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拓展论文范文

2023-05-11

素质拓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以建构主义理论、生本教育理论、产教融合理论为研究基础,构建了新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四主体协同参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环节闭环且互动一体的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该模式在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新生职业体验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验证了其对高效开展高职新生职业体验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建议从强化产教融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开发职业体验活页式教材、采取模块化教学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几个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

[作者简介]张雪斌(1983-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重庆  404155)朱光福(1971- ),男,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授。(重庆  401331)张超(1983- ),女,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重庆  404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点项目“高职新生职业体验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2068)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要求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改革;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在实训基地、学科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稳定开展校企合作”。可见,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势在必行。体验是教育的本体,职业体验是职业教育的理性回归,真正的职业体验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路径,产教融合是职业体验的必然选择。Edward L.Deci等发现,职业体验能调动新生的主观能动性,持久激发学习动机,有效培养职业能力;邱开金提出,职业教育是引导新生从意识、知识、技术等层面体验职业的过程;郦昕阳、查良松等对高职教学后期职业体验中心模式进行了研究;李燕借助多维度数据分析实施了职业体验指导;李纪宾针对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岳瑞凤从生涯教育角度构建了递进的“五力需求”职业行为体验教育模型;周继东等进行了高职生职业体验的内涵研究。但是,以上研究都未涉及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改革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构建并实践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有利于丰富和改进对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认知体系,有利于改进职业体验实践教学、消减职业体验实践教学中尚存的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的贯彻执行。

一、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建构是学习的本质,即学习者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過和本体以外进行相互作用而获取、建构知识和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意义建构的最好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以获取直接经验知识,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基于该理论的指导,在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中优选先进企业所提供的真实问题情境,设计以高职新生为中心的四个主体在职业体验六个环节的各个层面上的协作关系和会话关系,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以帮助高职新生对当前职业体验的内容所反映的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组织架构、行业发展趋势、岗位工作性质等及其内在联系具有较深刻的理解,以实现职业体验实践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2.生本教育理论。生本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激发新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学习者的情感和感悟。感悟是学习者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习者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感悟,而学习积累的要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职业体验的本质是新生通过亲身经历,对职业和岗位在工作经验、主体感受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上形成立体化认知,这也就是职业感悟形成的过程。“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应一切为了高职新生,调动高职新生积极性,让高职新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且在六个体验环节上得到充分体现;要激发并提高学生在职业体验中的参与感,使其能做到积极准备、认真体验、及时总结,给予高职新生在体验全过程中充分的独立探究、协作交流的机会。

3.产教融合理论。产教融合理论包含资源整合理论、协同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三理论分别从产业发展、系统演变和组织运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第一,整合就是从主体维度、领域维度和方式维度进行有机聚合,从而形成新的有机体;第二,协同论是两个或多个主体,运用资源达成目标的能力或过程;第三,资源依赖理论是指任何机体都是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交换资源而延续发展的。产业支撑高职教育,产业引导高职教育,产业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市场,高职教育服务产业。长期以来,产业与高职教育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一体互化。基于产教融合理论,“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应注重专业对接产业、体验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体验目标对接生产目标、体验内容对接生产内容、生产资源对接体验资源、体验环境对接生产环境、体验评价对接工作评价。

二、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内涵和结构

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生本教育理论和产教融合理论,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结合区域行业企业现实情况和发展特点,校企合作组织高职新生基于职业规划和个性发展,亲历企业,对职业中技术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情感主导的系统认知与验证的教学活动。

职业体验模式以科学的理论依据,明确体验模式的目标:获取工作初步的、正确的框架性认知、认同,形成适度的专业学习动机。为实现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准备,确保职业体验实践活动高效开展所必需的教学条件,然后按照教学“六环节”,四类教学主体协同开展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教学活动。该模式的结构包括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如下页图1所示),职业体验教学的“六环节”之间的内在纵向联系、各环节的诸教学要素之间的横向内在联系相互交织融合,最终形成“四主体协同、六环节闭合”的产教融合职业体验模式。

三、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内容

产教融合“四体六环”职业体验模式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新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同时依据任务驱动教学法原理,结合高职新生职业体验特点,形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闭环教学系统。

1.“四体资讯”。“四体资讯”是指职业体验中的企业、学校、教师、新生,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协同规范完成在职业体验教学资讯环节上的工作。学校根据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结合高职新生职业认知不足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概况,发布职业体验教学任务,企业、教师和新生分别接受职业体验教学任务。企业获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高职新生年龄、人数、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目的等信息;教师调研新生意愿,了解合作企业类型、层次、岗位情况,并掌握学校要求和高职新生学情等信息;新生需要提前做好知晓职业体验任务、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查阅专业岗位资料、调整心态等准备工作。

2.“四体计划”。“四体计划”,即职业体验中的企业、学校、教师、新生充分沟通讨论,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体验效用为原则,拟订职业体验教学活动方案。首先专业教师和高职新生沟通后,再与企业研讨形成三方意见,然后根据职业体验课程的顺序、校企实际情况和三方意见,设计职业体验的具体安排计划表,最后上报学校审核。在内容上重点设计以拟开展职业体验企业文化、层次、类别、岗位、组织结构的职业体验行动路线图,同时考虑学校规定及要求、新生学情,形成职业体验可行性方案。

3.“四体决策”。“四体决策”,即职业体验中的教师、新生发表意见,企业和学校依据既定的决策依据或原则,汇集各方意见,综合考虑区域政策环境、学校培养要求、企业资源及诉求、新生学情等情况,将相对效用最大的方案作为执行方案,同时选择多个可行性强的应急方案。

4.“四体实施”。“四体实施”,即职业体验中按照體验方案由学校牵头、企业配合、教师组织、新生体验,四方主体各司其职,开展职业体验。在实施中坚持产教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教师指导新生从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典型企业文化、典型企业组织体系、典型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等内容着手进行职业体验,让新生了解胜任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同时,学校、教师和企业应根据职业体验目标、职业体验内容、职业体验任务和职业体验进度、职业体验结果,及时找出偏差,分析原因,采取对策,消除职业体验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确保职业体验过程顺利,职业体验效果良好。此外,各职业体验关联人员在控制实施时,需要做好相应的协同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

5.“四体检查”。在职业体验过程中,首先,组建校企联合巡查组,通过对体验全过程进行督查,及时制止“伪体验”行为;其次,学校教师除担负调度安排、辅助讲解等职责外,还需全程监控职业体验的情况,及时检查新生在体验过程中的认知态度、安全意识、现场效果、即时反馈等情况,并实时进行调整控制;最后,及时安排新生自查、小组互查,形成多维立体检查控制体系,并适时调整体验方案,确保职业体验顺利高效进行。

6.“四体评价”。评价是职业体验的后期环节,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结果对职业体验起到结果认定和改进指向的作用,所以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指标的构建是“四体评价”的关键内容。首先,职业体验相关者企业、学校、教师、新生都参与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体现了“多元评价”的科学评价思想;其次,校企“双师”教师团队围绕职业体验的主要内容确定评价表,明确评价方式、建立评价体系,由四方主体按照评价标准实施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量化并反馈给学校和新生,以促使体验活动持续改进。

四、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运行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指导,按照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基本原理和流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新生职业体验教学中对其进行了实践。

1.获取职业体验资讯。首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接受学校下达的职业体验任务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体验目的等主动向A股份有限公司集装箱码头、B医药有限公司、C配送中心等拟开展体验企业获取资讯,包括企业精神文化、物流技术及管理情况、劳动组织等的现状、发展趋势、企业组织结构、物流管理岗位结构、物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企业导师以及可接受职业体验时间等信息;其次,专业教师向学校了解职业体验相关规定,同时向新生辅导员和新生获取新生情况。由于资讯活动本身具有交互性,所以在教师向企业、学校和新生获取信息时,另外三方主体也随之获取了职业体验相关资讯,为职业体验顺利开展做好了前期的资讯沟通和信息储备。

2.制订职业体验方案。物流管理专业职业体验方案是在学校指导、企业支持、教师主导、新生配合的相互协作下,围绕职业体验的目标、标准、内容、要求,针对物流行业技术及管理、劳动组织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物流企业的文化特色,横向和纵向的岗位结构,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等方面做详细的计划和明确的要求,同时考虑企业场地、岗位数量、新生人数等情况,对新生、导师、岗位进行分组,轮流交替实施职业体验,形成“分组体验、交错循环”的实施方案。同时,向学校业务管理部门提出职业体验的行动方向、总体要求和评价提纲;校企“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根据方案标准、教学规范、企业接纳能力及时间要求等,按照“新生收益最大化”原则,制订适合四方主体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并形成多个备选方案。

3.选择职业体验方案。校企“双师”结构教师团队依据职业体验的安全性、时效性、可行性等原则,在确保职业体验的目标、标准、内容等高度协同的情况下,从多个备选方案里选择最优方案,具体表现为:选择物流管理专业职业体验教学方案时,要求选择区域或行业内的物流技术、物流管理、劳动组织领先,并且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强,愿意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同时作业现场安全等级高的企业。在保证体验过程安全、完整的前提下,选择综合效益最高的方案作为最终职业体验方案。然后以职业体验方案为基础与企业就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教学任务、资源、效果等达成共识,并签订职业体验协议,明确四方主体的权利义务,保障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最后,考虑校企双方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准备1~2套备选方案。

4.实施职业体验。实施是职业体验的关键阶段,组织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体验效果,所以此阶段需要新生、教师、企业、学校四方主体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企业导师按照职业体验“分组体验、交错循环”的实施方案,带领新生亲临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体验,达到“目标明确、流程完整、过程规范、结果有效”的要求,并践行产教融合、双元育人的指导思想。

第一,企业的任务。企业的任务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岗位能工巧匠或一线技术能手代表企业完成的职业体验任务。按照企业岗位资源划分结果,在职业体验方案中将体验岗位分为横向结构岗位、纵向结构岗位。纵向岗位中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为新生讲解企业文化、战略及企业管理等;部门经理或主管带领新生了解部门运行流程、物流业务管理等;岗位能工巧匠或一线技术能手指导学生进行物流作业体验。横向岗位是物流企业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部门的经理、主管、组长等带领新生开展横向业务流程体验。组织实施过程中,企业导师主导体验教学,开展师徒式的传教模式,从而将新生带入真正的职场。在体验中,校企双方体现出高度的协调性、一致性,而这种协调性、一致性是建立在长效的校企合作、充分的校企沟通和信任基础之上的。

第二,新生的任务。新生是职业体验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实施体验过程中,新生应充分发挥主动性,细心观察,用心聆听,认真思考,实时提问,操作尝试,做好记录,留取岗位职责、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图文信息资源,自觉遵守相关规定,顺利完成体验。新生要在企业现场完成职业体验、获得感官认知的当天,回校小组讨论并认真完成职业体验手册填写,完善职业体验过程资料。

第三,教师的任务。教师是指学校教师,是职业体验的主要控制者,也是体验行动开展的现场指挥者。教师根据企业岗位设置,将新生划分成若干体验小组进行轮流体验,同时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安排不同职业阶段的体验;在现场,教师要对体验小组进行安排调度,注意岗位小组的匹配和各组轮岗体验现场调度,安全控制、次序维持、观察记录新生体验过程表现等都是教师的职责;此外,教师还需要针对企业导师的指导和讲授,为新生进行补充性讲解,保障职业体验的质量。

第四,学校的任务。在组织实施阶段,学校的职责在于决策、督导、组织资源等,特别是学院相关部门要提供后勤保障,确保职业体验顺利开展。一切准备就绪后,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对各专业职业体验进行监控和指导,以保障活动正确、有序开展。学校职能的履行在职业体验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能有效促使体验正确、有效进行。

5.检查职业体验运行。在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教学运行的全过程,由四方主体协同检查。各主体遵循安全、高效、节约的原则,依据职业体验标准实施检查。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和企业选派教育和实践专家组成巡查组检查、监督教学活动,保障活动的教育性和职业性;在新生中选举督查员、示范员,使新生互助互查,同时新生按照职业体验手册要求进行自查;学校教师全程参与活动,一方面配合企业导师进行职业体验过程讲解和演示,另一方面督促新生按要求完成体验活动。

6.评价职业体验效果。首先,校企“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新生职业体验目的,安排职业体验的考核内容,并设计职业体验成绩评价项目、指标及其标准,根据各指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及后续学习中的重要性,确定各职业体验评价指标的权重。其次,四方主体按照物流管理专业职业体验评价标准,采用教师阅评、企业技评、学校抽评和新生自评的方式,围绕物流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物流主要岗位及其主要典型工作任务、物流企业文化认知这四大职业体验内容,进行多元评价。最后,物流管理专业对参与职业体验的132名新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对行业企业宏观认知度方面,95.45%新生表示职业体验助于其初识行业与职业, 85.67%的新生认识到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79.50%的新生对物流行业的认同感提高,并产生了兴趣;在职业成长认知度方面,通过职业体验,78.79%的新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对应职业、物流管理岗位成长阶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激发学习动力方面,73.86%的新生认识到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有效提升了新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90.15%的新生明确表示,通过职业体验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有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讨论及建议

基于以上实践,验证了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能有效激发新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新生对高职教育的信心。通过职业体验使新生初识了专业与职业,建立了专业与职业的原型框架,形成了职业框架性感知,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了感性基础;有效消除了高职新生在职业上的盲点、专业上的困惑和迷茫;为学生自己规划职业生涯做好了初步准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模式进行深化改革:

1.强化产教融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是推进产教融合的关键。从上述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运行中不难发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已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要能够和企业专家一同高效指导新生开展岗位实践。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坚持产教融合,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是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2.开发职业体验活页式教材。目前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提倡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中,新生使用了《职业体验手册》,但手册内容尚不夠活页化和工作化,因而为促进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的推广,应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大力开发职业体验活页式教材。

3.采取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思想,要对职业体验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对于不同教学内容模块,要采用对应的教学模式。例如,主要岗位及其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宜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等内容宜采用讲授、情景教学模式。另外,由于教学主体多元化,不同类型的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协同教学,兼容并蓄,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

4.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实施的重要载体是体验场所,但目前职业体验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缺乏适合职业体验的企业或基地。国家出台政策大力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型企业,这可以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教学育人功能,为职业体验提供实践资源保障,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两张皮”或“一头热”的尴尬境遇。

[参考文献]

[1]陈鹏.职业启蒙教育:开启职业生涯的祛昧之旅[J].教育发展研究,2018(19):21-27.

[2]李纪宾.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5):109-112.

[3]郦昕阳.以“职业体验中心”平台完善高职教学“后期实训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9(9):84-85.

[4]李燕.论职业体验在高校职业指导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3(27):94-95.

[5]邱开金.职业体验:职业教育的理性回归[J].职教论坛,2012(24):20-22.

[6]岳瑞凤.生涯视角下大新生职前体验式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98-99.

[7]周继东,张雪斌,周长春.高职生职业体验内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3.

[8]查良松.创建职业体验中心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适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52-54.

[9]张晓明.我国近代职教史中的产教结合[J].教育与职业,1993(12):23.

[10]Deci EL,Ryan R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227-268.

素质拓展论文范文第2篇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Extended Training Courses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ZHAI Xiang

摘 要: 为进一步明确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试法及数理统计法研究大学生在拓展训练前后的心理素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实验对象在结束两个学期的拓展训练课程后,在状态焦虑、意志品质、注意力集中和团体凝聚力等心理素质指标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提高。研究证明拓展训练课程能有效增强学生自信、意志品质、注意力、团体凝聚力,能减少焦虑,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促進作用。

关键词: 拓展训练课程;大学生;心理素质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 Extended training cours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人才竞争愈发激烈,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逐步完善和提高,不但要培养大学生的基础及专业知识、技能,也需要培养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当代社会,高校教育不仅要求培养、锻炼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更要求培养大学生使其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更好地投入到国家、民族建设  [1] 。而如今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成长;同时,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加也逐渐表露出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失导、发育上失衡、情绪上失控、学习上失趣、交往上失度  [2] 。拓展训练课程通常是利用自然场地,根据不同的参与对象来设置相应的训练科目,在专业的训练师指导下,进行体验式训练  [3]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拓展训练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国外,高校已经普遍开展拓展训练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在我国则仍处于起步阶段。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拓展训练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拓展训练课程在我国高校中逐渐普及,课程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以适应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拓展训练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符合社会的需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环节,揭开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3] 。而高校中拓展训练课程的发展,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4]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文献调研及分析发现,目前拓展训练在国内的研究相较于国外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可行性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  [5-6] 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及意义的研究反面也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本文以状态焦虑、意志品质、注意力集中、团体凝聚力等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在高校中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为拓展训练课程在我国高校中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提供事实依据,同时也可以为拓展训练课程的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选择为东北林业大学选择拓展训练课程的大学生(共计18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有关拓展训练相关专著等途径,检索、归纳关于拓展训练课程的相关研究及文献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为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电话咨询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专家20多人,就本选题现状、意义、研究实用价值等问题征求意见和建议。

1.2.3 实验流程

如图1所示,研究中首先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前对实验对象进行第一次心理素质测试;实施两个教学学期的拓展训练课程后,进行第二次心理素质测试。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定为定向越野与攀岩。

1.2.4 测试法

本研究在查询相关文献及咨询专家后,决定采用以下问卷测试实验前后实验对象的心理素质,具体如表1所示:

1.2.5 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组的测试指标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对实验对象的心理素质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记性样本T检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实验前、后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关结论。

2 实验结果

由表2可知:实验对象经过一个教学学期内容为定向越野与攀岩的拓展训练前后,在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注意力集中、自控力、顽强性、自信、意志总分、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吸引、群体任务一致、群体社交一致等因子指标方面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这充分证明为期两个学期、内容为定向越野和攀岩的拓展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和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效地改善其状态焦虑水平,提高注意力集中水平,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以及培养大学生团体凝聚力。

进一步分析经过两个学期的拓展训练大学生心理素质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实验对象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提升最大,其次是实验对象的的团体凝聚力,主要体现在群体社交吸引和群体社交一致的进步。而学生的意志总得分虽然也有显著的提升,但是从各个具体品质来看,变化并不是明显。从表2的结果中看,拓展实验对大学生坚韧、果断、目标清晰三方面意志品质的培养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大学生的意志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意志的培养需要贯穿于学生教育生活的始终,而经过两个学期的拓展训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意志水平,但若对于特定的具体的品质提升,可能需要根据目标对象制定更为详细的针对性拓展训练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

3 分析与讨论

研究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存在的狀态焦虑、意志品质、注意力集中和团体凝聚力指标水平普遍较低的问题,探索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该四种指标的影响。

3.1 拓展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

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状态焦虑有着不同的强度并且随时都在波动径  [7] 。拓展训练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在面对不同困境时,克服自身焦虑及其他负面状况,完成任务的能力  [8] 。在拓展训练课程中,大学生在不同程度的状态焦虑水平下完成项目,可以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心态,改善其状态焦虑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

根据表2给出的统计结果,实验对象在拓展训练课程前后,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有明显下降,分别从选课前16.56±3.52和15.87±3.75下降到14.77±4.13和13.22±2.02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状态自信心由选课前20.23±3.52提高到22.89±4.25分,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对象的状态焦虑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三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认知焦虑水平的下降可以推断为是学生通过拓展训练课程中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实际克服课程前主观意识所面临的具有危险性或者压力时的焦虑。研究表明拓展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善状态焦虑水平,帮助树立自信心,有利于磨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通过完成各种拓展训练课程设定的各种任务,不断地面对未知的问题和不同程度的困难,如果学生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数值越低,心理状态则越佳,进而可以强化自身状态自信心,有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反之,学生则会过度焦虑和恐慌,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使学生消极面对困境,甚至会逃避,最终导致任务的失败。研究中的结合定向越野和攀岩的拓展训练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完成拓展训练课程。因此,拓展训练课程设置很多内容都是培养大学生用果敢、积极、自信的心态去解决各种困难,提高抗干扰能力,从而降低焦虑水平。对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的改善不仅仅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同时也能提高将来大学生在社会中工作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3.2 拓展训练能够提高大学生注意力集中水平

注意力集中是指注意力可以保持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且在一定时间内不出现明显的松懈、懈怠状况的状态  [9] 。注意力集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瞬时集中,即通过短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以认真观察特定对象的状态、表现或其周围环境,特点为可以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集中注意力,同时可以敏捷地转换注意对象;另一类为持久集中,持久集中在大学生的学习、思考以及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  [10] 。目前,在校大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当前社会,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还是在社会的工作生活中,良好的注意力集中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在学生的教育生活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水平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表2中的对大学生拓展训练实验前和实验后总体的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实验前、后在注意力集中指标上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拓展训练对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具有较为显著性的效果,特别是对大学生持久集中能力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中的拓展训练内容中的攀岩需要在攀岩过程中保持较高的专注力,通过拓展训练中课程安排的逐渐强化,大学生所需要的注意力集中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进而可以实现大学生在拓展训练课程中注意力集中水平的逐步提高。同时注意力是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不仅体现在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同时也体现在其课余生活中。注意力能力由于具有特质和状态成分,可以依据具体的情境来调节,因此,大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也需要长期的训练。

3.3 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当前社会,优良的学习成绩以及交际能力不能够全面评价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优秀的大学生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逆境,需要承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压力和考验。能否顺利越过艰辛险阻,战胜困难更多取决于大学生意志品质。具有优秀意志品质的大学生不仅仅能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优异,在社会工作、生活中也往往能够表现出更佳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优秀意志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完成拓展训练课程后的实验对象在自控力、顽强性、自信等方面有明显的提升。原来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中成长的孩子,独自在大学校园中求学,将可能独自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良好的自控力是做好所有事情的前提。在拓展训练课程中,自控力表现在可以稳健地完成具有一定风险的任务。通常而言,不具备良好自控能力的人,无法完美地完成规定任务。拓展训练作为新生事物,娱乐趣味性强,很受时尚的大学生喜好。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中有些项目设定是困难重重,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让学生感觉到恐惧和紧张,甚至有些项目已经超出了一些学生能力范围。但是也正是具有风险性的任务,可以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在大学生通过个人努力或者团队合作实现目标后,可以充分体会到成功的荣誉感及自豪感,进而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树立自信心,这些是在其他课堂上很难体会到的。本文所选择的定向越野与攀岩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内容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大学生在完成定向越野和攀岩的过程中会面临一定程度上的高难度挑战,需要上述品质才可以成功完成相关目标,因此该拓展训练课程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拓展训练课程给予大学生一定程度的压力,但同时给予其完成任务的荣誉感、自豪感,通过二者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可以有效地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是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11] 。

3.4 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团体凝聚力有效途径

团体凝聚力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使团队成员留在团队的全部能力的加和;其次为团队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可以通过团队成员相互间正面态度表征  [12]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一个任务或项目总是涉及多种方面,仅凭个人难以完成,因此团队合作已经成为完成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各种任务的的重要途径。而团队凝聚力是衡量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如今高校在基础或专业课程设计时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凝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凝聚力,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完成课程设计、社团工作及各种竞赛的能力,更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工作、生活。

由表2数据可以发现,实验对象在拓展训练课程前、后,团体凝聚力的四个评价指标上有着显著性差异,表明通过拓展训练课程,实验对象能够更加积极地完成在群体目标和任务,这可能是因为拓展训练要求实验对象作为团队完成同一的目标,共同体验任务过程及结果,有利于培养实验对象的团队协作能力、团结互信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同时实验对象在群体交往目的和能力方面也趋于一致,在合作中深入了解彼此,具有更加强烈的归属感,这可能是由于在长时间的训练和交往过程中,相互接触、了解的机会多,有利于促进实验对象间的进一步相互了解;同时实验对象具有较高的社交维度水平,拓展训练课程的特定环境进一步促进实验对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尝试其他人交往,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懂得在帮助别人。本研究的拓展训练课程中,积极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在竞技的同时更注重团队合作能力及集体荣誉。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对象分组完成指定任务,在课程中发现当学生在拓展训练课程中面临有一定难读的挑战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有利于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的形成。通过拓展训练课程中的设置的团队合作项目、挫折教育项目等设定,让学生懂得如何与同伴沟通、交往、相互信任,最后完成预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凝聚力在完成团队任务时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1)两个学期内容为定向越野和攀岩的拓展训练课程前后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表明实验对象在拓展训练课程前后状态焦虑、意志品质、注意力集中和团体凝聚力均有显著提高。

(2)研究结果证实,拓展训练课程在高校开展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效果。

4.2 建 议

(1)未来普通高校体育课中添加拓展训练为必修课程,并对学校教师开展相关培训,使教师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教学任务,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拓展训练课程;同时在学生中宣传推广拓展训练课程,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相关课程形式和意义。

(2)建议高校在保证课程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针对性拓展训练以满足不同的学生的需求:高校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根据学生的初始心理素质开展不同的拓展训练项目,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学生欠缺或发展不成熟的品质,例如通过“人椅”培养学生的团结,“攀岩”培养学生的坚强等。

(3)高校需要注重切实保障拓展训练中学生的安全。由于拓展训练的项目相较于普通的体育课程总会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更多的危险性,所以开展拓展训练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证学生的安全,课程设置初期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突发事故及应急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当学习更多的安全知识。

参考文献:

[1]  宾金生.基于生命教育视角下野外生存运动与大学生情商培养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6):106-108.

[2] 乔硕功.浅析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AQ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7-61.

[3]  公黎斌.大学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08-109.

[4]  唐永亮.关于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思考[J].学校体育学,2013(19):58-59.

[5] 王晨宇,王冬舟.将拓展训练融入大学体育课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行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6):8-10.

[6] 王忠波.将拓展训练引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3):63-65.

[7] 常军,王轩.对我国优秀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0(6): 155-156.

[8] 张吾龙,周汇娟.拓展训练对提高普通高校学生合作能力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113-115.

[9] 张智建.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专项训练中的问题分析[J].武术研究,2018(4):113-115.

[10]  严国庆. 注意力对击剑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影响的初步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5-57.

[11] 刘泽林.天津市普通高校开设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1):50-53.

[12] 成守允.合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足球小群体凝聚力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28-32.

[13] 顾玮玮.论军事体育训练中的心理动机构建及其效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8):69-72.

[14] 黄贵. 应对快速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良方 ——评《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全面健康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10):44-48.

[15] 陈思思.对中国男子单打羽毛球运动员谌龙的技战术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3):82-86.

[16] 刘志勇.MOOC理念下微课教学法在高校武术课中应用的实验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1):59-65.

[17] 楊波,王强.技心能主导类项目心理训练的方法及生理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12):68-74.

[18] 王世君,顾瑞亭.循环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6):72-77.

[19] 王利雅,赵鹏.慢跑和音乐对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9):55-58.

素质拓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从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入手,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学生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和沟通意识不足、工作中常当逃兵等问题,提出应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并对一些课程提出自己的构想。实践证明,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高专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强身健体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高职高专

一、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必要性

(一)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与发展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这种人格力量的驾驭下,才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素质拓展应运而生。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养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风靡全球50余年的素质拓展,1995年走进中国。短短几年不断发展,倍受推崇,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它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在2002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召开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会,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标志着素质拓展训练在我国的全面启动。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通过创意独特的专业户外体验式培训课程,帮助企业和组织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的目的。训练目标由开始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素质拓展暨外展训练在经历了40年代的创始、50年代的扩大规模、60年代的长足发展、70年代的稳固和80年代的国际化之后,到今天已在全世界五大洲建立了近40所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既吸取了英国拓展训练的精髓,又结合了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课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体验学习为主,强调学员高度参与,使学习寓教于乐,让学员从做中学。

(二)以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加强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1.思想政治素质要素要求。高职学生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素质在素质拓展中可以得到很好地锻炼。

2.知识素质要素要求。包括工具性知识(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相关性知识之间的占有比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整体功能。

3.能力素质要素要求。综合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的,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特征。它通过一些项目的训练,可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效果,如现场组织、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发展能力、自我推销等能力都可以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中得到锻炼。

4.身心素质要素——健康的体魄。身心素质要素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的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素质拓展训练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现在的高职学生中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自傲或自卑,娇生惯养意志力弱,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和沟通意识不足、工作中常当逃兵等问题,目前国内、区内大多数大企业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此项训练,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期,以比较短的时间培养出团队协作、沟通的能力,敢于接受较重的工作。

素质拓展教育是办好高职高专各专业(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本要求之一。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各种不确定因素大量出现,不同价值观念碰撞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加剧,人的职业稳定性相对弱化等原因,给人们带来较多的精神紧张和心理不安;加之部分学生或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对优厚生活条件的依赖性特别强;或不适应集体生活,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产生烦闷,容易遭受到挫折。因此,如何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为此,加大人文素质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稳定的身心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素质拓展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贯穿在高职高专院校教改方案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始终。

二、素质拓展训练模式的探索

(一)模式结构

素质拓展训练始于体验,而终于参训者的体能、心理和心智、情感方面的综合改善,整个过程以及循环必须以参训者的“动心忍性”为中介。

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使青少年置身于生理、心理的极限情境,在支持性的团队中参与“互动性”“直指人心”的活动,由此而体验、震惊、反思,进而得到心理、身体、品德三个维度素质的拓展。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学生经常不断地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获得的成功。有了一定的成功感,才可能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就会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二)实施素质拓展训练的具体环节

素质拓展训练培训一般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体验:参加者投入劳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最为关键部分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悟。整合:从体验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应用: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应用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因此参加者可以不断进步。

(三)素质拓展项目的三种常见形式

素质拓展有多种形式,其课程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场地三类课程组成。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潜水等;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溶洞探险、伞翼滑翔、挖沟训练、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军事训练、高台跳水、高架绳网、雨中太阳暴晒下工作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不论哪种形式的素质拓展训练都将会产生锻炼个人、形成团队协作的良好效果。

(四)适用的具体专业、实训课程及人群

本项目可作为职业技术类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素质教育(思想品德修养与理论)课的真实实训基地;特别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课程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策划、营销策划、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形体训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商务谈判与沟通;导游业务、餐饮服务、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在销售团队激励拓展训练课程中,针对销售团队的特点,分别强化“诚信与双赢”、“局部与全局利益”以及“有效沟通”等与销售密切相关的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训练环节,让学员勇敢面对来自心理、体力、外界压力的挑战,提高销售人员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焕发不断向自我发出挑战的工作热情。同时明确“销售员绝不可以‘坐而论道’,要行动(Action);销售员‘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的理念。

在营销、管理岗位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也会经常发生变化,角色的定位、变换与清晰的分工在使学生体力、毅力、交往、分工与协作等全方位得到锻炼的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广泛的社交等社会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与提高。训练要求学生在困难面前竭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富有协作精神,要像翻越求生墙那样,甘做人梯,为别人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在主动寻求帮助与帮助他人时,从集体中获得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并在集体中充分彰显个性。给为公司长期征战、业绩卓著的营销精英或优秀员工的一种特殊的奖励,以求释放工作压力、调节心理平衡;拓展视野,交流经验、分享信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给为公司殚精竭力、贡献巨大的管理人才或高管团队的一份特殊礼物。以求增进相互沟通、磨练坚强意志;亲近人际,增强合力,树立共同目标和愿景,提炼公司文化。

三、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学习方法与收获

(一)素质拓展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它既吸取了英国拓展训练的精髓,又结合了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课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体验学习为主,强调学员高度参与,使学习寓教于乐,让学员从做中学。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自傲或自卑,娇生惯养意志力弱,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和沟通意识不足等问题,根据每批学员特点,针对性地选择主题和项目。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为学员提供了一个了解自我、了解生活、体验人生的机会,强调高度参与,强调学员与指导者的良好互动,使心灵的成长直指人心。其训练模式既充满趣味与挑战又不乏与其他朋友们交流相处,学会关爱他人,在互相信任和帮助下发展友谊;人生智慧的活动,使学员从中体验、反思、领悟,并激发、调整、提升的人潜能,使受训者的人格素质得到提升。特别是重视个人静思、小组讨论交流以及导师的讲评总结。学习方式可表述为:在运动中学;在完成任务中学(符合经管类课程的任务、项目教学法);在娱乐中学习;在身心全动员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实现“零见习”式的毕业上岗,所以会给学生带来许多益处。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收获

素质拓展训练使大学生在人格成长方面有机会增强自信和进取心,在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激发学习的潜能;培养良好生理和心理素质,克服骄娇二气和惰性,磨练意志和毅力; 启发和增进创造欲和想象力, 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过一个有益身心健康而又精彩纷呈的集体生活,享受富有趣味的户内外活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工作中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能力,此外素质拓展训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强身健体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春雷.我校实施素质拓展培训的经验及感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作者简介:王耀(1972-),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投资项目评估、企业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

素质拓展论文范文第4篇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

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

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

(3)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

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几起几落的教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要按照学生的分流制定多种教学大纲组织分类分层的数学教学体系。

3.坚持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一般他说,知识可以由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另一个人,而素质则不能用传递——接受的方法去传授和掌握,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素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在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通过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和其他学科的问题发展和提出数学模型来解,适当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也是必要的。

4.力争数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一个人数学素质的高低是不宜单纯用考试分数高低来评价的,它是通过观察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来评价,因此在对数学素质教育效果作评价时,应重点监测教育过程中是否贯彻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原则,更重要的是对受教育者作跟踪检测,即使是在沿袭现有的考试制度的时候,也要在试题的题型、内容上作大的变革,在出活题、考能力上下功夫。

素质拓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视角对中国加工贸易进行论述,分析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提出中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对策,以此促进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加工贸易

中国加工贸易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一直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中国大部分产业,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拓展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革命性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是潜在的比较优势,表现的是各国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有利地位,而竞争优势才是各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现实态势,它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拥有比较优势未必就拥有竞争优势,而只有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够最终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效率的提高,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优势。波特也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坚实基础,但是仅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从宏观上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一方面,当只有两类因素有利时,通常就不能够保持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资源的可利用性并不总是一个必要条件。例如,日本就缺乏自然资源,但是日本却很繁荣。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波特的这个“国家竞争力”理论能够较成功地解释二战以来的世界贸易格局。

二、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分析

(一)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1.加工贸易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加工贸易自身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总体而言,加工环节仍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等领域,劳动密集度较高,技术含量较低,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与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上,多数被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掌控,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国内价值链有待进一步的延伸。目前贴牌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因此,中国的加工贸易仅仅占有整条产业链利润总和的10%左右,充当着“世界的工厂”。这种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土地、能源、资源的占用和消耗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都是毁灭性的。

2.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

外商投资企业约占来料加工贸易的54%,约占进料加工贸易的92%。来料加工贸易,国内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对于品牌、渠道等缺乏控制力。而进料加工的企业相对而言主导权较大,但只有8%的贸易额由内资企业控制。外资企业必须服从其母公司的全球战略,通常,在华企业只是一个加工工厂,其品牌、营销均由其母公司控制,或安排其境外其他子公司承担。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研发机构逐渐向中国转移,但在制造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只是从事简单的适应性研发,独立的研发机构仍由其母公司直接领导。总之,由于中国加工贸易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本土企业在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等重要方面均无控制权,从而大大限制了中国从加工贸易中获取的利益。

(二)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1.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从2004—2006年国家有关部委的统计资料分析,世界范围内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整套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与检测评价体系,客观上造成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很难进入这一市场。由于发达国家通过绿色贸易壁垒手段设置了重重障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该市场,客观上也直接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出口收入,造成了对这类国家的经济制约。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1—2006年间由于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外贸出口收入比正常情况下减少了35%左右。

2.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

就全球贸易而言,目前中国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欧盟以及南美贸易区,其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90%左右。其在进口商品的过程中,不仅运用国际环保标准与产品质量要求履行严格的检测过程,而且还制定了国家或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结合,从而给中国众多的国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2001—2005年底国家有关统计资料分析,短短五年内国内相继有168.39万家企业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困扰而使其原有的出口市场减少了30%左右,严重者递减了65%。

(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

1.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在中国加工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拥有竞争优势。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成本较低,但是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这势必会出现比较优势“陷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了诸多贸易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也使得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从属和被动的不利地位,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发展的引擎,这一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关键是国际贸易在哪一方面起引擎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最有利。根据钱纳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加工贸易战略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相联系,一个国家加工贸易企业战略的调整又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的改变相联系。这就是说,只有在国际贸易能够起到推动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时,这种引擎作用才是最需要的。那么,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能否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呢?目前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这种比较利益结构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使中国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是它强化了自己的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进一步拉大了,由此进入“比较利益陷阱”。

三、中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对策

(一)积极提升比较优势是创造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现有的建立在劳动力丰富基础上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不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就要不断提升比较优势,使其真正带动经济的增长,从而成为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必要基础。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技术含量,实现劳动力价格优势,是提升中国比较优势的很好途径。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附加值较低,已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原有的产业规模,很容易造成出口的“贫困化增长”。通过提升比较优势,既保留了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又能够创造出竞争优势产品,还为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产业机构升级积累了资金。

(二)积极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技术创新是主要推动力

要提高加工贸易在华生产的附加价值,一方面要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另一方面要引导和促进从事加工贸易生产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从简单的OEM向ODM升级。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开展研发活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增强其研发能力,提升研发成果,从适应性研发向创新性研发转变。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从事面向全球的原创性研发工作。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积极支持从事加工贸易的本国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2.利用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

首先,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升其附加值,形成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这时比较优势转化成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具特色,因而不仅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还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先进技术与中国的劳动力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高技术产业集群,这时的比较优势转化成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是在中国生产的成本更低,因此具有价格竞争优势。通过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从而确立高技术产业为新的主导产业群并参与国际竞争,为加工贸易企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实施差别化的出口市场战略

推进市场多元化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加工贸易企业要加强市场调查,做好市场策划,了解进口地区的贸易法规,加强客户资讯调查与管理。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制定能从整体上加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方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企业的生产、销售、价格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联合行动,从而发挥集团军的优势;加强同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与进口地区政府的关系,为企业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政府对开拓新市场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将加工贸易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担保范围;国家的驻外机构要在信息收集、贸易纠纷处理等方面给企业以必要的帮助。

四、结论

中国要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实现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而从中国现行的实际来看,中国既存在许多促进这种转变的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阻碍因素。因此,中国不可能直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还必须继续发挥中国现行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加强制度创新,积极培育中国的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杨志龙.浅析中国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J].管理观察,2009,(4).

[3] 侯增艳.比较优势与加工贸易——基于中国各省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11).

[4] 郑宝银.加快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

[5] 傅钧文.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及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8,(7).[责任编辑 吴 迪]

上一篇:安全检测报告下一篇:三个代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