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制度论文范文

2024-01-30

公共财政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专门制定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要求在2022年年底市县层面要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此,文章就全面理解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目标要求、县镇财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面临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进一步推动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重点与难点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根据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要求,到2022年底市县层面要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要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扩围升级,绩效管理要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延伸到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确保不留死角,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大幅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

为此,加快实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制定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力争在2022年前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并明确绩效管理工作实施路线图,以确保县镇财政在2022年年底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全面理解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要求

预算绩效管理是以预算为对象,以提高预算收支质量和效益为目的,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与绩效有机融合的管理活动。

预算绩效管理由绩效目标管理、事前绩效评估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管理、绩效评价管理、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管理共同组成。

按照中央、财政部要求,在2022年年底必须做到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一)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是指按照预算管理的对象,对包括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单个项目和政策预算均须纳入绩效管理,达到全方位地实施绩效评(估)审。

1. 实施公共预算绩效管理

主要是对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管理。

2. 实施部门和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主要是对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和评价,部门整体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管理。

3. 实施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

主要是对政策预算及项目预算进行绩效评价管理。

(二)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

是指按照预算管理的流程,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环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管理;包括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评价和结果应用这一全过程。

1. 建立績效评估机制

主要是开展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和论证评审。实际上就是对新增政策和项目、重大投资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同时还包括对部门预算事前绩效评估以及绩效目标设定论证评审,也就是在编制年初预算时,按照“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谁分配资金,谁审核目标”、“谁批复预算,谁批复目标”的原则,对安排的项目资金或者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目标进行设定、申报、审核、批复,并将绩效目标作为项目支出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前置性条件之一,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制,促进预算部门树立绩效理念,强化前期论证,提高预算决策效率。

2. 做好绩效运行监控

主要是对预算绩效目标进行事中跟踪评价。绩效跟踪,实际上就是事中预算绩效跟踪评价,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重点对政策、资金运行情况、项目管理情况、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项目进度及财政资金拨付进度等提出纠偏意见和改进管理的建议。对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

3. 开展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

主要是对预算项目事后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实际上就是对部门单位整体支出、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及对下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实施综合绩效评价,重点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项目管理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等;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就是绩效评价结果要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对未按要求设定绩效目标或审核未通过的不得安排预算,重要绩效目标与预算草案同步报送本级人大,将绩效目标与预算管理流程无缝对接,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申报、审核、批复、公开“四个同步”,真正将部门预算安排与部门整体绩效结合起来,对整体绩效较好的部门和单位,赋予其更多的预算管理及绩效管理自主权。

(三)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是指按照预算的覆盖范围,将绩效管理覆盖到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现“四本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

1. 建立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积极开展涉及一般公共预算等财政资金的政府投资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务项目绩效管理。

2. 建立其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除一般公共预算外,各级政府还要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

二、公共财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作为县镇财政部门如何保证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面完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目标要求,笔者认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工作重点

1.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队伍的建设

人是决定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要素,没有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绩效评价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将是无法推进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将很难全面完成上级要求的目标任务,因此,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队伍建设是做好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前提保障。

特别是相对于工程类项目绩效评价管理而言,需要有一支懂财务、懂审计、懂工程三个方面业务的人才队伍,然而要做到财务、审计、工程三方面全部熟悉精通的复合型人才,这在目前少之又少,这就要求县镇财政部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尽快建立适应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的队伍。

2.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

没有制度、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一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一套管理制度,只有坚持以制度管事管人,才能促进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法制化。因此,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是做好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

以货物类单个项目绩效评价为例,一个货物采购、使用、管理,涉及相关财政管理的系列环节,首先要纳入财政预算、还要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再进行政府采购,然后进行管理使用,并监督其发挥应有的绩效,由此可见,货物项目的绩效评价管理,要求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再以服务类项目绩效评价为例,目前财政性资金安排使用的服务类项目类型很多,有政府购买的第三方服务项目,还有部门正常实施的服务类项目等,不同类型服务项目,其管理方式、管理目标、管理要求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县镇财政部门必须针对不同类型服务类项目,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或办法。

3.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约束、激励、监督、考核机制的构建

要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明确绩效管理责任约束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绩效管理监督问责和工作考核,这就迫切需要构建绩效管理责任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工作考核机制。只有将责任明确到位、激励措施落实到位、监督问责推进到位,工作考核实施到位,才能大力营造绩效管理工作的浓烈氛围,才能确保此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否则,就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就不能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因此,构建预算绩效管理约束、激励、监督、考核四项机制是推进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

4.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计划的确立

强化预算绩效目标计划管理,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没有整体的推进计划,没有明确的工作实施路线图,没有分年实施的操作方案,县镇面上的绩效管理工作就很难搞好。因此,如何细化分解绩效管理工作任务,如何组織推进绩效管理,如何制定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如何做到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同步,这些都需要认真的排定计划,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制定积极可行的工作措施。因此,确立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计划是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一步。

(二)工作难点

1. 绩效评价内容难界定

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在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需要评价人员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

就绩效评价内容而言,虽然财政部于2011年下发了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但这一基本内容,也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具体到每个绩效评价项目,如工程、货物、服务,如何细化分解,不仅不同的项目绩效评价内容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项目,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去评价,其评价的内容也会不一样;现在各地均没有详尽的绩效评价内容,可以说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也不可能有,因为绩效评价项目类型太多,至于到每个项目,只能通过实践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和完善。

2. 绩效评价指标难设定

当前,财政资金预算绩效评价项目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绩效指标的设定。财政部2011年下发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主要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这相对于某一项工程、货物、服务类支出项目事中或事后绩效评价而言,还基本可以适用,然后再凭各评价小组实践认识进行进一步地细化设定;但是如要求对工程、货物、服务类项目进行事前预算绩效评估,这一指标框架恐怕就难以适用了,因为,事前绩效评估目标要求不同于事中、事后评价;而事前绩效评估指标如何设定,目前也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一个基本的指标框架,只能靠评价小组人员自己经验认知和理解去设定。

再如中央文件要求逐步开展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对下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实施综合绩效评价,除一般公共预算外,还要将公共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进行评价等,这些项目是对部门整体、一级公共财政运行总体、某一项基金整个预算进行绩效评价,目前这方面均没有基本的指标框架;如果我们单纯采用财政部下发的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去评价这些项目,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行的,需要我们去实践摸索,而这就是目前开展绩效评价的最大难点。

3. 绩效评价标准难确定

由于财政支出的多样性,评价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项目,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采用一系列相关的指标和标准值来进行具体的衡量。

即使有了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但是因为不同的评价小组、不同的评价人员、不同的评价时期、不同的审核评价水平,不同的标杆标准,其评价认知也是不同的,因而就会形成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论。例如,一项工程,如何判断项目时效是最高的、如何比较项目质量是最优的,每个评价小组有不同的比较标准;一项货物,如何判断其经济效益指标,因为不同的价格规模,其经济效益指标评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一项服务,如何判断其社会效益标准值是多少,达到多少才是合理的,这个标准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满意度如何评价准确,完全是靠抽样问卷調查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准确,也没有一个技术标准来衡量或者规范等。特别是一些定性指标,评价标准的弹性会更大。

三、推进公共财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提出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重点与难点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1.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要不断充实财政绩效管理人员,选择一批政治合格、业务精湛的财务、审计、工程专业人员充实到绩效管理队伍中来,确保此项工作有人做、有人抓、有人管;二是要择优选择具备条件的研究机构、高校、中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工作,确保评价工作的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三是要加强队伍培训,着力提高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2.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规范性。着重要按照中央“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要求,研究制定如财政支出预算事前、事中、事后绩效评价(估)暂行办法,下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综合评价暂行办法,部门预算整体绩效评价办法、下级财政管理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等一些通用的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细化具体的如工程、货物、服务等单一的绩效评价办法。通过这些办法的建立,可以促进一个地区尽快将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全面规范地实施起来。

3. 加强考核监督,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合力。着重要建立健全绩效管理责任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工作考核机制,以这些强有力约束机制、激励机制、问责机制、考核机制,来全力推动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

4. 加强目标管理,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效率性。着重要分解细化各项绩效管理工作要求,结合县镇绩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全面设置县镇 、部门和单位绩效管理工作推进实施计划,进而有的放矢的推进县镇绩效管理工作。

5. 加强指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科学性。一是要认真研究每个类型的绩效管理项目绩效评价内容,确保绩效评价工作重点突出、抓住本质,不偏不倚。二是要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管理指标体系,坚持“上下结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力求在推进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县镇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对各种类型的绩效评价项目分别设置共性指标框架,如财政预算、部门预算、项目支出预算、财政所管理、乡镇财政运行、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等类型项目共性指标框架和实施办法,以提高绩效评价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三是要研究细化绩效评价标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项目,逐步建立绩效指标标准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 [Z].2018-09-01.

[2]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Z].2018-11-08.

(作者单位:江苏天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公共财政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政府会计目标和政府会计改革是公共财政改革中最重要部分的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政府会计在公共财政中的作用、公共财政在市场干预下的特征、公共财政的透明度结合提出的一些未来改革的意见,以及考虑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状态,政府会计也被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替我国公共财政道路指出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政府会计目标 政府会计改革 公共财政改革

1 公共财政的改革措施

1.1 政府的采购制度改革措施

政府采购也叫称为公共采购,也就是各级政府和其所属的机构为了行使公共服务和日常政务运作的职能,在财政部门的监督情况下,用法律规定的方式,向社会购买货物或者服务等。政府采购是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包含广泛的内容:采购过程、采购政策、采购步骤及管理。它和私人采购的不同是:政府采购的作用和规模非常大,它的经济资源无偿从社会公众取得,所以对其用途有限定性,政府采购必须接受人民大众的监督,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提高其透明度公平度。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导市场参与者合理竞争,减少腐败挪用自填腰包的行为。

1.2部门预算改革措施

公共财政需要编制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公共财政收支计划,反映政府所有公共财政收支内容和结构。公共预算中最主要的就是部门预算市场经济国家大都采用部门预算,我国目前也不例外。自2000年,我国为加强对财政的监督,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吸收了优秀的预算编制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内容:

1.2.1 加强预算报批程序的严谨性。首先部门预算需要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之后在通过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控制数来编制预算报表,并且一定要经过单位领导同意签字;依据目前的预算分类方法,部门预算分为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这类似于目前的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和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方案。全国人大通批准年度预算之后,会由财政部将预算下发到下级部门,下级部门再逐级下发到基层单位。

1.2.2对支出的分类明细化。在支出角度上看,部门预算分为部门或单位按照支出功能分类的不同作用的资金,将其编入预算中并且用规定的形式汇总,从而能轻易的看出部门或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各自是什么内容。在细化程度上看,要细化到按照预算科目划分的具体的科目上。在部门或者单位合并后,预算先要能反映收支按单位和项目的具体组成情况,还要可以反映本部门全部收支预算的总额度,包括单位及项目的收支按支出功能分类的情况。

1.2.3 编制程序采取自从下到上的的方法。部门预算也就是汇总预算,汇总预算也就是基層预算单位编制通过逐级审核汇总而来的。在编制的时候,通过所属基层预算单位根据本单位承担的部门发展规划和工作任务再加上年度工作计划编制通过逐级上报和审核汇总而来的。

1.2.4 编制范围“大收入、大支出”。部门预算包含了部门单位全部收入支出分为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经常项目的支出,还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这反映了“大收入,大支出”的原则,即体现了“一级部门一本预算。”

1.2.5统一编制预算报表。要求各部门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规标准制作部门预算报表。

2 政府会计在完善公共财政中的作用

只有在人民的监督下和市场经济的干预下,政府的公共财政行为才能够更好地把公共的财政收入充分投入到公共服务的建设中。政府会计的职能的作用正是如此,政府会计的职能主要就是把政府的公共财政使用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和分析,为日后的工作做准备。这样就非常有效的监督政府对公共服务建设的实际情况,使得那些想谋取私利的人不能得逞,促使公共财政可以透明且高效有序的进行。政府会计的三层目标:

2.1 初期目标:随机的去抽查、杜绝贪污,确保公共财政的资金安全性;

2.2 中期目标:增强财务管理的能力,让公共服务更加的高效和一定的收益性;

2.3 后期目标:让政府能够全面完成纳税人给予的希望,这个目标要实现的话必须协调各方面的成本,比如:找到正确的代理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多方面的寻求意见,得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3 对政府会计目标与改革未来的展望

关于政府会计目标与改革未来的发展,有以下几点规划:

3.1 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报告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对外财务报告还有一种是对内财务报告,这两种财务报告是用于不同的对象。对外财务报告是想要完成财政管理的深沉次目标而制定的,其加强政府的财务数据完善,提高了信息的公开度,从而纳税人清楚的知道钱用到了哪里。对内财务报告则是为了加快公共财政的绩效成立的,是为了促进财务绩效的增加而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财务数据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分析;

3.2 完善政府会计的体系。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对我国的公共财政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对依法治国的政策也有这重大的影响。对预算法制化的发展也有这相当大的提升而且预算法制化又改善了财政法治化,所以对于政府会计改革,最重要步骤就是要改革国库的集中支付制度,单独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来改善政府预算。

3.3 研发新型会计管理体制。公共财政的有效施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会计人员独立性,这样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才有真实性,这也是公共财政法制化的要求。在我们国家,我们充分学习了美国和法国在财务管理监督上首席财务官制度和对进行资金有效支配的财务控制官制度,充分的摸索最终开发出一条有我们中国自己特色的财务管理制度,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会计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的管理制度。

4 结束语

我建议规划制定一个完整可行的政府会计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包含上述的几点要求并且要实际可行,该体系完成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使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的有利,人民对公共财政的监督也更加便捷,对社会服务体系的良好发展也有好处,做到用人民的钱,做人民的事。另一个方面新的会计体系使可以让使用的人清楚的看到历年的经济运行的趋势,从而改变公司经营的策略,使得个人、企业、社会更加的富强。

参考文献:

[1]王彦,王建英,赵西卜.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结构会计要素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04).

[2]张琦.经济危机催生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基于中美政府会计改革动因的比较[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06).

作者简介:

黄俊夫(1991-),男,汉族,湖南长沙,会计硕士,湘潭大学商学院mpacc专业,研究方向:政府会计改革。

公共财政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自从1978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的在完善和进步,我国财政收入的职能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方法日趋多样化、规范化、透明化,公共财政预算主动接受来自不同监督主体的监督,预算项目评审方案更加规范合理,有效的提高了我国财政支出有效利用的效率和充分发挥了我国财政收入的作用,树立了政府的权威,目前,我国正在不断的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加强对于公共财政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形成符合我国发展特点并且适应我国发展现状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案,本篇论文旨在借鉴其他国家公共财政收入预算评审方案的优秀之处,分析我国财政预算项目的现状以及当前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特点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促进我国财政预算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我国财政的最大职能。

一、引言

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是政府发挥其财政监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优化资源配置职能起着重要作用,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计划的一个反映,体现了政府在特定时期内要实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财政预算也被称作公共财政预算,也就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公共财政预算项目应当确立严格规范的评审方法,有利于合理的分配各部门及各事业单位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科技支出等多项支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政预算是政府用来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政府应当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段和政策来弥补市场经济发展的缺陷,以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制定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方法,不仅涉及到财政支出和分配,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稳定。

二、完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的几点建议

(一)严格规范评审流程

政府公共财政预算项目应当规范评审流程,要知道不是什么样类型的支出都可以获得财政的支持,财政支出必须要经过规范、合理的评审流程审核通过之后,政府才能批准财政支出,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漏网之鱼,避免国家公共财政不正当使用,这需要政府预算管理部门和政府所属的相关公共部门共同严格履行职能,严格按照预算的计划和规定用途工作进度以及交易合同等发出支付命令,规范国库的收付活动管理法令和制度,严格控制财政资金拨付使用银行清算以及资金到达商品供应商或者劳务的全部过程,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同时审批下来的公共预算结果也要进行公示公开,保障整个评审过程公开、透明。严格的规范财政预算管理流程,推进公共财政预算审评流程规范化、合理化、合法化,也是推进我国建设法治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二)采取多样化的评审方式

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方法应该改变以往传统单一固定的评审方法,采取多样化的评审方式,保证国家财政预算评审方案和流程更加公平公正,对于同一项目的评审方案采取多样化的评审方法,能够使国家财政支出和使用更加恰当合理,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在评审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私权的现象,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避免评审过程中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以往单一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国家财政预算当中,应当采取更加多样化的评审方法,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公共财政预算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政府合理分配市场资源的职能,保证国家經济的平稳运行。

(三)保证多个主体参与评选

由于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专家的人数和选择极大影响着评审结果,因此在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过程中,应当邀请多位专家参与到公共财政预算的评审过程中来,综合考虑多个专家的评审分析和评审结果,充分发挥多位专家在决策和推理当中的作用,形成更加具有信服力的评审结果,在评审过程当中,一定要首先明确评审主体,挑选一些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性的评审专家来参与评审,避免由一个人或少数人来评审,可能会导致徇私舞弊、滥用私权的现象,使多个主体参与公共财政预算评审,也是为了保证公共财政预算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更加合理规范的评审程序和评审方法会有效的提高评审效率和评审质量。

三、完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要求我国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方法需要调整和完善,完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对于保证国家公共财政预算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和提高评审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保证公共财政预算评审结果更加透明规范和多样化,也是完善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法定程序的公平公正,透明化,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在今后推行政府财政项目的过程中也会更加顺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公众信服力,树立政府的权威。

四、结语

严格规范评审流程,采取多样化的评审方式,保证多个主体参与评选,有利于建立更加合理、公正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形成符合我国发展特点,适应我国发展现状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案,促进我国国家财政的有效利用,充分的发挥政府合理配置资源的职能,弥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缺陷和不足,建立高效政府,树立政府权威,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财政局)

公共财政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将“Public finance”定义为“收入、支出或其活动”失之过窄;将其定义为“政府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失之过宽,从而就公共财政内涵及其特征作了辨析。公共财政不是和国家财政并列的财政模式,而是国家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模式。把国有资本财政放在公共财政之外,是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财政;国家财政;财政模式;

作者:王国清 沈 葳

公共财政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考察我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出效率,辨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提供依据。本文采用Bootsrap-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0—2013年间全国30个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估,发现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增幅并不显著;地区之间的财政支出效率差异逐年变小,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效率差异性显著;财政分权、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为正,人口密度、文化政策以及地理因素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要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需要了解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项目内容的需求,出台扶持基本公共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合理规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的分配、使用、管理、审计和监督,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

关键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Bootsrap-DEA方法;文化消费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中的财政保障标准与保障方式研究”(项目编号:13AH005)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国家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了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并通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等文化项目和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增强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力度,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出也在逐年加大:全国基本公共文化的财政总支出在2000年为63.16亿元,到2014年则增至583.44亿元。然而,尽管各级政府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仍存在着公共文化领域严重供不应求、不均等化等问题。为此,在给定财政投入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尽量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这要求建立合适的测算机制,找出决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为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提供依据。

当前,在财政研究领域内,通过核算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探究影响财政支出效率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一个研究热点。在研究方法上,有学者借助了两阶段分析框架法:首先,在效率测算模型中不考虑社会经济等不可控要素,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进行测算;随后,考虑到经济社会因素等外生变量,在事实上对决定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地区差异起着巨大的作用,因而在第二阶段的分析之中重点探究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①。如唐齐鸣与王彪借助两阶段分析框架测算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其效率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②。还有部分学者对教育、卫生等某种具体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采用两阶段分析框架进行研究,但对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例如,杨林与许敬轩采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框架,研究了2000—2010年间中国31个省份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③;赵佳佳利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2008—2011年间文化事业财政支出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文化事业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④。以上研究都是采用传统的DEA模型进行分析,由于没有考虑小样本所导致的效率偏差问题,得到的效率值可能会低估或者高估实际水平⑤。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Bootsrap-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2000—2013年间30个省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进行研究,从而找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并利用受限因变量回归分析方法(Tobit),从地理、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探究造成各省市基本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效率差异的内在原因,提出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和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二、中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

1. 研究方法

(1)Bootstrap-DEA方法。DEA作为一种非参数的相对效率评估方法,具有不需要事先设定决策单元生产函数、不受投入和产出指标量纲影响等优点;但该方法却存在无法进行统计性检验、决策单元较少估计有偏等不足。在实践中使用传统的DEA方法时,有时会出现多个决策单元有效指数都等于1的情况,此时无法依照效率值的高低对各个决策单元进行排序和评价,也就难以比较地区能效水平的差异⑥。考虑到前述情况,Simar与Wilson(1999)提出了基于Bootstrap的DEA方法⑦。Bootstrap-DEA方法模拟数据产生过程,通过抽样得到大量样本,借助对大样本的计算以修正传统DEA方法的估计误差,还考虑了效率值对样本变动的敏感性,故而效率估计值的比较和分析结果更合理。考虑到本文要研究的是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即在基本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如何使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出最大化。为此,本文采用基于产出导向的BCC 模型,借助MAXDEA软件测算各省(市)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效率。

(2)Malmquist指数法。Malmquist指数方法不仅可以考察各区域技术变化情况,进一步还可将技术效率的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并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本文选用变动规模收益下的距离函数,Malmquist指数计算式为:

M(x■■,y■■,x■■,y■■■)=■

■ ■

=Effch×Techch=Techch×(Pech×Sech)

其中,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是指在变动规模报酬假定下的技术效率变化。技术变化(Techch)反映生产前沿面的移动对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程度;规模效率变化(Sech)代表规模经济对生产率的影响。若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大于1,意味着综合生产率水平提升;若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小于1,则表示综合生产率水平状况恶化。如果构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的某一变化比率大于1,则表明它是综合生产率水平提高的根源;反之,则表明它导致了生产率水平的降低。

表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为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考虑到2000 年之前的基本公共文化数据比较零散,并且西藏省份相关数据不可得,故本文选择2000—2013年间除西藏以外的全国30个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作为30个决策单元。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4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1—2014年。投入变量设定为各省市在2000—2013年间的地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的整体核算,故这里选取人均文化事业费、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作为投入指标。产出变量设定为代表地方基本公共文化发展情况的变量,从基本公共文化资源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两个方面选取产出指标,具体指标体系由表1给定。

3. 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的结果分析

(1)全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分析。对全国30个省级政府在各年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进行累加平均,作为全国当年的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图1给出中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在2000—2013年间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知,2000—2013年间全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在2000年最低为0.846,在2012年最高为0.960;多年均值为0.92,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总体效率还不够高,存在着8.0%的投入浪费;效率值在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幅并不明显,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缓速提高,存在着资源未充分利用的問题。

图1 全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

变化趋势(2000—2013)

(2)各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分析。对东、中、西部地区 ⑧ 省级政府在各年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分别进行累加平均,作为各地区当年的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进一步得到2000—2013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变化趋势(图2)。从图2可看到,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存在地域差异,但差异逐年变小。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在大部分年份里处于最低水平;在2006年之前(除2000年以外),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高于东部地区,2007—2010年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高于东部地区,2010之后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又稍高于东部地区。

图2 东、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财政

支出效率值变化趋势(2000—2013)

表2 东、中、西部地区及全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财政支出效率的变异系数值

基于各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得出各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变异系数⑨,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中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变异系数值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表明中部地区内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差异最大,西部差异次之,东部差异最小。东、中、西地区内部的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差异性显著,并未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聚类效应。另外,全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变异系数值在14年间上下起伏,整体上由2000年的0.112下降到2013年0.0746,地区不均衡的状态改善不明显。

分别对30个省级政府在2000-2013年的基本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效率值进行累加平均,作为各省级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效率均值,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中国各省级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效率差异明显,存在着不均衡现象。效率值排在前十位的省市中,北京、福建来自于东部地区;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来自于中部地区;内蒙古、宁夏、贵州、广西来自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及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效率值大多也更高。

图3 全国30个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财政支出效率均值(2000—2013)

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结果分析

基于各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效率值,通过软件Deap2.1得到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的Malmquist指数(表3)。由表3可见:在2000—2005年间,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家支持和保障公益文化事业”后,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视程度,财政支出明显增加,财政支出效率、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都呈现出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二者对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6—2010年“十一五”规划期间,效率、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都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效率和技术增长速度相较2000—2005年间有所提升,但效率变化增长速度相比有所下降。“十一五”期间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增强了文化创新,将现代技术更好地融入公共文化领域,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但财政投入资金规模仍然不够高,且资金未得到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管理不完善和财政投入方式有待改变。由于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值都大于1,表明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都是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的根源。2011—2013年进入“十二五”规划期,效率、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整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效率、效率变化以及技术变化增长速度相较于2005—2010年期间有所下降。我国基本公共文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相较于“十二五”时期有所改善,但仍需要继续增强文化创新,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规模,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以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

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影响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变量与计量模型设定

通过核算和对比2000—2013年间中国各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发现各省市存在显著差异。为缩小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省际差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需要针对造成各省市基本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目前,针对政府综合财政支出效率、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而专门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我们结合已有文献对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经验和现实情况,考虑从地理、财政分权、文化政策、经济发展、人口密度、教育水平等角度出发分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1)地理因素。引入地区虚拟变量D(D1代表中部地区,D2代表西部地区)代表自然禀赋和地理区位条件,考察其如何影响地方政府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

(2)财政分权(fd)。财政分权可能会对地方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以及效率产生影响。根据分权理论,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提供符合当地需求的公共服务,由于了解居民的偏好和需求,因此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更有效率⑩。但是在现实中,财政分权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约束具有不确定性。例如,有学者认为财政分权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是正面的,因为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优势强化,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及资源分配权利。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财政制度缺少约束,地方政府可能并不关注非生产性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效率,为此,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考证。这里借鉴龚锋与雷欣(2010)所使用的指标来度量财政分权{11}。考虑到财政分权对各地区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可能不同,同时引入地区虚拟变量与财政分权变量的交互项。

(3)文化政策(P)。2006年,国务院颁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计划经济时代文化政策制定时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做出改变,可能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有影响。将这一时期的文化政策变化用引入的年度虚拟变量来加以表示,该虚拟变量在2003年到2007年时为0,但在2007年到2013年时为1(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性)。同样,考虑到文化政策对各地区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可能不同,引入地区虚拟变量与年度虚拟变量的交互项。

(4)经济发展水平(gdp)。通常认为,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例如,Antonio认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财政总财政支出效率{12},王银珠与朱耘婵认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推动文化需求增长和文化产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13};但是杨林与许敬轩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影响为负,因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可能会过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下降{14}。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证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这里以人均GDP 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来反映經济发展水平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

(5)人口密度(pd)。Grossman等认为高的人口密度更利于政府财政支出管理和监督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效率,为此,人口密度与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效果正相关{15};Antonio认为,人口密度较高会使得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获得的规模经济效应越显著,最终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效率水平会得到提高。这里人口密度使用总人口除以区域面积来表示。

(6)教育水平(edu)。Milligan{16}等认为教育能够提高当地居民选择有能力官员及辨识官员腐败的能力,为此,当地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效率正相关{17}。这里采用文盲率(年龄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比例)表示教育水平,文盲率越高说明教育水平越低。

基于上述设定,我们可得到以下回归模型:Yit=X’itβ+εit

其中:Yit表示2000—2013年间中国30个省市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ai代表一些不可观察且随时间无变化的个体异质性,Xit表示会影响综合技术效率的政策、经济和社会变量,包括前述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人均GDP(元/人)、文盲率、财政分权指标、文化政策虚拟变量、中西两个地区虚拟变量,及地区虚拟变量和财政分权指标、政策变量的交互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值因变量取值在0-1之间,为平衡面板数据类型,采用显著水平值被设置为5%的受限制的Tobit随机效应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不但可以避免由OLS估计所引入的偏误,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包含在面板数据中的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信息。

2. 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Stata12.0的Tobit分析,得到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由表4给出。其中,模型1考虑了财政分权、文化政策、人均GDP、文盲率、人口密度和地区虚拟变量,模型2加入了财政分权与地区虚拟变量的交互项,模型3加入了文化政策和地区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由表4可知,各变量在不同模型中的回归系数都相对稳定,各变量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较为稳健,模型较好地拟合得到各因素对效率差异的影响。对Tobit回归结果进一步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表4 中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财政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水平。

(1)从地理区位上看,中、西部地区虚拟变量在模型1中的系数分别为负和正值。这说明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相较于东、西部地区偏低,但地区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其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也印证了前文所描述的情况: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并没有出现东、中、西部的聚类现象,地区因素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影响并不明显。

(2)模型1、模型2、模型3的结果分别表明财政分权在5%、10%、10%的显著水平上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存在强的正相关性。当前,各地方政府都注重对人民群众精神方面需求的满足,既将重心集中在提高经济增长方面,同时还重视短期内不易提高及难以衡量的非生产性财政支出效率。财政分权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并不够高。加入财政分权与地区虚拟变量交互项的模型2则显示,财政分权对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因此,财政分权对缩小东、中、西部地区间效率差异的作用不明显。

(3)模型1、模型2、模型3的结果分别显示文化政策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存在正相关,但都不显著。模型3中添加了文化政策虚拟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结果表明文化政策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系数为正,对中部地区的影响系数为负,但都不显著,表明文化战略上的改变和上下级政府文化事权可能由于滞后性或者实施的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不明确,并未达到所预期的理想的效果,使得2006年实施的文化政策对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和缩小东、中、西部地区间的效率差异的作用都不大。

(4)模型1、模型2、模型3的结果显示人均GDP在5%的显著水平上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存在正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能够促进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出的增加,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由于广大民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会刺激政府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以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通常也高,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5)人口密度(Pd)。Grossman等认为高的人口密度更利于政府财政支出管理和监督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效率,为此,人口密度与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效果正相关{15}。模型1、模型2、模型3的结果均不显著,表明通过提高人口密度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提高的结论并未得到印证。

(6)文盲率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存在微弱的正相关,且模型1、模型2、模型3的结果都在1%显著水平上。文盲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本公众受教育程度,文盲率低的地区,所受到的教育水平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通常较低,可作如下分析:在西方国家,大多数地方行政官员在直接选举的制度背景下,致力于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才更可能被受到高水平教育的居民选出,所以教育水平较高的居民对提高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效率有利。但在我国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官员往往是由上级来任命的,其被受教育水平较高居民选举的可能性一般并不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对我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总体效率还不够高,在2000—2013年间的平均值为0.92,存在著8.0%的投入浪费;财政支出效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增幅并不显著,仍存在着资源未充分利用的问题;地区之间的财政支出效率具有地域差异,发展不均衡,但差异逐年变小;东、中、西部地区未呈现聚类效应,区域内部的效率差异性显著;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都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的根源。(2)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还受到财政分权、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因素的影响,但和文化政策、人口密度、地理等因素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财政分权、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水平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为正。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为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需要了解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项目内容的需求,出台扶持基本公共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规模科学化、合理化,使文化政策有效地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提高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第二,合理规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的分配、使用、管理、审计和监督,明确各自的权责, 减少资源的浪费,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能力,进而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此外,由于适度的财政放权会提升财政保障效率,在目前的制度框架内,可考虑将相关的财政支出责任由目前的较高政府层级转移到较低的政府层级。第三,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提升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需求。第四,文化相关部门积极举办相关讲座和培训,从而提高地方政府官员和居民的文化素养。

注释:

① A. Afonso, S. Fernandes, Measuring Local Government Spending Efficiency: Evidence for the Lisbon Regional, The Regional Studies, 2006, 40(40), pp.39-53; S. Seifert, M. Nileswand, What Drives Intermediate Local Governments Spending Efficiency: The Case of French Departments, Local Government Studies, 2014, 40(5), pp.766-790; 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中国社会科学》2008 年第4期。

② 唐齐鸣、王彪:《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2 年第2期。

③{14} 杨林、许敬轩:《地方财政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④ 赵佳佳:《我国文化事业财政支出效率及影响因素》,《地方财政研究》2014年第8期。

⑤ L. Simar, P. W. Wilson,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Efficiency Scores: How to Bootstrap in Nonparametric Frontier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1998, 44(1), pp.49-61.

⑥ L. Simar, P. W. Wilson, Statistical Inference in Nonparametric Frontier Models: The State of the Art,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000, 13(1), pp.49-78.

⑦ L. Simar, P. W. Wils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Estimating and Bootstrapping Malmquist Indic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9, 115, pp.459-471.

⑧ 選取中国内的30个省市区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地理位置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和河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份。

⑨ 变异系数指标具体计算公式为CVi=SDi/Ei。其中,CVi代表第i年的变异系数,SDi与Ei分别代表第i年各地区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的标准差和均值。

⑩ C. Tiebout,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6, 64(5), pp.416-424.

{11} 龚锋、雷欣:《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数量测度》,《统计研究》2010年第10期。

{12} Antonio Afonso, Sonia Fernandes, Assess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 Evidence for Partuguese Manicipalities,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05, 37(5), pp.1946-1979.

{13} 王银珠、朱耘婵:《基于面板数据的地方政府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效率研究》,《经济问题》2015年第6期。

{15} P. Grossman, P. Mavros and R. Wassmer, Public Sect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in Large U. S. Citi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9, 46(2), pp.278-299.

{16} K. Milligan, E. Moretti and P. Oreopoulos, Does Education Improve Citizenship?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4, 88(9-10), pp.1667-1695.

作者简介:江朦朦,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张静,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 陈孝兵)

上一篇:语言素养论文下一篇:财政监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