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教学范文

2024-04-26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二、 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性质、学分、课时和开设时间

三、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管理模式

四、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指导教师的职责

五、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各门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关系

六、 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或项目的选定

每门课按专题或模块提交实践教学主题或项目

七、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种类

按照上述实践教学的主题或项目(包含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通过演讲 调查 主题参观 自愿者 主题辩论赛、经典诵读体会、征文比赛、影视观赏等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分成大类:如调研类、观读类、竞赛类、打工或勤工助学类、三下乡或志愿者活动类等等

八、 思政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门类

九、 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指导

十、 教师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计算

指导每类活动大致可报课时量

附:教师实践教学活动计划书、登记表等等

思政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学生手册

一、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

二、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个人

小组(人数)、班级

三、学生参与各种形式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

1、观读体会类活动要求

2、社会调研及论文的写作要求

3、

4、

四、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和考核标准

1、 社会实践报告和社会实践论文的评价标准

附:各种学生需填的表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1 大思政观念分析

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改革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实践性。大思政背景下, 思政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教育, 主张学生进行思政实践, 要求教师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协调互动, 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充实自我。

开放性。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大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上, 其与现实社会充分联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代教育内容, 反应时代主题, 且其扩充了教育者范围, 将党委部门、辅导员等都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来, 增强思政教育的开放性。

2 高校思政教学现状和问题

2.1 高校思政教学资源分散

高校思政教学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由于思政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高校在管理上多实施分工负责, 但在实际工作上, 各个教学部门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导致教师无法集合教学资源, 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2.2 理论与实际课程失衡

高校对思政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思政教育多落实在口头上, 很少会进行思政实训;从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看来, 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占比失衡, 导致实践教学长期流于形式, 难以提高教学效率。

2.3 缺乏有效的思政教育平台

随着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兴起, 高校开始搭建思政教育平台, 但从当前的建设现状看来, 高校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导致教学资源与学生需求不匹配, 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 教师难以发挥思政教学的作用。

3 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高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过程,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进行变革。“大思政”观念可以看作是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将思政教学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政实践结合起来, 构建完善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从而实现教学与实践互通、理论教学与日常实践互通的教学目的。高校思政教学出现的系列问题影响教学改革进程, 因此要选择科学的改革策略, 推动改革进程。

3.1 改进、更新思政教学观念

大思政背景下, 思政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实践教学观念。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上, 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外, 还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要塑造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思想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定位,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辅助地位, 从实际出发进行思政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3.2 完善、整合思政教学资源

思政教学资源不仅仅包括教材等, 思政教育者也不仅仅只是思政教师, 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思政教学的关注, 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一切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如除了必要的思政课堂教育外, 可以通过党委或学生会举办一些思政教育活动 (大学生文明礼仪、大学生的中国梦) 等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 还有高校要统筹思政教学的一切有利因素,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3 搭建思政教学实践平台

大思政背景下, 高校要为学生搭建思政教学实践平台, 如打造校园平台,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运动和思政讲座等;积极与社会企业和组织建立联系, 为学生开展思政实训课程, 包括企业礼仪培训实训、养老院等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深化思政教育内涵, 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结束语

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学改革是促使思政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的重要手段, 也是促进高校思政教学升级的必要过程, 在该背景下, 思政教师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的建设。

摘要:大思政背景下, 思政教学更加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人性化, 其更能够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教师在大思政观念的引导下进行思政教学, 可以加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 有利于推进思政教学改革的进程。文章对大思政观念进行论述, 深入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着重探究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政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荀福峥.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思政课教学改革[J].智库时代, 2017, (06) :194-195.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输管理”课程;课程思政;精准思政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1-09-28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JGZD201707)

[作者简介]陈月明(1984-),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产业经济等。

0引言

2014年,上海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首次提出“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是全国性教育文件首次用到“课程思政”一词。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面“三全”的育人大格局[2]。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契合思政内容,是高校从单一化的“思政教学之路”向多元化的“课程思政之路”转变,防止“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的出现,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运输管理”是重要的思政教育工作阵地。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保证人员、物质流通,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将运输管理的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效精准融合,探究“运输管理”课程思政方案,既可以传承大商之道,也可以充分展现专业课多元化的育人功能。

1精准思政下的课程思政

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实践与创新。自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精准思维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并延展到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方面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精准思政”,响应新时代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要求和新挑战的精准思政应运而生。目前,对于精准思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冯玲艳认为精准思政是由“线下教育”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由“大水漫灌”转向“漫灌+滴灌”相结合,由“群体教育”转向“群体+个体”相结合,由“理论教育”转向“理论+实践”相结合[3]。袁芳指出思政教育正经历数字化重塑,精准思政应确立思政教育的精准理念、科学区分思政教育对象、精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建立动态多元的思政教育方法[4]。精准思政教育模式是基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精准育人[5]。电子科技大学“精准思政”教学团队从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施教和精准评价来展开精准思政[6]。结合众多学者的定义,本文认为精准思政是指开始于对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和思政特点精准识别,然后精准推送思政教育素材,精准选择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最后精准评价思政教育的成果。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广泛应用,精准思政对供给内容、方式和场所等环节进行创新,将精彩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微课抖音等新媒体新技术形式来承载,精准服务于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思政理念下,课程思政老师可以利用雨课堂、企业微信等信息技术给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方式吸引学习者积极参与;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给课程思政师生提供了实时相互沟通的机会,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

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清醒看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各方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育人效果还有待提升。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不足,集中表现为专业内容和思政切入點生硬、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匹配度不高、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以及评价方式不全面等。特别是部分专业课程思政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式的课堂教学为主,难以精准区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难以保障“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因此,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具有针对性和全过程性的精准思政提供了有效地途径。

2“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路径设计

“运输管理”课程开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第三学期。根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运输管理”教学内容设计从详细的企业调研入手,通过企业调研确定该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要求。同时,结合精准思政的理念,“运输管理”的课程思政要基于教育对象00后的身心特征,通过“大象无形”的浸润式思政教育,以“运输管理”课程为本,寻求“思政”与“运输管理”的价值契合,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因此,“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应该遵循“2345”的建设思路。“2345”的“运输管理”精准思政是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延长课程教学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面联动嵌入思政元素的教学体系;“专业、行业、国家、国际、历史文化”五个维度的思政元素全覆盖。在“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2345”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精准育人,设定“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路径,如图1所示。

3“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的实施

3.1课程目标

“运输管理”课程以物流运输作为载体,系统介绍物流运输的基本原理和运作实务,包含物流运输管理概论,公路、水路、铁路和航空货物运输,集装箱货物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运输合同和保险,运输决策和绿色物流运输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先进的运输管理理念分析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和线路,科学地计算运输成本和费用,实施最优物流运输策略;为学生日后从事物流运输管理相关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根据企业调研,该课程一般对应岗位有物流企业货运主管和运输调度等岗位,结合岗位要求和课程知识图谱特点,“运输管理”课程思政采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维一体的总体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目标从专业导向向价值导向的提升,见表1。

3.2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映射融入

根据《运输管理》课程三维教学目标,按照课程自身的知识图谱和逻辑体系,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深挖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社会时事的热点问题,如表2所示。

3.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精准思政不仅是将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相融合精准推送给受教育者,还应该包括教学模式的精准。抓住00后乐于接收新鲜事物的特点,遵循大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向前后两端延伸教学链,扩展至课前、课中和课后。《运输管理》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如图2所示。

课前,教师编写好课程资源,将教学大纲、授课PPT、课程思政案例、音频和学习任务单等资源上传到学习通等线上平台并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线上平台自主预习。课中,教师针对课程的难点、重点和学生预习反馈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理论知识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传授和德育滋养。课后,利用线上平台的资料、讨论、投票和问卷调查等让学生复习巩固、自主学习和反馈,利用PDCA法继续优化课程思政改革,形成一个教学闭环链。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延长了课程教学链,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既符合知识习得规律,又可以将思政元素溶盐于汤,润物细无声,从而实现对学生价值引导和品质塑造。

3.4课程思政考核

体现全方位评价的课程考核不只是对专业水平的考核,而是尽量客观公平地、综合立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思想品德和专业水平。有别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运输管理”课程考核融入思政水平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逐步扩大过程考核比例的多元化立体考核方式[8]。在课堂考核、实践考核、作业考核以及竞赛参与考核中均加入思政考核,突出过程考核中的思政考核,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感、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运输管理”课程思政考核见表3。

3.5课程思政成效

“運输管理”课程思政结合自身课程特点,按照上述课程思政路径展开“运输管理”课程思政活动,初显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在与学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普遍反映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锻炼了专业技能,而且在课程学习中一次次感受到“我们党和国家切切实实地为人民谋幸福”,“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行业不分贵贱,各行各业组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每个人都可以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老师用自己的职业精神感染了我,以后我也要当一名好老师,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物流专业出来不只是送快递,开卡车的,运输服务也需要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担当”......一条条学生的交流反馈实力验证了“运输管理”课程思政取得的巨大成效。

为了推动“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更上一层楼,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还需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推动保障。4.1宏观层面: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水平,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库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也是高校学生的价值引导者和品质塑造者。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的培训力度,助力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层面推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良部门的融合,共同研讨,共同制定思政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思政教学方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最后,学校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库,加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的推广,从而实现两者教育的同向同行。

4.2微观层面:专业教师挖好

自己的“专业渠”,种好自己的“特色田”(1)专业教师必须牢记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使命,努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参与思政学习,拓宽自己的思政视野和创新自己的思政思维。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的政治素质、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思想影响,专业教师要为人师表,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标杆。

(2)专业教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课程知识图谱,凝练课程思政目标和课程思政切入元素,将学生关注的热点时事和历史故事等导入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覆盖专业、行业、国家、国际、历史和文化发挥等五个维度的思政元素,体现专业课育人功能。

(3)以三维一体的总体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面联动嵌入思政元素的教学体系设计,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精准思政,用工匠精神挖好自己的“专业渠”,种好自己的“特色田”。

5结语

课程思政绝不是将思政教育生搬硬套,不是让专业课变成思政课,而应该是精准思政。本文在精准思政理念下,抓住精准思政的针对性和全过程性,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和“运输管理”课程知识图谱,提出“2345”的“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方案。“运输管理”课程精准思政方案的实施,深入推动了“运输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精准思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运输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时刻关注企业行业国家乃至国际发展动态,深挖课程思政要点,更新思政元素,动态调整思政方案,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过强,信仰坚定,道德情操高尚的新时代社会化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冯玲艳.精准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20,9(10):1636-1641.

[4]袁芳.数字经济背景下精准思政的特点、动因和发展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12):102-106.

[5]吴满意,景星维.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J].学术论坛,2019(5):133-139.

[6]电子科技大学“精准思政”教学科研团队.把握时代脉搏,发思想政治教育之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11.

[7]丁艳.课程思政视角下《运输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储运,2020(12):152-153.

[8]李文慧,王旭,等.中医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的探索[J]中国储运,2020(12):150-152.

[9]杨洁颖,潘新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以运输管理课程思政为例[J]中国商论,2021(5):181-183.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 高职思政教学 内涵 策略

一、大思政教育的涵义

大思政教育是党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思路,高校应以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德、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人才强国的战略得以充分的实施,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复兴的发展目标。政策的提出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进而转化为大思政教育理论。大思政教育理论为高校思政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教学方向,注重以实践教学为主,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二、简述“大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思政教师应从教师型向导师型转变

对高职学生自身来讲,其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式是一个阶段与连续性统一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直接决定大学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要求思政教师应与时俱进的转变教学理念,以及自身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身份定位。在以往的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仅担任着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在“大思政”视阈下的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在思政课程中的身份,应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真正做到从教师型到导师型身份转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和理解思政课程理论知识,同时思政教师也应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给予及时的引导,成为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思想成长上的导师。从而切实转变以往思政课程在大学课程中被边缘化的窘境,真正发挥思政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作用。

(二)突破课堂限制,打造多维度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

“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課程教学,应不断更新教学教学及教学模式。在思政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应从以往的教师单向教学向交互式教学转变,单一的书本口头教学向案例教学转变,打造良好的思政教学情境,由静态向动态教学而转变。然而在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活跃程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要求高校思政课程也应走出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公益活动以及校企合作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拓展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并且,也可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活动,作为思政教育和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思政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从而转化成学生自身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养成和发展。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思政学习对其自身思想心智成长的重要意义。高职教育教学中社会实践、生产实训以及勤工俭学等已成为常态,思政教育也应随之跟进,对学生社会实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支持。比如,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同时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方法,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工作,切实提升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并体会到爱岗敬业、爱国精神、文明和谐以及自由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养成和发展。

(三)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作用

在突破传统思政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要求思政教学应进一步向更深层次的展开,从而切实推动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开展和渗透。例如,可充分利用校内网,指派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针对大学生当前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主流思想以及大学生思想兴奋点展开针对性的研究,从而切实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并制定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和引导策略,让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又比如,可设置心理咨询相关的思政问题探讨信箱,或者通过在线问答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动态进行实时掌控。上述种种策略能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途径和手段,让思政教育教学更具创新型和有效性,与此同时也对思政教师自身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要求教师应对马列主义有着坚定信念以及扎实的思政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对社会热点事件和新闻敏锐的捕捉、分析和理解能力;与学生良好沟通能力从而实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真正的将思政课程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以及思想成长过程当中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推动大学生身心多方面积极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大思政教育理论的指引下,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大思政教育理论灌输为思政课教学的依据,切实的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于兴艳.体验式教育视域下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 2017(9):43-45.

[2]陈金平.“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职教通讯, 2017(20):71-73.

作者简介:

钟敏华(1972.10-),女,汉族,江西省兴国县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心理学。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教师;角色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道德信念,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具备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它与其他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起,要做的是人的内心的工作,直接的对应物是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思政课教学的真正难点在于学生是不是“真懂”、“真信”,以及之后的“真做”。

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方法借鉴了管理学和法学领域里面比较成熟的方法。案例方法运用于思政课,是指有目的地通过典型事例的有效研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四门。我们在《概论》课尝试运用案例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与单纯灌输的反差比较明显,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值得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范式转换的基础

根据2014年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覆盖5亿人口,信息便利化已经普及。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存储等方面享有极端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过度供给和过度使用感到厌倦甚至烦躁,倍感“信息们”已经泛滥化、垃圾化。因此,学生陷于“信息碎片”的包围之下,高校的思政课如果再延续几十年“惯性”使用的广播式教学和单向灌输,其效益就可想而知了。与长期以来的照本宣科和灌输理论相对照,以“学”为中心――就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以及有效互动,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在新的教学理念、程序、内容等要素共同建构下,创建学习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会话、协作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以教定学” 向“以学定教”转变。

(二)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担负督导和援引的角色

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是指教学活动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方式中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觉悟、有智慧、懂教育、有高深学术造诣的“知音”;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存储“仓库”转变为主动求索、愉悦进取的参与者,学生之间是合作学习关系,也是在知识和智慧成长之路上的小伙伴。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比如将“中国梦”融入《概论》课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深入分析新一代领导人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讲清楚中国梦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中国梦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确立了宏大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提供了憧憬、共识和凝聚力量;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勇气。之后,对于中国梦实现的道路、方向、制度保障,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任务和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就中国梦的几个具体方面,做成案例研究,由学生自主结合产生的学习小组,以讨论的方式,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全方位多视角解读,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既统领了课堂教学的政治基调和基本知识框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的课堂。

二、教师的自我塑造是把握案例教学精髓的需要

案例教学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密切相关。案例教学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二,课前撰写案例分析与课上讨论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案例教学中,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案例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的使用中,所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够充分,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主动优化,比如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网络的新颖服务方式,教师都应该及时了解和使用。在自身的道德水平方面,主动以高尚和先进的榜样激励自己,把思想和行动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一致起来,成为学生的示范,得到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尊崇。在教学的业务水平方面,要自我激励,不断进取,日日提高,在琐碎的日常教学中,保持干事业的热情,增长干好事业的本领。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案例选择环节;第二,小组讨论环节;第三,课堂讨论环节;第四,案例点评和总结环节。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担负督导和援引的重要角色。以案例选择环节来说,选择的范围是在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之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在小组讨论环节和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随时掌握进度,在课堂的现场调整情境、衔接和整合各个细分的小话题。在点评环节要具备“点睛”的能力和水平,最终使案例教学从对事情的就事论事,升华为具备理性光彩的思想结论或者引发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概论》课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这个内容,教师可以不拘泥于章节目,而是按照专题进行讲授,配合专题插入教学案例,讲出教材的精髓。这样,既简化内容,又重点突出。进行案例教学,要随时补充新的案例,并逐步建立教学案例库。例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所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有必要补充最新案例,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三)提高教师选择案例的功夫

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有很多,我们进行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寻找隐含矛盾冲突点、具备反复研读的耐读性、篇幅适度的案例。例如在讲解《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时,引入“系列世界经济论坛活动在中国召开”案例,联系到历届论坛都会重点论述中国议题,我们借此讲述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再如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结合“2014北京apec会议”这个案例,先由教师讲述要点――apec是我国在亚太平衡和再平衡的政治经济关系的重大事件,历届这个组织的活动中,中国发挥的巨大平衡作用,之后,由学生小组来为同学们进一步阐述2014年北京apec的特色活动及其意义,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案例的第二点,要选择那些内涵丰富、在逻辑推理方面需要对以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胜任的案例。这样,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这样的案例特别适合小组讨论。由于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教学互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案例分析一目了然式的“明确化”和“结论唯一化”。比如,在《概论》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材的逻辑结构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那么,配合价值观教学的案例应该不只一个,不能简单化和脸谱化。案例可以从cctv《感动中国》节目中寻找,也可以从全国道德模范获奖者中寻找。这些先进人物,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了解这些先进典型,学生在准备材料对他们进行“围观”的时候,都会受到感染、激励、启迪和警醒等教育,“见贤思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内心深处沉淀的“不贤”相对照,从而达到“自省”。在准备讨论和讨论进行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故事,理解先进人物的价值观,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在案例讨论中得到感染、熏陶,获得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指南。

三、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案例进行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非正式的、隐含的、没有相互说明的期望和理解。这是互动的隐含前提,它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教学将被迫搁浅,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调动学生的积极配合方面,教师应该担任导演和陪练的角色,把学习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对于来自教师鼓励、期许的积极回应,热情洋溢地投入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

(二)组织小组学习的场域使生生互动

在案例教学的课前阶段,互动主要发生在小组内部的学生之间。在我们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组织学生进行自愿结组,在教师提供的大纲的范围里面自主选题,自行选举组长,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做好“前奏曲”。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政治课主要解决“是什么”,教学目标是知晓一般准则;而在大学阶段,思政课应该解决“为什么” “如何什么”,是在解决问题的逻辑下,使学生“学而知之” “知行合一”。我们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单纯从书本到黑板的照本宣科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选取贴近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和引人关注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研究和讨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采取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的方法,在教师给定的比较大的选题范围里面,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小一些的题目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在教师的相关专题教学的阶段,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的讨论情况。这个案例讨论方法,经过几年的实验,学生反映良好。以小组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他们通过合作完成学习的过程,分享学习的进步成果。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个人的兴趣、思维方式、基础、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互相砥砺、切磋,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多元的,并且经常是充满乐趣的,在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案例教学还使学生产生学习导致的成就感,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成长。

(三)建设充满趣味的课堂增加教学艺术性

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需要许多方式方法,增加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是一个着力点。因为政治理论的严肃性、抽象性和体系性,容易使学生感到吃力、畏难,那么,应该努力开发出新颖丰富的带有明显艺术特征的多媒体课件。要营造出适宜的情境和审美氛围,使学生在审美的状态下,感官活动与思想活动并举,在理论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状态下,牢牢记住一些情景,深刻领会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哲理和理性的层面使情感得到升华,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辨别体系。

参考文献

[1] 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

[2] 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

[3] 王天恩.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1(7).

[4] 郭文臣.即时性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5] 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教师科研项目“我国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与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x2014f052)。

上一篇:说课设计下一篇:财务管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