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产业范文

2023-09-14

加工贸易产业范文第1篇

摘 要:国际产业转移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如何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产品内分工的出现和全球价值链的分解,使得嵌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方式演变为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攀升。因此,我国要在战略层上充分重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力求突破跨国公司的结构性封锁以及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实现全球—国内价值链的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全球生产网络;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由于原产地利润空间的下降迫使企业实施对外空间扩张。二战后,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三波浪潮(见表1),每一次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得到了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实现了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但是,人民币不断升值、用工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和环境污染,尤其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以来高企的通胀使得中国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不断弱化,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困,东部地区适时提出“腾笼换鸟”措施。在此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即国际高端产业向中国东部地区转移以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转移的“耦合转移”态势。因此,如何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在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趋势

1.产品内分工是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国际分工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个阶段。虽然这三种方式目前都存在,但当代国际分工最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产品内分工(见表2),产品内分工是指将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和工序拆分到不同国家/地区,形成以生产环节、工序和区域为对象的跨国性生产体系。因此,产品内分工刻画了当代国际分工的基本层面从产品深入到工序的特点。产品内分工和贸易使得原来在同一个企业内执行的生产链条被拆分成很多不同的环节或工序(简称为价值元),一个企业可能只专业化于全球生产链条上的某一个价值环节,从而产生了生产过程的垂直专业化,即实现了价值链的分解。

在产品内分工的主导下,全球价值链被分解为三大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跨国公司一方面专业化于核心能力和关键性资源的培育,另一方面则通过业务外包,使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布局于最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并使位于不同区域的企业形成一张遍布全球的国际分工协作网络(即全球生产网络),每一个价值环节都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一部分,跨国公司由此而实现了价值链的全球性空间重组。比如日本马自达的MX-5跑车,在美国加州设计,在东京和纽约融资,样车来自英国WORTHING,总装在美国的密歇根和新墨西哥,电子部件在美国新泽西设计,在日本制造。此时,国际产业转移表现为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价值链跨区域重组,[1]价值链的全球性空间重组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推动了制造业的大规模国际转移。很显然,这种国际产业转移是产品内分工主导下的产业转移,转移客体不再是完整的价值链,而是已深入到生产环节和工序层面。

2.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演变为跨国公司推动下的“集群式”转移。跨国公司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目前跨国公司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控制着90%以上的国际投资额、60%以上的国际贸易额和40%的世界生产,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手。

跨国公司主导下的产品内分工使得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价值链的片断化和空间重组。[2]价值链的片断化和空间重组的结果,使得产业的地理集聚形成地方产业集群。这就导致了大区域离散小区域集聚的全球价值链地理分布特征,世界经济体系好比“一串串珍珠”,将颗颗“珍珠”穿起来的条条“金线”就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而这颗颗“珍珠”就是地方产业集群,[1] [3]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嵌入集群中的企业更多地只专注于全球价值链中的某一价值元,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一个企业的存在需要与之关联的大量企业和配套性产业并存,这就出现了企业的“抱团”流动,即产业的“集群式”转移。如深圳的产业较集中,便逐渐在东莞、惠州、珠三角地区聚集了一大批产业投资跟进。因此,当前的国际产业转移,不再是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形成了一个以跨国公司为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相互协调合作的组织框架。随着全球生产网络的扩张和产业的集群化转移趋势强化,世界各国经济的依存度日益提高。

3. 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是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知识化、服务化趋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总产值中服务业占比的不断提高。同时,服务贸易总量也迅速提高,2000-2008年年均增长10%,服务贸易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比重下降,新兴服务贸易如信息、金融、研发等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已从1990年的37.5%上升到2008年的 50.8%。[4]

与此同时,服务业也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跨国公司是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引领者,主要采用对外直接投资和离案外包等形式将服务业转移至国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4-2010年的7年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的近60%是服务业跨国并购,其累计总额达11575.1亿美元。其中,金融业是跨国并购最活跃的部门,占15.5%。

4.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趋势。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产业的划分标准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产业划分方式把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相应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也被定义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由于产品内分工的出现和全球价值链的分解,产业间出现融合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价值链中也含有技术密集型的生产环节或工序,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价值链中也有部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演变为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就要进行两个方面的产业升级,一是由低梯度产业向高梯度产业升级,即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二是要由现在的非核心价值元向核心价值元升级,即价值链升级与价值元升级。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结构的高级化,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将会越来越困难,同时也将逐渐呈现边际效益递减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因此而拉大。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初期阶段,其生产制造的产品还是物质商品,发展中国家可凭借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较容易地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高度化、知识化,发达国家的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网络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和规模要求,发展中国家要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不断实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际加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梯队,以加工贸易为开端承接了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得以不断优化(见表3)。

但是,对于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整合,如无得当应对举措,则有可能成为后发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持续滞后的陷阱。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全球服务外包的转移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据统计,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将达1.65万亿到1.8万亿美元。与国际上其他服务外包承接地相比,中国具有马来西亚、菲律宾、爱尔兰甚至印度等竞争对手无法相比的优势:一是拥有巨大的要素规模。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规模等;二是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巨大的市场规模势必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三是市场结构的多元性。包括地区、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结构多元化,将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范围经济效应。中国应该充分利用以上优势,把握机遇积极承接全球服务外包转移,加快本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通过吸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FDI),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金、技术等资源支持。跨国公司通过FDI的方式在全球布局,建立全球生产网络,其对外投资活动,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机遇。2000—2010年的11年中,中国实际使用FDI金额从最初的407.1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057.4亿美元(见图1)。外资的进入不仅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资金资源,同时也提供了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重要技术资源。

3.东部地区的“腾笼换鸟”措施为促进中国区域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希望通过“腾笼换鸟”措施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移部分不适宜的产业,腾出资源和市场大力发展高端工业和新型服务业。中西部应抓住机遇主动承接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

4.国际产业转移可能会对中国技术进步形成压制,导致中国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内分工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产物,不论将产品生产环节布局到哪个国家、由哪个企业进行加工,所生产出来的都是标准化产品。以技术标准作为控制手段,跨国公司和国际大买家(如沃尔玛,他们通常掌握了国际市场销售终端和品牌)形成了升级企业通向市场的结构性封锁。这就是中国通过加工贸易的途径难以摆脱落后陷阱和技术依赖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很多跨国公司都把研发总部设在了中国,会形成一定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效应,但当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影响到其自身的核心利益时,他们就会将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限制在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等环节,[5]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断点和隔离效应,其结果是中国加工贸易产业长期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低端和全球价值链的低增值环节。由于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较低,而由外商控制的产业链上下游,其增值收益是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的十余倍,中国加工贸易“微笑曲线”的弧底日益加深,反映了中国贸易交易条件正日益恶化,中国正在陷入加工贸易“微笑贫困陷阱”,[6]这种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不利于中国获得基础设施改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所需要的充足资金,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的推进。

5.国际产业转移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客体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及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开放的承接政策下,海外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污染密集型产业正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些产业的转入将给中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欠发达地区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

四、产业耦合转移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策略

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转型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因此,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要在战略层面上充分重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同时力求突破跨国公司的结构性封锁以及价值链的低端锁定。[3]中国应该抓住这次前所未有的产业耦合转移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大国优势,转向广阔的国内市场,构建能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的国内价值链,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升级,即:东部地区发挥其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着重发展核心价值环节(研发、设计、品牌等);中部地区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结合其自然资源和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侧重发展中间价值环节(少量研发、集成、关键部件制造等);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发展外围价值环节(原材料、组装等)(见图2)。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并不是要把各区域的产业发展限定在某种功能定位中,而是强调增强国内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联系,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探索产业升级新模式,提升本区域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这无疑是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国的大国优势,使传统的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模式”转变为“一头在外一头在内”的新模式。

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国内需求市场、技术条件、区域创新网络以及政府制度的各种条件的支撑。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拥有大国优势的中国,在拓展国内市场,构建国内价值链的同时,要辩证认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利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使自身经济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协调(见图3),促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注 释:

①本轮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下文所述,在产品内分工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全球生产网络,本文称该轮国际产业转移为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张立建.两次全球产业转移本质探讨: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角[J]. 统计研究,2009,(10).

[2]刘友金,胡黎明.产品内分工、价值链重组与产业转移:兼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大国战略[J].中国软科学,2011,(3).

[3]Amdt,and Kierzowski, Fragmenta tio

n: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M].Oxford:Oxford U0

niversity Press,2001.

[4]世界投资报告(2009)[EB/OL].http://www.fdi.gov.cn/pub/FDI/wzyj/yjbg/default.jsp.

[5]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1.

[6]许南,李建军.全球价值链研究新进展:俘获型网络的形成与突破对策[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

[责任编辑:孙 巍]

加工贸易产业范文第2篇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台海两岸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

摘 要:以台海两岸机电产业内贸易为例,对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关系理论进行论证。

作者:廖 玫 高莎莎

加工贸易产业范文第3篇

摘要:基于分析咸宁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认为咸宁市茶叶产业存在茶叶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茶叶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市场建设不足,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提出加大茶叶企业金融扶持力度;加大茶叶企业金融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咸宁市; 茶叶产业 ;茶叶贸易

咸宁产茶历史悠久,既是欧亚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中国青砖茶之乡、中国米砖茶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咸宁市是湖北省茶叶重点产区,其名优早茶综合整体水平居全省前列。“青砖茶”作为鄂茶重点打造的品牌,其茶汁味浓可口,香气独特,回甘隽永等逐渐深入人心,现已成为咸宁市特色茶产业最富代表性的名片。2009年,省政府43号文件中,《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茶叶产业是全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必须突出优势茶区的建设,其中重点建设的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区隶属于咸宁。

1咸宁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1咸宁市茶叶自然条件优越

咸宁市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降水量1577.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75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45~258天。气候土壤条件优越,非常适宜茶树的种植与生长。咸宁位于长江中下游东南岸,幕阜山北麓。咸宁所属的幕阜山名优早茶区,是湖北省四大重点发展的优势茶区之一。

1.2咸宁市茶叶产量增速快

截至2016年,咸宁市茶叶种植面积43.14万亩,较上年增加3.11万亩,增长7.5%。茶叶产量4.60万吨,较上年增加1.18万吨,增长19.8%;精制茶制造业比上年增长5.1%

在茶叶加工园区建设方面,依托茶叶种植区,加快形成青(米)砖茶加工园区、有机绿茶加工园区、高山红茶加工园区、出口精制茶加工园区、特种绿茶加工园区和茶叶深加工园区等6大加工园区。

1.3咸宁茶葉历史文化悠久

“万里茶道”是一条繁盛了近200年的国际茶道,这条茶道被俄国称为“伟大的茶叶之路”。在17世纪,它一度被称为是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湖北省咸宁市赤壁的“羊楼洞”小镇有着“小汉口”之称,它就是万里茶道的源头,从这里远销欧亚的“青砖茶”、“米砖茶”,享有“生命之茶”的美誉。同时,这条“万里茶道”拥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1861年由汉口港出口的茶叶达8万担,1862年为21.6万担,以后逐年增加;从1871年至1890年,每年出口茶叶均达到200万担以上。

羊楼洞村隶属咸宁赤壁市赵李桥镇,古镇繁华已去,曾经的茶叶贸易场所,仅尚存一条长近千米的明清石板街,成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街道两旁有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 100 多处,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该市坚持文化为魂,弘扬茶文化,打造茶品牌,繁荣茶市场,发展茶产业。

1.4咸宁市茶叶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中极具潜力

咸宁市茶叶有注册商标70多个,其中中华老字号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湖北著名商标19个、咸宁知名商标22个,有机茶认证企业11家。“川”字牌砖茶生产工艺于2014年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壁青砖茶、赤壁米砖茶、羊楼洞砖茶、咸安砖茶成功申请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省首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5年国际茶业大会是经商务部呈报、外交部审核、国务院批准举办的国际茶业会议。大会成为国际茶叶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活动和国际茶人定期相聚的交流平台。2015年国际茶业大会首次选择咸宁市赤壁承办,正是相中咸宁作为中俄万里茶道源头的文化影响力和快速蓬勃发展扩大的茶叶产业。美国、英国、法国、白俄罗斯、蒙古、加拿大、斯里兰卡等3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政要、使节和茶界领袖等100多人赴湖北咸宁赤壁市参会,在大会期间签约交易额达45.8亿元。

从2013年起湖北咸宁赤壁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青(米)砖茶交易会。会议着力为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和茶产业企业构建一个展销交易平台,推动有机产业和茶产业发展,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2016年,第四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青(米)砖茶交易会中,现场交易金额逾2000万元,签约项目资金逾38亿元。

不仅如此,咸宁市茶叶企业在权威性、知名性的名优茶评比中,也相继取得奖项,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在2015年,由中国茶叶学会组织主办的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大赛中,咸宁市五种名茶榜上有名。其中咸宁市汪大珍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汪大珍牌“罗针茶”、咸宁市华胜生态茶业有限公司选送“华胜雪禄”茶被评为特等奖;咸宁市芽旗香茶叶研究中心选送的芽旗香牌“温泉毫峰”茶、咸宁市汪大珍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汪大珍牌“碧香”茶、咸宁市横沟春华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横沟“春华”茶被评为一等奖。

1.5咸宁市加工产业已具雏形

茶产业发展离不开加工企业带动。2015年,咸宁市茶叶加工工厂面积达到了16.345万平方米,名优茶加工机械达到3000多套,咸宁市名优茶加工已全部达到机械化,脱离了过去的手工加工模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2.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咸宁市新增加了茶叶机械化生产线7条,促进了茶叶加工技术的改造升级。咸宁市基本形成了以赤壁为主的青(米)砖茶区、以咸安为主的名优绿茶区、以通城为主的出口精制茶区、以崇阳为主的特种绿茶区、以通山为主的高山红茶乌龙茶区的“一县一品”茶叶生产区域化布局。茶叶加工离不开相关的技术人员,咸宁市拥有相配套的一大批茶叶加工技术管理人员。

2咸宁市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

2.1茶叶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

茶叶产业包括有机茶和传统茶。有机茶茶叶的卫生质量标准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有机茶的茶叶市场前景好,茶园产出率高,质量较高,经济效益好,产出优势明显高于传统茶。

由于咸宁市茶园大多数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建园基础差,品种混杂,树龄老,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影响力咸宁市茶叶竞争力。茶园生产设备较为老化,加工过程粗糙,咸宁市茶产业结构还是以传统茶为主。虽然近年来,咸宁市在大力引进无系良种,开始越来越重视茶叶的质量,但是由于资金有限,咸宁市无性系良种茶园只占60%,和福建、浙江70.0%以上的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咸宁市茶园、茶山面积近2.1万公顷,但实际采摘有效面积仅约1.2万公顷,大量的茶叶被浪费掉,茶叶产业发展缓慢,茶产业经济效益低,茶叶产业链无法延伸的现状。

虽然咸宁市茶叶企业有注册商标的70多个,但参与质量认证的企业只有11家,这说明大部分茶叶企业没有对茶叶质量提高重视,也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没有参与质量认证就无法体现出企业的资质水平,也无法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2.2茶叶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

咸宁市茶园种植面积只占全省茶叶种植面积的6%,规模偏小。由于多为中小型茶业企业分散经营,且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紧密联合起来,而是各自为阵,业内品牌同质竞争,未能形成品牌整合效力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继而无法实现低成本优势。

虽然全市已拥有l0多个较为具有名气的名优早茶品牌,如中华老字号“赵李桥”茶场,“川”字牌中国驰名商标,“双狮茶叶”咸宁市著名的出口品牌,各企业也拥有自己的特色风格,有一定数量的客户渠道,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明星产品,没有形成品牌的合力效应。

龙头企业数量太少,继而无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缺乏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对现有品牌缺乏宣传力度,只在省内比较出名,难以提高全国茶叶的市场占有率,既没有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这样的家喻户晓,同时在国内外市场上也没有知名度。

2.3营销渠道不健全

目前,咸宁市的茶叶产业销售多以企业自产自销为主,茶叶的营销网络不健全,市场占有率相比其他

茶叶大省来说较低,竞争力较弱。

从咸宁市走出去的羊楼洞砖茶曾经深刻影响着中西文化交流,俄国曾是咸宁市羊楼洞砖茶的主要输入国。而今由于我国同类品牌的茶叶迅速崛起,如湖南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等,咸宁市羊楼洞砖茶也受到了来自同行业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虽然咸宁市茶叶拥有巨大的文化资源,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却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周边产品茶文化,茶旅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品牌宣传较为薄弱,因此咸宁市茶叶的对外贸易,还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合力整合资源才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得到长足的发展。

3对策建议

3.1加大茶叶企业金融扶持力度

做好茶葉企业的金融扶持工作,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拓宽茶叶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咸宁市茶叶企业的发展。

例如,咸宁市砖茶的特色是自然冷发酵,原料放在仓库里发酵的时间越长,口感就越好,价格也就卖得更高。对于企业来说,大量存储茶叶原料,既是质量考虑也是利润考虑。同时另一方面,大量原料的堆积,让茶叶企业资金周转陷入被动。在广东,可以用黑茶原料办理抵押贷款,但是咸宁市距离广东省路途遥远,运输成本过高,所以也无法解决茶叶企业资金瓶颈的问题。如果在咸宁市能用青砖茶原料或成品做抵押贷款,既存储了年份,又盘活了企业资金,就可以解决大多数咸宁市企业资金周转的问题。

3.2拓展营销渠道,鼓励茶叶企业“走出去”

鼓励茶叶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走出去”,充分借鉴福建省,浙江省的经验,设立“走出去”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抱团闯市场,拓展茶叶企业营销渠道。同时健全茶叶出口中介服务机构,完善补贴制度。

针对部分茶叶企业在出口时面临的农药残留量超标,细菌含量超标等质量检验的问题,茶叶企业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使其符合国际标准,鼓励企业进行国际认证,促进茶叶产品出口量的增加,提升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培育打造本市知名品牌

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着力打造“青砖茶”品牌,加强品牌的宣传力度,带动茶叶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引领效应。

加强区域内知名品牌的合力效应。咸宁市茶叶企业要想提高品牌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之路。要按照标准化的生产要求,提高茶叶产品的供给规模和质量。特别关注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本市龙头企业,积极对这些企业进行综合营销,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鼓励企业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继续开拓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欧等国外市场。

参考文献

[1]邱海蓉.湖北省茶叶生产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9).

[2]朱琳琳,雷该翔,李新华. 赤壁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茶叶加工,2016,(04):3234.

[3]赵中南,李大为. 建设茶叶板块振兴茶业经济[J].中国茶叶,2014,(08):67.

[4]姜康,江龙,陈琼,王文君,雷锐. 湖北省茶叶出口贸易技术壁垒研究[J]. 中国标准导报, 2016,(09):4850.

加工贸易产业范文第4篇

[摘要]外资并购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国汽车产业在外资并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本文主要对外资并购我国汽车产业所涉及的汽车产业的股权控制、品牌控制及技术控制等问题进行分析,从产业安全和经济主权的高度出发,对汽车产业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使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水平与汽车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相适应,使我国汽车企业在与跨国汽车企业的互动作用中,汽车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得到发挥。使我国汽车产业在自立型的发展道路上,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外资并购;产业安全;产业组织

[作者简介]李峻峰,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贸经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江西南昌330028)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新的趋势,外资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汽车产业外资并购趋势日益加强,几乎所有的世界著名汽车集团都在我国设立了合资生产企业,我国汽车企业利用外资额的迅速增长,表明近年来国际汽车资本对我国汽车企业并购速度加快。

一、外资并购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1 外资并购对我国汽车产业的股权控制分析。外商利用其资本实力一般采用投入大量注册资金或增资扩股等方式,迫使中方放弃多数股权或稀释中方股权比例,从而达到占据合资企业多数股权,控制国内企业,进而达到控制某些产业的目的。参见下表。

在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中,50:50的合资比例延续了20多年,以便维持表面上的分庭抗礼、利益均衡。但实质上。现在的我国汽车工业不论是在车型、技术、资金乃至未来的资本运作层面上都在受制于外资方,合资外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上起着主导作用。另一种情况是中方虽然拥有50%的股份,但中方合资方不止一家。例如东风悦迭起中方、外方的股权比例都是50%,但中方是东风集团和江苏悦达两大股东,外方只有韩国现代集团一家,这样外资就已经掌握了控股股权。跨国公司之所以追求控股权,主要是关系到技术的保密性问题。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的生命线,如何控制技术在企业内部扩散,是跨国公司最关心的问题。根据“所有权优势理论”,越是高新技术企业,外方控股欲望越强烈。反之,在一些传统产业中,特别是没有核心技术的产业中,引进技术在外方是否控股中并不起决定作用。

从我国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以及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来讲,政府所制定的汽车产业发展目标一直是建立一个民族汽车产业,包括自主开发能力、民族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国内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而要建立一个民族汽车产业就不能放弃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因为面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汽车生产企业,失去了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民族汽车产业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 外资并购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品牌控制分析。外资排挤国内汽车企业,抢占我国汽车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品牌控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但是一个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都没有,这与我国在当今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我们的汽车品牌几乎没有一个世界性的品牌,尤其是我们的汽车品牌在国内的影响力也是很有限的,目前国内的汽车市场正在进一步的被国外汽车制造商所吞噬。

品牌关系到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品牌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是否有自己的知名全球品牌,将成为我国汽车工业是否长足发展的重要标志。事实上,谁掌握了品牌,谁就掌握了市场。

我国的汽车工业在发展中,重视产品的生产,轻视产品的开发,自主品牌不仅数量极少,而且竞争力很弱。在汽车工业投资项目中,基本是扩大生产能力的项目,提高汽车开发能力的投资项目基本没有。没有自己的品牌,制造多少辆车都是别人的辉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曾经说过,中国要取得经济的成功,必须要有自己的开发能力和品牌,汽车工业要取得成功,也必须形成我国自己的品牌体系。

3 外资并购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控制分析。外资并购使得我国汽车特别是轿车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缩小了我国轿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轿车产品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外资并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育中国的汽车工业,而是为了占据我国广阔的汽车市场并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因此,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控制。主要是通过实施技术控制战略来实现的。外资企业一般不向我国转让处于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的技术,而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技术,一般都予以转让。外资企业通过这种延长技术生命周期的办法实现其技术控制的目的。“逆贸易导向型对外投资”理论和“雁行发展模式”,被西方投资者奉为“圣经”。外商对高新技术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严加封锁,这样在发展中国家“用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外资大量进入而又未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失去国内市场的风险。

二、保护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的对策

汽车产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中的支柱产业。在汽车产业表面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对外资的依赖,特别是对外方技术的全面依赖。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自主发展的民族汽车产业,我国的汽车产业安全的维护必须是在目前这样一个以合资企业为主的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摆脱对外资的依赖,实现内资企业的自主发展。因此,为确保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从产业安全和经济主权的高度出发,来对汽车产业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使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水平与汽车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相适应,使我国汽车企业在与跨国汽车企业的互动作用中,汽车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得到发挥,使我国汽车产业在自立型的发展道路上,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

1 从控制权方面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

(1)中方不应放弃股权的控制。股权比例虽然并不等于实际控制权的分配,但一定程度上还是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自主的汽车工业起到了保护作用。目前,股权控制的意义与其说是为了保护现有的合资企业中中方的权益,不如说是为正在起步的中方自主开发、自主发展的企业赢取培育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虽然这种保护是暂时的,但对于刚刚起步自主创新的国内汽车企业来讲尤其重要。

(2)企业品牌是企业的灵魂。受传统观念和落后的经营方式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品牌竞争意识方面普遍不强,一些企业因为品牌保护力度不够被挤出了市场。外资并购给我国汽车企业和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营优化资本结构。通过改制性重组,提高资本利用率,增强企业的活力,为品牌的诞生提供条件。

(3)坚持自主创新,并不等于完全否定技术引进。韩国的汽车工业最初也是花巨资从美国引进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是必然趋势,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无不依靠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生产技术的提高,

因此,必须放眼世界坚持开放政策,在自力更生的同时,尽可能地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把重点放在消化吸收上,既要投入比引进多得多的资金,又要投入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进行技术创新,使之先进于引进技术而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探索技术与资本有效对接,实现技术市场融资服务功能的创新。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应给予信贷和税收优惠,引导风险资本和资本市场向科技开发企业增加投资,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

2 优化汽车产业组织结构。外资并购,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产品结构得到改善,车型结构日趋合理,但汽车产业组织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加快汽车结构优化升级。扩大整车和零部件出口,提高国际贸易的竞争能力。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1)鼓励不同形式的竞争,优化市场结构。培育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在竞争性市场上,鼓励国内企业开展竞争,从而占领更大的国内市场份额,获得先发优势。

(2)建立和完善《反垄断法》,维护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不同产业各自有其最适宜的市场结构。所谓“适宜”,是指既可防止垄断,又可避免过度竞争。反垄断所反对和禁止的并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是其行为是否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是否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

(3)减少跨国公司实施策略性行为的可能性。通过吸引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投资,形成竞争或寡头竞争的格局,更容易促进跨国公司向东道国转让先进技术,从而缩小东道国企业同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促进国内竞争者的产生和市场竞争。

3 改革和完善政府规制。政府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微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干预或政府经济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一般认为,政府规制是对市场失灵的反应。当市场不能以有效的方式运行时,政府干预市场的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通过政府的执法行为,将使得市场经济运行有序化、规范化、使各个经济主体和合法利益得到保障,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

(1)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外资并购,必须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我国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鼓励海外企业进入,否则就会形成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冲击。

(2)推进实施国民待遇原则。在利用外资过程中,我国尤其突出的一点是超国民待遇与非国民待遇并存,大大偏离了国民待遇原则。按照WTO原则,海外企业和我国企业应该享有同等的政策待遇。

(3)规范外资并购法的程序。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外资并购审批制度,以防范和消除外资并购实践中所产生的诸多弊端,包括外资并购审批机构、审批标准、审批种类、审批程序等。

4 完善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的预警机制。我国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汽车行业产业损害预警系统”的运行,逐步对汽车产业进行全方位监测,为国家开展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和措施建议。

(1)提高对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的重视程度。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的建设,并建立起完备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我国的企业也应充分认识到建立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并建立产业安全预警机制,以制止来自国外的不正当竞争,规范国际贸易秩序,维护国内产业安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2)将产业安全预警机制覆盖到所有的进出口行业。尽快建立、完善我国以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为主要内容,符合世贸组织游戏规则的贸易保护措施。

(3)加强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的数据库建设。数据库中既要包括国内、国外相关产品的横截面、时间序列等数据,又要有具体的案例收集,因此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总结

在相当的时间内,如果没有国外汽车产业界的合作,我国汽车产业仍然无法走向自由王国。合作就要双赢,甚至让步,尽可能区别对待,讲究策略。对我国汽车产业来说,首先,要优化汽车产业的宏观环境,通过给予税额扣除、低息贷款、产业发展基金等措施,来鼓励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其次,要促进幼稚产品的出口,从政策上鼓励汽车整车出口战略的制定,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最后,还要加快《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关配套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诸如鼓励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形成的机制政策等,以达到提升我国汽车企业与跨国汽车企业对抗能力的作用。

加工贸易产业范文第5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在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本文在国际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江苏省1985—2011年进出口贸易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和格兰杰检验研究了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外贸分别是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VAR模型;格兰杰检验

一、引言

国际贸易给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商品、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江苏省作为我国的贸易大省和强省,充分利用沿海的地理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然而受外部需求收缩、人民币升值等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如何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结构从而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探究江苏省的外贸依存度与产业结构间的关系。目标是肯定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寻求通过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二、江苏省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征

1.江苏省对外贸易的现状和特征

江苏省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完善,正在形成方位齐全、层次多样、领域宽广的对外开放格局。

(1)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1985-2011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从19.87亿美元增长到5397.59亿美元,增加了272倍。从出口额看,江苏省从15.86亿美元到3126.23亿美元,增长了197倍。从出口增长速度看,江苏省出口的年均增速为22.54%。从进口额看,江苏省进口额从4.01亿美元增加到2271.36亿美元,增长了566倍。从进口增长速度看,江苏省进口的年均增速达到了27.61%。进口额、出口额及增速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2)外贸依存度大幅提高

外贸依存度通常表示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江苏省的外贸依存度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日俱增,进口依存度从1985年的1.81%增加到2011年的29.87%,出口依存度从1985年的7.15%增加到2011年的41.12%。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了明显增长。

2.江苏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近三十年来,江苏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总量来看,GDP由1985年的221.96亿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7603.62亿美元,增长了34.26倍,年均增速为12.71%。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

三、江苏省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外贸依存度Trade作为解释变量,选取第二产业比重2GDP、第三产业比重3GDP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外贸依存度Trade用江苏省进出口总额占江苏省GDP的比重来表示,以反映对外贸易对于地区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和出口比重能够代表对外贸易结构,选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反映产业结构状况。

本文运用EViews7.0软件,选取198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测算,数据来源于2000-2012年的《江苏统计年鉴》。

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大多数时间序列经济变量会随着时间呈现或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在对样本进行序列分析时,如果时间序列非平稳,那么对两个不存在联系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时会出现“伪回归”。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首先对各變量及其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首先考虑外贸依存度与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5.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

(1)外贸依存度与第二产业比重的VAR模型

判断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的方法有AIC值和SC值等信息准则最小。下表给出VAR模型从0到2阶估计结果的各种信息准则,用*标注出了最小的信息准则。

在第一个方程中,滞后一期和二期的外贸依存度前的系数分别为-0.0577和0.0685,且均在10%的水平下显著,表明滞后一期的外贸依存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当期第三产业比重就下降0.058个百分点;滞后二期的外贸依存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当期第三产业比重就上升0.069个百分点。在第二个方程中,滞后一期和二期的第三产业比重前的系数并不显著。

对VAR(2)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结果如下图:

当在本期给外贸依存度Trade一个正冲击后,第三产业比重GDP3在第1—5期为负,在第2期达到最低点,之后逐步上升,在第8期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步衰减至零。这表明外贸依存度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经市场传递给第三产业,先给第三产业带来的冲击作用明显且持续,先带来反向的冲击,然后带来同向冲击,也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因此对外贸易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钟昌标.外贸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效应.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第10期18-20页

[2]洪银兴.WTO条件下贸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管理世界,2001,第2期21-26页

[3]吴进红.对外贸易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国际贸易问题,2005,第4期134-139

[4]谢涓,廖进中.进口贸易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第9期105-108页

[5]王献伟.江苏省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实证研究,2008,第1-56页

[6]谢涓.对外开放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2012,第1-100页

作者简介:

王晓颖(1991—),女,蒙古,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研究生在读,江苏师范大学。

上一篇:家居装修下一篇:服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