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本科论文范文

2023-03-22

计算机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计算机专业 创新实践能力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①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他们并不都能达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其中一个的主要原因是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缺乏。而这个问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普遍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就是关键,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是不同的,对于本科生主要强调的是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对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但当前我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还不到位,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因此对其进行探索和实践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1 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以及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引导下,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不同类型的大学,如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对于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培养要求、培养方式以及培养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研究型大学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延续了传统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较为主动,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型、复合型人才,其本科专业系统强调了理论知识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类学校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贯彻在课堂教学、实验、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形式较多样,内涵较丰富。该类高校所培养的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参加过不同类型的学科竞赛或者经历了科研项目的训练等,创新实践能力较好,能够进一步读研读博深造或进入知名企业,从事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

应用型大学面临人才培养转型、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多强调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基础相对要弱一些,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也要被动一些。应用型大学,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较为有限,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科竞赛和实习环节,其他方面难以深入,且带动的只是部分学生。近年来,应用型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也逐渐具有较好的综合实践能力,但仍缺乏创新精神,工作数年后可能也无法胜任中高端创新人才的工作,这对于人才自身发展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都是不利的。

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所培养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还存在差距,拔尖创新人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还很薄弱,甚至相关认识还不到位,问题也较为突出。该文将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2 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张宝臣、李燕、张鹏等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核心是创新思维。②初步看来,这种表述较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学者提出创新能力的另外表述方法,也有一定道理。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应用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理论和生产实践的融合,注重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应用型大学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能力,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突出创新实践能力/技能的培养。此外,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非常快,要求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对新知识和新技术敏感认识,拥有积极探索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精神,善于学习。③因此,应用型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应突出创新实践能力/技能培养,并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思维。

初步来说,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可概括为:有较好的能胜任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和创造的实践技能;有发现问题并运用现有知识、技能和方法对原有工作方式进行革新的意识;有以新的方法解决计算机领域简单问题的可行思路和方法。

3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

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可以在课堂教学、实验、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在这些过程中都有很多影响培养成效的因素,如培养模式、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支持、制度建设以及学生素质等。一些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有的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或者是少数成功案例的点缀又或是随机性强、质量不稳定。因此,应用型大学要保证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并能良性循环,需要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合理组织体系。

图1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

经过多年关于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我校逐渐构建了一个以项目课题为载体、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团队建设为依托以及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组织体系如图1所示,实践也证明了该培养系统是较为合理的和有效的。

4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4.1 以项目课题为载体的培养模式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项目课题的形式开展,项目要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阶段性的成果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专业能力训练,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将创新实践融入到平常学习中。此外,以项目课题为培养组织体系核心,要能将实践基地、团队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发挥合力作用。

学生参与的项目课题主要包括三种形式。(1)参与各类学科竞赛项目。目前,应用型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的竞赛主要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H3C杯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等。(2)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由教师引导自主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课题可由学生自主设置或者指导老师推荐。(3)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教师根据自身科研项目的需求,吸取有意愿、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项目完成过程中去。

4.2 以实践基地为支撑的平台构建

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实践教学条件作为支撑,学校需要建设一定数量且质量较高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学校已经建成软件技术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实验室,另外,学校其他专业的实验室也是开放共享的,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使用。

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这不仅能提供创新实践环境,而且能够提供师资力量的支持以及新知识、新技术的输入。目前,学校已与多个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开发与培养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都已在网络技术竞赛、专业技术认证以及学生毕业实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3 以团队建设为依托的运行机制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项目课题形式开展的,其必然要采用符合项目特点的运行机制,即以团队建设为依托。在打造一个项目团队时,首先应该构建精简、高效的教师团队,规模一般为3~5个人,要有1个项目负责人。教师团队应在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制定项目执行计划,挑选合适的学生团队成员,组织实施项目的执行,并在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关于学科竞赛要建立不同的团队,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进去,同时也能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平台。

此外,项目团队还包括学生团队,学生团队人数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同时学生团队也应该有1个项目负责人。学生团队负责具体执行教师团队的计划安排,有时任务分配也由学生团队负责人进行安排。学生团队建设应注重梯队人才建设,当高年级的学生退出时,低年级的学生补充进来,原来留下的学生便可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团队合作开展创新实践时,要充分调动的团队协作精神,强调共同研究与分享。

4.4 以制度建设为导向的管理策略

创新能力培养是个性化教育,而且还要将个性化的教育进一步引导到“扬长教育”,④这就要求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与其他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同。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策略是以制度建设为导向,在制度中给出基本指导思想、要求和政策支持等规定,突出引导和激励原则,让项目组自己确定合适的培养模式。目前,学校在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创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均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学院也需要从学科专业的发展角度上制定利于学院发展的管理办法,各项目组也要从执行的角度上确立具体的管理办法,而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

在学院、项目组制定管理制度时,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制度要便于实施,有较充分的能够实施的各方面因素,有保障措施,如经费支持等。其次,制度要注重引导与激励,能引导学生、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制度要能保证项目组能良性、持续发展,一定要以团队的形式运行,不能只是少数个别教师或学生的参与。

5 结束语

当前本科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对实践教学中不同教学目标要求,可以将实践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应用型大学面对招生和就业的压力,同时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较为有限,其在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要求更高一些,对创新实践能力要求上还较为薄弱,但这必须加以重视和改变。该文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给出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组织体系的构建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方法。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文的探索对于定位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实施一体化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举措,建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是有意义的。

基金项目:武汉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012Z02);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民办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探索”(2013B225)

注释

①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703/20037.html. 2007-01-22.

② 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③ 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算机教育,2014(2):5-9.

④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20.

计算机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教育体制;师资建设;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成卫青(1972-),女,江苏淮阴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王雪梅(1978-),女,江苏盐城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00412JX13)的研究成果。

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总结与检验,[1]一般安排在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在此阶段,学生应进一步受到科学研究方法、工程设计方法与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与综合运用,从而实现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一个选题好且学生认真完成的毕业设计常常对学生的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可见本科毕业设计在当今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本科毕业设计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出现了取消本科毕业设计的呼声。笔者认为当前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但需要花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使其起到应有的作用。笔者综合多年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的体会和已有的相关研究,[1-3]分析了当前形势下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就其中的部分问题探讨了解决方法。

一、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

1999年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性质。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快速扩张阶段,逐渐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不过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放弃精英教育,而是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存、协调发展。[2]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师资队伍及软硬件建设跟不上其规模扩张速度,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就本科毕业设计而言,总体质量滑坡,已经到了有高校甚至想取消毕业设计的地步。

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在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的本科教育还采用“严进宽出”的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一般都希望学生能顺利毕业,因此本质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难以支持指导教师严格按照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规定要求学生。那么为什么本科教育还采用严进宽出的老模式?究其原因一是习惯使然,精英教育阶段就采用这种模式,而且效果较好,但目前学生、教师所处的环境与当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区别,这种模式已不太适于现今的本科教育。二是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因为就业率影响着学校声誉进而影响着招生,而“宽出”从表面来看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其实,从长远来看,“宽出”最终会导致用人单位的不满,无益于提高就业率。然而高校管理部门大多为了近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个人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比例过高。目前,由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机制已初步形成。[2]然而高校收取的学杂费标准远高于很多民众的承受能力,这也是导致高校难以下决心“严出”的重要原因。

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在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之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不足、生师比过高、教师职称或评优考核过于倾向偏理论的项目和论文研究成果。目前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师往往要承担相当于15年前两倍以上的教学任务,而且从职称评定上可以看出当前本科院校很重视科研,然而科研的含义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并重了,而是极度重视偏理论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申请与研究论文的发表。为了生存和发展,大多数属于工科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不得不选择务虚,即崇尚所谓的理论研究,轻视务实的研发,不再积极争取横向的研发类项目。这在客观上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既忽视也畏惧研发,工程设计与实践技能每况愈下。而实用价值较高的横向项目其实最适于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最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主动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此外,从时间上看,多数高校教师每年要花较多时间申请不同级别的纵向项目,还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程教学,这样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当有限了。

2.教师方面

在目前的教师考核体制下,年富力强的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几乎全都把课程教学以外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上,即参与纵向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上。这些项目相关的研究内容,对于少部分即将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但对于其他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由于研究内容一般偏理论,与当前的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就未必合适。但高校教师由于近年来多忙于追求高质量论文,对真正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最新热门技术反而可能疏于跟踪和学习,尤其是更新很快的计算机科技,因此很容易缺乏有效指导毕业设计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和现实针对性。

同样,教师为了自身发展,往往关注某特定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缺乏对计算机发展的宏观了解,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容易产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

与此同时,教师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越来越与纵向项目的评价标准看齐,相较于实用价值,更看重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的理论价值,有些选题虽然新颖但完全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导致学生们不再重视踏踏实实、系统地解决问题,而是学习如何通过“包装”解决问题。

此外,一些高校官本位现象严重,甚至教授(无行政职务的)在学校都几乎没有话语权。由于教书育人的教师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容易缺乏作为园丁应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以及自我牺牲精神,进而追求科研上的成功而对几乎不能带来成就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不够重视。

3.学生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存在的诱惑如网游、音视频也越来越多,意志力稍弱的学生就可能成为网络控。因此,网络会耗费本科生大量的时间,导致他们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另外,网络也会滋长学生的惰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四年中会有数次课内实验和多个实践课程,然而不少学生会借助网络轻松获得答案,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实践机会。等到毕业设计时,他们的实践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这也是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不可忽视的原因。

同时,就业压力对学生影响很大,有些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不断地考取各种证书,然而这种迫于压力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考试对于不少学生来说,不能起到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此外,毕业设计往往与学生找工作或考研复试的时间相冲突,这也是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

二、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1.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

提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及软硬件建设,提高师生比,为一线教师提供学习、培训、考察的机会,以快速更新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自上而下全面改革本科院校教育体制,将“宽出”逐步改为“严出”,为保证“严出”合理且可行,应降低个人分担的高等教育费用比例,或者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无抵押助学教育贷款,同时还需要切实改变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状。必须还学生一个轻松的小学阶段,才有可能切实激发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欲望,进而要求他们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也只有学校制定并切实支持实施“严出”,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管理才可能有成效,学生才可能将压力转为动力,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确实成为工作前的一次实战演练。

制定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并重的教师职称和评优考核政策,以利于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长进行理论研究或技术研发,而不用违背自己的兴趣全都追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的申请与研究。从政策上鼓励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科技研发,可以为本科生创造更多了解科技动向和社会需求的机会,更多实践与思考的机会,对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水平大有裨益。

2.教师方面

在尊师重教的体制下,教师也应通过参与课题、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等方式,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最新热门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跟踪最新技术和社会需求,不断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依据计算机相关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分析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并结合技术最新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有针对地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有科研项目的还应结合项目的具体任务。另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确定毕设任务)、教师把关的方式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教师应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重视过程检查,将课题分为若干子任务,每个阶段都予以指导和检查。此外,还应优化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鼓励理论创新和实现原创,决不纵容抄袭和伪造,设置毕业设计合格标准,并严格执行。

3.学生方面

除了通过规章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外,还应在思想上教育学生主动抵制互联网上的诱惑,主办讲座指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作为学生应认识到在本科学习期间,除认真学习理论课程外,对于每一次实验或每一门实验课程,都应坚持在教师指导下、与同学讨论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完成,只有这样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应该通过查阅相关信息,精选要考的技术证书,以免耽误课内学习,本末倒置。学生还应学会缓解就业压力,合理安排做毕业设计和找工作的时间,尽早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并将毕业设计作为自己的实践经历用于就业面试。另外,学校还应重视就业指导,并尽力为学生联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推荐等,做好牵线搭桥工作,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坚实桥梁。

三、结束语

本文综合多年课程教学与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体会和已有的相关研究,从教育体制与教学管理、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形势下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方法。本文认为制度上的变革是提高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制度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教师应重视对最新科技的关注、学习和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切实提升专业水平;此外,引导学生善于、乐于做毕业设计,并能从中受益,这也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党传升,罗梅娟,吕廷杰.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71-74.

[2]袁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问题与展望[EB/OL].[2009-03-07].[2013-02-21].http://www.china-europa-forum.net/bdfdoc-996_zh.html.

[3]王玉锋,刘保旨,李雪梅,等.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8(1):77-79.

计算机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2、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机房维护方法初探

3、探究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4、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浅析

5、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6、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的分析与阐述

7、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和发展结合的研究

8、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思路

9、计算机思维导向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10、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素养

11、试论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对策

12、面向211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13、计算机二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研究

14、探析基于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计算机科学教育模式方法

15、“新工科”背景下非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探索

16、计算机游戏机制的一体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17、浅谈计算机安全与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18、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

19、浅谈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影响

20、探究如何对计算机系统与计算机网络进行动态优化

21、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2、浅析计算机硬件性能对计算机使用的影响

23、计算机基础与计算思维相结合的“计算机导论”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24、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研究

25、中职类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心得

26、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7、计算机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探究

28、中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浅探

29、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30、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关关系分析研究

31、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办法的改革与应用

32、计算机安全与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分析研究

33、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探讨①

34、浅谈计算机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35、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分析

36、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37、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探索

38、计算机应用现状与计算机发展趋势

39、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40、试论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

41、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医院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42、浅析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43、计算机网络病毒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浅析

44、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5、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探究

46、计算机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研究

47、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初探

48、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49、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计算机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是适应社会为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计算机应用最显著的、最广泛的一片领域。目前,相对于所有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了有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那么如何办好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工作,结合我院以“创建高等应用型教育名校”为办学目标,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开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1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特点分析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知识广,要求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科。以《计算机网络》这门课为例,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入门课程,比起计算机方面的其他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更深。接触到《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时,学生普遍认为与他们心中的网络相差很远,很抽象,产生畏惧心理。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的理解很狭隘,他们上网做的最多的事是聊天、打游戏、看电影或听音乐,而对于网络原理、网络功能没有概念。为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去探讨他们所能够做的这些事情是如何实现的,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可以说这是一门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辅助教学的重要性的专业学科。

此外,其它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安排也为教师如何更好的开展理论教学工作和实验课程安排,以及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提出严格的要求。依据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及信息安全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所列专业主修课程包括《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网络服务器管理与规划》、《路由与交换技术》、《Linux程序设计》、《网络工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等课程在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安排1∶1至1∶2的实验操作课,在保证打好理论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教师更应合理的安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 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推进

当前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传授式和探究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实践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实践总结,可以说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那么如何将二者结合,优势互补,形成比较理想的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笔者结合我院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综合实验中提倡采用探究式的实践模式,教师只给出大的方向性的要求,不对具体的问题做出规定。例如,建设某公司局域网综合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让学生自行设计网络拓扑,自行设计VLAN划分,自行规划IP,然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网络设备组建起来。因为利用现有设备学生规划出来的网络是各不相同的,学生自主发挥的余地很大。学生不仅仅只是完成纯物理的网络组建工作,后续的交换机、路由器、AP等设备的配置、IP地址规划、VLAN划分等工作也包含在内。另外,在综合实验中最容易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排除故障的能力,往往在单项实验出现问题的机率很小,而到了综合实验后要考虑的问题多了,出现故障的机率明显增加了很多,那么出现问题就得解决问题,而这也这样充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然而是否这样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就算完成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上述某一学科的实践教学虽然已经成功完成。但是单一学科的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就业时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而计算机网络专业涉及的技术领域又是相当的多,那么如何将各自的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呢。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笔者也将这一部分称为第三种实践教学模式——拓展式。例如《企业网络策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就是将《网络服务器管理与规划》、《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工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相关学科技术结合到一起开展的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的操作与实践,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组建计算机互联网络基本思想与设计方法;加深理解计算机网络中路由器、交换机以及各服务器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所承担的作用;如何方便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好企业的网络,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 实验设计以能力为导向

网络专业的实验的设计要以网络专业学生的最终能力为目标,针对各项能力来设计实验,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知道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而是为了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而做实验。每项能力均有相关的实验与之应对,例如:(1)网络组建方面:网络综合布线能力、局域网组建能力等。这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网络组建实施的能力,即对网络的规模、设备、应用等进行设计,完成网络的组建。(2)网络管理方面: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故障、性能管理、网络认证等方面的能力。(3)网络安全监控方面:网络安全监控方面培养学生的网络攻击能力和防护能力,能够应付一定的网络攻击,并且能对安全设备进行配置。

4 实验过程的严格管理

实验室相比教室而言氛围宽松很多,如果对实验过程不加以重视可能实验课会变成自由活动课。因此,必须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依照我院计算机系实验室管理条例:实验课时间学生不得做与实验无关的事、不打游戏、不带耳机、不能随便走动;教师应随时随机抽查学生的进行情况,寻问学生对于实验是否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对学生实验的监督检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实验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5 实验教学成果的考评

对实验教学成果的考评是整个实验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实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网络实验教学成果的考评形式应综合全面的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包括纪律、出勤、实验完成情况及实验报告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定。同时除了让学生进行常规配置之外,还应该在环境中设置一定数量、不同形式的故障。让学生根据相关实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对故障现象的分析、测试,最终排除故障。这部分的评价主要以通过对学生常规配置实验与排除故障实验所用时间两方面来进行,即可实现对学生相关实验的实验效果的评价。

6 结语

以上便是笔者经过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工作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所积累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并且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学生毕业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如果学生能适应社会,达到人才市场的需要,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那么也就说明我们的教育事业成功了!

参考文献

[1] 安利利.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2):168-169.

[2] 何艳斌,黄颖.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3):62-64.

[3] 何静媛,朱征宇.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02): 25-27,46.

计算机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2、海港口浮码头中固定桩墩振动实测与数值计算分析

3、《数值计算方法》课程中样条理论教学的深层探究

4、提高“自我效能”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设计与实践

5、压水堆核电站主蒸汽安全阀升力数值计算

6、管桩群桩水平承载特性数值计算分析

7、有关码头地基液化的数值计算

8、双足被动步行的不稳定流形的数值计算

9、汽车滚装处所通风的数值计算及设计优化

10、高等学校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建设探索

11、数值计算在量子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

12、浅谈如何增加数值计算方法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3、数值计算方法的融会式教学理念与实践

14、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重力坝溢流面台阶式综合消能设计与检验

15、化学工程师数值计算基础

16、飞机座舱围护结构瞬态温度分布的数值计算

17、曲面上布朗运动的数值计算

18、随机微分方程数值解稳定性研究综述

19、洁净手术室室内气流组织数值数值计算模型验证

20、基于GeoStudio下尾矿坝地应力场的数值计算

21、四波段飞机尾焰红外辐射的数值计算与图像仿真

22、多土层地基建筑桩基竖向承载力数值计算方法

23、多种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分析

24、“新工科”背景下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5、交错轴圆柱端面齿盘共轭齿面的数值计算方法

26、本地数据库在大数据量数值计算中的分布式应用

27、江都三站进水流道优化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研究

28、张集煤矿二副井箕斗装载硐室及马头门支护结构方案数值计算

29、基于CFD方法的球鼻首减阻优化研究

30、浅谈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值计算方法在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渗透

31、跳跃—扩散模型资产定价公式的数值计算方法

32、介电测井相关数值计算研究

33、巷道锚杆支护问题的解析解、相似模拟解及数值计算方法简述

34、含层状泥质砾岩地层的岩电特性数值计算研究

35、数值计算技术对高填方路基稳定性的分析

36、数值计算方法教学方法研究

37、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38、急倾斜特厚煤层顶板非对称平顶型拱结构对比分析

39、枕头坝一级水电站鱼道休憩池的数值计算研究

40、空压机电机性能与损耗数值计算研究

41、脱硫吸收塔结构设计数值计算应用分析

42、O2O教学模式应用于“数值计算实训”课堂的教学改革探究

43、科研反哺教学模式在《数值计算方法》教学中的探索

44、基于MCR框架的热力学数据库架构模式设计

45、与水声学理论相结合的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研究

46、盾构隧道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数值计算分析

47、不同岩石对埋地输气管道撞击的数值计算

48、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值计算方法教学中的渗透

49、换热器数值计算的研究进展

上一篇:计算机论文软件下一篇:计算机二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