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范文

2023-09-07

品德教育范文第1篇

在这三年中,我始终保持园丁本色,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奉献,工作显著,(

本人高举邓-小-平理论,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实践“xxxx”,学习17大精神,认真贯彻的教育方针,遵循教学原则,努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理念,把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将来,我仍然会投身于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努力拼搏

工作、政治 思想 表现

该同志政治思想好,觉悟高。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心国家大事,遵纪守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严格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遵守规章制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面向全体学生,关爱差生。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以学生为主体,以新课程理念执教,教学成绩显著。

5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情况

该同志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有主人翁精神,爱校如家,富有爱心,关心留守学儿童,争做“爱心妈妈”,帮助穷困孩子,嘘寒问暖,处处关怀。在5.12和玉树大地震中,积极捐款,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

6遵守社会公德情况

该同志遵守社会公德,有良好的个人品格,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在老师眼中是好同事,在家长眼中是好老师,在社会上是一位好公民。专科毕业生个人思想品德鉴定

两年的大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大学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角色的转换,又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大学期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天真、幼稚到现在成熟、稳重。因为我明白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要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善于刻苦钻研,吸取经验,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

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大学期间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使我对我们党有可更为深刻的认识。我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xxxx"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品德教育范文第2篇

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而做人的教育仅仅靠课堂式的讲道理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她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学生生活之中,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存在于和学生的交往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如在上课或到班级辅导时,为了减少对同学们的影响总是轻轻推门、关门,让学生体会、感受到老师对他人的关怀;我也总是悄悄地拣起那些被丢弃在讲台下的粉笔来使用,让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凡是曾答应过同学的事情,无论操作起来有多少困难,我都尽力完成,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守信!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会首先做到,率先垂范;在教学上努力做到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树立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努力做一位具有美好人格魅力的人。

二、通过挖掘教材、介绍专业史进行德育渗透

职高专业教材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同时它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路径。像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教材中的“绪论”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绝佳教材,通过阅读我国古代对尺规作图的记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建筑图样等,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也可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我经常在教学中适时介绍一些中职生成材的故事,使他们了解到一个人虽没有进入名牌大学接受大学教育,可通过艰苦努力,自学成才,做出自己贡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荣辱观。

三、实施人性化教育

中职学生,往往认为自己“非社会宠儿”,难成大器,而自我菲薄,自暴自弃,因此,需要用爱心浇灌他们的心灵。同时,受爱是青少年本能的需求,而这类学生比常人更需要得到爱,得到平等、尊重和鼓励,所以,中职的德育教育更要把“爱生”作为教育操作的先导,实行情感渗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把爱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他们的心身,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励、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启迪自尊,恢复自信,进而引导他们从理智上升华情感,信念,确立人生追求。

实现人性化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最要紧的一条是师生之间,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双向交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一点,往往因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位置所误而被忽视,被教育者被视为“驯化”对象,教育者居高临下,常常伤害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增加了消极和叛逆情绪。我们应当摒弃这种“劳教式”的教育方法,在师生交流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教师要以理服人,情通理顺,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求得思想情感生的共振、共识,着重启迪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尊重其个性发展,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品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鼓励他们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结结合和谐发展。

四、思想品德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我们发现许多品质低劣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部分心里有障碍、不健康,所以才往往表现为行为习惯的不好。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與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他们对待各种心理问题的科学态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只有学生心理健康了,才能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五、通过联系时事新闻,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德育渗透

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时事新闻事件中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同时也是良好的德育教育材料。

总之,德育教育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适度拓宽。它与学科教育是完全同步的。专业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专业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品德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将德育内容嵌入具体的语文知识点教学活动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情操品质双重教育教学目标的更好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识字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层面的熏陶及教育,以便在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技能、修养得到锻炼与发展的同时,真正推动其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保障其实现德与智的均衡、协调发展。”以下,笔者将在认真研读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就小学语文中的德育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在识字学习中渗透德育

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较高比例的学习时间。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抓住识字教学的这一宝贵资源,在教会学生汉字读音、汉字书写、汉字记忆等重要技巧的同时,适当对其进行德育的渗透。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可收获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学习“孝”这一汉字时,我将其拆分成了“老”及“子”两个部分,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老”代表的是父母,“子”代表的是孩子,父母辛辛苦苦养育我们,为我们无私地奉献了他们的一切,因此,我们在对待父母时,要切实承担起厚待他们、呵护他们的义务与职责。

这样一来,借助“孝”字“老”在上,“子”在下的创造性讲解,学生便很容易实现对“孝”字的轻松理解与深刻记忆。除此之外,更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要理解父母的奉献,要懂得对父母的付出给予感恩,做一个孝顺他们的好子女,从而巧妙实现识字教学与德育的完美结合与渗透。

二、在阅读学习中渗透德育

通过对阅读素材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阅读素材,小学语文所选取的阅读资源除了都有着较高的创作水平之外,通常还都会或多或少地蕴含有作者的一定积极情感或者道德素质倾向。如《蓝色的树叶》一文宣扬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陶罐和铁罐》一文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更要发现、承认他人的优势与长处”……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阅读学习也不失为对学生巧妙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考虑至此,笔者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品质等在内的熏陶及教育,教学反响良好。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文时,我除了向学生详细讲解其中的新字词等具体语文知识点之外,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的德育渗透:结束课文讲解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整理关于我国森林植被覆盖情况、水土流失情况、土地沙漠化程度以及植物覆盖与环境保护、土地保护等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这样一来,便使学生对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实际生活中尽量做到爱护土地资源、爱护森林植被资源等意识的形成与树立,从而真正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文的教学内涵发挥到最极致。

三、在写作学习中渗透德育

写作是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独特认知与体验,其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写作者的个人情感及思维思考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将写作教学当做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道德品质等巧妙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

以我自身的写作教学实践为例,我就会非常注重抓住学生现实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随机事件、随机现象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和思想情感上的渗透教育。如,有次班级内的垃圾桶满了,学生纷纷抱怨,可是我却观察到谁也没有主动将垃圾桶清空并进行整理。我在接下来的语文写作课上,要求学生针对上述现象,尝试写出一篇文笔流畅、主旨明确的文章。这般一来,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蕴含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作为文章创作的源泉,“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认真观察生活、积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的文章创作过程还确保他们对上述“纷纷抱怨,却无人主动对垃圾桶进行清理”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探究“为什么”,又该“如何做”,很显然这就为其形成“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建立“无私为集体奉献自身力所能及的力量”的科学意识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基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将德育内容嵌入具体的语文知识点教学活动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使学生情操品质双重教育教学目标的更好落实。

参考文献:

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2).

品德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2013年8月2日,教政法12号文件《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全国普法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确实落实高校学生政治法制意识与品德教育,切实开展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高大学生品德行为修养。由此可见,提升我国高校品德教育水平是我国德育工作势在必行的工作,本文旨在探究印度尼西亚品德教育的途径为我国高校品德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  品德教育  途径

品德教育简称德育,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思想意识教育、爱国意识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是旨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祖国养成良好的日常品德行为习惯。在印尼,没有鲜明的品德教育,其高校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潘查希拉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课程学习和社会服活动来开展德育工作。

1.宗教教育

1966年临时人民协商会议关于宗教教育与文化的第27号决议规定,印尼各级学校需要开设不同程度的宗教教育课程以鼓励学生信仰宗教、提升自身品德修养。高等教育阶段宗教教育课程往往体现在公共必修课上,任何专业的大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进行研修宗教获得宗教教育课程学分并辅之以宗教祷告活动实践学分。缺少宗教教育课程学分,将被视为没有精神灵魂的人,品德操行是严重不合格从而丧失毕业的资格。大学生宗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日常宗教祷告和宗教课程学习。大学生的宗教教学往往教授学生宗教教义的哲学起源、宗教的作用、宗教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明白宗教的产生以及对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坚守宗教价值观,成为品行良好的宗教信徒。

2.潘查希拉道德教育

1989年,国民教育系统法案2号决议规定,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必须把潘查希拉道德教育严格落实课堂教学与及课程学习当中。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潘查希拉价值体系、潘查希拉的哲学考察、潘查希拉道德价值体现与运用、形而上学的潘查希拉哲学观、潘查希拉道德核心价值观、潘查希拉道德规范与准则、潘查希拉民族道德价值观等。通过潘查希拉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旨在:首先,使大学生深刻认识潘查希拉原则;其次,让大学生接受和在日常行为当中遵守和执行原则;第三,敦促学生发扬和坚持潘查希拉中蕴含的人类优秀、崇高的道德品质,把巩固人民崇高的道德价值观置于首要的地位。

3.公民教育

2003年,印尼共和国国家宪法第20号37条规定,印尼公民教育是加强公民国家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公民教育的本质是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国家与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拥护民主与法制制度。具体而言,通过公民教育主要使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要求:第一,价值观方面:(1)积极正面看待社会现象;(2)用公民教育理论指导解决现实生活问题;(3)理解印尼民主社会赋予的权力以及勇于独立承担国家给予的义务。第二,个人能力方面:(1)增长社会生活经验,做行为良好的社会公民;(2)拥有理想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具有强烈批判意识;(3)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变革的中间力量;(4)具备基本的公民知识与技能,能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积极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第三,思想政治方面:(1)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含义;(2)具备社会基本人权意识;(3)懂得处理国家与公民关系。

4.社会服务活动

自70年代以来,印尼政府文化教育将社会服务作为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高等学校三项任务之一,许多高校纷纷把社会服务活动作为“实际工作课”,并且还将社会服务活动计入实践学分,要求高校师生必须每年用3-6个月的时间到农村中举行社会服务实际工作课程。大学生在农村中主要对工、农、渔、牧业、教育、节育、医疗卫生、扫盲、兴修水利、公路绿化以及农村经济开发等方面进行农村建设调研或相关的协助与指导,一方面要进行工作总结、完成实践报告,另一方面还需要形成社会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通过实际工作的社会服务课程,实际上是从实践中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课,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认清祖国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还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服务与奉献社会的意识,塑造了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品德行为。

5.启示与借鉴:

印度尼西高等教育部,强制性地要求私立和公立高等院校进行宗教教育、潘查希拉道德教育、公民教育这种显性的品德教育模式增进学生的品德修养,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意识的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另一方面,印尼高等院校通过社会服务活动训练这种隐性的品德教育模式,在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我国高校品德教育比较倾向于显性的教育,特别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教育,主要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修养的理论意识,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实践活动。一定意义上,我国高校应当将显性的品德教育模式结合隐性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使品德教育更加完善从而切实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黄焕元. 印尼教育[M]. 广州市:广东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07.

[2]Dr.H.Sirajuddin M,M.Ag.,MH. The Urgency of Civic Education at Ptain (State Islamic University) in Indonesia (Evaluative and Methodogical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Vol.2 No. 9;May 2012.

[3]王瑞荪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蔡昌卓. 东盟教育[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黄俊霖,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盟教育。

品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些更是说明了幼儿园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们要熟悉理解幼儿德育的精神实质,及幼儿德育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不仅如此,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一、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幼儿

1.环境对幼儿的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性是很强的,因此,我们教师自身首先加强师德修养,争做文明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做到外表端庄大方、朴素整洁、语言文雅、和气规范,在带班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教态,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从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楷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

2.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品质,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平时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大人来看待,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和睦、平等的民主气氛中受到熏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如,当许多许多孩子围住某一个玩具时,不能按数计算的排成队,按次序进行,如滑滑梯、荡秋千,幼儿相互数数,玩的次数够了按顺序换人,这样场面又热闹,又井然有序,孩子们兴致更高,集体观念、纪律观念在欢快的玩中形成。

二、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良好的个性品德培养是通过幼儿园的全部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思想品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我们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1.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从小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玩玩具时轻轻拿、轻轻放;午餐时要求做到盘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功夫就能够养成的。要养成一种好习惯,经过反复的历练。”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班老师还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幼儿园活动区,我们要求幼儿轮流做值日生,每天都摆水杯、挂毛巾、抹桌子、给自然角的种植物浇水,喂小鱼,收拾各区等,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关心集体的行为。天天督促,常常检查,使习惯得到巩固。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效果,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2.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幼儿一日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发挥幼儿园的环境作用,利用环境布置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我们在班级及园内环境布置上非常注意这一点。“我是值日生”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值日生的日常工作;“家乡的变化”教师将老城区的的照片与老师新拍的新城区的照片布置上墙,教师还将原来七里海一片大苇塘的照片,与现在新开发的七里海湿地公园的照片对比,让幼儿通过对比感受到家乡的实际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小舞台”“评比栏”都是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表现。

3.通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从知识、智能及品德等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挖掘教材中品德因素,进行有机渗透。可以用多种幼儿园活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如听故事,参于情境表演,儿歌、做游戏等方法,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活动角,在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做到:引导幼儿与人交往,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苗头随机教育,自身言行示范。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勇于探索,正确对待输赢、诚实勇敢的教育。

三、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如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幼儿园活动和每周教育内容都打在纸上供家长观看等,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贴在橱窗上,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品德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总之,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对幼儿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组织好各项幼儿园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幼儿园活动之中,幼儿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坚信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

参考文献:

[1]王玲. 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幼儿思想品德教育[J]. 华章, 2012(25).

[2]李玉娟. 关于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思考[J]. 生活教育, 2014(S1).

上一篇:孩子教育下一篇:小学生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