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18

地质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油矿地质学;实践教学;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训练

实践教学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在实践教学、实验经费投入、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面对新形势,高校如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课程组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从教学条件、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果显著[3,4]。《油矿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重要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1953年建校以来,一直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重点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的传统和特色课程之一[5]。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油气田地下地质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了解所学知识在油田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油矿地质学》课程设计三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即专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训练、油田现场实习。其中,专项技能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综合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油田现场实习主要增强学生对油田生产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油田生产实践融会贯通。

一、注重课内专项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训练为油矿地质学课内设置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内容由七个相互独立的单元组成,包括井斜水平投影图的编绘、岩心录井图的编绘、地层对比、油层对比、断层面图的编绘、地下油层构造图的编绘、油田构造剖面图的编绘,包含了油田实际生产和研究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油矿地质基本技能。对于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安排在制图室内进行,教师提供训练(课内作业)素材并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作。由于作业材料为油田实际的第一手资料(测井图和地质资料),这就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在做作业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涉及课程内容以及操作方法中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过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组长按专项内容轮流担任,组长协调各组员的工作。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实际资料分析与编图工作,同时学生之间要互相检查和验证自己的分析结果,使每个小组最终能够提交准确的分析成果与完善的地质图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考核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个人完成的地质数据(资料)分析的准确性(占实践教学成绩的70%)以及最终所提供图件的地质合理性与规范性(30%)。

二、深化课程综合训练

课程综合训练(即“油矿地质大作业”)为单独设置的实践环节,主要采用研究式教学方式。与课内专项技能训练有所差别的是,课程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对实际工作区进行综合地质研究,包括地层对比、构造分析、沉积储层分析、油气层分析、储量计算与评价等,并编制相关图件(如地层对比图、顶面构造图、砂体等厚图、沉积相图、有效厚度等值线图、油藏剖面图等)、编写研究报告,制作汇报多媒体、进行口头答辩。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小组组长负责任务的安排与协调工作,整个小组团结协作,在教师指导下对工区进行油藏地质综合研究,完成整个地质分析和图件编制,并编写出系统的地质研究报告和汇报多媒体;最终,由各小组推举一位或两位成员进行成果汇报并进行集体答辩。这一方式可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素质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观念和协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成绩考核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为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分析数据、总结报告、成果汇报与答辩情况评定小组成绩,这一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二,各小组组员根据每个人对作业的贡献以无记名互评的方式评定各组员的分数,这一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三、强化油田现场实习

为配合《油矿地质学》课程理论教学,增加学生对油田开发生产流程、油气田地下地质资料录取、油气藏地质研究各环节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大港油田油矿地质实习基地已被列入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行列。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通过油田现场实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实习内容包括录井过程认识、岩心描述训练、不同类型的井别、注采井网、地球物理资料录取、综合地质研究认识等。最后,每个学生根据参观和实践的内容,编写实习总结报告。教师根据实习总结报告评定成绩。

课程结束后,课程组所有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总结教学经验,修正和补充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改善教学效果。同时,召集学生进行教学反馈,对专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训练及油田现场实习中残存的问题以及期末考试的试卷进行详细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这已成为我校《油矿地质学》课程的特色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通过课程建设,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了一套理论教学(油矿地质理论与方法讲授)—专项操作训练(油矿地质基本动手能力训练)—课程综合训练(油矿地质综合能力培养)—油田现场实习(油田生产环节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创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好评。2006、2008和2010年,该课程分别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2010年大港油田油矿地质实习基地被评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配套的实习教材已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我校教师负责编写的油矿地质作业指导书已列入普通高校石油规划教材行列,课程团队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石油、石化领域人才培养创建优质教学平台。

致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孙思敏、李海燕、徐朝晖、刘钰铭、李宇鹏等老师在油矿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刘辉军,李文军,方波,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2):130-132.

[2]刚健,张国琛.强化实验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08,(6):51-53.

[3]周乃新,姚郁,杨桅.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38-140.

[4]李潍莲,陈冬霞,吴欣松,等.加强“石油地质学”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9,15(1):101-103.

[5]吴胜和,徐怀民,吴欣松,等.“油矿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0,16(1):32-35

基金项目:本文由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油矿地质学”、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大港油田油矿地质现场实习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教学骨干教师项目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岳大力(1974-),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藏开发地质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国家精品课程“油矿地质学”主讲教师。

地质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应用

引言

地质勘察是通过测量、物探、钻探、试验等方式,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现阶段,新仪器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等不断涌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工程勘察带来了崭新的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现代工程勘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工程勘察中,因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接连不断,有的会延误工期,有的会造成工程事故,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面对日益突出的地质问题,以及地质灾害本身所具有的机理复杂、分布广泛、后果严重等特征,深入了解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在现代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建筑物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等达到安全、经济和合理的标准,最大限度地使建筑物的场地、结构、规模、类型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相适应。对于工程地质勘察而言,它是充分认识客观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的一个过程,需要遵循由区域到场地、由地表到地下、由一般调查到具体问题的研究、由定性到定量评价的基本原则,认真调查并分析地质勘察的场地,从而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二、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

地质勘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揭示地质构成;其二是提供土体的力学指标。一般来说,地质构成决定着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处理方案的选择,而且力学指标对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影响较大。众所周知,地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依靠钻探勘察工作,再加上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场地是唯一的,这一切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勘察成果缺乏可比性。因此,作为建设工单位,选择一家操作规范、专业技术较强,且能够提供勘察成果的优质地质勘察单位至关重要,它对于建设工程的顺利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工程的质量

在现代工程勘察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迫待解决的问题。

1.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缺乏针对性,手段落后;

2.在地质分析工作中,其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3.报告中的基本地质条件含糊不清,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不明确,有问题遗漏;

4.有些地质报告缺乏地质结论,甚至先下结论,后进行地质勘察等等。不难想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阶段性工程审查难以一次性通过,以至于延误开发时机,要么是通过了审查,却留下了隐患,危险性较大,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在现代工程勘察中,只有科学地进行地质勘察,才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确保地质构成与施工相符合

当前,我国许多工程地质勘察缺乏监管,首先,在工程的前期,需要由建设单位选择勘察单位,但是大多数建设单位的专业知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地质勘察的重要性,以至于所选勘察单位的资历不高,勘察技术落后。其次,由于地质勘探属于野外作业、土工试验和资料整理的类别,只能由勘探单位独自完成全过程,而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钻孔、孔的深度、土样、土工试验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漏洞。此外,在现代工程地质勘察中,严格审查施工图和地质勘察成果也至关重要,只有科学合理的地质勘察工作,才能确保地质构成与实际施工相符合,以便精确地判断力学指标。

三、基础地质工程中地质勘察工作的应用探讨

(一)基础地质工程研究阶段地质勘察的应用

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勘查是应该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工作,首先应评估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的相关施工条件,主要包括研究地质工程强震场地效应,确定地质断裂位置等,其次应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危害给建筑工程施工带来的威胁,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的不良情况,判断出因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因素给建筑工程带来的危害,为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建设方案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的防害水平。其三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工程施工场地的选择,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性灾害的防控力度,对建筑工程项目地基性质较差地区,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灾害的发生。第四应全面收集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资料,收集资料应包含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建设区域图,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建设用途、类别及结构,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地质工程场地地质变迁史等内容。

(二)基础地质工程初勘阶段地质勘察应用

勘探内容主要分为地下水勘察、岩土勘察及场地勘察三部分,其得出数据能够为基础地质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确定地质承载力,使检测地质变形工作更加方便、高效。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初期首先应勘察地质构造,分析施工场地地下水冻深及埋藏位置,准确判断岩石特性;其次应查明基础地质工程的地质类型、形成因素、适用范围等内容;最后应根据勘察数据分析工程建设的最理想位置。初勘过程应优选勘察位置,划分基础地质工程建设垂直分界线,布置勘察点,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地质变化,对多变地带应加大勘察力度,密布勘察点,使勘察点成网状分布。还有就是应安排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研究施工场地水文地质类型,并应确定其补排条件,测量实际水位,观测施工场地水文地质的变化情况等。

(三)基础地质工程详勘阶段地质勘察应用

基础地质工程详勘阶段的重点工作是评价土地特性,应从建筑地质分区、处理方法、形式、不良地质危害防害及降水影响等角度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勘察意见,勘察工作具体要求应首先查明地质特性,地质范围、形成地质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等,最后根据分析数据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方案。其次应对基础地质工程周边各层地质类型进行分类,作出分析报告,以此确定工程地质的承载力及稳定性。最后应根据相应地质变形参数对基础地质工程变形特点进行预测及评估,并应认真勘察施工场地的地下水分布情况及其埋藏深度,根据地下水位情况判断相应地下水变化幅度及其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

除此之外,勘察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勘察点,应密切观察各勘察点变化情况。在数据测试或取样过程中,相应底层结构数据应归整到一起,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地基设计的需求,试验时应严控受力层范围,当土层出现不均匀沉降時,应适时增加测量数量和取样数量,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基础测量及采样工作的精准性,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基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收集资料过程中,基础地质工程施工的核心条件就是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基础稳定,主要表现为施工地基承载力、强度符合工程建设需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勘探人员必须确定地基基础类型及其预埋深度,综合考量建筑工程项目基础的抗变形能力,通过测量建筑工程基础地质的沉降量预测控制地基变形的有效举措。

结束语

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与建筑物的安全和工程造价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基础地质地勘技术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精通业务,做好经济和技术评价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地质勘察水平。与此同时,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广大地质勘察人员必须加强对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视,正确评估因地下水作用所引起的工程危害,并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充分发挥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勘察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骁.北京延庆规划新城工程地质环境与建设适宜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2]李为乐.遥感与GIS技术在山区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3]刘树惠.基于工程约束的地质勘察(查)图形库设计与管理[D].中国地质大学,2009.

[4]郑海中,彭振斌.地质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其风险表现[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01:105-108.

地质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环境;灾害;突出;严重;问题研究;分析

1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突出和严重性

我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极为突出和严重,而且有日益恶化之势。例如我国在经济调整增长的同时,灾害的损失也日渐增大。1989年,灾害损失525亿元,1990年为616亿元,1991年达105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如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增长1990为17.33%,1991年高达70.45%,问题严重,不容忽视。

要把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工作看作是创造财富的工作,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矿勘查工作相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调配是今后我国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此外,地下水日益短缺,水质不断下降,过量开采还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土地利用不当,带来了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漠化问题。一些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对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要围绕重要经济区和国土整治区、重要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重要交通干线和重点矿山,开展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减轻地质灾害、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加强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生态效应与系统控制,为人类健康与发展农业服务。

2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研究分析

由于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突出,除继续密切结合国土开发整治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完善地质环境区划和区域评价,加强发展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控—预报—减轻系统以外,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2.1 干旱地区水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1/4以上,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部、宁夏等,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这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飞能源和气候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工矿业发展潜力比较大,但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问题。因此,加强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具有开发西北超前的战略研究意义。

2.2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试验基地研究 我国西南六省岩溶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联片裸露岩溶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然而近年来石漠化发展速度很快,生态恶化,人民生活贫困,是我国当前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甚至还会威胁到长江、珠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和发展。西南岩溶地区又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沙漠、红壤土、岩溶)之一,过去国家对其它三个类型的研究,已有较大持续的科技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对它们的治理。但对岩溶区,仅“六五”期间组织过一次以治水为主题的攻关,而在基础问题上无重大投入。

为了尽快改变岩溶山区落后面貌,要在这一地区选出的基础问题和应用问题开展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治理试验基地研究,为岩溶石山治理、资源的合理评价开发、促进西南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对全区乃至全球岩溶石山治理都可起示范作用。

①岩溶地区四层圈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碳、水、钙及其它元素环)。②西南岩溶石山的形成演化与人地协调发展关系研究。③岩溶地区资源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④岩溶生态系统的类型、展布规律与经济开发关系。⑤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条件飞机理和演变过程。⑥岩溶石山区人口、粮食、环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2.3 东部沿海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窗口,近十几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经济区域。但是,不能不看到,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灾害的激发,自然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只有零星的地区发生海水入侵。随着沿海开发,大量超采地下水、海水入侵范围不断扩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沿海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北方城市尤为严重,如胶东湾海水入侵速度已从每年数十米增加到每年401米,入侵范围达627平方公里。海水入侵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更加剧了水荒。同时,使大片土地变成盐荒地,仅山东莱州地区因海水入侵造成的工农业损失累计就高达50亿元。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另一灾害是地面沉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近20座城市出现地面沉降,上海、天津两城市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263厘米左右,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肖山地区已发展成数千平方公里的沉降带,沧州、保定等地的城市地面沉降达200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使一些民用建筑破坏,地下管道断裂,加大了海水入侵和内涝积水的危害。

人工采砂、淡水截流、乱采乱挖珊瑚礁和砍伐红树林造成海岸的侵蚀,如海南清兰港沿岸,近十年来海岸线后退了150~200米。海岸侵蚀使海岸建筑、土地资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威胁到港口、码头的安全。

在我国海岸带上的一些城市、港口、海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有的地区甚至相当严重,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污染不仅给渔业、盐业、旅游业造成损失,而且诱发赤潮灾害的发生。近年来,我国赤潮发生频率增高,每年数十次,给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带来破坏,也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沿海地区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日益增长的势头。据统计,由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不足1亿元,8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5亿元,1992年则高达100多亿元。在某种程度上,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开发正显加速发展态势。而我国海岸带从北向南跨越了不同的古板块,地质环境相当脆弱复杂,一旦遭到破坏,要花很大财力和物力才能恢复。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加强对沿海地区开发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的法规体系,处理好资源、环境和建设的关系以外,要加强对该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的研究程度,力求控制重大地质灾害的突然发生和严重危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发展规律,研制和推广主要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的监测、防治技术。通过这一地区的研究,为全国各地区环境、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为减轻地质灾害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2.4 地表过程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最近国际地科联为了参与并推进《21世纪议程》的开展,成立了环境规划和管理地质学专门委员会(COGEOENNIRONMENT),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众和决策者对地学在有效地管理和保护环境及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最近,该委员会向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开展《地表过程与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建议,作为地科联参加持续发展工作的一个项目,以便在国土利用和规划中发挥地质学家的作用。

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地表过程对土地状况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可以限制或增强土地利用变化和工程建设的可能性。据国际地科联主席W.S?法伊夫(1993)研究,全球表层土壤的年损失率达0.7%,水土流失产生严重地质生态后果甚至已超出粮食供应本身的问题。我国不少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日趋严重,不仅使土壤厚度变化剧烈,而且造成土壤养分降低,土质变差。为了协调和持续发展,我们应从对各种地表过程研究入手,并定量评价水土流失现状,进而提出地质上的治理措施和方案,以便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土地能为人类的繁荣和社会发展而得到持续的发展。

2.5 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研究 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集居密度不断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人口由0.6亿增加到2.2亿,城市废物迅速增长。据1985年粗略统计,仅我国城市垃圾量年产已达5188万吨,其增长率超过10%,预计现在年产量已达到1亿多吨。我国城市废物排放量大,而且集中,不但至今基本上未得到妥善处置,而且其数量有大幅度增长趋势,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此外,我国核废料的安全地质处置,特别是高放射性核废物的安全隔离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地质学家要与其它自然科学家一起,研究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技术和方法,实现废物的安全处置。

2.6 化学定时炸弹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协调人地关系,探讨人地作用机理,揭示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成为维护人类继续繁荣和不断发展的关键,并开始成为人类认识地球新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根据最近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人类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所引起的环境剧变,特别是化学定时炸弹效应,不仅超过自然变率,而且已危及到人类本身的健康和生存发展。许多专家认为,当今人类疾病90%以上与微量元素有关,许多疑难绝症和大面积的地方病都与人体微量元素失衡有关,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只能由体外汲取。因此,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对人类生存的健康至关重要。对它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处于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环境突变问题都极为突出。为此,建议从地球化学、生态学、水文学、医学与社会学综合研究入手,通过对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口向与约束,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过程与机理,全球与区域水系统循环机理及人类对它的影响的研究入手,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健康的效应。

地质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本工程无预付款,亦不按物价指数增减率调整,俟全部完工提出试验报告,经本处第一科审查合格后一次付清。(如需分批完成,得将已完成部分先付价款百分之八十)。

二、乙方应依照上项付款办法,按实以书面申请估验计价,而后由甲方核实给付之。乙方于支领工程款时所用之印鉴,应与本合约所附印鉴相符。

三、全部工程完成,经正式验收合格后,除有特殊事由外,应于七日内发给结算验收证明书,并依规定程序付清尾款。

四、估验计价均应按期办理,不得申请弃权或延期办理。

五、施工期间如物价发生变动时,应按投标须知所附按物价指数增减率调整工程费计算方式办理。

六、变更设计作业程序依本府所属各机关营缮工程施工验收作业程序八之规定办理。如因变更设计增加工程数量或项目应俟甲方完成法定程序后始得估验,其新增项目在议定单价前按甲方拟定单价之八成计价。第五条 工程期限:

一、开工期限:乙方应于决标后五日内正式开工。

二、完工期限:全部工程限于开工之日起五十日历日完工。如遇障碍因素或变更设计致无法全面施工,应依_________市政府所属各机关营缮工程因障碍因素无法全面施工工期计算作业规定办理。

三、因故延期:如因天灾人祸确为人力所不能抗拒,致需延长完工日期时,乙方得申请甲方核定延期日数。

四、工程开工、停工、复工、完工,乙方均应于当日以书面报告甲方。并以甲方核定之结果为计算工期之依据、乙方不为报告者,甲方得径为核定后以书面通知乙方,乙方不得异议。

五、甲方所核定相关工期事项,乙方均同意遵守,不得异议,亦不得因此提出赔偿损失或停工结算等要求。第六条 工程变更:甲方对本工程有随时变更计画及增减工程数量之权(工程变更设计时,依本府有关规定办理),乙方不得异议。对于增减数量,双方参照本合约所订单价计算增减之。有新增工程项目时,得由双方协议合理单价,但不得以新增项目单价未议妥而停工。新增项目如含有合约既有单价,其单价得按物指数增减率调整工程费计算方式调整之。如因甲方变更计画,乙方须废弃已完工程之一部分或已到场之合格材料,由甲方核实验收后,参照本合约所订单价或订约时料价或新议订单价并按物价指数增减率调整工程费计算方式计给之。但已进场材料以实际施工进度需要并经检验合格为限,若因保管不当影响品质之部分不予计给。第七条 工程图说:所有本工程之图样施工说明书及本合约有关附件等,其优先级依序为开标记录补充规定、特定条款、技术规范、合约图说、工程详细表,及一般规定或一般规范。第八条 工程监督:甲方所派主持工程之工程司,有监督工程及指示乙方之权。甲方工程司如发现乙方工人技能低劣,或不听指挥,得随时通知乙

,乙方应于工作地点依照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号志设置规则,及本府有关规定设立显明之标志,以策安全。

三、建筑物施工场所,除应于基地四周利用密闭式之钢铁或金属板、木板、夹板、铝板等材料设置围篱,鹰架外部分应加铁丝网,并以帆布围护,以防止物料向下飞散或坠落,并应设置行人安全走廊及消防设备。

四、对于工地附近人民生命、身体及财产之安全必须预为防范,如因疏忽致生伤亡或其它损害,概由乙方负责。

五、承造人应依规定投保营造综合保险、第三人意外责任险及邻近房屋倒塌龟裂责任险。(依补充说明规定办理。)第十七条 工程保管:

一、在工程未经正式验收相符以前,所有已完成工程及到场材料,包括甲方供给及乙方自备经甲方估验计价者,均由乙方负责保管,如有损坏缺少,应由乙方负担。

二、在工程未经验收前,如甲方因需要使用时,乙方不得拒绝。但必须由甲乙双方会同维护单位协商认定双方之权利与义务后,由甲方行接管使用。如有损害应由协商之义务人修复之。第十八条 灾害保险:

一、工程由开工日起至验收合格日止乙方需投保营造保险。

二、在验收前遭遇台风、地震、豪雨、洪水等不可抗力之天然灾害时,乙应于灾害发生后二十四小时内报请甲方派员会同勘查属实,并取具证明后,得按实需工作时间延长工期。

三、除因天灾导致之路面淤泥积水等之灾害,妨碍公共安全市容观瞻、及民众权益而急需回复原状者,得由甲方依照_________市政府防救天然灾害紧急抢救工程授权处理要点,报请有关单位会勘后,依规定处理外,凡涉及承包工程之损失部分仍应由承包商负责。

四、因甲方因素导致工程延期,得依原付保费比例加价办理。第十九条 工程查验:

一、工程于施工中或验收时,甲方查验人员认为有必要开挖或拆除一部分工程以作检验时,乙方不得推诿,并应于事后负责免费修复。如发现乙方使用之材料与规定不符时,可拆抽换者(不影响其他构迼物),乙方应即抽换,不得要求以扣款处理,或延长工期,其所需时间一并列入工期检讨。如不妨碍安全、美观及使用需求,经由甲方检讨可不必拆换或拆换确有困难,必须以扣款方式处理时,除合约另有规定如混凝土及沥青混凝土外,应按合约单价比例(尺寸不合规定时)、或工料差额(工料不合规定时)之六倍扣减,并于甲方完成报备手续后办理。

二、工程全部完竣,经初验合格后,由甲方派员验收,并报请上级机关监验。凡验收所需工人、工具及梯架等,概由乙方供给之。甲方验收时,如发现工程与规定不符,乙方应在甲方指定期限内修改完妥或依第一款之规定处理完妥,逾期尚未修改或处理完妥,除应参照第二十条之规定赔偿逾期损失外,甲方并得动用乙方未领工程款或保证金(含履约保证金及差额保证金)予以改善,如有不敷,由乙方或保证人补足之。

三、全部工程完工之初验及正式验收之复验,以一次为限,乙方应在甲方指定期限内修改完善。否则自复验之次日起计算至再验收合格之日止均以逾期论处,每日罚款按结算总价千分之一计算,乙方不得异议。

四、乙方及其专业技师应负地质钻探之调查、钻孔取样、记录、鉴定分析及相关作业之责任,并应于报告书上由技师本人署名并加盖

定项目并已实际执行之准备工作费。(如测量放样、钻探、细部设计等)不得超过合约单项之金额。3.工棚及租金费得依合约单项范围之金额比例折算。4.工地现场水电费得按实付金额。5.工地现场看管劳工费,最多二员,六个月之基本工资为限。6.工程施工进度必需预先定制特殊材料经事先向甲方报备有案并经会同检验合格者得依厂商订购成本收购,但不得超过合约该项材料费之金额。一般购置材料则由乙方自理。

(二)工程开工后:1.合约规定之准备工作费工棚租金、工地水电费及工程安全设施得依合约单价比例估验计价。2.已完工工程依合约规定估验计价。3.进场材料费(以实际施工进度需要,并经检验合格为限,若因保管不当影响品质之部分不予计给)。4.工程停工期间经甲方认定必要之现场待命人员工资(最多五人以承商公司之员工为限)按合约技术及一般劳力工资计付。5.停工期间乙方亦应按日填报日报表,并于每周未,每月底将影响部分以书面报工程司备查。

地质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

0.前言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1.地质问题的提出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地质灾害”一词一经被提出,先行者就考虑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技术因素、相关立法社会保险方面的需求。今天,地质灾害不但是科学界研究的课题,也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建设共同关注的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相关性

2.1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无论何种类型对地质灾害必然涉及到地质体, 既要以地质体作为地质灾害的载体,又将地质全作为灾害作用的对象。而任何地质体均存在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构成地质环境要素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受到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的制约。

2.1.1地质灾害赋存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所谓地质灾害即指那些对地质环境造成劣化影响,对人类生存构成危害的地质事件,而这些地质事件的本质就是地质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如地壳应力的释放产生地震, 反映形式为地壳震动与地表破裂,形成地裂缝、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 表现形式是地表岩土的运动和移位; 其他灾害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等也均以岩土体的移位或状态改变形式完成成灾过程。

2.1.2地质环境制约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前述,地质灾害是在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若环境条件不具备,则灾害难于形成。即地质环境一方面构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又限制其发生, 起制约作用如泥石流灾害有其发展阶段性,对应于地质环境条件则在沟谷发育的成熟期为泥石频发期, 此前,随着沟谷地貌形态的发育和地质环境的变化,泥石流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并不成灾.由此可见地质环境对于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2.2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

2.2.1地质灾害的发生伴随地质环境变化

我们说地质灾害是某地质体相对于所处环境的运动变位及状态改变。那么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也同时完成了地质灾害对于相关地质环境的重塑即改造过程。随着岩崩、滑坡的发生一部分岩体失去势能, 由不稳定而达到暂时稳定。这时完成移位的地质体—灾害载体得到了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平衡。而地质体的周界—崩塌后形成的临空面及滑坡后壁则改变了原始的应力状态及在環境中所处的地位而构成新的灾害载体,重新孕育下一次地质体的运动变位. 在整个过程中,一部分地质体经过运动变位达到稳定, 另一部分地质体变成了新的灾害载体构成不稳定因素。此间地质体所处的环境相应产生变化。

2.2.2两类灾害环境效应的共性与异性

由前述地质灾害的成灾特性可知两类灾害都具有后效性,对环境产生劣化影响,此为其相同点.突发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明显直观,灾害突发,地貌改造均为一次性完成, 缓变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不明显。要经过一个累积过程, 灾害长期作用的累进影响反映为环境的变化, 其长期效应明显,且环境效应渐次增强。

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让搬迁与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支撑等。

3.1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搬迁治理工程体系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3.3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3.4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由此可知,我国地质环境利用的无序性与有组织的地质灾害减轻行动之交叉与矛盾,即战略层面的被动和战术意义上的主动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因此非常需要树立更加主动地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地质安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地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和支撑各级政府科学管理地质环境的理念,以实现地质环境利用效益最大化,地质灾害风险最小化。

4.结语

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把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顺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之中,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习惯性思维,突出立足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建设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变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为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地质环境的不可持续利用现象和减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刘传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刘传正,刘艳辉,温铭生等.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3]张咸恭,王思敬,张倬元等.中国工程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电源设计论文下一篇:测绘新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