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范文

2023-12-14

静脉炎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分析水膠体敷料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促进创面愈合机制。方法:选择笔者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采取纱布加压包扎的对照组以及采取水胶体敷料包扎的观察组,各100例,两组均接受Meek植皮术治疗,对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定量、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白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新生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19.85±1.15)d,短于对照组(25.50±1.50)d,创面细菌定量(420.25±15.20)cfu/g小于对照组(877.50±15.35)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93、211.667,P均=0.000)。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9.25±1.05)mg/L、白介素6(71.10±12.10)ng/L、转化生长因子-β1(9.33±1.17)μg/L,低于对照组(12.11±1.08)mg/L、(84.88±12.82)ng/L、(12.14±1.1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87、77.245、17.349,P均=0.000)。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40.29±1.61)n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8.92±1.18)ng/L,高于对照组(124.38±1.52)ng/L、(79.86±1.2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56、52.929,P均=0.000)。结论: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中水胶体敷料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来促进创面愈合,值得在今后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大面积烧伤;水胶体敷料;创面愈合机制;炎性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Key words: large area burns; hydrocolloid dressings; wound healing mechanism; inflammatory cytokin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烧伤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绝大多数患者为热力导致的皮肤损伤,除此之外化学烧伤、电烧伤亦属于烧伤范畴[1]。大面积烧伤为烧伤的严重类型,烧伤面积大于50%或烧伤面积小于50%但分度为Ⅲ度[2]。由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面积大,创面处理贯穿了整个治疗环节,相较于小面积烧伤,此类患者治疗面临的困难性更大、创面感染风险以及由此所致的死亡率更高,所以促进创面愈合成为困扰临床的棘手问题[3]。水胶体敷料是一种有具有较强弹性的聚合水凝胶和合成橡胶、黏性物混合后加工制备而成的一种医用敷料,在慢性伤口(压疮、静脉溃疡伤口)、急性伤口(捐皮区创面、表层伤口、手术创)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然而,目前将其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治疗中的报道较少,故本次研究围绕水胶体敷料促进创面愈合机制及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展开深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3~64岁,平均年龄(39.87±1.43)岁;致伤原因:火烧伤59例,蒸汽烫伤30例,电弧烧伤7例,化学烧伤4例;病程时间:5~20min,平均病程(15.50±1.50)min;烧伤面积(中国九分法):38%~84%,平均烧伤面积(52.20±1.20)%。对照组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3~66岁,平均年龄(39.92±1.48)岁;致伤原因:火烧伤58例,蒸汽烫伤32例,电弧烧伤7例,化学烧伤3例;病程时间:5~22min,平均病程(15.55±1.55)min;烧伤面积:40%~87%,平均烧伤面积(52.35±1.25)%。纳入标准:①烧伤总面积≥50%或者是Ⅲ度烧伤面积≥30%者;②无水胶体敷料禁忌者;③无血液系统疾病或者是免疫系统疾病者。排除标准:①创面脓毒血症或者是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②存在严重认知或者是精神障碍,无法配合临床治疗者;③病情危重,大面积烧伤患者和(或)家属放弃临床治疗者;④大面积烧伤患者和(或)家属未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大面积烧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随机分组及比对要求。

1.2 治疗方法:两组大面积烧伤患者均接受创面清创处理、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5]。在Meek植皮术实施前常规削痂和切痂,充分暴露真皮深层组织,视情况进行止血。选取患者胸腹部或者是头部等皮肤状态完好、满足植皮所需的部位取皮,取皮面积以能够完整覆盖烧伤创面并外延0.5~1cm为宜,厚度控制在0.2mm左右。将提取的皮片平置于无菌软木盘之中,放置过程中需要将皮片的真皮面朝向内侧。利用荷兰Humeca B.V公司生产的MEEK Micrografting植皮机(国食药监械<进>字2005第1541018号)将皮片切割成为数块大小约0.3cm×0.3cm的微型皮片。微型皮片制备完成后平置于聚酰胺薄纱之上,其拓展比例控制1:5~1:8。根据患者真皮层创面面积大小对微型皮片做进一步修整后贴于创面。对照组在植皮完成后利用纱布加压包扎,每日换药1次,至创面彻底愈合。观察组则在植皮完成后利用水胶体敷料完整覆盖于植皮区,敷料为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国食药监械<进>字2008第2661180号),厚度控制在3cm左右,利用无菌厚纱布包扎,根据敷料浸润程度及时更换,至创面彻底愈合。

1.3 觀察指标:将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定量、炎性细胞因子、血管新生指标作为观察指标,其中炎性细胞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白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新生指标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炎性细胞因子、血管新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采血测定,仪器为日本希森美康(SYSMEX)株式会社生产的BX-4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以独立t检验比较,组内以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定量比较: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细菌定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血管新生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水胶体敷料是一种基于湿性愈合原理衍生出来的新型伤口敷料,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创口的治疗中,在慢性难愈性创口治疗中取得的疗效更为瞩目[6]。尽管水胶体敷料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翁婵媛等[7]、谢光云等[8],证实其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以上研究均为压疮的治疗,相较于大面积烧伤,压疮无论是创面面积还是深部损伤程度均更小,因此,大面积烧伤患者是否能够从水胶体敷料治疗中获得更大收益目前尚不得而知,故围绕此方面内容展开深入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次研究中采用水胶体敷料的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较采用纱布加压包扎的对照组更短,创面細菌定量较对照组更小,此结果表明,相较于临床常用的纱布加压包扎,水胶体更有利于促进大面积烧伤创面的愈合,定植于此处的致病菌浓度更低。在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白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新生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比较上,治疗后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均较治疗前得到显著改善,即:炎性细胞因子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管新生指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组间比较提示,观察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1均低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高于对照组。据此结果可知,水胶体敷料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与以下两方面有关:一是抑制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已经成为影响各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9]。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而言,其创面面积更大、深部烧伤程度更严重,使得机体在烧伤发生后形成了强烈的应激反应,大量的炎症递质以及炎性细胞因子源源不断的释放于血液之中[10]。随着炎性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创面发生感染的风险随之提高[11]。水胶体敷料所使用的羟甲基纤维素黏性好,能够牢牢的贴敷于创面周围皮肤,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密闭空间与环境,厌氧菌生长、繁殖所以来的氧气供给途径被切断,使得炎症反应得到了有效抑制[12]。同时水胶体敷料之中大量的内源性酶又可以提高巨噬细胞生物活性,加快吞噬炎性细胞因子,而随着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下降以及残余坏死组织的清除,创面愈合速度自然随之加快[13]。二是能够有效解除创面所处的潮湿状态。即便是接受植皮治疗,但创面依然会存在渗液情形,水分不断渗出后就会导致创面处于潮湿状态。创面愈合需要激活创面周围基质中包含的成纤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分泌出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不断释放以新生血管形成,肉芽组织开始生长并沿着新生组织迁移,形成新的表皮组织[14]。潮湿状态则会抑制成纤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激活,限制肉芽生长和新生血管形成。水胶体敷料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分子,在与创面处渗出的水分相互结合后即可以形成一层半固定保护层,使得创面始终处于干燥状态,为新生组织生长营造了良好的内环境[15]。

本次研究应用水胶体敷料总结体会如下:①水胶体敷料创面渗液吸收能力强,亲水性颗粒与渗液中水分接触后可以形成与凝胶相似的半固体物质,为创面愈合提供一个良好的湿性环境[16];②水胶体敷料有助于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水胶体敷料能够牢牢的黏附于创面周围组织,形成的密闭创面隔绝了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创面在微氧状态下新生血管生成速度更快、更利于肉芽组织爬行生长[17];③水胶体敷料清创功能佳。水胶体敷料中包含有丰富的内源性酶类物质,能够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速度,同时密闭环境又可以对巨噬细胞形成良性刺激,加速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18];④水胶体敷料能够提高舒适度。由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期间普遍存在发热以及疼痛情形,水胶体敷料贴于创面处能够给患者营造出一种微凉感,加快创面处热量的流失并抑制疼痛感,机体感受到的舒适程度更高。

本次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大面积烧伤治疗中水胶体敷料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促使患者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不仅弥补了当前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之处,还为水胶体敷料在今后大面积烧伤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积累了临床经验。同时深入分析了水胶体敷料促进创面愈合机制,成为研究创新之所在。但本次研究并未围绕水胶体敷料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展开分析,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又在免疫功能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方面内容并未涉及成为此次研究的不足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慈海,熊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纳米银敷料促进烧伤残余创面愈合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26):78-80.

[2]李学川,滕培敏,原博,等.异型聚氨酯泡沫敷料促进大面积烧伤患者头皮供皮区愈合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39(5):514-517.

[3]刘璇,吴磊.血清IL-6、TNF-α、CRP及CD64对老年烧伤感染患者病情及创面愈合程度评估的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3):3204-3207.

[4]俞积贵,郭耐强,白俊超.水胶体敷料在小儿皮肤擦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5):1058-1060.

[5]周忠志,黄新灵.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纳米银敷料对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总体细菌培养阳性率及愈合时间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12):1400.

[6]廖昭会,付强,王达利,等.无定形水凝胶敷料对大鼠皮肤烫伤及创伤模型的疗效分析[J].解剖学杂志,2017,40(4):444-448.

[7]翁婵媛,陈凌燕,解艳红,等.水胶体敷料与聚维酮碘联合光照对压疮感染患者创面愈合的疗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2):   1839-1841,1855.

[8]谢光云,薛新敏,张飞,等.泡沫敷料与水胶体敷料联合伤口处理对Ⅲ~Ⅳ期压疮的疗效[J].重庆医学,2017,46(27):3843-3845.

[9]王乡宁,黄雷,邓利,等.烧伤患者肢体Ⅲ度创面组织恢复过程中EPO、TGFβ1及受体表达[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38(1):118-125.

[10]Mukai K,Komatsu E,Yamanishi M,et al.Effective ness of changing the application of Japanese honeytoa hydrocolloid dressing in between the inflammatory and proliferative phaseson cutaneous wound healing in male mice[J].Wounds,2017,29(1):1-9.

[11]王文华,韩晓梅,姬响华,等.水胶体敷料对压疮合并中重度感染的临床疗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6):949-952.

[12]邱文波,吴小婉,韩慧,等.五种常用敷料对供皮区创面愈合作用的网状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14):2292-2296.

[13]荣坤杰,练慧斌,周杰,等.自噬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8,13(2):127-129.

[14]徐海涛,王敏,向喜娟.深Ⅱ度烫伤创面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胰岛素凝胶后微血管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22(22):3506-3512.

[15]李丽,武彬.小面积烫伤创面早期外用HD系列医用水凝胶创伤敷料的临床研究[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8,13(5):   376-377.

[16]陈蕾,孙爱莲,郭荣春.水胶体敷料用于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3):290-292.

[17]张玉丹.水胶体敷料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2):166-168,172.

[18]Tsioli V,Gouletsou PG,Galatos AD,et al.The effect of a hydrocolloid dressingon second intention wound healing in cats[J].J Am Anim Hosp Assoc,2018,54(3):125-131.

[收稿日期]2019-09-16

本文引用格式:高栋梁,张雷.水胶体敷料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促进创面愈合机制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4):90-93.

静脉炎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平顶山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选择患者70例, 均为化疗引发化疗性静脉炎, 年龄29~75岁。女性38例, 男性32例。70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均做前臂静脉注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在性别、年龄、躯体状况、静脉炎发生的部位及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轻度:为受累静脉走向红肿, 轻度压痛, 继而色素沉着, 管壁弹性尚可;中度:局部有灼热疼感, 压痛, 静脉弹性差, 管腔变小, 静脉输注速度减慢;重度:静脉呈条索状, 压痛不明显, 静脉输注速度慢或不滴[2]。 (2) 2组治疗方法:治疗组35例用冷马铃薯片外敷方法:将新鲜马铃薯 (购于平顶山市区九头崖超市29分店, 有绿色食品标志) 洗净后切成0.1~0.2cm薄片, 放入保鲜袋内置0~4℃的冰箱内冷藏30~60min备用。根据静脉炎发生的部位和面积选择一片或多片冷马铃薯片将该部位完全覆盖, 每30~60分钟更换1次, 保持马铃薯片湿润新鲜, 至患处不适感完全消失。对照组35例常规用50%硫酸镁浸湿无菌纱布后直接外敷患处, 并保持纱布湿润, 每次30min, 每日3次, 至患处不适感消失后停止湿敷。 (3)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疼痛症状缓解, 局部红肿及静脉条索状红线或硬结消失, 血管弹性恢复正常;显效:局部红肿消失, 痛减, 有轻微压痛, 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2/3以上, 血管弹性未完全恢复;有效:局部红肿消失, 痛减, 有压痛, 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1/3以上, 血管弹性未完全恢复;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有进展。 (4)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所得数据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见表1。

3 讨论

3.1 马铃薯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中的作用

化学治疗药物无选择性, 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正常组织具有一定的损伤, 起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刺激的作用, 导致局部组织毒性, 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3], 使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变性、通透性增加, 渗入皮下可引起炎症反应, 导致局部组织红肿、疼痛, 血管变硬, 甚至机化、阻塞, 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即化疗性静脉炎。马铃薯俗名土豆, 属茄科植物, 含有大量的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葵素、乳酸、柠檬酸及维生素B1、B2、B12、维生素C、微量胡萝卜素, 并有钙、磷、铁等无机盐多种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B12是细胞合成核酸过程的重要辅酶, 对粘膜上皮和血管内膜上皮细胞具有修复再生功能, 同时维生素B12还可以通过局部神经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4]。维生素C可促进结缔组织中细胞间质的合成, 保持细胞间质的完整性, 增加毛细血管致密度, 降低其通透性和脆性。因此马铃薯具有消炎、活血、消肿、止痛的功能。化疗性静脉炎患者应用马铃薯片外敷局部, 可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加速炎症消散, 减轻水肿, 使疼痛症状迅速减轻。

3.2 冷藏后使用可提高马铃薯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

近代学者研究证认为, 冰敷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 使局部血管收缩, 渗出减少, 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 同时冰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 从而减轻疼痛或缩短疼痛时间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5]。这说明冰敷的效果已被充分肯定, 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 冰敷时冰块的棱角使贴敷面积不切实, 冰块硬度较高, 温度太低, 会使外敷效果差且患者感觉不舒适。1年来我们采用冷敷的方法, 使马铃薯冷藏在0~4℃的冰箱中3 0~60min, 温度降低但不结冰, 外敷皮肤时马铃薯片柔软, 能与体表充分接触, 易于固定, 每30~60分钟更换1次, 起到了冰敷的作用, 克服了冰敷的不足之处, 也让患者感觉舒适, 提高使用积极性。

总之, 应用非药物马铃薯片外敷局部治疗化疗静脉炎, 而且操作方便, 对局部皮肤无刺激, 与皮肤接触良好, 患者更易于接受, 很值得临床应用。

注: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χ2=7.65, P<0.01

摘要:目的 探讨马铃薯片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70例化疗性静脉炎患者用冷马铃薯片外敷治疗并观察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29%, 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结论 冷马铃薯片外敷对化疗性静脉炎治疗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马铃薯,治疗,化疗静脉炎

参考文献

[1] 刘英玲, 石会玲.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 :857~858.

[2] 张银珠.紫外线照射配合鲜芦荟汁局部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8, 22 (8) :2134.

[3] 胡元萍, 林菊芳, 熊金辉, 等.海普林软膏防治化学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1) :1992~1993.

[4] 董永梅, 张美分, 张若, 等.新鲜马铃薯片早期外敷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9) :780~782.

静脉炎范文第3篇

1 发生静脉炎的原因与机制

(1) 机械损伤。输液过程中无菌技术不严格;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手法不正确;静脉反复穿刺, 对血管内部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造成局部抵抗力下降。

(2) 血管因素。乳癌术后病人患侧手臂静脉压迫, 血流受阻, 输液部位血管痉挛, 90%肿瘤患者凝血机制异常。由于肿瘤释放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启动凝血系统, 致凝血机制异常, 同时化疗药物又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 纤活性受抑制, 药物的毒性作用加重了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形成。

(3) 药物因素。化疗药物可引起血管p H值改变, 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抗癌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各个阶段, 影响DNA和蛋白质合成, 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

(4)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

2 预防及措施

(1) 提高职业技术: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须经专业训练, 要由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护士执行, 要掌握化疗药物的用法, 毒副作用及解毒方法等知识。做到一针见血, 穿刺后要正确固定针头, 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 (2) 正确合理选择静脉血管, 选择健侧血管, 要注意保护患者大静脉, 一般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 由远心端到近心端, 避免同一条静脉多次穿刺, 并采用不同静脉血管交替进行, 以使损伤的静脉得以恢复, 避免在指掌关节部位注射化疗药物, 不在肿胀、患侧肢体使用静脉, 还可用静脉穿刺点标记号, 以避免静脉过度穿刺, 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如外周静脉条件差, 可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研究表明, PICC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3) 选择适宜的静脉留置针, 减少静脉直接多次穿刺造成的损伤, 穿刺针的型号应与被穿刺的静脉直径相匹配, 24G直径的静脉留置针与5号头皮针的直径相等, 针尖越细小, 相应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也会减少。 (4) 正确输注化疗药物和液体, 应用三通接头的方法:一端接穿刺针, 一端接化疗药物, 一端接生理盐水, 先选用生理盐水输注, 确认静脉回血良好, 无渗液后关闭, 再将化疗药一端通路开通。采用间断输注化疗药物的方法, 以减少化疗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 注射完毕后再用适量生理盐水冲洗静脉通路。同时注意几种化疗药物输注顺序, 先输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或高浓度药物, 后输注刺激性小或低浓度药物。 (5)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药物现用现配, 应用精密输液过滤器能有效地阻止微粒进入人体, 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6) 乳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健康教育, 在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化疗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紧张心理已取得配合。并介绍药物的特性, 毒副反应, 特别对初次用药患者, 使患者做到心里有数, 能及时向医护人员叙述不良反应。药物外渗后局部不可热敷, 渗后立即热敷可致局部坏死。

3 发生静脉炎后的处理

(1) 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拔针后, 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回抽皮下的药物, 注入解毒剂, 常用碳酸氢钠和地塞米松5mg。 (2) 冷敷:冷敷可是血管收缩, 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 从而减轻局部组织损害。 (3) 局部封闭疗法, 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 阻断局部恶性传导。常用0.9%生理盐水10m L加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2m L做局部封闭。 (4) 药物湿敷如西药50%硫酸镁;中药制剂有红花、当归组成的红归酊局部湿敷对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疗效较好。 (5) 物理疗法:局部超短波理疗、红外线局部照射对化疗引起的静脉炎也有一定疗效。

4 体会

通过乳癌术后输注化疗药物引起静脉炎的总结分析, 采取相应预防及护理措施, 并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 不断总结经验, 使乳癌术后化疗患者的静脉炎降低, 减轻病人的痛苦, 增加了病人战胜癌魔的信心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 乳癌术后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提高职业技术, 正确合理选择静脉血管。

关键词:乳癌术后,静脉炎,原因及防治

参考文献

[1] 张强.外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与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5) :637.

[2] 李建云.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 (68) :1041.

[3] 陈岱荣, 谢德荣, 李志华.PICC防治化学治疗所致静脉炎的初步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 2004, 2 (11) :179.

[4] 云朝霞.间断输入化疗静脉药物对静脉损伤的预防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 1999, 6 (2) :14.

[5] 瞿月霞.恶性肿瘤化疗护理中护理失误教训[J].护士进修杂志, 1995, 10 (7) :47.

静脉炎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骨伤科住院患者130例, 其中男69例, 女61例;年龄12~96岁;按住院顺序的单双数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65例, 对照组6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选择前臂手背或下肢粗直、弹性好、易暴露的静脉避开皮肤、皮下血管和淋巴索的病理部位进行穿刺[1]确保穿刺顺利一针见血, 切忌用针头在组织中反复探找静脉血管, 以免损伤血管壁的完整性, 穿刺针均采用美国BD公司的22G-Y型留置针。

(1) 观察组的操作方法:甘露醇静脉滴注结束后的当天取大小适合的医用纱布, 以4层为宜, 将止痛消炎膏均匀涂于纱布上约2mm, 敷于穿刺点上1~4cm处, 每天换药1次。 (2) 对照组的操作方法:甘露醇静脉滴注结束后的当天用50%硫酸镁浸湿6~8层纱布外敷纱布外包保鲜膜, 再用湿热毛巾覆盖, 每次20min, 每日2~3次。 (3) 观察时间:静脉滴注甘露醇后1~7d内对患者注射部位进行动态观察。

1.3 观察指标

2 组建立观察表, 及时记录输注甘露醇后1~7d静脉炎发生情况。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2]。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 红和/或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

2 结果

2 组静脉炎发生比较见表1。

注:χ2=20.54, P<0.01

3 讨论

甘露醇为高渗性脱水剂引起静脉炎的机制与其药理特性有关, 一般认为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3]。当输入高渗液体时, 血浆渗透压升高, 组织渗透压也随之升高, 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 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 致使静脉通透性增加, 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 同时释放组织胺, 使静脉收缩变硬。药物的渗透压越高, 对静脉的刺激越大, 渗透压7600mosm/L称为高危性药物, 甘露醇的渗透压为1100mosm/L[4], 当快速静脉滴注时, 局部静脉内渗透压迅速急剧地增高, 组织液渗透压亦随之升高, 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 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性改变, 使静脉收缩变硬。止痛消炎软膏的药物作用及应用优点, 祖国医学认为静脉炎属于黄鳅痈范畴, 系热毒之外侵, 致气滞血淤, 不通则痛;气血不畅, 凝聚肌肤, 津液输布受阻则肿胀;淤血内蕴, 蕴久化热, 则局部发热;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治疗以清热解毒, 祛淤通络为主。外治选用止痛消炎软膏, 方药由独活、天南星、草乌、芒硝、冰片等组成。药物中独活可祛风、止痛、解表;生天南星可镇静止痛, 散结消肿;草乌可祛风湿, 散寒止痛;皂英可开窍通闭, 散结消肿;芒硝可润燥软坚, 清火消肿;冰片可抑制炎性介质释放, 清热止痛。诸药合用具有清热除湿, 散淤通络, 消肿止痛等功效。药物具有渗透性好, 药性温和, 见效迅速, 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表1观察组使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 静脉炎发生率仅15.38%, 因此, 预防静脉炎的效果较好。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如有皮肤破损和孕妇不宜应用。

总之, 止痛消炎软膏外敷预防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疗效显著、方法简单、经济实用、不污染衣物, 病人易于接受,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减轻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方法,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方法 将130例患者按住院顺序的单双数随机分成2组各65例, 观察组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穿刺点上1~4cm处, 对照组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15.38%, 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63.08%,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采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预防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效果显著。

关键词:甘露醇,静脉炎,止痛消炎软膏,预防

参考文献

[1] 韦兰春.紫花烧伤膏治疗甘露醇致静脉炎效果的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7, 9 (9) :44.

[2] 朱佩兰, 方建梅, 王美兰.康惠尔透明贴用于高浓度补钾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07, 6 (12) :832.

[3] 余淑素, 杨晶晶, 张春霞.利多卡因加山莨菪碱预防静脉炎[J].护理与康复, 2008, 7 (2) :159.

静脉炎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使用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病人。按入院次序随机抽取20例, 分成2组, 每组10例。上肢静脉组 (单日入院) , 男8例, 女2例;下肢静脉组 (双日入院) , 男10例。全部病人所用药物均为升压药多巴胺, 且公斤体重分钟内滴注浓度相同。

1.2 方法

1.2.1 血管选择

重症和急危病人以及慢性患者的应该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争取抢救时间为目的。选择弹性好、直径粗、走行直、易固定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如:选择腕关节以上3cm, 肘窝以下2cm范围内的静脉, 也可选择下肢的大隐静脉。而对于慢性病患者, 应按先细后粗、先远后近的原则, 做到计划性、长期性。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穿刺, 不然就会造成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而导致药液外渗。有条件的患者建议使用静脉留置针。同时针对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穿刺部分, 比如老年人皮肤比较松驰, 四肢皮肤弹性差, 血管细而脆, 静脉穿刺比较困难, 那么穿刺前应使血管所在肢体下垂。四肢冰凉者应先进行热敷使血管充盈, 四肢明显水肿的患者则要拇指轻按使血管显现出来。静脉输液血管选择总的原则是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

1.2.2 输液器选择

选用7号针头的一次性输液器。

1.2.3 输液技巧

静脉穿刺时, 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 刺入皮肤后, 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 穿刺成功率高, 病人痛苦轻。对于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并且比较明显患者, 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患者, 先热敷使血管扩张, 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 然后轻轻挑起皮肤, 当针头进到1/4时, 针头稍向下倾, 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 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 以免刺破血管;对皮下脂肪少患者, 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 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对头皮静脉穿刺的患者以5°角采用直刺, 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 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对浮肿的患者应选择粗血管, 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 消毒后快速进针。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合适的穿刺方法, 尽量做到无痛、微痛, 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 减少患者的痛苦。

1.2.4 评价指标

保持平卧位及测量肢体不变, 使用升压药后, 每3分钟自动测量1次, 评价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输注升压药后血压上升的速度。

2 结果

经上肢静脉输液与下肢静脉输液存在不同的给药后效果、影响治疗及诊断, 见表1。

3 讨论

上肢大血管距离心脏路径短, 用药后能够通过上腔静脉系统迅速进入心脏, 发挥作用, 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心肺复苏、失血性休克、需要特殊诊断用药需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峰值等病人首应选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 重要药物上肢快速补血、补液、便于抢救。疑有腹腔脏器破裂出血病人, 经其补充的液体可通过破裂静脉漏入腹腔而达不到复苏目的。手术中均有可能压迫下腔静脉, 尤其在处理大血管时, 甚至要阻断下腔静脉, 这些原因都可以使下腔静脉回心血流受阻, 影响抗休克效果。也应优选上肢静脉, 不宜选择下肢静脉。

多发性骨折病人, 尤其对于四肢骨折, 可选择深静脉置管, 如锁骨下静脉置管等, 并固定骨折处, 这样保证检查、治疗、操作方便。但脑血管意外、服毒病人这些病人意识不清、烦躁, 因此建立静脉通道宜用套管针并建立在易于固定的下肢血管。

摘要:目的 探讨上下肢静脉输液的区别应用, 以便更好地配合临床抢救及其它特殊诊断用药。方法 选择住院病人20例, 按入院次序随机分成2组, 每组10例。即上肢静脉组和下肢静脉组, 比较2组静脉输液情况。结果 下肢静脉组达到有效药浓度的时间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结论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应用上下肢静脉输液可保证静脉输液通畅, 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1]。

关键词:上肢静脉,下肢静脉,输液

参考文献

[1] 梁洁.全科护理[J].输液途径选择的新进展[J].FAMILY NURSE, 2009 (29) .

[2] 彭立红, 唐世杰.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7) .

上一篇:中心静脉压下一篇:深静脉血栓

热门文章

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