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论文范文

2023-03-03

教育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得好,就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联系各科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好管理者的作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因此,本文对提高教育管理中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校貌,还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思想积极性,发挥聪明才智,挖掘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类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依靠作为班级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班主任,做出长期的努力和实践,通过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才能为社会孕育出合格人才。

一、诚实守信,以心换心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诚实守信的教师会最先得到学生的尊重。虽然诚信看不见,摸不着,但相处久了,自然会在学生心中形成标准,留下印象。平日里,有的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总喜欢居高临下面对学生,觉得这样自己就显得高高在上,有威信,殊不知这样的态度最易让学生反感,他们会从心底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教师不尊重他们,没有把他们的想法、行为当作一回事,久而久之,会慢慢疏远教师,走向极端。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在各地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带来的恶果,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班主任工作不到位所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太多的困惑和不解,加之繁重的学习压力,很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干一些成年人无法预料的事情。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只有热情诚恳,处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把学生当作朋友,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得他们喜欢和教师相处。

二、尊重学生人格,要有宽容之心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可见,对学生的最高奖励莫过于对他们的尊重、肯定和信任。初中时期也是最易发生情感波动的时期,很多学生易产生叛逆心理,而且自尊心很强,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师生关系,不尊重学生就很容易使学生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很可能导致其失去自信心、自尊心。所以,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以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是化解矛盾的一副良药,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更好地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学生,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学生,让学生消除顾虑,解除因犯错误、挨批评而形成的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有的学生犯错后往往情绪激动,甚至认为错不在自己,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急于批评,态度强硬,就会使事情更加严重,不如等学生冷静后再进行疏导教育,这个时候学生就比较能听进去了,也避免了当众指责带给学生难堪,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师生产生隔阂。这样效果会更好,也能使学生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改正。

三、公平公正,不偏不袒

对待学生,必须平等而又民主地对待学生,班主任对全班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有优差之别、贫富之别、亲疏之别;更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平等地对待学生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后进生,一般来说,后进生有较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同时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所以,当老师初次与差生谈心时,一定要放下架子,否则,会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因此,对差生教育时,必须坚持平等原则,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可亲、老师可敬。从而缩短师生心理差距,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时班主任要尽量给所有的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感觉到教师是公平的。在课堂提问时,也尽量多提问后进生,并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遇到班级搞活动,更是少不了他们出主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人人都有主人翁的姿态。

四、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家访

建立家校互相访问制度,班主任与家长应经常保持电话或信件联系,随时反映学生动态,共同教育学生成人成才。举行家长会,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上的要求,听取家长意见,表扬优秀学生,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双方互相交换教育意见,等等。还可以设立家长开放日: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到两次家长开放日,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到校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状况,学校的管理状况。另外,家庭访问是最直观、最有效的联系方法,它不会过时,永远不能为电话联系所取代。因此,如果条件允许,班主任应该家访,深入各个家庭去了解学生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配合家长去促进学生的成才。教师与学生家长谈话,应包括学生的各方面,诸如平时生活、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心理情况等,这样才能使双方更准确地了解孩子,增强有的放矢的教育效能。在日常学习中,不要把访问的面局限于那些表现差的学生,否则会在学生和家长中造成一种错觉:班主任来访问了,出问题了。家访的谈话要以肯定成绩为主,在这前提下指出不足之处。在家访过程中,班主任还要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的意见,以便随时改进工作。

总之,班级的管理需要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班主任要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树立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与学生共同建立这一个全新的家。

参考文献:

[1] 张云生.论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艺术[J].职业与教育,2009(1).

[2] 陈宏宝.浅谈如何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J].中学课程辅导,2011(13).

教育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2、独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学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

3、绩效管理的六个中国命题

4、公共治理青年论坛述评与青年行政学研究走向行政学政治学青年论坛

5、基于回归论知识观的“互联网+教育”多元共治模式研究

6、基于绩效考核的职业院校薪酬分配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7、如何破解老年教育政策执行困境: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

8、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努力加快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

9、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10、试论我国政府公务员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11、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研究

12、优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对策研究

13、基于职业胜任能力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14、“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贵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15、美国绩效审计研究借鉴

16、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行业差异性研究

17、绩效工资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解决策略

18、高校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与体系建设研究

19、英、美、德、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要求比较分析

20、打造高素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21、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管理策略

22、民营企业绩效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

23、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绩效管理的内容、特点及其启示

24、2006年职业经理人评估

25、当前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6、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研究与设计

27、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问题探究

28、盘点2013年教育培训界的中大关键词

29、绩效分析在税务绩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与探究

30、论高校教育智库的治理重建

31、台湾中小学教师薪资结构对大陆教师工资改革的启示

32、“多中心治理”场域下的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研究

33、浅谈E—learning在教育教学和实际中的应用探究

34、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研发路径

35、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创新价值、应然向度和调适策略

36、高校行政人员考核评价中的绩效内涵探析

37、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践之囿与破解之策

38、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管理

39、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40、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的自述“言之有据”吗?

4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艺术研究

42、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

43、绩效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44、政府干预、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关联效应

45、学习型学校的校长领导研究

46、EMBA课程创新七大标杆模式

47、多方联动保“五严”减负增效促健康

48、中小型制造企业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

49、浅析金融行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教育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理解什么是教育治理体系。目前学术界对现代教育治理的研究,较多论及教育的某一方面,如从如何治理的角度来谈教育的治理问题,而较少从体系的角度来谈现代教育治理的问题。虽然有少数文章谈到了教育治理的体系问题,但也只是从某一方面如从治理的内容角度来谈教育治理的体系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概念和要素及结构的角度谈谈对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理解,以为现代教育治理提供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供教育决策部门参考并就教于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仁。

一、现代、教育、治理及体系: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概念探析

要理解什么是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我们认为首先要对“现代”“教育”“治理”和“体系”这四个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在空间和时间上为何指?一般来说,在空间和时间上,“现代”在西方一般指的是思想启蒙及工业革命后到现在的这个时代,在中国一般是指从五四运动到现在这个时代。而我们这里所指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中的“现代”,既不是以西方所出现的“现代”作为标准,也不是以中国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作为标准,而是以“当下”中国的这个现代作为标准。也就是说,我们所指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是以当下中国的现代作为我们所说的教育治理体系的时间点。之所以对现代治理体系中的“现代”做出这样的界定,是因为西方和中国对“现代”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西方所说的现代比中国所说的现代在时间上要长。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在价值观和内容上也是有差别的,如西方所讲的现代社会制度和我们中国所说的现代社会制度在性质上完全是两码事。因此,我们在理解“现代”的含义时,不能笼统说是以西方所理解的标准,抑或说是以西方和中国合在一起所理解的标准。我们这里将中国“当下”作为现代的标准,与西方所理解的现代及中国所理解的现代在时间上是重合的,因为西方的现代与中国的现代都包含有“当下”这个时间点,这样就避开了西方所理解的现代和中国所理解的现代时间长短不一这一矛盾。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当下的这个现代,是专指有中国当下情景特点的现代,这同样也就避开了西方和中国现代内容中所指不同的矛盾。由此,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研究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在中国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背景下,我们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治理体系才能既适应和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和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中的“教育”,既指各级各类教育,也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观念。从教育类型来看,有从教育内容上划分的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特殊教育,有从机构性质或举办者的角度划分的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从教育层次看,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级各类中的教育活动是指教育活动的主客体、教育活动内容(课程、教材)、教育活动方法、过程、环境等;教育体制就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的结合体,教育机构是指教育实施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制度是建立并保证教育机构正常运转的制度。教育制度与教育机构所形成的各级各类教育体制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制和各级各类管理体制;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基本的教育机制有层次教育机制(宏观机制、中观机制和微观机制),形式教育机制(行政计划式的机制、指导服务式的机制和监督服务式的机制),功能教育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教育观念是对教育这种活动的理性认识,主要包括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实践观和教育质量观。

我们之所以这样理解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中的“教育”,是因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的实践活动第一性的原则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现象时,人们首先发现的是这些教育现象的活动范畴,包括活动的主客体、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法、活动的过程等要素,以及反映这些要素之间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的活动的机制范畴;而使活动有序而高效,就要建立相应的机构与制度,于是就形成了与教育活动有关同时又上位于教育活动的教育体制范畴。在教育体制形成过程中,机构与制度之间、各种机构之间以及各种制度之间就会形成一定的联系及产生一定的运行方式,于是就产生了教育体制的运行机制。当教育体制形成后,教育体制与教育活动之间也要形成一定的关系并产生一定运行方式,于是就产生了教育体制与教育活动之间的一种机制。我们知道,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体制的建构,教育机制的运行,都要产生并受制于一定的观念。于是就产生了教育观念这个范畴。当教育观念形成后,各种教育观念之间及教育观念与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

由于活动之间都要发生一定的联系并形成一定的联系方式,于是就产生了教育观念的运行机制及整个教育现象运行机制这两个范畴。可见,教育现象四大基本范畴中,教育活动是第一层次,教育体制是第二层次,而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是第三层次。我们之所以把教育活动作为第一层次的范畴,是因为教育活动与其它三个范畴相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将教育体制作为第二层次的范畴,是因为教育体制这个范畴是建立的教育活动这个范畴之上的;将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作为第三层次的范畴,是因为这两个范畴是融于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这四个范畴之中而存在的范畴。如在教育活动中有教育活动的机制与教育活动的观念,在教育体制中有教育体制的机制和教育体制的观念,在教育机制中有教育机制的运行机制和教育机制的观念,在教育观念中有教育观念的机制和教育观念的观念,以及反映整个教育活动、体制、机制、观念的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由此可见,教育现象四个范畴的形成和认识的应然逻辑,首先是教育活动,然后是教育体制,最后才是教育机制或教育观念。然而,现实中的教育现象的形成与认识并非全然遵循这一应然逻辑,往往偏离应然的逻辑路径,呈现出非线性的复杂特征。比如先是形成和认识教育体制、教育机制,然后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下展开具体的教育活动,随后再认识和形成关于教育的观点等。

我们这里所说的“治理”,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范畴。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斯瑙认为,治理是通行于规则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和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则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格里·斯托克指出:“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制裁。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进来,它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互动”,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的定义表述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者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正式的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利益而授予其权力。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的建立不经支配为基础;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机电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根据上述对治理的理解,我们可以将治理的定义表述为,治理是指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相互冲突和相互竞争的利益的各方进行调解的一种过程。这种调解不是外部强加,而参与调解的各方之间的互动而完成的。治理与管制不同。一方面,管制的权威主要来自政府,而治理是权威并不为政府所垄断,治理的过程是国家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只起到制度的供给、政策激励和外部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管制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过程,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与治理活动有关的各方,主要是通过合作、协商处理公共事务。由上我们对治理的理解我们可以说,教育治理是通过一定规则和程序对教育中相互冲突相互竞争的利益各方进行调解的一种过程。这种调解不以参与调解的任何一方为权威,而是参与调解的各方平等、合作、互动地处理教育的公共事务。

二、谁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要素及结构探析

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治理这一现象是由谁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这三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的逻辑结构。谁治理这一要素是指参与治理的各方。一般来说,参与现代教育治理有政府、学校与社会三方即三个子要素。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学校是教育的实施者,而社会是教育的支持者和制约者,这三方理应成为现代教育治理的参与者。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还包括市场的成分。因为实际上,市场在调节政府、学校和社会关系,以及调节各种教育的关系上正在发挥其作用,而且将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面我们已经指出,政府不是治理的唯一主体,社会(市场),当然也包括学校在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的作用,不仅指社会和学校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而且还指学校和社会能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施加的影响。

治理什么是治理的内容。治理的内容包括四个子要素,第一个子要素是要协调好学校、政府与社会之间三方之间的关系。总的要求就是要政府对学校实行管、办、评分离,使学校能面向社会依法独立自主办学。为此,在政府这方面要协调好各级政府之间,及政府内部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责权限的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政府内教育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和人事部门等部门的关系均属此列。在学校这方面要协调好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内部各种关系,如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上,在各类学校中,对学校外部来说,要协调好普通教育学校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之间,以及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关系,在各级学校中,要协调好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在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中,这些关系的协调,主要是要摆正这些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学校内部,还要协调好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与人事总务、财务等行政部门和党委、团委、工会等党群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业务部门,各行政部门,各党群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学校内部教学、科研、德育、管理等工作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学校内部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各种人员之间的关系。在社会这方面,要协调好各有关社会民众,社会团体和社会媒体之间的关系。过去人们虽然也知道社会团体、社会民众和社会传媒对学校和政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人们比较看重的或讨论得比较多的是市场对学校和政府的影响,而较少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团体、社会民众和社会媒体及市场对学校和政府所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市场对学校和政府的影响总是和社会团体、社会民众和社会媒体对学校和政府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的。从综合的角度来看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有利于从整体上处理好这些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子要素是协调好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及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级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协调,主要是指国家在发展这些教育时,如何摆正这些教育之间的关系。摆正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与上面提到的摆正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联系。因为谈到各级各类教育,一般都要谈到这些教育中的学校。然而,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级各类学校又是有区别的。因为当我们谈到各级各类教育时,除了学校以外,还有与学校有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即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因此,当我们说要协调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时,是把学校与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第三个子要素是协调好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四个范畴之间存在着应然和实然两种逻辑关系。由此,我们所说的要协商好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这四个范畴之间的关系,要么按这四个范畴之间的应然逻辑来协调,要么按这四个范畴的实然逻辑来协调。但无论按这四个范畴的哪种逻辑来协调,都必须注意这四个范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能顾此失彼。如我们在改革教育时,不能只改革四个范畴中一两个范畴而不顾其它范畴,否则即使改革这一两个范畴,随着改革的深入,必须要跟进其它范畴的改革。如我国开始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后来教育活动的改革(教育活动的内容即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机制的改革及教育观念的改革也随之开展起来而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个子要素是协调好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四个基本要素中各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的主体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中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方法中的讲解、讲授、实验、问答等方法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个活动环节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等;教育体制中的机构与制度之间、各种机构之间、各种制度之间,由各种机构与各种制度所形成的学校教育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之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制之间、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等;教育机制中的层次机制与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之间的关系,层次机制中的宏观、中观、微观机制之间的关系,形式机制中的行政计划式的机制、指导服务式的机制和监督服务式的机制的关系,功能机制中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之间的关系;教育观念中的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实践观和教育质量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实践观和教育质量观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四个方面的治理内容中,学校、政府和社会关系的协调是整个治理内容的主轴,也就是说,各级各类教育关系,以及某一类或某一级教育中的各种关系;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各个子要素关系的协调,都是依赖于学校、政府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它们这些关系的协调,都是在政府、学校和社会关系协调,以及这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各种关系的协调过程中实现的。在余下的三个方面的治理内容中,各级各类教育关系的协调属于宏观的教育治理,而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的关系的协调属于中观的教育治理,而教育活动、体制、机制和观念中各子要素关系的协调则是微观的教育治理。虽然这三种治理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一般来说,这三种治理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

如何治理这个要素,包括治理的依据、治理的原则、治理的程序、治理的过程及治理结果的处理等五个子要素。教育治理首先要有一个依据,有了依据就要有治理的原则即要求。根据一定的依据和要求进行治理,就要关注治理过程,尔后还要关注治理的结果是否按一定的依据和要求来进行治理。

治理的依据是指现代教育治理要依据法律和法规来治理。除了依据一般的法律法规外,特别要依据教育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当前我国已出台的教育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太健全,有些已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在当前教育改革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下还需要修定,所以为保证依法治理,就要加快教育立法和有些教育法修正的速度。另外,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由于学校章程是依法制定的学校的宪法,所以在学校治理中,我们要注意依据学校章程来治理。做到以法治教、以章治

校。我国当下在学校章程的建制过程中,只有小部分大学和中小学制定了章程。因此要满足以法治教,以章治校的需要,不仅要加快教育立法和修定教育法的速度,还要加快制定学校章程的速度。

治理的原则是说教育治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这种原则就是平等、公正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参与治理的各方是平等的,协商的标准是公正的,对各方的诉求是一视同仁的。提出这样的治理原则,是因为在教育治理的学校、政府的社会三者的关系中,政府行使着行政权利,学校往往代表着学术方面的权力,而社会一般体现着民主权力。在这三个权力中,政府的行政权力一般处于强势地位,不仅如此,在各级和类教育的治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上,在学校内部的党政管理部门与一般业务部门的关系上,在学校领导与一般教师的关系上,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一般前者都处于强势地位。在这种状况下,教育治理的各方如果不遵循不平等、公正的原则,那就不是现代教育治理而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了。

治理的程序是说治理要有一定的步骤,按序进行,协调要有一个轻重缓急,要按教育现象各要素的内在逻辑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总的来说,要先做好教育外部的治理,即处理好学校、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如果教育外部的关系,如政府与学校的关系都没能厘清,学校还是政府的附属品,要厘清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是不可能的。在教育内部的治理中,先要注意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关系,然后才可能关注这些教育中的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这四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协调好这四个范畴中各子要素之间的关系。

由于治理是依法和依章治理,因而现代教育治理的过程不可能是一个绝对开放和自由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开放与约束的对立与统一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自由与控制的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政府与市场的对立统一的过程。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治理要注意处理好开放与约束,自由与控制的关系,既要强调开放,也要注意约束;既要强调自由,也要注意控制;既要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现代教育治理只有注意处理好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治理效果。

最后,所谓治理结果的处理是说现代教育治理要充分考虑治理各方在治理过程中的地位及表现,注意处于强势的一方可能出现的非理性行为而产生的一些非预料的后果。当一些非预料性的结果产生时,就要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以消除这些非预料的后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保证取得预想的治理效果。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摘自《教育管理研究》2015年第6期)

教育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众所周知,教育经费的科学管理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这些教育经费大部分都用于人员工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开支。随着高校对资金量的需求越来越多,使得教育经费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影响学校的运转,本文将对广西高校教育经费紧缺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关对应措施,以促进教育经费的合理应用与管理。

关键词:教育经费 紧缺问题 应对措施

学校教育经费合理应用、科学管理是保障高校教育良好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其中,高校教育经费也是学校保障教学质量、完成教育任务以及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笔者将分别从:广西高校教育经费紧缺原因分析、促进广西高校教育经费紧缺的有效对策,两个部分进行阐述,为高校教育经费紧缺问题提供解决对策。

一、广西高校教育经费紧缺的原因分析

按规定,公用经费主要用于学校教学业务、管理以及各类教学活动、后勤服务以及教师培训、教学设备维护、检修等方面,并且其应用需要经过严格的规定。例如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而目前很多高校,专项经费的安排缺乏合理,使这类经费不足,导致公用经费被占用,学校日常的一些公用经费支出水平低于规定的标准水平,从而导致学校公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高校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高校预算编制往往都由单位的财务部门直接完成,编制过程很少征求于相关部门的意见,缺乏一定的调查研究过程,缺乏政策依据文件,缺乏编制预算的科学性。还有就是支出预算编制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缺少明细支出科目,不利于预算的执行监督。

2.高校其他资金收入缺乏规范。随着我国教育的保障机制不断实施改革,以及更多收费政策的出台,使得部分地区学校违规收费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是部分高校依旧存在违规收费问题。比如另立教学项目,向学生收取培训费;高校的教育经费除各级政府的投入资金之外,还借助其他方式筹集资金,比如接受捐赠、收取租赁费、承包费等等,而学校对于这类资金的收入缺乏依据,收多收少全取决于学校本身,随机性较大。除此之外,学校对于这部分资金的收入与支出也未分开进行科学管理,而是直接统一存入学校账户管理,这样就导致了收支原因不明确的问题。

3.高校对经费缺乏合理掌控。在起步较晚的高校中,会计基础薄弱,很多学校的会计几乎为学校的老师转岗,其业务知识比较薄弱,专业能力不够强,加之学校的会计培训机会少,导致总体的会计水平较低。很多学校的会计人员只会进行简单报账,并未充分发挥出会计核算职能,加之学校领导属于管理,导致对教育经费难以有效管控,進而对教育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4.高校国有资产缺乏一定监督机制。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国有资产的监督及管理依旧十分薄弱,尤其是对于一些流动性的资产,比如图书资料、电子设备等等,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资产处置十分随意,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都没有达到有效监管的效果,对资源共享以及合理配置更为欠缺。与此同时高校研发形成的专有技术、专利技术以及技术发明权等一类的无形资产往往也是高校管理极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监督管理人员缺乏规范管理的意识,没有及时对这些无形资产实施确认、评估以及财务上的处理,导致部分无形资产流离在高校账务之外,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来支撑。

二、促进广西高校教育经费紧缺的有效对策

1.强化制度建设。第一,要加强高校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机制建设,加强预算的约束力。编制预算的时候应当按照上级的意见根据教学活动的轻重缓急,按照统筹兼顾的管理原则,对支出项目进行细化,促进学校财务对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同时将总额控制制度转变为定额控制制度,并且严格要求学校严格执行,严格控制超预算现象,使教育经费预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制定科学且合理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强化日常经费核算及管理。在使用教育经费的时候不但要确保学校能够开展正常的日常教育开支,而且还应适当安排出部分经费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开支,所以制定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支出控制的力度,对学校的每一个支出项目进行认真核定,监督其支出范围及标准。此外,制定了一套管理机制后就应当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应用,并制定严格的经费支出审核标准来对支出实施控制,尽可能避免开支不合理的问题发生,将所有经费支出控制在标准预算内,将有效的经费发挥无限效益。第三,制定教育经费应用的公开制定。对学校所有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公开,接受教师与学生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杜绝经费的盲目开支。与此同时,要强化财政部门与教育部门及学校工作的互相衔接与配合,积极建立工作关联制定,对学校教育经费定期对上级进行通报。通过健全经费收支管理制度,使得学校的教育经费管理能够达到预算、拨付、核算、监管一步到位的效果。

2.对其他收入资金加强监管。相关教育部门应对各高校的收费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并对这些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管理,尽可能减少学生的负担,严格规定学校的其他收入标准,如住宿费用等,杜绝随意性收费,并对教育经费积极采取收支管理,并接受其他财政部门的监督。此外,规范票据的使用管理,尽可能采取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及责任制度,谁消费就由谁负责,杜绝违规收入和违规支出的现象发生。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当对学校的教育经费流向情况进行跟踪,对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是每一项资金用到实处,减少经费不必要流出。

3.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高校的教育经费管理,首先就是要做好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及职业素养的教育。同时应招聘会计专业的人员来从事会计工作,并鼓励会计人员对加强自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比如《审计法》、《会计法》等。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并提升其道德素养,使得学校教育经费从实质上达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效果,同时也逐步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及工作责任心,使得学校教育经费理财水平得以提升。

4.对国有资产加大监督力度。各级财政及教育部门需对高校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及检查,可以选择定期对学校国有资产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目标侧重于采购和分配、使用和报废等方面。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能够对一些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通过严格追查,追究相关负责人员及其单位的责任,保障高校教育经费使用到位、落实到位,提高经费的应用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高校教育对经费需求的不断增多,逐步暴露了越来越多的不合理收支问题,使得学校教育发展受限,因此广西各高校应当对此给予重视,积极制定相关制度进行管理,约束经费收支行为,促进教育活动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明. 从财政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154-159.

[2]但锋. 公共财政视角下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的成因解读及化解途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71-176.

[3]翟志华.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07:191-195.

[4]金东海,蔺海沣,安亚萍. “后4%时代”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挑战与超越——基于甘肃省定西市、临夏州和陇南市的调查[J]. 开放教育研究,2013,05:63-70.

教育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当前社会,随着时代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教育和管理机制逐渐显得过于单一,并且高效教师队伍自身的滞后性也变得愈发明显,这使得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难以拥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进而在选择学习专业时也显得尤为被动。在这些问题广泛存在的当今社会,高校应该创新自身的教育机制以及学生管理机制,在开展具体工作时通过开展创新改革工作,逐渐完善高校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从而在根本上使高校教育朝着更为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现实社会中,高校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机制以及管理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不仅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高校教育和管理机制创新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并为其提出几点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望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教育  管理机制  创新路径

顺应时代,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存在的弊端愈发明显,其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过于陈旧,还体现在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的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清晰明了的目标,从而丧失参与学习生活的兴趣。从高校数据统计来分析,这些诸多问题的出现多是因为高校自身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及实际教学内容也过于枯燥单一。由此可见,高校要想有效提升自身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就必须不断地创新自身教育管理理念,进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提升我国高等院校开展教育活动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当前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各类人才所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也愈发激烈,高校更应该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教育以及管理模式,以此来不断地提升人才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

一、高校教育及管理理念的转变,培养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国际化教育理念

21世纪的今天,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开展具体工作时,逐步形成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学理念,同时以学生自我的成长为各项工作展开的基础,进而引导大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其次,高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管理理念能够对高校的建设以及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1]。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多数高校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以及管理工作时,基本是教师现在使用的教材和以教師为主导,教师是主角,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此一来,学生的个人发展将受到极大阻碍。所以,高校在开展教育和管理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上进行彻底的变革,进而建立起新型的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教学理念。另外,高校无论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还是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充分地观察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及实际学习需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进而推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高校还应在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基础下,思考并建立教学“服务意识”[2]。在当今社会,高校必须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个性化成长和积极主动双管齐下

结合我国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培养与管理学生方面往往存在过于刻板的现象,并且具有强烈的统一化与行政化的色彩。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往往会忽视掉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使大学生在课堂或者社团参与学习和集体活动时缺失个性化发展的特征,如此一来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而建立起科学的学生导师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性化管理制度,以及在适合学生教学发展的情况下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目标。此外,高校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要重视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育和引导工作。高校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大学生锻炼自身的自律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并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创新。换言之,我国高校必须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交流活动,并努力为学生营造出健康良好的日常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和理论学习及实践能力应该能得以不断增强。并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与个人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大学生自我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协同发展

在我国,仍有少部分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特别是对学生劳动实践的不够重视,进而使得学生在日常发展的过程中严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如此一来十分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也致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当代社会的真正需求。为此,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一,加强宣传普及工作,进而让大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实践能力对自身日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因此,高校应该将各类媒体手段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充分宣传社会实践的本质意义,让大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实践能力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采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交流会等形式,讲解一些更为有效的实践经验并让学生了解到一些优秀的社会实践成果,进而用这些真实的社会实践案例,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到社会实践能力对自身发展的作用,学生自己懂得了实践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应该能得以增强。第二,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科学的工作指导理念,以此来保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我国高校的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或者活动多是由辅导员管理和组织学生开展的,由于辅导员能力不足和权力的限制,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当中出现明显的精力不足。因此,要想有效地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高校可以结合当前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而逐渐建立起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并逐渐发展为专业指导小组,并以此为基础,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能够有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有效的指导,进而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克服困难提升自我。第三,我国高校应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逐步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点,这是为增强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我国高校在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当中,要尽可能地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并让这些实践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还要将这些实践活动与具体的专业客户才能相融合,进而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大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四、依托互联网+模式,建立更为有效的学生管理方式

在當前社会,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着,互联网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的当今社会,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加着,这就使得高校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从而致使少数学生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盲目、忧愁感等不良情绪,相关教师也难以及时发现,最终发生一些难以挽回的事件,进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社会,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充分将互联网技术利用起来,进而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以网络技术为工作开展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掌握每位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以互联网技术为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时,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微信、微博等大众化的网络平台技术,以此来更好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而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发现其思想以及行为中存在的异常问题。从而更加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利用互联网+的工作模式,也能为学生咨询各类问题提供一定的便利,教师则可以更加及时地帮助学生解答这些心理问题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能够不被时代所淘汰。

高校承载着培养人才的重要社会职责以及发展科技并推动社会有效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人才,在社会工作中面临的竞争将会愈发明显,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不断为社会培育出更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逐渐成为各高校共同的发展目标。为此,要想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必须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逐渐朝着更加有效的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在进行教育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中是十分关键的,也是国际化教育大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为此,首先高校在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时,必须要朝着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使高校自身的教育机制以及管理机制能够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顺应,避免与时代发展产生脱节现象的发生。此外,高校创新自身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培养国家有用人才的同时,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出自身被赋予的社会职能。其次,教师以此为基础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实现个性发展与个人成长双面发展的目标,也是提升我国人才在国际上竞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晓芳.刘耀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19,1(12)

[2]董超.茶学视角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8,2(1)

上一篇:教育性研究论文下一篇:个性化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