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10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李克强总理曾经强调,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见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创新无论是对国家而言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学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又是中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课程,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时候,要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将围绕中职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为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创新意识

前言:

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希望学生能够健康发展,而体育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老师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巧,还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学生才可以真正融入到体育锻炼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需要老师优化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讲解课程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一直沿用较为落后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体育老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得教学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对学生具有榜样作用,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因此,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的主体性就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使得学生可以成为活动的主体,构建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堂。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当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融入到老师创设的情境当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视频或者是图片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运用情境教学方式是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之一,老师创设生动形象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得学生可以体会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得情境教学法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以往,老师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基本上会占据主导地位,指挥学生如何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老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想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需要扮演监督和指导的角色,归还权利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翁。讨论教学法就是针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感,同时,老师还可以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锻炼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的同时感受创新的喜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在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将动作的演示速度任意的调节,将一些复杂的动作放慢速度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动作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印象,通过学生直观观察,帮助学生更加准备和完整地完成规定动作,为学生以后的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进行授课,将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播放速度,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动作的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课程是中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让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老师在讲解体育课程的时候,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巧,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学生才可以融入到体育课堂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鄭宜带. 中职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113-115.

[2] 王继明. 简析中职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32):43.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体育课程资源给予助力。学校体育教育要想更好的增进学生的身体

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要对当前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通过对

学校布局的研究提出了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对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目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一系列

的剖析,最终为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学校布局;体育课程资源;整合;途径

学校布局的调整是在某些原则的指导下将某个地

域内的全部学校进行布局设置上的调整变化,主要表

现为学校办学规模的大小变动、学校地理位置的变动

等。学校布局的调整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平衡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进而让学生受益终身。在

学校布局调整之后,相应的课程资源也要随之进行整

合,体育课程资源也不例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是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完成的一个十分有力的驱动力,体

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教育目标的最终

成功与失败,因此体育课程资源整合势在必行。学校

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开

动脑筋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主要对不同年

级学生、不同性别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特别的关注,

将其作为进行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基础。不

断的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将会让体育教学变的

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得到

体育锻炼的益处。因此,本文将主要对学校布局调整

中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目的、原则、途径进

行详细剖析,最终为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工作提

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1 学校布局调整中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

必要性

当前,在学校布局的调整过程中,每一个地区都

因地制宜的运用了多种方式与方法进行学校的布局调

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浪费与闲置的教育资源,起

到了优化教育资源的作用。在这个学校布局调整的大

背景下,各个学科教育资源也都相应的得到了一定的

优化,其中体育课程资源也不例外。体育课程资源是

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组成

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一切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如体

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的硬件设施、体育课的师资等,

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技能、学

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中介,具有提高体育课的学习效

率和成绩,促进完成体育课目标和达到体育课目的等

作用。学校要想顺利的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就必须

要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一些列的科学整合。因此,在

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势在必

行。

2 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基本目的和原则

2.1 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目的

教育是培育新一代并准备进行社会生活的一个复

杂的、长久的过程,也是在传承已有的社会生产劳动

经验。教育的主要对象一般是幼儿、儿童、少年、青

年等。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是指一切能提高人类知识、

技能、思想的活动,其都可以被称为教育。狭义的教

育主要指的是学校的教育,其内容是教育者(老师)

依据社会或国家的规定,系统的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

的教育过程,最终把学生培育成为一个对社会或国家

有用的人才,为社会或国家做出一定贡献。而课程资

源就是为教育提供服务的。其中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

目的就是要立足体育课程的特殊规律,科学合理的充

分挖掘和运用各种不同的资源为体育教育进行支持与

服务。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虽然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

资源都可以被作为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内容。但是应

该始终明确,一切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核心都必须要

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健康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借

助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

提升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最

终更好的促进学校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

2.2 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原则

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要想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和

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就必须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

程中很好的认识和把握以下这六条基本原则。

2.2.1 重点性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人类

的知识在范围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与拓展。

相应的学生所要学习和需要理解的知识内容也就增加

了,这就对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体育教育也同样

如此,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所需要学习的

体育知识和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体育教育不能

做到面面具备、面面俱细,不能囊括内容丰富的体育

知识。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在现有

的体育课程资源基础上突出重点,主要是把具有健身

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放在重要地位,重点对其进行重

点整合。

2.2.2 全面性原则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

单单要照顾到学生的整体特点,并且还要照顾到一些

个别学生的独特情况。与此同时,还要照顾到体育教

师的情况,进而使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辐射面更为宽

广,不仅要利于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术,还要利于

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此外,体育教师要树立强烈的体

育课程资源整合意识,不断的使自身的各种专业素质

得到提高,并且要提高体育课程资源灵活应用的水平

和能力,在科学合理的整合体育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出色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

2.2.3 对应性原则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为

高质量的完成体育课程目标提供强力助力。所以,

要依据不同的体育课程目标进行相应的体育课程资源

整合,使之能与不同的体育课程目标相对应,更好的

发挥效用。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

充分的了解体育课程的目标,深入了解和把握好两者

的规律和特殊性,最终才能使整合具有对应性,更好

的发挥作用。

2.2.4 优化性原则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其实就是要做到

充分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使其效果和方法达到最

优化,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因此,

在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要注意到优化性,做到

资源整合的时间优化、空间优化、体育学习成绩优化等。

2.2.5 地域性原则体育课程资源包括的内容十分繁多。

但是在地域与地域之间体育课程资源存在着不同性,

每一个地域都有着各自所不同的情况。因此体育课程

资源的整合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要依据自己地域特

点,扬地域之长避地域之短,充分发挥地域的特色和

优点。例如,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各有所异,体育课

程资源的整合要让学生学习到地域文化特色,形成自

身区域的特殊项目。最终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

中,立足于不同地域的特殊情况和条件,使体育课程

资源整合具有地域特色,形成地域特点。

2.2.6 安全性原则安全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一个

很重要的问题,其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所以,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单单要重视运

用体育课程资源来促进体育教学,更要重视所运用的

课程资源是否安全,也就是在运用课程资源时要充分

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一些高危险的课程资源尽量

减少或避免运用,不要一味的为了创新体育课程资源

而把安全这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给忽视了。例如,利

用自然界中的环境资源进行体育资源的整合,像野外

拓展、划船、登山等项目,都要着实重视安全问题,

减少意外危险的发生。与此同时,在整合体育课程资

源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自身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加

强对学生的各种安全教育。

3 实现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途径

3.1 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

广泛的进行社会调研,不间断的追踪社会的需求

和趋势发展大体走向,进而来准确的定位当代学生在

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工作中所面对困难和难

题时应该拥有的与体育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最终,立

足于当前以及未来的社会需求趋势,科学合理的进行

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做到统筹兼顾,最终让学生终

身受益,使体育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和功效。

3.2 对各种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了解

要对学生完成体育学习目标有所关联的各种体育

课程资源进行了解和掌握。例如,各种体育运动项

目技能、体育锻炼的经验、体育教学的经验、体育教

学的组织方法、体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

个方面的体育课程资源。只有在深入了解各种体育课

程资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好的、更有效的进行体

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最终使其更好的为完成体育教学

目标提供服务。

3.3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

教师要充分的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体育课程资

源的整合最终都要回到学生身上的。第一个要考虑的

就是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及不同年级、不同

性别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情况。第二个需要考虑就

是要了解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情

况。只有了解了这些基本内容,才能立足于学生的这

些实际情况,才有可能更科学合理制定出体育课的教

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才能更好的将各种体育课程资

源进行整合,让其服务学生,使学生高效的进行体育

的学习。最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科学合理

的整合体育课程资源,这样便能较好的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有助于较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

3.4 依据学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

整合

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

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课

程资源整合的效果。比如,一些体育课程资源被很多

学生所喜爱,但是因为体育教师的素质制约,教师不

能去进行体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最终不能迎合学生

的兴趣需求。所以,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要依据学校

现有的教师素质水平,要清楚本学校体育教师素质处

在什么水平,在什么体育项目上有特长,只有在这个

基础上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才能更好的让体育教

师发挥自己最大作用。

3.5 以学校体育传统优势项目为核心进行体育课程

资源的整合

学校的体育传统优势项目是指一个学校在某一个

体育运动项目上具有较强的水平,也可以是文化方面

的实力或体育设备等物质方面的实力。因此,在体育

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学校本身所

具有的体育传统优势项目,以自身的体育传统优势项

目为核心,发挥传统体育优势,进行一系列的体育课

程资源的整合,最终逐渐深化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打

造出学校自身的体育特色。

3.6 有机利用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对校内体育课程资

源进行丰富

校外体育课程资源是十分广博的,要合理的利用

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对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补充和丰

富。校外体育课程资源主要有大自然的环境、人文

社会环境、各个工种中拥有较高体育水平的人员、校

外的体育馆和体育器材设备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资

源整合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条件,科学合理的

利用校外体育课程资源来丰富我们校内的体育课程资

源,为体育教学增添动力。最终以校内体育课课程资

源为主,将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利用起来充实校内体育

课程资源,将二者有机结合。

3.7 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管

理中也要跟上时代,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现代化管

理。如在校园内设立体育课程资源管理的操作系统,

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收录,并且在

网上实现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和教学成果的共享与交

流。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最终目标其

实就是更好的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提高体育课程资源

的利用率,更好的为体育教育服务。

3.8 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效果进行评价

要积极的、定时的采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来对体

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做出评价。其中实验法是一种较为

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结果所得到的数据来评价体育

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和效果,并且还能从中总结出一

些很好的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经验。

4 结语

在学校布局调整的大背景下,势必也要对体育课

程资源进行整合。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延伸体育课

程的范围,而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就直接关系到了体

育课程资源效用的发挥,以及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方式、

方法的丰富性,最终还能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所以,每一名体育教育人都有责任更新思想,依据体

育教学的特殊规律以及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以

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为核心,按照一定的原

则和途径方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

进而使体育课程资源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实现体

育教育目标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新国.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湖

北体育科技,2008(4):88-89.

[2]石伟铮,等.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

[J].浙江体育科学,2004(1):75-77.

[3]罗荣.体育课程制度的现代性研究[D].南京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崔瑞雪.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研

究[J].教育探索,2010(2):55-56.

[5]骆功建,等.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09(3):50-51.

[6]韦颂.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理论的基础建构研究

[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吴健,等.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121-123.

[8]李正茂.辽东半岛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大学阶段的社会化对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高等学校应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体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的社会化有其规律和特点,大学生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对于大学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本人都是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学和体育训练学的角度阐述了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体育 大学生 社会化

[作者简介]梁平(1963-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河北 廊坊 065000)葛毕敬(1962- ),男,河北沧州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河北 沧州 061001)张玉荣(1962- ),女,河北沧州人,邢台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河北 邢台 054001)

所谓“社会化”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含义。站在文化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无非是积累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因此社会化是内化的过程;站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社会化是一个人确立个性的过程;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社会化是人类自身的一个成长过程,是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社会属性,也可以说是取得被认可的社会地位,成为一个有社会资格的人,即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

人生下来只是一个生物人,生物的本性是不足以使其社会化的。人们必须相互交往,参与社会,从他人手中和社会中学习一些经验,并承担一定社会角色,逐步实现社会化。大学中文化学习固然重要,但大学生终归要融入社会,所以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1.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大学生的骨骼、肌肉、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等都尚未发育成熟,可以说,大学时期是由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其生理系统仍处于发展中。

2.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社会有初步但不完整的认识。对人生观的把握上,大多数人都希望成才,希望被社会接受,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能够关心国家大事。从社会行为角度讲,充满朝气,易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干,有一定的开拓精神,但理想主义较浓,易脱离实际。在生活能力方面,逐渐开始追求独立,但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二、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1.体育可以增强体质,锻炼生活技能,促进智力发展。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和机能发展,锻炼身体素质能促进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提高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中的各种动作源于生存技能、劳动技能以及军事技能等,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既要从事脑力劳动又要从事体力劳动,所以拥有健康的体魄十分重要。

影响人脑形成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外界刺激因素。后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脑接受的合理刺激越多发育得越快、越完善。体育锻炼使心血管机能加强,改善大脑供血环境,为大脑提供了丰富充足的营养。体育技能的形成是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人们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接受大量的、多样的信息,另一方面建立条件反射。这些反射的积累有利于新的、更高级的反射的建立,进而为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体育为大学生提供了模拟实践社会规则和遵守群体规范的机会。社会中的各部分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规则,以约束其成员并促进其健康自然的发展。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律和规则,唯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大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规则意识不强。现在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作为未来人才的大学生应不断增强规则意识,以便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感受经济全球一体化。同社会大环境一样,体育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如各种体育赛事的规则。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必须在既定的规则中行动,否则不会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由此可见,参与体育活动是增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

体育对大学生的群体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第一,群体支柱功能。大学生之所以能因体育结成一个群体并使其得以维持下去,其重要因素就是有大家都认可的行为规范,这是一个体育群体存在、巩固和发展的前提。群体规范作为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和行为尺度,支撑着群体按照同一标准朝同一个目标迈进,凝聚着群体成员的理想,这种群体规范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行为,起到一种精神支柱和理论支持的作用。实践表明,一个群体的规范越明确越有约束力,这个群体里成员之间的关系越紧密,整个群体就越有凝聚力。第二,评价标准的功能。体育群体规范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标准存在于群体成员中,成为成员的行为参照,在比赛中群体成员的行为是否符合群体的要求,往往是以规范的尺度来评价的。第三,行为导向的功能。群体规范行为作为一个目标“指示器”,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及目标实现起着示范和导向的作用,确定了群体成员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么做,这实际上规定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规范了他们活动的范围,但是任何确定都带有一定限定,所以群体规范使成员懂得哪些行为可以积极去做,哪些行为应该自觉克制。这样,就可使其成员保持行为上的方向性。群体规范的这种行为导向功能,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3.体育是大学生尝试担任社会角色的舞台。所谓社会角色是有特定权利和义务的人。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总要承担一定的角色,如教师、科学家等,承担社会角色是社会对人的一种期望。大学生平时都是看书和学习,大部分时间受父母、朋友的影响,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而体育活动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担任社会角色的机会。现实中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如朋友或上下级关系紧张等。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努力尝试担任一定的角色,增强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体育中的角色是个体因体育而结成的附属不同社会关系并形成一定的地位,并且这种地位有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如在一场篮球比赛中有队员和队长之分,继而有前锋和后卫、中锋之分,每个队员都有承担的角色,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位置任务,比赛中个人如果能完成位置任务就会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体验努力带来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运动中的角色培养,使大学生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增强大学生的团体意识,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与社会互动中完成的,是一个不断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关系的过程。离开与他人的合作,社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体育运动中的交往与合作可产生人际关系,并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体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团体效果,即达到团体训练的效果。团体训练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团体训练的形成一般是通过数次小组聚会活动,参加成员相互沟通与交往。其目的是通过彼此启发、相互接纳、支持鼓励使成员增强自我认知,学会接纳他人获得自信,并在相互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在体育的团体比赛中,大学生会很好地体会如何与人合作,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如在足球比赛中只有相互配合、团结一致才能获胜。

总之,在体育比赛中大学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团体合作精神的重要和可贵,进而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从中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就感。

三、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1.体育运动对个性形成的主要体现。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和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是一个人较平稳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有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共性,又有其独特个性,个性心理的发展对一个人事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和成就的大小有很重要的影响。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在社会中除了要有过硬的本领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此,体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灵魂,在运动中每个参与者都要竭尽全力挑战自我冲破极限。体育运动对个性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增强自我意识。体育中的运动学习场面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体力和技能,大学生便会有很多机会发现自己体力差和意志薄弱的弱点,同时也会发现自己个性中出色的部分,这有利于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懂得采用何种方法提高自己。第二,适应群体约束力。个人的某种倾向,常常是在群体中被承认、被评价或被否定。在体育活动中有良好的体力、技能和机智,永远会受到较高的评价和赞美,反之会受到排斥和忽视。第三,提高主体的积极性。在体育活动中,促进个性发展的过程既要接受来自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要进行自我意识的调整,更加积极、自觉地去参与,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技能的目标。由于反复持续的努力,人们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并自我克服、自我超越,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完善。

2.体育运动对心理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使人们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大学生同样面临许多压力,因此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时有发生。此外,从大学生独有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转变时期,由于独立性不强,对家庭又有较大的依赖性,对社会的理解过于理想化,难以适应环境的突变,自我认识动摇不定而难以定位,都会对他们内心形成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从而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过度的压力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体育比赛或运动中的参与者通过努力拼搏可以很好地培养其主观能动性和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如在跨栏中总是恐惧、畏难,但只要科学合理地掌握技术,再加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信心,是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体育运动与保守性格势不两立,强烈的竞争督促着每一个参与者去创新和变革。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排世系,不序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承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投入竞争,从而增强参与者的竞争意识。

四、结束语

人类是在不断的进步中向前发展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这种传递过程并非是简单的接力,而是升华,是发展。社会需要一大批既能掌握前人传递下来的精华又能使之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成果,有发明创造能力,这样的人一般是要经过大学教育才能做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过大学教育,所以大学期间的社会化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经过很好的社会化训练的大学生才能胜任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正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体育必将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锦高.青年社会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2]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5.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基于体育与德育的关联和中职学校体育渗透德育的意义,论述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的路径和方法,提出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在不同学习阶段采用不同方式渗透德育思想,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运动习惯,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体育精神、崇高的职业素养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职学校 体育教学 德育 渗透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强调: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意见》明确要求学校体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体育课程要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体育与德育关系密切,彼此渗透关联,通过科学设计,能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发挥中职体育课堂的德育功效,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德的教育目标。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通过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涵养学生思想品德

中职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德育涵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参与体育运动。学生直接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能在活动中提升运动竞技能力,从而内化为向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目标努力行动的精神,这种内化于心的追求本质上是思想层面的升华,是做“更好的自己”的直接表达。二是受校园体育文化的间接影响。比如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报道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等,引发学生对国家、民族以及学校等集体荣誉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中職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岁至18岁间,正是血气方刚的青春期时期,他们内心充满激情,体育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协作与对抗性等对他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体育文化对德育的熏陶和浸润也较易起到良好效果。

(二)德育在体育竞技比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育除了教会学生专项运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参与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规则约束意识。学生在赛场上顽强拼搏、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依靠并配合队友发挥积极作用,争取胜利,这是体育竞技项目的基本素养。如果没有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等,体育竞技比赛将难以开展。由此可见,要想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离不开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因此,中职学校应推进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发挥德育在体育竞技比赛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二、中职学校体育渗透德育的意义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要深入挖掘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中职学校体育渗透德育其实质也就是落实课程思政,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技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等,具备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精神的天然基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这些竞技项目时,要适当讲述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历史,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我国是怎样从体育弱国变成世界体育强国的。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中国女排比赛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国女排队员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感人肺腑的场面,感受中国女排夺冠登上领奖台唱国歌时的激动场景。可见,教师要善于通过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情怀,鼓励学生树立强化技能学习、增强身体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并自觉做“少年强则中国强吾辈少年当自强”的践行者。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是企业选人、用人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各个专业应把团队协作精神、创先争优意识、工匠精神等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突出强调职业素养的培养。体育课程是中职学校的公共课程,且每个学期均足时开设,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对学生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校运会的集体项目,二十人迎面接力赛、跳长绳比赛、三人板鞋和五人背篓抛绣球等都需要团队成员的积极配合、全力拼搏方能赢得胜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和良性竞争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也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耐挫折心理素质

当前中职学校的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导致其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缺乏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行动力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独特优势,通过体育锻炼和竞技比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如校运会举办的篮球联赛能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身体素质,以及遇到失败不气馁、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品质,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带来了国与国之间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密切交流。伴随着这种广泛的交流,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文化等逐渐侵入,使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盲目崇拜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把德育适当地融入日常的体育教学对中职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十分有益,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职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提升身体运动技能和素质,要结合品德教育下的综合素质培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惜身体、强健体魄也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又如在判断取舍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日常锻炼项目。

三、中职学校体育渗透德育的途径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零散的、隐性的,缺乏显性的具体路径,但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较其他课程而言可操作性更强。将德育与体育融合,就要将体育课程中的德育理论化和系统化、具体化。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课时量相对饱和,早间锻炼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基本固定,因此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可落实、可操作,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时代德育的困难,就中职学校而言,还能有效弥补学校德育师资队伍相对匮乏的困境以及德育工作碎片化的不足。具体来说,可以从早操、体育课堂教学、学生课外活动、各类竞赛等方面入手,体育融合德育主要通过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过程以及渗透式的手法进行,渗透途径如图1所示:

(一)利用早操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惜时守时的观念

我校开展早上晨会集队和广播操、跑步等项目。早操让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有利于学生养成惜时守时的习惯,更有利于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早操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个性,推进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建设;适量的晨跑运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早操中尽情享受“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美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开启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学生整齐划一的队列和矫健的步伐是育人活动的体现,还能提醒学生勤奋上进,每一天都坚持做到守时守纪,精神饱满地迎接每一天的新事物。

(二)利用體育课堂对学生进行责任观、安全观、科学观的渗透

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坚持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对待课堂。因为运动项目直接与学生的身体、学生的安全密切相关,不当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方式会对身体造成损伤,甚至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的项目教学对学生渗透责任观、安全观和科学观。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常规教学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等内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否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常规的严格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根据教学安排,学校每年新生开学初期就要进行新生军训——养成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的习惯,集体做到“快、静、齐”。要让学生养成服从命令的习惯,令行禁止,才能逐渐养成纪律观念和自律性。由于体育项目有一定的风险,倘若态度不端正或者方法不正确,学生有可能在跳跃、奔跑、对抗等体育活动中受伤。为了避免这些损伤,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训练、每一项体育活动,尤其是在小组活动或是两两配合的活动中,如背摔、跳马等,要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要告诉学生,健康的身体源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不要迷信邪教活动能让人“长命百岁”的说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崇尚真理的、追求真理的品质。

(三)通过体育规则教学渗透公平意识、安全意识、协作意识、大局意识等

体育能促进学生身心和智力的发展。学校可通过组织年级篮球比赛、班级比赛、校运会各种竞赛和课堂体测来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运动水平。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专业的裁判员、完善的竞赛规则及规范的活动流程。因此,体育教师要教会学生规范的流程和竞赛规则,还要选拔培养部分学生裁判员,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要培养学生裁判的公平意识,帮助他们明确责任与任务,做到公平公正,遵守规则,团结协作。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这些既定规则,从大局出发,各尽其职。这些体育规则和流程的教学及裁判员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公平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

(四)通过教授民族体育项目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

体育涉及的范围很广。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有壮族、苗族、瑶族、仫佬族等12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各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这些也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广西不少中等职业学校为传承民族体育,在各个年级中均开设民族体育项目课程,比如竹竿舞、蚂拐舞等。体育教师要传承民族体育项目,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利用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特的德育要素,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品德培养。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积极开展三人板鞋、踩高跷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对力量、速度和耐力的追求以及对团结协作精神的高度重视。此外,我校还开展了背篓抛绣球、跳长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蕴含着浓郁的民族色彩,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

(五)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心肺功能和加快新陈代谢等,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预防传染病;其次,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有效调节情绪,使学生走出宿舍、远离手机,有利于身心健康。第二课堂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话题和共同兴趣的体育活动团体,是中职生互相学习和感情交流的平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功能多元性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素养差异、学校场地条件等,科学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良好的运动习惯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表现。体育教师除了上好体育课,还要科学设计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

球类运动属于集体项目,由基本技术和战术配合等组成,需要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不断变化、坚持努力才能顺利进行,于中职学生而言有较强的吸引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有足球、气排球、篮球等。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将篮球赛、排球赛、足球赛系统化、常规化,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体育比赛活动不断,这些比赛和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营造积极阳光向上的校园氛围。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将周三下午和周五下午列为学生第二课堂体育活动时间,以社团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轮滑社、舞狮社等,还结合班级活动的实际情况,开展道德风尚奖和精神文明奖评比,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推动学校德育建设。

四、体育渗透德育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石,而未来新世界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特征的。全面发展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其中德育为首,这就要求新时代体育要与德育相融合,要教会学生运动专项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中职生作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国的参与者、建设者,要自觉强健体魄,坚定理想信念。

(一)植入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情怀

结合地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体育教学,能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国家新的要求,而中职生是国家未来劳动的主力军,体育和劳动都需要体力去完成,两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比如针对汽车专业学生,体育课堂设计设计手提轮胎、地滚轮胎的内容,可锻炼学生的手臂力量。

(三)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职业认识

体育教学也要紧紧围绕培育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宏伟目标展开教学,不能脱离职业性。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要融入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等课程,强调学生必须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他们将来教育的对象为3~6岁的小朋友,他们的形象及内在品质,对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差异化的内容教学,优化学生的职业素质。

总之,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健全其人格,锤炼其坚强的意志,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等。要进一步发挥体育课堂德育功能,使體育教师深入理解体育课程的德育价值和优势,推进学校德育改革。新时代中职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和知识,还要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核心素质培养,培育学生健康的体魄。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中职学校体育渗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团队在德体融合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为学校实施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可实践的方案,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捷.浅谈初中体育课堂和德育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2021(29).

[2]杨伦荣.论体育教学中“育体”与“育心”的有效融合[J].新教师,2021(5).

[3]薛浩,郑国华.我国体育类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涵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4).

[4]尹清龙,秦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程·成就·启示: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视角[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3).

[5]张卫东.对中职学校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认识和思考[J].经济师,2020(5).

注: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学校体育渗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XZZJG2018B086);2016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构建与实践”(编号:2016MSZ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 哲(1978— ),男,壮族,广西凤山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体育;欧阳美玉(1982— ),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唐新梅(通信作者)(1982— ),女,汉族,广西资源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就职于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刘颖恩)

体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测验法,研究了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运动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起相关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的几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内部动机与运动学习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内部稳定归因有利于运动学习效果的提高,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三者中以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性最为显著,是预测运动学习效果的良好指标;最后针对三者与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运动学习效果

近年来,对运动中的归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但有关三者与运动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文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量表和问卷对被试进行测验和调查,从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阐述三者之间的互化效应并建立相互关系模型。认为,良好的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和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对提高学生运动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自我效能感的强弱是预测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的良好指标。文章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手段以及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方面提供借鉴,为能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一点思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重庆工商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二年级非体育专业学生256名,其中男生150名,女生106名。

1.2测验方法

1.2.1学习动机量表在借鉴孙煌明和王振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了学习动机量表[5-6],共包括20个项目,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各有10个项目,量表一致性α系数为0.78。

1.2.2归因问卷根据Graudells(1980)编制的《成就归因问卷》修订而成,共24道题目,分为成功归因和失败归因两个维度,评分采用迫选法,问卷一致性α系数为0.88。

1.2.3自我效能感量表根据Gibson&Dembo(1984)编制的《教师功能量表》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分为能力效能和行为效能两个维度,各涉及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取5点记分法,该量表一致性α系数为0.85。

1.3施测明确测验实施应注意的问题,并组织被试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动机、归因和自我效能感测验。测验完毕,收集所有学生终期体育考试成绩,并把大学生体育成绩分成较好、中等、较差三组,以此为衡量指标,对结果进行方差和回归分析。

1.4数据分析对问卷进行编码,采用SPSS9.0对经过初步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育成绩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方差分析

2.1.1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的相关分析表1显示,运动学习效果好的大学生比运动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内部动机强,但三类大学生在外部动机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表明,造成三类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大学生本身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报偿等内部动机更强。

2.1.2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与归因方式的相关分析大学生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归因,三组类学生有显著差异。优生更倾向于运动的兴趣、动机和努力,更有自我能力感,归因倾向于内部稳定的和自我可控维度,与运动学习效果呈正相关,表现出非常显著差异性。运动学习效果差的大学生更多地体现在不稳定和外部可控性归因,与运动学习效果呈负相关。

2.1.3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结果分析显示,无论是在能力方面还是在行为方面,运动学习效果好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与差的学生有极显著差异性,表明运动学习效果好的大学生在体育方面自我效能感强,自信心高。

2.1.4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互化效应的回归分析以上的分析表明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运动学习效果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那么,三者之间的互化效应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如何,它们中哪一个影响更大、效应如何?这里对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影响程度的回归效应进行了分析。体育学习动机回归系数β=0.254,P<0.001,归因回归系数β=0.271,P<0.001自我效能感回归系数β=0.417,P<0.0001。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归因对大学生的影响显著。自我效能对运动学习效果影响非常显著,在程度上,自我效能最大,动机最小。

2.2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的关系模型如图1,影响运动学习效果和运动能力的因素包括成功能力归因、成功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其中成功能力归因、成功努力归因、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是积极的,呈正相关;失败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外在动机与运动学习效果呈负相关。同时,成功能力归因、内部动机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强化作用,失败能力归因和外在动机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是负强化作用,即对自己失败做能力差的归因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运动学习效果的提高。其原因是当个体在外在动机激发下时容易忽视自身运动能力和努力的作用,因此可能会对运动学习效果、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产生消极的影响。

3讨论

3.1内部动机与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外部动机影响较小内部动机主要是以人的生物性需要为基础,包括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报偿等。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内部动机是大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要推动力量。内部动机越强,运动学习效果越好,二者呈正相关。外部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主要包括外部奖励,对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较小。其中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都很明显,而自我效能感的主效应较学习动机更明显,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比学习动机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也高。这说明与学习动机相比,自我效能感是对运动学习效果更有预测力的变量源。

3.2归因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水平和期望值研究发现,成功归因是学生对其学习成功的原因的认识和看法,倾向于把成功看作是自己能力和努力行为的结果,则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调动主体能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努力的程度,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反之,如果倾向于认为那些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外部因素如机遇、教师的水平、任务难易是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那么就会很少去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体育意识。而失败归因则倾向于把学习的失败看作是外部力量(如教师没教好)的结果,那么这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如果倾向于把学习的失败看作是努力的结果,则有可能降低或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水平和期望值,从而影响运动学习效果的提高。

3.3自我效能感是预测体育成绩的良好指标自我效能感对运动学习效果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表明,自我效能感是运动学习效果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这与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高学业自我效能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6、7]。由于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有无信心的表征,往往会通过影响学生的动机水平、目标定向、学习投入程度、应付挫折的能力以及心境等因素来影响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较多强调自己的无能和任务的难度,且会对学习产生焦虑和恐惧感,从而影响任务的完成。

4结论

1) 造成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差异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体育学习本身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报偿等内部动机的强弱。2) 运动学习效果优差生之间对运动能力的归因存在显著差异,优生更倾向运动的素质能力归因,归因更倾向于内部的稳定的和自我可控维度。3) 自我效能感与运动学习效果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自我效能感越强,体育学习动机就越强,自信心就越高。4) 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三者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最强,动机最小。

参考文献:

[1] Harter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mpetence,Affect,and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Within Classroom:Processes and Patterns of Changes.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A social-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M].Edited By Boggino & Pittma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2:120-136.

[2] Shunck DH.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Competence Through Self-Regulation of Attribution.No.26 APA Presentation Paper,August[C].New York,1995.

[3] McAuley E,Duncan TE,Russell D.Measuring causal attribution on:the revised Causal Dimension Scalc(CDS-Ⅱ).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1ogy Bulletin.l992,18:556-573.

[4] 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Englewood diffs,NJ:Kentile Hall,1986.

[5] 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3-112.

[6] 王振宏.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1):57-59.

[7] 杨心德等.初中生的自我有效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9(3):42-46.

上一篇:教学案例下一篇:美术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