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范文

2023-10-30

地质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油矿地质学;实践教学;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训练

实践教学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在实践教学、实验经费投入、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面对新形势,高校如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课程组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从教学条件、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果显著[3,4]。《油矿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重要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1953年建校以来,一直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重点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的传统和特色课程之一[5]。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油气田地下地质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了解所学知识在油田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油矿地质学》课程设计三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即专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训练、油田现场实习。其中,专项技能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综合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油田现场实习主要增强学生对油田生产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油田生产实践融会贯通。

一、注重课内专项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训练为油矿地质学课内设置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内容由七个相互独立的单元组成,包括井斜水平投影图的编绘、岩心录井图的编绘、地层对比、油层对比、断层面图的编绘、地下油层构造图的编绘、油田构造剖面图的编绘,包含了油田实际生产和研究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油矿地质基本技能。对于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安排在制图室内进行,教师提供训练(课内作业)素材并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作。由于作业材料为油田实际的第一手资料(测井图和地质资料),这就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在做作业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涉及课程内容以及操作方法中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过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组长按专项内容轮流担任,组长协调各组员的工作。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实际资料分析与编图工作,同时学生之间要互相检查和验证自己的分析结果,使每个小组最终能够提交准确的分析成果与完善的地质图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考核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个人完成的地质数据(资料)分析的准确性(占实践教学成绩的70%)以及最终所提供图件的地质合理性与规范性(30%)。

二、深化课程综合训练

课程综合训练(即“油矿地质大作业”)为单独设置的实践环节,主要采用研究式教学方式。与课内专项技能训练有所差别的是,课程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对实际工作区进行综合地质研究,包括地层对比、构造分析、沉积储层分析、油气层分析、储量计算与评价等,并编制相关图件(如地层对比图、顶面构造图、砂体等厚图、沉积相图、有效厚度等值线图、油藏剖面图等)、编写研究报告,制作汇报多媒体、进行口头答辩。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小组组长负责任务的安排与协调工作,整个小组团结协作,在教师指导下对工区进行油藏地质综合研究,完成整个地质分析和图件编制,并编写出系统的地质研究报告和汇报多媒体;最终,由各小组推举一位或两位成员进行成果汇报并进行集体答辩。这一方式可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素质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观念和协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成绩考核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为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分析数据、总结报告、成果汇报与答辩情况评定小组成绩,这一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二,各小组组员根据每个人对作业的贡献以无记名互评的方式评定各组员的分数,这一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三、强化油田现场实习

为配合《油矿地质学》课程理论教学,增加学生对油田开发生产流程、油气田地下地质资料录取、油气藏地质研究各环节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大港油田油矿地质实习基地已被列入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行列。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通过油田现场实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实习内容包括录井过程认识、岩心描述训练、不同类型的井别、注采井网、地球物理资料录取、综合地质研究认识等。最后,每个学生根据参观和实践的内容,编写实习总结报告。教师根据实习总结报告评定成绩。

课程结束后,课程组所有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总结教学经验,修正和补充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改善教学效果。同时,召集学生进行教学反馈,对专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训练及油田现场实习中残存的问题以及期末考试的试卷进行详细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这已成为我校《油矿地质学》课程的特色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通过课程建设,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了一套理论教学(油矿地质理论与方法讲授)—专项操作训练(油矿地质基本动手能力训练)—课程综合训练(油矿地质综合能力培养)—油田现场实习(油田生产环节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创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好评。2006、2008和2010年,该课程分别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2010年大港油田油矿地质实习基地被评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配套的实习教材已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我校教师负责编写的油矿地质作业指导书已列入普通高校石油规划教材行列,课程团队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石油、石化领域人才培养创建优质教学平台。

致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孙思敏、李海燕、徐朝晖、刘钰铭、李宇鹏等老师在油矿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刘辉军,李文军,方波,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2):130-132.

[2]刚健,张国琛.强化实验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08,(6):51-53.

[3]周乃新,姚郁,杨桅.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38-140.

[4]李潍莲,陈冬霞,吴欣松,等.加强“石油地质学”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9,15(1):101-103.

[5]吴胜和,徐怀民,吴欣松,等.“油矿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0,16(1):32-35

基金项目:本文由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油矿地质学”、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大港油田油矿地质现场实习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教学骨干教师项目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岳大力(1974-),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藏开发地质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国家精品课程“油矿地质学”主讲教师。

地质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应用

引言

地质勘察是通过测量、物探、钻探、试验等方式,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现阶段,新仪器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等不断涌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工程勘察带来了崭新的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现代工程勘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工程勘察中,因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接连不断,有的会延误工期,有的会造成工程事故,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面对日益突出的地质问题,以及地质灾害本身所具有的机理复杂、分布广泛、后果严重等特征,深入了解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在现代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建筑物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等达到安全、经济和合理的标准,最大限度地使建筑物的场地、结构、规模、类型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相适应。对于工程地质勘察而言,它是充分认识客观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的一个过程,需要遵循由区域到场地、由地表到地下、由一般调查到具体问题的研究、由定性到定量评价的基本原则,认真调查并分析地质勘察的场地,从而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二、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

地质勘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揭示地质构成;其二是提供土体的力学指标。一般来说,地质构成决定着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处理方案的选择,而且力学指标对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影响较大。众所周知,地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依靠钻探勘察工作,再加上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场地是唯一的,这一切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勘察成果缺乏可比性。因此,作为建设工单位,选择一家操作规范、专业技术较强,且能够提供勘察成果的优质地质勘察单位至关重要,它对于建设工程的顺利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工程的质量

在现代工程勘察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迫待解决的问题。

1.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缺乏针对性,手段落后;

2.在地质分析工作中,其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3.报告中的基本地质条件含糊不清,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不明确,有问题遗漏;

4.有些地质报告缺乏地质结论,甚至先下结论,后进行地质勘察等等。不难想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阶段性工程审查难以一次性通过,以至于延误开发时机,要么是通过了审查,却留下了隐患,危险性较大,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在现代工程勘察中,只有科学地进行地质勘察,才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确保地质构成与施工相符合

当前,我国许多工程地质勘察缺乏监管,首先,在工程的前期,需要由建设单位选择勘察单位,但是大多数建设单位的专业知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地质勘察的重要性,以至于所选勘察单位的资历不高,勘察技术落后。其次,由于地质勘探属于野外作业、土工试验和资料整理的类别,只能由勘探单位独自完成全过程,而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钻孔、孔的深度、土样、土工试验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漏洞。此外,在现代工程地质勘察中,严格审查施工图和地质勘察成果也至关重要,只有科学合理的地质勘察工作,才能确保地质构成与实际施工相符合,以便精确地判断力学指标。

三、基础地质工程中地质勘察工作的应用探讨

(一)基础地质工程研究阶段地质勘察的应用

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勘查是应该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工作,首先应评估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的相关施工条件,主要包括研究地质工程强震场地效应,确定地质断裂位置等,其次应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危害给建筑工程施工带来的威胁,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的不良情况,判断出因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因素给建筑工程带来的危害,为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建设方案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的防害水平。其三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工程施工场地的选择,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性灾害的防控力度,对建筑工程项目地基性质较差地区,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灾害的发生。第四应全面收集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资料,收集资料应包含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建设区域图,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建设用途、类别及结构,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场地地质变迁史等内容。

(二)基础地质工程初勘阶段地质勘察应用

勘探内容主要分为地下水勘察、岩土勘察及场地勘察三部分,其得出数据能够为基础地质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确定地质承载力,使检测地质变形工作更加方便、高效。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初期首先应勘察地质构造,分析施工场地地下水冻深及埋藏位置,准确判断岩石特性;其次应查明基础地质工程的地质类型、形成因素、适用范围等内容;最后应根据勘察数据分析工程建设的最理想位置。初勘过程应优选勘察位置,划分基础地质工程建设垂直分界线,布置勘察点,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地质变化,对多变地带应加大勘察力度,密布勘察点,使勘察点成网状分布。还有就是应安排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研究施工场地水文地质类型,并应确定其补排条件,测量实际水位,观测施工场地水文地质的变化情况等。

(三)基础地质工程详勘阶段地质勘察应用

基础地质工程详勘阶段的重点工作是评价土地特性,应从建筑地质分区、处理方法、形式、不良地质危害防害及降水影响等角度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勘察意见,勘察工作具体要求应首先查明地质特性,地质范围、形成地质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等,最后根据分析数据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方案。其次应对基础地质工程周边各层地质类型进行分类,作出分析报告,以此确定工程地质的承载力及稳定性。最后应根据相应地质变形参数对基础地质工程变形特点进行预测及评估,并应认真勘察施工场地的地下水分布情况及其埋藏深度,根据地下水位情况判断相应地下水变化幅度及其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

除此之外,勘察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勘察点,应密切观察各勘察点变化情况。在数据测试或取样过程中,相应底层结构数据应归整到一起,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地基设计的需求,试验时应严控受力层范围,当土层出现不均匀沉降時,应适时增加测量数量和取样数量,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基础测量及采样工作的精准性,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基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收集资料过程中,基础地质工程施工的核心条件就是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基础稳定,主要表现为施工地基承载力、强度符合工程建设需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勘探人员必须确定地基基础类型及其预埋深度,综合考量建筑工程项目基础的抗变形能力,通过测量建筑工程基础地质的沉降量预测控制地基变形的有效举措。

结束语

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与建筑物的安全和工程造价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基础地质地勘技术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精通业务,做好经济和技术评价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地质勘察水平。与此同时,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广大地质勘察人员必须加强对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视,正确评估因地下水作用所引起的工程危害,并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充分发挥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勘察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骁.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与建设适宜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2]李为乐.遥感与GIS技术在山区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3]刘树惠.基于工程约束的地质勘察(查)图形库设计与管理[D].中国地质大学,2009.

[4]郑海中,彭振斌.地质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其风险表现[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01:105-108.

地质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环境;灾害;突出;严重;问题研究;分析

1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突出和严重性

我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极为突出和严重,而且有日益恶化之势。例如我国在经济调整增长的同时,灾害的损失也日渐增大。1989年,灾害损失525亿元,1990年为616亿元,1991年达105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如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增长1990为17.33%,1991年高达70.45%,问题严重,不容忽视。

要把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工作看作是创造财富的工作,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矿勘查工作相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调配是今后我国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此外,地下水日益短缺,水质不断下降,过量开采还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土地利用不当,带来了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漠化问题。一些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对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要围绕重要经济区和国土整治区、重要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重要交通干线和重点矿山,开展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减轻地质灾害、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加强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生态效应与系统控制,为人类健康与发展农业服务。

2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研究分析

由于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突出,除继续密切结合国土开发整治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完善地质环境区划和区域评价,加强发展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控—预报—减轻系统以外,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2.1 干旱地区水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1/4以上,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部、宁夏等,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这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飞能源和气候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工矿业发展潜力比较大,但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问题。因此,加强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具有开发西北超前的战略研究意义。

2.2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试验基地研究 我国西南六省岩溶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联片裸露岩溶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然而近年来石漠化发展速度很快,生态恶化,人民生活贫困,是我国当前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甚至还会威胁到长江、珠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和发展。西南岩溶地区又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沙漠、红壤土、岩溶)之一,过去国家对其它三个类型的研究,已有较大持续的科技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对它们的治理。但对岩溶区,仅“六五”期间组织过一次以治水为主题的攻关,而在基础问题上无重大投入。

为了尽快改变岩溶山区落后面貌,要在这一地区选出的基础问题和应用问题开展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治理试验基地研究,为岩溶石山治理、资源的合理评价开发、促进西南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对全区乃至全球岩溶石山治理都可起示范作用。

①岩溶地区四层圈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碳、水、钙及其它元素环)。②西南岩溶石山的形成演化与人地协调发展关系研究。③岩溶地区资源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④岩溶生态系统的类型、展布规律与经济开发关系。⑤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条件飞机理和演变过程。⑥岩溶石山区人口、粮食、环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2.3 东部沿海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窗口,近十几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经济区域。但是,不能不看到,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灾害的激发,自然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只有零星的地区发生海水入侵。随着沿海开发,大量超采地下水、海水入侵范围不断扩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沿海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北方城市尤为严重,如胶东湾海水入侵速度已从每年数十米增加到每年401米,入侵范围达627平方公里。海水入侵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更加剧了水荒。同时,使大片土地变成盐荒地,仅山东莱州地区因海水入侵造成的工农业损失累计就高达50亿元。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另一灾害是地面沉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近20座城市出现地面沉降,上海、天津两城市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263厘米左右,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肖山地区已发展成数千平方公里的沉降带,沧州、保定等地的城市地面沉降达200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使一些民用建筑破坏,地下管道断裂,加大了海水入侵和内涝积水的危害。

人工采砂、淡水截流、乱采乱挖珊瑚礁和砍伐红树林造成海岸的侵蚀,如海南清兰港沿岸,近十年来海岸线后退了150~200米。海岸侵蚀使海岸建筑、土地资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威胁到港口、码头的安全。

在我国海岸带上的一些城市、港口、海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有的地区甚至相当严重,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污染不仅给渔业、盐业、旅游业造成损失,而且诱发赤潮灾害的发生。近年来,我国赤潮发生频率增高,每年数十次,给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带来破坏,也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沿海地区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日益增长的势头。据统计,由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不足1亿元,8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5亿元,1992年则高达100多亿元。在某种程度上,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开发正显加速发展态势。而我国海岸带从北向南跨越了不同的古板块,地质环境相当脆弱复杂,一旦遭到破坏,要花很大财力和物力才能恢复。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加强对沿海地区开发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的法规体系,处理好资源、环境和建设的关系以外,要加强对该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的研究程度,力求控制重大地质灾害的突然发生和严重危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发展规律,研制和推广主要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的监测、防治技术。通过这一地区的研究,为全国各地区环境、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为减轻地质灾害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2.4 地表过程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最近国际地科联为了参与并推进《21世纪议程》的开展,成立了环境规划和管理地质学专门委员会(COGEOENNIRONMENT),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众和决策者对地学在有效地管理和保护环境及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最近,该委员会向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开展《地表过程与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建议,作为地科联参加持续发展工作的一个项目,以便在国土利用和规划中发挥地质学家的作用。

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地表过程对土地状况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可以限制或增强土地利用变化和工程建设的可能性。据国际地科联主席W.S?法伊夫(1993)研究,全球表层土壤的年损失率达0.7%,水土流失产生严重地质生态后果甚至已超出粮食供应本身的问题。我国不少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日趋严重,不仅使土壤厚度变化剧烈,而且造成土壤养分降低,土质变差。为了协调和持续发展,我们应从对各种地表过程研究入手,并定量评价水土流失现状,进而提出地质上的治理措施和方案,以便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土地能为人类的繁荣和社会发展而得到持续的发展。

2.5 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研究 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集居密度不断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人口由0.6亿增加到2.2亿,城市废物迅速增长。据1985年粗略统计,仅我国城市垃圾量年产已达5188万吨,其增长率超过10%,预计现在年产量已达到1亿多吨。我国城市废物排放量大,而且集中,不但至今基本上未得到妥善处置,而且其数量有大幅度增长趋势,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此外,我国核废料的安全地质处置,特别是高放射性核废物的安全隔离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地质学家要与其它自然科学家一起,研究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技术和方法,实现废物的安全处置。

2.6 化学定时炸弹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协调人地关系,探讨人地作用机理,揭示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成为维护人类继续繁荣和不断发展的关键,并开始成为人类认识地球新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根据最近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人类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所引起的环境剧变,特别是化学定时炸弹效应,不仅超过自然变率,而且已危及到人类本身的健康和生存发展。许多专家认为,当今人类疾病90%以上与微量元素有关,许多疑难绝症和大面积的地方病都与人体微量元素失衡有关,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只能由体外汲取。因此,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对人类生存的健康至关重要。对它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处于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环境突变问题都极为突出。为此,建议从地球化学、生态学、水文学、医学与社会学综合研究入手,通过对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口向与约束,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过程与机理,全球与区域水系统循环机理及人类对它的影响的研究入手,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健康的效应。

地质学范文第4篇

2.矿坑涌水量:指矿山开拓与开采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涌入矿坑的水量。 3.地下水动态: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4.地下水均衡: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量的补给与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

5.地下水污染: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

6.岩石的区域含水性:是指某种岩石中地下水的分布广泛程度和有水地段的平均富水程度一般以水井在某一降深下的出水量表示。

7.补给量:指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以各种形式和途径进入区内含水层的水量。8.储存量:指赋存于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

9.成垢作用:当水被煮沸时,水中所含的一些离子、化合物可以相互作用而发生沉淀,并依附于锅炉壁上,形成锅垢的作用。

10.脱硫酸作用: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使硫酸根离子还原为硫化氢的作用。

11.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一定条件下,颗粒吸附地下水中的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化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12.允许开采量:指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取得的水量。 13.矿田:指处于同一地质构造、同一成因的全部矿床。

14.均衡区:指均衡地段、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的含水层。

15.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

1.水文地质物探的任务是什么?答:9.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基本任务

确定它们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厚度和产状;②通过物探测井方法准确地确定含水层的厚度、深度、富水程度、咸淡水界面位置,或测定某些水文地质参数及完成某些水井工程探测任务。 2.水文地质研究包括哪几个步骤?(完整)答:(1)收集与提取信息;(2) 将信息加工组织成一个反应所研究系统本质的概念模型;(3) 建立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4)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5) 经过检验后的数学模型可用来模拟系统未来的行为(预测),或者求解采取不同人为措施时系统的响应(决策模拟)。

3.电测水位计的原理及种类?答:原理:使用时,当探头接触水面,水与导线构成闭合电路,即可发出信号,据此便可确定水位。种类:表式水位计、音响水位计、灯显式水位计等。

4.影响溶滤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哪些?答:(1) 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2) 岩土的空隙特征;⑶水的溶解能力; (4) 水的流动状况。

5.防水措施有哪些?答:⑴治理污染源;⑵补救措施;⑶堵截措施;⑷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处理。

6.矿床开采通常分几个步骤?答:⑴开拓:指从地面到矿体开掘一系列的井、巷;⑵采准:是采矿前的准备工作;⑶回采:指从采区或矿壁中大量采出矿石的生产过程。

7.抽水试验的目的和任务?答:目的:获取水文地质参数,评价水文地质条件,为预见矿井涌水量和评价地下水开采量提供了依据。⑴直接测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和评价井孔的出水能力;⑵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⑶研究井孔的出水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及其与抽水时间的关系,研究降落漏斗的形状、大小及扩展过程;⑷研究含水层之间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以及地下水补给通道和强径流带位置等;⑸确定含水层边界位置及性质;⑹通过抽水试验,为取水工程设计提供所需水文地质数据;⑺通过开采行抽水试验,直接评价水源地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8.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一般包括哪些内容?答:

一、序言 主要包括调查工作的目的任务,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调查阶段,投入的工种和工作量,工作概况,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

二、区域自然地理 ⑴地形⑵水文⑶气候⑷经济概况。

三、区域地质条件及地貌 ⑴地层:由老至新介绍各时代沉积岩的地区分布、产状、岩性、结构等特征,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各层间的接触关系和所含的化石。⑵构造⑶岩溶发育规律⑷地貌。

四、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⑴阐明区内含水层系统的特征⑵探讨区内各种地质构造的水文地质条件⑶概述区内各主要含水层中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⑷地下水的动态特征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

五、地下水资源评价 ⑴地下水质评价⑵对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进行水量评价。

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七、工程地质评价。

八、结论与建议。

答:①查明地下水动态的变化规律、形成原因和动态类型;②测定地下水的均衡要素,确定含水层的有关参数,确定含水层之间及含水层与地表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③水均衡分析计算,阐明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量;④预测地下水动态的变化趋势,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依据;⑤有关水文地质基本理论的研究和验证;⑥地震预报。

10.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过量补充)答:①土壤的此生沼泽化;②土壤盐渍化及地下水的咸化;③洪涝灾害。

11.地下水动态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影响)答: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和生物等;人为因素包括:开采、排除。

12.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答:①水均衡法;②相关分析法;③开采抽水试验法;④解析法和数值法;⑤补偿疏干法;⑥地下水水文分析法。

13.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过量开采)答:①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②地面沉降;③地面塌陷;④地裂缝;⑤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

14.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①雨水淋滤堆放在地面的垃圾与废渣中的有毒物质进入含水层;②污水排入河湖坑塘,再渗入补给含水层;③利用污水灌溉浓田;④止水不良的井孔;⑤废气溶解于大气降水,形成酸雨,也可补给污染地下水。

15.地下水简分析的项目有哪些?答:简分析,其目的是一般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分析项目包括:温度、色度、嗅、味、浊度及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游离二氧化碳、PH等。

地质学范文第5篇

2.岩土工程分析思路(1)分析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过程,作出定性评价。(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利用各种参数和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作出定量评价。(3)明确两者之间作用的强度或岩土工程问题的严重程度、发生发展的进程,并预测工程施工过程中和造成以后这种作用的影响,作出确切结论和 评价,提供设计和施工时参考,共同制定防治措施方案,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消除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3.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1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2勘察与取样3原位测试和室内实验4现场检验与监测5勘察资料室内整理。

4.岩土勘察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各阶段采用的勘察方法有何不同?(1),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主要是通过搜集、分析已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工程地质测绘和必要的勘查工作。(2)初步勘查阶段: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工程评价。(3)详细勘察阶段:对岩土工程设计,岩土体处理和加固,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工程进行计算和评价。(4)施工勘察阶段:主要检验与监测工作、施工超前地质报告,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突发岩土工程问题勘察。 5.工程地质测绘研究的内容有哪些?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和作用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拟建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工程地质条件诸要素采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按照精度要求标绘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并结合勘探,测试和其他的勘察工作的资料,编制成工程地质图,作为岩土工程的重要成果提供给建筑物规划设计和施工部门使用。 6.简述工程地质测绘法及其特点及程序? 方法:(1)综合性测绘(2)专门性测绘特点:(1)工程地质测绘对地质现象和作用的研究,应围绕建筑物的要求进行。(2)工程地质测绘要求精度高。(3)为了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工程地质测绘经常采用大比例尺专门性测绘。 7.工程地质测绘的一般程序

工程地质测绘一般分为三个阶12.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和室内段,即准备阶段、现场测绘阶测试的优缺点:(原)优点①试段和室内资料整理阶段。准备样不脱离原来的环境,基本上阶段主要是开展和做好测绘前在原位应力条件下进行。②所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有:测岩土尺寸大,能反映宏观结收集和研究资料;现场踏勘;构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代表性编制工程地质测绘纲要。现场好。③试验周期短,效率高。测绘阶段主要就是根据测绘任④尤其对难以采样的岩土层仍务和测绘纲要的要求,全面开能通过试验评定其工程性质。展野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工缺点①试验室的应力路径难以作,以查明测区的工程地质条控制②边界条件也复杂③有些件。室内资料整理阶段主要就试验耗费人力,物力较多,不是对野外测绘资料进行校审、可能大量进行。(室)优点①试整理与分析,编制工程地质图验条件比较容易控制②可以大件和工程地质测绘报告书。 量取样缺点①试样尺寸小,不8.简述工程勘察的主要任务及能反映宏观结构,代表性差②其特点?任务:首先是全面试样不可能真正保持原状,很确切的查明地壳表层与建筑物难取到原样。

相互作用的范围内的工程地质13.静力触探试验可获得哪些条件,其次勘探工作可以为测参数?

定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下可以利用地区经验估算以确定水的水质,水量准备条件.最后土的压缩模量Es和变形模量在施工时还往往需要一些特殊Eo,土的强度参数、砂土的密的坑孔

实度、粘性土稠度状态、怕顶特点:(1)特别细致的研究地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壳表层的地质结构,对其他类势,根据孔压消散曲线估算土型勘探工作所不注意的结构和的渗透系数、评定土的应力历现象都要详细研究,编录.(2)史,在桩基勘察中,还可根据把建筑物影响带内的所有岩层桩型估算单桩承载力和沉桩阻都看做是需要查明的目的层,力。

既要找到好的持力岩层,也要14.简述标准贯入试验与圆锥指出不好的,对施工及建筑稳动力触探试验的适用条件及成定性可能有危害的岩层活地质果应用?

结构(3)在勘探中,非常注意1标准贯入试验,适用条件:保持岩石的原状结构和天然状主要适用于一般黏性土、粉土态,以保证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和砂土,不适用于软塑-流塑的的研究.(4)要实现地质,水文软土。成果应用:①划分土类地质,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综或土层剖面②确定地基土承载合研究,对勘探坑孔结构,勘探力③进行饱和土和粉土的地震方法,实施程序都有许多特殊液化势判别 2.圆锥动力触探要求.

试验,适用条件:适用于强风9.简述勘探的主要方法,如何化、全风化的硬质岩石,各种选择勘探手段?

软质岩石及各类土,成果应用:勘探方法有探井探槽竖井①划分土类或土层剖面②在地平硐钻探触探物探等,勘探手区性的经验基础上根据触探成段分为直接的间接的半直接的,果指标确定砂土的孔隙比、相选择取决于工程地质条件,地对密度,粉土、黏性土的稠度形地貌条件对勘探手段的选择状态,估算 土的强度、变形参有明显的作用. 建筑物特征,数和地基土承载力以及单桩承不同类型建筑物对勘察的要求载力,评价场地土均匀性,查不同,勘探手段应与之适应.勘明土洞、滑动面、软硬土层界察阶段,不同勘察阶段,依据需面、检验地基加固与改良效果。 要对工程地质条件了解的深度15岩土勘察中采取水,土式样选择勘察手段十分必要.有那些要求?1混凝土或刚结10.简述钻探坑探的特点及其构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适用条件?

取地下水式样和地下水位以上钻探的特点:钻探工程的布土式样,并分别作腐蚀性试验置,不仅要考虑自然地质条件,2,混凝土或刚结构处于地下水还需结合工程类型和特点. 钻位以,上时,应采取土式样做土探深度一般都不大. 钻孔多具的腐蚀性试验3混凝土或刚结综合目的.在钻进方法钻孔结构处于地表水中时,应采取地构钻井过程中的观测编录等方表水式样,做水的腐蚀性试验面,均有特殊要求.适用条件:4水和土的取样数量每个场地应用于各种工程的勘探

不应少于个2件,对建筑群不坑探的特点:是查明地下地质宜少于各3件、

情况的最直接有效的勘探方法,16.如何进行场地水和土的腐可在掘进范围内直接观测地层蚀性评价?岩性及地质构造,可在其中采评价水、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取高质量的岩土实验,可在其应调查的内容:(1)土质类别;中进行大型的原位测试,可用(2)土层剖面的均匀性、密实于人工开挖,适用于地形陡峻度、干湿度,通气性;(3)土的山地,滑坡,断层,特殊土的的硫化物反应和碳酸盐反应的勘探.

检验;(4)水的颜色、嗅味、11.现场岩土鉴定及描述的主悬浮物、沉淀物外观特征。要内容有哪些?

17试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内岩土鉴别主要依据分类标准,容、方法及其应用范围

在现场施以目估,手感以及简答:内容:

1、建筑场地地质条易实验等手段依次初步分类,件的稳定性及对拟建工程的适定名,描述.描述应包括地质年宜性

2、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地层结构的集合参数及岩土体主要矿物,结构,结构和岩石质工程性状的设计参数 量指标,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

3、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及有关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参数 物成分和胶结成度,对岩浆岩

4、预测拟建工程对现工程的影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响,工程建设产生的环境变化大小和结晶成度.

及环境变化对工程的影响

5、

提出地基与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各项岩土工程方案设计的建议

6、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合理的施工方案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应用范围:

1、定性分析的应用范围:a工程选址和场地对拟建工程的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工程特点对场地进行合理选择,一般应选择两个以上场地进行对比分析,对各场地的优缺点和适宜性进行分析论证。b 拟建场地地质北京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c 拟建场地的区域稳定性评价。d 沿途性质的直观鉴定

2、定量分析的应用范围:a岩土体的变形性状及其极限值b岩土体的强度、稳定性及其极限值,包括斜坡及地基的稳定性c岩土压力及岩土体中应力的分布于传递d其他各种临界状态的判定

18工程地质图上表示的内容有哪些?

答:有以下几点:a地形地貌b沿途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c地质结构d水文地质条件e不良地质作用

19、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1)绪论:具体介绍委托单位。勘察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工作方法,投入具体量和取得的工作成果。2)通论:全面系统的阐述工作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3)专论:报告的核心,结合工程项目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作出论证,并回答勘察任务书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及问题。4)结论:在专论的基础上对任务书中提出的以及实际工作中所发现的各项岩土工程问题作出简明的回答,对建筑结构设计和监测工作的建议,工程施工和使用期注意问题,下一步岩土工程勘察的建议

20滑坡勘察的步骤和内容及稳定性评价要点:1)阶段划分:根据滑坡的规模、性质及拟建工程的可能危害潜势而定2)测绘和调查:搜集当地地质水文等相关资料、圈定滑坡周界、调查地下水的情况并对重点部位摄影和录像3)勘探:以钻探、触探、坑探(井、槽、洞探)和物探为主根据地质条件确定4)确定滑动面位置:可以用直接连线法,综合分析法5)室内试验确定滑动面岩土抗剪强度

滑坡稳定性评价要点:1)确认形成滑坡的主导因素和影响滑坡稳定的环境因素2)评价滑坡的稳定程度3)论证因工程修建或环境改变,促使滑坡滑坡复活的或发展的可能性4)论证防治滑坡的工程法案的合理性、经济型和可能性

21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及特点:1)岩溶:地壳中可溶性岩石在具有侵蚀性和腐蚀性能力的水体作用下,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现象的统称。2)滑坡:由于受到地层岩性、水的作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坡体沿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或带,以一定的加速度下滑,形成滑坡。3)危岩:岩体被结构面切割,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松动和塌落。4)崩塌:

危岩或土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的塌落过程及其产物。危岩和崩塌一般发生在厚层坚硬的脆性岩体中。5)泥石流:是洪水侵蚀山林,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沿陡峭的山间沟谷下泄的特殊洪流,一般发生在山区,具有突发性和强大的破坏力。6)地面沉降:由于人为开采地下资源而造成的地层压密变形,导致区域地面高程下降的地质现象,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大中城市地区。7)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地下深处的岩层由于某种原因突然破裂、塌陷而产生振动并以弹性波的形式传递到地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22特殊性岩土的类别及其主要特点:特殊性岩土是指具有独特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征,以及特殊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的岩土。主要包括湿陷性土、红黏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风化岩和残疾土、污染土等

主要特点:1)湿陷性土:当其未受水侵蚀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受水侵蚀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附加沉降,强度迅速降低,主要由湿陷性黄土组成2)膨胀岩:裂隙发育,方向不规则,常有光滑面和擦痕,平时坚硬,遇水软化3)软土:细颗粒成分多,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高、有机质含量高、成土年代较近、强度低、渗透系数小4)填土:不均匀性、湿陷性、自重压密性、压缩性大,强度低5)多年冻土:为不透水层,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较高,具有冻胀性和溶陷性6)盐渍岩土:整体性、易溶性、膨胀性、腐蚀性、吸湿性、溶陷性、有害毛细作用

上一篇:地质灾害下一篇:普通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