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培训论文范文

2024-01-12

技术培训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本文从管理的角度,对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教师 信息技术培训 管理工作

在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培训工作已经成为提高教育水平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但当下,在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管理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笔者认为,做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管理工作需要强化以下三点内容。

一、建立健全培训管理体制

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保障和基础,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管理体制需要从以下两点抓起。

(一)组织建设。结合当下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际现状,笔者建议在组织建设上建立起一种以行政为主体,辅以科研团体与培训中心,各个组织单元协作互动,合理分工,自上而下密切配合,由点到面进行辐射管理的体制结构。

(二)制度建设。对于制度的建设,主要分为两大方向,管理制度和督促制度。在管理制度建设上,要分层次多元化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与管理,不同层次的教师要根据实际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内容、自修要求及验收标准。同时,不断修正和完善地方性信息技术培训法规,提出合理的实施意见,实事求是,制订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与措施,对经费筹措、基地建设以及评估检查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督促制度建设上,行政部门要组织培训中心及各级科研团体,根据实际现状制定出总体水平考核的标准,同时制定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各级各类标准,强化考核的流程,加强监督,形成一套完善的考评监督管理制度。

二、明确培训管理思路

思路是制定管理计划的基础,好的思路是保障培训管理工作的前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认清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大环境大形势,分析培训内容自身所包含的因素,探究培训活动之间的作用次序,并不断掌握未来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尊重国际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规律。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被公认为四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培养阶段、课程的整合阶段、课程的改革阶段以及全方位教改阶段。在日常的教学培训工作中,要结合这一发展方向自觉将此将融入到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与管理当中去,将宏观规划、需求驱动、校本为主和注重实用作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路。在实施规划时,不仅要对考虑长期发展的设计,还要针对实际现状和教学需求,做出短期的规划与部署。

三、狠抓培训管理工作重点

抓住工作重点,才能更好地反映和解决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管理上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以及问题的主要方面,也才能较好地提高培训质量。

(一)抓好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管理主要包含科研计划管理、情报档案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管理三个内容。在制定科研计划时,应先由培训中心给出建议,然后由各地级科研结构提出本级的科研计划,经由行政部门逐级向上汇报,最后交由省级科研单位与省教委进行审核并决定本省的科研项目,省级科研单位与省教委给予各科研计划指导。对于情报档案的管理,要充分认识情报与档案的重要性,面向教育,依托互联网并放眼世界。在科研成果方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科研成果通常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教学成果是学术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成果,科研成果的管理内容基本是科研鉴定、奖励与推广上的工作。

(二)抓好经费管理工作。经费管理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要在保证经费主来源主渠道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来源与途径。所谓的主渠道基本是指通过学费以及拨款等来获得经费,它是最主要也是最基础的经费来源。目前情况而言,这种经费支持还不能够满足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拓新的来源和途径,特别是省教委和省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可以专款专用或设立专项的经费。

(三)抓好建设管理工作。这里所说的建设管理主要是指在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时对于基础设施与设备的管理,包含必需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基础建设不但要考虑性能的有效性,还要做到经济实用。在此,笔者认为在基础建设中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在注重課堂的前提下,从学校或培训中心的教学任务和发展出发,对基础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一定要系统规划,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四、结束语

当今信息社会中,教育的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培训作为教师进修学习、提升信息技术技能以及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目前虽然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教委的重视,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实效性还不是很理想。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健全体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雷胜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

[2] 段钦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剖析与反思.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5)

[3] 胡伟俊.浅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第五中学)

技术培训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老少边山农村学校教师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普遍不强。文章提出通过改变教师思想观念,强化信息技术的实用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老少边山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信息技术装备开始进入老少边山地区学校。但在近些年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与之相配套的条件在偏远的农村学校十分缺乏。为准确掌握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分析和查找问题的原因,探索和发现提高老少边山地区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培养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完成已经启动立项的课题研究任务,我们选取了本地区不同学段和不同办学条件的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

一、老少边山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通过对原始调查表所采集的信息统计结果及实地走访了解的情况来看,老少边山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滞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认识不足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在被问及“您认为本校教师对使用信息化教学的态度”时,选择“不怎么重视”和“一般重视”的教师数超过调查人数的50%。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很不错,甚至已实现班班有多媒体或电子白板,但学校领导对教师是否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并没有提出刚性的要求。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不到40%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有要求。尽管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但只有约30%的教师出于个人自愿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大部分教师还是愿意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由于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甚了解,没有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和技巧,因此总认为使用起来费时费力,得不偿失。传统的教育方法根深蒂固,现代化教育理念严重滞后。在调查中,认为“有点用”和“较有用”的教师占到调查人数的47%。由此看来,老少边山地区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理解不深,认识不足,认可和评价并不高。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不强

调查结果表明,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教师数只占到调查人数的12.8%,“不会”和“会一点”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一,约60%的教师只填“会一般的操作”。而对常用软件的使用,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不会或只是会一点,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只是一般地掌握。在课件制作与应用方面,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40%的教师不会制作课件或只是会一点,大部分教师只是会使用别人制作好的课件,自己根本不会制作或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作适当的修改或补充。绝大部分教师不会制作课件或使用网络平台,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只有极少数人。目前,多媒体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甚至偏远的农村中小学都开始装备多媒体,但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不会”或只是“会一点”,能够熟练操作的只有百分之十几,还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也只是会一般的操作。调查中还发现,越是基层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就越低。村级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大都是原民办代课教师转正的,年龄偏大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触信息技术应用的机会少,绝大部分教师不会信息技术设备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三)缺乏对计算机的基本维护和管理常识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一般的维护和管理都不懂。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只有极少数教师填写“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维护和管理”,有75%的教师认为自己只是会一点或不会,还有近五分之一的教师填写“一般”,不熟悉的教师占绝对多数。在调查问卷中,有超过60%的教师认为使用时“问题多,缺乏指导”“太麻烦”“无时间和精力”,这些都是对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不懂的原因。而绝大部分老少边山地区的农村学校都远离城镇,缺乏计算机维护和修理的技术人员,一旦设备出点问题,就闲置下来,无法正常使用。

(四)培训少,培训不到位是教师应用能力低下的最主要原因

从调查结果来看,一是虽然相当多的教师都或多或少参加过一些培训,但培训的次数很少。超过一半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县级以上的培训,而参加过市级以上培训的人数只有25%,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还有少数教师从来未参加过任何培训。二是培训的层次低。大部分教师只能参加本校组织的一些初级应用培训,而且培训次数较少,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教师水平不高,准备不充分,培训效果不佳。三是外出参加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短,而且培训管理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流于形式的多,培训收获不大等。

(五)教師缺乏实用且质量高的教学资源

大部分学校教材配套及本校资源库教学资源缺乏,教师需要使用时都是从网上下载或找人借用,而老少边山地区的农村学校网速较慢,一些村校及大部分教学点不具备上网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对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质量并不满意。由于工作任务繁忙,经常制作课件及收集网络资源的教师并不多,严重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的应用和推广。

二、对策

(一)改变老少边山地区教师思想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

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和讨论,了解现代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要求教师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主动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和需要,自觉树立教育信息化观念。老少边山地区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到县城或其他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学校参观“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现场观摩活动”,亲身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同时,通过在学校组织教师观看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开展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来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信息化,使教师认识到必须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否则就会被淘汰,同时也让教师领略到掌握信息技术给自己教学工作带来的便利和能力上的提升。学校要制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发展规划,要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日常教学的刚性要求,要将其纳入学期或年度教师教学业绩考评范围。教师要自觉克服“自甘落后、不思上进”的思想。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要通过引入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实现老少边山地区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

(二)强化信息技术的实用培训,提升农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技术,要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必须开展多元的培训和学习。不但要有县级以上的集中培训,更要探索一些适合老少边山地区学校的培训方式和方法。例如,对于居住地分散、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地区,可采取分片培训、责任到人的模式。将县域内农村中小学划片分区,采取“县对乡,乡对村,村对点”的培训模式,由各培训小组包片包校开展培训。具体操作中,由县级培训小组负责乡初中和乡中心小学的培训,乡中心小学负责村校的培训,各村校负责所辖教学点的培训。这一模式可让培训者走入基层学校,面对面、点对点开展培训,不但克服了大面积集中培训中常见的“学习时间少,班额人数多,实践操作少”等弊病,而且在本校培训,学员面对平时自己使用过的设备,操作起来相对简单。学员之间都是熟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这样的培训才接地气,学员学起来收获会更大,培训效果也会更好。此外,规模稍大的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制订自己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计划和方案,在本校教师当中,挑选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教師担任培训指导教师,负责本校教师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工作。同时,建立培训领导小组,统一培训评价标准,并将教师的培训学习结果作为学期或学年评价教师的一项硬指标,使全体教师在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三)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成长档案

学校要对本校教师参加培训的层次、培训次数、培训内容、培训考评结果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以学年为一个阶段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统计。学校具体负责信息技术工作的同志要对本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比较准确的了解,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培训。学校要有意识地在本校开展一些信息技术应用操作比赛,要掌握擅长某项技术的教师有哪几位,这对开展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工作十分重要。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比赛中,要突出评价的灵活性和激励性,以鼓励和调动教师积极性为宗旨,让教师好学,乐学。同时,要根据各自存在的差异,分类要求,分类指导,强化训练,评价激励,逐步提高。

(四)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就教师而言,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化水平,其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所学知识为教育教学服务。学校要将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来抓,注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指导教师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来整合课程内容,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校本培训中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与应用的培训,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能力,使教师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可以在本校组织开展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观摩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应用氛围。

技术培训论文范文第3篇

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国家的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力,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外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情况良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各国政府在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和丰富的发展经验,构建成了自己独特的统筹模式。

美国的“乡村复兴”模式 该模式一是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保护政策体系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在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就规定:在公立学校中必须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二是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美国目前大部分乡村的公共服务与城市相差无几就是例证。三是开展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工读课程计划”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如美国的公立高中89%为综合高中,其余11%又分为地方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和全日制职业高中。1998年有91%的高中毕业生取得了不同的职业教育学分。

日本的“造町运动”模式 该模式一是保护农村工商业的发展,为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门路。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地区对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三是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协会,建立与城市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前瞻之患和后顾之忧。四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除职业训练所、经营经验农场外,还在每一个县开设一所农业高中,并在学校附设农场。同时也开设有许多学习年限为一年左右的农业技术教育学校。

法国的“乡村新城”模式 该模式一是通过立法来调控产业布局。如不准在巴黎市中心区内新上工业项目,鼓励企业外迁等,这样就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实习实训场所。二是注重为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如通过“农业社会互助金”形式,完善对于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险制度等,从而为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首先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如法国政府把农业中学规定为正规学校教育并积极鼓励其发展。其次是建立完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和就业制度,对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创业资助。再次是国家加强投资,企业、团体、农业经营者大力支持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政府以专款、纳税、建立培训基金会等形式保障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顺利开展。

英国的“新城运动”模式 该模式除了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还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鼓励农村职业教育优先发展。如英国政府积极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行国家干预,除法律法规、资金投入等常规干预手段外,还着力实行并强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于1986年和1992年分别创设了几乎覆盖了英国所有的职业领域、在英国境内都得到承认的全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凭——普通国家职业资格。

德国的“城乡等值化”模式 该模式除了在调整城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城市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创新城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之外, 还积极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如政府以法律、经费、资格证书等措施对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国家干预,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要交纳一定的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获得某一职业资格的受训者熟悉7~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来增强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挪威的“乡村计划”模式 该模式一是中央政府制订支持农村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对农业农村投资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如“地区发展计划”“北挪威发展计划”“道级发展计划”等,这些都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外部发展空间。二是建立公共产品和服务向农村地区倾斜的长效机制。如1967年制定了《全民社会保障法》就积极引导公共产业和服务向农村倾斜,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如在全国进行高中教育改革,规定高中教育全部统一,理论和职业教育课程全部在相同的学校进行,职业教育采取“2+2”形式的教学模式,分别在学校和工作场所进行,从事职业学习的学生将获得职业或学徒证书。

国外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之经验归结

从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将关注重心放在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上,具体涉及以下几个领域:

注重法律法规和资金投入 在法律法规方面,国外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注重加强立法工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保证和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如美国联邦政府于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就规定:在公立学校中必须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德国政府先后颁布《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等法律来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英国政府也通过《产业训练法》等来规定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置和管理、职业培训的设施与质量控制。

各国政府还非常重视从资金投入方面来协调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如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每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几乎都有一部分内容规定配套专项经费的数额。法国政府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提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职业培训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尝试从职业培训层面来履行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为了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对职业培训工作相当重视。如英国政府专门成立农业培训局,在全国设立16个地区培训中心,目前每年约有30%的农村劳动者参加各种类型的农业培训活动。美国政府通过“工读课程计划”,在农村积极举办各类培训班,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法国政府于1960年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挪威和日本等国的政府也开展了一系列有助于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职业培训。

探索从职教改革方面来完善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许多国家为了缓和日益恶化的城乡失调局面,纷纷将改革目光转向农村地区,意图通过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教学模式、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改革来完善职业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德国政府针对农业职业教育专门颁布了相关法律,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专任教师和培训人员、教学过程及考核等均作了严格要求和规定。

国外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启示

在充分结合本国实情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经验的简要分析和理性思考,可得出以下启示:

统筹思想大众化,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舆论基础 纵观世界各国,许多国家不但通过法律法规等措施来保障职业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而且还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办法来维护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回顾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化社会制度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以城市职业教育为中心,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对此,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淡化城乡二元化的社会意识,培育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这是解决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首要问题。

政府作用彰显化,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过程中,应重视政府的领导作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农村职业教育还属于弱势群体,单纯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是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应肩负起领导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重任,在充分尊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自主权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权力,改革城市职业教育的涉农比例,在城市与乡村职业教育之间建立稳定的信息沟通渠道,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环境。

乡村发展优先化,是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乡发展的失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其解决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实施乡村发展优先化的战略方针,在重视城市发展的同时,还应注重乡村地区的发展,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优先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着力改善农村生存环境。

职业培训集团化,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切实保障 职业培训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居民就业及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应加大职业培训的改革力度,打破以往的区域界限,以产业链为纽带,以行业群为节点,以规模化经营为平台,以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为突破口,积极组织城乡居民进行培训,形成集团化培训效应,从农村工业化、工业城郊化、农民市民化、农业集约化等方面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及培训层次,尽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监督考核体系,要以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培训学员的就业率作为考核培训单位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

技术培训论文范文第4篇

位于豫西南的邓州市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全市人口175万,其中农村人口130万。如何把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资源优势,该市的破解之道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前,邓州市拥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49所,其中学历教育学校4所,乡级成人学校28所,行业部门办学8所,社会力量办学规模较大的9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邓州市成功跻身“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市)” 行列。

2008年10月,河南省政府召开了职业教育攻坚动员大会。邓州市迅速行动,也召开了邓州市职教攻坚动员会,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关于创新体制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十二五”规划,纳入全市工作目标管理范畴,把职业教育与领导政绩考核结合起来。

在邓州市,职业教育不只是教育一家的事。2009年4月,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了邓州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市长亲任组长,会议成员包括教育、财政、发改、人社、农业、建设、国土、卫生、科技等多个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研讨职业教育发展,解决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责,打出职业教育发展“组合拳”。教育部门制定了具体规划,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劳动部门建立了专门的劳动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为职教学生提供技术资格鉴定;人社部门建立了人才市场,每年免费为企业和毕业生组织开展“双选”会;市政府还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发展等。这一系列得力举措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了优良的环境。

2013年10月,职业教育群众性团体组织——邓州市中华职业教育社揭牌成立,该社成立了由邓州市政协副主席任主任、市委统战部等9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副主任、教育等13家单位(包括政府部门、公司、学校、团体等)为委员的社务委员会。目前共发展团体社员12家、个体社员60名,这些社员来自全市教育、卫生、科技、农业、林业等多条战线。该社充分发挥统战性、教育性和民间性的特点,积极向市人大、政协提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建议。同时开展多种活动,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广泛调查研究和开展宣传活动,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2008年以来,邓州市先后投入6.77亿元用于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逐年增加;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比例超过30%;拨付农村科学技术开发及推广经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比例超过20%;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确保贫困家庭中职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良好环境的创设与真金白银的投入,使邓州市职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邓州市职教中心和南阳幼师已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邓州市卫生学校被评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用人导向、就业条件、教育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职业学校生源匮乏。但是,邓州市紧紧围绕“四点”做文章,即把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作为扩大招生的出发点;把打破地区界限,放宽年龄界限,作为扩大招生的着力点;把建立奖惩制度,落实指标责任,作为扩大招生的落脚点;把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作为扩大招生的中心点。职业学校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实现了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的目标。

此外,邓州市还不断扩大民办职业学校和行业部门学校建设规模。邓州市驰诚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汽车驾驶培训学校,老校区占地300亩,年培训驾驶员5万余人。为支持该校发展,2013年市政府整合成人中专土地2000亩,用于驰诚学校新校区建设。目前,该校已成为豫西南最大的汽车驾驶培训基地。行业部门所办技工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农机学校、财会学校等培训学校,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现在均已初具规模。

邓州市建立起了以市职教中心、卫生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以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市、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民文化科技培训体系,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坚持发展职业教育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围绕“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职业学校为阵地,与全市范围内的烟叶、棉花、小麦、蔬菜、良种培育、食用菌、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基地建立双向协作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积极服务“三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2009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1000余期,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余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邓州市还坚持发展职业教育与实施定向培养相结合,面向本市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瞄准大中城市,培养“外向型”人才;适应市场变化,培养“稀缺型”人才。不断创新体制,大力扶持民办职业学校,推行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存、长短班结合、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形成了具有邓州特色的多元化职业教育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业务培训与素质提高。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邓州市在建立健全制度化、常态化培训机制,制订完善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方案的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上网校”等途径,利用寒暑假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名师指导教学,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切实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素质优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建立了相关制度,并安排专业教师“走出去”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确保在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取得相关等级证书,持“双证书”上岗。目前,全市职业学校拥有专任教师502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为468人,占专任教师的93.2%,具有高级职称162人,占专任教师的32.3%;专业课教师348人,“双师型”教师146人,占专业课教师的42%,各项比例均达到全省职教攻坚目标要求。

用品牌打开招生之门,用品牌拓宽就业之路,是邓州市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用邓州市教体局局长柳玉朝的话说:“职业学校只有注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闯出品牌,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前来就读,也才能更好地吸引企业前来招贤纳才。”

近年来,邓州已成功打造出“邓州护士”“邓州数控”“邓州校油泵”“邓州幼师”等多个职教品牌。每年邓州市举办的供需洽谈会都会吸引2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这些品牌毕业生以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年年被抢聘一空,供不应求。2013年5月,在邓州市职教中心,苏州得意电子公司一次性签约25名数控专业毕业生。“我们的学生还未毕业就已就业。”邓州市职教中心校长王维高兴地说,“这是我们打造‘邓州数控’品牌带来的可喜成果。”邓州市卫生学校打造的“邓州护士”品牌享誉全国,2009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河南农民工风采展”中,“邓州护士”品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和用人单位。2009年,时任省长郭庚茂在河南省职教工作会上称,“邓州护士”与“新乡海员”“漯河食品”已成为河南省三大新兴特色职教品牌。花香蝶自来。湖北、河北、安徽等外地学生纷纷慕名前来邓州卫校求学。“邓州校油泵”是邓州技工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培训结出的职教品牌硕果。目前,邓州已有10万农民校油泵大军,遍布全国,有些甚至跨出了国门。赵集镇穆王村在2005年成立了校油泵协会,每年培训农村青年200余人次。全村3000多人,外出校油泵的就有1000余人,年创收达3000多万元。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邓州市不断探索“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目前市职教中心已和邓州市产业集聚区内的大唐电力、爵士浩业等公司 “联姻”,市卫生学校已和市内5家公立医院“联姻”,南阳幼师已和附属实验幼儿园“联姻”,以校为厂,以厂为校,边学边训,工学交替,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邓州职业教育大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邓州市职业教育中心现有在校学生2200人,建校至今累计为社会培训6万多名技能型人才。市卫生学校现有在校学生5000余人,建校50多年来,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卫生专业技术人才5.35万人。南阳幼师现有在校学生8000余人,仅2001年以来,学校就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2万余人。市成人中专自成立以来共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3万余人。市驰诚职业技术学校年培训驾驶员5万多人,建校至今累计已培训15万人。全市28所乡镇成人学校,2013年以来,累计完成农民文化技术培训7万多人,经过培训的人员,大多数都成了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为邓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每年该市各类职教品牌毕业生1.2万余人,38%在当地工厂、企业、学校直接就业,成为业务上的骨干力量,超过60%的毕业学员构成了劳务输出大军。截至目前,邓州在外从事各类劳务品牌的务工人员已达40万人,每年为家乡挣回资金30个亿。同时每年还有2万余名返乡创业人员,为邓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2014年起,邓州市实现由省政府全面直管。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邓州市成为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另外,邓州市还制订了203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0万人的“双百”发展目标。区位优势的确立,城市地位的提升,人才培养的需求,使邓州市决策者有了更大更宏远的想法:在确保做大做强中职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全市职教资源,新建项目,搬迁整合市职教中心、卫生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及成人中专等。

2013年1月,邓州市委书记史焕立亲自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调研、踏勘,选定了新建职教项目校址,位于邓州市城区东部,占地57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2014年6月,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顺利开工。该职教项目的建成,将为丹江口库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建设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邓州市凭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紧密联系本市市情,扬帆起航,破浪前行,在兴办职业教育的征程上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责编 王鹏飞)

技术培训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常采用单一面对面的培训方式,存在课后遗忘、工学矛盾、需求差异等诸多问题。本文从信息技术面授培训中的问题与改进方案选定、基于Moodle的混合式教师培训实践、反思与改进三方面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基于Moodle的混合式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混合式;Moodle;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笔者所在机构作为区级教师研修机构,面向全区各学科教师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传统的面授培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①学员在课后很容易遗忘培训内容,应用时遇到困难;②学员的信息素养基础参差不齐,学习需求有差异;③工学矛盾,因工作无法参加学习;④面授规模有限,培训重复性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培训需要做以下改进:①为学员提供课后跟进支持,以解决课后遗忘问题;②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以满足需求差异;③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支持,以解决工学矛盾和重复培训。

Moodle是知名的学习管理系统之一,它支持创建在线课程,以课程为中心组织教与学,课程中可展示课程资源、组织学习活动、开展测试评价,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笔者决定将基于Moodle的在线课程引入信息技术培训中。

混合式学习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其中的“适当”,笔者认为指适当于学习者,即为了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应尽量依照适合于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技术、学习风格和学习内容开展培训。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首先对学习者进行学前调研分析,而后设计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并以“微课制作与应用”课程为例进行了实践。
基于Moodle的混合式教师培训实践

1.学习者分析

培训前,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5名学习者从学习动机、学习技术、学习风格、知识前测等角度进行了学前调研。数据显示:学习者中有87%为一线教师,80%乐于接受面对面指导学习,60%乐于接受在线学习,80%以上会选择在下班回家后和周末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微课制作技术、微课评价、实践应用策略和实践应用平台都是一线教师对本课程的刚性需求。根据分析,培训应以面对面学习为主、在线学习为辅的混合式形式展开,需要为学员提供下班后和周末的跟进支持,课程中必须体现刚性需求。

2.课程设计

第一,确定课程目标及内容。根据课程总目标及学前调研分析,笔者应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对课程内容的认知程度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围绕微课制作与应用,包括微课简介、微课制作与互评、微课应用三个模块,着重解决学习者的困难点。

第二,充分发挥面对面与在线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综合考虑三个方面:①课程内容特点及学习目标;②课前调研分析结果;③面对面和在线学习的优势。

第三,为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需精选并扩充学习资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选择空间。

3.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清晰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引

课程结构是否清晰,学习路径是否一目了然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Moodle支持按照星期、主题、社区等格式呈现课程结构。其中,星期格式以时间为主线,课程结构按周展示,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确什么时间学习什么内容,并做到与面对面课程进度同步。因此,本课程采用了“星期格式”(如图1)。当学习进展到某一星期时,该星期的课程内容会高亮显示,进而明确地指引学生。此外,本课程还增加了课程概述和资源库两个模块,课程概述说明课程目标、学习任务、考核方式、联系方式等,资源库提供更多扩展资源供学生选择学习。

(2)精选学习资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促使在线学习有效发生

学习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材料,相当于教材,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学习活动是把资源按合理的顺序组织起来,为学生表达、讨论、反馈、协作创造机会,实现知识建构,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因此,资源与活动是课程的两大要素,相辅相成。特别是高互动性的学习活动,能促使学习有效发生。

例如,“如何理解微课”是“微课简介”单元中一个反馈类型的学习活动,学生选择符合微课特点的关键词,反馈数据及统计图表在提交选择后即时生成(如下页图2)。通过数据,教师能够掌握哪些学生选择了哪些选项,并针对有争议的选项做进一步讨论。

“微课选题”是“微课简介”单元中一个讨论类型的学习活动。教师通过活动说明引导学生观看典型微课案例,同时提出问题,让他们结合学科内容交流自己的微课选题、设计思路及对微课的理解,并在讨论区中发帖。发帖后,教师及时跟帖反馈,师生共同讨论,提出建议,且讨论以话题嵌套的形式展现思考的逐步深入。

“微课互评”是“微课制作与互评”单元中一个互动评价类型的学习活动,用于学习者对自己和同伴的微课作品进行互评与自评。互评分三个步骤:一是上传自己的作品,二是依据教师提供的评价量表对同伴及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三是待成绩核定后查看成绩与评价意见。每个学生的互评成绩都由作业成绩和评价成绩两部分组成,作业成绩由他评及自评综合而成,反映作品情况,评价成绩是依据不同学生对相同作品的评价差异核算出来的,反映了评价的态度和准确性。

(3)采用多样性与过程性评价

Moodle支持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试卷、嵌入微课中的测试题等客观评价方式和作业评价、讨论评价、互动评价等主观评价方式。客观评价是回答客观题,Moodle能够自动即时生成成绩报告,师生均能快速了解学习情况及漏洞。主观评价方式通常师生都可参与,评价意见也能够即时反馈,如“微课互评”活动,师生均可参与评价,评价意见既包含专家视角,同时也包含同伴视角。

另外,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将多种评价方式贯穿在线课程,融入学习活动之中。例如,笔者将互动评价和讨论评价融入到“微课互评”和“微课选题”活动中,评价数据被Moodle记录,从而形成了每位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过程性评价报告,避免了通过单一方式和时间评价学习效果的问题。

(4)跟踪学生学习状态,支持个性需求

教师通过对学习资源或学习活动的设置进度跟踪,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完成了某项学习。例如,对讨论型学习活动“微课选题”,可设置跟踪条件为“学生必须浏览此活动”并且“提交反馈”才算完成。这样,Moodle会根据设置条件自动跟踪统计,帮助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提供参考数据。

另外,Moodle中的课程日志是将学生全样本、全过程、无意识的学习行为全部记录下来,形成学习行为的大数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例如,利用课程日志数据统计学生对课程、每个资源和每个活动的操作次数,进而了解学习参与度及需求差异,如图3所示是学生对整门课程的操作次数,图4所示是学生对不同资源和活动的操作次数。分析这些数据,教师可以采取督促、个别指导等方式进行有效干预,促进持续的个性化学习。

4.微信中的互动交流

在线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同伴、教师的及时帮助,这是支持持续学习的重要因素。虽然Moodle具有发送即时消息的功能,但其效果远逊于微信。为此,笔者建立了“微课制作与应用”微信群,将其作为师生与生生间即时沟通的工具。

从简略统计看,自该群建立至课程结束后一个月,约两个月时间,20人的微信群的发言总计718条,内容涉及技术咨询、课程管理、观点分享和情感沟通等(如下页表),这就是面对面课程与在线课程的重要补充。
反思与改进

1.反思

基于Moodle的混合式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部分解决了传统面对面培训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在线课程可为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选择。图5展示了两位技术能力强、学习参与度高的学生在在线学习中的资源选择情况,且有明显差异。其中,陈老师除了关注面授涉及的资源外,更多选择了技术类资源,具有明确的技术学习倾向;而王老师的选择比较全面,尤其对理论和实例资源给予了较高关注,体现了他对课程内容的全方位需求。

第二,在线课程支持自主学习,缓解了工学矛盾。平台数据显示,在线课程的资源和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其中微课互评活动浏览次数达400多次,视频教程浏览次数200多次。课后调研显示,课程总体满意度为100%,89%的学生认为两种学习方式对本课学习的帮助都很大,89%的学生更乐于通过在线课程继续学习。从访问时间看,培训结束后仍有学生访问在线课程。

第三,微信群为沟通平台,为学生提供了随时的帮助与支持。微信数据显示,培训结束后,学生遇到问题仍会通过微信向教师提问,获得技术支持,缓解遗忘。

混合式培训需要教师转变身份,适应多角色需求。在线学习是教师引导支持下的自主学习,从以上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教师的几点作用:①精选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②设计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③对学习者进行及时反馈与指导。这表明在线课程中的教师要承担设计者、引领者、组织者、促进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与面授培训相比,教师的角色更多,任务更重。因此,一门好的在线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单靠一位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一方面,需要教师培训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支持培训教师建立课程团队,分工合作,为在线课程的设计实施提供人员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培训教师转变角色,调整心态,积极实践,迎接在线学习为教師培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改进

Moodle平台提供了学习进度数据、资源及活动数据、学习时长次数及各种评价统计数据等。未来,还应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用于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

上一篇:版面设计论文下一篇:现代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