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师德论文范文

2023-03-25

最新师德论文范文第1篇

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师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接下来是为大家搜集了关于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小学师德师风自查报告(一) 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更是每一位教师的立身之本。我校本次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思想纪律作风整顿,使全校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的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更加严明,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学校各项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在本次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活动中,通过认真反思自已思想和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自查自纠,对照检查。

一、存在问题

1、缺乏依法执教意识。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于个别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屡教不改的学生,总是心躁气急,大声训斥,最终使师生关系形成僵化对立局面。经过认真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种严重伤害学生自尊的表现。这样不仅损害了人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辉形象,而且严重违犯了依法执教的职业要求。

2、关心学生不够到位。由于性格原因,对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宏观管理,对于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常常不注重细节,因而让部分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温情和关爱。

3、终身学习理念不强。对于终身学习理解不够深刻,在平时的教学中,满足于自己的现状,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总觉得自已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足以胜任当前英语教学工作。因而不善于钻研业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累积新鲜的英语知识,虚心向同行取经、交流,做事保守,甚至不懂的问题不敢低头想别人请教,业务水平提高缓慢。

第 1 页 共 6 页

4、开拓创新精神欠佳。在英语教学中,备课不下功夫,简单地把备教案等同于抄教案,教案只用于应付学校检查,上课时照本宣科,只向学生传授陈旧僵化的死知识,甚至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原因分析

1、缺乏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尤其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因而陷入固步自封,甚至违背依法执教的地步。

2、对崇高的教育事业和高尚的教师职业认识不深,缺乏热情。

3、一方面对终身学习认识不透彻,总觉得当前体制下,即便是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再多,能力再强,老爸不是李刚,你家不是银行,也是白搭。另一方面是教师工作繁重,时间紧张,精力不足,况且对继续深造经济负担难以承受,那也无可奈何。

4、总觉得:在英语教学中,投入精力,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去搞教学,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果不一定明显。

三、改善措施

通过近段时间的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思想的落后和浅薄,视野的狭窄与庸俗,知识的陈旧与肤浅。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努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学习领悟教育法律法规和各种重要文件的精神实质,认真贯彻依法执教。在管理学生中,坚决做到为人师表,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待,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关心每一位学生。深入钻研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把终身学习当终身大事来对待,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深入理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内涵,开拓自己的思想,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和挖掘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潜能,把学生造就成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小学师德师风自查报告(二) 第 2 页 共 6 页 老师们一至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引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所以,学校领导认为: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师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在学习中,大家认真地学习,反复地对照,认真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都不同程度地总结了工作中比如备课不认真,上课不认真,给学生批改作业敷衍塞责,不认真对待,随意私自下课堂,甚至不关心学生等不良情况。

做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上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当我们踏进校,走进教室,站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便对每一位学生负起教育责任,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人格差异,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情感感染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孜孜不倦的疏导,一丝不苟地传授科学文化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从道德、行为、言谈、学风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教育工作中,严谨治学,关爱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弥补不足和进行 复习。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老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老师是学生的朋友,要让学生愉快而又很好地接受老师教导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做到及时复习和掌握。老师要时时注意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心理有不良因素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指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老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跟学生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因人施教,做好鼓励和纠错工作。

最新师德论文范文第2篇

2019关于师德师风有感心得体会1

这次组织学习师德,收获不少,迷茫的心里点起里亮堂的明灯,曾经的困惑在次释然,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通过学习,我认为: 一、搞好教育工作要有恒心。所谓恒心,就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之中,一生一世为党的教育事业努力,有成效地工作。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在金钱物质的引诱下,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抛教下海,图谋个人的所谓发展;有些人把担任教师作为过渡,一有机会马上跳槽;有人把教师这一职业只当作谋生的一种手段;有人把教师这一职位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等等;这些人满脑子的个人私利,没有将教育这一职业为高尚的事业,这些人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职业理想信念动摇,情感淡漠,谈不上有好的师德师风。这些人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力不小,它会破坏教育这座大厦的基石,影响教育大业的发展。

二、搞好教育要有爱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学校、爱教师、爱学生、师生之爱、生生之爱,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良好开展的基础,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之间要有同事间的友爱,要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彼此协调、相互宽容共同提高。学校领导要爱护关心每一位师生,尽所能帮助教师解决困难,要给教师创造进修提高的机会,要让教师体会到在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要让爱充满校园。重庆市开县优秀教师群体的感人事迹体现出来的是他们对学生的高度的爱,在那生死关头,学校、教师想到的是学生,他们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把爱带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高的精神。他们的模范事迹为我们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典范,我们要向模范学习,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积极工作,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让爱充满校园,让师爱温暖孩子们的心。

三、搞好教育工作要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要有更深的造诣,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随着摄像机、传真机、计算机、投影仪等高科技教学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传统的单向、传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冲击,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学生的知识来源和知识范围日益扩大。教学模式已起了质的变化,我们老师要凸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充电”、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师生互动,把原来传统式的“教”转变为“导”,推动新课改的健康发展。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研究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只有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师德师风学习,就是要使全体教师真正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教育法令法规、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和规范行为品德;通过学习模范事迹,掀起学英模促工作的新局面,树立信心,努力工作,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科技富国是我们党在近期以来的发展战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际间高科技、高水平的多样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多种人才的竞争。传统型的、简单的手工、高体力支出低收获的劳动方式已经落后,祖国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师是振兴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兴衰的关键。要办好教育,就必须造就一支事业心强、工作作风扎实、师德优、业务精、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德师风的学习,我认为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给我们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甚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更要以人为本、教师育人,学生把几年、十几年的生命时间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学校、教师就有责任去珍惜别人的生命,浪费别人的生命时间就是罪过。针对以往在教育行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改善教书育人的软硬环境、净化教育风气,很有必要,希望通过这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好发展,使我们的学校都能成为培养人材的基地,我们的教师都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合格教师。

2019关于师德师风有感心得体会2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祖国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师是振兴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兴衰的关键。要办好教育,就必须造就一支事业心强、工作作风扎实、师德优、业务精、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面对新时代的情况,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师德教育的学习,我有几点感触:

一、爱心是根本。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满天下”。霍懋征教师从教六十年感悟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邹有云老师“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林崇德老师也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在教学中,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充分信任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并深入了解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力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当然,这也不是说爱学生不是一味的迁就、放纵学生。在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又要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并加以启发。对违纪的同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办事。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

随着摄像机、传真机、计算机、投影仪等高科技教学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传统的单向、传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冲击,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学生的知识来源和知识范围日益扩大。教学模式已起了质的变化,我们老师要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充电”、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新形势的教学下,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师生互动,把原来传统式的“教”转变为“导”,推动新课改的健康发展。

三、要有恒心。

所谓恒心,就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之中,为党的教育事业努力,有成效地工作。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在金钱物质的引诱下,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抛教下海,图谋个人的所谓发展;有人把教师这一职业只当作谋生的一种手段;有人把教师这一职位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等等;这些人满脑子的个人私利,没有将教育这一职业为高尚的事业,这些人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职业理想信念动摇,情感淡漠,谈不上有好的师德师风。

四、立足本职,教书育人。

我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刻苦钻研,并做到精益求精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师德责任感的体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技巧、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学生集体中的威信。教育是一门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

所以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用行动诠释师德师风的真正。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2019关于师德师风有感心得体会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

师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及其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本人通过近段时间学习了师德师风后,我知道当一个好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

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应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只有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乐教勤教,才能善待学生。否则就会对学生敷衍塞责。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一、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总的来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

二、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不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是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是照亮别人,充实自己。

三、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如果不常常处于学习状态,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是社会的要求,因为在当今社会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因此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技术的发展步伐。

四、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

五、培养师德,应加强修养。

按照教师的思想品行,道德规范和职业操行的有关要求,规范、自律自己的言行、为人处事的方式。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动态的,是不断提高的。教师要有一颗进取心,不断学习,放眼世界,弥补不足,提高素养。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个性需要,切实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我决心以“优秀教师群体”为榜样,时时处处为之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积极进取。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用自己全部的热情投身到教育事业中。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让每一位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9关于师德师风有感心得体会4

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岗位,教师准则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作为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生之本,每一位教师都要爱读书、读好书,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教师要明白自己的职责,要知道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而不是丧失学习兴趣。我们只有从内心爱上这份职业,才不会叫苦叫累,学习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2 、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爱去教育孩子们,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相反,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地狱。

3、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我们要学会喜欢学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才可以发现他们的优点,我觉得“身临其境”才是最好的教育。

4、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习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5、 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

“教育是我们衷爱的神圣事业,育人是我们所承担的光荣使命。我宣誓:勤于工作,乐于奉献,善于协作;用爱心塑造心灵,用真情感化真情,用人格熏陶人格;让每个学生都能进步,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让每个学生都能爱我们,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用我们的汗水与心血赢得光荣,用我们的付出与努力换来荣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努力使课堂教学实现朴实、高效、生动、独特。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2019关于师德师风有感心得体会5

教师的职位是神圣的,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工作好坏,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正是因为这样,教师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对于建立教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维持一个学校工作的良性运行和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为当今的教师,应遵守以下职业道德规范:

一、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履行其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觉地履行其他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学到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关键。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三、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儿童、少年学生,除了向书本上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这些学生的心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最新师德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师德培训是加强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师德培训不是强加任务,而是提供服务。师德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师资都应服务于参训教师的需求。然而,在当前师德培训过程中,存在目标空洞、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师资异化等现实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师德培训的供给侧改革,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明确师德培训服务于参训教师的价值主体地位,开创全新的师德处方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对话,通过浸入式参与激发参训教师加强师德领悟反思,确立专业引领、实践导向的理念优化师德培训师资。

[关键词]师德培训;供给侧改革;师德建设;服务型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23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必须重视师德培训,师德培训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更明确提出“师范生必须修学师德教育课程,在职教师培训中要确保每学年有师德师风专题教育”[1]。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有师德教育和培训的存在,师德培训是加强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前师德培训过程中,存在目标空心、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师资异化等现实问题。针对此,有研究者提出要抓住师德培训的核心原则,通过激发和传递感染力推动师德培训创新[2]。有研究者认为师德培训应当遵循教师职业发展与道德发展的规律,聚焦课程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常态实施[3]。还有研究者提出构建省域师德培训体系,以全员性、常态化、长效化为思路进行体系设计,推进区域师德体系培训[4]。总体来看,师德培训的最大问题在于供给侧无法满足供求侧的诉求,各要素间尚未达到最优配置,让众多一线教师对师德培训留有刻板印象。因此,必须进行师德培训的供给侧改革,通过推进师德培训供给结构调整,改善师德培训供给质量,提高师德培训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5],更好地服务于参训教师的需求,促进师德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师德培训的供给侧改革,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实现由强加任务向提供服务、由流于形式向质量提升转化,是提高师德培训效果,将师德培训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求侧诉求:师德培训不是强加任务,而是提供服务

师德培训是满足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愿望的服务,而不是外在的、强加的、额外的任务。能否提供给参训者相应的服务价值,培训者能否满足参训者的道德需求,参训者能否从培训中有所收获,是判断一场师德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并不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被强行参加培训,增添任务负担,他们更多地期待通过师德培训实实在在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解决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道德问题。只有提供服务和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才能溅起火花、产生触动、引发共鸣。因此,将师德培训构建成满足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出尽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道德素養以及提升教师个人修养的培训,应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及师资。

(一)培训目标服务于参训教师需求目标

师德培训必须体现教师生命“在场”,回归教师的目标需求。“没有对学习问题的全面认识,便无法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也无法更好地为教育工作服务”[6]。诚然,对于师德培训与教师参训学习的关系而言,亦是如此。师德培训若没有对教师道德学习规律及教师道德困惑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就无法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展开,从而也无法为教育工作及教师服务。师德培训目标站在师德培训的制高点,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师德培训目标的设立从一开始便决定着师德培训的好坏。基于参训教师培训需求的师德培训,应以参训教师的需求目标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为教师解决道德生活中的疑难杂症。此外,参训教师的需求目标既是培训的起点,亦是培训的终极目标。师德培训目标应基于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而拟定,随着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而调整。在具体实践中,培训者需通过训前调研,深入了解教师在道德生活中的不解和困惑,在道德教学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疑难问题,围绕问题开展培训,以解决疑难问题为目标。据此,师德培训目标服务于参训教师需求的目标才是好目标,才是令教师满意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由关注培训教师“如何教”向重视参训教师“如何学”的转变。

(二)培训内容服务于参训教师需求内容

参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身份不同于普通学生,他们“具有明确的学习需求,其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内部,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他们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经验且往往以问题为中心。”[7]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认知主体,拥有自身的道德理念、道德思想与道德判断,因此,开展师德培训需要基于参训教师已有的经验且以问题为导向,以参训教师在生活实践中出现的道德案例为内容,将培训内容与具体道德事件有机结合。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师德培训亦是一种人格培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康布斯(Combs,et al.)提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8]”为此,在师德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需要与参训教师建立情感共鸣,激发其道德感悟,实现人格升华。师德培训内容若不能服务于参训教师的需求,不能触动参训教师的心灵,不能与参训教师开展心灵对话,不能引发参训教师的情感认同,其有效性便难以保证。

(三)培训方式服务于参训教师需求方式

师德培训的目标达成和内容实现就像是过河,没有优质的船或没有稳固的桥也难以上岸。师德培训方式就是成功渡河的“船”和“桥”,是师德培训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变迁,“过河的方法”也不能仅仅依靠过去的“旧船”和“老桥”,而要针对师德培训对象的不同进行调整与更新。传统的培训方式是造成师德培训刻板形象的源头。“满堂灌”不受青睐,体验参与式的动态培训方式更为看好。所以,培训管理者在设计培训方式时,应以体验参与式的动态培训方式为起点,服务于参训教师,以合理的、成体系的方式进行规划和整合。在师德培训过程中注重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的点拨、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实现从单向培训到双向参与,从消极听讲到积极互动,从单纯说教到对话交往,建立双向交流、平等对话、和谐互动的主客体间关系。倘若培训方式无法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只是一味地说教与灌输,用智育的方法代替德育的方法,不注重参训教师的内化与吸收,不注重情感的渗透与共鸣,则与通识教育并无区别,将无法实现师德培训的专业化,也无法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最终致使师德培训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四)培训师资符合参训教师的需求标准

教师的道德需求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时期心理需求各异,解决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出现的道德危机与道德冲突要遵循针对性、指向性和适切性原则。无论是在职前职后的普通培训还是师德培训,参训教师均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具有高度的价值判断和自我导向。研究者在一项对教师培训师资需求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对教研员及一线名师需求最高[9]。可见,参训教师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明确的内在标准。教研员是具有理论和实践高度的专业人士,一线名师是通透一线教师心声,走在实践前沿的领路人,他们在教师道德的培育和提升方面极具发言权。因此,在师德培训实践中,培训管理者应参照参训教师的内在要求,以专业引领、实践导向的标准配备相应的师资。艾伦·布卢姆(Alan Bloom)曾提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对人们的需要作出回应”[10]。师德培训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师德培训也应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重视人的意识和思想观念,立足人的内在和标准要求。对个体而言,德性养成与德行培育往往来自耳濡目染和顺势而彰的无意识教育,这类无意识教育可从培训师身上习得。作为道德榜样,培训教师的内在涵养与外在表征,都将作为柔性指标为他人所关注和模仿,这比煞有介事的鸿篇阔论和满目说教的有意规训更有说服力。因此,选择符合参训教师需求标准的培训师资往往更贴近现实,更能保证培训高效有序进行。

二、供给侧受阻:师德培训供给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尽管参训教师对师德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和师资都存在期许,但由于传统的师德培训未按需施教,导致培训的实效性不强,只是走走过场,倾向于通过一些客观、可操作的技术对师德做简要陈述,所以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师德培训也因此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主要表现在当前师德培训过程中存在目标空洞、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师资异化等现实问题。

(一)培训目标空洞:培训者与参训者供需目标脱离

近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不仅体现在教育部提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必须包含师德培训项目,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将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还体现在颁布了专门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文件,并要求各级各类机关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诚然,在师德培训初期,各级各类培训组织者秉持坚决贯彻实施教育部下发文件的理念,基本完成师德培训工作。然而,在培训目标拟定的过程中,存在培训者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原则要求,主观预设培训目标的现象,仅是强调新时代教师要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而没有结合参训教师道德智慧与专业素养协同发展的实际需求,没有解决参训教师在道德生活中的困惑及道德教学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疑难问题。就此观之,如此宏大的师德培训目标难免遭遇“空心”。培训者未将大目标分解,没有进入到教师实际面临的道德情境中,帮助教师破解现存的道德问题而拟定的培训目标均是空洞的,不合实际且供需脱离。远离教师现实教育教学场景的培训目标,将拉低整个师德培训的质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帮助也不大。

(二)培训内容陈旧:培训者与参训者难以引发共鸣

传统的师德培训内容过于陈旧,学习内容较为狭窄、片面,重复率高。培训者多半以教育部或各级各类部门颁布的政策文本为依据,采用道德解读的方式,划定道德条框、规定道德红线。政策文本的大方向固定,培训者的“讲解提纲”便如被反复翻炒的隔夜饭,既无针对性和指向性,又无鲜活感和生命力。还有一部分培训者只重宣扬自身经验,未考虑因人而异,使得参训教师面对道德困境时无法形成自身对照。另外还有基于表层性地宣传空泛且抽象的崇高道德故事。众所周知,多数教师、通过阅读媒体宣传等途径对崇高的道德故事了然于胸,此时再花大手笔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学习益在何处?对于培训内容中的道德故事,我们要抓取道德故事背后的意义,吸纳道德故事背后的精华,而非浅显地浮于事迹表层。事实上,崇高的道德故事令教师内心敬仰。我们需要的不是让教师瞬时感动,而要鼓励其付诸行动。总体而言,陈旧的师德培训内容具有泛政治化、泛道德化、凌乱化、随意化、狭隘化、抽象化、口号化等特点,内容空泛又不切实际,难以引发参训教师的共鸣。

(三)培训方式老套:培训者一味灌输使参训者无精打采

师德培训会议、师德教育报告和师德专题讲座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师德培训方式。可无论是会议、报告还是讲座都偏向于理论知识讲解。一味地强调理论容易忽视教师自身的道德判断和道德理念,一味地重视说教容易引发教师的培训倦怠和抵触心理。毕竟,个体的道德不是“开大会、听报告、听讲座”等大一统、泛泛而谈、一味灌输的培训方式所能形成的。德行的塑造和修養源自内在体悟和内化吸收。培训者在大会、报告和讲座中一味灌输和单向传授,免不了形成一种僵硬、刻板、腐朽、老套的局面,参训教师的培训倦怠油然而生,伴随着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灌输是通过强制式以进攻的方式不断重复地向个体头脑输送事物的一种方式。灌输式培训具有预设性、单向性、强制性和压迫性的特点,控制力极强。这种对培训现场的控制将进一步衍生为培训教师的话语霸权,无视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灌输式培训重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的传递,而轻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的交流,忽视参训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杜威也曾说,反复灌输道德规则和为数众多的惯例一样,不可能形成人的品德[11]。因而,培训者通过会议、报告和讲座的灌输方式过于老套,无法促成参训教师道德品格的习得与养成,让参训教师无精打采的同时也让整场培训冷冷清清。没有情感的交流互动自然也不存在思想的火花碰撞,最终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四)培训师资异化:对培训者的“档次”要求与参训者的“地气”标准不符

培训管理者们对培训师资留有惯性思维,认为知名专家或上级领导越多,培训分量就越足、越上档次。因此,为提高培训水准,费尽心思请来高校知名德育专家或上级领导开展培训。然而最终实际操作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究其缘由,作为培训者的高校知名德育专家或上级领导所提供的培训内容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理论性较强,与偏重实践的参训教师的实际工作存在不小的差距。所谈及的理论内容脱离实践,使得参训教师对高校知名德育专家或上级领导的培训课失去兴趣,对他们提出的相关方案存在质疑。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培训管理者热衷于对一线德育标兵教师的追求。这些一线德育标兵教师往往出类拔萃,多为城市重点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真正来自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十分罕见。培训者为了突出自身的培训亮点,讲的几乎都是他们的特色活动,这样一来,若培训者与培训对象间存在群体差异,例如培训者为城市重点小学的骨干教师,则可能会让培训对象为农村小学的教师生发“水土不服”,致使培训者在培训课堂上所传授的众多操作方法和经典案例无法落地[12] 。事实上,参训教师具有自身的“地气”标准,他们更倾向于培训管理者能够组建一股“接地气”的师资力量,这股力量能贴近教育工作,走近教学生活,深入教育实践。上述培训者均过于“高档”,这些离开了教师职业道德“最近发展区”的培训者,即便拥有再宏伟的师德建设工程,对参训教师而言也不具备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三、结构性改革: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让师德培训富有生命力

实现師德培训的供给侧改革,在回应供求侧诉求的前提下,必须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改革供给资源结构。当前师德培训必须解构过去未按需施教,致使培训流于形式又收效甚微的培训现状,建构服务型师德培训。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是一种供给资源的结构性改革,力求通过全方位的改革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效率,建设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建设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必须全程服务于人,从人出发,最终回归到人。针对参训教师需求建构的服务型培训不仅具有内生动力,是教师内心认可的培训,还具备现实感染力和未来延续性,是富有生命力的培训。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必须明确师德培训服务于参训教师的价值主体地位,开创全新的师德处方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对话,通过浸入式参与激发参训教师加强师德领悟反思,确立专业引领、实践导向的理念优化师德培训师资。

(一)明确师德培训服务于参训教师的价值主体地位

开展师德培训要先架构一个理论和实践的基点,即明确师德培训服务于参训教师的价值主体地位,聚焦道德困惑,解决道德难题。培训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参训教师的收获多少,而非培训教师的教学本身。师德培训要抛却工具性的观念,找寻培训的初衷,明确培训的本质,回归培训的本真,实实在在地为参训教师服务。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师德培训要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关注如何从培训者的“教”转向参训者的“学”,关注如何唤醒参训教师的主体意识,照亮他们的内心,点燃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生命价值和创造力,回归其本真丰富的教育生活状态。在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是具有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的鲜活个体,而非作为抽象存在,因而培训者要服务于参训教师的价值主体地位,以为参训教师服务为目的,以参训教师的需求为旨归,将教师看作完整的道德认知主体,积极开展训前调研,了解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服务型师德培训是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发展需求的培训,教师职业道德发展需求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内源动力,有利于教师树立自我道德发展意识,形成自我道德发展观念,激发合理的道德行为。明确师德培训要为参训教师服务,关注参训教师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才能建立具有人文关怀又充满人间温情的师德培训。

(二)开创全新的师德处方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对话

长期以来,多数师德培训在融通心理活动与道德内容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断层,并未针对心理影响去选择和确定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独立存在,让内容与心灵产生阻隔,致使最终的培训存在流于形式、脱离实际、走走过场、草草了事等弊端。因而,要提高师德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革新培训内容,“对症下药”,积极回应参训教师将培训内容与具体道德事件有机结合的培训需求,从而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开创更具实践意义的师德处方。这剂处方是服务于参训教师,符合参训教师内心标准和需求,能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对话的良药。比较而言,培训内容是外在的显现,个人品德是内隐的存在。而在外在的内容与内在的品行之间搭建一座心灵桥梁,开创全新的师德处方,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对话,是解决培训内容陈旧的关键。文字内容不易改变,但人的心理灵动多样。一方面是道德内容;另一方面是心理活动,找寻二者联系,阻止二元对立,是解决供需脱离的重要举措。师德培训应当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整体上架构其内容框架,打造丰富鲜活的课程内容体系,例如按比例分别设定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参训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需求,进行最大范围覆盖,最高效率实施,实现师德培训的新突破。

(三)通过浸入式参与激发参训教师加强师德领悟反思

道德作为一种内在品质,必须通过个人的外在现实参与和内在自我省察得以激发与修炼。根除长时间的讲授、去除空洞的说教、倡导务实的参与,能让师德培训效果上一个台阶。浸入式参与强调教师在道德世界里遨游,接受道德生活洗礼,感受道德文化熏陶,体验道德教育的内核,以参训教师为主体,将师德培训现场变成参训教师主场,实现师德培训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飞跃。具体做法是,在师德培训现场内开展辩论赛、座谈会、情境模拟等活动,让参训教师全程参与,真正成为培训的主角。与此同时,还可以带教师走出师德培训现场,亲临特殊学校体验,在现实场景中观察和体会,感悟道德的真谛,领悟人生的可贵。浸入式参与激发参训教师积极开展自我反思,让他们将自己看作客体展开全新思考,正视实践中存在矛盾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从而形成全新的道德价值观。领悟反思以问题启发、案例引导、生活充实为根基,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将问题、案例和生活紧密相连。生活是问题和案例的源头。问题可以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触及的道德疑难或是可能存在的道德两难事件作为文本,进行情境预演和交流研讨。案例的选取要注意正反两面均需囊括,掀起一场全新的头脑风暴。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播放,交流互动,深度探讨。教师只有真正参与和感受,才会有体验和感悟,思想才不会被钝化。在整个参与和反思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了道德的提升,人格的完善,还将实现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超越。

(四)确立专业引领、实践导向的理念,优化师德培训师资

培训师资要符合参训教师的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的参训教师配备相应的培训师。总而言之,参训教师对师资力量的需求都离不开专业引领和实践导向。201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13]。从《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业引领和实践导向是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的要求,师德培训作为教师培训不可或缺的一个模块,亦是如此。师德培训师不仅是知识载体,还是人格载体,必须由极具道德信服力的人来担任。极具道德信服力的培训师不仅要专业,还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力量并非经由一两次预演习得,而是通过理论与实践融合,是经过理论的研讨与反思和实践的锤炼与打磨的时代产物。专业引领要实现教师有权威,实践导向,还要实现教师有人格魅力。确立专业引领、实践导向的理念,优化师德培训师资才能真正实现从道德要求的外部规训走向道德情感的内生增长,最终实现教师敬业立学、崇德尚美的新风貌。

綜上所述,本文从过去的师德培训在目标、内容、方式和师资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师德培训从供给侧方面应该进行的改革,从而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以便使师德培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12/16/content_5461529.html.

[2]戴双翔.师德培训的核心原则:激发与传递感染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6(3):22-24+55.

[3]陈韵妃.回到“人”:师德培训课程整体架构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28-31.

[4]黄佑生,凌云志.省域师德培训的体系设计与推进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9(9):60-63.

[5]智学,徐爱新.教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构建教师教育培养新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17(6):47-52.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7][美]雪伦·B·梅里安.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黄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

[8]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81,185.

[9]周建华.“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培训需求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4(2):78-84.

[10]Allan,Bloom.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M].New York:Simon&Schuster,1987:19.

[1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77.

[12]王金涛.班主任师德师风建设培训的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71-72.

[13]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101/t20110104_146073.html.(责任编辑:劳丽丽)

Constructing Service-oriented Teacher Ethics Training:

Supply-side Reform of Teachers’ Ethics Training

CAO Chunhui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062,China)

Key words:  teachers’ ethics training; supply-side reform;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service-oriented

最新师德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校应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培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从而提高中职学校教师师德师风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校 师德师风 考核机制 监督机制

中职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教育。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造成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最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对学生起着吸引、示范和导向的作用。要履行好教师的职责,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本文就中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载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应起到搭建平台、引导、监督的作用,然而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履行好这一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师德师风的培养机制不健全。受多元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教师出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生活腐化等有失道德风范的现象。然而,面对教师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学校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学校每年往往都会开展多次教师专业以及教学技能的培训,然而对于师德师风的培训相对比较少,没有成型的师德师风培训模式,有的学校甚至不曾开展过任何关于师德师风培训的活动。这导致教师师德师风无法提高,甚至出现失范的现象,从而造成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受到影响。

(二)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大多数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分开,即教学由专职教师负责,德育由班主任负责。这样的管理方式往往使专职教师只专心上课,而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忽略了自身道德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即使发现有的教师有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校方往往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私下处理,因为要顾及学校的外在形象,稳定教师队伍。但是这样处理的后果并没有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只会使部分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继续滑落,而学生可能由于教师师德师风的欠缺,价值观、人生观也会受到消极影响。

(三)缺乏有效考核评价量化机制。多数学校评价老师的师德师风是学生给教师打分、教师之间相互打分,评价指标较为单一。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和获得学生的好评,课堂上主动迎合学生的喜好,却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在同事之间的互相打分评价时,由于缺乏量化评分标准,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的评价,有的是提前做好相互约定,有的是碍于同事的面子,有的则是忌惮上级的权威而在评价时一律给了好评,但是在存在竞争关系或者有矛盾的教师之间,往往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公正的评价,甚至是恶意的中伤。这种相对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往往很难真正体现出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

二、中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是新常态下社会和学校对职业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更是推进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中心内容之一,应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的培训,大力提高教师师德师风水平。例如,教师上岗后,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师德培训,让教师在培训学习过程中增强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素质。通过技能培训和师德师风的培训,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改善师德师风现状。

(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机制。中职学校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避免教师出现违纪行为,违反教学准则和道德约束。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监管,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与教师职称的评定等方面挂钩,实行教师择优上岗制度,不断鼓励教师自我加压,严格自律。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和落实教育活动,成立师德师风督导小组,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校园网内建立“师德师风监督网站”,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监督,教师之间相互监督,通过监督机制的完善,教师完善自身道德修养,严格遵守教学行为准则,践行师德师风要求。

(三)完善师德师风的考核机制。在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组织相关的人员成立师德师风领导考核小组,制定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小组按照师德师风考核方案的要求,结合教育教学管理和培养要求,制订出行之有效的量化评定方案,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发现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要严格进行处理,并记录在案。此外,考核评价教师德师风要从多角度进行,多方面评价。评价方式有学生评、家长评、自评、教师互评、考核领导小组评,各占一定比例。评价指标包括思想政治、业务能力、职业道德三方面,以职业道德为考核重点。各项综合起来的分数作为最终的评定指标。对于表现良好者,给予师德师风模范称号,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表扬,鼓励教师向这些标兵学习。师德师风考核的结果将作为职称评定、薪资待遇的参考,以此刺激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水平,督促其做好本职工作。

此外,在已有基础上还可增加一些举措,如在师德师风培训方面采取青年教师“一对一”培养和安排校内的师德标兵为全校教师做讲座、树标杆;把科研和教师参加或指导的各种活动技能比赛纳入师德量化考评;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切入点,制定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技能、关爱学生、刻苦研修、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采取目标式引导,目标分固定和自选两部分,并实施量化式考核以及建立校内学分制考核评定等。学校成立的教育教学督导组,要改变传统的“只督不导,只管不培”的现象,改为“管培结合,以培导为主”,这样才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还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如通过校园的广播、简报及橱窗宣传,让全校师生耳濡目染。最后,还可向国内外一些在师德师风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学习,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借鉴它们好的方面。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应结合中职学校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切切实实地开展,落到实处。良好的师德师风应该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学校应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长期工作来抓,促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郭秀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吴鹏.关于中职校德育工作中的师德师风建设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

[3]刘彦.中职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路径探求[J].职教通讯,2015(5)

[4]陈洪福.浅谈中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0)

[5]张然,王利,黄伟,等.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

[6]丁宁.中职学校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7)

[7]田爱丽.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责编 刘 影)

最新师德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着“不正”、“不精”、“不新”、“不严”、“不爱”、“不红”等问题。教师师德水平与自身生命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时代教师生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却缺少排解压力的途径,生命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缺少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通过教师、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促进教师生命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师德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生命关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迈入新时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急需各种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自然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师德建设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直接决定教育的质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对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高校教师在社会上都倍受尊崇。然而随着高校的扩建扩招,一些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在师德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甚至触犯了法律,社会影响恶劣。针对高校师德滑坡的现象,本文将从教师生命成长的角度,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研究解决的途径。

一、新时代高校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正”——违背伦理法律,造成社会公愤

个别教师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在与异性学生接触交往时,行为不端、言语不当,出现性骚扰甚至性侵害的行为,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莫大的伤害和影响;一些教师急功近利,为了评职称或者追求科研成果,抄袭买卖论文,不顾学术道德,破坏了教师严谨钻研的形象;一些教师为了个人私利,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败坏校园风气,等等。尽管这些现象只是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但是负面影响很大,严重影响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

(二)“不精”——知识更新慢,不能与时俱进

有些教师不求上进,在教学科研上不肯多花时间,不能及时追踪最前沿的知识动态,导致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无法带给学生知识的启迪和宽广的视野。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度,以及课堂与课下教学过程的开展。也就是说,假如没有真才实学作为教学能力的保障,教师的职业荣誉便无从谈起。

(三)“不新”—— 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有些高校教师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教书匠”,只是为了一份工作和谋生需要而教书。当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和教育教学的困境时,一味抱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素质的降低,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却敷衍了事。继续沿袭旧的教学理念,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手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四)“不严”——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严于律己

“师者所以教天下以道,成天下以德者也。但必一言一动,无处不可以为人模范,方足以言师。”〔1〕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光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教师本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缺少敬畏感,平时上课迟到早退,接打手机翻阅微信,布置、批改作业一概敷衍了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不爱”——只教不育,师生零沟通

大学生处于人生转折期,在与人交往、人生规划、生活能力等方面都急需有人指导。但是大部分高校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较少与学生接触,很多大班额授课的教师更是面对着学生却几乎都不认识。教师为减少麻烦,也不愿意给学生留下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局限在课堂时间,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是泛泛而谈,缺少针对性。

(六)“不红”——生活态度消极,负能量满满

有些教师生活态度消极负面,整个人总是负能量满满,在课堂上很容易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和悲观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深受其害。 “如果一个教师的灵魂不健全或者萎靡不振,那么,期望他能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灵魂的成长是不太可能的”〔2〕。人格不健康的教师看问题偏激不客观,直接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二、基于生命关怀的维度剖析高校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尚的师德来自于教师健康充盈的生命、完整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人生追求。教师生命如果不能在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生存发展,教师的师德也不可能尽如人意。所以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有必要认真剖析教师生命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一)教师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很多人以为高校教师工作轻松,不用天天上班,能有什么压力呢?其实不然,高校教师的收入是跟其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课题项目、社会工作等挂钩的,而自身的学历和职称又直接影响实际的收入。许多教师面对高房价、抚育子女、健康养老等现实问题,为了提高收入,必须保证相当大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同时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提升学历、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特别是近年来各高校都忙于迎接各种检查、评估、建设、升级等,使得教师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与此同时,网络時代知识更新速度飞快,教学难度大大增强,然而社会、领导、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往往疲于奔命,教师生命一直处在重重压力和持续紧张之中。

(二)教师生命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可

在整个社会越来越趋于功利化的背景下,学校更加重视各种硬件的投入和项目课题论文等评比硬指标的达成,对师德的重视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奖惩力度都不够。教师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仅仅被局限在教学、科研带来的工资收入上,而教师在师德修养上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无从衡量。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许虽然很高,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教师的实际收入远远不及公务员,在旅游就医等社会服务上也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在金钱价值观的衡量下,再加上媒体对少数教师负面新闻的大肆报道,使得“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淡。社会对教师一味强调义务和奉献,却忽视了教师首先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的存在,自然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教师生命缺少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教师工作是具有创造力的工作,教师生命需要相对的自由。无论是教学备课还是教研科研,都需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现在高校的杂事琐事繁多,填写各种数据表格、申报各种情况信息,报销课题项目经费也是手续异常严格苛刻,这些都耗费了教师大量的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再者,教书育人是需要不断开阔视野的工作,教师需要新鲜的知识和技能来滋养生命。然而教师因为承担着较多的教学工作,不愿意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得不放弃很多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和技能培训的机会。此外,每个教师擅长的领域不同,有些精于教学,有些长于研究,然而现在很多学校教学科研都是一个标准,教师少有选择的自由,生命自然缺失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教师生命欠缺排解压力的途径

一方面教师生命缺少排解压力的时间和机会。现在高校里竞争激烈,很多教师要牺牲休息时间、压榨假期来备课搞科研,缺少休闲娱乐放松的时间,致使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另一方面教师生命也缺少排解压力的场所。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榜样是导师是强者,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排解压力;在学校要完成领导指派的各种工作,很难推脱不干;在家里又是顶梁柱,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学校讲奉献,在家庭讲责任,在社会强调师德,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师都过于强调责任而忽略权力,很少有把教师作为普通生命看待的任何特殊关照,这就导致教师基本上没有可以示弱发泄的场所,没有可以舒缓和排解压力的有效渠道。

三、围绕生命关怀开展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通过对高校教师生命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开展高校师德建设,离开对教师生命的关怀,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师德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要解决教师生命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教师、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发力。

(一)教师要增强对自身生命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首先,教师只有真心敬仰和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不计较暂时的得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教师只有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事业,才能在敬业爱生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立德树人的同时不断提升师德水平;其次,教师要善于调节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教师只有充分享有自身发展的选择权,免受职业生活在时空上对个人生活的挤压与侵占, 才能体验到生命的完满和充盈,才能从职业生活外的领域得到生命的自由, 获得超越‘职业人’的新生命。”〔3〕教师要学会休息和放松,让自己适当享有闲暇,多体验外面的不同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生命,更加积极主动地做一名“四有”好教师。

(二)学校要积极顺应教师生命成长的需求

首先,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顺畅的上升平台,要看到教师在工作中付出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劳动,并通过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形式给予肯定和认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拼搏精神;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师德建设上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教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可的教师行为和形象。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生命获得爱的滋养;再次,学校可以通过工会、党支部、领导接待日等途径了解教师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或者出谋划策;设立健身房、瑜伽室等运动场所并定期开展各种健身活动;设立教师心理咨询室和中医理疗室等,帮助教师释放情绪,舒缓压力。

(三)社会要切实提高教师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在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健康养老等方面优先保障教师的权益。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4〕让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让教师减少生存压力,更好地立德树人。其次,社会要大力宣扬和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让教师真切感受到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要逐渐提高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选拔更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切实提高高校教师在社会舆论中的口碑和形象;另一方面,各种媒体和相关组织要多方收集和报道新时代具有高尚师德的先进教师及其优秀事迹,让全社会都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和习惯,激励和督促教师向榜样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師德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沈璿.建构教师责任伦理制度当议〔C〕.改革开放30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296.

〔2〕John P. Miller. Education and the Soul〔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Albany,2000:8~9.

〔3〕易连云 邹太龙. 教师生命教育的缺场与重构. 当代教育科学〔J〕,2015,(2).

〔4〕陈宝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6-12-08.〔责任编辑:侯庆海〕

上一篇:一级教师论文下一篇:师德主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