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3-04-04

体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广大的体育教师在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对体育教学师生双边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作用问题的研究颇少。当代一些体育教育心理学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局限在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上,而且还潜在地表现在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上,非智力因素参与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效果。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问题,值得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和研究。

一、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塑心育人”作用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现阶段的生物学方面的改造,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要“塑身”,而且还要“塑心”,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态度、兴趣、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师生双方力争达到态度上的一致、兴趣上的稳定、认知上的协调、情感上的互应、意志信心上的相互激励等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除教师的自身努力和改善教学条件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心理世界的潜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学生的心理潜能是一种弹性很大的资源,它具有非常大的伸缩性,在短时间内就会表现出正负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非智力因素是构成心理潜能的释放与否和释放程度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只重视体育知识、动作技术的传授,强调对学生身体和智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必然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就不可能用较高的心理能量参与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不到心理上的快乐,不仅做不到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且还可能把学习变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

二、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动力”作用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行为不仅局限于智力因素活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并影响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和效率,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学生的学习效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是由三个系统组成的:一是由运动、呼吸、循环、神经等生理因素组成的身体运动系统;二是由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组成的操作系统;三是由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这三个系统是相互促进、交织在一起的,又是缺一不可的。身体运动系统主要表现在学生所掌握的动作技能和身体锻炼上;操作系统主要承担对各种知识、动作概念的加工、处理工作;动力系统对学习活动起着定向、推动、维持和强化等作用。体育学习活动就是在这三个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没有运动系统和操作系统,学习任务无法完成,没有动力系统,学习活动即不能发生也不能持续地维持下去。体育教学实践证明:稳定的兴趣、良好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振奋,并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身体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相反,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精神不振,并以消极、懈怠的态度对待体育学习,身体就不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态度而达到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动力”作用。

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内在潜能”作用

体育教学不仅是师生身体运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非智力因素活动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且更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兴趣、良好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的性格。非智力因素活动不象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那样容易定位、定性和定量,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内在的综合体验,并且它又是包含在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之中,是“看不见的”。不过,它具有巨大的潜能。这样,参与教学过程的不仅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师讲授内容的正式课程,而且还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没有明确规定的师生非智力因素活动的课。因此,教学过程存在着两种课程:一种是看得见的课程,即师生身体运动和智力活动的课;另一种是“看不见的课程”,即师生非智力因素活动的课。如图所示。

总之,体育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的身心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体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体育教师与学生除了语言交流外,身体接触最近、最直接,体育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高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与学生除了语言交流外,身体接触最近、最直接,体育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高低,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体育运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几乎所有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能从中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

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

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是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们不但要有强健的身体,广博精深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精湛的技术,而且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自身的客观要求。

1.人的素质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是按照生理——心理——社会的顺序发展的。这三类素质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在整体素质中生理素质处于基层,心理素质居中,社会文化素质处于上层。它们的性质不同,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心理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社会文化素质则是后天的。三者在素质结构中的作用也不同,生理素质是其他两类素质的载体,是素质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素质对其他两类素质起主导作用,决定着素质的发展方向,表现人的本质特征;心理素质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中介、桥梁的作用,具有较大的能动性,影响着生理潜能的发挥和生理健康,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

以上三类素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稳定角度看,结构越完善,整体的功能就越强;整体的发展,又要求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生理素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社会文化素质通过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完成,人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教育来实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都与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人们的心态正在发生着变化,各种诱惑影响、困扰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教育跟不上,学生的心理素质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就会损害人的素质结构。体育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因此,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赋予了高校体育教师新的任务和研究课题。

2.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教育是时代和体育本身发展的需求

我国现代教育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只重视升学率,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滞后。调查表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生与当代学生的各项素质、技能等相比,前者尽管受当时的经济、社会等条件制约,但是总体比后者在个人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更为全面,且承受压力的能力远远高于后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有些地方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让学生打扫卫生、参加劳动或者学习乐器等,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什么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创造力、竞争意识、个性等,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是大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除肩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教育外,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要素

1.扎实的基础知识

体育教师要多读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体育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去教育、影响学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要通过学生的身体语言等行为,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体育教师的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心理活动,要及时作出判断,体育教师就需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善于对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3.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体育教学以动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容易产生疲倦感。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积极的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品格。

4.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

学生的想象力普遍都很丰富,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方向、趋势等有预见能力,善于规划学生心理发展的未来,通过体育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体育教学面向全校学生,信息量大,因此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记忆能力,一方面便于随时提取体育教学改革所需的资料,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建立深厚的友谊。

5.较强的创造力和鲜明的个性

人的心理活动是最复杂、最多变的活动,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阅历、教育等不同,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要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创造力,就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如果体育教师深受学生喜欢,那么体育教师的精神面貌、文化涵养、品德、着装、语言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结论

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内容的主导,针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体育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等“对症下药”,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的生理、心理、教育学、医学等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样才能胜任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2]王元华.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其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2,(3).

责编:明 月

收稿日期:2007-11-27

作者简介:张原(1965- ),男,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体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繁杂而深奥的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成绩,需要具备多种因素,而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最大限度地使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我们之所以要研究教育教学管理,就是要用科学管理的理论体系武装管理者的头脑,使他们在管理工作上形成一整套实事求是、扎实有效的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体育教学管理是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中心环节,教学实施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怎样才能顺利地实施教育教学,是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体育教研组长是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首要人物,他(她)应该具备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体育教学能否安排妥当,按计划有效地实施,教研组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体育教研组长,首先要具备深厚的管理理论知识,这是管理实施的基础;其次是拥有渊博的知识,能普遍联系其他各科知识为己所用;其三是具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能够成为体育教师的楷模和形象代表;其四是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容纳各种不同意见,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且不计较个人得失,成为体育教师值得信赖的领导和朋友。此外,体育教研组长还应具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组织好本组教师的教研工作。教研组长要按期组织所有教师对正确的技术进行教研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教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力求让每位教师都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在实施教学中做到准确无误,精练讲解,准确示范。体育教研组长还要协调好本组与他组之间、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体育教师科学管理和正确施教提供良好的条件。

教研组长应具备多种能力,体育教师也应如此。因为教师才是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坚力量,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成败是由全体体育教师决定的。

体育课是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并按教育部颁发的统一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体育课自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直到大学毕业,并且每一学段都统一指定《锻炼标准》,还作了高中毕业生体育达标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高考,初中升高中加试体育以及公安院校招生加试体育的规定。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体育课的开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能力以及学会锻炼的方法。体育课要以实践为主,重视实际的锻炼,严格要求,严格纪律,同时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这些都是教育教学管理实施的依据。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教学管理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对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管理,可以通过制定和检查这两个环节来实现。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要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来制定,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是制定教学计划的根本原则和依据,任何计划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对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检查,除必须分析计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外,还要注意检查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为保证体育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在每学期开始或上一学年考试时,由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时将各任课教师的计划收齐,通过教研活动商讨这些计划的可行性,并制定学校的总体计划。个人的计划一定要服从学校的计划,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在制定计划时,教研组长一定要强调计划的科学性。现阶段,我国的普通教育已经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无论是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甚至课时计划都必须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

二、对教学实施的管理

对教学实施的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以教学工作计划的任务和要求为目标,并在教学中执行体育课教学常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模范。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灵活把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应注意保护差生的自尊心,有所进步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优生则加大教学力度,提高要求,发挥其潜力。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克服自满情绪,全面提高素质。对教学实施的管理,是最具体、最微观的管理,但也是最重要的管理,它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

三、检查与评定的管理

教育质量的检查与评定,目的是为了取得反馈信息,起着调整、控制作用。检查评定要有目的,标准统一,有关管理人员都应参加,采取各种形式、方法进行。为使检查评定的结果客观、准确、可靠、符合实际,管理人员可以制定检查评定的标准,对各种考试和测验的要求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比如,田径比赛要统一场地、距离,考试或测验可由教研组统考或统测。体育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由学校或体育组统一考试,可以起到互相了解、互相监督的作用,避免各自为政、无法评定。

四、对教学总结的管理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总结是对前期工作的回顾与分析,对正确与不正确、科学与不科学的肯定与否定。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总结的目的是使将来做得更好。因此,只有对教学总结实施严格管理,才能促进体育教学不断发展和成熟。

在各行各业都在研究管理策略以使自身进步的当今时代,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也会使中学体育教学得到提高和完善。中学体育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实践。科学、严密的管理将使未来的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体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心理健康是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的健康,高中生正值身体发育高峰期,也是良好心理形成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表现趋于成人化,表现得更敏感、更复杂、更强烈、情绪状态更为紊乱。近年来,学生学业负担过于沉重,升学压力加大,加之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造成高中生心理压力过大.长期的心理困扰使一些高中生出现偏激行为,体育教师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努力使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1研究目的

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给正处于心理形成和走向成熟的广大高中生造成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形成心理障碍,在几乎包括了人的所有活动的体育教学中,表现的也很突出。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压力、挫折,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生活充满信心,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阐述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以及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6所高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8个月的跟踪体育教学调查。并就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调节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实践加以研究。

3 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

3.2访谈法

访谈前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

4 结果与分析

4.1体育教学中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4.1.1先天的遗传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足

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不同造成学生间出现个体差异,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不足,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忧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还有的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自负自大不良情绪,由此导致多疑忌妒,心胸狭窄,不能够团结同学等表现。

4.1.2个体性格中的不良因素

性格始终支配着人的行为及其方式,高中生心理上处于“断乳阶段”而心理冲突多,情绪易起伏波动。这时的情绪常以极迅速、强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有的学生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而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动作时,又为了“爱面子”而硬撑去做,结果往往导致心理障碍。

4.1.3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是,社会环境,生活节奏快,竞争加剧,各种价值观的冲突,高中生无所适从,迷茫,产生心理错位;二是,家长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却不顾其能力与愿望,专制式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出其心理负荷而产生心理障碍:三是,学校环境,各级学校过分追求分数,各种形式的评比排名.过于偏重文化课的学习的现实,导致“校园人格”——自私、冷酷、内向、孤僻、自我过分膨胀,引起高中生心理严重失衡。

4.2体育教学中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4.2.1焦急紧张心理

焦急是人的自尊忙在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体验,那些易提心吊胆、惴惴不安、敏感而易受惊的心理,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焦急紧张状态。不敢做动作,即是练习了,也放不开,动作易变形,造成完不成技术动作而越发恐惧紧张,引起恶性循环。

4.2.2抑郁悲观心理

抑郁、悲观的情绪和忙境最基本的表现为“丧失”对学习、生活与娱乐失去兴趣,对前途失去希望,而对困难与痛苦失去办法,无力自拔,他人爱莫能助,对自己丧失正确评价等。

4.2.3偏执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过于敏感。由于个别老师过于严厉或训斥学生,加上学生处于情绪大起大落时期,伤害了学生自尊心,引起学生压抑、不满或反感,对立情绪迅速表现,有不安全感,易感情用事,师生关系紧张,产生障碍。

4.2.4孤独自卑心理

在活动中神情冷淡,练习消极,不合群,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生活在自我封闭之中,缺少朋友,受到其它学生冷淡,久而久之,更加自闭。

5 结论与建议

5.1体育教学中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体育活动可以调节身心,增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确立顽强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同时可以渲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丰富活跃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心理的挫折力和陶冶良好的情感。

5.2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景教育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为此,在“四自”基础上,努力实现“四生”,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自练习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5.3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老师上课应朝气蓬勃,态度和蔼可亲,讲解生动活泼,示范形象逼真,学生学起来不但感兴趣,而且会激励胆小怕羞的学生练习的勇气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更加接近和信赖老师,使师生关系融洽。其次,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自尊心,公平、平等对待学生,是消除师生隔阂的重要一环。建立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消除紧张、对立心理。最后,老师要适时并保持较高频率进行激励评价,提高积极性,严禁粗暴、带有贬意的评价。

5.4改革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夏天增加游泳和冬天增加越野、登山等教材、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味”教材为“有趣”教材。另外,体育课中要多讲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在需要时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翁华珠.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之我见[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85-87.

[2]陈焕夫.浅谈高中体育学科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分析[J].中国校外体育,2011(19):61-63.

[3]陈兵.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尝试[J]体育世界,2012(9):112-114.

体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因为涉及身体各部位的运动锻炼,如果相关措施不到位,会出现损伤拉伤等意外伤害事件,给体育教学正常秩序带来困扰。部分教师在当下社会各界关于中小学生身体安全集中关注的背景下,为防止各类意外事故产生,就会产生消极畏难情绪,因噎废食,主观简化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程序,达不到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针对该类情况,从学生主体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强化安全教育,切实做好意外事故的防范与处理工作,是当下初中体育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防范策略;安全隐患;健康成长

一、 引言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安全防范工作一直是科学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任何的体育项目都必须在确保安全措施到位的基础上再开展,这样才能确保师生的身体安全,保障教学的正常秩序。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危害是极大的,不仅会对学生本身的身体和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也会给学生背后的家庭、教师、相关的管理责任人带来长远的影响。针对极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事故,学校要全面认真地分析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以问题为导向,切实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多措并举,做好初中体育教学的预防工作,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 加强体育教学中意外事故防范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简明的理论指导,大量的身体运动练习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基本身体素养、体育技能、身心健康提升的教学课程。体育教学已成为必修课,当前的体育教学已经有了更加宽泛的功能延伸,比如增强师生互动,缓解学业压力,拓宽眼界,改善学习氛围等作用,体育课程也成为广大中学生较为偏爱的一门课程之一。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由于主客观原因等多重方面的作用,会有一些训练意外情况发生,有些较为严重的,就会演变为事故,这些意外事故既会破坏教学的相关秩序,又会给受伤同学留下一定的身心创伤,还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畏惧心理,甚至会留下心理阴影。在应对该问题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担当意识不强,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就搞一刀切,任意降低教学的难度,减少训练的强度,只让学生去从事简单的重复的动作训练,这样的做法尽管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十分不利的。第一,学生无法依照教学大纲要求掌握全部的相关体育技能,身体素质的提升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第二,长期在单一固定的训练模式下学习训练,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和懈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导致体育教学课堂的效率也会被逐步地降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第三,不利于长期的安全教育,学生都是在较为简单的动作训练环境下接受安全教育,掌握的安全防范技能有限,也没有过多的体育训练事故预防经验,缺少相关的应对策略,防范意识和水平都是在初级阶段,同时因为在日常的体育课训练中不会遇到较为高难度的动作,学生在安全事故方面也会产生麻痹大意,久而久之可能把原有基本的安全常识都会抛之脑后,让原有的防护能力也逐渐消失,安全教育适得其反。

由此来看,深入的分析造成初中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出现的根本原因,结合学生的實际情况,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促进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能力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

三、 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客观原因分析

(一)体育课程本身特性具有一定危险性

与比普通的文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侧重于身体本身的锻炼,在课程中,学生要调动身体机能因素,从事相应的运动项目,这中间就客观存在着一定的事故风险。比如人教版体育中的短跑、接力、立定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体育竞技项目,本身就会可能引发诸如摔跤、身体碰撞、器材撞击等客观的意外事故。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设计体育安全教学方案,做好演示和现场的指导工作。

(二)学生本身的体育素养存在差异

体育课程是要学生的身体内在潜能的进一步激发,各项身体器官要协调配合,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而在当前的社会条件和家庭背景下,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从小可能就没有被有效地引导,运动意识不强,身体素质也没有得到一定的锻炼,柔韧性、耐力、持久力、爆发力、协调性、灵活性等各类的具体身体指标也是存在较大不同。而体育教学中不同项目对于学生某个方面的身体指标能力的要求也是有层次区别的,比如体操就是对柔韧性要求高,如果前期的热身运动不到位,韧带拉伸没有打开,就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或者是运动事故。

四、 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主观原因分析

(一)有关主体在体育安全教学与锻炼中理念问题

有些教学实施主体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体育教学资源的投入上也是为其他学科让路,没有做到应投尽投,应保尽保,配备的师资力量、体育设施、知识资源都较为匮乏,在安全保障的投入上也是主要依靠召开会议传达落实,教师的口头教导等方式,没有全面开展体育安全训练的专业化培训工作,比如公开课、实训演练等项目,虽然让学生对现在体育锻炼的观念已经深入,具备了一定的防范意识,但是落实到具体的细节当中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在安全防范上的做法也是较为简单粗暴,对具有危险性的项目一律暂停,认为可能存在事故风险的环节一律省略,这样的做法是不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建设性的。家长主体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程本身的运动风险特性,对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出现的所有意外情况都简单地认为是教学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也没有鼓励学生去主动了解体育教学的安全事故,切身去尝试防范和化解各类运动事故,只是一味地尽量避免可能出现事故的体育运动,这样的观念传导给学生之后,就会进一步地加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畏惧心理,不敢大胆开展体育锻炼,这种消极和畏惧的心理在实际的事故应对当中是极为不利的,它会让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而无法有效地采取手段来规避可能发生的事故,当事故来临时,也难以灵活应对,把事故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二)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了较大改变

初中学生正在青春期的快速发育阶段,这时的身体和心理都呈现出了一定的集中特点,比如男生的斗争欲望和求生欲望更强烈,更喜欢在异性面前展现其优势,探索欲和求知欲在不断上升,加之当前的媒体技术发达,很多运动比赛项目被学生熟知,一些较为美观的动作容易被学生拿来模仿,如果操作不当,就会产生体育运动事故。同时学生之间的嬉笑打闹也更为频繁,初中时期学生的体力、爆发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一些体育活动中,学生之间有故意破坏等行为的发生,也可能会造成较大的运动损害事故。这时教师就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做好体育运动安全常识的普及,让他们具有规矩意识和敬畏意识,更好地约束日常的行为,做好身体保护。

(三)教师安全防范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重要主体,教师是实施体育教学安全防范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防范的核心角色,因此教师的体育素质和安全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安全防范总体水平。在当前,部分体育教师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对体育意外事故的预防、教育、处置等方面的学习大多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行实践操作,记忆不深刻,领会不到位。进入工作岗位后,因为采取了因噎废食的教学理念,很少遇到一些安全事故的实际案例,也很少进行模拟的演练,这样体育教师在安全教育理念、方法、技巧和实操能力方面都较为薄弱,不能起到规范的示范带动,就会让学生陷入两难境地,尽管想尝试更加丰富新奇的体育项目,但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就可能会铤而走险,独立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没有全面到位的安全防护指导,更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因此教师要把风险的可能性都归集到校园之内,要有责任担当意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做好体育教学,促进其身体素质的健康全面有序提升。

五、 初中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规防范和应对策略

(一)牢固树立全面安全意识,做好体育课程准备工作

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牢牢把安全意识放到首位,一切的体育教学工作都要经过安全性的分析和评估,再开展相应的体育课程教案的设计。在课程开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第一,要对体育教材内容有全面的掌握,对于具体的训练项目存在的风险点要做好梳理和登记,并一一的制定好防范的预案,包括理论知识认识、前期的预防性动作、训练当中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等内容。第二,要审慎控制训练的强度,对于一些对抗性的训练,确保在学生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以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足球课程为例,里边涉及了防守进攻的技巧,还有射门和守门的方式,而在一些较为激烈的防守动作实施上,比如地面铲球这种动作,就很容易对带球人造成腿部、脚部的伤害,而教师就要提前告知学生这类动作的危险性,并进行全面的演示,教师可以在铲球训练时,让学生作为防守方,教师作为进攻方,或者进行角色互换,这样就会避免双方都缺乏一定的防护技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第三,要对一些常见的突发事件做好预案教育,比如在运动中出现了流血、抽筋、骨折等外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应对程序,包括的预先处置、呼救教师、拨打急救电话等,做到有备而无患。第四,要检查场地设施,比如在田径运动中,应当对塑胶跑道进行清理,做到平整无杂物,在足球训练中,应当划定隔离线,让观看同学在隔离线以外,防止被砸伤。在单双杠训练中,要对连接部位的紧实度做好检测,防止在使用时脱落而发生意外。

(二)开展有效的体育安全防范教育培训

要做好学生和教师两个重要主体的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培训工作。对于教师来说,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和课后的灵活培训,通过展开专家讲座、教师讨论、观看体育安全教育片等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培训内容的丰富度,提高培训的效率。可以针对教材内容,把每一堂体育课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以及应对方法都以视频或者是动画的形式导入教师的教学辅助信息化平台当中,供教师在上课之前观看,一方面是能够在学生开展动作训练时做好保护和防护,另一方面也能够把学生应当了解的基本防护尝试教给他们,让其提前做好准备。在实践技能的培训上,要着力提升教师对于体育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让教师可以在实际课程开展时,了解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通过动作演示、给学生下达动作指令、安全小提示等方式,做好风险的预防。同时在学生做动作的过程中,要实时关注,做好保护,一旦发现学生动作错误,可能会发生意外,就要进行干预,把意外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

对于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培训要体现在教学的环节的内容充实上,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划分,通常包括了准备阶段、组织阶段、实操阶段。在准备阶段,要监督学生充分进行热身运动,以身体的活动来促进身体状态从静态转为动态,情绪和心理也被进一步的调动和激发,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一些运动型损伤,比如韧带拉伤扭伤、膝盖关节受损等。同时要给学生传达训练项目中的潜在风险点,让学生提前去学习练习一些保护性动作。在组织阶段,教师要强调训练的纪律规则等内容,做好规范动作的演示,并从分解动作开始再逐步地连在一起形成了组合动作,而后指导学生去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进行实践。在实操阶段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外在状态,比如呼吸频率,脸色状况、精神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配备心跳测量仪,让教师实时监控学生的身体状况,如果有倾向性的问题,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要重点对“最后一次练习”防范,它是伤害事故的多发点。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因其年龄因素,在身心发育上具有一定特点,这就为体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因此相关主体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培训指导、转变安全教育观念等方式,切实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促进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參考文献:

[1]罗英梅.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防范与研究策略[J].内江科技,2014(3).

[2]李亮.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应急预案[J].中国学校体育,2016(3).

[3]吴玉霞.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策略[J].发展导报,2018.

[4]顾亚明.长春市初中生体育课伤害事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7.

[5]李柏成.莫松柏.赵向荣.梁金霞.对体育教学运动伤害的分析[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2018.

作者简介:冯常燕,福建省建瓯市,福建省建瓯市吉阳中学。

上一篇:小学生心理论文下一篇:心理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