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论文范文

2023-03-21

地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理解;教学设计;城市地理学

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的融合渗透,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1-7]。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翻转课堂2.0时代也已悄然来临[8-9]。从本质上讲,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它颠覆了“先教后学”的惯性思维和“师主生客”的师生关系[10]。同时,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翻转课堂2.0则是翻转课堂的升级版,是技术支持教学的高级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实现创新驱动的智慧学习[9]。无论是翻转课堂1.0还是翻转课堂2.0,其核心要义都在于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从根本上来看,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理解核心问题仍是翻转课堂应该把握的重点[11]。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基于面向理解的教学目标,将翻转课堂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城市规模分布”教学设计中,不仅对于《城市地理学》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还可为翻转课堂的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一、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克服了传统课堂偏重死记硬背的弊端,不仅能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2-14]。它是一种更多地接近高层次教学目标——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等的教学活动[15]。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理解上的偏差,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偏离教学的本质,只注重外在形式,导致出现一些异化现象[16-18]。

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则强调翻转课堂无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都应该回归教学的本质。理解不仅是指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包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阐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理解性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19]。从本质上看,理解性教学理论不只是一种课程理论,更是一种教学设计理论,它为促进理解的教学明晰了主攻方向与具体路径[11]。

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根植于理解性教学理论。与传统的翻转课堂相比,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以促进学生对衍生性问题的深度理解和对关键技能的熟练掌握为核心目标,以学生理解程度为主要评价标准[20],是一种比较务实、高效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因此,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不仅是对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我国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现实呼唤[15]。

根据理解性教学的基本框架,本文认为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应重点把握以下四点:(1)设定理解性目标。理解性教学目标是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贯穿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始终。教师应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定翻转课堂教学目标;(2)设置衍生性主题。衍生性主题是实现理解性教学目标的重要抓手,是串联教学内容的纽带。在理解性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条件,设置一些与学科内容高度相关、容易引发学生兴趣、能够产生持续探索的主题;(3)组织理解性活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力图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学科体系的理解;(4)实施持续性评估。事实上,评估应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收集学生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二、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实践

“城市规模分布”是《城市地理学》课程的核心章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既涉及城市规模分布的经典理论,如城市首位律、位序一规模法则等,还涉及城市规模分布的一些定量测度方法。不仅如此,该章部分教学内容与现实联系也较为紧密,尤其是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可以通过互动交流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判断该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因此,本文选取《城市地理学》课程“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为例,详细阐述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定理解性目标

对课程学习要求进行深層次分析,提出课程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别确定自学目标、课堂目标和实践目标。其中,自学目标不宜过高,课堂目标应聚焦,实践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根据这些要求,本文首先提出了本章内容教学的总体目标,然后对总体目标进行了分解(见表1)。其中,总体目标是在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基础上,结合当前城市规模分布研究前沿和现实社会关注焦点而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城市规模分布的测度方法,理解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机理,正确认识中国城市规模发展方针”。自学目标、课堂目标和实践目标是对总体目标的分解落实,三大子目标各有侧重,但衔接紧密。

(二)设置衍生性主题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在“城市规模分布”一章中,学生需要回答的衍生性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演化的驱动机制有哪些?”。之所以选择该问题,不仅是因为该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而且还在于该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具体来讲,这个问题不仅能够串联起课程前面章节所学内容,譬如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的产生于发展、城市化原理等,还基本涵盖了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如城市规模分布的内涵、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城市规模分布影响因素等,需要学生在掌握核心理论和模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具有很高的显示度。

(三)组织理解性活动

课前,对本章的知识点进行划分,并按照知识点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根据教材内容和个人理解,本章知识点大体可分为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部分,即城市规模分布基础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研究方法、城市规模发展政策实践。因此,针对每个部分准备1篇权威期刊论文供学生研读,并要求学生做预习笔记以备检查。同时,布置练习测评,要求学生根据事先提供的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2010年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帕累托指数,以检验学生对城市规模分布测度方法的自学效果。

课中,组织学生围绕衍生性话题展开分组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答疑。在讨论前,向学生展示1992-2013年中国夜间灯光遥感影像,进而导人课程。在讨论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必要时进行讲解、辨析。同时,应避免先人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尽可能激發学生的质疑热情和探索欲望。

课后,布置并批改作业,收集学生学习反馈,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与练习测评相比,课后作业需要学生深人了解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国城市形成与发展、中国人口统计等相关知识,侧重考察学生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动态演化机制的理解。最后,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围绕城市的定义、中国城市人口统计、城市规模分布相关理论和方法等内容进行反思,进而促进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四)实施持续性评估

“城市规模分布”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化并贯穿全程的,不仅包括课前的预习笔记和练习测评,还包括课堂小组讨论、个人表现、出勤,以及课后的课程作业和学习反思。检查预习笔记的目的在于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以便调整课堂教学活动流程。小组讨论评价重在考察学生之间的合作态度和小组汇报总结的能力。个人表现评价主要侧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课程作业能反映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学习反思则体现了学生自我反省的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诉求。

三、结语

客观地讲,翻转课堂并非无所不能的教育神话。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需要回归教学的本质,应将增进学生对课程和学科的理解作为中心任务,来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必须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因此,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资源储备情况灵活安排。对于一些现实感、画面感强的理论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不仅如此,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质,根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的放矢,合理安排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活动。教学设计还是应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不宜过分加重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负担。

《城市地理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地理类本科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其中诸多教学内容都比较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应用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理解,助推地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子超,基于微课和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9):130-134.

[2]望俊成,李幸,郭传斌,等.中信所《数据可视化》课堂的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J].情报学报,2016,(8):800-805.

[3]单良,梁慧珍.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师范生从师技能培养研究——以地理师范生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36-141.

[4]吕晓娟.基于学生学习力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98-102.

[5]蔡宝来,张诗雅,杨伊.慕课与翻转课堂:概念、基本特征及设计策略[J].教育研究,2015,(11):82-90.

[6]刘红霞,黄倩.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设计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8):58-61.

[7]赵呈领,徐晶晶.翻转课堂中学习适应性与学习能力发展研究——基于学习活动设计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5,(6):92-98.

[8]丁永刚,金梦甜,张馨,等.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2.0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7,(6):95-101.

[9]祝智庭,雷云鹤.翻转课堂2.0:走向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6,(3):5-12.

[10]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11]陈明选,陈舒.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63-67.

[12]海伦·克朗普顿,朱迪思·邓克利-比恩,彭一为,等.翻转高等教育课堂:翻转课堂框架的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8):34-43.

[13]刘艳斐,乜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61-66.

[14]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星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10.

[15]刘向永,王萍,郭鹏飞,等.面向理解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单元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8):52-57.

[16]李利.旨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7,(4):67-73.

[17]郑瑞强,卢宇.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设计与实践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7,(1):97-103.

[18]卜彩丽,孔素真.现状与反思: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2):26-33.

[19]陈明选,刘径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基于理解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2,(8):10-16.

[20]陈明选,杨娟.着重理解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5,(6):95-103.

地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渗透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生活的圈子不大,见到、听到的信息主要是身边的事例,而且他们正处于将观察到的信息进行粗加工的阶段,所以在中学阶段进行乡土地理教学非常必要。因为对于乡土地理的深入教学,不仅有利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教育,也有利于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同时又可以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地理科学。故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乡土地理的内涵

乡土地理泛指家乡地理。然而家乡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在我国,有人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出发,主张乡土的范围应该是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亲手摸到、经常接触并生活在其间的那部分地理环境。

日本1—3年级乡土地理教学,是从学校和家庭周围讲起;到中学阶段,乡土地理的讲授范围逐渐向外扩展。

我国地理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的乡土地理,大体上以行政区划的县级作为其空间范围较为适宜。如果以省级行政区作为乡土地理的了解范围,则显得范围过大,其乡土地理特点不能得到充分的反映;如果以乡镇级行政区作为乡土地理的了解范围,则又显得空间规模过小,地理规律的区域性特征难以表现。但县级行政区划往往具有一定的环境规模和资源条件。我国的县级行政区界大多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时一个县的经济结构、文化景观及民俗特色往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以县级行政区界作为我国乡土地理了解的空间范围,适当照顾到省、市级行政区和乡镇级行政区乡土地理了解的特点,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故此,乡土地理即为县域地理。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乡土地理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中学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本来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每时每刻都同地理环境中的若干要素打交道。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其生活空间不象成人那么宽广;他们主要生活在本地即同一县域或相邻县域。听到、看到的大多是身边发生的东西,也即生活中的事情。就以我们临洮县城及郊区布局状况分析为例。我县县城郊区的种植业传统上主要是大片种植小麦而目前几乎绝大部分是蔬菜、水果、花卉,同时大规模的种植地模洋芋、玉米和越来越多的高温大棚。其实同学们看到了这种变化,有的同学还和家人一道参加了改变。但是,问极原因时却含含糊糊、答非所问。因此,本人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善于留心、观察、分析身边的事例,就能把课本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明确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也就是说,在地里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从实际出发,用实际做铺垫,地理理论才能变得通俗易懂;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到地理知识可贵的社会价值,深刻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渗透乡土地理的必要性

当今的社会,信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谁掌握了信息并使之转化为经济、科技优势,谁就获得了发展的主动权。人曰:“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是最大的赢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地理学所发挥的作用是人们公认的,尤其在资源考察与合理利用,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等方面,地理学所发挥的宏观决策作用更是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三峡大坝的修建,计划修建的兰渝铁路,南、北极科学考察以及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更为突出的反映了地理信息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样,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的经济建设实际,进行乡土地理专题调查和访问,使学生在调查实践中增长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基础。

三、乡土地理如何渗透到地理课堂

1.结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生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时,先提这样一个问题:“每当暮春时节,有霜冻来临时,农民总是在田间地头放草熏烟,这是在干什么?难道是增加地里的温度吗?”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再解决这一问题。留给学生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会更佳。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在学习②时,让学生特别注意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接着提问:“农民熏烟是为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增加空气中的云雾”。接下来我们再学习第二个问题。⑵、大气的温室效应,让同学们注意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都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通过以上问题的学习说明了:空气中云雾越多,一方面,对地面的保温效果越好;另一方面,对冷气流的反射作用越强。所以,暮春气温骤降时,农民在田间地头放草熏烟是为了保持空气中的温度不变,以免禾苗受损死亡。

2.实例分析

结合“城市交通运输”试分析临洮县县城规划状况:东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粮食市、灰盐市、线市街。新街、瑞新路及“两环”、“三街”“四门”的先后改造和拓建。东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粮食市、灰盐市、线市街。新街、瑞新路及“两环”、“三街”“四门”的拓建工作等重点拆迁项目相继告捷,为临洮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分析县城街道布局情况,经过同学们调查得知我县城区街道布局是:穿越大什字的东大街——粮食市是东西方向最长的街道;以大什字为中心南北向的街道有北大街;穿越北关什字与国道212线相接。开通了以南街什字为中心的南大街——泉市街,是一条与北大街平行的南北向街道,除了以上几条主要街道外,还有一些小的街道,如三合巷、背斗巷、庙巷、马兰巷……总之,城中心的街道形状呈方格状分布,我国大部分城市市中心的街道是这种布局。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是历史的根因。唐朝贞观年间至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其都城长安的性质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在那里有来自全国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人民,由城中心向外是环形路,其中有从我们学校门前经过的212国道,以及外环路、内环路和临康路。这些道路的布局成为环状分布。另外,以南关、北关、西关为中心的放射状道路连系着县城与各乡镇之间的往来。为了适应我县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的需要,县城街道布局情况由里向外形成了方格——环形——放射状道路网。但是,由于临洮县的情况是东西两面是山地,中间自南向北有洮河流过,成为河谷盆地地形,城市布局情况呈南北狭长的条带状分布。

第三,212国道从城外经过,一方面是符合国道选线的原则;另一方面减少了市内交通的干扰因素、利于市内交通运输的通达性;农贸市场搬迁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缓解西关市场的承载负担;另一方面是解决西关附近的交通拥堵现象和环境污染问题。以上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了我县县城城市规划状况。类似这样的问题有“分析说明临洮县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优势”……

四、渗透乡土地理的意义

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因为,乡土地理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犹如天然地理博物馆一样。学生虽然经常生活在乡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对家乡的状况似乎是比较熟悉的。然而,由于受各种环境条件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多为感官的直觉。这种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被扭曲的。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更是如此。由于他们对自己的家乡缺乏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往往对自己的家乡并没有觉得有可爱之处。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使他们感到家乡的山川平野、一草一木都凝聚着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的心血。家乡的每一块土地都洒下了他们的汗水,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先辈们长期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紧密联系乡土地理实际,不仅能把课讲活、讲透,而且还能给学生最真实、最亲切的感受。因而,不光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使学生深刻具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从而进一步地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故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乡土地理意义是深远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洮县明德初中730500)

地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新经济地理学作为主流经济的重要分支,不仅利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对传统生产空间区域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同时也为新增长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及方法。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产业聚集

新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长期发展的一个分支,早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就深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重视。新经济地理学不仅利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对传统生产空间区域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同时也为新增长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及方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也同样受到多方面的共同影响。因此,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更为深入的诠释,以确保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与政治因素对产业聚集起到了决定作用

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业的分布主要由计划部门决定,各地区的产业分布差距并不是特别的明显。新经济地理理论指出,如果出现外部经济力量薄弱、贴现率高、调整成本小等情况,那么历史因素对于产业的聚集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外部经济力量相对薄弱以及调整成本较小,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相对优越的地理因素以及政策扶持,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发展与聚集。同样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农村情况与我国中部的农村情况相同,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依据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应的扶持政策,长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制作企业大量产生。珠三角地区通过引进外来资金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合资企业蓬勃发展,这些企业的聚集极大的增加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运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产业的聚集

在新经济地理学中认为由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求关系,企业聚集的地区其市场需求更为广阔,因此大部分企业往往会选择那些企业聚集、市场需求量大的区域进行产品的生产,运输成本的降低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聚集。企业的聚集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工人的需求,当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阻碍时,企业集中地区为了确保劳动力,确保生产,工资水平就会上调,企业成本也会提升。而当劳动力呈现自由流动的状况时,同时由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很高,企业在产品运输中就会减少运输费用,企业就会向需求较大的区域进行集中,形成“交易聚集”。伴随着区域规模的逐渐扩大,企业的租金、工资以及利息等就会在竞争中不断的提升,当产品的投入成本高于运输节约时,一些企业就会逐渐向边缘区域转移。因此新经济地理学就提出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聚集,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于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交通环境极大的缩短了产品的运输时间,运输成本也逐渐降低,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劳动力的流动以及中间产品的投入,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聚集

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历史政策的因素,虽然为区域企业的聚集提供了必然因素,但是企业聚集的条件因素并不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表明,劳动力的流动以及中间产品的投入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企业的聚集。首先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仅为区域企业的聚集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次劳动力的流入其本身就扩大了企业市场,增强了产品的需求。伴随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对于劳动力流动的管理政策逐渐放松,在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经济获得极大的发展,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更是成为企业的聚集区域。因此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量的劳动力以及高技术人才逐渐被东部沿海地区所吸引,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利润的不断增长,科技的不断进步又吸引了更多的中西部企业向东部转移,如此反复,东部地区的经济在获得显著增长的同时也成为了重要的企业聚集区。

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00年,我国由农村转移到非农村的劳动力接近1.13亿人,农村劳动力的人数明显下降。而跨省劳动力中绝大部分来自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人数达到了2825万人次,在跨省劳动力的分布调查中大部分的劳动力流入了我国广东,其他则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对于劳动力的流入,更多的劳动力由于没有专业的科学技术,所以其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当地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脏活、累活,并且报酬相对较低。劳动力的流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企业聚集区市场的空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同样给输入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流失,对区域企业的聚集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也阻碍了中西部地区企业经济的快速發展。新经济地理学指出不仅劳动力的流动影响了区域企业的聚集,中间产品的投入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劳动力的涌入以及企业的聚集从根本上增加了中间产品的需求,反之中间产品的投入又进一步促进了区域企业的聚集。

四、“三种效应”加速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聚集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的农业发展分部广泛,农产品的竞争更是完全放开。相比而言,我国制造业产品则是呈现出垄断竞争的现象,制作业的收益、规模也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卖方市场的前提下,企业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所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家首先发展制造业聚集的沿海地区,通过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以此来带动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我国东部沿海享有了很对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加之东部沿海地域已有的产业集中程度等,吸引了很多的外来资金对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投资,建立企业工厂。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优惠的政策扶持以及产业聚集,吸引了很多的内地企业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企业的进入为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三种效应,首先是价格指数的效应;其次是成本前向关联的效应;最后是需求后向关联的效应。三种效应的产生无疑为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聚集。

五、区域的专业化,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指出区域的专业化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而成本导致的前向关联性以及需求导致的后向关联性,对于区域产业的专业化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运输行业的大力发展,运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产业的聚集。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区域的专业化逐渐显现出来。东部地区的某些产业由于其发展时间相对中部地区较长,具有丰厚的产业积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基本保障,投入成本相对中西部地区较低。因此,在这样的优势下,东部地区的专业化、科技化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企业,从而导致中西部地区企业以及非专业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降低工人工资,甚至辞退员工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一个地区的产业一体化与产业的聚集程度具有紧密的联系,呈“U”形分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当一个地区的产业一体化水平处于中间状态时,该地区可流动的要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聚集,企业专业化程度越高也就拉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总而言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新经济地理学作为主流经济的重要分支,不仅利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对传统生产空间区域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同时也为新增长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及方法。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对中国企业聚集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友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东琪, 朱传耿, 王振波, 刘 杰.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J]. 人文地理, 2011(2): 25-30.

[2] 焦连成, 陈 才. 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困境与对策刍议[J]. 地理科学, 2007(5): 624-629.

地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知天文、晓地理”是博学多才的象征,地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十分广泛,地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天文学和整个地球科学体系。学生通过地理教学,可以获得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

如:初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和地图》教学片断: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绘图练习,不会的描摹也行。

如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点为海拔高度,实线大致表示山脊线,虚线大致表示山谷线,在图中绘出海拔为70m、60m、50m的三条等高线。

2.图中坡度最大的地区在山顶的什么方位?

学生在探究中逐步得到答案:如图2

初中地理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直观形象的典型图例,通过不断尝试,收获颇多:

1.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们不一定把所学到的东西一一罗列或用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但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并能够将新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整合。

2.通过图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3.图例教学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4.图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键。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顺利完成各种地理实践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和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又是顺利获得地理知识和完成地理活动的必备条件,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系着地理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完成。从地理实践能力的外化表现看,应当包括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地理实际操作技能和地理信息反馈能力。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如进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地震观测、水文观测、酸雨观测、野外地质地貌、河流、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考察,自然资源、环境问题调查,乡土地理研究,这些活动都经历了明察问题、重现知识、知识迁移三种心理活动过程。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了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走向野外,接触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或解决自己未曾发现或未曾解决的新事物或新问题,发展了创新能力,尝到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地理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进一步强化实践学习动机,形成良性的地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循环。

三、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基础教育不是以应试为目的,而是通过传授知识,使全体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基础教育的目的,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而基础教育中的地理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及新时期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續发展战略思想的教育,因此,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例如:在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总结台湾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启发学生回答:台湾省除被称为“祖国的宝岛”外,还有那些美称?学生通过读图可以寻得宝藏:如台湾素有“森林宝库”﹑“海上粮仓”﹑“东方甜岛”﹑“祖国东南盐仓”﹑“茶叶之乡”等美称。我们还可以巧用地图带领学生总勾画宝岛轮廓入手寻找其在祖国地图上的位置﹑范围,找出美丽富饶的台湾之最:降水量最多地方﹑最大的海港﹑最大的湖泊及日月潭水电站﹑岛上最高峰﹑最长河流﹑人口最多的城市﹑樟脑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等。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台湾的了解,而且台湾丰富的资源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在读中进一步认识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是同胞兄弟,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海峡两岸人民都期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人口、环境、资源教育、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改革与发展时期,素质教育在学校中得到大力的发展,学生各项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必须不断改革,在地理教学中,切实加强学生地理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春荣初中)

地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   初中    地理教学    运用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40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体和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学习,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融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所谓乡土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一、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乡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学生理解起來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总结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3]陈雪梅.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4(17).

上一篇:中国历史地理论文下一篇:地理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