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3

个性化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研究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对指导和帮助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分析阐述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的特点,旨在更好地为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与“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个性化教学; 特点

[

[作者简介] 郭延兵(1966—),女,甘肃临夏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研究。E-mail:guoyb@gsrtvu.cn。

开放教育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 以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为宗旨, 利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破除传统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为全民提供一种自由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总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远程教育与开放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适应经济知识化、社会学习化、教育终身化潮流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1]

个性化教学顺应了价值判断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它倡导民主、平等,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笔者认为,个性化教学包括教师的个性化的“教”与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两个方面。它是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差异为立足点,以教师个性化的“教”,来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研究和把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的特点,对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故此,本文拟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个性化“教”与“学”的特点作一探讨。

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的特点

1.教学内容设计的层次性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学内容是教学中关于“教什么”的问题。

陈建翔、王松涛在《新教育:为学习服务》一书中谈道:“新教育对教育内容的拓展,有几个层次:原来只教书本上的知识技能,现在要教书本外的知识技能;原来只教知识技能,现在教如何生存、如何关心、如何负责、如何选择、如何自我发展;原来只教既定的知识技能,现在要教获得与拓展这些知识技能的方法;原来只教学习者自己以外的知识技能,现在要教学习者认识和掌握自己,要把学习者自己作为知识对象。”[2]教育内容拓展的层次性,说明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也不仅限于一种共性的设计,需要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设计促使其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

有研究认为,“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动态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3]这种模式面对差异的学生群体,贴近学生个体“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设计,使入学时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等层次不齐的开放教育学生,能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选择,能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进而发展个性,促进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最终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内容设计的层次性使教师真正感到“教有所用”、“教有所属”,学生也真正能体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成功和快乐。

2.教学目标的伸缩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或者说是根据中等学生的水平来设定的,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面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学习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就具有弹性(伸缩性)的特点。它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设定有弹性的教学目标。制定出的最低教学目标,能让学生“跳一跳,或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不是无法企及的;制定出的较高教学目标能满足学习水平、学习能力较高层次的学生,也能让学生通过低阶段的教学要求来实现最终可以达到的目标。这符合分层教学的教育新理念,给每个学生提供处于“最近发展区”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构建优势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习策略,并将其迁移到弱势学科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弹性化、伸缩性,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提出的,它并不是人为地降低或提高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而是通过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最终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不同层次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

3.教学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有关教学活动过程的教学方案。它注重于对教学目标实现的筹划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教学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追求。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施教。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形式,学生主要以成人为主。成人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其兴趣也是多样的。在学习上也存在有共同特点:学历和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多数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学习上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等。同时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他们在年龄、职业、地区、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致使学生学习起点各异,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等千差万别。“仅用‘一刀切’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的。所以,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运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才能满足学生个体个性化学习的需求。”[4]“‘差异’不等于‘优劣’,传授相同的知识,不必采用相同的方式。如果教师能够以多种方式呈现信息,为学生取得成功提供多种选择,就会大大减少他们的挫折和学业的失败。”[5]

因此,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用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以满足他们不同学习风格的需要,保障每位学生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教师通过多样性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4.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进行的价值判断,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评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起着引导教学双方朝着教育目标前进的重要作用。我们过去对教育的评价,主要依据考试成绩……现在,教育的基本职能变成为学习服务,帮助学习者进行快速改变,它的评价标准就必然发生变化,出现以学习者需求和满意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6]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由于“教”与“学”的准分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评价就显得格外重要,它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及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自主学习,不等于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开放”不等于“放而不管”,而应有严格的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的控制体系。“远程开放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现存形态,既有符合教育评价的总体规律,又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特点,最为典型的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来自不同的知识背景,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和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传统意义上同一量度标准的定量评价显然不适用于远程开放教育。”[7]传统的评价观建立在一元价值的基础上,以目标评价为基本形式,只注重学习结果,强调统一性,忽视个别差异。这种评价观显然不能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个性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决定了其评价标准的多元动态性。”[8]由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求,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就要变一元评价观为多元评价观,强调评价的多元化,使教学评价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5.教学互动的多向性

所谓“互动”,“是指学习者的一个行为引发了来自另一个人的反应,此人可以是教师、指导教师或另一位学习者,这种反应是专门针对这位学习者的行为的”。[9]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传统课堂面授方式中,师生互动是常见的授课形式,常以提问、讨论、评论和练习方式进行互动,从而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把握教学进度,活跃课堂气氛,交流思想感情。在这种交互中,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等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师生间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的意向传播式作用,学生间就学习问题进行交流也是极少的。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与教师的交往,除了组织有限的面授辅导外,大多数时间处于准分离状态。由于师生相对分离,教学相对不同步,很容易产生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隔阂”,为了消除这种“隔阂”,信息互动在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教学过程便成了一个信息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平台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手段和个性化教学中的互动,除利用面授课堂,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外,还可通过BBS、E-mail、电子聊天室、电话、飞信、计算机网络以及视频会议系统等进行互动,这些互动是学生个体与课程责任教师(或课程辅导教师)、同学、信息、网络学习界面等的多向互动。这些互动可以是实时同地或实时异地,也可以是非实时异地,互动包含有知识的、信息的、经验的、情感的等多种内容。这种互动具有多向性、主动性、选择性,符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特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中的师生与信息之间的互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交互式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10]促使学生个体获取知识、发展个性。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学”的特点

1.学习方式的灵活性

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形式。传统学习中,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和自己的阅读进行学习,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逐步成熟的基础之上,建构的教学系统。学生在这种教学系统中既可以进行个别化学习,也可以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学习和群体学习,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由于个性化学习是一种适合于个体学习的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群体学习的综合体现,所以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和性别差异等,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适合于进行多样化学习方式来学习的机会,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性。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主要是指学习时间、地点、内容、方法等都不固定,学生面对的不仅是具体的教室、同学、老师等因素,还有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学科内容来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课程不同,选择的学习方式不一;时间不同,可选择的学习方式不一;场景不同,可选择的学习方式不一;心情不同,也可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还可以根据个体需求,选择更能体现个性的学习方式,比如合作学习,可选择固定的学习伙伴,也可选择非固定的学习伙伴,也可与老师进行合作交流;与老师、同学交流,可以选择到校参加面授学习交流,也可以选择网上学习,与老师、同学交流;个别化学习,可以选择VBI数据广播、电视直播教学、文字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可以选择自己学习目标和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学习内容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学习的灵活学习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青睐。它弥补了传统校园学习对时空依赖性的不足,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能力。

2.学习进度的可控性

学习进度是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速度。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进度由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决定,学生不能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远距离”教育提供了在时间和空间上非同步的异位的教育形式。它拉开了教与学的距离,让学生从教师一丝不苟的严格固定的统一管束中解放出来,学生学习的进度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目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在注重个体学习的个性化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学习进度的可控性,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进度的可控上,即学生完成一个专业的学习可控制在3年之内,也可根据个体情况控制在8年内;另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学习中学习进度的可控上,即学生可根据自己工作、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学习的进程自己控制。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模式是学生、教师、媒体资源和支持服务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这种互动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无限地扩大教育环境,实现资源真正共享。在这种个性化、交互式的学习系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进度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智力活动的范围和效率,从而为学生个体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施展自己的个性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提高。

3.学习资源的选择性

学习资源是供学生学习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资源仅指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广义的教育资源是一系列提供学习、支持学习和改善学习的事物的总称,它不仅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还包括人、媒体、策略、方法以及环境条件等要素。它有利于挖掘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质。” [11]

与传统教学的学习资源相比较,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最大优势是资源共享,而共享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全面、方便灵活、易于使用、便于自学。个性化教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针对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实际、个人发展、学习条件等因素选择学习资源,不论是学习的信息、人员、资料,还是设备和技术,都具有个人倾向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选择专业课程教师,选择课程学习的不同媒体资源,通过自己选择资源,进行探索式、发现式的自主学习,真正达到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所以说,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学习资源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4.学习反馈的多样性

反馈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习指导方式,各种教育学习理论也都倡导将反馈作为必要的学习条件。对学习结果的强化与反馈是教育心理学家一直关心的问题,它有助于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作出调整或强化。

传统面授教学中的学习反馈,主要来自于面授课程。由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形式的多样灵活,学生学习时间、地点、学习条件的不一致,其学习反馈不仅仅是来自固定课堂,而且是多种渠道的反馈,包括师生面对面学习反馈,也包括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的实时与非实时的学习反馈,包括借助通信技术的电话、飞信、短信等的实时与非实时的学习反馈等等。学习反馈贯穿于整个个性化学习的过程,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反馈,来调整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习效果。这就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持和学习帮助不仅是周到全面的,而且学习反馈是及时、有效、畅通的。

有研究者认为,“为了减轻远程学习者的孤独感,有效地帮助远程学习者开展并维持学习,远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反馈服务”。[12]教师在面授辅导时需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教学,建立网上学习支持服务,迅速传递教学及管理信息,以便于学习者接受、检索和使用,及时解决学生网上在线反馈信息、BBS论坛反馈信息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学中的个别辅导和答疑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适时推出动态网上资源,如在线讨论、电子公告板、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为学生个体学习反馈提供更多的渠道。

5.学习环境的人性化

关于学习环境,乔治亚大学教授Michael F.Hannafin被访谈时谈道:“‘环境’意味着一个生态—资源、工具等的集合,它们之间相互依赖而不是相互排斥。一个学习环境包含的东西不只是教学材料、评价、技术等等,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材料等都会进行互动。因而,当我们描述和设计一个学习环境的时候,我们关心的是让个体能够通过贡献于这个环境的学习生态而深化自己的理解,也深化他人的理解。” [1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完善和更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环境正处于由实到虚的逐步演变过程中。“如果说传统的学校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实在的学习场所,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和虚拟现实则是一种非物理存在、但被人所感知和控制的电子现实空间。”[14]学习者不仅可以共享到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网络学习环境把学习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提供完善的资源支持和辅导、答疑、咨询、管理等各项帮助和服务,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15]在这个环境中,除了学科学习支持服务外,“学习支助服务系统还要具有人文关怀,能够提供人文氛围,创设人文环境。除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疑难问题解答外,学习支助服务还应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以弥补因缺乏师生面对面交流、缺乏校园环境熏陶而带来的不足”。[16]

“个性化教学在本质上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育,让其充分、和谐、自由地发展。”[17]这种个性化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多样学习资源、学习工具,而且充满着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发展。不仅使每个人能够充分、自由、多方面地发展,而且设计营造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和谐、融洽、愉悦、轻松、合作的学习环境。

总之,教育理论的创新,势必落脚于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之中。探析与梳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的特点,对于个性化教学方式的革新和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建平.云南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1,(1):38.

[2] [6] 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18.

[3] 郭宗振.动态分层、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层级递进的个性化教学模式[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1):6.

[4] 郭延兵.现代汉语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88.

[5] 荣宪举,李辉.个别差异与个性化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49.

[7] 伍秀娟,等.基于多元评价的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8):52.

[8] 刘玉静.实施个性化教学的若干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3,(5):28.

[9] [英]约翰·丹尼东.技术运用与远程教育: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教、学及管理中有效运用的原理之探讨[A].张伟远.国际论坛: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与实践[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10] 钱明红,周晓音,杨悦.“基于网络—导学结合—多向互动”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25.

[11] [15] [16] 张景中.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4,120,161.

[12] 黎静.对远程学习者加强反馈服务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78.

[13] 郑太年,马小强.学习环境的设计:对话Michael F.Hannafin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0,(2):2.

[14] 谢新观.远程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312.

[17] 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39.

个性化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体育作为“五育共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在高中教学上缺乏个性化发展策略,往往都是学校依照已有的计划和课程内容来培养体育发展人才,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生的发展。个性是发展个体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需要给予学生一个能够他们发展自我的环境和有力支持,将体育课程中的个性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要求,促进学生能够发展自身的体育能力。高中只有对体育课程个性化培养继续深入地研究,着重对学生身心特征、认知能力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实施一系列的科学培养方案,才能够促进差异化,培养个性化。

◆关键词:高中体育;个性发展;策略

一、引言

从新课改中提出对高中体育课程的要求来看,由于高中生的心理与生理已逐渐成熟,要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课程需要着重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等能力,促使学生真正满足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新时代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中体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示范教学模式,根据各类体育运动的不同特点,优化教学环境,从教学思维、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让学生能够处于自由的个性化发展环境中,落实素质教育。

二、个性发展的基本内涵

个性往往指的是一个人需要具有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征,个性的产生既会受到先天因素,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等因素等影响,包括了人在各个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态度、习惯和观念。由于这些共同让个体发展的综合特征形成了个性特点,并且这些也是区别于他人的重要因素,发展的过程需要个性化的培养,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素质化教育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体育课程中的项目之多、内容丰富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塑造时代所需的优质人才。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往往在体育课程中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阻碍了学生发展自身,也使得体育课程达不到学科的核心要求。第一,体育学习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干净整洁的体育训练场、团结友爱的运动团队以及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积极融入到体育学习和比赛中去。第二,学生自我的意识也是能够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体育课程中,学生如果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客观地分析和了解自己,就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在活动中发现长处,逐渐向着自信和更高的要求发展。第三,群体也是影响个性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群体能够促使个体形成动力,有利于学生展现个性和能力,尤其是在高中生群体中,对社会参与和承认的需求较为强烈,在体育课程中体能、智慧等能够受到夸赞,而违反规则、投机取巧等行为则会受到惩罚,群体让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下不得不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能够有力约束个体的成长,促使学生不断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具有良好的品质,满足个性化发展的前提。

四、高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体育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于高考占据一定的比重,也对体育特长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其重要性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除了可以指导高中生积极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外,体育教学更需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高中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提倡人本教育,要想促进高中生能力全面发展,就必须要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发挥体育教学的多重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心智全面发展

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也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与思维能力,并且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有效的开发。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都处于紧张与兴奋之中,正是这种状态能够促进学生应激能力、反应速度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并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使学生的鲜明个性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

体育锻炼往往具有一定竞技特性,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促进高中生的个性发展,不但对高中生的个人素质有着很大的要求,还要发展高中生的团队精神。对于高中生来讲,在体育活动中想要胜出,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在竞爭中能够使高中生的竞争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让高中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不断地成长,有效的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能够锻炼高中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也能够让高中生的身体得到充分地舒展和机能的促进,甚至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都会有所进步,对高中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飞速发展期,诸多行业都需要个性化和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个性与能力同等重要、健康与发展相互促进。体育运动既贴近高中生活,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体育运动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的锻炼,更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引导高中生心智全面发展,提升团队精神,促进科学协作,提升高中生综合能力的核心课程。

五、高中体育教学渗透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师生互动,重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教学的两个主体部分,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师生之间需要在课堂上形成有效的互动才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教学中需要注重的内容。要想促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而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创造力、竞争力以及敢于挑战的勇气。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对针对一些内容进行开放性探索,进而对学生探索的结果进行纠正,在这一过程中发扬教学民主,听取学生意见,促进师生共同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新课改下的体育课本和体育教学要求上,很大力度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学习领域,并由单纯的体育运动教学转向全方位的心理、身体素质教育,促使高中体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身体机能,促进体育运动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良好习惯,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以球类运动中的实心球这一节为例,这个运动相当枯燥,对学生技巧的要求比较高,体力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摸索技巧,包括出手初速度、角度和高度如何把握,在试验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互相提高。教师后期点评以及示范过程中,随时听取学生建议,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同时也给学生以相当大的鼓励。

(二)開放自主学习空间,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由

在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相对于文化知识,体育学科的人文性并不强,更加侧重于实践能力,而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发展也能够促使体育学科的进步。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锻炼,还包括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竞赛的关注和了解等,更主要的是体育学习中符合自身发展的锻炼方法。高中生面临着走向社会和升学的压力,也承担着一定程度的负担,学习时间短、节奏快等一系列的特点让学生难以全身投入到体育运动的享受过程中,这往往会让学生在选择体育活动中偏向于自己擅长的或者兴趣类的。在这一前提下,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其个性发展也会趋向于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一定的教育指导以外,还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方法,发展体育爱好、弥补不足之处,从而活动进步。自主学习与自主发挥也是符合新时期的教育体制,更改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给予了学生的自由。

(三)实施差异化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应当得到关注,这就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出差异化,让参与的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差异化教学能够体现出鲜明的目的性,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正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引导方向,体育不单纯是体能与技术的较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由此可见,差异化教学在体育课堂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也是避免体育教学“千人一面”的有效途径。同样是体育课上强化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耐久跑效果很好但是训练极其枯燥,学生围绕操场反复训练的可能性不大。而相关研究发现,深受学生欢迎的球类运动同样可以达到耐久跑的训练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同类别训练中增加相应的训练项目,或者在耐久跑中加入越野跑、接力跑等不同形式,同样也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运动项目的选择满足自己的体育兴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性格的形成是以主体稳定的认知态度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会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运动项目对参与者的性格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4×100米接力较为注重团队精神,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需要敢拼的性格行为。因此,对于平时内向、软弱、缺乏果敢精神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接力赛运动中来,从而克服自身的性格弱点,形成开朗、顽强、果敢的个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课程中渗透个性发展的要求往往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也需要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既能够锻炼身心,也能够展示自身的个性特点,增强身体素质和发展素质。教师则需要在此阶段不断地创新,制定符合教学特色的方案,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教学方式,并逐渐热爱体育活动,通过个性化的展示发现长处,并发展潜能,成为可塑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潇云.对体育教学中学生发展个性要求的探索一评《体育教育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

[2]李爱民.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142-143.

[3]陈雷.关于高中体育教学如何渗透个性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

[4]胡海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8.

个性化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文章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教学现状和困境,提出应明确树立“大学语文课程群”的观念,形成课程的体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教学团队,注重个性化教学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语文类课程教学 教学困境 大学语文课程群 个性化教学

一、教学困境

(一)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功利”色彩较为浓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面对市场环境、就业状况对学生的培养、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加上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一般要保证留出一学期或者一年的实习实训时间,学校不得不压缩课时,对一些公共课程则能减就减,能从速就从速。为了得到文凭和资格证书,学生们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专业课及各种考证的考试上。就算开设了大学语文,学生们花在外语上的精力和热情远远超过了母语。许多同学都抱着“中国人当然懂母语”的心理,而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其次,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局限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表面上,忽视了学生对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求。事实上,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基础知识,不具备语文自学能力,而且,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使得大学语文教学的处境非常困窘。老师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到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偏重在对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读上。在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对介绍作家身世家史、创作背景、趣闻逸事稍有兴趣,可一旦接触到教材课本,就索然无味,疲于应付听取老师的串讲。两学期下来,学生们走马观花,收益甚微。

(二)对困境的思考。

大学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它以汉语言教学为载体、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精髓,通过对基本文学常识的了解和学习、对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赏析,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学科。无论在什么类型的大学里,英语课毫无疑问是任何专业的必修课,大学语文应和高校公共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同等重要,大学语文课没有理由不成为必修课。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开设了政治课,很显然,这是运用统一的教育管理手段的结果,教育部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检查、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有明确规定,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两课”建设。但是在“评估”标准中同样有一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能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其中,人文素养教育和大学语文休戚相关,因此,能否用教育管理的手段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及其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这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提高重视程度,而不是对目前“大学语文学科边缘化”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学校可以用强制的手段要求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学好语文与本专业及人文素质培养的密切关系,从思想上认识,行动上投入。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与历史、哲学、政治、思想品德等人文课程相比,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式和效果上独具优势,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打破学科体系界限,按照以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用、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力争把大学语文打造成精品课程,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二 、应对策略

(一)明确树立“大学语文课程群”观念。

如报告上文所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中,对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语文课往往重视不够。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但由于过去高职院校原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很难在顾及工具性、知识性的同时,兼顾审美性、人文性。高职院校的语文类课程教学,规模、质量、效果都还没有完全达到高职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服务于学院发展大局,突出其针对性和适用性等特点,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服务,为创建学院良好的校园环境,打造人文校园服务,尽量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将大学语文课按照一个课程群的模式进行建设。大学语文课不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个课程群概念。结合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来讲,本课题所指大学语文是指文学欣赏、应用写作、医用语文、社交与口才等学习与使用母语的课程的集合。

确立“大学语文课程群”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突出高职各类课程的交融特色,使之真正发挥“人文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群”的改革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大学语文课程群”的标准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体系要以学生未来工作体系为基础,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大学语文课程群”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建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其评价要以多样化为特征,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兼顾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

(二)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群”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课程的体系。

我院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方针政策和以语文作为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以人为本,每个专业均应开设《文学经典阅读》、《应用文写作》等必修、选修课程,适应人文教育的发展。针对我院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尝试把部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限选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

经过分析、研究,本项目提出,我院的高职语文课程由通识课、与专业结合课、应用实践课三个模块构成,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得我院高职语文课程针对不同专业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性。

1.通识课:由必修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采用高职高专文化基础课系列教材,大胆取舍整合,精选学习内容;选修课由人文科学和人文素养内容构成,根据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

2.与专业结合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部分结合,鼓励组织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现实需要,一方面选择适用内容,一方面编写校本教材,有选择、创设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初步构建新的高职语文课程结构体系——有巩固基础的必学部分、提供差别选择的选学部分和服务专业建设的补充部分。联系专业开设相关课程,以培养各专业/行业应用文体的写作、口才能力为主线,为学生以后就业服务,如《应用文写作》课程;护理、口腔、康复、营养等专业开设医用语文课程;酒店管理、卫生财会等专业开设人际沟通、财经应用文课程等。

3.应用实践课:以构建知识补充整合为先导,通过从事各种职业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能力特别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职业活动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而语文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学改革难度相对大。本项目总体教学改革思路:既强化语文素质教育,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人才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加强语文实训,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已采用的主要做法是:改变过去单一的平面教学方法,把由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突出能力的培养,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设置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专题带来的任务,在此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启发引导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音像观摩、多媒体课件、练习实训、比较教学、专题研讨与辩论等多种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安排上,为保证语文课程的落实,建议每个学生都必选两门(或一定学分,比如4—6分)跨专业选修课,其中必须包括人文社科类选修课一门(或2—3学分),语文类课程应在其中占较大比重。建议语文通识课安排在第一学期,与专业结合课、应用实践课采用公选课和跨专业选修的形式安排在第二到第四学期,这样的安排可以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母语沟通和学习交流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内都有语文类课程,从而达到较全面地掌握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的目的,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以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核心。

在建立了“大学语文课程群”观念的基础上,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核心。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对语文学科曾做出过精辟的阐述,他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①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是“反物质”的,它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心境。强化“语文是各科之母”的成训,把大学语文强化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进校就懂得,一个大学生比中学生不止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在本质上的跨越。这种跨越,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通过大学语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加强学生语言表达、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审美鉴赏、写作等能力训练,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学生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目标。在不同阶段,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到了大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应转移到文学及人文的层面,并把这两个层面紧密联系起来,以文学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重点;以系统勾勒文学史发展脉络为知识基础,以深入揭示文学史发展脉络中展现的人文精神为精髓,真正感染学生,提升人文素质。从普通教育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应试性向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传承和熏陶、审美能力形成的培养目标转变;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知识结构融合特别是向文理知识的融合转变;从习惯性的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叉“接通”,从而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从单纯获得学分的眼前结果向有利于学生终身教育、终身发展、人格修养不断提高转变。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教学团队,注重个性化教学。

现代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活水源”。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真理,立足较高的知识平台,扩展视野,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才能通过“授之以渔”,而达到“认同其理”,使之“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统教师习惯被看成是掌握知识、占有知识、传递知识的人,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是“讲坛上的圣人”。而现代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调整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努力成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人、引路人,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转变,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需要。“现代教师的职责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从传统的‘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实现师生之间平等交互的关系转变。”②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国际化、个性化的趋势,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主动顺应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打破以教师个体劳动和“机械化灌输+标准化考试”③为基础的传统模式,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电子教案、PPT课件、阅读书目、课外作业、模拟试题等都要通过集体合作达成共识,作为统一范式在所有开课班级通行,课程考核也采取全校统考方式;教研室定期开展活动,研讨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实际教学水平。

大学语文课程要凸显学科特色和教师个性特征。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作为“在场的缺席者”,没有发话的权力。事实上,作为以提高综合人文素质为宗旨的大学语文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知识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个性魅力来感染、熏陶学生。现代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大学语文教学要构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平台,逐渐呈现审美化、艺术化、个性化和心灵化。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倡导语文教师要实现个性教学,“需要教师敢于表现自我,这是衡量教师蕴藏的知识底气、心理素质、教学水平、创新能力的标尺,也是不断完善自我,追求个性发展的动力”。④教师要敢于表现自我,善于流露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用个性之美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通过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个性化和教学评价的个性化让教学充满个性。

附表1: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语文类课程建议开设情况一览表

附录2:调研访谈提纲

1. 您所在的高职院校是否成立了语文教研室?语文教研室挂靠哪个系部?

2. 您所在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哪些语文类课程?学校对语文类课程是如何分类的?具体教学计划是如何安排的?

3.您所在的高职院校在哪些系部、哪些专业分别开设了哪些语文类课程?请完成下列表格。

注释:

①张志公.说工具.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②何东青.网络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09(6).

③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中国大学教学,2005(6).

④郭福成.个性化教学初探.辽宁教育,2009(3).

本文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语文》课程体系‘三体合一’研究”阶段性成果。

个性化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初中美术教学逐步实施变革和创新,美术老师为了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开始引用了个性化教学模式,以求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而突显出学生的个性特征,促使其在实际初中美术课堂上充分展示其才华,逐步强化初中生的美术综合素养。所以说,此文简要地阐述了初中美术课堂上美术老师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具体措施,以此来推动初中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进程。

【关键词】初中美术  个性化教学  措施

新课标要求,在初中美术课堂上,美术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积极引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实际教学课堂,给学生提供趣味性十足的学习场景,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做好铺垫。而完成上述目标的前提是,教师形成对每个学生学习特征以及其个性化认知上的深层次了解,并将此作为基础,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群体需求的教育方法。因而针对性地开展对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个性化教育是崭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崭新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受重视程度越发提升,个性化教育理念便衍生在此种环境下,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能够充分展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具体来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遵从学生的主体作用,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并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于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与成长。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出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学生成长历程下的必经之路。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培养大量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个性化教育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的班级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群体的整齐规整,这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影响,因而需要针对性地予以改变。

二、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初中个性化美术教学能够行之有效地解放学生的思想,助力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前提要素,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迅速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越发提升,这使得初中美术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越发升高,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模式,寻求更为符合学生群体需要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创新能力是永远不过时的,尤其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凡,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美术的个性化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的出发点为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以及精神文化水准,所以很明显的是创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有效提升人们的审美认知能力以及创造水准。个性化教学所提倡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更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尊重,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主动权,积极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极为有效地强化其绘画能力。

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于学生的绘画,因材施教,助力每位学生实际绘画能力的成长,形成对全体学生认知能力的深层次了解。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予以讲解,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初中生能够形成更为完整的审美意识,发现更多美的元素,个性化教育方法的应用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积极地和教师产生互动,回应教师的教学需要,拓宽自身思维视野。

三、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错误,损害学生个性

教育观念上的错误认识是导致当前初中美术教育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观念将会直接关系到意识,而意识则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各项行为,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初中美术的教学占比严重降低,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的提升因此受到影响,在错误观念的威胁下,不仅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丢失了对美术教育应有的认可和重视。值得关注的是,在新课程理念推行前,美术教育仍然被看作是副科,并且诸多教师都形成了惯性思维,此种惯性思维导致美术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屡屡下降,部分学生即便非常喜欢,也会被父母认为不务正业,因而引发初中美术教育的困境。

(二)学校对美术教育重视度较低

从学校的环境角度来讲,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度明显较低,这也是导致美术个性化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原因。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根据地,其创设的核心目标为促使学生接受更多知识,并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美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既然能够被安排到正常教育工作中,就拥有其本源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冲击,学校为行之有效地提升自身知名度以及升学率,常常会不由分说地减少美术的课时,尤其是在初三冲刺阶段,美术课程甚至会被完全移除,用以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提供更多时间,美术教育在此种情况下自然是难以获得科学合理的发展,这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威胁到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成长。

(三)学生的美术基础较为薄弱

学生在正式接触初中美术课程前,基本只是在小学教育中接受过线条、色彩的知识教育,伴随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其年级的增加,美术课程的占比以及其受重视程度正在不断降低,这就导致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后,其美术知识储备和相关技能几乎是完全空白,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知识储备,教师所开展的教學活动难以行之有效地满足学生群体的需要,因而导致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难以获得显著提升,学生在美术课上常常会走神、睡觉等,这对其未来成长而言,有弊无利。

四、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散学生的思维

个性化教学已经在初中美术课堂活动中渗透,优质的个性化教学不光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让学生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充分发挥其无线潜力和才华。而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也需要借助个性化教学来培育,美术老师应该借助有效的鉴赏活动来激起学生的独立思维,逐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美术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可以以“我未来的家”为主题,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  造力,在白色的画纸上描绘出学生对未来的畅想。在作品展示的过程中,美术老师可以看到蓝色的海底世界、机械化的现代房屋以及安静、平和的秘密花园,学生的每个作品都展示了其独有的个性和其特有的才华。在此过程中,美术老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作品展示,激励学生在一个自由的活跃的学习空间内,充分发挥其思维和独立个性,逐步打破学生在传统美术课堂上的学习限制。

(二)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突显个性化的教学特征

在以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老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绘画技巧和美术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创造过程和独立个性的培育重视力度不足,从而约束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散以及独立个性的强化。因此,作为引导学生创作的美术老师,其就需要创新原有的美术教学模式,把个性化的教学融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逐步突显出学生的课堂个性,激励学生用其自己的思维和技能创作美术作品。主要体现在:其一是材料运用的多样性。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不要把创作材料拘泥于颜料和画笔,其还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花朵、树叶等等,创作更加贴近大自然的内容,从而真正抒发其思想感情,突显其独立个性;其二是创作手法的自由性。在美术老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基础绘画手法之后,学生需要依照其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适当地创新原有的创作技巧,使用除了画笔以外的绘画工具,给整个美术作品增添诸多魅力,充分体现其创作个性;其三是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学生之间的审美不同,最后呈现出的美术作品也就不一样,不论是其作品颜色,还是表达的情感,都会依照学生的个性而变化。比方说,一些学生喜欢用鲜艳的颜色,其整个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都是欢快的、愉悦的,有些学生喜欢用冷色调,其整个美术作品呈现出来的是相对沉静的、安静的,这都突显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三)借助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独立个性

初中美术课堂是培育学生艺术涵养和审美观的场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老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在实际美术课堂活动中,老师不能只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绘画技巧和美术基础知识,还要利用视频、图片的方式让学生积累绘画素材,寻找绘画灵感,从而在实际美术课堂上实行个性化教学。

例如在学习“新石器时代彩陶”相关知识时,美术老师在给学生讲解美术知识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去相关工厂或者展览馆近距离观察彩陶文化,直观感受其外形和绘画方式,进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美术作品展示出来。老师利用这样的方式不光能够让学生近距离去了解美术文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涵养,从而增强美术教学的质量。另外老师还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美术课题,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彩陶文化用自己的个性画出,进而培育学生独立的个性。

(四)借助科学的点评,拓展学生的个性发育

科学的点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创作自信,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进程。在以前的课堂点评活动中,美术老师对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思维重视力度不足,其往往关注的则是学生的绘画技巧以及整体画面结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育。所以说,美术老师就需要创新原有的点评方式,把科学合理的点评活动融入到实际初中美术课堂活动中,逐步拓展学生的个性发育,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美术老师务必要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活跃的创作课堂,并借助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逐步丰富学生的个性思维,强化学生的美术创作眼界,让学生在优质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独立个性,逐步强化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推动初中美术课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徐苏艳,刘云波.美术课堂教学呼唤个性化风格[J].新课程(教研版),2018(11).

[2]楊增群.谈如何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

[3]李调霞.个性化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个性化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现代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特点是多样性、专业化和知识化,突出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由于个体的先天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事实,因此科学的教育应以适应个人潜能最有效发挥的方式进行教育:对不同智商、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人施以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以人为本,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最有利途径,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体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即体育教育本身具有德、智、体、美等诸多教育功能和特殊的教学情景,在实施个性化教育方面,结果显示,效果显著,并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及的优势。

关键词: 个性化教育 因材施教 体育教学

1.引言

当今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特点是知识性、专业性和多样性,因此突出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却是高度的“大一统”:行政化、规格划一化、非人性化。学校酷似大工场,学生是这些工场的“产品”。他们所需要的是培养“听话”的学生,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更有甚者,把有个性和好奇心当作“问题学生”来看待,甚至作为“思想异端者”,予以批判与管制,以至于受教育者逐渐形成“唯上、唯师、唯书”的順从之性,甚至逆来顺受。因此,他们鲜有个性,更谈不上有创新欲望,缺乏自信和独力思考能力。学生只会消极地适应,受教育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与现代大学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去甚远。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校没有办学特色,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个性潜能和创造力遭受扼杀。这无疑是极不适应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正如钱学森所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按照培养人的模式去办学。由于个体的先天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事实,以适应个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以人为本[1],使人的潜能真正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最有利途径,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一,人才的综合性,即人才不仅应掌握丰富的应用型知识技能,而且必须掌握更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并不断冲破旧的思想框框的束缚,使之具有适应整个社会文明进步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第二,人才的创新性造,即具有独立的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劳动;第三,人才的多样性,即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各种人才的潜能,在动态中适应经济社会的快节奏变化,以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种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无疑是对传统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原先的那种划一性、片面性的教育模式和狭隘排他性的意识形态已不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而根据学生所需学习的内容,以适应个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个性化教育,将使教育产生质的飞跃[2]。中国要追赶和超越世界先进文明,必须与世界先进的文化教育接轨,不仅自然科学要与世界接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更要与世界接轨,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并蓄世界先进文化精华,创造出新的中华文化,实现中华的伟大复兴。

3.个性化教学是使人的潜能真正得到充分发展的最有利途径,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承认教育的普遍性和全体性,就必须同时承认教育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的遗传有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水平都会有不同。个体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并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卓越的教育是人尽其才,就是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其特长得到最大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时机表[1,3],教育者应该尊重这种差别,并针对这种差别开展工作。尊重,包括承认个人的选择权利,承认个体有脱离常规,确定个人发展方向与发展方式的权利,承认个体有落后和超前的权利,针对差别而因材施教。所谓人有智愚、性有三品,个性化的差异教学,是依据人与人的不同特点而施以不同的进度或方式的教育[3],是回归人性的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够用同一模式要求所有的受教育者[2]。然而,一些学校基于“相信每个学生都是能教好”的理念和良好愿望,采取“坚决不分快慢班”,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是不负责任的。不分快慢班,正如所有的人都只能吃同等量的饭菜,大个子吃不饱而产生营养不良,小个子却因吃得太饱而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得胃肠病。那些成绩优秀天赋较好的学生因难度不够和进度太漫,不能满足学习欲望,不能刺激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不能充分挖掘的个性潜能;那些后进的学生则深感难度太大,进度太快而无法领会或消化所学知识,致使其身心受到巨大压力乃至产生厌学症。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必须是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相结合。没有精英教育和学术自由,就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也产生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4.个性化体育教学实践

在体育教育方面,个体之间更存在生理、心理等因素对不同的运动强度负荷和技能水平的适应能力等。因此,教学必须依据学生个性差异进行适应性教学,要求教学安排适应个体差异的环境条件,创设相应的环境,建构相应的课程知识,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等。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要求知识的架构更具专业性和更加突出对专才的需要。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必须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和突破。所以,在保证每个人都能享有接受共通性基础教育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是学生个性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发展的最有利途径,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体育教育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德、智、体、美等诸多教育功能。在实施个性化教育方面,它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及的优势。因为体育教育具有独特的教学过程和环境,即体育教学是知识传习和操作技能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在形式上是以实践操作性的身体练习为主,在方法上是以示范操练和启发教学为主,在负荷上是以生理和心理负荷为主,在组织上是以分组练习,配对练习或个体练习为主,在场所上是以运动场馆为主。在这里,学生的个性表现是“显性”的,开放而又强烈,自由、自然而又有组织,教师易于观察,便于引导[4]。特别由于学生身体条件、心理因素和对体育的个体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学生自然要求能有较大范围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而这些正是体育教育进行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势所在。

4.1开设体育选项课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项目很多,不同的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运动特点,因此,对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和个性者有着不同的运动项目的喜好取向。学校应结合办学条件尽可能(甚至创造条件)开设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如果不分个性喜好,千篇一律,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即使教师多么努力去实施“个性化教学”,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开设体育选项课,满足不同个性群体的需求,再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基础。

4.2對我校武术搏击选项课个性性化教育的实践

由于开设了选项课,参加搏击选项课者,基本是其兴趣所然,因此,为进行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是基础。武术搏击是一项对技击对抗性运动。真正的武艺必须在对练实践中得到,而非如金庸小说里所描述的是个人在山洞里“修炼”而来。正如明朝著名的武术家、军事家、抗倭将领戚继光所说:“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之不诬也。”这里所说的“艺”,指武术攻防技术,“试敌”指对抗比试。“既得艺”和“必试敌”是武术搏击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武术技击本质属性的本质。武术搏击讲求“一胆,二力,三功夫(技巧)”,即搏击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更要注重学生力量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共同性的武术搏击基本动作技术、技能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1)“胆量”缺乏者的个性化教育。所谓初生之犊不怕虎,乃是初生之犊勇敢自信所然。在动物界或人类,缺乏自信往往是被“教育”出来的,反之,胆识超群,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得到。只有在充满自信的情形下,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是自己真实的水平。拳谚云“艺高人胆大”,对于自信心不足者,不断提高技能、力量水平是增加自信心的前提;第二,自我暗示训练法:①经常对着镜子大声说“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等,并坚信自己最终是最棒的,只是时间未到;②在练习场上默念自己是最棒的,并结合打击拳靶或陪练攻防练习;③每当你的对手与其他人比武时,观察他最常用的招式,想象对手用他最常用的招式攻击我,我化解,并用我最有威力的招式预以反击,把他打败……;第三,安排技术水平较差者或相当者与之对练,以提高自信心等。(2)力量素质的提高。对于力量缺乏者,其个性化教育要比“胆量”缺乏者的个性化教育要简单得多。在全面提高体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高局部力量素质,尤其是搏击动作技能的打击和防守力量的训练等。(3)“功夫”的个性化教学。“功夫”在这里指进攻和防守动作技术。习武者欲在搏击中取胜,除了须良好具备以上心理和力量素质外,更要掌握有形的进攻和防守动作技术。因为“技艺易得,胆量难求”。以其花更多精力去求难,不如用主要精力去练习容易掌握的攻防技术,况且,“艺高”自然也会“胆大”。对于先天心理和力量素质较好的同学,只要潜心练武,则最容易出成绩。对于这类同学的个性化训练,主要训练其掌握好基本的武术搏击技术,如各种基本手法、步法、拳法、腿法、摔法等并配合对抗练习,同时经常观看一些搏击比赛录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武术搏击实施个性化教学效果显著。下表是对中山大学08级部分男生武术搏击选项课个性化教学综合技评成绩统计情况。

中山大学08级部分男生武术搏击选项课个性化教学综合技评成绩比较

5.讨论与建议

5.1由于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对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人施以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对受教育者来说,才是最大的公平,是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以人为本[1,2,3];是使人的潜能真正得到了充分自由发展的最有利途径。

5.2为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提供公平教育机会,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校教育不但要分快慢班,更要分兴趣班、特长班,发展更多的重点学校、特色学校。这样做并非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体现对人的不同个体的尊重,是根据人的不同个性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人才得以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育的必然选择。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是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最有利途径,是教育公平的本质,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5.3在体育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效果良好,因此应大力实施体育个性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因材施教,造就明日精英[J].教育,2009,(4):61-61.

[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方陵生/编译.个性化教育[J].世界科学,2009,(10):48-48.

[3][美]Merrill Harmin,梅里尔.哈明/著,罗德荣/译.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M].宇航出版社,2002,(3):1-78.

[4]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52-68.

上一篇:教育管理学论文下一篇:教育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