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范文

2023-09-07

远程教育范文第1篇

一、新冠肺炎(COVID-19)对教育的逆袭影响

2019年年底COVID-19爆发,疫情散布如洪水猛兽般的狂袭中国乃至全球各地区,造成经济乃至生活中各层面的影响,教育领域亦然。为了防止疫情蔓延,封城、停止旅游等政策规定不断出台,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育部门先以延后一周开学应变,一周后,内地、香港和澳门教育部门要求所有学校停课不停学以避免疫情雪上加霜,台湾地区则以延后开学、延后暑期继续传统教育模式,对COVID-19事件的应对确实反映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育思维与行动模式的不同。停课不停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采用在线课程机制,突如其来的疫情爆发与教育政策讓许多教师和学生措手不及。突然间,无论师生是否准备好在线学习,教育领域全面实行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措施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导致在线教育发生了基础上的变化而形成教育突变(Brown, 1993)1。台湾地区虽然持续采用传统面对面教学,却也发生了疫情严重的个案学校必须停课,形成不同学校教与学不同调的问题。面对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实施,同时同地的教、学和评估在疫情爆发的停课期间无法适用,此教育模型的第一途径骤然失效;MOOCs虽然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逐渐发展成熟,但师生间的异时异地的教与学无法实时互动,其教育效果仍然属于传统教育的补充性途径,亦无法成为疫情爆发期间的第二教育途径;于是停课不停学的各教育单位普遍采取同时异地的远程上课教育模式,俨然成了疫情爆发下的主流的第三途径教育模式。虽然此途径在刚实行时问题丛生,却也在逐渐改善,但此时,值得探究的议题是,这第三途径教育模型不会因为疫情结束而骤然消失,因为在此疫情推波助澜下已导致量变趋动质变的结构性变革,供应技术大幅提升呼应需求大量增加,使原本的教育途径再增第三途径,正如奥运场馆在赛事结束后的再生与利用般(朱杰,2009),教育途径的多元管道再添新军。

在始料未及的疫情影响与停课不停学的政策下,因应教育需求但在线教育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形,教与学的活动需要采用混合媒体平台,应用各平台中原有的教育、会议和社交媒体功能,才能将知识信息从教育者传达至学习者,完成原来的知识转换过程(Van Bommel等,2020)2。例如,老师会要求学生使用Microsoft Teams的会议软件进行课程,雨课堂进行课堂内作业练习与学生互动,Moodle进行论坛讨论以及Google Forms进行测验评估。问题在于,教与学的知识转化过程中会因为信息管道的不一致而导致信息漏损,亦即信息熵的增加导致教育系统混乱程度增加而致学习效果折损。因此,本研究以信息熵模型进行教学系统分析,观察在COVID-19疫情发生后,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传统实时实地教育和MOOCs系统之外可能发生的第三种教育途径的演化突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模式。

二、教育的演化与突变

教育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不断演化(Baker, 2014)3。传统教育采用同时同地上课,具有实体疆域与实际的教育设备,学校像一个城堡让知识供给者与学习需求者彼此交换资源各取所需,此教育途径下,各学校壁垒分明,得以各自为政。然而,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享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名校资源充足,富者易于享受学习资源,而贫者要突破障碍的资源分配不均(彭耀平等, 2018)4。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MOOCs于19世纪末发轫(Kalman, 2014)5,学校的课程开始突破传统疆域向外传播,学校课程面对公众通过网络免费开放,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途径。MOOCs和大学传统教育在教育成本、教学资源、个性化学习、互动性、学习评估、课程认证、社会效益方面存在诸多差别,各有特点(杨柳,2015)6。MOOCs本着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特征与传统教育开始混合(Sandeen, 2013)7,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混合MOOCs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普遍存在的相同的问题是,学者们认为纯粹的在线教育达不到我国传统大学的教育水平,教育实践路径也不符合中华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李彩霞等,2015)8。再者,社会阶层的贫富不均与学生受教资源的分布不均依然存在,因为此阶段的MOOCs仍属传统教育的辅助教育途径(Lambert,2020)9。

当我们还在适应MOOCs汇流到传统学习时,COVID-19突然爆发,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疫情影响下,无论是内地、香港、澳门的全时停课,还是台湾地区的传统教学面对面教学辅以疫情严重学校停课,都强调停课不停学。但并非全部的师生都作好了准备,此期间教与学的问题不断衍生,包括了科技适应、教学素质、学习适应与资源不足,在线课程发生的问题不一而足,例如学生何时上线,学了多少教材,是否只是开着计算机没作学习?有无诚实参与测验?分组讨论有无实质讨论等(Rasheed等,2020)1,这些问题的衍生是因为这波疫情下无法采取其他教育途径而发生的问题,应有一套数字学习教育学论述,并在疫情过后成为有效的第三轨教育途径。

三、以信息熵演译教育模型的演化

因应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教育思维与疫情应变,本研究以信息熵模型分析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教育信息效率,以了解各地教育主管机关的政策考虑、因应措施与实施效率。信息熵模型如下:

其中,H(X)为信息熵,K为常数,n为媒体管道,Si为信息所占份额,Matei和Britt(2017)依信息熵数学模型提出社交媒体结构性不对称的信息效率,并指出,媒体愈多,信息熵愈大,混乱程度愈大,反之,媒体的不对称结构,可让信息混乱程度减少,增加信息效率。信息熵模型可应用于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COVID-19疫情下的教育情境,在台湾地区教育思维下,即便在疫情期间仍以传统的同时同地面对面教学途径,教育系统效率依信息熵模型计算熵值为0。然因疫情影响,内地、香港和澳门收到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指引,由于事发突然,只能采用各类社交或会议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假设在线课程使用两个社交媒体来分别完成教学口述与课堂互动,例如以微软会议Microsoft Teams为主进行教学,微信雨课堂进行课间作业互动,虽然多媒体的采用为在线课程做出信息传递与知识转换的贡献,但此时各社交媒体为教育信息的传递产生了不确定性,依信息熵模式熵值增加至K。这指出了在线课程在急就章的情形下采用多元的社交媒体加入在线课程,虽然增加教学媒体的多样性以辅助教学,但不确定性也相应增加(Matei和Britt, 2017)2。

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在内地、香港和澳门间各校实施的作法不一,甚至有一个学校,一科课程,因分班由不同老师进行授课,在线课程在无明确的指引下采取了各式不同的社交媒体,则教育系统信息熵将随着更多媒体的应用而增加乱度,带来教学系统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教师所采用的媒体得以随机选取,则媒体被选用的几率相等的状态下,教育系统的信息熵会趋于极大,造成教育系统具有最大的多样性,但亦存在最大的信息不确定。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已在教与学的磨合中,由教育机构向学校和师生发出教学指引,以采用合适的主流社交媒体,增加该主流媒体的信息份额,在信息熵值逐渐减少、教育系统混乱程度减少的同时,教学成果也逐步增加效率。

总结而言,依信息熵推论发现,台湾地区实行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模式系统混乱程度较小,内地、香港和澳门全面停课不停学的同时,异地在线课程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确存在着系统混乱程度,而且媒体愈多混乱程度愈大,教育机构若能提出指引,采用主流媒体,辅助相应较少的其他媒体,则可一定程度地减少教育信息系统的混乱程度,提升教学效率。

四、在线教育介入模型

因应前述教育信息熵模式的推论,本研究提出在线教育介入模型,以增益教育第三途径的教育功能与素质保证。效率高的远程教育是学习者能够自我指导,教学互动,拟真环境,提高教育目标和学习成果的教育系统(Abbasi和Kazi,2014)3。本研究依前述教育信息熵模型推论提出在线教育介入模型如图1,模型中第一教育途径为传统教育的强效途径,即传统教育面对面教学,由台湾地区实行,但于内地、香港和澳门因全面停课已然失效,第二途径MOOCs亦因辅助属性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效果不彰,第三教育途径的同时异地教学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依据结构不对称原理,主导教学媒体的选择,选择少数为大部分师生接受的媒体,并以教育训练提升师生应用媒体进行教学活动的科技能力,以降低教育系统的乱度与不确定性,则可使内地、香港和澳门在线教育的突变良性演化成强效的第三教育途径。那么在COVID-19疫情中练兵成就的在线教育可为疫情结束后教育系统再添新军,在此次冲击中需求端师生所练就的教学与学习能力可以持续,供应端所发展的技术与设备可以精进,则此疫情中突变演化的第三教育途径可与传统教学和MOOCs一同成为内地、香港和澳门教育混成模式強效教育系统;台湾地区教育应变措施实行传统教学虽然可维持目前的教育效率,却无法成就第三教育途径的教育系统与师生技能,再者,台湾地区对疫情严重学校采停课不停学的个案学校与师生的受教不公对系统所造成的系统不确定性亦难以衡量。

值得注意是,教育途径选择的最重要考虑,不是科技或媒体的炫技,而是教育途径中的知识转换要能够达成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是对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期望知道、理解和能够证明的内容陈述(Kennedy, 2006)1,能够成就学习者变革性的知识、具备同理心的分析、采取积极性的行动(Munroe和Pearson, 2006)2;知识转换过程的学习成果可让学习者在认知范畴、技巧范畴及态度范畴完成整合(Halawi等,2009)3,教育素质(知识转换的学习成果)可在此在线教育介入模型中获得保证。

五、结论与建议

COVID-19疫情的爆发,让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育途径演化在停课不停学政策下产生不得不然的演化突变与结构改变,传统同时同地的教育途径在内地、香港和澳门地区戛然而止,MOOCs异时异地的课程模式无法完全取代,混合模式亦无法应用;停课不停学政策开始阶段,普遍采用的同时异地远程教学大量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教育活动,然而,并非全部的教育机构与师生均作好了教与学准备,大量的课程需求也让远程技术供应媒体无法负荷,无法连网或断线问题丛生;需求端以离峰使用应变,却又因师生间沟通不佳造成掉课的情形时有所闻,经过数个月的磨合,供应端大幅改善设备、带宽、网速等技术问题,这波疫情期间大量的教学需求与大幅的技术改善造成一个量变带动质变的教育演化形成突变。

虽然目前因资源限制与第三教育途径的学校与师生技术应用技能不足,可采用教育介入模型使用少量主流媒体,并提升师生媒体使用能力,则可逐渐提升教育系统的效率,然而长远大计,乃是设计一个教育专用的第三教育途径媒体平台,不论由政府或商业主导获致信息结构不对称模型的教育成效,均可让同时同地的传统教育、异时异地的MOOCs与同时异地的第三教育途径成为教育管道的多元选项,未来教育的趋势是传统教育、MOOCs和第三教育途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疫情的冲击虽然造成教育系统的初期乱度,但若能将危机化为转机,提升需求端能耐与供应端技术,将可形塑未来的教育系统成为更为有效的知识转换系统,COVID-19疫情逆袭中化危为机的教育机转确实也成就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线教育的经验。

(第一作者系该院副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助理教授、通讯作者,第三作者系该院副教授;收稿日期:2020-04-09)

远程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云教育是大数据、云计算与教育教学领域的结合,在云教育技术下,展开远程教育,能够很好地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为教学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作为关键要素,云教育技术下,将远程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能够为数学学科教学提供创新机制,更进一步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与成效。

关键词:云教育技术  远程教育  数学教学  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学科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在这种基础上,有效创新教学形式,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科学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教学提供新动能成为了关键内容。云教育技术下,远程教育的实现为教育教学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活力,也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具有重要性意义。

1  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的意义

云教育技术是现代化技术的代表之一,在云计算、大数据的基础上,将教育融合其中,形成了智慧教育,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1]。远程教育是云教育技术下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云教育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的远程推送,为更多地区实现了教学的远程化、实时化。从云教育技术下远程教育的意义中分析,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为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推动力。当前我国许多偏远地区,受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还较为薄弱,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是改进偏远地区教育形式的一种有效措施,能够以远程教育的形式,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与教学。二是提高了教学趣味性与教学质量。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的单一性、局限性,能够配合多媒体教学技术,实现光、声、图、色、文的传递,在创新的教育形式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2  云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云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的创新性,也为教学课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数学教学为例,在云教育技术的应用下,远程教育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营造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中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并采取适宜措施引入,能够获得学生对教学课堂的关注,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远程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起到营造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基于多媒体工具的光、声、画等技术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在学生视觉与听觉中形成冲击,这相较于教师口头描述或图文讲解更具有视觉影响力,从而能够有效带动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于视频、动画等的信息传递中,实现教学导入,获得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2]。

2.2 提供丰富学习资源

数学学科教学中,需要将丰富的数学知识、严谨的数学逻辑传递给学生,但更需要做好渐进式教学,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进度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逐步加深教学。而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多采用一本教材定课程的模式,这对于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无较大益处。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能够起到丰富学习资源,展开横向教学的作用。除教材中所包括的内容,在远程教育的教学课堂中,还能够延伸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有赖于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支持,能够通过课程知识的主要内容,收集与整理更多的相关知识,展开深入、细致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生在每一个模块学习中的深度理解,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加严谨的知识链条[3]。

2.3 使空间数学具象化

云教育技术下,远程教育需要配合多媒体工具展开教学,这与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同的是,多媒体工具的利用下,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创新,将教师口述、教材印制的知识立体化、具象化。数学学科中,空间数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从各个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都在不断培养学生空间数学能力,以空间想象为基础的空间数学也考验着学生对数学空间知识的敏感性。远程教育下的数学教学中,能够借助多媒体工具实现空间数学的具象化,通过三维立体图形的空间旋转与翻转,空间结构的解剖,能够更加立体、具象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数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

2.4 激发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基础,也是关键,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是数学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影响着数学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更影响着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逻辑的养成。在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中,能够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远程教育在把握学生思维导向上更加具有预见性,远程教育能够形成更加直观的教育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内容与内涵的数学思维,于教学中重点突出,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给予适当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4]。例如,在数学几何知识的教学中,需培养学生对数学几何的思维认识,通过远程教育挖掘图形间关系,配合图形结构剖析,引入计算公式,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3  云教育技术下远程教育数学教学的创新应用

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推广 ,这对于远程教育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作用,数学课程的远程教育模式下,应能够积极吸取新的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有丰富的学习体验。

3.1 互动式教学课堂的引入

当下的远程教育发展模式中,常忽略了线上教育的弊端,其中,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减弱是主要的不足,相较于常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远程教育难以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即时互动,也减弱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所以,在远程教育中,还需要积极利用云教育技术,构建互动式教学课堂,形成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例如,将在远程教育中,不仅需要构建教师窗口,也需要构建学生窗口,形成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视频互动,这就能够打破由于空间限制造成的师生隔阂,也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小差等情况的发生。例如,在教学中,教师随堂提问,以一个数学问题的展开交由学生进行在线解答,该过程教师能够通过后台窗口观察学生解题过程,避免部分学生盲目等待讲解答案的情况发生。互动式教学课堂还可以用于课中与课后的线上互动答疑中,如以即时讨论窗口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学习中的疑问,及时在课程中或课后进行解答,可给予了学生相互讨论的空间,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興趣,避免教师单一传授知识造成学生思维固化。

3.2 线上考核模式的创新

云教育技术下,能够充分发挥云技术+教育的优势,将远程教育创造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形式,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利用远程教育还需要破除空间限制带来的考核难问题。不少人指出,在远程教育上,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考核、如何及时展开随机的教学考核等,这都是远程教育应解决的问题,但云教育技术下,这些难题得到了较好的改善。首先,线上考核不再是结课考核模式,在云教育技术下,线上考核可以在任一时间展开,教师可以同时监督多个学生完成考核内容,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视频与语音监督模式,展开教学考核。其次,线上考核还能够通过课堂随堂提问方式收集学生答案,在课程中弹出问题窗口由学生作答提交,储存与云端并进行统计,这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成效能够形成一个动态化的监督模式。最后,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能够丰富教学考核内容,除学生试卷考核成绩外,学生上线次数、课程参与度、课程问题讨论次数、答疑正确度、作业完成率等,皆能够体现在学生客户端与教师端,以云收集形式,更好地为学生教学考核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4  结语

云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领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活力,能够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多样化,这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也是创新教学形式,获得学生更高关注、主动参与的方式。云教育技术下的远程教育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既能够为教育资源的传播提供动力,也有利于为教学形式的创新助力。

参考文献

[1] 罗洁.移动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发展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18.

[2] 管众.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小学教学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 齐嵘.现代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9(7):126.

[4] 申凌华.远程教育技术在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9(2):39.

[5] 丛丹丹.高校云教育平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7):223-224.

[6] 张杨.高校云教育平台教学资源建设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3):213-214.

远程教育范文第3篇

要求:党性教育和公仆意识教育通过入学教育、课堂教育、党性分析、警示教育、参观考察等5种(含)以上教育形式进行,内容丰富,针对性强。(1分)

自评等级:A

情况记录:党校作为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在用集中培训轮训方式系统地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加强学员党性教育、提高学员党性修养方面,更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肩负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党性教育是党校的必修课,是党校教育的一大突出特点和真正优势,是党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我校一贯把加强对学员的党性教育和公仆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党性分析、警示教育、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方式,结合冷水江的具体实际,针对学员的具体特点,来加强对学员的教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 强化入学教育,寓党性教育于严格要求中

我们非常重视入学教育,把入学教育作为学员在党校接受党性教育的基础之课,通过开学典礼市级领导讲话、校级领导布置任务和成立班临时支部等方式来加强。每期出席开学典礼

的党校第一校长(市委副书记兼)或组织部部长或分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部副部长在开学典礼的动员讲话中都会专门就加强党性修养和公仆意识修养对学员提出具体的要求(开学动员报告附件),要求学员既要学好理论,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加强党性锻炼,自觉实现从工作到学习、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向学员宣读“主体班学员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见主体班学员考核办法),要求学员将学习当做一项政治任务高度重视,把学习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手段,自觉自愿努力加强学习;党校副校长还对学员宣布纪律要求(见附件),要求学员模范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将其作为加强党性修养和公仆意识的实践点;开学后,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由学员推荐成立班委会和临时党支部,在班支两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努力锤炼党性。

二、 丰富课堂教育,寓党性教育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之中

我们开设了多门党性教育课程,着重从理论上加强对学员的党性教育,比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树立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江泽民文选>学习辅导》、《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题辅导》《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辅导》、《努、

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关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划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冷水江党史教育》、《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辅导》、《理想与信念》、《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层民主与公推直选》、《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与教育监督》电教课《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研究》、《毛泽东的人格魅力——生活中的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若干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问题研究》社会调查:《干部作风整顿》等。(见教学计划附件)积极引导学员把学习理论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结合起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和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提高政治敏锐性、辨别力结合起来。

三、 多渠道警示,寓党性教育于直观感受中

警示教育比理论教育更直观,能强化理论教育的效果,长时间引起学员的共鸣,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学员的警示教育:

一是党校教师讲授警示专题课。如《反腐倡廉警钟长鸣》

(见教学计划)等{做}

二是邀请是纪律等部门的领导专家给学员上警示教育课。如《关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划学习》(见教学计划) 三是观看警示影片。《被金钱毁灭的人生》(见教学计划) 四是参观警示基地。

四、 参观考察,寓党性教育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为增强党性教育的现实感和时代感,把课堂教育和第二

课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起立了多个校外培训基地,为党性教育,近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江西井冈山,广东珠海,浙江绍兴、山东青岛、江苏苏州,湖南农大,韶山毛泽东故居、宁乡刘少奇故居、锡矿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锡矿山陈列室等校外培训基地,根据学员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每期主体班都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两个培训点,送学员去培训考察(见教学计划和培训基地考察照片),这种鲜活的培训方式效果非常好,学员纷纷表示,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党性得到了很好的锤炼,比如在井冈山中共吉安市委党校井冈山干部培训中心学习中,当曾志的后代石金龙讲述了其奶奶鲜为人知的故事后,都被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那深情的爱感动得痛哭流涕,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课后纷纷表示这样的课值得一学,对净化自己的心灵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五,认真解剖,寓党性教育于严格的组织生活之中。

我们充分发挥主体班临时党支部的作用,以党员学员为主体,邀请非党员同学列席参加,从实际出发,组织学员每周选一到两个主题,组织好党性分析活动,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让党性在严格的组织生活中得到锤炼。每期主体班都为学员安排一堂党性分析材料撰写课,辅导学员写好党性分析材料,总结自己在党性修养上的认识和收获,认真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思想交流,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质。并要求学员将党性分析材料上交学校存档保管(见主体班学员党性分析材料附件)。

远程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将现代远程教育与高等成人教育进行融合,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高等成人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管理体制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监督和评价的机制,对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教学和办学质量,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高等成人教育 教学评价 融合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成人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推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特殊教育形式。我国的高等成人教育,自出现以来,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就,培养了一大批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现代远程教育出现之后,为高等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因此将二者进行融合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我国传统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成人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攒了一些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成人教育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教学内容上、教学计划上都有严重的问题,除此之外,学习者工学矛盾突出,授课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优质教师资源缺乏,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教学管理不规范

由于我国在高等成人教育方面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准,因此各个函授点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虽然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但是不规范的教学管理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落后

在大多数的函授点,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都比较落后,大多采取传统的集中讲授的方式,不但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灌输式的教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缺少了学习者主动探究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

(三)成人教育的实践应用性差

实际上,成人教育主要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因此要重视对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在现阶段的成人教育中,理论学习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明显不足,成人学生难以实现学以致用。

(四)成人教育师资不足

在很多的函授点,授课教师很多都是兼职的,缺少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而且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问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才能胜任,除此之外,很多兼职教师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成人教育工作中,也影响了成人教育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成人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是一种受到高度重视的教育形式,尤其是德国将成人教育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我国政府也将成人教育列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传统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很多学者从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改革提出了解决的方式。在英国,非常重视对高等成人教育的投入,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继续教育学院,而且英国教师培训署从1998年开始,每年投入2亿3000万英镑用于对教师信息通信技术的培训;法国的大学和企业将接受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义务和权利;美国重视对成人教育的立法、重视对成人教育学术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建设,而且美国在大学和社区学院的成人教育机构都在搞网上开放课程;我国提出了要完善高等成人教育制度的建设,在201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搭建终身教育的平台;其次,要注重因材施教,转变教育理念,考虑学员的实际需求,研究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并在教育方式上加强高等成人教育的灵活性;除此之外,还要对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加以引导,充分利用当前网络全覆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推动高等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综合以上研究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从效果评价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很少。基于此,本文从现代远程教育与高等成人教育教学评价融合角度,以问题为导向,探讨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以此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教的效果。

三、现代远程教育与高等成人教育教学评价融合研究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过程、结果和效率的重要检查方式。传统的高等成人教育缺乏完善的质量检查和评估体系,在教学评价方面,通常采取的都是一次终结性考核,缺少合理性。而网络教育釆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法,因此将现代远程教育融合到高等成人教育中,能够综合考虑,全面的评估学习效果,评价更为合理。除此之外,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和片面,只注重对成人学员的评价,忽视了对教师的评价,教学是双向的,学员和教师都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远程教育与高等成人教育的融合评价,能够促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评价的反馈也可以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通过远程教育模式构建合理的表现性评价目标任务

表现性评价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重视学生的潜力、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评价中,一次性考核的方式很难对学习过程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也缺少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记录,但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能够展开对过程性的评价,对于那些应用性的任务,评价目标中除了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包括对任务的理解和技能运用过程的评价。

(二)通过远程教育模式建立师生双向评价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是教和学的互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传统的高等成人教育评价中,只关注到了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掌握,无法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但是将现代远程教育与高等成人教育教学评价相融合,可以开通教师评价的模块,让学生能够真实、客观的给出对教师的评价,有助于提高成人教育的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现代远程教育与高等成人教育融合,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多元化学习平台的构建,不但能够弥补传统成人教育的不足,还能够满足成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高等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春艳.传统成人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5):75-77.

[2]吴北萍.传统成人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融合机制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7,(4):65-67.

[3]刘程.现代远程教育对传统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诗性影响与现实表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2):83-85.

[4]刘莉琳,何江,王军等.基于成人教育與远程教育的融合发展[J].才智,2015,(15):57-57.

作者简介:

1.邹华,女,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2.通讯作者:唐嵘,男,湖南永州人,硕士,助教,长沙医学院,通信工程。

远程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2016年8月22-26日,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教育中的辩证法:比较的视角”为主题,聚焦全球化和本土化、数量与质量等14大议题。文章对大会的主要研究力量、热点议题、关注焦点、研究方法、主题演变等问题进行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世界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关键词: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辩证法;比较;全球化

一、背景概况

(一)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的推动

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orld Congress of Comparative Educaion Societies,WCCES)由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教育学会组成。1970年,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标志着WCCES的正式成立。WCCES始终致力于促进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尊重与合作,保障人权平等,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并不断强化国际教育研究,保证全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秉持这一理念,WCCES努力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与国际教育研究,提升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加强世界各地的比较教育专家的合作,加强比较教育对当代重大教育问题的研究。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在国际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国际比较教育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社会增强彼此了解的重要窗口。

(二)本次大会的主题及制定原因

2016年8月,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教育中的辩证法:比较的视角”(Dialectics of Education:Comparative Perspectives)。大会认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合作趋势增强……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世界各国无不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把教育改革与创新作为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举措,新理论、新观点、新做法不断涌现。纵观当今教育改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一些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世界范围内,从东方到西方,从南方到北方,辩证法思想起源多元。不同形式的辩证法——包括道教、苏格拉底对话法、印度教、佛教、中世纪哲学、黑格尔、马克思主义、犹太教法典以及新正统神学的辩证法——出现在历史上,并且到今天仍然适用。因此,本届大会的主题被定为“教育中的辩证法:比较的视角”,期望为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同行搭建一个交流思想、解决问题、分享经验的平台,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共同探讨这些问题。鉴于此,本次大会设置14个分主题:全球化与本土化、数量和质量、市场化与公益事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多样化与标准化、公平与效率、集权与分权、自治与问责、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女性主义与男性主义、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论。

(三)与会专家与大会安排

世界比较教育大会被誉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奥运会”。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这是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成立40多年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也是中国举办的比较教育学科的最高级别的会议,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与了本届盛会。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刘川生,WCCES会长卡洛斯·阿尔贝托·托雷斯(Carlos Alberto Torres)教授,以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此外,大会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主席王英杰教授,经合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主管、秘书长特别顾问安德里亚斯·施莱克尔(Andreas Schleicher),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知名教授许美德(Ruth Hayhoe),以及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会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卡洛斯·阿尔贝托·托雷斯四名学者作主旨发言,分享了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文化间有关比较教育发展与教育国际化的新认识与思考。本届大会共采纳1093篇学术论文,安排了4个特别推荐报告专场、274个平行分会场,以及4个论文海报展场。

二、主要观点

(一)来自主题发言的观点

本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期间共有四位国际教育组织管理者或大学知名学者作了主题发言。他们分别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及世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比较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1.中国教育与全球化

王英杰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学校教育之展望——辩证的视角》(The Prospect of Chinese School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s)的报告。此次报告围绕着一项为期两年的混合方法研究展开,研究发现中国学校教育的六大冲突,即教育目的的坚守与异化、学生成长的快乐与痛苦、家长的焦灼与期盼、教师的坚守与解放、校长的困境与突围、学校组织的进化与变异。研究阐述了学校教育中的多个热点难点问题,比如规范化学校如何为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教育提供可能,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未来前景,探索新的治理战略,提供多样化课程,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此外,王英杰教授从学校治理和学校变革两方面阐述了中国学校的发展图景,并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泛而持久的教育国际伙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他指出,中国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有了极大的提高,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呈现出色彩斑斓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学校教育的新图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校不但发生着变革,而且期待更为广泛而持久的全球教育交流与合作。

许美德教授以《中国处于中心:对全球教育意味着什么?》(China in the Centre:What Will it Mean for Global Education?)为题目,主要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通过各类组织(如世界银行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署)为各高校在文革后推动教育发展获得显著性进展提供的帮助;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丰富的教育文明;第三部分概述了中国对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项目。在谈到中国教育对于世界的贡献时,许美德教授指出了师范大学对于全球公民培养以及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她高度赞扬了中国对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的教育援助项目,称这些项目体现了对话和互惠的原则,具有为全球教育思想和实践开拓新方法的潜力。

2.国际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施莱克尔的报告题目为《更好的技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连接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的挑战》(Better Skills,Better Jobs,Better Lives——The Challenge of Connecting the Worlds of Learning and Work)。他以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PIAAC)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多国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关系,并指出为了促进个体的更好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加强青少年的技能学习和训练。OECD的技能调查(PIAAC)显示,技能贫乏严重制约了人们获得酬薪更高以及更有价值的工作。这一结果对于各国普遍适用:技能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显著的有利影响应与全社会共享。施莱克尔指出,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在社会经验、社交网络等方面的能力远不如过去的成年人,其状态十分堪忧。当今社会,很多国家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即就业难的问题。大批企业找不到满足他们所需技能的人才而导致岗位空缺,大批的毕业生又因为缺乏相关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这表明,接受更多的教育并不会自动转化为相关技能、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对此,施莱克尔强调应加强青少年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包括培养实用的技能、激活技能供应、让技能为经济繁荣作贡献、让技能对社会凝聚力作贡献,以及把技能投人到有效的应用中等,从而将学习与工作相连接。

3.比较教育研究的未来

卡洛斯·托雷斯主旨演讲的题目为《比较教育的艺术:21世纪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比较教育学会》(The State of the Art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WCCES at a Crossroads in the 21st Century)。他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应如何从全球化视角理解比较教育学在21世纪的发展;二是比较教育学在全球化时代的责任和挑战。卡洛斯强调,比较教育学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学科,全球化本身为深刻理解和阐释该学科提供了视角;同时,全球化也使得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面临着身份认同、学科边界等问题和挑战。他认为,比较教育学的这种状态将会推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在处理这些挑战中发挥潜在的作用。

(二)来自分会场的报告

在大会的274个平行会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精彩发言在阐述全球教育发展现状的同时,引发了与会代表对于全球教育问题的热烈反响和积极讨论。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相关方面,专家们主要探讨了全球公民教育、留学生教育、跨境教育、国际组织、国际教育援助、教育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多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问题和教育反思等问题。其中,在教育国际化会场,与会者讨论了语言、文化、宗教等问题;多国教育改革会场讨论了个别国家(地区)教育改革问题,也有人对多国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等进行了对比讨论,讨论中涉及到的地区或国家包括欧洲、大洋洲、东亚、东南亚、非洲、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越南、尼泊尔、土耳其、埃及、中国等。另外,由于本届大会在中国举办,该子主题下形成了一个关于“中国教育”讨论,主要讨论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校教育、农村教师、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在数量和质量相关方面,该主题以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和多维度的视角,审视和理解教育质量问题,具体包括投入(如教师培训、教学时间、班级规模、学生人均支出)、过程(如有效教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产出(如学习结果的多样化、教师参与度),主要讨论了各级教育的质量保障、质量改善策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师角色、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国际评估和世界大学排行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使用等问题。

在市场化和公众化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探讨了教育金融、教育产业化,以及在教育市场中政府的作用、学校教育的选择、社会经济资源等问题。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意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效能与教育改良,以及科学与人文教育范式等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教育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现代教育趋势、挑战和发展途径,以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在公平与效率相关方面,主要讨论了殖民教育中的不平等、残障人士教育、特殊教育、弱势(边缘)群体教育、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和国家在推进教育公平中的作用等问题。在自治与问责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不同国家资质与问责改革实践经验、高等教育多元治理、高等教育外部问责与内部自治、教育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教育治理与学校管理的关系等问题。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不同地区精英和大众教育的具体实践、大众化高等教育、精英人才培养,以及精英教育的任务、角色和发展模式等问题。在多样化与标准化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多元化视角下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全纳教育发展途径、多元文化和跨文化教育经验、标准化测试的优缺点,以及教育中的道德、文化和宗教等问题。在集权和分权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国家政策与教育改善、社会政策转移,以及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质量保障和评价等问题。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师生互动与冲突、学生体验、学生政策,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挑战和机遇、策略、教学改革等问题。在女性主义与男性主义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教育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学校里的性别问题、跨文化中的性别问题、教育中的同性恋及双性恋的影响、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不平等、性别角色与教育价值等问题。在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非正规教育、远程教育、全面教育、终身学习、人力资源发展政策,以及职业学校培训方法、质量和政策等问题。在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论相关方面,与会者主要讨论了比较教育中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概念探索、学术传统、新用途与新视角、发展趋势和前景,以及亚太、拉美、中国等地区与国家比较教育发展等问题。

三、简评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

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是国际比较教育界的大盛会,也是中国目前举办的最高级别的比较教育学国际大会。此次大会的召开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相当数量的国外学者及国际教育组织代表参会,占参会人员总数的53%。此外,由于此次大会在北京举办,有不少比较教育学专业的国内学者前往参加(42%),港澳台学者占总数的5%(见图1)。

由于此次听会人员大部分为国内人员,从中可以分析出中国比较教育的研究力量分布(见图2)。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国内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北京师范大学以绝对的地域和实力优势位居榜首,研究议题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浙江师范大学位居第二,议题多集中于对非洲教育问题的探讨。其他高校,如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也是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与关注焦点

从与会者所提交的1000余篇论文反映出此次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议题。实际上,大会拟定讨论的子主题与最终会场的主题设定基本相符。图3所示为最终子主题的录用论文分布情况。由图可见,全球化与本土化、数量与质量是研究热点,符合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对教育质量愈加关注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多样化与标准化、集权与分权的辩证关系的主题研究相对较少,这一方面反映出它们在教育领域众多辩证关系研究中有可能走向边缘化,另一方面反映出对这些辩证关系的深入和具体研究不足。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有关教育领域众多辩证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聚焦的范围可分为全球、欧美、亚洲、非洲、拉美和大洋洲。此次大会在中国举办,亚洲拥有地缘优势,因而,大会论文对亚洲教育的探讨相比其他地区较多(55%)。其次是欧美地区(欧洲和北美地区),占15%。本次会议对全球范围内教育问题的探讨也比较多,占13%(见图4);对非洲地区的关注也不少,占11%;对拉美地区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议题较多涉及亚洲地区,但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整体趋势仍然显示出以欧美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征,特别是有关教育经验启示方面的议题,这些地区的教育程度较为发达,更能吸引发展中国家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将发达国家的优秀教育实践与发展中国家的类似实践进行比较,充分显示了全球化教育时代全球教育分享与交流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提交的论文中有266篇涉及中国教育,其中有178篇论文出自中国大陆学者,24篇出自港澳台地区学者,64篇出自国外学者。这表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在世界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学者及国外学者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关注。

(三)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方面,笔者在对录用的1082篇会议论文(包括1045篇平行会议论文和37篇海报展场论文)进行分析发现,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与会者比较喜欢采用个案研究(57%),其次是比较研究(20%)。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会的主题关注“教育中的辩证法”,因此有不少与会者的论文围绕着比较教育的理论、思想、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占总数的7%(见图5)。此外,在分析单元上,笔者对采用个案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论文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种方法的论文以民族国家为分析单位的最多,分别有364篇和65篇;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深入,以全球或某个大洲为分析单元的也相对比较多,位居第二;以州、省为分析单位的最少,一共只有19篇(见图6)。

(四)主题演变与特点

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一般每3年举行一届,地点各不相同。首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在渥太华举行,迄今已经举办16届。表1为16届大会探讨的主题。从中可见,WCCES始终坚持面向人类发展和探讨国际教育问题。1970年和1974年这两届会议的主题分别针对教师教育和教育效率探讨具体教育发展的问题。随着WCCES日益发展,会议主题也日趋丰富多样,由最初的局部问题探讨转向关注宏观教育问题。1977年、1980年和1984年,这些大会的主题以大教育观的视角紧密结合比较教育学科自身发展问题以探讨全球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WCCES更加关注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适应问题,如1987年“教育、危机与变革”、1989年“发展、沟通与语言”、1992年“教育与民主”、1996年“传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和1998年“教育、公平与转型”。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巨变,全球化概念开始进入国际发展战略议程。在全球化背景下,WCCES积极迎接挑战并适应教育全球化趋势,2001年会议探寻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应如何应对时代的需求和促进世界的繁荣富足,大会分析了国际化和全球化对比较教育理论变迁的影响,以及作为全球化载体的比较教育机构所起的作用,探讨如何迎接新世纪挑战和制定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政策。2004年,大会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2007年,大会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打破本土化的局限性,拯救现代文化危机,探索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的可能性。2010年探索和审视教育和社会内外部所存在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隔阂,并寻求减少隔阂的可能性。2013年,大会探讨新时代里教育和社会中各种新的声音,寻求应对新挑战和新问题的新解决方法和途径。2016年,大会探讨各种教育问题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探索不同国家与文化之间通过教育和科技发展实现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不同方式。

四、小结

当前,世界比较教育研究集中于全球化与本土化、数量与质量等主题,关注全球化与本土化对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本身取得实际效益的探讨。研究者多聚焦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关注也不少。与会人员的国外学者超过半数。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国内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随着中国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与会人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个案研究。在分析单元上,无论是个案研究还是比较研究,以国家为单元的居多。对某些州、省或地区等更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有很大的不足。此次大会主张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教育问题,为各国学者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解决问题、分享经验的平台,较好地把握了世界比较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为比较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符合WCCES的最初宗旨与发展理念。

上一篇:教育改革下一篇: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