龙的流浪经历了三个阶段:进入都市,占领都市,逃离都市。他最终以个体生命的抛掷完成了由乡村到都市再返回乡村的流浪。

王小波代表性作品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黄金时代》共收录了王小波的5部中篇小说,其中《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被公认为是王小波的代表作。

王朔代表性作品和小说特点

《空中小姐》、《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 小说特点集中在调侃上,美学特点是以俗戏雅。

余秋雨散文作品

上一篇:现代语文论文下一篇:行政补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