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范文

2023-09-11

中小企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策略研究

Abstract: The venture investment which pursues the high returns and high risk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whe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mport th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to solve the bottom neck problem in finance, they should also pay high attention to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capital market, which will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continuou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o as to establish the condition for the timely withdrawal of th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obtain the high return,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mutual success betwee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the venture investment.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venture investment;strategic research

2006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制定并颁布施行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为中小企业吸收创业投资并利用资本市场谋求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同时也为创业投资在中小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得高额资本增值收益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创业投资毕竟属于新生事物,中小企业如何将引进创业投资与顺利进入资本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引进创业投资的基本原则

(一)不变更实际控制人原则

在资本多数决定原则下,公司意志的形成最终取决于控股股东的意志及其行使表决权的结果,而控股股东的意志则总是由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实际控制人所左右。①因此,一旦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公司新实际控制人与原实际控制人二者的意志将可能出现差异,并进一步通过影响控股股东的意志而改变公司的意志,导致公司在发展战略、主营业务和生产经营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司的稳定性。

具备良好的稳定性是企业维护持续经营能力的前提和保证,一个欠稳定的企业不可能进入资本市场,股东也很难从一个经营欠稳定的企业获得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因而,不变更实际控制人是中小企业引进创业投资首要坚持的原则。

衡量实际控制人变更的标准不仅仅以其实际控制股份数量的变化来确定,通过协议或其他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制度安排都可以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变更。所以,中小企业在引进创业投资时,在控制创业投资持股比例的同时,也要重视与创业投资签署协议的主要条款及其它安排,确保不因上述因素导致实际控制人地位发生变更。

(二)管理层不发生重大变化原则

一般而言,管理层是指由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它人员组成的公司核心领导层。这些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的人员是具体贯彻落实公司意志的重要力量②,保持管理层的相对稳定对于保证公司意志的执行力具有重大意义。若公司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化,不但表明公司管理层成员之间存在较大分歧,而且也预示着企业的稳定性将受到削弱。

尽管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化尚无统一的衡量标准,但笔者认为,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属于重大变化:一是公司管理层成员的变化比例超过三分之一;二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同时发生了变化;三是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变化超过三分之一;四是公司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等关键岗位人员同时发生变化等。

中小企业在引进创业投资时,在增加管理层成员的前提下,对管理层原成员只能进行微调,对关键职位不予调整,以避免出现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化的嫌疑。

(三)不改变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原则

近两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创业投资发展较快,国有的、民营的、中外合资的以及外商独资的创业投资企业均已出现。面对形式多样的创业投资企业,中小企业该如何选择呢?这就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论。通常认为,引进民营的创业投资所涉及的程序简单、效率较高;引进国有的或有外资背景的创业投资,往往涉及国资、财政或外资等管理部门,审批环节较多,程序比较复杂。

由于创业投资企业的类型各异,因此中小企业引进不同类型的创业投资将有可能导致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改变,而这一变化将会给企业带来诸多麻烦,包括企业性质的变更、繁杂的审批程序等,特别是引进有外资背景的创业投资,将导致原本是内资性质的企业变为中外合资企业。

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引进创业投资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以不改变企业本身的注册登记类型为宗旨。因此,企业可以考虑根据以下要求来引进创业投资:民营企业最好引进民营性质的创业投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非中外合资企业最好引进民营的或国有的创业投资;中外合资企业则三种类型的创业投资均可引进;民营控股的和国有控股的非中外合资企业最好不要引进具有外资背景的创业投资。

二、引进创业投资的主要动机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并非每家中小企业都需要引进创业投资,也不是创业投资对每家中小企业都具有吸引力。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的信息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在上市前并没有引进创业投资。不过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创业板市场推出预期的明朗化以及国家对创业投资的鼓励支持政策的推行,创业投资与中小企业“联姻”的现象将会比较普遍 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引进创业投资的动机主要在于解决所面临的财务和战略两大问题,具体包括改变财务状况和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股权结构和股东结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

(一)降低过高的资产负债率

中小企业在引进创业投资之前,获取资金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这样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面对高企的资产负债率,银行为控制风险而惜贷。企业为改变高负债的财务状况,只有通过增加资本金即通过直接融资来稀释资产负债率,为增加银行贷款创造条件。企业资本金增加的方式可以通过老股东增资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依靠引进新股东来实现。由于老股东增资是以净资产的价格为主要参考,基本上没有多少资本溢价,因此该方式对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降低效果并不明显。而通过引进创业投资的方式产生的效果则显著不同,企业引进创业投资是通过较高发行溢价的方式进行,且溢价部分全部计入资本公积金,使得企业所有者权益快速增加、资产负债率快速下降。

(二)改变过于单一的股权结构和股东结构

中小企业在进入资本市场之前,尚不是公众公司,股东结构一般都比较单一且股东人数较少。这种单一化的构成不利于企业信用的提升、市场的开拓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因而在实际控制人不发生变更的前提下,企业乐于引进创业投资以改变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地位,为下一步进入资本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三)建立与创业投资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实践中,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形,企业并非基于改变财务状况和股东构成的原因引进创业投资,而是出于利用创业投资在资本市场中的良好形象和专业化服务水平的考虑,以期通过与创业投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享创业投资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从而实现企业尽快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

三、引进创业投资的时机选择

企业何时引进创业投资?理论上而言,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从实际运作的情况分析,企业引进创业投资的时机有三个时点可供选择,即企业改制前、改制后和申请上市前。

(一)在企业改制前引进

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创业投资进入中小企业的目的是基于企业在资本市场能够顺利实现上市的良好预期。由于上市公司的组织形式必须是股份有限公司,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引进创业投资之前是有限责任公司,因此企业为了尽快融入资本市场,必须通过整体变更的方式进行改制。但由于企业改制面临包括审计、评估等诸多工作,企业在资产、人员、财务、业务和机构等方面存在的规范问题也较多,企业引进创业投资的困难较多。并且创业投资也认为,在企业改制前进入的风险较大,愿意进入的价格也比较低。因此,对双方来说,在此阶段引进创业投资难度较大、风险较大、成功率较低。当然,对于那些组织形式已经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并不存在组织形式变更问题,如果其在规范方面不存在大的障碍,其引进创业投资的时机可以比较灵活。

(二)在企业改制后引进

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后,企业的审计、评估工作已经完成,规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有的企业已经聘请了中介机构,甚至还进入了辅导期,企业上市的战略已经非常清晰。因而,企业在此时引进创业投资的机会比较成熟。创业投资也认为此时进入企业的风险较小,大多数企业均是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引进创业投资的工作。

(三)在企业上市基准日前引进

企业上市基准日明确以后,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准备申请上市的核查和保荐工作,创业投资在此时进入的风险最小,相应地,进入价格也最高,不过绝大多数企业在这时是不会再引进创业投资的。因为随着基准日的临近,公司消化创业投资的时间较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申报基准日公司财务报表上尚有大量的货币资金,这样一来将会给人们带来该企业并不缺少资金、申请上市并募集资金的理由不充分的质疑。

综上所述,笔者主张,企业在改制后着手进行并尽快完成创业投资的引进工作是最优选择。

四、引进创业投资的规模分析

中小企业引进创业投资的规模多大比较合适呢?在遵循前面所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根据公司的实际需要进行,对规模大小并没有严格要求,但企业在引进创业投资时,还是应该考虑以下影响因素。

(一)对引进总规模的控制

一般而言,企业引进创业投资的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企业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若控股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非常高,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则引进创业投资的规模可以大一些,反之,则应少些。二是企业对资金需求的数量。企业若纯粹是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引进规

模可以设定为将该指标降到70%以下的水平即可。若企业除此而外还有新的投资项目,则应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适当扩大引进创业投资的规模。从实践上看,中小企业在引进创业投资后,后者占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0%,总的引进资金总额不宜超过引进前的所有者权益的规模。

(二)对引进单个创业投资规模的控制

从数量上看,企业引进创业投资的规模通常在两个及以上,这是因为企业不希望出现一个持股比例较高、对控股股东地位构成潜在威胁的股东;而创业投资企业本身也不愿意将较多的资金投资于一家企业而扩大投资风险。不过,如果企业出于战略考虑只引进一家投资规模较小的创业投资也未尝不可。总的来说,不管企业引进创业投资家数的数量多少,单个创业投资在中小企业的的持股比例最好控制在总股本的5%以下。因为比照《证券法》、《公司法》、《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管理办法》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的规定,持股比例超过5%的股东在企业股票发行和交易过程中将承担较多的信息披露义务,而企业聘请的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和上市保荐过程中也将因此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五、引进创业投资所涉及的核心条款

由于创业投资是以高溢价进入中小企业且不谋求对企业的控制权,因此创业投资对游离于自身控制之外的该部分资产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以最大限度保证其权益不受侵害或降低受侵害的程度。从具体实践来看,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价机制

由于中小企业希望以高溢价向创业投资出售股份,而创业投资试图从中小企业高速的成长中获取高额回报,因此,股份定价就成为双方关注的重点。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引进创业投资所采取的定价方式主要包括净资产法、动态市盈率法和静态市盈率法。至于定价的倍数将由双方谈判决定。从实践来看,影响最终定价的因素包括:企业本身的成长性、盈利水平、二级市场行情以及创业投资本身的背景、拟购买股份数量等。一般来说,5-8倍的静态市盈率可能是双方比较能够接受的价格。如果最终确定的价格较低,则创业投资所附加的条件就较少,否则,附加条件就较多。 目前市场中还有一种称之为“对赌条款”的定价机制。该机制对于那些成长性很好且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比较有利,但是,其对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旦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企业控股股东将拱手相让部分股份,甚至最终失去控股地位而沦落为中小股东。鉴于这种机制风险较大,中小企业在采取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

(二)权利行使机制

创业投资为行使股东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需要,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点强调其享有的股东权利。

1.要求在企业董事会或监事会中占有一定的席位。通常是派一人出任公司董事,也有出任监事的。对于投资比例较低的创业投资,中小企业一般不给予董、监事席位。由于创业投资是一种股权投资,并不参与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其一般并不谋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位2.要求享受类别股东表决权。创业投资为保护其股东权益不受侵害,在享有知情权的同时,要求对企业重大事项享有“一票否决”的权利,重大事项主要包括:修改公司章程;以股权或债务的形式进行金额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一定比例的重大业务或资产收购;处置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一定比例的其全部或大部分的业务或资产;与关联企业或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向第三方提供任何担保或借款;贷款余额的增加;或在任何一个会计内发生金额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一定比例的固定资产或非流动资产的支出;募集资金的投向等。

3.财务资料的查阅权和检查权。创业投资一般要求,每一财务季度结束后有权获得季度财

务报告和经营报告;在每会计结束后有权获得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告和经营报告;有权随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检查。

(三)权益保护机制

由于创业投资是以高溢价的形式进入中小企业,因此,企业对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科目的任何处理都可能造成对创业投资权益的实际侵害。因此,创业投资设置了许多条款来保护自身权益。

1.不分红利、不送红股。创业投资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一般是指在企业上市前或上市情况明朗前),企业不得进行利润分配。其原因在于,创业投资的入股价格远远高于企业的其他股东,按照“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原则进行的利润分配,创业投资的投资回报率将大大低于其他股东,因此,利润分配实际上是对创业投资权益的摊薄。况且创业投资涉足中小企业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红利,而是为了在股权转让时获得高额差价。

2.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因为企业资本公积金的大部分是由创业投资以高溢价投资形成的,老股东对资本公积金的贡献较小,若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创业投资只能与原股东一样同比例转增,这实际上是对创业投资股东权益的稀释。

3.不增发新股。引进创业投资后,企业可以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增发新股:一是向老股东配股、定向发行股份来增加资本;二是向新的投资者发行新股来增加资本。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老股东不可能同意以溢价的形式增购股份,所以向老股东发行新股获得较高的资本金难以实施。对于第二种方式,只有在增发新股的价格高于创业投资的入股价格时,创业投资股东才会同意。由于创业投资毕竟是高风险的投资,若以更高的溢价再次引进投资者,也难以实现。因此,除非企业确实因为新项目建设的需要,否则创业投资不主张企业在上市前再次发行股份,以免稀释其在中小企业中实际享有的股东权益。

4.控股股东持有的股份不得转让、质押。控股股东股权转让不但削弱其控股地位,而且还存在控股股东套现的嫌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创业投资的权益。另外,控股股东持有的股份一旦质押,则表明企业的控制权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随时被交易的可能。当质押权人行使权利时,将可能导致企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这将直接导致创业投资的投资权益造成实质损害。

(四)退出机制

不容置疑的是创业投资持有中小企业的股份是阶段性的,其最终目的是在条件成就时退出。创业企业何时退出以及如何退出呢?通过分析表明,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在企业上市后退出。创业投资通过在二级市场抛售的方式直接取得高回报,这也是中小企业和创业投资都希望看到的“双赢局面”。根据目前《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创业投资持有的股份在股票上市满一年后可以交易,创业投资在退出过程中应遵守交易规则,履行相应的义务。

2.股权转让。在约定的期限内,企业仍未实现上市或创业投资认为退出时机已经成熟,创业投资将持有的股份转让给其它投资者。

3.约定由企业回购股份。在约定的期限内(一般是三年),企业仍未实现上市,创业投资有权要求企业以约定的条件回购。回购的价格通常是创业投资金额加上每年不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补偿。

4.退出保证。创业投资一般还会在回购条款中约定,企业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应对回购股份的承诺提供相应担保并承担连带责任,当企业不能履行回购义务的时候,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必须受让创业投资持有的股份,以保证其能够成功退出。

(五)司法救济机制

任何投资都面临投资风险,具有高风险的创业投资更不例外,其投资利益存在随时受到侵害的可能,因此在投资协议中必须约定司法救济条款。当创业投资的股东权益受到或可能受

到损失时,其将启动司法救济机制予以保护。

司法救济的途径主要包括两种:一是诉讼救济。通常约定由创业投资企业所在地的法院行使管辖权。为做到这一点,投资协议一般是在创业投资企业的住所地签署,并约定将合同签订地作为纠纷诉讼的法院管辖地,以避免可能产生的由中小企业所在地法院管辖引起的地方保护主义。二是仲裁救济。鉴于仲裁具有的“一裁终局”的特点,大多数创业投资在协议里同意将投资纠纷提交双方确定的境内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六、结论

综合对引进创业投资的基本原则、动机、时机、规模与核心条款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应在坚持实际控制人不发生变更等三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与创业投资就定价机制、权利行使机制、权益保护机制、退出机制及司法救济机制等五方面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于改制结束后尽快完成创业投资的引进工作,从而实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和创业投资顺利退出的双赢局面。

注释:

① 《公司法》第217条规定,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实际控制人。

② 关于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嗯的法定义务的规定,参见《公司法》第148条。

参考文献:

[1] 章彰,傅巧灵.政府干预与创业投资的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0(3) .

[2] 任赫达.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J].财经研究,2000(2).

[3] 高晓燕.政府对风险投资环境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3(9) .

[4] 王松奇.创业投资与自主创新体系建设[J].银行家,2005(9).

[5] 赵玉海.政府风险投资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思路[J].财贸经济,2003(7).

[6] 罗明忠,苏启林.政府介入风险投资的经验教训[J].南方金融,2004(5).

[7] 程国琴.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制度供给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6(2).

[8] 王莉,孙强.简析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J].. 科技创业月刊,2007(7).

中小企业范文第2篇

企业融资就是企业以一定的渠道、通过一定方式筹集所需资金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从狭义上来看,企业中国融资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外投资、凑集资金、组织资金等保证企业正常经营需要和经营管理活动的理财行为。从广义上来说,企业融资是资金的双向流动,不仅包括资金的融入,还包括资金的运用。正确理解和把握企业融资的渠道,即可以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又可以有效的防范和规避企业运营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融资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未来获得更多的资金,企业采用多种融资渠道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但是融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就成为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影响因素

由于资本在经济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承担着借款增加、筹资失策、债务繁重等各种问题,本文认为影响企业融资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生产经营因素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生产销售、竞争对象、产品更新等因素的改变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方式。例如:当企业利用租赁方式内源融资时,如果所租商品租期过长,租金过高,市场利率变化较大等,将可能会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同样的企业经营模式,选择的融资方式将会不同,企业应综合考虑在生产经管过程中的多变因素。

(二)财务因素 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由于信贷市场资金供需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下降、财务困难甚至破产。例如:企业在发展中由于自有资金的不足,往往选择利用负债融资,而负债融资要求企业不论盈亏都要按照协议支付利息,若企业内部资金供应不足,无法支付负债融资所产生的利息和本金时,就会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

(三)国家政策因素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部分,需要融资的企业只能适应外部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目前的融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政策环境所决定的,对企业不利的政策必然会造成企业融资的损失。例如:当国家的产业政策发生变化时,原本受到政策支持的企业不在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会给企业融资带来极大的障碍。

二、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分为:一是内源融资,指某一经济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在自身体内进行的资金融通,是企业从自身内部确定资金并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从外部有关单位或个人筹措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融资行为。

(一)内源融资 内源主要是指通过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来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内源融资一般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它不需要企业支付利息或者股息,成本比较低,并在股权结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的融资目的,因此具有低风险性、低成本和自主性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内源融资的成本要低于外源融资,只有在内源融资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的时候,企业才会将外源融资列入考虑范围。内部融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而融资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将自己在生产经营各环节所产生的资本与储蓄。按照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又分为表外融资和留存收益融资。

(1)表外融资。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反应出来的筹资行为称为表外融资。对于企业来讲,表外融资具有调节企业资金结构、缓解资金不足、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开辟企业其他投资渠道等作用。例如:企业通过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然后再签订一份关于该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将产品重新赊购回来,而原产品没有离开企业,但企业通过这个协议筹集到一部分款项,通过这样的方式,即缓解了企业资金不足的危及,又没有改变企业原来表内资金的结构。因此,表外融资可以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便利。表外融资又分可以为直接表外融资和间接表外融资。常见的表外融资方式有:代销商品、折旧及转变负债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融资的多少与风险成正相关,由于内源融资的资本来自于企业自有资本,不需要向借款方支付相关的融资成本和费用,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较小。

(2)留存收益融资。企业从历年利润收益中提取的归自己支配的纯收入称为留存收益,也是通常所讲的企业税后利润,主要包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从对企业的影响来讲,留存收益融资不需要企业对外做融资活动,也无融资费用产生,只需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提取盈余公积。从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企业没有一定的资本积累能力,是很难获得外部融资资金。作为发展中的企业,资本需求量大,内部融资往往会受到企业自身实力的限制,如果企业自有资金相对较少,将会极大的增加内源融资的成本和融资风险。因此,企业要壮大实力必须以内源融资为基础,以外源融资为补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二)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企业投资者利用他人储蓄作为投资资金,借助外部有关金融机构或单位,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活动。按照是否借助金融中介,企业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外部融资和间接外部融资两种融资方式。直接外部融资是指企业主要通过发行股权和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间接外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贷款、租赁和短期商业信用等方式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由于融资环境对外部融资的影响较小,外部融资可以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及时的资金。

(1)信贷融资。作为金融贷款机构,银行往往是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例如:银行贷款通常是根据企业的审计报表、财务报表、担保获抵押等发放企业贷款,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相比,不需要发行费用,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但是,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需要提供担保、资产抵押等附加条件较多,与市场上的担保公司相比,限制性条款较多,手续也过于复杂,并且能够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短期贷款,不利于企业长期经营发展资金的需求。因此,通过银行贷款只能解决发展中企业所需要资金的一部分。

(2)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企业以股票的形式向特定投资者或社会进行筹集资金的活动。向特定投资者筹资是指,企业的股东通过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新股东,从而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与信贷融资方式相比,股权融资具有不可逆性、长期性、无负担性等特点。按照股权的发放对象,股权融资又可分为私募股权融资和公募股权融资。私募股权是指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而筹集资金的过程,而公募股权是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而筹集资金的过程。股权融资投资者对企业利润要求较高,对于投资者而言所承担的风险较大,这就意味着股票融资的资金成本要比银行贷款高。

(3)债券融资。债券融资是一种企业通过举债筹措资金,资金供给者作为债权人享有到期收本收息的融资方式。它可分为银行贷款、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除靠企业的商业信用进行短期融资外,其他债务融资一般都要求企业定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企业面临的压力较大,融资成本较高。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者的资金决定了债券能否发行成功,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选择投资的关键。与股权筹资相比,债券利息是从税前利润扣除的,不存在公司法人和股票持股人双重课税的问题,因此,其发行成本也比股权筹资低。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更有利于控制股权,维持本公司原来的管理机构。

三、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金融体系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同时,面临着融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格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将融资规模、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方便程度以及融资的期限进行综合考量,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稳步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融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财务预算体系 我国大部分企业多采用合伙制或私人制经营,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核算不真实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融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预算体系,再加上缺乏合理的资金运用预算和资金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企业流动资金不合理 企业的资本金决定了企业的负债能力,由于个别企业的经营规模有限,注册资金少,在资金周转方面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当企业所经营的产品不能及时实现规模经营时,企业的负债率就会下降,融资风险相对变大。

(三)融资行为不规范 由于我国债券市场流通性差,市场缺乏统一性、债券利率也没有市场化等原因,对企业的融资行为产生了很大不良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导致了企业在融资时严重的滞后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

四、企业融资防范对策

(一)规范企业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资本风险,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加强资金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协调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从企业不同的经营状况来讲,除了充分利用会计事务所等财务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种服务,企业本身还应在控制融资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合理确定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特点及条件的融资方案,从而兼顾企业未来的资本流量以及缓解偿债压力的大小。

(二)制定合适的融资方案,选择正确的融资方式 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对融资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在企业创办阶段,具有资金需求量小、潜在投资收益大及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多采用对外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需要资金多数来自商业银行或个人投资者。在企业投入经营阶段,由于产品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对市场的认知度还不高,选择的融资方式一般具有资金回收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在企业增长发展阶段,由于产品销售量增加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应选择投资公司、开发公司等方式进行外源融资。进入成熟阶段的企业,逐渐步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所需要的资金量大,其融资方式主要以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

(三)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树立正确的融资风险意识,应该意识到不论是哪一种融资方式都有可能与企业的预期效果产生误差,要仔细核算融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融资过程中的隐形成本。通过对各种融资方式的发现,产权改革和治理内部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赢利能力;通过进行股票回购、提高折旧摊销比率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把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之间保持一定的最佳比例,可以实现现金净流量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的财务活动始终保持在优化状态,降低企业的内源融资风险。

五、结论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金融体系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应根据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特点、目前财务状况以及所处的宏观环境等,将融资的需求量与融资成本进行比较。如何有效地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正视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并严格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将融资规模、融资方式、融资方便程度以及融的期限进行综合考量,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王辉:《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分析》,《现代商业》2008年第6期。

[2]熊泽森:《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及其对策研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考察》,《浙江金融》2011年第1期。

[3]赵猛:《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和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吴庆念:《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渠道和模式研究》,《企业经济》2012年第1期

(编辑 杜 昌)

中小企业范文第3篇

摘 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小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主动调整自己的产业以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结构,寻找出一条适应中小型企业生存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有诸多因素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企业的规模较小,员工较少,大部分都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过两次变革,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诞生了大批的中小企业。另一次是1997年之后,随着国内的经济出现了市场疲软、启动乏力的现象。面对此现象,国家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国企改革,一是振兴中小企业。国企改革问题遇到了瓶颈,国家为了谋求经济发展选择了另一个出口就是振兴中小企业。当时国家制定了两个政策,一是提高企业内部活力,一是搞好外部经营环境。而在此之前,社会上以及国家经济界主流一直对中小企业有些看法,甚至有人说中小企业一直是在夹缝中生存和成长起来的。

中国实践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中最具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中小企业对CDP增长的贡献已达到一半以上;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鼓励创业,提供就业和再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当前经济危机影响,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成本不断上涨,而中国中小企业的本来依靠的低利润空间一再被压低,有些中小企业企业甚至已没有利润空间,致使中小企业的发展生存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中国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等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也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二、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相对于大企业也而言,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管理简单,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企业领导人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者,这种模式有利于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企业的资金风险。这种管理模式的企业结构简单,能够敏捷地对市场做出反应。

1.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比较单一,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中小企业企业自身规模较小,公司人员匮乏,管理水平底下,管理方法也比较落后。再加上现有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学历不高,对正确的管理方法缺乏全面认识。企业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缺少必要的管理机构,对于现有的管理机构也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工作都是由企业的所有者直接进行指挥,企业的经理管理权限受到极大的限制,只能负责日常的管理事务。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没有一个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

2.人才较难吸收和保留。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很难吸收到专业知识非常出色的人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的管理经营方式,自身局限性很大,企业很难在引进人才方面做出突破。而这种管理经营方式管理权限集中在自己家族人手里,对外来招聘的人才无法给予充分的信任,使其成为高层管理者,而优秀的管理人才由于个人发展的空间小,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少,不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不愿意长期呆在中小企业。

3.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同业竞争激烈。很多中小企业都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创新能力低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不能发挥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同时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薄弱、资金短缺很难实现技术创新的规划。中国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匮乏更加加大技术创新的难题。

4.资金缺乏,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在中国的经济比重中逐年增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就越希望利用融资来壮大自己的企业。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管理相对落后,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许多银行和投资商对中小企业的投资缺乏足够的信心。

5.产品营销方法单一,对市场认识不全面。中小企业生产产品单一,销售渠道也有局限性,生产的产品较多依赖于固定客户,而这些的固定客户较少,如果这部分客户丢失,企业就有可能面临倒闭的灾难。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执行的是传统的生产营销、产品营销和市场推销的观念。

三、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管理模式

1.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既包括员工本身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知识水平,也包括长期以来在企业工作与发展所累积出来的经验。这些既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宝贵财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企业员工只有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才能跟得上知识的更新,推动企业发展。

2.充分了解员工的特长,知人善用,并给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作为一个管理者充分了解自己的员工有助于找到更适合的人才协助自己管理公司,展开工作。充分利用每个员工的优点,合理地分配工作岗位能够使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工作潜力。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多听听员工的意见有助于调节员工的内部问题,使员工更加团结,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中小企业中,员工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管理者应利用正当的竞争氛围,调动员工积极性。注意员工的一举一动和情绪变化,及时地防止不正当竞争。因此,管理者可以制定一套正确的业绩评估制度,要以员工的工作绩效来对员工进行正面评估,不要根据领导的偏爱,员工的人际关系,员工的意见来进行评估,使员工的考核更公平客观一点。同时,企业内部建立正常的员工沟通渠道,使员工绩效考核透明化。

3.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选择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现有部门的管理,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建立不同的机构部门。达到每个人每个部门各司其职,确保企业以最合理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目标。 完善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框架,也是增强现代企业竞争力和帮助企业谋取利益的必要条件。

4.培养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完善企业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是由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以及技术规范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有机系统,它既包括知识技术表现形式的隐性技术资源,也包括以核心产品为表现方式的显性技术资源。现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柱。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企业壮大的必经之路。企业技术体系通常以一项或几项关键技术为核心,开发和利用这些核心技术并围绕其创造出自己的核心产品。通过宣传、培训等措施,使创新理念成为企业文化核心之一,达到人人具有创新意识。通过职员培训、人才招聘等途径培养创新技术开发人员,激励更多员工进行创新。

5.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改善财务状况。 中小企业面对融资困难应首先从自身抓起,培养企业人员学习金融知识,提高对金融的认识。实事求是地、讲究诚信树立好企业自身形象,与消费者和银行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为融资奠定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国内外的金融市场把握机遇,寻求更多机会帮助自己。

6.完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的多样化。中小企业在作出产品投资决策之前,需要通过对产品是否生产投放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并分析该项目完成后的经济利润,对产品的未来销售前景进行预测和评价,以确定其投资方向并对其进行定位。从可选择的生产产品中,选出重点销售产品,着重发展,使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转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形成以顾客为核心的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打折、促销、分销等方式来进行产品销售,达到产品销售更加迅速的效果。

总之,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必须既抓住机遇又要面对挑战。中小企业要正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想出符合自身困境的解决办法,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销售体系。中小企业完善企业制度,目的使公司员工有迹可循,改善现状,增强企业竞争的综合实力。中小企业的日益增多,必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让我们期待着中小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吧。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中小企业在美国OTCBB市场融资问题的研究——以F公司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 景刚,耿慧敏.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探索[J].财会通讯,2012,(26):62-63.

[3] 焦海珍.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24):247-248.

[4] 蒋维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9):103.

[5] 徐新红.浅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及思路[J].时代金融,2011,(11):46-47.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中小企业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及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论述,阐明了学习型组织对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学习;企业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作为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是一个宏观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适用的范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从社会角度要建立学习型社会;从国家角度要建立学习型政府;从城市角度要建立学习型城市;从企业角度要建立学习型企业;从家庭角度要建立学习型家庭等等。

学习型组织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诞生的一种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新型经济模式。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它由伟大的学习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它不断创新、持续蜕变。在这一过程中,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怀着共同的愿景,心手相连,共同追求心灵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由真正的学习中体验工作与生命的意义,从而带来整个组织的成长与进步。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不是简单的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组织运行机制,是对传统管理模式提出的全新挑战。

一、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彼得·圣吉(Peter M.Senge)认为,“在这种组织里,你不可能不学习,因为学习完全成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由“一群能不断增强自身创造力的人组成的集合或团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企业界和管理思想界,出现了研究和推广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并逐渐风靡全球。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自于佛睿斯特在1965年写的一篇文章——“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彼得·圣吉作为佛睿斯特的学生,就如何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继续进行了研究,并于1990年发表了其享誉世界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引起了世界管理理论界的关注与轰动。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五项修炼技能。

如果给学习型组织简单地下一个定义,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学习型组织具有下面的几个特征:第一,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第二,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体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第三,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第四,“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第五,自主管理。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管理,可由组织成员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愿景;第六,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例如,把销售商的反馈信息作为市场营销决策的固定组成部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作为参考;第七,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的自我发展,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这样,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失,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必将大为减少,从而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第八,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

三、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给出了一整套方法,即他提出的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

修炼,是指通过学习而提高人自身的素质。而对于组织而言,修炼则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提高组织内部结构、技能对社会、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圣吉教授在10余年的研究中,成功地将系统动力学应用到企业之中。在他看来,企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企业组织就像一个完整的人,其内部结构、总体思维方式和自身的素质都将影响到企业对外在变化的反应,企业组织对外在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提高和个人各项技能的提高一样,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达到。

下面以现在较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说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几个方面:

1、建立适合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组织的粘合剂,它将整个企业用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观紧紧地连成一个有机体。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企业上下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趋向,新员工在不断的融合到企业文化氛围中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使他树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

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文化应该是这样的:支持并鼓励学习和创新;提倡探索、切磋、冒险和试验;允许犯错,并将错误视为学习的良机;关注全体员工的福利。

2、建立适合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

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它的管理层次比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要少得多。传统的管理结构层次过多,相比之下扁平化的组织更为有效。例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目前的管理层次已由9层减少为4层。只有这样的体制,才能保证上下级的不断沟通,下层才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也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动态,吸取第一线的营养。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

除了组织结构扁平化,学习型组织还强调组织结构要弹性化,追随企业战略的变化。一旦创新战略目标确定,必须相应地对组织机构做出调整,以适应创新战略实施的要求。

3、建立适合学习型组织的制度

建立和完善员工自主管理机制。广大员工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承担着与权利相对应的责任。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研究表明,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其能力发挥为80%~90%;在保住饭碗不被解雇的低水平激励状态下,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措施可以挖掘人的潜能。

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国内外成功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重视员工的培训。因此,促进员工和企业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培训。

建立学习型组织,领导者的角色需重新定位。圣吉教授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所专注的是更为重要的工作,领导者的新角色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设计师,是指领导者必须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而不再仅仅是设计组织结构、政策和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仆人,是指领导者必须具有实现企业共同愿望的使命感,要自觉地接受共同愿望的召唤;教师,是指领导者要把界定真实情况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要协助员工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员工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

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合作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学习的本身是发现错误或了解和掌握新知识,团队学习正是要利用集体的优势,通过开放型的交流,发现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认为:“集体可以做到比个人更有洞察力、更为聪明。团队的智商可以远大于个人的智商。”这就是提倡团体学习的原因。

学习型组织有着它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它的真啼在于:学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它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人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开发各自所置身的组织,创造未来的潜能,反省当前存在于整个社会的种种学习障碍,思考如何使整个社会早日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或许,这才是学习型组织所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

学习型组织远远不止上面这些内容,学习始终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出现,才能具备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未来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学习型的企业。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彼得·德鲁克等:知识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5-58.

[3]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J].上海三联书店,2001.47-49.

[4]赵有生等:管理学基础[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2-26.

[5]企业改革与管理[J].2006,9,36-39.

中小企业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小企业财务融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政治风险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效果,故必须加强中小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管控,以降低融资风险发生率,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对此,论文对中小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的管控问题及管控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风险管控;问题;措施

1 引言

中小企业发展不仅影响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还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及市场经济的进步,一直备受关注及重视。中小企业财务融资能力越强则越有利于企业发展,反之则阻碍企业发展,故很多中小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财务融资,并不断优化融资方式方法。实际的中小企业财务融资中还存在各种风险,如果不加以管控,不仅会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还会影响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进步,由此可见加强中小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 融资风险的概述

融资风险属于非系统风险,具有风险类型多样化、影响力大等特点,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效果不同,产生的融资风险也不同,取决于企业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及环境因素。中小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类型及表现如表1所示。

3 导致中小企业财务融资风险产生的因素

3.1 企业自身因素

第一,企业规模与内部管理。多数中小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且资本不足,很难抵御较大的市场风险。部分中小企业则存在内部管理体系及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增加了财务风险及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率[1]。

第二,企业经营不稳定。中小企业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市场原材料价格、人员工资、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增加了生产经营风险发生率。

第三,企业债务资本结构不合理。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债务资本结构都存在债务比例过高的问题,导致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等问题发生,但如果债务资本比例过低也无法满足资金需求,不利于企业发展。

3.2 外部因素

第一,金融机构。很多中小企业财务融资风险都是由金融机构造成,调查显示,很多银行都更倾向于大企业融资客户,对大企业融资客户的发放贷款审核条件较少,而对于中小企业则设置了很多贷款限制,最后中小企业只能选择小型金融机构甚至是第三方网贷企业进行贷款,而且所获取的贷款很难满足大额资金需求。

第二,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大额融资,会通过找担保机构进行担保获取银行大额贷款,所以担保机构的存亡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旦担保机构破产或违约,那么中小企业就必须及时偿还贷款,使中小企业无法继续贷款甚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等现象[2]。

第三,政府政策。除金融机构及担保机构,政府政策也会影响中小企业财务融资,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适当降低了中小企业税负及贷款融资限制,但政府政策仍然是“看不见的手”,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使政策方面的融资风险依然存在。

3.3 环境因素

第一,市场环境。“新三板”的出现虽然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国性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但因为需要对企业生产、交易等信息进行全面披露和监督,增加了信息泄露、交易受平台限制等风险,导致融资难度增大。

第二,自然环境。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的掌握程度均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但很多中小企业因自身生产技术不成熟、资金投入少,导致很难高效把控现有自然资源,从而受限于自然环境,增加融资难度。

4 中小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管控的问题

4.1 财务融资风险管控工作的事后考核与评价不完善

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风险管控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管控工作的事后考核与评价方面,企业的资金流动以及财务管理要想始终保持良性循环,就必须扬长避短,强化对于事后的考核与评价,进而积累融资风险管控经验,以不断地完善自身缺陷。然而,目前很多企业都害怕进行财务融资风险管控分析,害怕管控过程中出现权责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等情况,致使财务融资风险管控工作始终难以顺利开展,这样不仅会使企业陷入融资风险管控不合理的恶性循环怪圈中,还可能致使企业的融资风险管控问题进一步恶化,并最终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4.2 财务融资风险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不完善

财务融资风险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系统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所以融资风险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及控制方法都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甚至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尽管多数的中小型企业也成立了专门进行融资风险评估的专家讨论小组,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种专家讨论小组隶属于第三方机构,并不是由中小型企业直接管控,这就导致其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掌控不完善,会影响到最终的融资风险评价效果和质量[3]。加之如果制定融资决策时没有综合评估各融资渠道的可行性,也没有针对融资需要制定相应的融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及风险评估机制,将会导致融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且与融资决策脱离[4],进而影响到对融资风险的管理。

4.3 财务融资风险管控意识薄弱

中小型企业基于其发展时间短的情况,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融资环境,加之風险管控人员风险评估技能、风险控制技能欠佳使之风险控制意识相对薄弱,经常会出现风险隐患发现不及时、风险抵御能力欠缺、监管机制无法发挥功效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中小型企业的财务融资意识薄弱还体现在职责分配不明确等方面,往往会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这也是企业财务融资管理落后的重要体现之一。

5 中小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的管控措施及方法

近年来,我国各个中小型企业都已经开始强化对于融资风险管控工作的正确认识,国家层面也逐渐开始重视起融资风险管控难题,针对当前金融紧控的大环境,出台了各种融资风险管控条例和规范,并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要求中小型企业必须从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过程、多方面的分析和预测工作,对企业内部资金流向进行跟踪式管理,进而将融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并从管理制度、管控意识、改善融资环境、强化内部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使得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能够被充分调动并联动起来,以解决当前财务融资风险管控问题。

5.1 加强中小企业内部管理

第一,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将内部管理作为降低中小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的主要途径,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完善财务融资风险评估机制、融资监管体系等,以降低融资风险发生率;第二,完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适当增加企业固定总资产比重,强化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明确董事长与总经理的管理权限,避免二者权限重合,避免“人大于制度”等不良现象发生;第四,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企业内部职员自发性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避免因为不规范操作导致的融资风险发生。此外,还需要完善绩效收入、考核晋升等考核方式,以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激励职员不断创新融资方式[5]。

5.2 完善财务融资风险监督机制及风险预警机制

第一,风险监督机制。①必须建设中小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管控机制,并在该基础上配套完善的风险监督机制,以提高风险评估水平,确保出现财务融资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②贯彻、落实岗位分离准则,严格管理不相容岗位及职位,做到一人一岗;③财务融资风险监督必须覆盖各部门经营活动及生产环境,将风险监督纳入财务融资风险管控决策范畴;④贯彻责任制,明确财务融资各个环节负责人的责任[6]。

第二,风险预警机制。①根据风险监督及管控机制构建融资风险预警体系,时刻监督财会运行状态及融资情况,并将存在的风险反馈给负责人,然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②要将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负债结构比例、资产流动性、现金流量等纳入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及风险监督考察标准,以及时评估企业偿债能力、融资能力及风险管控能力等。

5.3 树立诚信意识及风险管控意识

第一,树立诚信意识。其目的是提高信誉度,以获取大额银行贷款。①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公开真实的财务信息,让金融机构能够全面评估企业经营状况,从而获取大额贷款;②根据各项税法规定缴纳税款,不能逃税、避税;③借贷过程中不能抽逃资金、逃避债务和拖欠账款;④生产过程中要保证产品质量、不违反合同规定,诚实经营等;⑤完善信用体系,根据现有的信贷法律体系、金融行业规范及标准等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包括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信贷监督机制、直接投资模式、信贷决策制度、金融数据分析系统、风险掌控机制、信贷担保机制等[7]。

第二,树立风险管控意识。①完善财务融资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以提高财务融资规范化及标准化水平;②设立财务融资管控部门或者小组,并配套专职人员、会计信息监督人员,以保证融资管控专业性;③定期对风险管控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技能、风险控制技能及风险防范意识培养,以强化其融资风险管控能力,规避融资风险。

5.4 健全预算管理机制,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第一,要重视预算管理在财务融资风险管控中的作用,积极落实各项预算管理措施,提高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强化风险评估能力;第二,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提高对各种资产的配置效率,并优化财务融资体系,降低财务融资风险发生率;第三,要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投资方的信任,让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等能够放心将资金投入企业。此外,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还能够帮助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并强化执行力、管理力、生产力,降低融资需求,最终达到减少财务融资风险发生的目的[8]。

5.5 改善融资环境

第一,改善融资制度环境。①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中小企业融资行为;②设立独立的融资管理部门,配套融资服务体系、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③建立征信体系及信息共享机制。

第二,发挥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及评级信誉机构的作用。①發挥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相关政府部门要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大额融资担保,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②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适当降低中小企业贷款条件。③发挥评级信誉机构作用。评级信誉机构要联合信贷机构、担保机构等建立征信系统、信贷系统及信息共享系统,并适当调整进入标准,防止“乱收费,乱评估”等不良现象出现。

5.6 扩充、创新企业财务融资渠道

第一,加强企业财务分析,其目的不仅是规范中小企业债务融资行为,还要为融资渠道的扩充、创新提供可靠依据,实现风险和效益的最佳组合,减少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等带来的融资风险;第二,根据自身实力薄弱等特点尽可能选择风险小、收益均衡的融资方式;第三,调查分析经济发展状况、资金市场供求情况等,以预测未来利率变化情况、资金统筹存在的风险等;第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融资渠道,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金融平台,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融资契机,并解决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贷款流程复杂、融资成本高等问题[9]。

6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中小型企业融资风险管控升级改革的因素仍有很多,为推动中小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管理入手,有针对性地就融资风险管控问题进行规划,并充分发挥预警监督机制的联动作用,以进一步适应于当前的融资风险环境。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寻求并扩充企业的融资渠道,坚持创新建设、创新发展、创新驱动,进而打造出一条更加适应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光明大道,使得中小型企业也能够适应经济市场的融资变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建设出力。

【参考文献】

【1】金奔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识别与管控研究[J].首席财务官,2021(2):114,116.

【2】隋爱英.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控问题的探讨[J].商展经济,2021(8):71-73.

【3】罗霁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控思考[J].消费导刊,2020(17):192.

【4】张世坤.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控研究[J].商业故事,2021(7):137-138.

【5】邱元东.浅谈财务指标分析在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商论,2020(8):57-58.

【6】何易.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防控对策[J].经营者,2020,34(1):164-165.

【7】袁志美.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与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丝路视野,2017(26):11.

【8】王瑞,范抒.中小企业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与对策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6(29):235.

【9】严明强.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113-114.

上一篇:企业会计下一篇:企业经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