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2023-03-22

新零售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百货商场定价策略的核心是“就高不就低”,通常以优质高价取胜。

1.成本导向定价

最常见的是成本加定价方法,即按商品单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毛利,定出零售价。商品不同,加成比例也不同。美国一般百货商场地零售价的加成比例为:烟草类约20%,照相机约28%,服装约41%,女帽约50%。这种计算方法很简便,但忽视了竞争与需求的反弹影响。

2.需求导向定价

它是依据购买者对产品价值的理解和需求强度来定价。百货商场由于附加服务和环境气氛为产品增加了价值,其商品价格可以高于小商店。另外,百货商场可以对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实行高价策略。

3.竞争导向定价

它依据竞争者的价格来定价——可相同,可高,也可低。价格调整主要看竞争者是否变动,随市场定价。这处方法可在竞争中减少风险,并协调同行业间的关系。

(二)新产品定价策略

百货商场对新产品定价,有高、中、低价位三种选择。

1.撇脂定价——取高价

它原意是指取牛奶上的那层奶油,含有捞取精华的意思。百货商场可对新上市的新产品实行高价,大规模上市后放弃经营或实行低价。这种策略要求新产品品质和价位相符,顾客愿意接受,竞争者短期内不易打入该产品市场。

2.渗透定价——取低价

它与撇脂定价策略相反。在新产品上市初期把价定得低些,待产品渗入市场,销路打开后,再提高价格。

3.合理定价——取中价

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定价策略,即价格达中,不高不低,给顾客良好印象,有利于招徕消费者。

(三)价格调整策略

百货商场的商品价格不能一成不变,应经常进行调整。

1.折扣定价

商品定好基本价后,可采取折扣方法进行调整。

(1)现金折扣。在顾客进行分期付款购买时,商店对提前一次付清的顾客给予一定的现金折扣。在促销活动期间,可实行现金折扣优惠。

(2)数量折扣。百货商场可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数量给予不同的折扣。如买1送1、买10送3等。

(3)季节折扣。百货商场对顾客购买过季商品者,可分别实行现金折扣和数量折扣。

2.差别定价

百货商场可以根据不同顾客、不同时间和场所,实行差别定价。这中差别并不反映成本变化。

(1)顾客细分定价。将同一种产品或服务,以不同价格销售给不同的消费群。(2)产品形式定价。不同的花色、式样,定不同的价格。

(3)形象定价。对不同包装的商品,定不同的价格。

(4)地点定价。不同销售地点定价不同,豪华型百货商场的商品要贵于普通型百货商场。

(5)时间定价。不同时间定价不同。如国外的自动降价百货商场。

3.心理定价

根据顾客的购买心理定价,是百货商场的重要调价策略。

(1)尾数定价法或称奇数定价法。即不以整数定价,而以零间结尾定价。这会使顾客产生便宜的感觉。

(2)整数定价法。即按整数而非尾数定价。整数定价会抬高商品的价值,百货商品对名牌产品可采用此法。

(3)声望定价法。即按照百货商场的经营状况对某些商品定高价,以满足顾客的名气需求心理。

新零售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挂靠经营方式的产生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药品的批发、零售业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必须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二要必须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但是由于“药品经营许可证”在近几年内基本停办,且经过国家医药局的整顿又撤消了一批违法经营或不具备经营资格者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而办理一般纳税人需要在注册资金、经营面积、专业会计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上述两资格审批的严格使得新办药品经营单位不得已纷纷挂靠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单位经营。在评估检查中他们发现,存在问题较多的主要是原国有医药批发、零售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增加资金来源、拓宽市场以增强竞争力,通过企业改制或增设内部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的方式允许内部及社会上有药品经营要求而无上述经营条件的人员挂靠经营,双方间只是名义上的“总公司”和“所属分支机构”,而没有实际的投资、约束关系。总公司仅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向各分支机构收取管理费,同时为它们提供发票、税务登记号码供经营单位使用,而对各分支机构实际经营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却不进行审核、监督,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会计核算数据失控,为部分违法经营者偷逃税款提供了方便之门,以至直接影响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经检查分析,采取挂靠经营方式的纳税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账簿设置不健全,不能真实反映其经营情况

总公司未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对各分支机构的账簿设置和会计核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要求。总公司不建总账,每月只负责汇总所属分支机构上报的会计报表,并以此计算、申报、缴纳税款;对各分支机构的账簿设置也不作统一的要求和检查,因而分支机构设账情况较为混乱,上报的数据不能保证真实、可靠。

(二)账目作假,偷逃税款现象严重

一是利用往来科目进行账外经营。分支机构购销业务频频反映在往来科目(二级科目一般为个人)间,而有些分支机构没有建立相应的现金及银行等明细账簿,不能如实反映出资金的运转和走向以及是否存在差价等情况。在组织批量进货时,资金多采用(个人)现金结算方式,账面上承包人以个人名义借款后不断地向企业注入资金却少有抽回,使“应付账款”数额越积越大。另外经抽查比较企业银行对账单与销售收入账,存在当期的银行对账单中的增加栏金额远远大于当期账面的销售收入额的情况。二是账账不符、账实不符。主要是库存商品账与仓库保管账余额不符、库存商品账有借方余额而相应的却没有仓库及仓库保管账,存在发出商品不报、少报或迟报收入问题。

(三)虚假申报,随意调节进销项税款

一是取得供货方的返利未按规定作进项税转出,支付给购货方的销售返利直接冲减销售收入;二是以货易货取得的进项税额未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自行抵扣,对进货金额多于出货金额或只有进货金额而无出货金额时取得的进项税金,全额在当期申报抵扣;三是红字冲销销售额未取得合法证明资料。四是迟报收入、早抵进项税额、随意调整应纳税款的现象经常大量存在,有的一个月份竟能少申报缴纳增值税50余万元。

(四)发票管理失控,存在虚开隐患

首先,增值税专用发票虽然基本是由总公司统一管理,但开具时仅凭各部门业务员提供的诸如供货单位名称、税号、地址等,对其提供的开票业务内容是否真实、合法并不掌握;其次,普通发票管理松懈,对在异地经营的所属部门采取整本领用空白发票异地开具的做法。第三,批准的自印发票使用混乱、丢失严重。对此,公司既没有记录也没有察觉,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同时在已经使用的发票中跨、不按业务发生时间顺序开具现象比较严重。另外,发现有肆意虚开行为,发票虚开金额不作销售,涉嫌隐匿销售收入。

二、几点建议

(一)税务机关与医药管理部门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严格审批从事医药批发、零售企业的经营资格。对那些不具备财务管理及医药产品管理能力的单位,一律不允许其经营此类产品。

(二)强化对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的监管力度。在督促分支机构办理注册税务登记的同时,加强总机构对其注册机构在财务核算、税收核算和上缴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三)强化会计核算单位的监控力度,提高纳税申报的质量。各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会计核算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限期整改。必须要求各总公司统一制定会计核算制度,统一账簿设置,统一会计核算方法,对库存商品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健全会计核算体制,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增强汇总核算的纳税人对其所属分支机构在财务核算、税收核算和上缴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职能。

(四)加强对医药行业批发、零售企业一般纳税人发票使用的日常监控和管理。一是严格控制专用发票的使用。要求医药行业批发、零售企业在开具专用发票前、后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必要时要审核购、销双方的合同或资金往来情况,最好能将库存商品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在开具专用发票前审查仓库中有无发票上销售的该种商品,尽可能杜绝虚开发票行为。二是规范普通发票尤其是自印普通发票的管理,严格自印发票审批程序,建立验旧印新制度,并将其纳入微机管理,确保已使用的发票规范、完整,各基层管理局要定期检查,堵塞管理漏洞。

(五)完善销货退回政策。医药批发企业的销售对象大部分为医院、诊所,由于受药物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销货退回时有发生,目前的退回凭证为医院出据的退回证明,有的是医务处等医院部门出具的证明,随意性较大,业务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由于业务量大、医院不配合等原因,难以查实,易造成税收漏洞,建议完善销货退回政策。

新零售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 我国实体零售现状

近几年, 我国网络零售发展迅猛,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而与网络零售稳步增长相比, 我国实体零售行业近几年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放缓现象。在电商网络零售的冲击之下, 实体零售业面临着不革新便被取代的风险。但与此同时实体零售业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如线下服务可以很好地弥补纯网络零售平台的不足。因此对于我国现在的实体零售产业来说, 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拥抱互联网, 利用自身的线下优势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 向新零售迈进。

(二) 新零售概念

新零售, 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 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 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 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新零售的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会员、支付、库存、服务等方面数据的全面打通, 强调线上、线下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

(三) 新零售的基本特征

新零售最大的特点便是数字化、全渠道以及更灵活的供应链的交互融合。新零售时代, 线下零售场景成了重要的获取用户及市场数据的渠道, 企业可以收集到更多数据, 用于管理渠道、供应链、商品以及消费者。融合线上线下, 实现商品、会员、交易、营销等数据的共融互通, 向消费者提供跨渠道、无缝化体验。

随着新零售的发展, 线下实体零售门店正在由原来单纯的零售场所向社交、体验、购物、服务、物流等多重角色演变。实体零售商也将成为以商品为核心的整个数字化、信息化供应链体系的组织与主导者。

因此, 实体零售企业面对当前市场的发展变化, 都需要进行深入的自我调整与变革, 向新零售转型。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也需要面对许多问题。

二、实体零售业转型新零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 营销模式相差较大

实体零售和网上销售面对的是不同的客户群体和商业需求, 营销模式也大不相同。实体零售行业在设计生产产品、推广新产品、消除库存产品等方面其营销方式、营销渠道、营销策略都较为传统, 并不能满足当前网络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升级, 缺乏创新的营销理念。实体零售向新零售转型, 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打破线上线下营销界限, 找到自己的营销定位,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 价格体系混乱

新零售模式需要实现线上线下统一定价, 然而最初实体零售向新零售转型的过程中, 实际上线下经营成本仍然是高于线上的, 因此为了达成在同一产品上的利润一致, 线下的零售商通常需要提高定价。由此便产生了价格体系的混乱, 消费者经常在线上线下比价的这个过程就会延长了决策的时间, 从而削弱了消费者的消费冲动, 降低了销售转换率。线上和线下价格不统一也阻碍了新零售的推进。

(三) 物流滞后

随着市场覆盖范围的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客户要求更快更安全的物流配送, 这是传统零售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目前, 传统零售企业拥有庞大的物流配送体系和较为稳固的服务体系, 但业务相对简单, 灵活性不够。在新零售模式中, 要求为每个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物流配送服务, 这种线上线下物流需求及服务方式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体零售向新零售的转型。

三、实体零售业转型新零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

(一) 建立一体化的营销体系

对于线下零售来说, 新零售的价值不仅仅是增加在线销售渠道, 更重要的是通过融合线上线下, 实现商品、会员、交易、营销等数据的共融互通, 向消费者提供跨渠道、无缝化体验。因此, 线上线下建立一个完整的营销体系非常重要。线上利用大数据先进技术带来的营销优势, 将客源引至线下, 利用线下实体优势为消费者补足良好的场景营销体验。线下零售则通过拥抱社交软件或是电商平台将线下客户导流到线上渠道, 同时将线下场景作为重要的数据节点, 获取更多的营销参考数据。

(二) 线上线下同质同价

随着新零售下线上和线下的同步消费, 消费者对于线上线下统一性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线上线下同价就是为了缩小消费者认知中不确定性造成的障碍, 如果不存在比价的话, 转化率也就自然提高了。因此, 在实体零售向新零售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统一线上线下采购与销售, 打通会员信息、库存管理, 由此实现线上线下的价格统一品质统一, 更好地实现新零售。

(三)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线上线下共同的物流配送需求, 对于自身具有一定物流基础设施的实体零售企业, 可以重点完善其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 从而形成自建物流 (仓配中心) +外延 (第三方快递) 并重的结构, 满足新零售下通过高效的物流提升客户体验的目标。而对于那些自身物流基础相对薄弱的实体零售企业来说, 则可以接入第三方物流平台, 借助于第三方物流本身集专业分工、物流外包和资源整合为一体的优势, 为新零售下的消费者提供专业及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物流服务。

四、结语

网络零售发展迅猛, 传统的实体零售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这也就意味着实体零售必须向着“新零售”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实体零售自身的场景与体验优势, 建立一体化的营销体系, 实现线上线下同质同价, 并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由此更好的推进新零售。

摘要:本文从营销环节、定价环节、物流配送环节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 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实现实体零售业向新零售的转型。

关键词:实体零售,新零售,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郑贵华, 李呵莉.实体零售业转型“新零售”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 2017 (5) .

[2] 隋润禾.我国实体零售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7 (17) .

新零售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新零售?体验为王!

﹀从2015年起,麦肯锡推出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在今年,除了对超过5900名中国消费者(覆盖了不同的年龄段、家庭收入水平、互联网使用模式以及城市线级)进行采访和分析,麦肯锡也在该研究中整合了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体验设计,总结了即将到来的新零售时代的机会,以及品牌商/零售商的潜在发力点。研究结果揭示了品牌商与零售商如果采用以用户为中心、以同理心为导向的设计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会带来改善消费者体验的大量机遇。 中国电子商务现况中国电商市场在全球一马当先, 其规模约为紧随其后的六大电商市场的总和。在持续6年的快速增长后,中国电子商务总交易量增长放缓:从2011年74%的增速下降至2017年的19%预计值。尽管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消费者的互联网、手机和社交媒体参与度均在不断提高。 增速减缓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纯线上零售平台即将触顶。2010年至2015年间,各品牌纷纷进驻天猫、京东等B2C平台,导致电商平台日趋饱和,竞争日趋激烈。各大品牌都在尝试运用优化分析方法,提高对消费者行为的了解度、广告投放的精准度,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程度。然而,种种“试水”尚未形成制胜的“秘诀”。

数据表明,选择在线评估、购买大部分品类的消费者比例上升了,但电商销售额在零售总额中的比例并未显著上升(见下图)。这说明了尽管消费者对电商渠道的接受度很高,在某些品类上他们还没有从线下转到线上购买,品牌商应了解需要改善什么样的体验才能增加在线消费。为适应消费者对线下和线上购物的期待,企业必须跳出纯电商渠道思维,转而为消费者提供多渠道服务。我们总结了中国数字消费者行为演变的五大趋势。消费品企业应顺势而为,从而在新零售时代立于不败之地(见下图)。中国数字消费者行为演变五大关键趋势

1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渠道购物成为主流消费方式麦肯锡研究数据显示,以消费电子品类为例,93%的消费者会先在线上研究再到实体店体验;96%的消费者会在线下渠道体验或购买。这表明全渠道成为新常态,但线下渠道仍是客户体验和销售转化的重要节点。实体零售店对于全渠道体验至关重要,品牌应利用实体“展示厅”作用。如对消费电子产品而言,如果消费者在线研究之后,又到实体店体验,那么购买该品牌的几率高达80%,且其中41%的人会选择就在实体店购买。只要消费者有兴趣查找信息、对比价格并与他人讨论,品牌商和零售商就能通过提高透明度和便捷性受益匪浅。同时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全渠道基本服务(如线上购买线下取货、线上查询线下店铺存货等)的需求越来越普遍,而这在过去几年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更高级的全渠道体验(如门店虚拟现实体验、在线定制产品)也开始触发消费者强烈需求。

2消费者期待随时随地随性进行“场景触发式购物”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不仅看重全渠道购物的灵活性,还希望能乘兴之所至,随时随地随性购物。消费者各种生活场景中经常激发购物冲动,但往往不能有效转换为零售场景,这是很多非刚需品类的价值损失。是否能够方便和自然的把各种生活场景“触发”为“零售场景”,成为新零售时代下的新机会。同时,对于销售转化来说,“立即可得”变得非常重要。零售商必须在消费者改变主意前打动他们,才能增加销量。 “次日达已经足够快”的理念也正在被打破,各大品牌可借鉴甚至利用O2O送餐平台的半小时内高效送货服务,通过加快商品配送提升冲动消费的转化率。

3嵌入B2C电商、以社交媒体为中心带动消费者互动中国消费者一直是社交媒体的爱好者,社交媒体刺激了包括电商在内的许多数字化行为,然而社交电商本身的规模方兴未艾。据麦肯锡调查,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受访者占数字消费者的85%,社交媒体增加了这些用户10%的购物时间。反观社交电商本身,虽然70%受访微信用户表示愿意在自己喜爱品牌的官方微信电商渠道购物,但仅有31%受访的用户在微信上买过商品。分析发现,品牌B2C社交电商天然具备了社交元素(如值得依赖的推荐、方便与家人朋友分享等),也实现了支付环节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但一些基本能力距离主流电商平台尚有差距,63%的受访消费者认为社交网络购物的产品组合,服务及物流均逊于其他渠道。一旦品牌发力弥补这些在平台电商已成为“标准配置”的因素,社交电商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4超出标准产品和常规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首先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求转换成为对品类、品牌和产品的要求,然后需要费时费力研究型号、配置和性能等,最后进行一次性的标品购买,这是传统产品和零售给消费者制定的“规则”。对于非刚需品类、新兴产品、换代频繁的产品而言,更加导致消费者的购买转化率低下。消费者渴望更多定制化产品和服务,而有时则是寻求满足特定使用要求的服务,如短期租用商品或短期试用。品牌商可以通过试水创新的服务模式、同时提供个性化定制能力,让自己从众多竞争对手当中脱颖而出。 5数据驱动的深度个性化被理解和实现个性化服务,是消费者的一贯需求。然而现实中的所谓“个性化推送”往往成为“垃圾信息轰炸”。98%的受访社交媒体用户都在社交媒体上收到过广告,但只有18%的人认为收到的推荐“投其所好”。对于线下购物体验,只有10%的消费者表示在店铺得到了个性化的服务或建议。在零售新时代,品牌商与零售商都应该致力于基于大数据积累和分析,增强对消费者的了解,提供针对性的推荐和全渠道服务,改善购物体验,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数字时代重新定义客户体验

对于当今中国消费者而言,电商已经改变了他们的传统零售习惯,线下线上购物的界限越发模糊。消费者想要的是便利、个性化、灵活和透明的全程体验。然而,消费品牌和零售企业该如何应对?我们通过消费者体验设计,提出了客户体验的三个“重新定义”,帮助企业满足数字零售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即:重新定义渠道(redefine channels),重新定义生活方式(redefine lifestyles),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redefine offerings)。 (见下图)中国新零售时代,“需求侧”趋势逐渐成型,但“供给侧”模式面临“重新定义”。消费品牌和零售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的内部运作机制和外部合作格局,一方面整合在线渠道和实体店的特色,另一方面通过业务模式和客户体验创新,扩大消费者对品类的需求,并引导他们购买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企业若能率先摸索出正确的客户体验之路,就能实现业绩与竞争力的飞跃。

(本文为报告节选,欲获取报告全文请登录到麦肯锡官网)作者:王玮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卜览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廖念玲和徐雷是麦肯锡知识专家,常驻上海分公司。四位作者诚挚感谢同事Caleb Balloch和陈美融对本报告的贡献。红杉中国合伙人刘星:新零售新在哪里?

电商是否已成往事?O2O真是昙花一现?线下零售的未来又在何方?近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将过去5年中国消费零售业的发展比作“西天取经”——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也不断地掉进“坑”里。他认为,“2017年是线下零售焕发生机的一年”,而那些有“线下载体的新零售”便是“正在开往春天的列车”。O2O的说法并不准确,应该是O+O或O×O,因为线上和线下是融合的,没有固定的导向。整个电商产业格局最终不应该是现在这样——三大巨头占据约90%的市场份额,新一代电商还会出现。有“线下载体的新零售”是“正在开往春天的列车”, 2017年会是线下零售焕发生机的一年。新零售的驱动力里有新人群,不光是消费人群,还有零售从业者。中国零售行业对IT技术的应用情况,和美国的差距不只是五年、十年,但也正因如此,其发展潜力巨大。零售的本质就是三个核心要素“人、货、场”及其之间的互动。定义新零售:O+O 或 OxO我自己对零售一直很感兴趣,在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做了十年的投资,从200

8、2009年起便投资了一系列电商企业——京东、唯品会、阿里巴巴等。而对线下零售,我也一直非常感兴趣并有投资。2014年,我曾在连锁零售协会的大会上发表过一个看法,认为 “O2O” 这个词用得不太好,是非常导向性的思维——要么从线下到线上,要么从线上到线下。我认为,应该是 “O+O”,做得更好可以是 “O×O”,什么意思?线上和线下是融合的,是叠加的,甚至是乘数放大的效应。这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所以,马云用了“新零售”这个词,我觉得非常好。电商并非已成往事红杉中国投资过一些电商,有人会问:电商还能成长吗,电商还有空间吗?几大电商已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电商还有驱动力吗?现在几乎没有人谈O2O,投资机构也不太看O2O项目了。那么,O2O是不是昙花一现?投资人在砸了那么多钱之后学到了什么,行业沉淀下了什么?电商是否已成往事?我认为,不是往事,新一代电商还是有许多机会。能不能再出现一个阿里巴巴?我不敢说。但我认为整个电商产业格局不应该是现在这样——三大巨头占据约90%的市场份额,我认为电商产业应该会有具备鲜明特色的,小而美的电商出现。那么,在对O2O的探索中我们到底学会了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很多互联网从业者理解到一点:线下零售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不是只依靠互联网那套玩法就能玩转。线下零售是否苟延残喘?这个问题不用回答,我们已经感受到很多创新业态的出现。

「正在开往春天的列车」中国的消费零售到底何去何从——敢问路在何方?我觉得这就像《西游记》一样。在过去五年中,大家都在不断探索,像是走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一样,大家探索了不同模式,抓住了不同机会,当然,也跌入了很多坑。我想分享的最重要的观点是,我认为,有“线下载体的新零售”是“正在开往春天的列车”。2017年会是线下零售焕发生机的一年。现在到了4月份,我更加相信这一点。新零售新在哪?我觉得是新业态、新人群、新品牌、新技术。那么,也就是构建新业态、依托新人群、提供新品牌、应用新技术。

▍新业态喜茶这家店前两周刷屏了,很多人排了一小时队,只为喝一杯茶。是一个在广东中山起家的小伙子创立的新的茶饮品牌,我不知道应该称它为茶品牌还是服务品牌,这是个新型的业态,他的确做到了。喜茶就像一个自带流量的网红,把人流带到了线下。这是个新的业态,这个人是新一代的创业者。这一批创业者代表了新零售的中坚力量,他们是一些更年轻的、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创新问题的创业者。超级物种没去过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一下,这家店是中国零售行业的领导者——永辉——的大胆尝试。这家店我去过,体验非常棒,他们的名字也很酷:超级物种,物种这个词最近在零售行业里非常流行。里面确实有许多不同的物种,在这样的零售业态里面,他们把不同品类、风格和特色的”物种“组合到一起去了,集合在这样一家店里面。走进这家店,你似乎感觉它是非常有特色的餐饮+精品超市的感觉,或许餐饮的感觉更多一点。它的店面不太大,我觉得他们应该也会在上海和深圳开店,大家到时候可以体验一下。Today便利店这是我们2014年投资的一家便利店,而在最近,便利店似乎又成了一个风口。这是一家贩卖梦想的便利店,1985年的小伙子,在我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支持下,2015年,从南宁进军武汉开了第一家店,现在有150家左右。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Today传播的文化和价值观:Today是一个生活梦想家,他们最著名的两句口头禅是“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去享受安逸”和“每天叫醒你的是梦想还是闹钟?” ▍新人群说起新人群,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消费人群,但我想讲,新零售里的新人群不光是消费人群,还有从业者,这非常重要。投资机构投的是什么?投的是创业者,因为创业者永远是市场上最稀缺的。那么谁来创业呢?仅仅是Today这样的创始人还不够。他最厉害的地方,是在武汉召集了非常多优秀的加盟合伙人。随便举几个例子:他们有家加盟店是两个女生开的,其中一个女生是在东风汽车做财务的,另外一个女生是本地国企里的中层。还有一家是澳洲留学回来的小伙子开的,还有一家是武汉当地的网红、武汉大学研究生开的......这批经营者有相当高的素质,对于客户服务和创业本身的理解,完全站在了更高的高度,他们完胜传统小杂货铺的大爷大妈或者大叔大婶们。 像Today这样的线下零售企业,他们不需要做的比京东阿里更好,只需要比周边的线下店更好就成功了。为什么人才非常重要?2014年,我在百度搜索“零售管理专业”,我搜不出什么内容,我没有看到有什么学校能够给我们的行业培训专业的零售管理人才。而我在谷歌搜索,打开其中一个链接,就可以看到有115所大学有这一专业。零售可以说是艺术,也可以说是科学,零售其实是个非常传统和古老的行业,有非常多的经验在国外已经被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可以编成教材,并通过四年的学习教会一个人怎么做好零售。但我们中国的零售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视野还是在非常非常初级的阶段。所以为什么我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机会真的是太大了。 ▍新品牌零售做什么?卖产品给消费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新品牌也在推动新零售的发展。据说小米之家全球评效仅次于苹果店,人潮汹涌。除了卖小米手机之外,还有小米生态链里的一系列各种智能硬件产品,我们投资的云米净水器也在这里售卖。小米之家为消费者提供了新产品、新品牌,这也支撑了其线下零售的活力。全棉时代是红杉中国投资的一个品牌,我们非常幸运能投资到这样一个非常好地诠释了消费升级的品牌。去年“双十一”时,它在天猫全网所有品牌综合排名中排到了第15名,是唯一一家排名如此靠前的本土品牌,有非常独到的产品。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全棉时代有一款叫棉柔巾的产品,它不是纸巾,胜过纸巾,是用棉花制成的无纺布做的,依靠的是这家公司独有的专利技术。这是它的爆款产品,所有我接触过的这款产品的使用者,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给这款产品一句不好的评价。唯一的抱怨是它“有点小贵”,舍不得用,这么好的东西,用完就扔掉真可惜。全棉时代在线上和线下的增长都非常好,成长非常迅速。 ▍新技术说了新业态、新人群和新品牌,我们现在说说新技术。这家美国公司针对零售行业开发了一款机器人,它能够自动帮人巡视货架。首先,巡视货架可以发现什么地方货物摆放的不整齐;第二,在巡视过程中可以检测人的移动情况。于是,我就可以看到货品在哪里取的多,在哪里取的少,可以及时反馈给后台管理人员,告诉他们哪个货架该补货了。通过使用这个机器人,大量减少了这个店里的人工,而且它可以做得比人工更好,不可能看错。这是传感器物联网。在一个店里,你可以更加精准地知道人群到了店里后的行动轨迹,帮你更好地调整你的陈列、运营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我想大家已经看到了很多相关文章。零售背后其实有非常多的科学,刚才说的两个例子是跟硬件相关的,但它的背后其实有很多软性的数据分析。大家往往认为,市场营销是软性的东西,但市场营销其实也是门数据学科。举个例子:价格策略。大多数中国品牌商和零售商在这方面做的还很初级,你问一个企业怎么定价,它通常说不出什么门道来,往往就是看别人的价格,然后定的比它高一点或低一点,没有太多科学分析和依据。其实定价在商学院里是一门专业课,可以讲一个学期,有非常多的体系和算法可以用。大家看下这张图,2010年,美国的零售行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分门别类已经非常细了,光采购管理的IT系统的覆盖程度,就分的很仔细。中国零售行业IT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觉得和美国的差距不只是五年、十年的问题了。我最近问一家我们投资的大数据分析公司,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百度的科学家,他和线下零售企业交流之后和我说:没想到线下零售可优化的空间太大了,数据整理搜集的精准程度、分析的颗粒度太粗了,稍微做一做就能提升很多,空间巨大。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路径回顾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在电商出现之前我们其实都还在初级阶段。那时候,我们更强调的是零售的“场”,一切围绕经营场所,重心不在经营商品,更不用说经营消费者,其实经营的只是一块空间,租金收入是最重要的。稍微好一点的,可能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开店,地理位置如何选择,但往往还是停留在找场的阶段。直到电商出现。人们好奇,为什么电商发展的这么好?我不认为是电商做的多么好,而是因为线下零售做得太差了。电商天生有非常好数据基础,把人、货、场的关系梳理好,同时可以通过数据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当这个业态出现的时候,立刻就把最传统的线下零售“按”下去了。

新零售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原审计报告基本为格式化文本,注册会计师在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时,才会在审计意见段前增加说明段,说明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或者在审计意见段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强调需提醒报表使用人关注的事项。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毕竟是少数情况,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上市公司2017年年报审计情况分析报告》记载,2017年为上市公司出具的3512份审计报告中,标准审计报告为3380份,占比96.24%,2016年、2015年这一比例分别96.62%、96.34%。所以,每年出具的标准审计报告占了绝大多数,对于财务信息使用者来说只能获知鉴证结论,只要看一下审计意见段即可,并不能从千篇一律的审计报告中获得更多个性化的信息,即便是非标准审计报告阐述的重大事项也非常有限。时代在快速前进,经济活动愈加繁荣复杂,财务信息使用者希望能够从公开公正的渠道获得更具体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注册会计师专业、公信力强,应为其提供更多信息,以利于他们做出决策。审计报告相关准则的修订是在原审计报告不能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

2015年1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发布了新制定(修订)的相关审计准则,包括制定关键审计事项准则,修订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持续经营、审计师与其他信息相关的责任等国际审计准则。

我国为了顺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更好地为财务信息使用人服务,2016年12月,财政部发布财会[2016]24号文,新审计报告准则正式发布,此次修订涉及12项审计准则。其中做出实质性修订的准则有7项,包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等。另外5项准则仅做了相应文字调整,此处不一一列举。本次修订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增加了审计报告信息含量。

二、审计报告合规性研究

新审计报告准则自2018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为了研究新审计报告准则的实施情况笔者在房地产行业中选取了3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2017年度审计报告进行了手工统计(数据来源:巨潮资讯网),旨在以房地产行业为窗口,研究新审计报告准则的实施情况,并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

从35份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的表达形式上看,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采用文本叙述式,占比71%,其余采用了列表式。其中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较多采用了列表式,一般为两列(如图1所示)。对关键审计事项编号的审计报告占比86%,未编号的占比14%。对关键审计事项应对措施编号的审计报告占比77%,未编号的占比20%,另有一份审计报告对部分审计应对措施编号,部分没有编号。虽然在准则中未对是否编号做出明确规定,但笔者认为编号能使审计报告更加条理清晰,方便阅读,同一份审计报告中应当保持一致,不应当部分编号,部分不编号。

关键审计事项描述中索引相关披露位置的占比92%,3份审计报告未索引相关披露位置,占样本审计报告数的8%。将索引置于关键审计事项描述段之首的占比69%,置于关键审计事项描述段尾的占比14%,置于该段落中部的占比9%。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第十三条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分别索引至财务报表的相关披露(如有)”,准则中对索引书写的位置未做出规定。笔者认为,在阅读审计报告时将关键审计事项索引至相关披露位置,并且将索引置于关键审计事项描述段之首非常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方便、快捷地获取更为详尽的信息,建议索引前置。

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对000691-亚太实业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将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在“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段落单独描述,未包括在关键审计事项内。符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第十五条的规定。

在查阅35份样本审计报告时,笔者还关注到,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000558-莱茵体育、002208-合肥城建出具的两份审计报告,对每一关键审计事项给出了一个结论式表达,如下所诉“通过实施以上程序,我们没有发现合肥城建房地产开发收入确认存在异常。”《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第十一条规定“关键审计事项的应对以对财务报表整体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意见为背景,注册会计师不对关键审计事项单独发表意见”。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每一关键审计事项给出的如上所述的结论式表达,是否与准则相悖值得探究。

三、审计报告质量研究

35份样本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列事项数一般为2-3项,中位数为2.5,众数为2。每一关键审计事项对应的审计应对措施一般4-6条,多的达到十条以上。每份审计报告中审计应对措施总数5-20项不等,中位数为11.5,众数为8、9、11。

35份样本报告中,29份审计报告将房地产销售业务收入的确认识别为关键审计事项,占样本报告总数的83%。其理由是: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收入对公司的重要性,以及单个房地产开发项目销售收入确认上的细小错误汇总起来可能对公司的利润产生重大影响。该关键审计事项的审计应对措施按被列举频数由高到低排列,前五项分别为:关键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检查合同等书面文件,以评价公司有关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收入确认政策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检查买卖合同及可以证明房产已达到交付条件并已交付的支持性文件,以评价相关房产销售收入是否已按照公司的收入确认政策确认;就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确认房产销售收入的项目,选取样本,检查可以证明房产已达到交付条件并已交付的支持性文件,以评价相关房产销售收入是否在恰当的期间确认;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本年确认的房产销售收入,选取样本,将其单方平均售价与从公开信息获取的单方售价相比较。

存货计价与分摊,21份审计报告将其确认为关键审计事项,占样本报告总数的60%。列举为关键审计事项的理由为: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过程中,管理层需对每个拟开发项目将要发生的建造成本做出最新估计,并估算每个开发项目的预期未来净售价,该过程涉及重大的管理层判断和估计。由于存货是公司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估计开发项目达到完工状态时将要发生的建造成本和未来净售价存在固有风险,所以将对公司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评估识别为关键审计事项。该关键审计事项的审计应对措施按被列举频数由高到低排列,前三项分别为:关键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在抽样的基础上对存货项目进行实地观察,并询问管理层这些存货项目的进度和各项目最新预测所反映的总开发成本预算;评价管理层所采用的估值方法,与市场可获取数据和公司的销售预算计划进行比较。

土地增值税的计提,9份审计报告将其确认为关键审计事项,占样本报告总数的26%。列举为关键审计事项的理由为:土地增值税为应缴纳的主要税项之一,由于日常核算中管理层需要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增值税的计提金额进行估算,且在估算土地增值税时需要对预计收入、可扣除成本和费用等事项作出重大判断。该关键审计事项的审计应对措施按被列举频数由高到低排列,前三项分别为:重新计算, 复核本年计提的土地增值税金额是否正确;评估管理层对预计销售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及可扣除项目金额的估计,评估管理层的假设和判断;利用内部税务专家工作。

其他被确认的关键审计事项还包括: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计量、应收款项的计价与分摊、股份投资转让、重大资产重组并合作开发事项、工程施工合同预计损失、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的完整性、商誉减值、固定资产减值等。

综上所述,房地产行业在新审计报告准则执行过程中,从规范性角度来看,情况较好,但如前文所述也存在需要进一步优化之处,以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阅读。从质量上看,审计报告纂写详尽程度、质量状况参差不齐。存在关键审计事项描述潦草、表达过于简单的情况;审计应对措施格式化、缺乏个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行业确认的关键审计事项及其确认原因、主要审计应对措施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要提防行业格式化审计报告模板的出现,不违背准则修订的初衷,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利于其决策。

摘要:根据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变化, 按照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 我国修订了审计报告相关准则, 笔者选取了35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为样本, 从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部分的合规性和纂写质量方面研究了新审计报告准则的实施情况。研究发现, 合规性和纂写质量均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对进一步完善关键审计事项准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审计报告,关键审计事项,审计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秋生, 独正元.A+H股公司关键审计事项准则执行效果分析[J].会计之友, 2018 (12) :86-90.

上一篇:房地产行业调研报告下一篇:服务业市场调研报告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