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2023-03-20

保护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物记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搏,为现代考古人员追溯文化发展、朝代变迁、社会关系等提供了有力的媒介。文物考古工作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导致文物考古工作面临一系列困境与瓶颈,不利于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分析环境对文物造成的影响以及文物考古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文物考古环境保护对策,以促进文物考古工作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文物保护;田野考古;环境保护

文物是人类遗留下的智慧与文化精髓,可以从多角度重构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等。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对于揭示历史、发现历史变迁规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物考古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考古环境污染之后还会引发文物古迹损坏,同时文物考古还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诱发的文物考古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一)酸雨对文物的影响

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当中经过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变化,会生成硝酸以及硫酸,经过雾、雪、雨、水的作用硝酸与硫酸会形成酸雨,进而对文物造成酸化腐蚀影响。?譹?訛酸雨对含有大理石的古建筑以及地上文物具有极强的破坏性。相关研究表明,乐山大佛在30a酸雨的作用之下,其被风化剥蚀的速率高达0.2g/h.m2。?譺?訛同时,酸雨对水文地质造成的酸化也会间接影响地下文物,渗入土壤中的氮化物与硫化物,在一定的环境下影响下,还会改变周围土壤的酸碱性,进而改变文物存放的地质环境。

(二)水污染对文物的影响

地下水与地表水被污染之后,水体之中会含有众多酸性、碱性以及有机污染物,排放污水过程中,深入到土壤中的污水会对周围的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并降低文物开发与贮藏的质量,地下化石、墓葬以及陶制品受到污水影响较为严重,文物遗址周围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恶化等,还会进一步影响文物环境整体感官。

(三)辐射线对文物的影响

经过辐射线作用,文物品质会大打折扣,同时表面老化的速度也会显著加快,严重削弱了文物的贮存时间。其中,对文物破坏最严重的辐射线为紫外线。光辐射污染是文物保护工作中不能忽视的因素,光辐射污染会削弱文物的强度、降低文物的颜色。光化学污染也会对文物造成损害,阳光中照射出强度较大的蓝光、紫光以及紫外线等,会与汽车尾气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以及一氧化碳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具有腐蚀性的少量有机醛类污染物,污染物经过日积月累就会严重侵蚀文物的质地。

(四)地下水对文物的影响

地下水对文物造成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地下水水质污染上,地下水位的波动也会对文物带来不良的影响。地下水水位提升会加大对文物的侵蚀作用,地下水水位降低,导致地表塌陷,也会对文物造成破坏作用。由于水位上升,古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正经受侵蚀威胁,主体与基座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西安地下水位沉降已经严重威胁了多处文物,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田野考古对环境的影响

(一)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在野外考古中,挖掘遗址与文物势必会产生大量岩石以及土体等固体废弃物,由于开采土方会破坏地表原有的结构构造,在外力的作用之下,裸露一面极容易出现坍塌以及滑坡等危害,严重地加剧了水土流失。?譻?訛野外考古需要搭建临时施工便道以及临时居住住所,如果临时住所与施工便道没有足够的保护措施,在遭遇大风、大雨等极端天气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二)破坏局部生态平衡

野外考古占用的土地不但会改变生态环境的原始景观,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地本来的用途。土地被挖掘之后,其地表原有的植物会严重的破坏,地表植被与动物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生态环境失衡會破坏动物原本的栖息环境,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三)其他影响

野外考古需要众多工作人员的参与,考古工作人员在野外工作生活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与生活废水,生活废水随意排放会污染周围的饮用水源;?譼?訛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以及悬浮物等会污染周围的生态环境;考古过程中发生的多种噪音,也会严重干预周围居民正常生活,不利于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河道考古会增加河流中的泥沙含量。

三、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田野考古的环境保护方法

在进行田野考古的过程中,需要将环境保护措施贯彻到田野调查到挖掘完毕全过程当中,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之上,充分考量考古挖掘区域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通过完善每一个考古环节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文物考古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考前调查是确保考古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考古文物调查不但要涉及到文物基本情况,还需要对文物所处的周遭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通过野外勘探调查的方式了解水文地质状况,以保证考古活动的开展,不但能收获珍贵的文物,同时还能避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现生态环境与考古工作的双赢。

考古挖掘工作需要充分尊重周围的生态环境,在挖掘之前需要设计出完善的考古挖掘方案,充分考量地表土层的物理特点,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挖掘方案,挖掘之后也要注重生态的平衡性,力求将生态环境与土层状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挖掘不同的考古文物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但都需要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前提,兼顾生态环境与文物环境。文物的保存方式取决于文物的基本性质,常用的保护方式主要有露天展览、建设博物馆以及回填保护等方式。

(二)文物及遗址的环境保护方法

文物保护需要分门别类,对于分散型的文物,可以采用建设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管;对于大遗址来说,可以通过建设古遗址公园的方式进行保管,同时建设古遗址公园也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譽?訛我国的大遗址具有类型复杂、数量众多、年代久远以及分布范围广泛的特征,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为了加强大遗址的保护力度,我国进一步提出了设立开放遗址展示区的政策,以实现文化成果惠及社会的目标。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方针,对于推动我国大规模遗址保护工作、创新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需要兼顾生态环境与遗址保护。建设在城郊接壤位置与城中心的遗址公园,可以当做城市的绿地首选,很多历史遗留下的古代城市遗址,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城市规划设计手段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在城市中打造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文化古迹,并同步进行城市绿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大遗址保护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现代城市绿化合理建设、大遗址的合理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维护。

(三)防治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遗址与文物所在地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来提升周围环境质量,避免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确保环境质量达到标准水准。大气质量标准需求满足一类区中的一级标准,噪声标准需要满足城市类标准。?譾?訛水质标准需要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规范要求,生活垃圾与固体废弃物需要集中处理,确保文物所处生态环境满足水质优良、空气清新、环境整治等要求,从而为文物利用与保护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加强全面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需要与文物保护工作相协调,制定文物保护策略时,需要衡量环境保护等要素,根据社会当前的经济状况制定大遗址建设规划、博物馆建设规划以及文物调查工作,对不同的文物采取不同的保管措施。?譿?訛各级环境保护需要结合区域文物保护工作,将环境需要作为文物保护的首要目标,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五)加强有关部门的协作

文物保护工作不能只依赖文物保护部门,环保部门需要加强与文物保护部门的配合与协作,根据文物保护实际状况,制定规范的规定与条款,明确各个部门的责权范围,严格参照规范的标准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并将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作为协同合作的首要发展目标,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流程需要按照既定章程进行操作,确保流程的公正、公开与透明,杜绝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并显著提升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讀?訛实践证明,环保部门与文物保护部门的强强联手,对于提升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后世的精神提升、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媒介。但是文物作为一种实物,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不良环境影响下其质地与性质会遭受严重的损坏,考古人员开展的考古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平衡生态环境与考古活动,就会导致生态环境与文物环境失去平衡。为此在开展考古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前期调查,在挖掘过程中注重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并采用合理的方式保管文物,通过与环保部门协同合作的方式,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保护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知识不仅由老师传授,而且是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甚至是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和交往中被传播与证实。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专业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流合作,促进师生相互间的交流、交往。

高校开放教育理念使得校园课室外部空间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教育空间,是教室室内功能的外延,校园建筑摒弃了那种彼此孤立、封闭的空间形式,改变大学中各院系封闭独立环境的布置,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更多可融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空间领域,以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加强学校的资源优势互补及多学科的综合发展。

校园的空间环境应创造出轻松、流畅和交融的建筑内外空间、打破大学校园中院系空间封闭、破碎而不连贯。在校园空间的设计中,引入连接空间的概念,将校园空间中的广场、院落、底层架空、水体空间和绿地串接成为整体的校园空间,而将各个分散的校园场所连接起来,形成人流动的空间,包括线性廊、人行步道、开放空间。使校园充满流畅、生长和具有内聚力的人性场所,连接空间一般分为廊道、屋顶与平台、底层架空、庭院与广场等。

1校园建筑之间的连接空间

1.1连接体

连接空间将建筑中不同的功能空间组织在一起,具有连接各个功能区域的作用,对于整体的校园空间而言,连接空间的设计显得十分突出,连接空间所形成的路线是师生天天通过的道路:并把多数空间要素相互统一并与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在校园设计中,廊道也经常被采用,如用连廊,观景平台,室外楼梯,步行桥等所形成的开放空间能较好地形成交流区域,同时也增加校园空间整体性、秩序性和开放性。

1.1.1廊道:走廊、步行桥、楼梯等形成的空间,属于线性空间并具有连续性、方向感的动态空间特征。在使用功能上“廊道”空间主要作为交通空间将人引导到目的地,起联系、交通功能,它不仅是方向上的指引和传导,还是空间过渡的界质,能使人停留或导向两侧的功能空间,“廊道”空间也是校园中师生相遇、停驻的场所,引导人们驻足停留、学习交流,是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好地方。此外,“廊道”空间不但可以遮阳避雨,其特有的通透性和开放性获得外部空间围合界面的统一效果,给师生较好的视觉感受,廊的庇护功能又使人们的活动不受气候干扰。楼梯是纵向通道,是解决楼层之间人流的集散,楼梯也是上下空间沟通的载体,使空间自然的承启转折。

1.1.2平台:平台也是创造丰富校园空间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为高校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空中户外交往活动的场所。师生既能在此交往,站立交谈、观景,也可以设置临时的座椅作为较为私密的交流。同时,又能欣赏建筑周围优美的景色,这对于交往活动的进行无疑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平台使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增加了空间的渗透性、连续性。在各幢教学楼之间设置的休息平台为师生课间休息以及课后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加强了不同学科和院系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1.1.3架空层建筑的底层架空,最大限度地开放底层空间,让绿化相互渗透,为校园公共活动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吸引学生参与交流,促进校园学习氛围的形成。

架空空间是介于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是校园的开放空间。建筑架空底层连续的空间使地面师生的活动不被建筑物分割,同时也是延续校园渗透的,流动的绿化景观。它既可成为建筑内的“私密”空间,又可作为交往的开放空间,既具有室内空间舒适的环境,又可将室外的绿色景观引入,是一种内外交融的空间。

连接空间穿梭、渗透于建筑内外空间,使校园空间连续有序,既是交通空间,更是交往空间,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形成师生日常出行、相遇和诱发交往的积极空间,在有意与无意中营造出学生的学习与交往的场所。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连接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使校园空间环境呈现自然的有机整体。

1.2庭院与广场

大学校园中的庭院和广场是师生日常生活、学习与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也是构成校园景观的重要因素。建筑物围合的广场和庭院空间,组合校园的空间环境,使其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并组织着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同时,它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场所,是师生交流的场所。通过广场平面形态与尺度产生的围合感和亲切感,创造交往氛围。

建筑之间的广场与庭院建筑布局都将功能相近的建筑布置在一起,形成建筑集群。如:广州大学域广州大学校区教学区分别由理工类教学实验组团、人文艺术类教学实验组团等组成。各组团间由车行道和高架的挡雨遮阳人行长廊(信息廊)相连如: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的信息廊。尤其是在各学科或学院之间应有意识地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小广场,有足够数量的座椅和展示交流的空间,这将是一个理想的学科之间师生交往场所。

建筑之间的广场与庭院空间对于学生来说,它具有明确的空间界定和向心性特性,更易于形成内向的集聚性,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使学生在此驻足停留、学习交流。或休憩、谈话,或讨论、交流,有利于各种信息、知识的相互传递而达到智慧的升华。在环境设计上,应充分保留原有树木等自然植被,结合主体建筑的布局增加台阶、走廊、构筑物和小品以丰富师生的活动场地。

2校园建筑之间连接空间的设计

2.1连接体的设计

对于校园空间整体的设计而言,连接空间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连接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

2.1.1廊道和平台的设计

2.1.1.1秩序:连接作用,进入或穿越不同的建筑打通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利用空间在相互交融中体现出的相容性、模糊性,使校园空间(如室外庭院空间、公共广场)和建筑空间相互渗透,贯穿相应的逻辑秩序使校园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2.1.1.2尺度:廊道既是交通连接体,又是校园学生相遇的场所,除了满足交通通行,也要

符合交流场所的尺度。平台设计应具有聚集人群规模的尺寸,为学生、教师等进行交流、活动、聚会、观景、排演等提供理想的场所。

2.1.1.3开放性:封闭的廊、通透的廊、露天平台、内庭院底层架空空间等,使其成为一系列的开放交流空间,为学生创造充满阳光、空气、绿化的内部主体生态体系和外部多层次绿化系统,以促进学生的健康素质及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体现学校的凝聚、交流、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1.2底层架空设计

2 1.2.1“灰空间”:校园建筑中底层架空的建筑形式介乎室内与室外之间,属于所谓的“灰空间”。其特点表现为既是建筑内的“私”有空间,又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既具有室内空间舒适的环境,又不乏室外自然因素的引入。建筑的底层人流量大,过往行人较易发生碰面形成交往,它既不受天气阴晴的影响,又具备室外活动空间开敞、光线充足的优点,是师生进行交往和休息的重要场所。

2.1.2.2地域性:底层架空设计应符合地域气候条件。如:广东地区属于亚热带,典型的湿热气候,架空空间设计,一方面设计一些阴影区,可以抵御强烈的阳光,又可避雨,提供适于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亚热带地区的植物茂盛与建筑形成图底关系,丰富建筑景观层次,形成建筑通透、轻巧的风格。

2.1.2.3尺度和细部设计:架空层空间的尺度以适应相应的活动为宜,层高太高,空旷和不亲切,层高太低又易造成压迫感,所以,在活动较频繁和人流较多的场所,如:门厅、过厅和交通节点层高可适当高;而在私密性较强如:安静谈心和交流的地方,层高可适当降低。底层架空细部设计,注意绿化、景观和设施小品的设计,以营造出亲切的校园空间环境。

2.2庭院与广场的设计:

2.2.1庭院与广场空间的主体化:在校园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将庭院与广场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与空间的图底关系,分析其形态和尺度。庭院空间对于建筑群内的学生来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更易形成以庭院和广场为中心的交往和共享的区域,以“场所”连接周围的建筑物。

2.2.2庭院与广场的空间尺度:单体建筑之间形成的庭院与广场是围合感较强的空间,若以H为垂直界面的高度,D代表人与界面的距离,当D,H=1时,庭院与广场空间安定,有内聚力;D/H=2时,庭院与广场空间内聚向心还不至于产生离散感:当D/H=3时,庭院与广场空间围合性差,空间离散。当然,这组尺度概念仅仅是个参考值,具体还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设计。

2.2.3设施与小品的细部设计:利用距离、绿化、高差变化等方式将庭院或广场空间与主要步行人流隔开,形成较完整的区域,庭院与广场设计满足集会、学习、等人、观赏等活动,设计应提供站立和可坐位置,并结合树篱的围合、台阶的高差、树木的遮蔽以及各种景观小品来创造。为师生的活动提供舒适、周到的设施,设施的尺寸和材质以舒适、亲切和适合室外环境为主。

3校园建筑连接空间设计的几个原则

3.1多样性的原则

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功能、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教育空间等层面上正发生着重要变化,反映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促进校园规划设计观念的改变,要求校园空间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廊道、屋顶与平台、底层架空、庭院与广场等空间促使了校园交往的相遇性和多样性的活动,连接空间具有了多样性和适应性。

3.2秩序性的原则

校园空间的秩序是由建筑单体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形成的,校园的建筑群体彼此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序列和层次关系,秩序以长短、高低、内外、大小、曲直、疏密等韵律起伏,而人行走在其中体验着空间的流畅性、延续性和节奏性。连接空间将校园空间有机形成一种理性的格局清晰的和有机的整体。

3.3开放性的原则

新型校园规划设计立足于探求一种更趋于开放和便于交流的校园空间环境。连接空间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界,整合、集中开放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空间,同时建立整和性的学科领域,注重系与系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与其他方向、领域的互动与交流。校园空间环境由封闭走向轻松、舒适、开放并传达着民主、大众化教育的精神,使校园成为吸引和便于人流汇集的场所,而正是这种空间环境成为校园的标志。

3.4整体性的原则

连接空间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保证校园空间的整体性.防止空间的割裂和散乱。在校园规划中,连接体各个分散的校园场所连接起来,形成人的活动路径和区域。整体性体现在校园各个空间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成为联系紧密、层次分明的空间体系。建筑、广场、庭园、绿地等具有各自的空间特征,承担不同的活动功能,连接空间将其串联起来形成校园空间的整体环境,从而保证师生在校园中活动的连续性。

连接空间是整体校园空间环境中能有效形成师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的空间诱因,它不仅仅是一个物态的空间,更是学生学习与交往的场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之间相互流动、相互渗透,使校园空间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传达出大众化教育的精神;使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渗透,有利于形成人性化场所和教育引导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师生创造出一个高效、积极和有吸引力的校园空间环境。

保护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一定的环境破坏问题。构建绿色社会,实现生态平衡,一直是我国高度关注的战略性问题。随着建设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深入人心,农村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逐步认识到了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大问题。现阶段,农村农业生产在技术上不够先进,在管理上不够成熟,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依然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环境治理力度与技术仍存在不足,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镇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1 农业生产中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环境污染会影响广大基层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关注。部分农村地区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基层群众的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水环境污染

水环境污染,是农村环境问题的最主要表现,农村水污染的三大源头是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养殖污染,其中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农民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水以及喂养牲畜所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由此导致水环境污染。目前,农民在农作物种植模式方面较为落后,往往盲目使用肥料、农药,过量的农药使用会污染土壤和水体。此外,采用未经消毒处理的人或家畜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或是过量使用氮、磷、钾肥等,会造成土壤性状改变[1],污染地下水源。

1.2 垃圾污染

垃圾污染问题是农村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农民自身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和处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种植垃圾直接在原地焚烧处理的方式造成了空气、水源等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的经济收入以种植与养殖业为主,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地膜、秸秆等垃圾焚烧问题一直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民环保观念不强,未能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对秸秆直接焚烧,焚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有害气体,不仅严重污染空气,而且还会破坏臭氧层,导致酸雨的形成。

1.3 养殖生产过程的污染

养殖污染主要是指牲畜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便随意排放所造成的污染问题。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尚未形成全面的规模化养殖,家庭式养殖仍比较普遍,部分农户养殖观念落后,养殖既不遵循科学的养殖理念,也未掌握合理的养殖技术,养殖随意化现象突出。养殖所产生的粪污未进行有效处理就予以排放,滋生细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同时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养殖粪便不仅会污染水源、土壤、空气,而且病毒会在肉眼看不见的情况下传播,如登革热病毒、布病等,不仅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影响牲畜的正常生长。病毒致牲畜感染患病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管理成本,而且还会导致牲畜死亡,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群众的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且部分群众思想固化,对于生活与生产,思想仍处于传统观念中,对于现代科学的认知不足,对于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危害,始终未形成相应的认识。不仅如此,对于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养殖垃圾等缺乏关注,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由此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产生。

2)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在一些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还未形成规模化,家庭式的散户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形式普遍存在,其生产技术落后,常采用传统的模式,如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垃圾处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看重经济利益,忽视环保问题。

3)执法监管力度不足。农村污染问题还与监管力度息息相关,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基层乡镇的环保部门人手短缺,难以有效开展环保监督工作[2]。如果只是依靠上级县、市环保部门来监督整治,难免会无法全面兼顾。一些乡村基层在环保监督管理上,个别人员因责任心不强、怕麻烦,并未将环保监督落实到位。同时,农村地区的环保监督检测设备也较为落后,无法发挥出理想的效果。另外,不同基层部门的协同不足,在环保检查、监测、监管等方面的配合力度较弱,种种因素导致监管落实不到位,因而造成污染现象的屡禁不止[3]。

3 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我国是人口大国,更是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的重要基础产业。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并很好地解决了全球1/5人口的饮食安全问题,农业经济建设上到了一个新台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落后的制约,所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显现,环境污染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给农业生产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绿色化发展,就需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農民的环保意识

要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性,则需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要利用合理渠道,通过环保讲座、服务下乡等方式,对农民展开面对面的环保宣传教育,使农民对基本的环保常识有所了解,切实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除了传统的开展讲座、服务下乡、进村入户派发资料外,还可以利用当前的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依托其即时性、广泛性和趣味性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例如,建立环保微信公众号,号召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微信公众号,一方面可以进行实时交流,让他们了解最新的环境政策,环保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深入的宣传教育可影响和改变农民的农业生产观念与技术,使农民形成环保的农业生产观念,同时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要切实落实农村的环境保护,1)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职能部门需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项的环保基金,通过基金,支持农村环保建设工作,如设置垃圾集中倾倒点、整治排污沟渠、农村厕所改造等,继续加大农村连片整治资金支持力度;2)要建立起城市乡村及工业农业联合的综合性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及保护中来;3)要加大对农村企业污染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村企业污染源进行监管,落实法律制度,对出现污染问题的农村企业要加强整改,严重的要予以关停[4]。

3.3 建立科技入户机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还要加强技术投入,建立起科技入户机制。1)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例如,合理规范使用农药、化肥;正确处理种植垃圾,如秸秆、玉米杆等,禁止焚烧,指导村民建设沼气池,或者对其进行生态化处理。2)重点推广高产技术,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以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对畜牧产品进行品种改良,推行良种繁育,调整畜群结构,向效益型、生态型农业生产转型。这就需要地方基层农技站发挥作用,把握科技入户的核心内涵,通过下乡宣传、教育活动以及新媒体等多样化渠道,推广先进技术,引导农民使用这些先进技术,从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效果[5]。

4 结语

我国农村地域广袤,人口众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推進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给环境生态带来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只有深刻认识到当前农业生产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上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针对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治理力度,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加大政策以及资金的投入力度,深入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实环境治理与管理工作,构建全面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应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手段,通过管理、技术、机制三方创新,形成合力,推进农村生产进步,使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金秀.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4):200.

[2] 贺爱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0(14):78.

[3] 高邓.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9(05):18-19.

[4] 刘玉芳.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初探[J].农家科技,2019(10):134.

[5] 王民.新时期廊坊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3):101-102.

(责任编辑:赵中正)

保护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空气 质量变化 空气污染 治理策略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Ambient Air Quality

PAN Yueyong

(Jining Rencheng District Jiyang Sub District Office, Jining, Shandong Province,272000 China)

1我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素质提高。对物质文明追求越发越高。由于当下全球资源紧张,各国在能源开发及资源利用方面已呈现白热化局面。滥用资源与随意开采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我国根据世界环保组织要求及自身环保发展方向,制定诸多环保措施,但环境空气质量并不十分乐观[1]。

首先,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及能源大量开发中,往往无法对自然生态环保进行重视。城市基础建设与规模不断扩张,工业化加工与汽车尾气排放等,都对空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种环境污染有其历史局限性与眼前忽视性。

其次,我国在治理空气环境污染中缺乏时效性理念与科学方法,主要从技术层面与重视层面体现。环境控制质量提升及污染整治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需以治理工程手段与建设流程得以实现,而我国正处在该阶段设计、实施当中,待完成全面治理优化还需一段时间。

最后,从工业发展及城市建设层面分析,造成空气环境污染及质量下降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发展与治理二者缺乏结合性,单一的快速发展必将导致治理步伐的拖后。因此,针对当下我国环境空气质量下降情况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设计系统治理方案。

2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分析

针对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恶化,对以往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十分关键。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分析及趋势主要根据历年检测数据,通过对空气污染物进行数据分析,对空气纯净度及污染度进行表明记录,具体如下。

第一,环境空气中污染物不易快速扩散,通过对当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部分城乡中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快速扩散。一度存在超标情况,超标污染物主要以细微颗粒物为主。其中,臭氧也是超标污染物之一,该污染物在空气中很难快速扩散,导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第二,城市空气质量变化发生严重污染情况,主要以城市汽车尾气排放为主。汽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及质量下降主要来源,同时,化工生产及工业废气排放也对城市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往往无法对该污染情况进行有效控制、治理,间接导致污染范围增大。现阶段,我国已经重视城市空气环境治理,对各污染源头进行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深度治理。近年来,我国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但由于部分城市工业化较为严重,在大工业、大生产中可能会出现空气质量下降。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虽然持续好转,但污染物浓度问题依然存在,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战略分析及治理研究,这样才能保障空气质量稳固提升与环保治理。

3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因素与危害分析

3.1导致环境空气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

首先,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逐渐加快,空气质量必然会受到大量工业废气、化工废气等排放污染。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城市空气污染50%与工业废气排放有关。大量污染成分在空气中随风飘浮,严重影响空气的整体质量。其次,汽车尾气排放也是造成空气环境污染重要因素。环境空气质量是以空气存在為基础适应人体健康及环保的质量标准,但随着汽车尾气的排放,城市弥漫在空气污染当中,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汽油车、柴油车已经占据城市汽车数量70%,汽车尾气排放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提升。最后,不良商家及破坏环境等事件,也会对环境空气污染造成波及,在该过程中会有不良商家及组织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恶意破坏,这种破坏性严重影响自然生态平衡,如水流污染、森林污染等,这些污染结果会间接对环境空气造成波及。所以,诸多生态环境污染因素也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下降。

3.2环境空气质量下降的具体危害分析

空气是人们生存的重要物质,没有空气人类就无法生存。良好的空气环境与环保空间是千金无法获得的。十九大将绿色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核心、战略方向,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诠释着自然生态环保的重要意义。空气质量下降及污染具有十分严重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环境空气质量下降会导致大量污染物进入人体内部,对呼吸道及血液等都会造成严重损害,如雾霾、酸雨等都是因空气污染及质量下降所致,这些都人体健康不仅造成严重损害,更会导致新生儿畸形或病变等情况发生,很多案例都表明环境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第二,对生活环境及工作造成影响。空气污染导致的雾霾已经波及大量城市,对人们交通出行及生活学习都带来诸多不便,酸雨等情况对农作物生长及耕种也造成损害。所以,提升环境空气治理十分关键。

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的治理策略

4.1加大对城市污染源控制及处理

人类生存环境空气质量对其生存发展十分重要。随着城市工业化逐渐推进,化工等相关产业排出大量污染废气,这些废气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造成严重污染。因此,需对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因素进行控制,对导致严重空气污染行径采取处理、整顿等措施,一定要严肃让其定期整改,其后对整改后的生产环境及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同时,要对城市汽车及污染源头进行排查,将柴油车等尾气排放较大的污染源进行处理,禁止该种类车辆上道行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及生产工具的推广普及力度,如电能汽车、太阳能工具等;在人们工作生活中也要不断强化其环保意识,对违规、违法企业等进行严肃处理,如发现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个人或组织,依照法律等对其进行惩处,如乱砍滥伐、污水排放、私自耕种等。环境治理需从全面性、综合化角度出发,从技术监督、生产监督、资源监督等多方面入手[2]。

4.2科学选择空气污染处理技术

第一,生物型空气污染处理方法。生物型空气污染处理方法主要是除臭法,其原理在于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分解一些有刺激性的气体,具体表现的形式是活性污泥法。很多有废气排放的企业都会借助活性污泥法来对一些废气进行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企业处理污染气体的成本。第二,化学型空气污染处理方法。化学型空气污染处理方法主要是借助一些化学物质对一些污染气体进行吸收与分解。对此,可以对废气进行初步的酸碱性分析,利用酸碱平衡的原理来对废气进行中和。比如当废气中碱性物质较多的时候,可以利用酸性的化学物质先对其进行中和,而当废气中酸性物质较多的时候,可以先利用碱性物质对其进行中和。第三,物理型空气污染处理方法。物理型空气污染处理方法是利用一些污染气体可溶于水的性质,对废气进行过滤,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初步的处理,而后再对过滤后的水进行处理,经过过滤以后,多数污染物都集中在水中,这就使污染物更加容易得到集中处理,而不是像废气那样散布到各处,这显然是简化污染物处理的有效途径[3]。

4.3增加环境空气检测站数量提升监测力度

从环境空气综合治理层面分析,增加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站数量十分必要。环境空气具有较为快速的变化性,往往每日质量指标都不同,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就保障不了其治理方向。应对城乡主要地区及污染环境进行空气检测站建设,满足各检测站点可覆盖全城乡的空气检测范围。在该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检测设备及工具的科学化,对各种新型环境空气检测及监测设备进行应用,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监测效果。在该过程中不能肆意进行、盲目开展,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开展[4]。

4.4紧抓空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工作

空气污染治理是动态化、复合型工作,要从多角度、全过程入手,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重视预防、严抓过程、治理重点、科学监督,奖惩结合。首先,引进先进的空气污染监控技术。淘汰落后、老旧的空气污染监测设备,引入先进的空气污染实时监控技术,监控不同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并详细记录具体数据,同步反馈监控中心,做好空气污染预警工作。例如,引入了空气污染监控技术,实时监控并通过生态环境部门网站公布污染监控结果,广大民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情况,生态环境部门也能第一时间了解污染严重区域,开展科学干预,将空气污染程度降到最低[5]。其次,加强企业低排改造。生态环境部门要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探索节能减排新方法。一方面,督促企业安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防治配套装置,关停了燃煤锅炉,取缔了一大批小锅炉使用单位;另一方面,加强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鼓励和支持各个单位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开展绿色生产,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企业生存宗旨,外化为企业实际行动。最后,深入开展扬尘减排治理。一方面,在建筑及道路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场地外部需要设立专业围挡,并做好洒水、灰尘覆盖等工作,将扬尘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执法部门应积极做好巡查和监督工作,要求运输车辆,尤其是渣土车必须保持密闭,城区内的主要道路要不间断洒水降尘,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主动上报,并积极按照相关规定给出解决方案,将污染影响降到最低[6]。

6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导致环境空气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环境空气质量下降的具体危害分析、加大对城市污染源的控制及处理、增加环境空气检测站数量提升监测力度、提升公众环保理念及绿色生态思维等治理策略,从不同角度对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阐明,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艳萍.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及治理策略[J].生态环境与保护,2020,3(6):17-18.

[2]王婕,刘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污染防治策略的研究[J].清洗世界,2020,36(7):2.

[3]肖嘉玉,何超,慕航,等.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时空分布格局和人口暴露风险[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0):1650-1663.

[4]高嵩,何卓骏,刘子岳,等基于机器学习的差异融合分析在空气质量预测中的应用[J].电子测量技术,2021,44(18):85-92.

[5]阿力亚·马那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污染防治策略探讨[J].区域治理,2021(22):2.

[6]罗芳,和丽芬.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5):2.

保护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5篇

地球小卫士:环保从我做起/陈路,陈述主编.-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04.-192页;20cm.-(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丛书).-ISBN7-80097-419-7:¥198.00(全套共18册)

绿色生活与未来/陆光华等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317页;20cm.-(环境教育丛书/刘静玲主编).-ISBN7-5025-3223-4:¥19.00

英汉环境科学与工程词汇/郝吉明,王立章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625页;20cm.-ISBN7-5025-3189-0:¥48.00

ISO14001标准解说/孟宪国主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05.-80页;26cm.-(ISO14000理论与实践丛书).-ISBN7-5066-2387-0:¥20.00

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汇编.水质分析方法/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二编辑室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06.-713页;29cm.-ISBN7-5066-2432-X:¥128.00

环境管理标准化的理论与方法:企业实施ISO14000指南/于启武编著.-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01.-335页;20cm.-ISBN7-5638-0886-8:¥19.00

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与发展/陈坚等编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06.-410页;20cm.-ISBN7-5019-3141-0:¥32.00

高等环境化学与微生物学原理及应用/张锡辉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4.-332页;20cm.-ISBN7-5025-3141-6:¥30.00

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和造价管理/周律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294页;26cm.-ISBN7-5025-3220-X:¥36.00

城市人居环境/李丽萍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06.-449页;20cm.-(区域经济系列丛书).-ISBN7-5019-3149-6:¥26.00

环境规划学/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301页;23×17cm.-ISBN7-04-009333-2:¥16.70

区域环境规划方法指南/刘天齐等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281页;26cm.-ISBN7-5025-3185-8:¥34.00

清洁生产导论/朱慎林,赵毅红,周中平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274页;20cm.-(环境工程实用技术丛书).-ISBN7-5025-3201-3:¥24.00

环境设备:原理·设计·应用/郑铭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4.-456页;26cm.-ISBN7-5025-3144-0:¥66.00

硫氮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及其应用/郭东明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4.-243页;20cm.-ISBN7-5025-3110-6:¥20.0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郭静,阮宜纶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235页;26cm.-高等学校教材.-ISBN7-5025-3218-8:¥22.00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李广超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201页;26cm.-ISBN7-5025-3194-7:¥22.00

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郝吉明,王书肖,陆永琪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4.-465页;26cm.-ISBN7-5025-3179-3:¥60.00

水污染控制技术/王燕飞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280页;26cm.-ISBN7-5025-3187-4:¥29.00

农药污染与防治/张大弟,张晓红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207页;20cm.-(环境与工程实用技术丛书).-ISBN7-5025-3159-9:¥18.00

工业废气净化与利用/童志权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571页;26cm.-ISBN7-5025-3165-3:¥76.00

二氧化硫脱除与回收/肖文德,吴志泉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282页;20cm.-(环境工程实用技术丛书).-ISBN7-5025-3166-1:¥26.00

工业脱硫技术/雷仲存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393页;20cm.-ISBN7-5025-3103-3:¥30.00

工业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李培红等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4.-227页;20cm.-(环境工程实用技术丛书).-ISBN7-5025-3167-X:¥20.00

膜法水处理技术/许振良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336页;20cm.-(实用水处理技术丛书).-ISBN7-5025-2828-8:¥28.00

废水处理单元过程/姚重华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208页;20cm.-(环境工程实用技术丛书).-ISBN7-5025-3186-6:¥20.00

以煤为主多元化的清洁能源战略/吴宗鑫,陈文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5.-232页;26cm.-ISBN7-302-04298-5:¥25.00

废催化剂回收利用/孙锦宜,刘惠青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309页;19cm.-ISBN7-5025-3191-2:¥28.00

煤加压气化废水处理/施永生,傅中见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193页;20cm.-(环境工程实用技术丛书).-ISBN7-5025-3217-X:¥19.00

食品工业废水处理/唐受印等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316页;20cm.-(环境工程实用技术丛书).-ISBN7-5025-3221-8:¥25.00

造纸工业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武书彬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444页;20cm.-ISBN7-5025-3209-9:¥30.00

制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杨学富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5.-335页;20cm.-(实用水处理技术丛书).-ISBN7-5025-2822-9:¥25.00

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320页;23×17cm.-ISBN7-04-009334-0:¥17.90

中国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手册/刘旭荣,张风亭主编.-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05.-264页;26cm.-ISBN7-5026-1452-4:¥35.50

上一篇:大气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农村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