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范文

2023-09-07

体育教育范文第1篇

1 问题的提出

1.1 体育教育改革的内涵

所谓体育改革并不是对传统进行颠覆, 搞的“面目全非”, 而是对“传统”进行理性的分解、重构, 对“现代”体育教育元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吸纳、融入。我认为体育教育改革是一个将传统教学内容解构;将教育观念更新;将现有教育资源重组、将现代元素融入的一个综合的扩展过程。

1.2 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

目标决定行动导向。简单说, 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应该沿着首先明确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其次确定体育教学目标;最后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先后顺序进行。体育教育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是不同的三个概念。体育教育目标包含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又决定了体育课程设置、模式、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以及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方法。体育教学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改革的结果一定要符合现代学校教育教学规律, 体育教育目标决定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法, 反过来体育教学服务于体育教育目标, 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1.3 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高中阶段体育教育目标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 该阶段所学习的多数内容在初中阶段已基本完成, 因此这个阶段的体育课堂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有教师指导的活动身体的空间, 在体育课上更多的是实践以前掌握的技能, 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为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可以定义为: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身体锻炼方法,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客观的说, 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符合时代和中学生自身要求的, 是符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 问题是目前的体育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评价方法与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脱离学校体育教育总体目标的体育教学改革, 是盲目和片面的, 最终的结果是理论和实践两层皮。

2 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体育教师大多为本科毕业, 实践技能水平较高, 理论研究水平有限;具备较高理论素质和学科研究能力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较短缺;同时体育教师进修深造和交流的机会少, 客观上造成体育教师学科最新信息接受少, 缺乏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性。观念陈旧, 对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接受慢。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2.2 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概念模糊

不少教师对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概念认识模糊。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广义的, 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目标包含于学校整体体育教育目标中, 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整体目标的途径之一。体育教学目标又是通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的。可见, 课堂体育教学任务对于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整体目标的意义非常大。

2.3 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单一, 忽略了不同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体育教育目标是一个动态和变化的过程,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随着不同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变化。不同时期教育目标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例如小学、中学、高中、大学4个不同阶段, 简单得以“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学生体质”而一语概之。显然是错误的。

2.4 考核评价与体育教学目标和宗旨相背离

现代学校体育教学宗旨是通过体育课堂教学, 指导学生通过体育项目的练习 (学习) 来提高身体素质, 掌握练习方法, 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从教育目标看,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更注重学生参与过程的表现和对运动练习方法掌握程度的评价, 而我们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评价, 一直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中心, 以技评、达标为目的, 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 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 解决办法

通过以上我们对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分析, 我们看到了目前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根结, 找到了问题原因, 自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1 更新教学理念, 统一思想, 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路

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思路:首先明确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意义和体育教学对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性。这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跟上学科发展的脚步, 掌握最新的学科信息。教师要明确“为什么”教?和“怎么”教?然后进行与“目标”相适应的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 围绕时代的要求, 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体育课程设置。

3.2 进行体育考核评价改革

从根本上打破技能考核的权威性, 构建科学公正, 有力于激励学生锻炼积极性和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教学评价模式。

这个评价模式, 将学生自我评价列入体育成绩;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身体机能发展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 传统学校体育教育理念,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评价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以及高中学生不断提高的自身要求, 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制约改革的因素有多种, 体育教学理念的陈旧是制约体育教学改革的瓶颈。观念转变了, 体育的教育目标, 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才能改变, 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4.2 建议

固有模式陈旧是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理念转变的最大障碍, 因此在主观上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 丰富知识结构。教学上大胆创新。客观上希望所在学校给与体育教师更多的进修深造和外出交流就会, 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更好的为教学改革服务。

摘要: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育目标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改变。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的变化和深化。本文通过分析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对体育教学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以及当前体育教学和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体育目标、教学、考核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 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体育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和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进行教学,是中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体育学科的教学不只是动作及技巧的教学,它包含了极丰富的德育内容。德育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需要符合学生不同年龄的不同心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作用

体育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实现基础道德教育的载体。因此道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崇高使命就是共同培养新世纪的体育德育人才,体育教育也承担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必须有意识,有目的的计划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需要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状况,针对性地探索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策略和技巧中的意识形态。

一、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1、体育对塑造人良好的品行起着巨大的作用。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德育教育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职责。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管是训练还是竞赛都要求参与者尽全力克服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越过障碍,深刻体会坚持就是胜利的这个道理。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的高尚思想品质。

2、激发进取精神。体育运动竞争性比较强,这种带有竞争性的运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拼搏意识。体育具有一定的韧性,能引导学生改变急于求成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付出才会有所回报。体育还具有合作性,很多的体育项目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提高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3、体育有控制和调节情绪的作用。通过体育课堂内外的活动,学生对待事物能保持适度的情绪反应,对在困难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可以及时有效地转移、调节、排解,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和抗压能力,使其应变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得以提高。从而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挖掘教材,寻找素材。德育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渗透应该遵循客观规律进行。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同时根据不同的教材,开发一个合理的教育目标。学校体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体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中。对于中职体育教学信息中的基础知识,有很多感人的事件在以往的运动中。体育史在中国充满了艰辛与汗水,在汗水的背后积极奋进的历史。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激励教育。老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体育发展的历史在中国,了解运动员的辉煌成就,让学生理解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意义所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促进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为我们的国家争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移动视频图像,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为我们国家赢得荣誉的运动员的竞争状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此外,体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在中职学校有很多感人的运动员个人奋斗的历史,它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也具有激励和榜样的作用。

2、挖掘中职体育教学中与德育的结合点。德育教育在中职体育教学中随处可见,体育的“外显性”和德育渗透的“隐性”可以有机结合。在教学常规中,体育教师准时到位,就可以在学生心中就树立“守时”的时间观念;要求学生注意上课仪表,让学生体会仪表整齐是“对自己尊重也是对别人尊重”。在对中职新生的体育教学中,我发现通过采取拔河、长跑、接力赛等参与人员比较多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往、沟通的机会,减少其孤独感和恐惧感,增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在跆拳道教学当中,要求学生们做到“以礼始,以礼终”,养成良好礼仪习惯;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加入奥运元素,鼓励他们树立“我能”的信念,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3、在各类体育项目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利用体育项目进行德育渗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短跑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集中精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起跑教学前,学生们对发射的道德要求,还没有形成自自觉地态度,要教育学生必须听点火或哨子开始后,才能开始后续的运动形式。耐力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教育,具有很强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应该对让学生的品德进行了解情况,有必要进行思想教育,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以后的端正态度埋下基础。在跳高、跑步或支持跳转等内容的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对于投掷项目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自觉遵守纪律等良好习惯。维持好良好的组织纪律,避免事故的发生,为体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总结

总之,中等职业体育教育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具有积极影响。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体育专业运动性的特征,善于把握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带来的好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进取精神,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职学校体育道德教育融合德育、体育并存,使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瑞平.谈大学体育中的德育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10.7.

[2] 张 争.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健康人格[J].科教文汇.2011.3.

[3] 唐延臣.论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

[4] 唐 和.浅析德育教育如何渗透到中职体育教学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

体育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小学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从分析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而提出了当前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小学体育 素质教育 积极作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化,体育教育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小学生中近视、肥胖、龋齿等一系列疾病发病率提高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小学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对学生、家庭、学校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价值。

2.小学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价值

素质教育是一个大概念,他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包括有德智体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德育、体育、智育方面都不是割裂开来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和制约着学生个体的发展。体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体育教育有助于健康意识养成

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关注的问题,而养成科学的健康习惯、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必须从儿童抓起。小学体育教育在组织身体锻炼、传授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的积极作用,切身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2.2体育教育为德育教育提供平台

德育是成才的基础,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往往失之于空,过多的教育方式是说教的形式,是理论的堆砌,对于小学生而言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但体育教育能够提供很好的更为直观的平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尊重他人等优秀品质,从而更好塑造学生优秀的人格。

2.3体育教育为智育教育提供契机

小学生思维模式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需要借助语言、动作等方式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体育教育能够在动手的过程中、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在和谐、愉快、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深化智育教育的成果。

2.4体育教育为美育教育提供手段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认识没、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教育能够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中的力量之美、韵律之美,帮助学生逐步确立性别之间的差异,加深对健康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3.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近年来学校、家长、社会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受到一些传统观念以及升学压力、硬件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体育教育课程开展的并不让人满意。

3.1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依然过低

受到升学压力、成才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校对体育课程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误区,虽然近年来在时间、人员的保障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出于安全保障、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考量,对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标准方面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家长、学生自身对于体育课程的热情不高,他们过多的将目光放在了语数外等课程的学习上,而对于体育课程的理解还不到位。同时,从教育部门监管的角度看,对于体育课程开展治理的关注度不够,没有真正将体育课程作为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给予关注,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质量。

3.2体育课堂开展保障任有难度

一是教学内容难保障。体育运动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安全防范意识不足,加之近年校园意外伤害事故所带来的的不良影响,都使得学校、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稍有难度和危险性的项目都避而不练,如篮球、足球等运动,都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奢望。二是教学场地难保障。在不少学校中,体育场地矛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球类场地数量少,给体育运动的开展带来了不少难度。三是教学效果难保障。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要求,随意性强,在教学中仅仅将学生升学测验的项目作为参考,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3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难保证

在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均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没有能够将体育教育与学生智育、德育的发展结合起来。而在教学方式,方式过于单一,对于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掌握还不全面,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强。教师或是对新课程的把握还不到位,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不深,或是在教学方法、活动组织方面过于单一,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

4.提高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对策分析

结合小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扎实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对于提高小学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多方面入手,从而发挥体育教育应有的作用。

4.1加强管理,注重引导

对于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还是社会各方面都要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更应当将体育教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学生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发展结合起来,而不能有失偏颇。一是严格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对于相关制度规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在人员参与率、活动时间保证方面严格落实;二是严密组织体育运动。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在组织形式、运动保护等方面多下功夫,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不是为了安全而放弃体育活动;三是要加强监管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效益,并通过检查、通报等方式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4.2加强保障,促进落实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教育部门等机构要加强保障力度,为体育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在场地、器材方面,要加强力度,特别是对于体育器材要注重更新和维护,满足学生教学的需要,同时要加强管理,发挥设备器材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合理选择体育场地,为体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二是要加强制度保障,在职称评审、工资福利等方面给予体育教师以平等的待遇,注重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同时要加强与卫生机构的沟通,作为体育教学的安全工作;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学校要注重对体育教师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真正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要针对专业教师数量少的实际,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带动体育教学质量提升。

4.3丰富形式,增强效果

在教学形式和方法方面,要主动作为,增加教学效益。一是丰富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将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模式拓展化,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二是拓展教学空间,发挥外部体育设施、体育俱乐部等资源优势,邀请专业人员参与的教学中,为学生介绍更为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树立和培养科学的体育意识;三是在教学中多采取激励式、游戏式的教学方法,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四是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体育学院、师范学院等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短期培训、专家授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光.创新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3(2)上

[2]阿里木.新课程下的小学体育教育[J].时代报告,2013(2)

[3]铁耳木.论小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康的联系[J].素质教育,2013(5)

体育教育范文第4篇

1 野外生存教育的锻炼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系统的野外生存训练是挑战生理、心理、智力和能力极限, 接受肉体和精神磨练, 挖掘胆略与意志潜能, 有时还得面对生存与死亡考验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和顽强的毅力, 是高中生未来学习、生活、工作, 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摆脱困境、锲而不舍精神的宝贵财富。因此说野外生存教育具有显著的锻炼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2 野外生存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在自然界里,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 甚至在生死存亡挣扎中, 唤起人的本性, 激起人的活力。让野外生存受教育者, 在自然界中自然沟通、交流, 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受和理解。增强真实表达自己的能力, 矫正自我中心倾向及自我封闭、压抑、猜疑、戒备心理, 学会真诚待人、理解人, 激发和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 相互信任, 激发和加强团队精神和创造力。在高中阶段大力“普及国防知识, 培训学习技能, 培育国防后备人才, 激发爱国热情, 强化国防观念,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 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也为我们的高中生半来更好地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支持。

3 野外生存教育基本知识

(1) 野外生存医学常识:感冒发烧处理;扭伤、脱臼、骨折处理;人体出血处理;毒蛇咬伤处理;食物中毒处理;按摩基本穴位与手法。

(2) 野外生存基本装备。服装:适应各种环境的迷彩服是野外生存践行的首选服装。衣服要合身, 既要透气又能保温和防水, 鞋要合脚。睡袋:睡袋可选具空棉, 或是羽绒的, 可选择透气材料制成的露营袋。帐篷:选择带扩建的双人帐篷为佳。背包:选择一只背着舒适而结实的背包非常必要, 以便携带衣物和必要的装备。背包要求结实、防水。食品:野外生存训练食品以干食为主, 如压缩饼干、罐头等, 以高热能、高能量为主, 以保证身体的营养需求。通讯设备:无线电通讯设备是野外生存践行必不可少的装备。如对讲机、手机、信号枪、哨子等。火种照明:包括火柴、打火机、火石、放大镜、蜡烛、手电、应急灯。针线:选择坚韧耐磨的线, 针要多备几种型号的针。鱼钩和鱼线:带上几枚不同型号的鱼钩和足够长的鱼线不无好处, 可垂钩、可捕鸟。指北针:准备一只刻度清晰、纽扣大小的指北针, 在迷途时, 可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刀类器具:多功能组合刀剪、军用砍刀、弹性锯条、小铲子、铁锤、洋镐。长绳:可用于过涧、救护、固定帐篷等。急救包:要求防水、防潮的密封包。内装镇痛药、抗生素、绷带、止血药 (云南白药) 、风油精、肠道镇定剂、降温药、漂白粉、抗痢疾类药品等。

(3) 践行路线的选择与设计。根据不同学校的地域和条件, 践行路线可选择以下一些活动内容:野营、野炊、行军、攀岩、岩降、定向、游泳、漂流、涉水、穿越丛林、沼泽、草原、沙漠、雪地、搭绳过涧、野外自救、觅食、寻水等。高二践行路线 (2天) :从大本营出发, 根据不同地域设计2~3天行进约30~40公里的践行路线。高三践行路线 (3天) :从大本营出发, 根据不同地域设计3~4天行进约40~60公里的践行路线 (选择在高考后进行为佳) 。

(4) 野外生存教育的基本技能。在野外生存践行前, 结合国防教育课、体育课、课外活动、节假日等, 进行野外生存基本技能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其内容与方法如下。

(1) 野外生存教育基本生活能力:搭建帐篷:正确选择露营地和熟练搭建简便结实的帐篷。较为理想的营地应是:可以防风防雨, 山洪淹不着, 不会受落石、雪崩的威胁, 离水源较近, 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林木, 周围无蜂巢、无死树。方法:选择周末在学校田径场地进行搭建帐筹练习和露营。野炊:利用火柴、打火机、火石、放大镜等, 进行取火种的练习。方法:利用星期天到郊外进行演练。觅食与寻水:根据季节不同寻采可食用的野果、野菜、蘑菇、香菇、木耳、钓鱼、捕鸟、捕蛇等。寻找干净的山泉水, 对不清楚的水, 可用漂白剂、净水药片、食醋等进行消毒。将水充分煮沸也是对水进行消毒的很好方法。方法:组织学生到野外郊游, 进行实际操作。制作竹、木筏:利用藤或备用绳, 进行制作竹筏、木筏的实际操作, 并在游泳池进行竹筏过河的练习。 (2) 野外生存教育基本生存技能:负重行军:在体育教学中, 背负10~15公斤的重物进行耐力练习。定位与测向:利用地图, 选择前进路线;利用指北针、太阳、星体、植物特征辩别方向。方法:选择周日, 利用校园、附近山川进行定向越野训练。自救互救:四肢扭伤、脱臼、骨折时, 用冷水冷敷, 绷带夹板固定。外伤出血时, 用饮用水冲洗伤口, 敷上止血药, 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溺水、昏迷时, 可施于口对口呼吸法、胸部挤压法、穴拉按摩法。被毒蛇咬伤时, 必须马上用绷带或布条将伤口上部扎紧, 将毒液挤出, 冲洗消毒伤口, 服用治疗蛇毒药品。食物中毒时, 可采用手指探喉催吐法, 喝盐茶水、蜂蜜水, 严重者及时送往救治中心治疗。方法:在教学训练课中, 逐一地学习与演练。攀爬云梯: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 与同伴协作, 攀登链梯、轮胎、高空云梯、穿越吊索。攀岩:在人工攀岩墙体上进行练习, 也可以设计3~4米高听钢板墙进行攀爬练习。突围:学生手拉手围成二道圆圈人墙, 受训者从圆圈人墙内向外突围游泳:利用体育课学会潜水、蛙泳、仰泳技术。穿越沼泽:设定沼泽区, 借助树枝、木板, 模拟通过沼泽区的练习搭绳过涧: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中, 学习爬绳、爬竿, 利用两树之间或建筑物与树之间, 模拟搭绳过涧的练习。擒拿格斗:防身自卫术:利用体育课或节假日, 学习拳击、摔跤、擒拿等。

4 结语

历史的巨轮已驶入2 1世纪, 野外生存教育将迎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准则;符合现代课程论的系统知识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我深信通过对高中生系统的野外生育教育, 我们的民族明天将更加强大, 我们的祖国未来将更加美好!

摘要:当今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教学的对象也从走出了课堂, 迈入更为广阔空间。作为青少年强身健体之根本的高中体育课程, 也应该摆脱固有的模式, 将更为实用的知识传授给青少年们。因此, 将高中体育引入野外生存的教育, 既是符合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举措。

关键词:野外生存,高中,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余文林, 湛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3]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细则[Z].2006, 12.

体育教育范文第5篇

从晚清的学堂到民国初现代大学形态的确立,是在受过西学教育的留学生手中完成的。而现代大学又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活动的公共空间,成了他们思想的发散场地。现代大学与现代知识分子的互动和互为依赖关系,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得到最初也是最为高峰的展示。当留学归来的胡适借助北京大学登

高而招,顺风而呼,取得文化-文学革命的巨大成功后,他的命运就与北京大学紧紧地连在一起。以1921年仅有的两所国立大学为例:北京大学的4位校长依次为严复、胡仁源、蔡元培、蒋梦麟。东南大学的校长是郭秉文,校办副主任(相当于副校长)刘伯明。随后新起的国立大学如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梅贻琦)、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无一不是在留学生手中创制而兴。可以说,现代大学的体制是西式的,置身于大学的著名学者大多也是受过西学教育的。

从大学校长(如蔡元培、竺可桢)到执教的教授(如陈寅恪),已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的大学理念: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求是的态度。而这三者也都是有相对的存在指向的。前者是相对于大学存在的政治体制,后者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结果。而思想的自由则是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二者在西方现代大学是一种自在的东西,不言自明。曾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唐纳德·肯尼迪就明确指出,“社会慷慨地赋予大学以学术自由”。而“学术自由是指教授和他们的机构团体独立于政治干涉”,“即异端思想和非常规的行为应该受到特别的保护”(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自由》,阎风桥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乃至于在大学的教授群体中,出现了许多非积极地社会政治介入的、自我内守的主张“消极自由”的学者。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梅贻琦心目中的大学之大是“大师”之大。竺可桢心目中的大学之大是求是的“研究”之为大。所谓大学的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创造、学术的功能都是建立在这一有“大师”和有“研究”之上的。

大学教育的两种理想

在欧洲近代大学兴起以后,大学教育一直存在着两种理想。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先后执教于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的郑晓沧在《大学教育的两种理想》一文中概括近代欧洲大学的两种教育理想模式:英国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在养成“Gentlemen”(绅士),而德国大学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Scholar”(学者)。前者以牛津大学为代表,后者以柏林大学为代表。而美国则兼容了英、德二者的大学理想。当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是依据两项新人文主义的原则:学术与教学自由,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转引自韩水法:《谁想要世界一流大学?》,《读书》2002年第3期)。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的看法,因为在德国以洪堡等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学者同时对研究型的学者(作为科学的研究者)和他们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强调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不断在广泛的人文和学问基础上,开拓更宽的领域,寻求新的知识,而不应在某种学科中发展狭隘的专门知识。麦克莱兰在《德国的国家、社会和大学,1700-1914年》一书中指出:“科学及其进一步发现是学者的手段,而非目标。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和培养一种全面、敏捷、清晰和富有独创性的思维习惯才是目标所在。”(转引自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金安平、张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由于归国留学生执掌大学教育和在文化界的实际影响,在现代中国的大学教育和文化界因此也就有了“通才与专家”、“绅士与学者”、“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的论争。1922-1923年间,在东南大学曾就办学的目的和理想展开过讨论,并形成通才教育与专家教育的尖锐对立。“科学与玄学”的论战若仅以教育的眼光看也可以视为这一范畴。“学衡派”与胡适“新青年派”在文学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上的态度、立场的不同,实际上是“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

郑晓沧认为“Gentlemen”(绅士)相当于中国的“君子”,“Scholar”(学者)相对于中国的“士”。而张其昀在《白璧德——当代一人师》中,说“人文主义之理想为君子之风”,“人文主义为君子精神之表现”。

上一篇:中学教育下一篇: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