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24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一、群众文化创新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一论述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而且还从社会主义关怀的角度表达了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还指出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因此,文化创新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事实上,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也难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目前,群众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就必须大力创新。只有不断推进群众文化创新,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整体质量,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因此,群众文化创新的时代意义在于:

其一,推进群众文化创新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需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的文化。它植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充分体现着时代精神。群众文化要参与和推动先进文化建设,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坚持创新,和时代同步。

其二,推进群众文化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文化艺术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早在先秦两汉时期,《礼记·乐记》中曰:“礼别异,乐和同”。说的就是通过文化艺术活动的引导使人在新的道德高度和审美境界上达到和谐。文化艺术具有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作用,推进群众文化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相处。

其三,推进群众文化创新是群文事业单位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群文事业单位迫切需要改革,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变则通则盛,不变则衰则败。一大批群文单位正在不断创新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摆脱困境,开创出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二、群众文化创新的方法

1、创新观念。群众文化创新,首先要创新观念。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创新,是激发人们无穷活力和创造力的基础和前提。创新观念,即意味着告别束缚人们手脚的一切陈规,告别“等、靠、要”的工作作风,告别无所作为的工作状态。要创新观念,就应强化一下五种意识:一是强化政治意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二是强化前沿意识,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保持领先地位,以发挥导向示范作用;三是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手段;四是强化市场意识,通过公益性活动的市场化运作,实现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五是强化博爱意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体现文化的公平、公正。

2、创新服务。文化站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因此,文化站必須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手段。要不断根据社会的需求扩大服务领域和服务内涵,不断放大服务效应。文化站应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站在社会大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群众文化的基本规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顺应发展,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开辟群众文化新天地。

3、创新精品。文艺精品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亦是衡量一个地区整体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尺。一件精品的综合效应远远超过一大批平庸之作。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趋多元化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迫切需要群众文化为社会不断奉献出文艺精品。群众文艺扎根于群众之中,有丰沃的生活土壤,完全有条件出精品。要出精品,各级文化站首先要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一,应根据当地的创作人才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作规划;其二,应组织广大作者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其三,应采取改稿会、作品讨论会、新作汇演或演唱会等多种途径,并邀请有关专家对重点作品进行“审查”,以求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其四,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播出,通过艺术节、广场文化活动、文艺调演等形式,在社会大舞台上“亮相”,接受观众批评,进而反复打磨,不断修改、提高,使作品日臻成熟和完善。

三、群众文化创新的途径

英国的社会学家马克.J.史密斯在《文化——再造社会科学》一书中讲到文化的三种重要形式:一是作为理想典范的文化,二是作为文献记录的文化,三是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这三种文化正是基层文化站应该以其为中心来开展工作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在其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这给肩负着公共文化传播职能的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思考。

1、花样翻新,提高吸引力。如今,基层文化站的活动如果仍局限在唱唱跳跳的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上,肯定会陷入不景气的局面。当今,在电视、网络几乎覆盖全球的形势下,文化站如果不积极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锐意改革,花样翻新,在活动的策划上走在时代前列,就会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花样翻新就是工作要有新思路,首要的就是加强和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对群众的吸引力。如举办各种主题的自我展示秀,开展别具匠心的综合才艺竞赛,着力在活动的策划上把舞台与观众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打造等。在静态的文化活动举办中,要注重把传统文化形态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在举办书画展览时,可在展厅备上笔墨,让每个观看展览的人即兴挥毫,即便是没有任何书法、绘画基础的爱好者,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幅习作。具有一定水平的书画作品可由文化站保存,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再举办一个“业余即兴作品展”。如此,对于举办者来说,办展览已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普通人来参与,使群众书画活动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群众性。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爱好书画的群众进行写生采风活动,使群众书画活动变得更有层次、也更具普及性。

要保持老年文艺团队的旺盛活力,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在活动形式上不断有所创新,并争创特色。平时,基层文化工作者要注意组织团队进行学习、观摩,帮助团队创作、排练新的节目,打造新的活动项目。要注重普及性、广泛性,要时刻不忘文艺团队的建设。艺术团要有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每年应该进行综合艺术考核,有机地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例如2007年南门文化站组织艺术团队走进社区基层演出达30多场次,把艺术送到了基层,把欢乐留在了基层,实现了老年人参与社会、回归社会,再现人生价值的生命意义,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此外,2006年,南门文化站还专门组织艺术团队赴常州学习木兰扇系列,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改编,在半年的时间里就在市区组织培育了六七支各种木兰扇队伍,组织他们进行表演,并到社区之间开展比赛,请专家和群众进行评判,调动了老同志的积极性。2009年春,由文化站组织辅导的老年木兰扇《鹤舞云天》代表苏州市参加华东地区的比赛荣获优秀创新项目奖。通过比赛,加强了与各地的交流和学习,树立了品牌、赢得了声誉。目前这些团队已成为开展活动的重要力量,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组织老年、青年、少年、残疾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尤其是代表本社区外出演出,不仅会大大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而且在社区集体演出活动中还会增强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对社区的强烈归属感。通常,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而越加喜爱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2、改进内容,加强指导性。说到群众文化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娱乐。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社会问题摆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面前,迫切需要基层文化工作者拓展活动内容,在充分娱乐群众的同时,着力加强群众文化的教化作用。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饮食、服饰、居住、消费等强烈地体现出了它們的文化属性。因此,文化站应审时度势,审视新时代的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例如目前在社区开展文艺活动的队伍有很多,表演的形式也可谓丰富多彩,但其水平也是各有千秋、参差不齐。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者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如沧浪区南门街道十三个社区中的老年文艺活动团队开展的文化活动大多形式单一,项目不外乎是打腰鼓、打太极拳、舞剑、扭秧歌等。看的多了,观众就会对此失去兴趣。从去年开始南门街道文化站有意识地深入到重点社区,从开展活动的团队中选出一批队伍来,引导他们学习新式大秧歌及传统的河蚌舞、打莲湘、荡湖船、并组织起盘鼓队、中老年模特队以及舞蹈队,这大大激发了老同志们的兴趣。在2007年—2008年的艺术节开幕式上,这些特色文化队伍相继亮相,开场舞蹈《开门红》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时装表演《古韵风采》秀出了老年人的高雅气质和端庄仪态,丰富多彩的民间特色文化表演受到国内外来宾和观众的普遍欢迎,为盛大的开幕式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通过加强活动的指导,把单纯的娱乐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质量高度。

作为基层文化站,要以各街道、社区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理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3、拓展阵地,走出老圈圈。一般来说群众文化活动大多只是演出,不管是在剧场演出,还是在广场、村头演出,它的受众面总是因空间、时间、信息传播等因素的制约而显得十分有限。二十一世纪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现代化的设备技术、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具备了对受众最广泛的覆盖能力,这是基层文化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的一种优质资源。目前由文化部推广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是从某种程度上革新了基层文化活动,具有现代特色的一种创新拓展,这十分有效地增加了公共文化机构的吸引力。另外,文化站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页,在互联网上开辟自己的平台,通过网络迅速发布文化信息,传播文化知识,开展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受众通过网络来接受文化服务。电视、电台、报刊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文化站是普及主流文化的职能部门,因此应该主动与这些方面合作,通过共同的努力,使这些媒体成为文化站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有效地拓展群众文化工作阵地。因此,拓展阵地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文化生活的特点,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将社区文化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强化“社区文化力”意识。这里的“社区文化力”特指通过文化建设而逐步积累起来的现实力量,它包括社区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也包括社区文化对社区综合竞争力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二是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的整体发展格局上,即: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三是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强调特色意识就是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社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主题鲜明的社区文化才富有个性。

4、扩大覆盖面,体现群众性。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文化站的服务对象必须覆盖所有的社会人群。对待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外来人员等应特别地加以重视,努力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首先,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队伍的组织。老年团队开展活动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凡参与者大多是进入奶奶辈分的老同志。他们有退休金,经济上有较稳定的保障,现在子女已哺育成人,无后顾之忧,保持良好的心态、锻炼好身体、过上愉悦的生活是这些老年人的追求。这些老同志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很强。另外,他们追求完美,为了使演出取得实效,不少老同志情愿自掏腰包,购买道具,统一制作服装,对演出进行包装。因此,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去组织他们,按照工作和演出的需要,让他们在有关活动中一显身手,以开展活动来提升档次,以多参与演出来激发热情。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一是要注意发现主要骨干,明确活动的牵头人物;二是建立组织机构,对队伍人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艺术团的团长、政治指导员,还有各队队长、小组组长,有什么任务直接与负责人联系,并层层落实责任,市里有重大活动推荐他们参加社会活动。文化站要经常组织各老年业余团队人员学习,通过看录像资料、观摩优秀节目、开展技术讲座辅导等活动,帮助各团队提高艺术水平。平时根据需要,文化站还要不断为艺术团队增添活动道具,把这些老同志紧紧团结在文化站的周围。对待残疾人,因为行动上的不便,文化站应该组织送文化上门,去敬老院慰问演出,去特殊学校慰问演出,给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带去精神的安慰和社会的关怀。对未成年人的文化服务可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以诸如知识竞赛、与成年人互动等方式,来让未成年人获取知识,提高道德水准,健全人格,懂得如何与父母、朋友、同学和谐相处,帮助他们长大后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群体。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他们向往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可采用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卡拉OK大家唱等形式,给他们提供一个愉悦身心、展示自己的舞台。社会的发展使各地流动人员越来越多,他们来自不同地域,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这部分人员的文化服务,更能体现群众文化的多元性。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高层次服务,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对全体社会成员应有的奉献。

总之,群众文化事业是充满魅力、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事业。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只要坚持创新,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求飞跃,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群众文化事业的新辉煌,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陈露,苏州市沧浪区南门街道文化站站长。)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其中的摄像功能与普通数码相机不相上下,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的需求。因而,摄影这种曾经的小众活动日益被普通群众接受并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摄影不仅可以记录个人生活还可以记录群众活动、风景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艺术品位。本文将深入分析摄影对群众文化的影响,并就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摄影;群众文化;生活;作用

为了迎合人们的生活需求,无论是摄影器材还是摄影技术都日益简化,不再像以前一样对调光和对焦等专业性步骤要求那么严格,反而采用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使广大群众可以迅速学会并掌握摄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因此,在推动人们群众的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摄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摄影艺术中,人们可以通过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当地是风俗习惯等方式来表现自身的审美情趣,而这些活动也将人们群众的生活和摄影艺术联系得更加紧密。本文将从摄影艺术的人们群众基础和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的作用这两个方面来阐述摄影对群众文化的影响。

一、摄影艺术的群众基础广泛

1、摄影的审美角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们往往通过拍照这一方式来留住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便于日后怀念。人们通过拍摄定格某个瞬间、记录某一场景,得到照片,而照片就是摄影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人们通过翻阅照片来记录生活的变化、留住美好的记忆甚至怀念逝去的人,换句话说,照片就是人们追思过去、寄托情感的工具。每个人都有摄影的权利和自由,也是因为这一点摄影艺术相较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使得广大群众常常选择摄影来记录生活影响、寄托自己的感情表现自己的艺术诉求。由此可见,从审美角度上看,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摄影工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展开摄影艺术创作时,摄影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科技的发展使得摄影设备的操作越来越简单、便捷。想要拍出一张满意的照片无需再向以前一样进行调光、对焦等复杂的操作,只需要选好角度轻轻一按快门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复杂的步骤都由设备自动完成。科技的便利使得摄影艺术的门槛变低,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入行。此外,近年来手机产品的发展迅猛,手机中的摄像功能日趋强大,几百万的像素、体积小方便携带和操作简单便捷,更加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生活的需求,人们即便不购买专业的摄像设备也可以随时随地的用手机拍照,记录生活。这些便利的条件使得摄影获得了广大的群众基础。

3、摄影的审美对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充分反映了摄影艺术的创作对象的属性——日常生活。拍摄者尤其是普通群众在创作对象时,往往取材于自己周围的日常生活,挖掘、挑选出生活中能够美的画面,并用哪个镜头记录下来。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尤其是人民群眾,他们不会像专业摄影师一样为了去拍一张好的照片来到特别的地方,他们则会选择日常生活中任何场景、任何琐碎的小事和随时随地出现的感情流露进行拍摄,这些创作成果中展示的是人民群众最朴实的、最真实的生活。拍摄者可以通过摄像去分享自己的生活同时观看者也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去了解一个陌生的地方。因此,摄影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群众艺术的创作之中。

二、摄影对群众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摄影可以客观的反应历史事实真实还原自然环境

从古至今,人们都想将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参考,受限于生产力,人们通常采用文字的方式来记载历史,因而出现了“史官”。而摄影技术的发明则为历史记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文字记载,照片更加客观、生动,真实还原事实。我国文化底蕴丰富、地大物博,全国各地每天都在上演着值得纪念的事情。摄影技术的发明就可以将这些记录下来,包括一些民俗摄像、百年难遇的自然景观等。相较于文字的传承,摄影所记载下来的影像更客观、更直观,可以真实的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下去,观众在阅读这些照片时可以直观明了的了解历史,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景观的壮美。通过这种方式保存下来的史料可以避免作者的主观情感,更加趋于真实,在保存中简单方便易于保存,避免丢失和损坏所带来的遗憾。

2、摄影可以诠释我国的民族文化

经历了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华民族拥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需要记录的对象十分复杂和广泛:风土人情、民族服饰、宗教信仰、民风建筑等等。过去受限于生产力的发展,只能用文字来记载。文字记载有许多弊端,例如一些细节无法具体描述,有的场景无法真实用语言还原等等,使得一些史料无法真实的传承下来。而摄影艺术则可以完全弥补这些缺点,图像可以真实还原场景和物品,直观且细致地诠释我国的文化内涵,使得文化的传承更加真实和细致,视觉上的冲击也可以提供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3、摄影有效地开拓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角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照片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过去身份的证明发展到今天,日益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记录生活的一种手段。照片将人或物通过静态的方式展现,体现了别样的意境,照片中定格的场景可以侧面反映出拍摄者的情感与思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摄影艺术。每个人对摄影艺术的欣赏没有统一的答案,固定的标准与规定,每个人的阅历、性格都决定了他对摄影艺术不同的解读,而观众在欣赏摄影艺术时也会不自觉地带入自己的感情,这在无形中拉近了摄影艺术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得摄影艺术更加趋于群众化和通俗化。

4、摄影有效提高群众生活的艺术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往往高于生活,这句话应用于摄影艺术也毫无违和。即便摄影艺术走近大众生活的初衷是给大众一个可以记录生活中点滴的方式,但是记录生活也绝不仅限于单纯地记录生活实际。群众在拍摄时也会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为了追求质量更高的照片也会自发地去学习一些摄影技巧和艺术创作方式。另一方面,摄影艺术与大众生活联系紧密,包含了更加朴素的群众情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纳。所以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吃饭5分钟,拍照一小时”的笑谈。这也充分说明了人们在逐渐接纳摄影艺术,同时为了提高摄影品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巧,反复拍照。使得摄影艺术更加平民化、生活化,人们在不断追求精致的照片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和精神诉求。

摄影艺术在提高群众生活的艺术感的同时也加快了群众文化的传播,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增加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同时,普通大众的日常分享的生活记录中也在进行着当地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群众分享的生活记录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加快了各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大众化,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可以分享生活的平台。摄影艺术因其操作的便捷性更得大众的青睐。普通群众在分享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摄影去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的生活,使得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和密切。另一方面,摄影艺术也在侧面推动了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能力,开拓了广大群众的审美视角,在某些方面提高了人民群众整体的艺术素养。而摄影艺术也极大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日常文化活动,使得群众文化能够更加长远、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琳.浅谈摄影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J].群文在线,2018,(05)

[2] 于帆.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开展路径[J].大众文艺,2016,(06)

[3] 徐凌.论如何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3,(03)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十一五”期间,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今明两年,中央还将安排28亿元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财政部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14个、文化馆2806个,乡镇文化站32976个,村文化室10360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截止到2008年12月,全国已自建、共建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0万个(其中,配备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的有19.7万个),工程服务已履盖全国61.2万个行政村的65%。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亿元,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

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发掘各地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文化活动。

各地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以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得到迅速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渐趋繁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民营文艺院团已超过6800家,年演出200万场以上。(北京 王会宁)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乡镇群众文化站是组织乡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桥梁,是发展乡镇文化的一线阵地,满足了乡镇群众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需求。乡镇群众文化站利用各项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文化宣传教育,丰富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本文结合作者在乡镇文化工作站工作的实际感受,论述了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变化,分析了加强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的重要性,最后针对如何强化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乡镇;群众文化;文化站;工作策略

1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有何变化

1.1活动内容发生了变化

现如今,乡镇群众的文化活动内容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以往的形式简单,活动内容单一慢慢转变为集体性强、规模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并且一部分乡镇在开展文化活动时融入了自己乡镇的民俗特点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镇群众文化,同时内容里还加入了新农村建设、现代科技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文化活动的内容,而且扩大了文化活动的覆盖范围。

1.2活动质量正在提高

人们越来越追求自己精神生活的丰富,依托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文化活动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正在不断的发展增强。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也由过去的单一、低水平慢慢向多样化、高水平发展,而且群众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其所包含的社会性更强,更好地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活动。

2加强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满足乡镇群众的文化需求

加强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乡镇群众的文化需求。乡镇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强,乡镇群众文化站是一线工作的阵地,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乡镇的特色,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创新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满足日益丰富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2有利于打造特色乡村文化

加强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各乡镇都拥有着自己的民俗文化,乡镇群众文化站是立足于当地的文化特点而建设的,为了更好地符合当地的特点,开展因地适宜的文化活动,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不仅要负责组织管理相关的事情,而且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地的特色民俗。乡镇群众文化站一方面要坚持宣傳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弘扬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努力打造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1]。

2.3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

加强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乡镇群众文化站不仅要向群众进行文化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帮助群众创作文化作品,而且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或者是结合各个村庄的特色开展各项活动,坚持把当地的民俗特色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乡镇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

2.4有利于净化乡镇群众的精神世界

加强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有利于使乡镇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净化。乡镇群众文化站通过组织各种文化宣传教育,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一方面满足了文化素养不同、各个年龄段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还有效地提升了乡镇群众的综合素养,促使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正确的改变。乡镇文化站作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创作文化作品的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出文化站正确的指引作用,可以使乡镇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净化。

3强化乡镇群众文化站的工作策略

3.1组建一支高水平工作队伍

首先,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健全人才管理体系。乡镇群众文化站要充分结合自己的情况,采集、整理各项数据,并登记在册,依托数据信息,建立健全符合自己文化站的人才管理制度,落实相关责任人,完善岗位职责,实行责任问责制度,加强新时代的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工作。其次,立足群众的实际文化生活,成立一支编外的农民文体训练团队,深入群众的生活,扎根一线,充分发掘各类人才,创新培训方法,加大培训力度,更好地为群众文化服务。充分结合本地区的民俗特色,壮大文体团队的覆盖范围,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其中。最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创新思想观念,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融入一部分体育文化,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乡镇群众文化站工作队伍[2]。

3.2政府加强关注,促进发展文化站建设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的重要性。与本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经济实力相结合,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其政治作用,颁布相关的政策,完善相应的制度,优化财政补贴和资金投入比例。第二,加强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力度,秉承着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观念,优化乡镇群众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工作队伍结构,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督促工作团队抓好、紧抓乡镇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使有限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3.3提高群众参与度,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首先,加强乡镇群众的基础宣传教育,结合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经济实力,一方面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同角度共同努力,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增强群众的综合素质。其次,完善乡镇群众的参与体系,激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最后,提高群众文化组织自治管理水平,促进群众文化组织化、纪律化,提高广大群众的有效参与度[3]。

3.4打造乡镇群众文化特色品牌

品牌带动发展,优秀的文化特色品牌可以促进乡镇群众文化站的建设。在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文化活动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打造独具风格的乡镇群众文化特色品牌,加强各乡镇的文化交流,共同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增强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为更好地开展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创造一个有序、规范的发展环境。

4结语

乡镇群众文化站是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桥梁,推动着乡镇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站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发展创新,联系当地乡镇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乡镇群众文化站的建设,满足不同年龄段乡镇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姜春蓉.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对策[J].农家参谋,2020(13):10.

[2]段作兴.强化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工作的思考[J].无线互联科技,2014(07):101.

群众文化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文化的发展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从政治上和学术上精准把握、深刻阐释,更要在实践上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群众文化是最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具有自发性和广泛性,提升群众文化品格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文化自信基础至关重要。

一、经济的奇迹与文化的认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无可争议的伟大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201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90万亿元,但是我们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正意气风发地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准备在更高质量上创造新的奇迹。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否则世界上最有文化的国家就是美国,换句话说,一个人口袋里的钱多了并不能保证他就有文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社会的发展最终是要以文化来定义的,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这个意义来看,当下社会存在的诚信缺失、价值失范现象以及某些文化空间“解构的狂欢”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短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被广泛征引的讲话不仅仅是国家最高领袖关于文化的政治表达,更是全党、全社会在文化问题上经过深刻而长久的思考达成的一种基本共识。这种共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以下问题: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是如何生成和演变的?文化有什么功能?文化与政治选择、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关联?哪些传统文化是优秀的?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我们的文化能够引领我们实现中国梦吗?以上课题都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在讨论,稍有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和讨论还没有被多数普通民众所了解。

一般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承认:在最深层次上,文化就是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引领着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即人们全部的生活方式,并且柔性规范着社会秩序。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一路走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或者说密不可分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可以明显察觉的变化,即使是深层次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不小的偏移。毋庸讳言,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事实,但断言市场经济必然侵蚀和颠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未免有失偏颇。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曾经指出:“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道德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这种说法应该是普遍承认的共识。这样说来,不是市场经济使我们丢掉了仁义礼智信,相反,是因为我们丢掉了仁义礼智信,才使得市场经济出现了问题。一言以蔽之,文化不能在市场经济中缺席,分段式发展经济与文化或者说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做法有些不大妥当。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二、文化自信的政治性、学术性和实践性

从人类直立行走开始,文化就与人类形影相随,没有人能够脱离文化而存在。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文化,它的生命力不言而喻。我们曾经在很长时间里坚定地认为中华文化天下第一,只是在近代被西洋的坚船利炮打碎了我们的自信。一大波人把近代中国落后的责任武断地推到文化身上,就像历史上数次把王朝灭亡的责任推到几个女人身上一样。文化不会为自己辩护,而是在支离破碎中依然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并且影响着我们每一次的选择和判断。四十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让中国人富了起来,更再度唤醒了我们内心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都充满自信,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最深沉的自信,其价值观念和内在精神首先就是一种政治性力量。在经济全球化和个别国家霸权主义并存的今天,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思路,中国文化就有了普遍性意义。

经济社会的发展让文化自信有了底气,同时也让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刷,在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整体性解体以后,我们反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回顾一下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在每一次的事件中,学术界都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虽然众多研究成果中有分歧、甚至有对立,但传统文化的面目仍逐渐清晰起来,优秀传统文化在历次事件中的积极作用更逐步建立起国人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研究‘五四’,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要坚持大历史观,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去认识和把握。”研究“五四”如此,文化自信的學术性研究也应如此,没有历史语境的文化自信研究,可能沦为空中楼阁里的文字游戏,失去说服力,也无法增加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文化自信不只是政治号召,也不只是学术命题,更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文化的深度认同。虽然文化自信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现实选择中窥视到他心理的状态和自信的程度。比如有些消费者买手机、买汽车甚至买马桶都要选择合资或者进口产品,那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推断出买家对国内产品质量的怀疑。同样的逻辑,如果说音乐会一定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才足够有面子,艺术作品要在国际上获奖才能证明其水平,舞蹈非得跳芭蕾才能上档次,吃饭得用叉子才行,甚至礼仪、习俗、两性关系、家庭伦理等,都要遵循西方文化的范式,那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持有不同程度的不自信。如果说文化就是全部的日常生活方式,其价值观念规范着社会秩序并且约束着我们的行为,那么实践性就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属性。当中国文化成为我们骄傲的精神标识、成为我们日用而不觉的行动指南时,文化自信才最终落到了实处。

三、夯实文化自信基础需要提升群众文化品格

文化是人们全部的生活方式,这种说法虽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且因为外延巨大而不易“证伪”,但是人们谈及文化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指的不是“舌尖上的中国”之类的饮食文化,也不是诸如此类的种种“文化”,而是指某种文化素质。在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看来:“文化素质包括两个部分,一类是生活文化,表层的,可见的;还有一类是深层次的观念文化,表现在是与非,价值判断和取向,什么对什么不对之上,它随着文化的演变而不断缓慢地潜移默化。……民族的特点,民族的性格,民族性,主要表现在观念文化上面,而不是生活文化上面。”这里的“观念文化”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换句话说,就是要对我们的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和取向充满自信,并且能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正创新而不会混乱。

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那么文化自信的基础理所当然地也要落在人民群众身上。虽然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有时候在实际表达中被随意使用、自由切换,但二者在学术上的意义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大众文化是西方现代学术视野中,资本主义文化商品化、娱乐化、工业化的现实表现,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是其精神支柱,遮蔽、解构、碎片化等是它的关键词。西方学者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批判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虚假性。群众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开展或在政府文化部门指导下开展的文化文艺活动的总称。相对于专业文化,群众文化具有自发性、普遍性、业余性、随意性等特点,参与人数众多,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文艺沙龙、小戏小品曲艺比赛、广场舞、纳凉晚会、书画交流、农民歌手大赛、乡村大舞台等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和高质量的精神追求。但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旨趣不高、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艺术性不强等问题,因此要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就需要提升群众文化的品格。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中对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希望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第二,希望大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希望大家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第四,希望大家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以下简称“四点意见”)。这“四点意见”是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群众文化作为文化文艺工作的一部分,更应把这“四点意见”作为解决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群众文化品格的根本遵循。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认真研读“四点意见”,深刻领会“四点意见”精神,明确群众文化品格提升的基本路径,把“四点意见”贯通穿到全部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去,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四、提升群众文化品格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群众文化的时代品格

文化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与人类的现实生活如影随形,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也可以说文化是物质生活的精神形式。就像在认知世界里,没有哪一种事物可以脱离语言的指称,这个世界不存在没有文化的现实社会。即使是历时久远的传统文化,如果对当下社会没有意义,那这种文化也不能称之为传统。习近平同志在“四点意见”中所说的“与时代同步伐”阐明了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自信虽然是一种心理感觉,但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感觉必须建立在现实成功的基础之上。提升群众文化的时代品格,就要坚决避免无病呻吟、虚假苍白、空无依傍、徒有其名的群众文化,要保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要关注和展现时代风采,尤其是新时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伟大成就,夯实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二)提升群众文化的大众品格

群众文化是普通民众的文化,不是“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更不是西方后现代的“白色写作”,内容的平易性和参与的广泛性是群众文化大众品格的基本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习近平同志在“四点意见”中所说的“以人民为中心”“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是提升群众文化大众品格的根本方法。文化自信不是某个人的自信,也不是某些群体的自信,而是14亿人民的自信。着力提升群众文化的大众品格,就要将视线从极少数商界传奇、演艺明星上移开,聚焦于普通民众的酸甜苦辣,聚焦于普通民众的艰苦奋斗,聚焦于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唤醒一个最广大群体的文化自覺,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夯实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

(三)提升群众文化的审美品格

群众文化的自发性决定了群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审美品格不高的现象。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群体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只是因为业余爱好,通过自学掌握了一些艺术技能,在交流中自发形成了展演展示的群体。政府文化部门提供的艺术培训在现阶段不足以覆盖全部的群众文化参与者,当然,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群众文化参与者都达到或接近专业水平。在县级以下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这种审美品格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习近平同志在“四点意见”中所说的“以精品奉献人民”,就要求我们着力提高群众文化的审美品格。提高群众文化的审美品格,一方面需要提高群众文化的艺术性,就是要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和参与者的艺术技能,创作出更高艺术水准的群众文化作品;另一方面需要强化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就是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旨趣,力戒以俗为美、以丑为美,要以全球化视角,表现新时代中国之美。这两个方面的努力,能够提升群众文化的审美品格,夯实文化自信的美学基础。

(四)提升群众文化的伦理品格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学说众多、博大精深,很难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精髓。但从整体上来说,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这种伦理文化在近现代几度被认为是一种落后保守的力量,以至于遭到了很大程度的菲薄甚至抛弃。然而,不论是作为背景或是对立面,传统文化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并且在新时代得以创新性和创造性地赓续。习近平同志在“四点意见”中所说的“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倾向,要求我们提升群众文化的伦理品格。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当下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面临极大的挑战,不少人在何谓“善”的问题上出现了迷茫。提升群众文化的伦理品格,就是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细节入手、从现实出发,表现乡村、社区群众的传统美德,鞭笞离经叛道、走歪路走邪路的言谈和行为,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夯实文化自信的道德基础。

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长期的心理建构过程,需要对中国传统和当下文化进行深刻阐释,需要全体中国人的情感认同,需要讲清楚中国五千年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文化力量,需要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背书,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以全球化视角创造出当代的中国文化。群众文化最接地气,参与性最广,联系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提升群众文化的品格,“打通最后一公里”,有助于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责任编辑:祝莉莉]

上一篇:小学高级职称论文下一篇:晋副高级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