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20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要将自身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保证思政教育活动的高效落实,将思政教育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在此情形下,辅导员不只是要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也要明确思政教育的实际内容。凭借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之间的良好融合,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理水平与交际能力,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针对辅导员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日常管理进行研究,期望以此为将来有关研究的顺利展开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

引言:和任课教师进行比较分析,辅导员在平时工作过程中,要保证多样化工作的顺利展开,让大学生投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凭借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对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让大学生对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处理。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的时候,要将思政教育渗透其中,保证实际工作的质量与效果,让辅导员独具引导作用,将优势与职能全面展现出来,为提升授课活动效率与成效起着重要影响,对他们的全面发现起着影响作用,也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要实现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良好融合,明确实际教育工作的思路。

一、辅导员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要保证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将思政教育融入进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因此,提升大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非常关键,要将思政课程优势价值展现出来,保证日常管理质量,大学生养成良好素质与修养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和意识十分重要。在此情形下,培养大学生整体技能与素质很关键。辅导员在实际展开思政工作的时候,要指引大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意义和必要性,大学生在学习时,要掌握更多知识技巧技能,并且把其落实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应保证实际工作的落实到位,让大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出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热情和兴趣,让他们对思政知识技能进行了解,将思政教育内涵展现出来,让大学生参与到具体学习中,了解与感知思政课程的魅力与价值。

此外,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时候,要实现和思政教育的良好结合,指引大学生树立准确的精神理念,让他们意识到精神与物质等追求的实际内涵,在实际生活当中独具必要性。对于辅导员而言,要意识到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效果的不断强化。凭借思政教育活动,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想法与观点,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带动出来,提升他们的实际学习热情。

二、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的关联分析

(一)思政教育为日常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在高校教育中,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之间紧密联系。通过思政教育的落实,可以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奠定良好基础,让日常管理得以高效展开,将其独有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凭借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日常管理手段与模式进行转变,实现日常管理观念的全面优化,让辅导员保证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展开,与时俱进,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进而依照大学生的实际特征,保证针对性日常管理对策的充分落实,让大学生更加配合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在此过程中,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约束,树立准确合理的三观,这对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保证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质量与高效性。

(二)思政教育以日常管理为载体

在思政授课活动中,辅导员要严格遵守以生为本的原则,让大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学习中,保证日常管理活动高效展开,将其当做是重要的载体,保证思政教育活动的高效性,把思政教育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并且将这样的知识内容直接展现给大学生。凭借大学生的良好配合,保证日常管理工作的展开。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由课堂教学、文化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出发,将思政教育独有的优势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凭借此过程,重视对大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他们的认同感,逐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让大学生变成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高素养优秀人才。

三、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现状

(一)思政教育内容有待丰富

长时间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保证思政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设置,期望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和积极的指引。但是目前的思政课程内容较为单一,辅导员在实际教育教学的时候,主要是向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在思政课程活动实际展开时,忽视了校园环境与专业特征等,没有对大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引,导致思政教育内容过于滞后以及乏味,很难带动出大学生实际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很难让辅导员凭借思政课堂活动,对大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很难帮助大学生处理具体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的网络大环境下,思政教育难以对具体信息进行传递,也会对思政效果不利。

(二)思政教育效果有待加强

辅导员在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思政课程至关重要,应保证实际活动的落实。不仅仅让大学生形成准确观念,也要促进他们的发展。但是目前在高校教育過程中,辅导员忽视了思政教育,也没有将自身独有的优势价值展现出来。通常,在辅导员实际教学时,应重视课程活动的展开,将思政教育充分落实到位,忽视了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也没有针对大学生展开针对性与可靠性的引导,非常容易造成辅导员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不足与问题。比如,辅导员没有针对大学生的逃课与学习自主性等情况进行指引,所以难以在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指引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观念,掌握更多学习技巧,将学习技巧与方法落实到位,提升日常管理效果与效率,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

(三)思政教育方式有待增加

目前,辅导员在实际教育教学的时候,已经认识到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意义和必要性,也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进日常管理中。但是在目前大学生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将思政教育渗透其中,主要使用较为单一的方式方法。也就是,凭借理论讲解的方式,或者是批评形式,保证思政教育活动的展开。辅导员在展开思政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时候,导致其过于形式化,导致管理制度与对策较为匮乏,很难将辅导员的实际职能和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造成辅导员在平时工作的时候,单一的凭借行为规范保证日常管理工作的展开。没有与思政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会对大学生管理质量与效果起到不良影响。

四、辅导员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日常管理的措施

(一)制定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融合的制度

在辅导员对大学生展开思政教育的时候,要重视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实现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之间的良好结合,制定完善合理的制度,将该制度当做是指导以及实际依据,这对保证辅导员的实际教育工作质量与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凭借提高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水平和效果,保证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高效展开,让双方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协调以及促进。因此,辅导员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应在日常管理中渗透思政教育,将思政元素与内容融入其中。让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展开良好沟通互动,依照大学生的差异化特征,对他们展开针对性与高效性的指导,将辅导员的指导者角色落实到位,将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证日常管理工作质量与实际成效。辅导员应落实思政教育,保证此课堂活动的实施到位,结合大学生学习情况,依照他们的日常生活,保证思政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高,让大学生在长期学习活动当中形成准确科学的三观。比如,辅导员在管理大学生时,可以在社团中展开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志愿队形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组织,要向大学生广泛普及知识,让大学生凭借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拥有新型认知。

(二)明确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融合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一方面对辅导员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形成了深入的认知和意识,也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落实到位,保证辅导员实际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当中的渗透,在本质上保证大学生实际管理的质量,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充分落实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过程当中,辅导员应该保证教育工作课程化方案的落实,实现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充分结合。

辅导员在实际展开教育工作的时候,不只是可以在教室中展开,也要深入到大学生内部,重视生生、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互动。此时辅导员要对大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了解。在该前提下,依照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日常生活情况,发现他们碰到的困难,依照思政教育情况,结合具体的内容。辅导员在授课时,应强调大学生目的性、针对性引导。在此活动当中,师生的和谐平等关系至关重要,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大学生情况,明确大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实际想法与观点,由整体方面,实现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良好结合,让双方的实际联系更加紧密,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管理质量与效果,为思政教育质量与效果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比如,在新生入校的军训与迎新会活动中,依照实际时间和内容等,实现因时而进,重视对大学生的指导,将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有效整合起来,并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中,保证实际操作的规范程度。

(三)尊重大学生差异化实施精细化日常管理

在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辅导员应保证课堂内容与日常管理的充分整合,尊重大学生的差异化特征,保证精细化日常管理方法的充分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在思政教育的时候,应保证其和日常管理之间的良好融合。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辅导员应将以生为本的原则落实到位,对大学生的差异化特征进行尊重。所有大学生都属于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辅导员在思政教育时,要由细节方面出发,逐步提高思政教育力度和日常管理水平。辅导员要广泛收集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比如,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等。在该前提下,实现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之间的良好整合,明确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方式。凭借实际活动,让师生良好交流,重视管理交流,保证大学生的约束。辅导员在明确思政教育实际目标以后,能够为之后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辅导员在加强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时候,应针对其意义和重要性进行推广宣传,凭借多样性的渠道,实现两者的良好结合。辅导员也能够凭借课堂活动、班会或者是自媒体等渠道,让大学生投入到思政知识点学习中,对思政教育、日常管理拥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保证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之间的良好融合。比如,宿舍是大学生实际生活的重要空间,会在宿舍中停留比较长的时间。由于生活细节,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对他们的心理与思维方式产生影响。所以在宿舍管理时,辅导员应把其融入进日常管理工作中,明确思政目标,确定宿舍管理实际规范。

(四)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辅导员在实际展开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提高自身的思政认知和意识,保证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实现思政教育和大学生日常管理之间的良好整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强调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技能水平。因此,辅导员在具体授课时,应重视对自身技能素质的提升。投入到思政知识技能学习活动中,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够引导大学生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保证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高效展开,重视对大学生的合理指引,为思政教育质量和实际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辅导员之间也应加强良好交流互动,通过对其他辅导员的优秀经验进行借鉴,在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时候,保证思政教育职能优势的展现,强调大学生日常管理,保证具体管理成效。在此情形下,辅导员在实际教育的时候,应树立准确和新型的理念,实现教学模式的革新,在平时管理大学生的时候,应保证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将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他们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提高大学生的高度认同感,将辅导员的指引者职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是我国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实际发展的时候,不只是要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的讲解,逐步提升大学生多个方面的水平与技能。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应革新教育手段,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让他们质疑,提出疑问。在这样的活动中,辅导员要实现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的良好结合,将其意义和必要性呈现出来。在实际教育的时候,辅导员要对思政教育知识内容进行挖掘,明确思政教育的实际价值和优势,实现目前教育方式的革新。辅导员在实际管理大学生中,应充分融入思政知识内容,让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的充分整合,让师生之间形成良好关系,逐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修养,保证大学生平时管理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菲菲.论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J].山西青年,2020(14):255-256.

[2]徐爽,張彩鹏.论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J].山西青年,2020(14):270-271.

[3]秦琴.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究[J].山西青年,2020(12):209.

[4]赛福丁·阿里木.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日常管理[J].教育现代化,2020,7(02):77-78.

[5]石磊.分析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J].智库时代,2019(50):58-59.

[6]石雷.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日常管理[J].教育现代化,2019,6(89):100-101.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师资建设强化“思政”,锻造思政课程建设“主力军”

职业学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80%左右的学生认为影响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一位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尤其是身兼专业任课老师的班主任。因此学校充分认识到,要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关键,他们开展思政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思政课程建设能否取得实效。为了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思政课程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学校采取构建“三级”联动机制、实现班主任“三力”培养、对教师进行“三全”质量考核的“三三”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三级”联动机制。学校在“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师品德素养提升相对应的建设小组,具体负责教师品德素养提升的方案制定和任务落实,形成了“校级—系部级—小组级”的三级联动建设机制。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机构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通用技术中心、心理健康中心、规范化管理中心、德育发展中心、广电运行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五中心”,最终构筑起了书记总负责、党政联动、五个中心协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四梁八柱。

实现班主任“三力”培养。班主任是学校思政课程管理的“执行者”和班级思政课程建设的“掌舵者”。为此,学校聚焦班主任“专业力、创新力、幸福力”的打造,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管理需求的班主任三级三段培养体系。“专业力”培养,即将班主任根据“经验值”进行分层分类培养,一级为见习班主任,二级为具有1届3年工作经验的班主任,三级为具有2届6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班主任。三段即任何一级的班主任在每个学期都要参加三个阶段的校本化培训。“创新力”培养,即打造班主任工作室平台,由1名“大咖”级班主任担任导师,带领2名具有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三级班主任和3名刚刚担任班主任的一级见习班主任,开展思政课程活动设计、思政课程开发、思政课程课题研修等活动。“幸福力”培养,将班主任分成导师、专家、高级、中级、初级和见习6个等级,规定各职级的不同待遇、责任和晋级条件等。创立优化班主任评优机制,立足班主任日常工作和综合表现,全面考察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并每月进行评比。构建双师联动考核机制,将班主任工作与该班专业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绑定”。

对教师进行“三全”质量考核。学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了内容全方位、时间全过程、主体全员参与的“三全”评价体系。首先,将教师参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评价、跟踪、反馈,将评价结果与教师德育操行评定挂钩,作为教师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其次,对教师在校内的品德素养成长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其三,为教师达到各项品德素养建立科学的参考坐标系。评价由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做到评价主体的全员参与和多元化,让评价结果更客观,从而对教师的各种品德素养均衡发展起到纠偏和督促作用。

专业课程渗透“思政”,坚守思政课程建设“主战场”

专业课程是思政课程建设的“主战场”。如何将思政课程渗透进专业课程之中,实践中学校在严格按照《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接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地气”,通过“学习课程标准——拟定研讨方向——学生、家长调查——集体备课——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思政课改流程,对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采用模块化和专题型的方式重构课程体系,构建起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的“三模块”思政课程体系。

“基础性课程”采用国家标准课程,包含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与政治常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教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灵乐园六大模块;“拓展性课程”包含以时事热点、实践活动、学校活动为载体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民族教育、社会教育、感恩教育等;“实践性课程”包含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增强思政课程的时效性、针对性及有效性。全校思政课严格按照规定学时组织教学。

在保证必修课正常开设的同时,学校加强学情研究,开设专题型公共选修课程。如利用拓展资源关注热点焦点,开设了《大国工匠》《中职生职场社交礼仪》《中职生安全教育》《演讲与口才》《大国重器》等一系列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思政类公共选修课,增强了思政课程的亲和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书本理论中“走出来”。通过系列课程整合校内外专家专业资源,每月组织一次“大国工匠”主题讲座,由各系主任或校外专家主讲,让工匠精神活起来,让身边典型人物活起来,促进“工匠精神”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融“匠心”于我心。引导学生树立起“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助推中国制造强国之梦。

在教材使用上,学校严格按照《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要求,必修课程采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与政治常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创业教育教程》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灵乐园》。选修课程教材选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工匠精神读本》等。精心选用必修、选修课程教材,丰富了思政课程建设内涵,实现了思政教育载之有体、教之有物。

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打通思政课程建设“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思政课程建设的“主渠道”。思政课程建设要在课堂教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落地落实,将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教育元素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的融会贯通呢?实践中学校找到了打通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壁垒”的好办法,那就是实现专业与专业、课程与课程间的“跨界融合”。

为了实现“跨界融合”,鼓励广大教师自觉深化对专业、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适应新时代要求,学校阶段施策、循序渐进,先后召开学校党建工作会、“思政课程”推进会等一系列研讨会,建章立制,形成“校院整体推进、系(部)主导、教师主体”的工作思路,并统筹线上线下各方面资源,推动形成“学校有氛围、学院有特点、专业有特色、课程有品牌、讲授有风格、成果有固化、教师有榜样”的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学校实施各专业、课程负责人讲授本门课程第一课制度;开展思政课程集体备课活动,切实保障思政课程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得益于此,学校专业课教师逐步摆脱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扩展了工作思路和教育视野,让教学课堂“活起来”“连起来”。例如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将课程与商业案例、时事政治结合起来,推行探究式案例教学,以工作情景或者問题为导向,将国家经济动态、经济政策以及优秀企业发展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中,增强教学情景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提升对社会发展的见解和认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

再如电工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穿插讲解和观看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成果的同时能认识到科学家成功的原因:敢于探索的勇气、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爱国的情怀。以“电流”类比“水流”便于理解电流的方向问题及形成条件,水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电流由高电位流向低电位,引入“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句励志之言,鼓励学生向上攀登,努力奋斗,追求更高的目标,否则最后只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和显性教育,与思政课程的价值塑造和隐性教育,有如菜与盐的关系。菜视之有形,盐食之有味。思政课程追求的境界是“吃盐不见盐”。专业课教师如同“大厨”,要拿捏好“火候”和“口味”,才能烹制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餐”。学校对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大胆尝试,既改变了传统思政课教学形式,让思政课堂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得思政课教学更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又着力打造了一个良性共生共振的思政教育共同体,让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实现了同向同行,形成了立德树人、培根育魂的协同效应。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日益多元的文化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巨大冲击,高校正在努力寻找思政教育的新途径。红色文学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进行创新改造用于高校思政教育。本文通过分析红色文学的内涵和功能,梳理红色文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提出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学;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快速传播和信息量空前浩繁的时代洪流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红色文学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有着牢固的群众基础,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优质资源。如何超越时空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下将红色文学与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将红色文学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1]

一、红色文学的概念界定

红色文学的概念如何界定,直接影响对红色文学的理解、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学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类型,它所蕴含的政治色彩往往比较浓厚,是对我国特定时期相关历史事件的反映。

近年来,学术界就红色文学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归纳起来,目前认为红色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学是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文学作品;狭义的红色文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文学作品。

综合以上定义,本文将红色文学界定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它包括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建国到1976年间的反映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文学以及新时期高扬理想主义旗帜歌颂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文学。

红色文学对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本质化的叙述,以及对新生活的赞颂和认同,使红色文学在思想内容的取材上大致相同,但在艺术形式上却产生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史诗化”的追求;一种是“传奇性”的表达。在“史诗化”的叙事中,革命历史以“拟真”的方式在重构中得以再现。在“传奇性”的风格中,又建构了民族化的现代叙事形式。[2]

二、红色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1、红色文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红色文学是优质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联系密切。一方面,二者在深层的理论上具有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不管是红色文学还是思政教育,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生存的重要基础,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点。

另一方面,二者在内容上相互贯通。红色文学为思政教育提供载体,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学继承了“五四文学”的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虽然它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文化价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所折射出的理想主义以及拼搏进取精神,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对红色文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可以彰显其当代价值。

此外,红色文学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红色文学一般通俗易懂,通过大众化的语言描述了中国革命历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有着牢固的群众基础,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上作用突出。红色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优秀的红色文学可以深刻感染学生,帮助大学生超越时空感悟那段红色历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提升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2、红色文学的思政教育功能红色文学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通过学习红色文学,大学生能够对当下政治发展状况的理解更为深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将红色文学渗入其中,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红色文学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红色文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提升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红色文学本身就是一部国家与民族的奋斗史,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深入挖掘红色文学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可以激发出大学生不怕困难、开拓创新的精神,敢于在成长中不断探索与发现人生价值,激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掌握真本领报效祖国。

此外,红色文学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开展思政教育,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道德教育做得好,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红色文学往往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故事,表现出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3]

三、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学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路径

既然红色文学与思政教育联系密切,并且有重要的思政教育功能,那么,红色文学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并发挥作用呢?

1、把红色文学融入高校课程建设。红色文学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要发挥其思政教育功能,必须与高校课程建设相结合,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首先,红色文学作品可以直接作为大学语文、大学思政课程等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内容。其次,高校可开设红色文学通识通修课程,供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接受红色教育。这两种形式,旨在让大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红色文学,对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进行分析,最终达到有效发挥红色文学思政教育功能的目的。此外,高校团委可联合学院进行红色文学第二课堂建设,通过开展文艺活动、文学讲座等形式,发挥红色文学的思政教育功能。

2、改编红色文学,凸显精神引领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發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传统的“发号施令”式的显性教育效果越来越差,学生认可度较低,高校正可采取“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通过改编红色文学将它搬上舞台,顺利地将红色文学的内涵不知不觉地传输给大学生。这种改编形式,使红色文学教育生活化,是教育的较高层次。不过,在改编转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尊重原著精神内涵,把握好改编尺度,始终把红色文学的教育价值的实现放在首要位置;二是改编要接地气,要注意大学生的需求、满足大学生的口味,使大学生产生心灵的触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推动红色文学网络化,注入时代精神。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网络文学已经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参差不齐的网络文化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很容易受低俗、反动的文化和思想蛊惑。为此,推动红色文学网络化,借助经典红色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高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以及各学院,可以通过网络、手机新媒体开设红色文学专栏,让红色文学深入博客、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增加红色文学在网络平台上的“出镜率”,消除大学生对红色文学的陌生感,同时提升红色文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为红色文学注入时代精神。根据新媒体用户的点赞和评论情况,高校思政工作者还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对红色文学的需求情况,及时更新相关内容,让红色文学紧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4、加强专业平台建设,为红色文学提供阵地支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红色文学教育专业化和大众化创造了条件。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高校可以开展红色文学阵地建设,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建设自己的教育平台,探索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形式、新途径,构建全面、丰富、及时的网络宣传阵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平台百花齐放,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红色小站”辅导员工作室,就是在学校学工部支持下建立的红色文学专业化教育平台,它力图建设红色文学的“网络语言”,少用深奥的宣传式话语体系,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经过历史大潮的冲刷、选择后的红色文学,是最有典型性和权威性的作品,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感染力。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路径,运用红色文学进行思政教育,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繁华.民族心史:中国当代文学60年[J].文艺争鸣,2009(8):6-35.

[2] 王轲玮.浅析红色文学网络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利影响[J].读书文摘,2015(16).

[3] 白彩虹红色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感染力[J].语言建设,2016(8).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作为社会的重点保护群体,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高职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现阶段我国高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为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提出有效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学生更方面素质的提升。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给予有效措施,为高职学生学习政治思想提供更好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大思政背景;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当代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结合教学的深入让学生更加懂得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学生从小也在学习思修课程,但是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加强思想方面的发展还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其在专业性学习的道路上更好的前行,结合自身的专业进行相应的发展。随着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提出,要求思政教学要不断地深入,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相应的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创新,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学面料的困境

通过观察各个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的教學现状和学生的成绩等系列的数据,可以发现高职学生的整体水平都比较高,但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没有很大的积极性,所以导致其成绩不高,较其他课程有所差距。当代学生的需求逐步多样化,各方面的需求和兴趣不一样,因此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逐步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深入学习。尤其当前各种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多元化,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种信息未经把关就发出来了,不利于学生及时地把握学习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是教师所要面临的挑战,需要培养学生能独自辨别政治观念的正确与否,然后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所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的职业院校要不断地迎难而上,更好的建设思想政治教学体系。从而促进我国青少年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思政教学的开展,促使其他各个学科可以共同发展。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策略分析

2.1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各种新型的理念层出不穷,其中“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被学校逐步的重视。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尤其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不利于使其形成自我的道德观念。教师和学生应该加强沟通和互动交流,保障能够及时地沟通课堂上的问题,及时的改正保障一定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上,“以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也十分重要,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十分需要的,通过道德观念的建设引领,从而更加的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思想政治课堂的开展,保障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时,也能更加的加强学生内心的道德观念建设,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使得思政教育得到重视,结合各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去开展,使得教学更加的科学。

2.2创新教学模式,扩充学习的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相关理论政策的实施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仅仅限于个人,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生活习惯“有色”的去看待相应的社会事件,存在有一定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思政教育的开展应和社会热点更好的结合,让学生可以从实践的学习中发掘出相应的观念,从而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在立足于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会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开展一定的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增加体验感,从而更好地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3.3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创新教学的内容

相关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推进有很大的同质性,不具备自身高校的特色和吸引点。所以一定要多方面地创新教学的内容,不断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可以更多的加入课堂讨论的开展,通过一定的话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其次,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建设,明确教学的目标,促使学生共同的来完成。最后,教学的内容可以与当前的时政热点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现实的事件加深对理论政策的理解。同时,任何理论的学习都离不开一定的实践锻炼,可以组织相关的校外参观活动,让学生增强课外实践的经验,让学习不止停留在书本上。

3.4提升思政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科体系建设

学科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学科的核心,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可以保障教学工作的稳步实施和落实,并且通过一定的监督机制的设立,从而更好地保障思政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更加符合国家整体建设的标准。通过国家规定的整体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学习,加深对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同时,可以建设一定的师生动态化评价体系,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能促使学科体系的自我革新和完善,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新时代政治观念端正的全能型人才。

总结:

通过上述各方面内容的深入分析,对我国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和一定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从而更加深入的明了今后思政教育改革的背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所面临新时代背景。这样的背景有利于教育体系更好的革新,有利于从学生的角度深入研究,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完成的,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和不断地实践,所以这意味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接续的奋斗。结合“大思政”的教育背景,去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文雁,.\"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20).

[2] 王志强.关于\"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2019,(19).

[3] 管斌.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科技资讯.2019,(21).

作者简介:刘晓梅,学校唐山职业技术学院,邮编063000,出生年月1962年10月11日,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副教授,籍贯河北唐山,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思政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宿舍管理作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充分结合,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进而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和作用。主要针对高校宿舍管理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高校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高校;宿舍管理;思政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当前,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倡导下,思政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渗透和融合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式。宿舍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除了餐厅、图书馆和教室之外,学生活动时间最长、最活跃、最频繁以及最密集的场所,因此,为了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需要将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充分融合,不断扩展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将宿舍作为素质培育和素质发展的新领域。

一、大学生宿舍的特点

(一)渗透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创造人。宿舍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大学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宿舍中渗透和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在校园中创设文明、高雅以及优质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和教育。

(二)日常性

大学生学业较为繁重,但是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学生更多的是在图书馆和宿舍中完成自主学习,宿舍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的关键场所。在宿舍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使思政教育更加富有意义。

(三)广泛性

餐厅、图书馆、教室和宿舍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校园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宿舍占据了学生日常交际、生活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聚集的主要场所,将思政教育渗透和融入其中,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规律,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针对性。

二、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的关系

(一)宿舍管理是落实思政教育的基本陣地

宿舍作为当代大学生平时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阵地,是学生出现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的集中地,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度过,其日常行为、情操修养和思想品德在宿舍中具有最直接最全面的体现,在宿舍中学生间的讨论、沟通和交流对其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将宿舍管理作为落实思政教育的基本阵地可以对学生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营造良好而和谐的宿舍氛围,对学生思维观念和行为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

(二)思政教育是规范宿舍管理的重要措施

宿舍管理作为高校日常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以及核心内容,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规范宿舍管理工作。首先,宿舍管理是保证大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集体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所有学生都需要遵循高校的规章制度,包括奖罚、网管、访客、安全、熄灯、卫生以及住宿等制度,通过思政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制度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对宿舍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且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养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其次,宿舍管理不仅涵盖床铺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卫生管理等内容,同时还包含学生管理,但是当前大学生群体思维更加活跃,加之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很多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渗透和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对学生思维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宿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三、实现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有效融合的相关途径分析

(一)创新宿舍管理理念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倡导下,高校在开展宿舍管理中需要秉承“服务至上、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融合和渗透思政教育,发挥宿舍管理的育人价值,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越而和谐的宿舍环境。首先,高校需要提升宿舍管理的预见性和服务性,结合学生的要事、急事和实事做好服务工作,具备超前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其次,高校要转变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将以往的强制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促使宿舍管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最后,深入学生群体中,倾听其对宿舍管理的需求,并且集中整理学生的反馈,对宿舍管理进行优化和改进,进而为思政教育和宿舍管理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重视宿管队伍建设

宿舍管理主要由高校后勤部门负责,管理人员基本是从社会中招聘的,其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难以满足管理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宿管队伍建设。首先,宿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责任感与爱心,认真对待宿舍管理工作,结合学生需求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其次,做好反馈、汇总以及登记等工作,并且可以配合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最后,高校要尽量从社会中吸纳具有一定学历背景的宿管人员,将其作为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队伍。

(三)制定宿舍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保证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有效融合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迫切需求,科学制定宿舍管理制度,以制度为标准,落实和渗透思政教育。首先,高校需要给予宿舍管理以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且将其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制度意识;其次,将学生宿舍表现作为入党、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激发学生对宿舍建设的高度重视,发挥其育人价值和功能;最后,高校要制定宿舍检查制度,将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充分结合,推行考勤突击和宿舍安全等检查制度,如果发现学生无故旷课或者违章用电等行为,要给予严肃处理,通过宿舍文化教育和引导学生。

(四)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大学生作为高校育人主体,将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充分融合,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发展的空间与途径,给予学生更为丰富、更为自主、更为宽广的表演舞台,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宿舍管理中,进而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培养。首先,高校要积极构建学生宿舍管理平台,结合宿舍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建立朋辈管理、公寓委员会等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积极参与到各项管理工作中;其次,高校要以党团组织为管理载体,将党团工作融入宿舍管理中,将宿舍管理与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挂钩,搭建学生公寓党支部,将宿舍工作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指标,提升宿舍管理的时效性和功能性;最后,建立舍长负责制度,负责处理宿舍突发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如在放假和开学阶段提醒学生预防传销诈骗和网络诈骗,监督学生夜不归宿、违章用电等行为,并做好宿舍监督工作和思政宣传工作。

(五)创新宿舍文化活动

宿舍文化活动是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渠道,高校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宿舍文化活动,将其作为落实和贯彻思政教育的关键载体。首先,高校要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宿舍文化活动,满足和释放当代大学生的爱好与个性,并且将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文化活动中,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诚信友善、修身自律;其次,要高度认同和鼓励“科研宿舍”“学霸宿舍”,诠释和重视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在校园中扩大宿舍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调动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宿舍文化的持久性和渗透性;最后,辅导员要定期组织班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开展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进而促使思政教育在宿舍落地生根。

(六)加强思政宿舍辅导

高校要充分发挥宿舍的育人作用,加强思政宿舍辅导,首先,要针对思政教育和宿舍管理融合的薄弱环节开展队伍建设,配置相关辅导教师,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动态,促使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待网络中、生活中存在的問题,全方位、多角度落实思政教育;其次,宿舍管理人员需要积极与思政教师进行密切配合,摆脱以往单一而枯燥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定期组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安全教育讲座以及生活常识活动等,突出思政教育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最后,将宿舍作为落实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教师定期深入宿舍开展课程辅导,在宿舍中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自主构建思政学习小组,切实发挥宿舍的育人功能。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功能性日益凸显,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高校需要将思政教育与宿舍管理有效融合,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相互辅助以及相互促进,通过思政教育促使宿舍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科学化,通过宿舍管理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通过二者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为学生未来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春宏.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5):7-8.

[2]孔飞,李萍,刘东.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与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9(2):87-89.

[3]柯鸿芳.浅议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作用的发挥[J].新西部,2018(30):124,119.

[4]刘强.宿舍管理和感恩教育双重视阈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65-66.

[5]潘金秋,冯振敏.试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日常管理[J].教育现代化,2017,4(38):253-254.

[6]陈晓红.新形势下大学生生活社区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以福建江夏学院实行“五进一联一中心”为例[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7,7(2):104-110.

[7]李文剑.信息化模式下高校公寓管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7(1):64-67.

[8]归李千慧.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思政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1):151-153.

[9]柳丰林,刘玉玮,陈吴晓,等.基于兼职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宿舍思政教育功能构建[J].高教学刊,2015(20):241-242.

[10]程静,吴科,王艳,等.以学生宿舍文化为载体的新型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6):288.

上一篇:配送管理论文下一篇:课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