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论文范文

2023-03-17

幼儿园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的对象、内容繁多,评价的途径、方法、手段和类型也多样。如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幼儿体质评价,每一种形式中就包含很多内容和环节。因此在评价中要贯穿于体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着眼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每一个方面;为形成幼儿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理念奠定良好基础;为体现幼儿自主精神提供最大可能。也就是说要注重幼儿发展状况、幼儿活动兴趣、动作学习过程和表现、个体成长规律。

一、幼儿园体育工作评价

(一)组织管理

1.领导高度重视,将“体育活动”纳入整个幼儿园工作的议事日程,在每学期保教工作计划中有体现,落实措施明确、具体;

2.领导定时检查体育活动实施状况并有记录,发现问题能及时整改;

3.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按时开展幼儿体质测试,记录资料真实、完整,及时进行测试结果分析,指导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和游戏活动;

4.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领域的教育研究。

(二)环境设施

1.有安全、充足的运动场地。户外场地夏天时有遮荫,冬天时有日照。场地类型丰富,适宜幼儿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能因地制宜拓展幼儿运动空间,创设丰富、自然的活动场地,能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灵活开展体育活动,注重环境安全;

2.有计划地及时添置、更新和维护体育设施和器材,确保运动设施和器材的安全;

3.有不同功能的大型体育设施,中、小型体育玩具充足,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幼儿身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4.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运动游戏资源,包括民族传统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自制玩具和材料丰富。

(三)实践活动

1. 在园幼儿、教职工全员参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 坚持幼儿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确保1小时科学体育活动。

3. 坚持每天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及民族特色体育活动。

4. 能根据季节选编幼儿体操,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内容丰富有趣。

5. 每周有计划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亲子运动会,每月向社区开放体育设施1—2次。

6. 活动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有趣,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及均衡发展的需要,并能渗透相关的教育。

7. 能科学地安排幼儿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密度适宜,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有对幼儿积极的保护措施。

8. 在户外场地有足够的教师监督、管理幼儿。教师站位合理,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危险发生。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适时给与支持和帮助。能注意个体差异,及时进行安全教育。

(四)活动效果

1.幼儿运动能力达本年龄段发展水平,体质测试合格率达85%以上。

2. 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积极主动,情绪愉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 幼儿平均出勤率不低于80%,园内无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4. 注意总结积累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在社区有一定影响。

(五)特色

1.体育活动有创新,形成园所文化和体育特色。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一)活动条件

1.活动时间。

(1)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和每周1~2次体育教学活动。

(2)其中1小时体育活动。

(3)各班每次活动时间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

2.活动场地。

(1)有充足的空间,场地分布合理。

(2)因地制宜,创设环境。

(3)综合利用各种场所让幼儿锻炼身体。

3.活动材料。

(1)材料丰富多样。

(2)材料适应幼儿能力的特殊需要。

(3)材料能灵活多变,可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组合。

(二)幼儿活动

1.活动状态。

(1)对体育活动有濃厚的兴趣。

(2)情绪饱满和稳定。

(3)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2.行为习惯。

(1)遵守体育活动的有关秩序,活动常规好。

(2)纪律性强,互相合作,共同游戏。

(3)有一定的坚持性,不怕困难。

3.动作发展。

(1)能够较好的完成适合本年龄特点的各项基本动作。

(2)动作较准确,协调性较好。

(3)在活动中表现出动作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运动能力。

(1)走、跑、跳达到年龄标准。

(2)平衡、攀爬、投掷、钻达到年龄标准。

(3)能够进行适合本年龄的运动项目。

(三)教师指导

1.创造条件。

(1)熟悉并合理选择、安排、调整各活动场地与器械。

(2)把握好活动时间。

(3)制作和提供有效的活动材料。

2.活动设计。

(1)目标定位准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2)各运动项目、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适中合理。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具体措施清楚明了。

3.组织能力。

(1)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其主动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2)以语言、动作等作适当的指导,鼓励幼儿运用材料探索多样性的玩法。

(3)掌握运动量。运动的强度与密度、相对的动与静应合理安排。

4.保健安全。

(1)建立好体育活动常规,并能够坚持执行。

(2)根据季节、气候、运动器械及具体情况,注意安全与卫生保健工作的配合。

(3)指导过程中把握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三、对多种幼儿体育活动的评价

(一)早操活动评价

1. 适宜性。

(1)教师仪表端正,衣着大方得体,适合运动。

(2)镜面示范,动作准确、规范。

(3)关注个体差异,师幼互动完美和谐。

(4)提供适宜的、足够的活动器材。

2.丰富性。

(1)早操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制定目标,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类型不同的活动。

(3)留有弹性的空间,以实现各年龄段体育活动的阶段目标。

3.均衡性。

(1)应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综合、均衡安排全身各部位的练习,完善早操结构,避免早操舞蹈化。

(2)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做到动静交替,大肌肉与小肌肉活动交替,自主与集体活动交替。

(3)注重幼儿间的互助合作性行为的有机协调。

4.合理性。

(1)把握早操的活动量,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强度。

(2)根据幼儿完成早操后的面部表情和出汗程度做简单判断。

5.审美性。

(1)音乐感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音乐性质与动作协调一致。

(2)能帮助与激发幼儿参与的意愿,在愉快运动中提升。

(3)音乐清晰明亮,无杂音。

(二)体育教学活动评价

1.制定目的、任务的合理性、完整性情况

(1)目标全面性与针对性。

(2)可操作性。

2.课中内容安排顺序合理情况

(1)符合幼儿特点。

(2)有规律,有利幼儿掌握。

(3)时间安排合理。

3.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的合适程度

(1)合理创设环境和资源有效利用。

(2)多样化,能够形成宽松和融洽的活动气氛。

4.组织形式与各环节是否严密流畅

(1)有效调控,灵活解决问题。

(2)有效的活动指导范围。

5.运动强度、运动密度是否科学

(1)根据内容合理调整活动量。

(2)按照年龄特点选择活动量。

(3)根据活动效果调整活动量。

6.教师的仪表仪态、讲解、示范,现场组织指挥能力

(1)教师精神状态。

(2)正确形象的动作示范。

(3)生动恰当的言语。

(4)全面细致的观察。

7.教學完成情况。

(1)目标达成度。

(2)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广度与深度。

(3)师幼互动。

(三)运动会评价

1.主题清楚,如运动、健康、快乐。

2.目标达成。

(1)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体验运动的快乐、竞争的乐趣、参与的欣慰,增强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2)培养幼儿初步的团队和竞争意识,体现团结协作的竞赛风格,激发孩子的运动潜能。

(3)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敢于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良好品质,能体验胜利的愉悦。

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有教师表演、幼儿表演、幼儿竞赛、亲子运动项目、家长比赛项目等。

4.特色。如开幕式的特色;园本特色的活动;颁奖方式的特色;创新活动等。

5.设计的科学性。按照幼儿园特点、贴紧生活等进行

6. 安排合理、组织有序。

(1)整体:策划—宣传—准备—进行—总结。

(2)过程:注意避免场面混乱;时间拖拉;细节顾及等问题。

7.参与度。教师及员工情况;幼儿;家长等。

8.影响力。

(1)展示了幼儿园中师幼的精神风貌,增强了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让家长了解了怎样和孩子有目的地游戏,怎样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3)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身心发展。

(四)户外活动评价

1.活动目标的制定。

(1)活动目标体现多元化、层次化,注重促进幼儿兴趣、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的全面发展。

(2)内容具有科学性、时代性,贴近幼儿生活。

(3)目标准确、明确、具体可操作,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活动过程。

(1)活动组织有序,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时间安排合理。

(2)活动设计为易于感知、操作、探索的形式,并具有反馈、交流、思考的机会。教学方式游戏化,幼儿兴趣浓厚。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重视学习兴趣、方法、能力、习惯的培养。

(4)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别差异,教学设计体现层次要求,坚持正面教育。

3.教师素质。

(1)两位教师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协调合作,配合默契。

(2)教态亲切、自然,既尊重幼儿,又严格要求。善于鼓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语言简练、规范、生动,富有感染力,易于幼儿理解。

(4)教师基本功扎实,调控活动能力强,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关注幼儿,满足其合理需要。

4.活动效果。

(1)幼儿在活动中情绪愉快,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各种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活动目标能在过程中基本得以落实。

四、对幼儿体育活动中生理、心理负荷的评价

幼儿生理、心理负荷的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两种:观察法和生理指标测定法(脉搏测定或心率测定)。

(一)观察法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比较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的知觉活动。指有目的、有顺序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这里主要是从幼儿完成动作的质量,幼儿的面色、呼吸、汗量;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情绪等方面来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幼儿疲劳程度表现可以参考下表。

幼儿疲劳程度参考表

(二)生理测试方法

与观察法比较,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它包括对脉搏、呼吸频率、肺活量、体温变化、尿蛋白等方面的测定,这些方法比较复杂,在幼儿园里采用的是脉搏测试法(有条件的可以测心率)。

脉搏测定法是指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多次测定幼儿的脉搏,掌握活动中脉搏变化的情况,分析运动负荷安排的是否合理。

五、幼儿体质评价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的范围和测定指标包括身体形态和结构的发育水平(如身高、体重、胸围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如心率、血压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如跑、跳等)、心理发展水平(如智力、心理健康水平等)、适应能力(如发病率、预防接种率等)。

对幼儿进行体质评价,是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方面。幼兒运动能力测定的内容:身高测量、 10米折返跑(秒)、立定跳远(厘米)、网球掷远(米)、双脚连续跳(秒)、坐位体前屈(厘米)、走平衡木(秒)。

参考文献

[1]杨金风.运动中成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雷娜特 齐默尔(德).幼儿精神运动学手册.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雷娜特 齐默尔(德).幼儿运动教育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汪超.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袁爱玲,何秀英.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幼儿园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2、幼儿园幼儿户外活动状况的调查研究

3、关于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4、浙江省幼儿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5、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实施策略的探索

6、基于全环境下幼儿户外运动课程建设的探究

7、俄罗斯幼儿园的室内环境特点

8、深挖指南教育营养,助力幼儿体育教育

9、“玩”出精彩,“动”出健康

10、让幼儿体育活动“趣味横生”

11、新冠疫情背景下大班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的策略

12、浅谈幼儿园区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3、幼儿园亲子体育活动的组织策略

14、“巧”用游戏“妙”探幼儿室内体育

15、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引入民间体育游戏的分析

16、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创新与应用

17、幼儿园体育活动:在有限时间里挖掘无限价值

18、论多媒体在幼儿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9、农村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常见问题及对策

20、促进学前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策略

21、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有效实践研究

22、幼儿园有效开展室内体育游戏的策略

23、让孩子拥有运动的童年

24、探究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运用

25、幼儿园体育活动场地的设计与利用

26、玩转室内空间,拓展体育课程

27、浅析阳光体育在体育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28、浅析幼儿园室内运动区创设与游戏策略

29、多媒体在幼儿园室内健康活动中的支持策略运用

30、提升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31、幼儿园户外混龄体育活动的价值及实践策略

32、体能活动组织中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点指导建议

33、“课程游戏化”理念下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弹性实施

34、有效创设幼儿园室内运动区域的实践与思考

35、利用竹制体育器械丰富幼儿体育活动

36、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有效干预

37、关于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38、农村幼儿园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探究

39、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0、北京市3~6岁幼儿家庭体育活动现状调查

41、天津市南开区幼儿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

42、三点聚焦:幼儿园室内运动的优化路径

43、浅谈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

44、幼儿园室内体育运动之我见

45、提升幼儿园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46、浅谈幼儿园体育活动游戏化有效策略实施

47、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策略研究

48、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49、幼儿体育活动及其内容体系的思考

幼儿园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体育在我国各学段的教学体系当中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该科目的教导不仅能够强化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坚韧的品质。但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身体尚处于发育的起步时段,他们无法承受强度过高的运动项目,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导时也应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的筛选与设计,既要达到运动锻炼的效果,还要避免运动强度过大而为孩子们带来不必要的身心负担,进而帮助孩子们塑造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孩子;教师;教育方法

近年来,国家对于体育教育落实的关注程度愈发提高,对教师群体提出更高标准教育要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幼儿园体育课程教育的发展。幼儿时期作为孩子成长发育的起步时段,在此时,孩子们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不仅有助于身心的成长,还有助于良好的运动习惯的养成。本文,将从幼儿园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简要探究幼儿园体育课程开展的有效途径,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取用。

一、巧设体育游戏,培养孩子运动兴趣

体育相较于传统科目而言,其本身就有着更为明显的趣味性,加以幼儿时段的孩子对于充满乐趣的活动有着极强的亲近感。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开展体育授课时,可以将锻炼活动与备受孩子们喜爱的游戏项目进行深度融合,让孩子们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运动,并在此一环节当中,不断强化孩子们对运动乐趣的感知,不断培养孩子们积极运动的兴趣与热情。

例如,幼儿园教师开展足球运动课程时,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趣味足球赛”的游戏。该游戏主要是指教师将孩子们划分为3-5人的小组,遵循三分淘汰交替制(两小组进行比拼,率先取得三分的小组留在场上继续比赛,失败小组则由其他小组代替进行)的规则进行比赛。人数相对较少,可以确保每一名孩子都能够参与到游戏環节当中;三分淘汰交替制则可以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求胜心理,让孩子们在进行比赛时可以更为进取,更具活力。教师以趣味比赛的方式开展游戏化教育,既有助于满足孩子们喜好玩乐的成长天性,还有助于活跃体育教育的课堂气氛,进而实现运动兴趣培养这一教育目的。

二、分层教育管理,强化孩子身体素质

不同的孩子由于成长环境、身体素质、天赋资质的不同,导致了幼儿个体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提高体育运动的整体效果,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教师则可以采取分层化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这一教育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标准,将园中的孩子们划分为不同的层级,而后结合现阶段的教育任务安排,为各个层级分别布置相应的运动项目,并在这一更具针对性的训练中,逐步强化所有孩子的身体素质。

例如,幼儿园教师开展跑步运动课程时,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运动水平高低进行层级的划分。运动项目开始前,教师应带领所有的幼儿进行整体热身活动,避免孩子们在后续的运动环节中由于身体预热不足而发生意外事故。在运动时,教师则需要为各个层级的孩子们分别设置运动任务。如,运动水平较高的层级,进行2*200米的跑步训练;运动水平适中的层级,进行3*100的跑步训练;运动水平较低的层级,进行4*50的运动训练。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实际运动情况来设计运动任务,既尊重了孩子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又保障了体育运动的实际质量,进而实现了幼儿身体素质的整体增强。

三、家园联合活动,落实体育运动项目

体育教育与传统科目教育相比,其内容更加广泛性,也正因此,仅凭借幼儿园教师一方施力,难以达成理想化的教育效果。为了切实发展孩子们的运动能力,提高孩子们的运动水平,幼儿园教师则可以采取家园联动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孩子们的家长可以切实参与到教育环节当中,并发挥家长们独有的优势,带领孩子进行运动。这一教育方法的使用不仅有利于拉近家园双方的距离,还有利于激活孩子们的主动运动意识。

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庭亲子体育运动比赛”,让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加。在设置比赛项目时,教师可以将之划分为三个板块,其一为家长VS家长、其二为孩子VS孩子、其三为家庭VS家庭;在选择比赛内容时,教师同样需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如,足球赛、接力跑、绑腿跑、亲子套圈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组,让各个家庭之间进行配合,从而提升亲子运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教师采取家园联动的方式落实体育运动项目,既可以增强幼儿家庭内部的凝聚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孩子直面体育运动挑战的自信心,进而在家园联动比赛中,逐步塑造幼儿良好的运动心态。

总而言之,幼儿园教师立足多元化视角,选用不同的方法来辅助幼儿园体育运动课程的教导,既有助于优化孩子们从事体育运动的体验,还有助于发展孩子们相对专业的运动技巧,促进孩子们运动水平提高的同时,保障幼儿园体育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与高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陈蕙兰.浅谈有效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J].好家长,2020(28):64-65.

[2]徐露.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探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06):185-185.

幼儿园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以岭南文化为背景,提出幼儿园开展德育活动的创新路径:首先,研究幼儿园德育“走出去”模块,充分挖掘岭南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社区德育课程;其次,开展幼儿园德育“引进来”模块,引进岭南文化元素,丰富幼儿园德育渗透活动;最后,形成幼儿园德育“云支持”模块,利用互联网等云空间,拓展幼儿园德育线上活动。以岭南艺术文化为载体,丰富幼儿园德育活动,提升幼儿德育质量。下面,就岭南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开展德育的创新路径展开阐述。

一、走出去:充分挖掘岭南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社区德育课程

挖掘岭南文化中的城市文化,了解广州各地熟悉的打卡景点,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小镇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各地文化遗产资源隐藏的历史故事,通过“小导游”“画中话”“小手拉大手”等形式,让幼儿善于发现广州、热爱广州。例如,大一班黄老师在开展“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活动时,充分利用广州这座城市中的岭南文化,带领幼儿走出校园,到岭南文化气息浓厚的“沙湾古镇”打卡,幼儿提前做好功课,在活动当天参观古镇的同时,有的幼儿做“小导游”,介绍自己熟悉的景观,有的幼儿做“画师”,画出自己的家乡。通过开展社区德育课程,幼儿能够走进“岭南文化”,在文化熏陶中形成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培育幼儿爱国情感。

二、引进来:引进岭南文化元素,丰富幼儿园德育渗透活动

1.提取岭南文化的德育核心元素,在幼儿园中创设岭南文化德育场景

岭南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提取其中与德育契合的元素,在幼儿园中创设场景,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德育环境。例如,在幼儿园户外场所中,打造“岭南区”,将岭南建筑、园林风格展现在幼儿面前等,让幼儿感受岭南文化之美。此外,幼儿园室内的环境布置也可体现“岭南风”,可通过宣传栏、墙饰、吊饰、区角活动材料等物质环境来渗透岭南元素,让幼儿通过岭南文化环境熏陶而潜移默化受到教育,促进幼儿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

2.结合岭南饮食文化,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岭南德育文化

走进岭南文化中的飲食文化,了解广州人的早茶、餐桌以及待客文化,萌发做广州人、食在广州的自豪感,养成文明待客、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例如,小二班李老师在区域中打造了“陶陶居”的生活区,将岭南美食文化渗透在区域中,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广州人的早茶文化,了解餐点。

3.弘扬岭南语言文化,借助童谣、经典故事、歌曲渗透幼儿园德育内容

了解岭南文化中的粤语文化,乐意接触与学习粤语方言,在“粤语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中体验讲粤语的乐趣,习得用粤语与人文明交往的礼仪习惯,增强文化底蕴。例如,在幼儿广播站中开展“粤讲粤精彩”专题活动,幼儿用粤语讲故事,并播放粤语故事给幼儿听,让幼儿从小接触粤语,爱上粤语。

4.以岭南艺术文化为载体,丰富幼儿园德育活动

挖掘岭南文化中的粤剧文化,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利用音乐、游戏、活动、环境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初步接触粤剧影视作品,乐意听粤剧,学粤调,感受粤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岭南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三、云支持:利用互联网等云空间,拓展幼儿园德育线上活动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借助互联网工具,“云支持”将幼儿德育与岭南文化结合起来,是非常有效的路径。首先,“云支持”可以突破空间的界限,一个“连线”就可以让岭南文化呈现在幼儿“面前”。其次,“云支持”可以突破时间界限,通过播放录制视频等让幼儿接触更多的岭南文化。例如,中三班在开展“沙湾漂色”主题时,通过线上联接直播沙湾漂色活动,同时,借助家长资源连线老艺人,让幼儿与老艺人“云沟通”,了解沙湾漂色的精髓所在。通过“云支持”,让更多的岭南文化资源为幼儿园所用,更好地开展幼儿德育活动。

责任编辑 黄铭钊

幼儿园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幼儿园教育改革;改革成效

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为标识的、由国家行政力量推动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幼儿园教育改革到今天已历经十年。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试行,一场新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运动正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这场教育改革的实际效果如何?改革的预期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上实现?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我们重视,并通过科学研究来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最初从“民间”自发地兴起。1989年以后,以国家教委颁布的《规程》和《纲要》为标志,转向了由国家行政力量主导和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迄今为止,这场“革命”方兴未艾。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如何评价这场改革的成效。他们的基本判断是改革带来了幼儿教师教育理念的普遍变化,教育实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课程范式“正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向社会建构中心课程转变”;教学范式“正由‘传递’‘训练’为主的单向教学向‘引导’为主的互动教学转变”;“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增多”一,活动区“基本杜绝了没有材料的现象”;“目的性计划性贯穿于一日活动各个环节”,让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在减少”等。与此同时,对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质疑也日益增多。如有学者认为“教育改革理论研究不够,提出种种说法匆忙,问题集中在:理论研究含混模糊,脱离国情。忽视历史经验,对教育实际不太了解,对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反复实验、检验,目标定位不准……(致使)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如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关注仍然很少,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依然存在,幼儿园教育改革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模仿上,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前会教的教师不会教了,以前不会教的教师更逍遥了”。教师不是深入参与幼儿的游戏,而只在幼儿发生冲突时短暂介入,根本没有发挥作为观察者与监督者的作用等。

上述这些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反思和判断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基本上都属于经验判断或感性直觉,缺乏实证研究依据。可以说,目前关于、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被边缘化与模糊化了。长期以来,上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基层的学校、幼儿园,人们在评估教育改革的成效时往往把人力物力的投入(包括编写的学习材料、组织的培训研习、教学观摩等)、成品展现(如新出版的教材、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案例和指导手册等)、工作经验总结及教师对有关文件的知晓程度(如教师是否熟知《纲要》内容等)当作幼儿园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满足于对教育改革效果的主观“估计”和事实描述,而很少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来证明教育改革对于教育实践的影响。这种重主观判断、轻科学研究的倾向不仅使得关于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长期以来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也使教育改革的成效模糊化,使人们无法准确地判断教育改革的实际成效,从而无法决定下一步改革的方向;二是目前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多是对幼儿园教育改革历史阶段的回顾与反思,或对幼儿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状况的调查等,鲜有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实证研究。导致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尚未形成研究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学理分析。框架。自然无法编制或设计分析和评价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适宜研究工具与有效研究手段。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特点和研究改革成效的必要性

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自上而下”。即哈夫洛克(R.G.Havelock)所谓的“研制推广型”或“中心—外围型”的教育改革模式。就其优势而言。这种改革借助于政府和专家在权力和学术方面的“权威”,容易“自上而下”地大规模发动和推广;这种改革在传播推广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可供学习和借鉴的计划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而容易广为接受。但是,这种改革也可能发生以下问题:一是决策者对于当前教育客观实际和改革需要的认识不一定全面或准确:二是改革精神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发生损失和偏离:三是“所倡导的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差距;四是改革的动机来自于“上面”而非“下面”,幼儿教师被要求进行痛苦的“自我否定”,从而使改革可能遭遇幼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抵抗;五是改革投入的成本和实际的产出之间不相称。借助于各级行政力量推动的大规模教育改革往往投入的成本较大,但对实施阶段改革成效的监控与评估关注不够。

本来人们在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对这场涉及面如此之大的教育改革成效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这些判断都仅仅以主观之“我见”或描述性的经验事实为依据,就都不足以令人信服,也就无助于解决纷争。这也就是说,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结论都应当以实证性的科学研究提供的“事实”为依据。这是当前各国教育改革政策决策和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特点,以美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相关研究为例:关于全日制托幼服务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美国幼教界争论了许多年,但是最后还是依靠大量的实证性研究解决了纷争。研究表明。幼儿在园时间长短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于托幼机构所提供的看护和教育质量:关于“开端教育”项目的效果,在其实施的最初二、三十年里可谓众说纷纭。7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该项目对儿童后续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只有短期的积极效果。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则肯定了该项目对于缩小儿童入学准备上存在的种族和族群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美国联邦政府正是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决定继续和扩展该项目的:对于是否要普及先学前班(pre-kindergarten,接收3-4岁幼儿)一直有不同意见的争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进过正规托幼机构的幼儿的入学准备情况要比,由父母、亲戚、家庭托儿所照看的幼儿好,前者的人学准备测验成绩要比后

者高0.22-0.33的标准差。设在公立学校中的先学前班的儿童在入学时的表现比来自其他类型的托幼机构的儿童更好。这些研究结果为越来越多的州决定设立先学前班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决策密切结合的发展趋势。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关于“托幼机构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就为英国政府制定新的幼儿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政策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过去远离政策形成和决策过程的教育科学研究者现在越来越多地卷入到政策研究领域中,他们的任务不应是诠释政策,而应是探讨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和实际带来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政策分析与研究基础还相当薄弱。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今后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研究的关键阶段与关键问题

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过程可分为发动、实施和评估三个阶段。其中,实施阶段是决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阶段。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存在重设计、轻实施的问题。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教育改革实施措施的研究都较少,对教育改革的探索大多数仍滞留在对教育纲要、教育标准的解读层面上,大量的投资用于教育的规划、设计,但对于新教育计划付诸实施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则考虑得很少,究其原因,首先就是研究上的滞后,即有关教育实施的研究很少,研究者对实践过程中教师们遇到的困惑研究不多。在教育改革的实施阶段,班级教育改革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教师对待改革的态度和教师能否充分参与改革是影响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因为班级水平上的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的终端。研究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虽然应当关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四个不同层面:行政推动、专家引领、幼儿园执行、班级教育实践,但是幼儿园班级教育实践的改革应当成为改革成效研究关注的焦点。

在确定幼儿园改革成效研究的关键问题之后,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即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问题。一般来说,研究者会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一是纵向的维度,即对教育改革过程的起点状态与当前状态进行比较:二是横向的维度。即把教育改革倡导的教育实践作为期望的或“应然的”标准。把现实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作为“实然的”现状,两相对照发现其中的差距。从我国幼教界的研究现状来看,现在已经很难完整重现或真实地获知十年或二十年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状况,要作纵向比较与分析基本上不太可能(相关或类似的研究在过去也很少),因此,目前惟有第二种研究维度是可行的。在此。可以从以下角度开展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

一是文本传递过程中话语一致性分析。国家的政策文本经过层层传递,到最后会转化为实践者个体的经验文本。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传递过程中是否始终能够保持其原有的精神内涵?这可以成为研究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一个重要角度:二是不同主体对于改革关键概念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教育改革的精神或主旨往往集中体现在一些“关键概念”上。如“尊重幼儿”“主动学习”“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是体现我国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精神的“关键概念”。但不同的人(包括改革倡导者、专家、行政工作者、幼儿园教师等)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了解这种差异可以成为剖析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一个角度:三是倡导的“应然的”实践和“实然的”实践之间的差距分析。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在幼儿园班级层面实现倡导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把教育改革倡导的、“应然的”实践作为标准,去考察和评价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实然”状况,透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四是改革对幼儿园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研究。幼儿园教师既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也是幼儿园教育改革影响的主要受体。幼儿园教育改革对幼儿园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应当成为评价幼儿园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重要维度;五是改革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结果的影响研究。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终也就应当根据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结果来判断;六是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满意度研究。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合作伙伴。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知情和支持程度以及对于幼儿园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满意度,应当成为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研究的重要维度。

总之,“既问耕耘,也问收获”。有关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科学实证研究应当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了。这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下一步行动的前提,也是政府科学决策。制定更为合理、公正的幼儿教育政策,提高政府公共财政对幼儿教育支持程度的基础。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论文下一篇:小学生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