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论文范文

2024-02-20

地质学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1.实习目的

1.1了解水文地质的基本内容,初步熟悉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1.2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2.实习内容

2.1阅读《东王村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附图)及有关资料(表1—2), 完成岩石含水性说明表(表3)。

2.2参照读图提纲,每人写一份发言提纲,进行小组及全班讨论。

2.3提交读图发言提纲和问题讨论稿。

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

从两个水文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东王村地区地形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整体来看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东南方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由区域东部流向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同时,区域内大量发育岩溶地貌。

2.气候

2.1降水特征

该地区年降雨量四季分明,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三月份到八月份。一月份到六月份呈持续上升趋势;六月到十二月持续下降。其中六月最多,为218mm;十二月最少,为33.5mm。

2.2气温特征

气温从一月到八月持续上升,八月到十二月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八月最高,一月最低。气温最高达28.7度,最低达1.8度。

3.水文

该地区水系发育良好。由于东王村地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使得该地区能很好的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汇集成河流,水系总体发育情况是由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向东南方向流走的河流。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

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5m3/s。流量相差2.75-1.2-1.5=0.05m3/s,说明了地下水补给了地表水,整体来说,该地区水系发育较好。

三、区域地质条件

1.地层

该地区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是:

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区域的东部和西南部,分布面积广;

C的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区域的北部和南部,与下伏AnD角度不整合; P的纯质石灰岩,大面积出露,主要在北部;

J的岩层主要出露于中部盆地地区;J1的页岩,与下伏P角度不整合,J2的长石石英砂岩,J3的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出露于J1周围;

Qal的砂砾岩,出露于区域中部,连接两片AnD地层,与下伏J3角度不整合。

2.构造

2.1褶皱

该地区中部发育一个向斜褶皱,中间低两翼高,所形成的盆地地形有利于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在盆地中部一带,形成许多小支流,这些支流均为常年性河流,除了降雨补给,还接受地下水补给,最后这些支流向盆地中部地带汇集成最大的支流。

2.2断层

该地区的东部和西部分别发育一个断层,东部的断层是走向为北东南西向的正断层,西部的断层是走向为北西南东向的正断层。两个断层均属于压性断层(倾角大),并且均是局部导水,阻碍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可视为该地区的含水系统的边界。沿东部断层上部出现了许多岩溶,这是由于断层带发育许多构造裂隙,是构造薄弱地带,更容易发育构造现象,断层左侧是二叠纪的纯石灰岩,极易沿构造裂隙形成岩溶地形。

四.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岩层含水性

含水层依次是中侏罗纪、二叠纪、第四纪,隔水层依次是石炭纪、晚侏罗纪、早侏罗纪,前泥盆纪的上部是含水层,下部是隔水层。

(1)AnD 地层的岩性为片岩及片麻岩,14—17号泉出露,其中流量最大为0.1L/s,其构造裂隙闭合,浅部发育有风化裂隙,形成风化裂隙含水层,含水量不大;该岩层出露地表多发育季节性河流,故浅部是弱含水层;而深部是坚硬基岩,属于隔水层。

(2)Qal地层的岩性为砂砾岩,主要是松散沉积物,透水性好,有泉(8号)出露且流量为150L/s,水文地质探孔单位涌水量为3.1L/(s×m),为该地区的强

含水层。

(3)P 地层的岩性为纯质石灰岩,透水性好,岩溶十分发育,且分布广泛;泉水出露多(1~7,9~11,13号泉),且流量都很大,总量达611.3L/s, 水文地质探孔单位涌水量为1.1L/(s×m),该层是很好的含水层。

(4)J2地层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裂隙张开,12号泉水出露且流量达1.5L/s,

水文地质探孔单位涌水量为0.11 L/(s×m),为好的含水层。

(5)C 地层的岩性为页岩夹薄层砂岩,裂隙闭合,岩溶不发育,也无泉水出露,该岩层为隔水层。

(6)J1地层岩性为页岩,底部有煤层,裂隙闭合,透水性差,无泉出露,为隔

水层。

(7)J3地层岩性为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互层,裂隙闭合,无泉出露,为隔水层。

2. 各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

(1)各含水层的出露分布特征

该地区含水层是Q

部;

Qal出露于图幅中部和西北角,主要集中在向斜盆地的中部;

J2出露于该地区的中部,环状绕Q地层。 alal、P、J2; P大面积出露,主要出露于区域北部,南部也有,主要分散在向斜盆地的翼

(2)泉的出露条件、类型及命名

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的性质,可将泉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两大类;图中显示共有17处泉。东王村附近的泉主要为下降泉,主要分布在下侏罗统(J1)地层

与二叠系(P)地层交界处,为溢流泉,即1~11号为溢流下降泉;编号为

12、13的泉为上升泉,分布在断层地带,即12~13为断层上升泉;编号为14~17的泉分布在AnD 地层,故推测14~17为侵蚀下降泉。

(3)二叠系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

从A-A水文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地下水水流方向是由东向西的,先经过3号钻孔再到1号钻孔。在该地层最东侧,水位埋深较小,主要为浓缩作用;而随着地下水流向西运动,水位埋深逐渐增大,浓缩作用逐渐减小,溶滤作用逐渐增大,矿化度逐渐提高,即出现1号钻孔矿化度高于3号钻孔,同时因为阳离子交换作用,使得Na+含量逐渐增大,超过Ca2+的含量。水温沿地下水流动方向逐渐升高。

(4)中侏罗统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

从A-A水文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地下水水流方向是由东向西的,先经过3号钻孔再到1号钻孔。在该地层水位埋深较小,主要为浓缩作用;随着地下水流向西运动,由于溶滤作用使得矿化度不断提高,即出现1号钻孔矿化度高于3号钻孔,但是地下水的基本的化学组分变化较小。水温沿地下水流动方向逐渐升

(5)二叠系各含水层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

P含水层的补给来自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和地表水补给,排泄主要通过泉排泄,其次还有泄流排泄,蒸发排泄很少。在地表浅部,地下水径流速度很快,P含水层接收补给后,一部分水以泉的形式排泄,一部分水通过深部径流,形成承压水,水循环深度逐渐增大,地下水径流缓慢。该地区最好的径流条件是北部发育的大量岩溶,P含水层接收补给后,通过形成岩溶潜水,快速流动,在上伏地层出现J1~J3后,潜水转化成为承压水,径流逐渐减小。

3. 断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

东部和西部分别发育一个断层,均是局部导水。

东部正断层:下盘岩性为片麻岩及片岩,上盘上部是少量P的纯石灰岩,下部为C的页岩夹薄层砂岩。脆塑性上部为局部导水,塑塑性下部不导水。大角度该断层的意义在于使C、P、J地层下降,有利于储水,是含水系统边界。

西部正断层:下盘岩性为片麻岩及片岩,上盘下部是P的纯石灰岩,上部为J的塑性岩层和脆性岩层。上部脆塑性层为局部导水,塑塑性层不导水,下部局部导水。正断层为压性断层,压性断裂中心部分的构造岩细碎紧密,透水性很差,不导水。看河流量,由地表测水站1号和2号监测的两条大的支流流量之和为

2.7m3/s,加上12号和13号泉流量,略小于3号测水站的监测值2.75m3/s,而断层穿过了很多含水层,可见断层是极微弱导水的。该断层的意义是构成含水系统的边界。 正断层为压性断层,压性断裂中心部分的构造岩细碎紧密,透水性很差,不导水。

4.地下水资源的概略估算:

由于所研究区域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有一种,为泉出露,故根据水均衡关系可知,东王村盆地地下水的补给量近似为排泄量之和(编号为1到17号流量之和加上泄流流量),为25632460.8m3/y,同理,二叠系的年补给量也约等于泉排泄量(编号为1~7,9~11,13号泉的流量之和),为19277956.8 m3/y,由此可知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大部分补给的是二叠系中的含水层。

五、感想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汪老师指导我们对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进行了综合分析,不仅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了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同时还让我们把水文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使我进一步熟悉了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当然在实习过程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不过通过老师上课的指导,下课后的查阅资料过程,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这门课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这里,我要感谢汪老师和学姐在学习和实验实习过程对我们的帮助,谢谢

六、问题讨论稿

6. 估算二迭系含水层的年补给量

P含水层的补给来自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地表水补给,排泄主要通过泉,蒸发排泄很少。

由水均衡方程式可知:该地层的年补给量=年排泄量。故我们只需求年排泄量即可。

P 地层的岩性为纯质石灰岩,透水性好,岩溶十分发育,且分布广泛;泉水出露多,且流量都很大,总量达611.3L/s(1~7,9~11,13号泉)。

8号泉为Qal地层的出露泉;由表2分析得:12号泉为J2地层的出露泉,13号泉为P地层的出露泉。(通过比较库尔洛夫表达式,可知12号泉与J2地层的地下水化学组分相似,13号与P相似,得出12号泉由J2补给,13号泉由P

补给。)

地质学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我校2003年提出了构建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的思路后, “研究+学习”的模式为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此, 本文结合这个思路, 根据目前水文地质学基础的授课特点, 提出自己的体会。

1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授课者大多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听课者专业兴趣不高

在专业课的讲授中, 大多数老师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的学习定势也非常明显, 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 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 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再加上有些同学本身对地质的就业方面方向不明, 造成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

1.2 授课内容仍然维持1856年以来的理论方法, 新内容较少

水文地质学的定量研究以1856年的达西定律作为标志, 因此, 在水文地质学基础重点集中在达西定律、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等的课程内容, 这些内容以已有的理论为主, 缺少目前新的研究成果。

1.3 适合课堂教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又称“课件”) 太少

目前水文地质学的CAI课件非常少, 而且侧重点又不一样, 因此, 适合矿业特色的水文地质课堂教学的软件就更缺了。

2 水文地质学基础改革设想

2.1 进一步明确研究型教学目标

对于地质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 进行水文地质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为水文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 而是让他们掌握应用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能够将水文地质技术应用于其工作领域, 成为既熟悉本其他地质专业业务又掌握水文地质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对这些专业学生进行水文地质教育, 应该是面向各个地质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而不是只面向水文与水资源学科, 要以掌握理论, 实践应用为目的。水文地质学基础教育实质上是水文地质概念、理论、应用的教育。显然, 其目的和教学内容应该和水文水资源专业有所不同, 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应用需要来确立知识体系, 选择教学内容。

2.2 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教学优势

在水文地质学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尤为重要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应用性、实践性较强, 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如, 黑板+粉笔的模式进行教学, 与目前学生猎奇新事物的心理相违背, 教学效果显然是极不理想。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一些难懂的水文地质实验理论, 诸如降水入渗系数的地中渗透仪方法, 如何利用马里奥特瓶进行水位调整, 可用flash或者其他动画制作软件演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 可针对水文地质的具体教学内容 (地球上的水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等) 、学习目标及地质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 采用不同的媒体 (例如, 幻灯机、投影仪、程序教学机及其相应的软件等声像媒体) 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功能, 使之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并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以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若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件, 会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条件和练习的机会, 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自学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这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的具体实现过程。

2.3 采用新时期的教学模式

必须认真考虑地质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中必须采取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 使他们尽快进入地下水知识的大门, 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方法阐明复杂的概念。在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中, 采用的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三部曲:先理论, 后实际;先抽象, 后具体;先一般, 后个别。而在教学实践中, 从实际到理论, 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 这种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4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好的两个问题

2.4.1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

在水文地质学的教学目标上, 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为“重理论派”, 认为应当注重理论方向提高, 多学一些水文地质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另一种为“重实践派”, 注重水文地质知识的应用方面,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我校在2003年根据“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本科生的招生数量持平”的现状, 提出了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设想, 创造研究环境, 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使得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因此, 作为有特色的专业基础课之——水文地质学基础, 也将教学目标界定为重实践的课程。

2.4.2 水文地质课程体系的把握

当前, 构建水文地质课程体系包括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等3门课, 这对水文地质知识的把握仍然不系统。应该是传统的理论知识的遴选和新知识的增选的模式。对这三门课应有所重点教学。尤其是水危机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与发展大会即已指出在石油危机之后, 下一个危机便是水以来, 世界各国都重视环境水文地质的研究。因此, 应该在水文地质学基础中添加有关环境水文地质方面的内容。

3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育教学体会

3.1 将研究型本科教学意识贯穿于水文地质教学中

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委员会提出了“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 将长期以来把学生作为接受者的教育传统进行了革命性变革,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 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在对大学生的水文知识的教育中, 除了厘清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外, 必须结合目前地下水利用现状, 并结合我校在科研工作的方面的优势, 提倡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例如, 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中, 大胆创新, 组织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要性”的辩论赛, 地质1和地质2分别为正方和反方, 各自阐述“地表水比地下水重要”和“地下水比地表水重要”的观点。同学们经过查阅科研资料和向老师研究生请教, 大大活跃了学习气氛, 不仅使得学生学到了许多有关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知识, 而且也大大增强了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该方法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3.2 精选内容, 凸显研究成果, 构建研究型课程体系

在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中, 有侧重点的精讲, 结合自己的课题, 打破常规、创造条件, 让大学生参加到科研中, 从而使得他们尽早地接受科研方法的训练, 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另外, 采用研究生助教的方式, 结合其从事的研究成果,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由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年龄相仿, 而且又是本科生奋斗的目标, 因此, 研究生助教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兴趣。

3.3 开发有矿业特色的水文地质学基础CAI软件

由于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在学校的普及, CAI软件十分流行。这也迎合了大学生猎奇的心理, 提高了学习兴趣。根据我校的特点, 适当引入一些煤矿水文地质的内容, 利用V B开发了一套水文地质学基础的CAI系统, 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变成软件, 提高了教学效率。在CAI的内容设计上, 充分利用动画来模拟难以理解的理论。例如, 在讲流网时, 引入如何判断矿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的内容, 利用动画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 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这些直观的演示加深了流网的认识。

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高校水文地质学基础教育所遇到的问题, 提出水文地质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设想。并结合长期教学体会, 提出了水文地质学基础的研究型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水文地质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董东林.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之我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地质学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1、水文地质工作中基础地质的调查内容

在建筑工程基础地质工作调查中, 包含多方面内容, 分别为水文地质调查、地质地貌调查以及地表调查等。在水文工作期间, 工作内容为地质勘察, 这是展开区域调查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全面的了解地下水补给情况以及流通情况。有效掌握这些情况, 对水质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展工作的方法为抽水试验和长期观测法, 目的是减少对工程的不利影响, 保证施工质量。

1.1 水文地质类型

水文地质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 其中包含水资源种类、地下水埋深以及水位分布等。此外, 伴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 需要合理收集位置分布以及水位资料。因为地下水的层次不同, 表现类型多种多样, 所以在进行调查期间, 应掌握各个水层之间的关系, 将地面水资源有效的联系到一起, 进而解决水资源排泄、补给等问题。同时, 地下水的水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动, 对于这些现象, 都需要明确的掌握。

1.2 合理掌握水文地质信息

通过开展评价工作, 可以使水文地质工作的进行变得更有意义。其中, 地下岩层的资料信息对于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有着一定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 水文地质条件一旦发生变动, 将会对工程造成危害, 所以在收到岩层信息的时候, 就应当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提升工程质量, 将危害发生机率降到最低。

1.3 让水文地质工作和工程相互联系到一起

在开展基础工作的时候, 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调差, 不断深入水文地质工作。开展地质工作能够为工程获得准确的数据和参数。当工程处于不断扩大的状态时, 应对缺失资料的地区加强分析, 做好地质勘察工作, 进而为该地区的水质调查提供依据。

2、水文地质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2.1 地下水位上升原因

一般情况下, 造成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有很多种, 这些原因类型各种各样, 引起的原因相同, 都是因为受到了地质因素的影响, 其中, 地质因素主要包含水层结构类型、岩石实际分布情况等。此外, 还有天气因素。通过开展地质基础工作, 可以更加方便的分析和研究影响因素。首先。可以先分析含水层的地质状态, 根据结果显示, 如果含水量的颗粒相对而言比较小, 那么便可以看出这个含水层自身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 以此类推, 便可以得出地下水流性能低, 尤其是当土质的覆盖面变得较为松软、散漫时, 在此种阶段内, 便是最容易产生渗透问题。再者, 包气带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时, 毛细带会随着接触地表而减少土壤饱和度。

最后, 地下水流梯度慢慢走向平衡的时候, 会出现排水不通的情况, 因此, 在进行地质勘察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此种类型的问题, 有效把握。

2.2 地下水位上升频繁

地下水位不断变动会引发膨胀问题, 使得岩体发生不均匀现象, 从而变形。当地下水位处于无规律变化时, 大部分的岩体会发生收缩, 这样一来, 就很容易导致建筑物出现裂痕, 尤其是针对一些轻型的建筑物而言, 引起的建筑破坏力度便会更大。总体来讲, 地下水在一般环境下, 自身所受的作用力度较少, 通常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可是, 一旦受到人工变动, 那么便会引起一些工程危害, 比如经常见到的管涌、流砂等等, 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利于水文地质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完成。

3、避免水文地质危害的有效措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具备一定规律性, 不断了解变化规律, 可以为人们提供有效的灾害预防措施。针对这一目标, 主要是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础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展开现场勘查能够获取相关数据, 进而为施工提供有效信息, 让施工人员准确了解到施工规律, 以此防止出现不良现象。

3.1 注重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在操作期间, 要依靠仪器和有关方案, 全面了解地面岩石情况, 对哦地表水在相互作用时体现出来的性质进行实验, 进而总结出结果。地下水位变动产生的影响和性能是非常大的, 需要对其加大掌握力度。在分析过程中, 应当从边坡稳定性、涂层变动以及流沙现状入手。所以, 要多加重视水位的上升和下降情况, 因为水位不断变动, 对工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防止该问题出现, 相关人员应及时掌握水位变动情况。

3.2 更新方法和理念

有的勘察人员自身素质较低, 不够了解水文地质工作, 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因为自身理念得不到更新, 经常采用一些传统的理念, 不知道变通。因此, 在进行地质勘测期间, 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不断更新自身理念, 引进新型的管理方法, 保证勘测结果的准确性。

3.3 注重施工保护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设计方案和隔水设计支护结构, 注重培养施工人员的责任心,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保护施工安全性, 加大保护力度。

3.4 灵活使用物理勘测方法

采用物理勘测方法对地质环境和水文地质资料收集有着重要的作用。勘察期间, 需要划分出重点区域, 对该区域展开基础地质工作。因此, 可以结合基础地质调差深度和分辨率, 基于高密度电法进行研究, 以免更好的收集数据资料, 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结语: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 水文地质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不可忽视工程问题。因此, 要做好岩石工程勘查工作和基础资料收集工作, 最终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摘要:水文地质问题经常被忽视, 为施工带来了很多不便, 甚至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本文主要分析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基础地质存在的问题, 论述了展开地质调查的重要性,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基础地质调查,存在的问题,内容,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地质学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 属于中高渗砂岩油藏, 是按照滚动勘探滚动开发原则, 逐步发现并投入开发的油田。截止2012年底, 综合含水高达90%, 处于特高含水期, 但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仅11.6%,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只有69.0%, 多数区块常规水驱达不到标定采收率。为此, 近两年以录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手段, 以落实地质体为宗旨, 开展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整体研究, 对1409口井的资料进行复查, 统一划分地层。

2 构造演化史及沉积演化史研究

根据完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 总结该区构造及沉积演化史。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基底为太古界潜山。沙河街组地层超覆沉积与潜山之上, 两者呈不整合接触, 其中沙四段火山频繁喷发, 沉积有大量的玄武岩、蚀变玄武岩局部发育发育砂泥岩互层;沙三段火山活动减弱, 早期湖面扩张, 主要发育湖泥, 中期水面扩张, 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发育砂泥岩互层, 砂地比约0.7, 晚期水面收缩, 普遍为沼泽相沉积, 发育厚层泥岩夹煤层和薄层砂岩, 砂地比约0.2;沙二段湖面进一步扩张, 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砂地比约0.5, 与沙三段呈整合接触, 在沙二段末期, 地壳活动频繁局部地层抬升后露出水面并遭受剥蚀, 在构造高部位沙二段地层完全被剥蚀, 沙三段地层局部被剥蚀;沙一段湖面进一步扩张, 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地层超覆沉积在沙二段晚期形成的剥蚀面之上, 与下伏的沙二、沙三段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沙一段地层整体高部位薄低部位厚。东营组时期, 水动力增强, 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 砂地比约0.6, 与沙一段地层呈整合接触。

3 地层归属

根据新的地层认识, 利用岩性、电性特征识别出S3、S2、S1、d四套地层, 利用碳质泥岩将S3划分出来, 利用泥岩感应值将S2、S1、d划分出来。根据各层位地质特征, 在进行区域地质统层时, 把青龙台油田西北部原认识的S1划为S2, 把茨北段原认识的S3划为S1, 把牛居油田原认识的S3划为S2。在此基础上, 建立地层格架, 全区储层从下至上依次发育S3、S2、S1、d四套地层。其中, S3段最厚在500m以上, 普遍发育, 只在高部位的茨9区完全剥蚀;S2段地层厚度在50~1000m, 主要在牛居油田和青龙台油田的低部位发育, 由低部位的牛居向高部位的青龙台逐渐尖灭;S1段地层厚度在100~700m, 整体发育, 由低部位的牛居向高部位的青龙台减薄;d组地层厚度在700m以上, 广泛发育。

4 区域整体构造格局

在分层落实的基础上, 运用三维地震资料, 开展构造解释, 准确落实茨西、茨东、牛青三条主控断层位置, 将茨东断层北部位置由茨601块南部移动至北部, 该段原认识的茨东断层属于派生断层。因此, 将茨榆坨构造带的茨601 块划归至牛青构造带。

5 地层接触关系

S2末期地震活动频繁, S2段地层在低部位的牛居油田保存相对完整, 青龙台油田抬升后遭受部分剥蚀, 茨榆坨油田完全剥蚀, S2、S3段地层部分剥蚀后直接与S1段地层接触。S1段地层与下伏S2、S3段地层接触关系由原认识的平行不整合接触转变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层倾角大, 在6~12° (茨北段上台阶的茨13、茨34、茨4 块为10~12°, 茨北段下台阶的茨78、茨79、茨41块为6~8°) 。

6 油藏主控因素及油藏类型识别

根据油藏油层分布规律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 认为牛居油田和茨601断块区属于构造油藏, 构造是成藏主控因素, 青龙台油田和茨榆坨油田主要受到剥蚀面和构造双重因素控制, 剥蚀面遮挡的高部位是成藏的有利区域。

7 认识及实施效果

根据上述认识, 确定了不同油田开发工作调整思路:牛居油田以构造精准解释为突破口, 寻找剩余油潜力点;青龙台油田以刻画S2、S3储层发育状况为切入点, 寻找储量增长点;茨榆坨油田以完善注采井网及注采对应关系为手段, 寻找产量上升点。

在总体工作思路指导下, 实施老油田开发调整, 取得了较好成果, 三年预计在L618、L615、N18区实现滚动增储985×104t, 已实施新井50 口, 待实施48 口, 初期日产油能力782t, 目前日产油水平300t, 占全厂日产量的33%, 建成年产油14.0×104t的生产规模。

8 结语

受含油井段长、构造破碎等因素影响, 辽河盆地东部洼陷北部地区构造落实程度低, 严重制约了油田开发后期的地质需求, 通过构造演化史和沉积演化史的研究, 落实了地层沉积、岩性及电性特征,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 有效的解决了各油田标志层不统一、构造不落实的问题。

摘要:针对辽河盆地东部洼陷各油田地层对比不统一, 构造落实程度低的问题, 通过对区域构造演化史和沉积演化史的研究, 确定地层归属, 整理统一地层对比标志层, 落实区域构造, 为下步各油田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地质学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1 岩土工程勘察中基础地质技术的概念介绍

岩土工程勘察指的是在开展建筑施工工作之前, 按照相应的建筑施工标准, 对建筑施工场地进行严格的场地土质检测, 进而通过检测数据、实际建筑施工需求和环境等因素进行比较, 得出相对准确的岩土工程勘察结果, 以确保建筑施工工程开展的可行性。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逐渐在建筑行业引入基础地质技术, 这一技术的应用为建筑施工工作开展前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基础地质技术指的是通过对多种地质勘察手段和方法的结合应用, 来为建筑施工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地质勘察数据参考, 进而保障建筑施工质量。基础地质技术主要分为钻探技术、槽深技术和地探技术三种, 钻探技术主要用于勘察地下较深位置的岩层土壤, 得出更加准确的地质勘察数据, 以保障地质勘察质量;槽深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不能对每一处地质都勘察到的问题, 相比钻探技术更加方便, 勘察数据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地探技术的应用主要依靠相应先进的仪器设备, 设备的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勘察数据的准确性, 而这种技术如果被巧妙应用, 则更加能反映地质特点, 得出更加准确的地质勘察数据, 为建筑施工工作开展提供很大程度上的技术支持。

2 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基础地质技术的方法

2.1 做好勘察地质资料信息的搜集工作

要想更好地应用基础地质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当中, 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勘察地质资料信息的搜集分类工作。这项工作相对来说, 工作量大社工作难度大, 对相关资料搜集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 而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会有利于整个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因此在开展这项工作时, 相关资料搜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深入了解岩土工程勘察中基础地质技术应用方面的相关知识, 认真细致地记录地质勘察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程和勘察数据, 并做好资料信息的分类, 还必须要保障搜集到的资料消息的准确性, 以便后期的进一步资料分析。

2.2 加强地质的野外勘察实践工作力度

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应用基础地质技术, 也离不开野外勘察实践工作, 这是一项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较为常用的一项工作。加强地质的野外勘察实践工作力度, 有利于得到更加真实的地质勘察数据, 全面地掌握建筑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 并能够做到实时性的地质勘察实践, 实现现场操作有利于结合当地建筑施工环境等种种因素, 更能够得出准确地地质勘察结果。因此地质勘察人员需要做好野外勘察工作。那么在开展之前还需要做好野外勘察仪器设备的检查工作等各项准备工作, 在真正的野外勘察过程中, 地质勘察人员需要凭借着自身的地质勘察经验和先进的地质勘察设备, 来充分地发挥出基础地质技术的真正应用价值, 为将来建筑施工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确保建筑施工工作顺利开展。

2.3 严格控制基础地质室内的相关测试

应用基础地质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 还需要严格控制基础地质室内的相关测试, 这是在测试建筑施工场地的地质所具备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这项工作之前, 要求相关的地质测试人员明确我国各个地区地质的特点和区别, 因为我国领土面积广大, 不同的地方所含有的土壤特性也是不一样的。只有提前了解了这些地区地质之间的区别, 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地质进行判断, 才能够给出更加具有参考性的地质勘察数据。

2.4 注重基础地质的现场检测结果研究

地质现场检测工作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地质的现场检测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建筑施工场地的安全性, 确保施工安全进行, 还能够对建筑施工进行一定的经费预算, 大大地减少不必要的建筑施工浪费。现今我国采用的地质现场检测方法有很多类型, 针对不同特点的建筑施工场地, 需要选择不同的地质现场检测方法, 以提高地质现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结合实际土质质量。

2.5 充分了解基础地质相关的勘察知识

一切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都离不开高深的基础地质勘察知识水平的支持, 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之前, 必须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一切与基础地质相关的勘察知识。地质勘察人员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基础地质技术的重要性, 需要了解基础地质技术所包含的三种技术, 并理解其各自的原理和特点。还需要对我国各个地区的地质有一定的了解, 能够明白地质勘察资料信息搜集工作、野外勘察工作、室内测试工作和现场检测工作的要点及作用。只有充分掌握了基础地质相关的勘察知识, 才能够做好地质勘察工作, 得出更加准确的地质勘察数据, 确保建筑施工质量。

3 小结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建筑施工单位在建筑行业中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要想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建筑商们就必须不断努力去提高建筑施工质量。而提高施建筑工质量的前提在于保障建筑工程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也就需要在正式施工之前做好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 以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可行性, 这也就引进了岩土工程勘察中对于基础地质技术的应用。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 有以下几点高效应用基础地质技术的方法, 分别为做好勘察地质资料信息的搜集工作;加强地质的野外勘察实践工作力度;严格控制基础地质室内的相关测试;注重基础地质的现场检测结果研究;充分了解基础地质相关的勘察知识等。并且在应用基础地质技术来勘察岩土工程时, 还需要严格地控制基础地质的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 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分别为明确基础地质的勘察标准, 做好地质勘察前的准备;科学安排基础地质勘察时间, 注重保护周围的环境。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相对较难, 这就需要我国加大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视度, 不断地提高基础地质的应用水平, 以获得更加精确的勘察数据, 保障建筑施工工作顺利进行, 进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并且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长, 人们对住房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进而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建筑施工效率, 保障建筑施工质量, 促进建筑行业发展, 已经成为了我国建筑行业相关人员着重研究的课题之一。而最近在建筑施工之前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就可以为建筑施工做好准备工作, 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本文就岩土工程勘察中基础地质技术的概念介绍、应用基础地质技术的方法两个方面展开了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地质,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廖斌.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基础地质技术应用初探[J/OL].世界有色金属, 2018 (01) :287+289[2018-04-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472.TF.20180322.1604.344.html.

[2] 宋旭.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基础地质技术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 2016 (19) :49-50.

上一篇:测量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数字电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