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媒体论文范文

2024-03-03

电教媒体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从社会需求、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学生专业能力、课程设置、实验与实训、实习等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现状来看,专业背景分析、分方向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是值得肯定的,而“失调”的专业结构、泛化的专业定位、专业乏业的培养目标、专业不专的学生能力、“失落”的专业核心课程等问题亟待改进。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现状;启示;问题

引言

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作为“文化教育大类”中的“教育类”的一个高职高专专业予以确认(教高[2004]3号),把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原“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育”等专业统一调整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由此各高校面临调整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增加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师资等问题。然而,很多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本科及其以上层次关注较多,但对高职高专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关注还不够(杨哲,钟生海,2006)。笔者以“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论文,分析了其研究现状,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现状

笔者以“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www.cnki.net)对1979年至2010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共查相关文章13篇(其中一篇为院校专业介绍),12篇研究论文从需求、定位、培养目标、学生专业能力、课程设置、实验与实训、实习等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进行了探讨。

(一)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需求分析

1.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社会背景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需求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教学与管理中也得到越来越多地利用,教育技术逐渐从传统电教媒体技术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过渡,原来的电教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要求[2]。

另一方面,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小学新课程的普及,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各学校急需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人才。从全国来看,中小学普遍缺少这类人员,尤其是不发达和偏远地区[1]。

2.市场需求

有关调查显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同时还应能适应其他岗位,如:在学校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及学科整合;中小学教学媒体、计算机房、多媒体实验室(教室)、计算机校园网等的管理、维护;相关行业对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等。目前,这方面师资主要来自于物理、计算机等专业,或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因为市场需求巨大,所以,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应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有近2万所中小学校,在若干年内如果按每所学校平均配置或更新1名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人员,则需求量将近 2 万人[3]。

(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定位

有学者提出 “定‘性’在教育,主要定‘向’在中小学,定‘格’在专科”[4]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定位,而从其他学者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定位都在上述“定性、定向、定格”的基础上有泛化的倾向。

1.定性:教育与技术的契合

在中国电教史上曾有过“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姓‘教’还是姓‘电’(或‘技’)”的争论,反映在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本科或专科)专业定位上就是定性在教育还是技术的问题。面对现代教育技术(专科)专业,学者们的认识是教育与技术的契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应既懂技术,又懂教育[1],其专业特征是教育引导技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导向,以计算机学科为依托[5]。

2.定向:教学人员、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并重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具有师范性、服务性、管理性的特点[1][2][3],所以,该专业既要培养可以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和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的教学人员,也要培养能为其它教学人员在媒体使用、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性服务的技术人员,还要培养对教学媒体、教育技术环境进行维护与管理的管理人员。

3.定格:高职专科及非师范共存

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一般都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者,显然,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上首先强调了高职特色[1][2][6]。高职高专主要侧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有别于本科层次的“学科型”人才和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型”人才,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力求使该专业既有一定的岗位定向性,又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性,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一般说来,各院校专业教学计划(方案)的培养目标包括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就业部门等内容,本文培养目标特指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作领域。

1.教学工作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对现代教育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能从事社会教育机构及中小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及实验操作的教学工作[3][4]。

2.教辅工作

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实用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维护能力和各种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能力,能从事各级各类学校及相关单位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教学系统、教学软件的开发、应用、培训、维护和管理等工作[3][5]。

3.其他涉及电化教育的工作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技能,适应有关行业对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能从事相关教育部门(如电教馆、教育电视台)、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领域(如广播电视系统)中涉及电化教育的工作[3][4]。

(四)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

1.专业基础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必须把基本素质培养放在首位,一方面它能为具体工作提供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指导,同时,也为开展创新性工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学校和毕业后继续深造打下基础[1][6]。

2.师范基本素质

掌握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掌握教学媒体的使用技能,掌握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中小学教师所具备的基本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三笔字和简笔画等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教师的基本道德素养[1][2][3]。

3.专业基本技能

此项能力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区别其它师范类专业的重要特点之一,该专业学生必须在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现代教育媒体的原理与应用等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硬件应用能力(硬件系统的使用与维护能力、计算机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媒体开发及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利用现有程序进行再开发程序的初步能力、开发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素材的处理能力、CAI课件制作能力)、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能力(组网能力、教学网站管理能力、信息检索与交流能力)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1][3]。

4.应用与创新能力

应用与创新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具体包含设计与开发、应用与管理、评估与评价、合作与交流几方面,体现在教学设计、制作、管理、维护等领域的创新[1][3]。

5.社会责任

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影响或教育其他教师、学生通过网络等信息工具浏览、下载、上传信息时的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1]。

(五)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载体,在12篇研究论文中有7篇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可见,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1.课程模块及其课程

在7篇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论文中,除2篇未分模块外,其余5篇均提出了分模块设置课程的设想。

(1)公共课程模块

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外语、体育、大学语文等课程;公共选修课:主要设有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写作、中国文化概论、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演讲与口才、文献检索等课程[3][4]。

(2)教育类课程模块

教育类必修课:主要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教学论、信息技术教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教育类选修课:主要设有教改动态、三笔字、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学校心理辅导、中小学科研与统计等课程[1][4][7]。

(3)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电子技术基础、普通物理、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摄影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专业英语等[1][4][7]。

(4)学科课程模块

学科课程模块分为教育技术理论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电视电声类课程三类,每类又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具体如表1所示[1][3][4][7]。

表1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科课程模块

[学科课程

模块类型\& 教育技术

理论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电视电声类

课程\&必修课\&现代远程教育、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概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论等\&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课件制作、图形图像处理与创作、Access 应用、Internet技术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管理与维护等\&教育电声系统、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视音频编辑技术、有线电视技术、数字电视概论、光学媒体与应用等\&选修课\&教育技术组织与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工程等\&信息科学与信息处理基础、网络教育应用、计算机实用软件使用、网络设计与组网等\&影视作品赏析、非线性编辑、卫星接收系统等\&]

(5)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是师范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职前训练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的教育实践模块包括实习模拟、见习参观、教育实习和毕业设计等[8]。

2.课程体系优化

在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上首先应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教育课程与技术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关系,适当增大选修课的比重,加强基础课程的设置,加大教育类课程的份量,增加实验课时[4]。

其次,根据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要求,在传统的“公共课程模块——教育类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科课程模块——教育实践” 课程体系结构基础上,构建现代教育技术专科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开设特色课程,包括以拓展专业广度和深度的专业后续课程为主的“专业特色”课程,以教育技术理论向教育技术实践转换为主的“应用特色”课程和以地方人才特殊需求为主的“地方特色”课程等[3]。

(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践与实训

1.实践内容

(1)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主要有平面设计(Photoshop、3Ds Max、Premiere、CorelDraw)、多媒体技术(Authorware、Director)、程序设计(C语言、VisualBasic)、网络技术[6][9]。

(2)视音频媒体的制作与应用。掌握完整的音像教学媒体的制作技术,包括电子技术实验、光学投影媒体实验、电声媒体实验、电视录像媒体实验、摄影技术实验、电视节目制作等[3][6]。

2.实训基地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软件制作室、光学投影实验室、音像技术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信息资料收集室、音像演播与编辑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还要与中小学、电教馆、电视台及计算机公司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有利条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3]。

3.实验教学方法[3]

(1)协作式实验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给出实验课题,由学生集体讨论,提出实验步骤和方法,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2)典型案例式实验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优秀的、典型的案例,如:作品、课件等,师生共同分析,吸收其长处,创新地完成自己的实验。

(3)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把科研项目的一些模块交给学生完成,或者引导学生参与,或由教师设计一些课题,指导学生自己来完成。

(七)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习

1.实习目的

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环境和现代教学媒体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维护,使学生对媒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训练并掌握基本操作及职业技能;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与人为善的优良品质,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10]。

2.实习内容

(1)教育实习:教育实习课、独立或与学科教师合作至少制作一个课件(或数据管理系统)、班主任实习等[3]。

(2)专业实习:制作电视节目、做个人网站、组建局域网、参与机房管理(电化教室系统、语音实验室和视听电子阅览室、校园音视频广播系统、计算机教学网络系统)等[3][10]。

以上从需求、定位、培养目标、学生专业能力、课程设置、实验与实训、实习等方面总结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现状;另外,有学者还专门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师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11],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开设企业新型培训师的需求、流程及优势[12],详情可参阅相关文章。

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现状的启示

(一)专业背景分析切合实际

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社会背景在于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在全国轰轰烈烈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大潮中,现有教师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陈旧、知识结构不完善及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等问题,培养多层次的教育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分方向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高职高专一个专业中常有多个专业方向,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基础进行选择。笔者调查了国内一些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其中,设置专业方向的院校共14所,设置的专业方向有13个,信息技术教育、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教育等方向设置较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可以根据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培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用,以及就业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三)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在13篇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论文中,7篇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其中,5篇提出了分模块设置课程的设想。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不但能及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13]。

(四)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方法

学者们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中,提出了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训体系、分散见习与集中实习体系等,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体系。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钟大鹏、张艳红通过研究提出协作式实验教学法、典型案例式实验教学法、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法[3],对改变传统的演示型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失调”的专业结构

笔者调查了国内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其中,有些院校同时还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或称初等教育(信息技术方向)专业,如:广东揭阳学院、广东韶关学院、江苏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凯里学院、甘肃陇东学院、宁夏师范学院等,而从这些学院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看出,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类似,课程体系相仿,学生的就业领域大部分重叠。因此,在一所学校或一个系部内专业结构如何调整而不使之“失调”,不使自己学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自相残杀”,应当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改革考虑的问题。

(二)泛化的专业定位

学者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定位是“定性在教育与技术的契合,定向在教学人员、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并重,定格在高职专科及非师范共存”,这种专业定位有泛化倾向。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定性为教育与技术的契合是不准确的,教育技术并不是教育和技术的简单拼凑,在专业上也不能或无法并重,否则,结果只能是“两张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定向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并重是不合理、不明智的,专科教育不是基础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人才培养“口径”之“宽”应该有度,否则,只能是专业学生“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不知道“毕业以后到底干什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定格为高职专科及非师范共存是合适的,但实施是不理想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作为专科层次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举办该专业的院校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即师专、普通(高职)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但不同类型的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包括学生的能力、就业方向等都大同小异,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缺乏特色,甚至有相互“抄袭”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现象。

(三)专业乏业的培养目标

学者们研究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作领域包括教学工作、教辅工作、其他涉及电化教育的工作三个方面,再细致看看这三方面工作的内容,其实几乎全被归结为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如“从事社会教育机构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及实验操作的教学工作”、“从事各级各类学校及相关单位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教学系统、教学软件的开发、应用、培训、维护和管理等工作”。这样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一种“乏业”的表现,没有本专业特有的工作领域,形成与计算机专业“抢饭碗”的局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学生比拼计算机技能无疑会“败下阵来”。

(四)专业不专的学生能力

学者们研究提出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除了认可程度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外,再找不出一样像样的“专业核心能力”,被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基本能力的“硬件应用能力、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都是计算机技能或摄录像设备操作技能,看不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之专体现在哪里,无怪乎“钥匙特别多,管的是设备”是教育技术毕业生的真实写照。

(五)“失落”的专业核心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先后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教育应用、教育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等,但学者们研究提出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中,这些专业核心课程显得比较“失落”。

四、结束语

当前,虽然我国成功开设了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14],但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值得反思,认清当前社会需求,在关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及其以上层次的同时,对高职高专层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予以关注,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杨哲,钟生海.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J].安康 师专学报,2006,18(5):107-109.

[2] 王兴辉.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分析[J].职 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2):36-39.

[3] 钟大鹏,张艳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 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9-62.

[4] 王海燕,包德才.三年制专科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 甘肃高师学报,2002,7(5):106-109.

[5] 岑岗,孙晓勇,莫云峰.非师范类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16(增刊):50-52.

[6] 张靖方,孙大春.职高专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 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7):21-22.

[7] 刘跃明,梁金明.三年制教育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与整合[J].自 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171-173.

[8] 佟元之,蔡成军.五年制师范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班课程开设的实 践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62-63.

[9] 郭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中的多媒体教学体系[J].现代教育技术, 2000,(1):8-10.

[10] 姚小峰.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研析[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1,(4):130-131.

[11] 庞秀芳.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青年教师的现状及其培养策略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11-12.

[12] 代玉龙.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与企业新型培训师的培养[J].四川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7(4):101-102.

[13] 楼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2006,(7):43-44.

[14] 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 究,2005,(9):3-8.

*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编号:GS[2013]GHB0936);2014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4B-098)。

[编辑:郑方林]

电教媒体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语文面临古诗难教的背景下,阐述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呈现其美,运用信息化手段带来的课堂之新,以及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古诗教学的影响及反思。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古诗教学;具体应用

古诗教学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饱含诗的灵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数量较多,尤其是现今一年级所使用的部编版教材中更是增加了不少古诗。因此古诗的题材也较丰富,或思古、或讽今、或闲适、或悲伤、或旷达……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对学生情感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诗以言志”,教师应采用多种古诗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领学生徜徉于古诗的海洋,让学生透过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各学段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古诗教学方法。教学信息化系统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古诗的教学交互系统。教学互动系统为古诗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利用计算机信息对古诗网络学习信息进行管理,保证了网络学习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对网络学习信息的控制和管理更科学、效果更好。在信息化手段的引导下,古诗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及提升。但是具体应用还不到位,由此,本文对应用现状及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一、信息化手段在古诗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现状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中间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都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教会学生学习。低段教师普遍认为,他们在方法的选择上存在问题,许多教师面对一首古诗常常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该用什么教法让学生掌握古诗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興趣。

另外,有不少教师存在过度依赖教参和网上教案的现象,缺乏独立思考,不能结合学生学情选择恰当的古诗教学方法。最为重要的是,网上的教案鱼龙混杂,有些方法过于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古诗学习负担;而有的方法又过于常规,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还有一位教师指出,现如今有不少教师对古诗的研究浅尝辄止,甚至从未做过关于古诗方面的研究,古诗相关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另外,也有教师存在要求过高现象。他们在课堂上经常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课堂节奏较快,远远超过新课标规定的要求,未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时往往会喧宾夺主,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二、信息化手段在古诗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网站开发技术的快速进步,线上古诗学习逐渐发展为古诗学习者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家要借助互联网科技,给线上的古诗学习带来保障和服务。基于以上描述的现状,构建一个互动的古诗教学系统就非常紧急而且重要。

1.学生模块信息化教学应用

在对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小池》进行教学时,学生需通过系统进行该知识点的录入,管理员提供知识点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用户可以查看知识点。在信息检索模块里,学生可通过查找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小池》资料,通过该功能检索出不同的《小池》教学信息,进而达到查看信息的目的。此外,学生还可通过资料信息管理模块对《小池》教学资料进行学习,这一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的资料信息,通过该功能能够实现资料的上传、下载,进而实现不同账户之间能够共同查阅资料。在完成学生权限操作后,交流模块的嵌入可让学生实时在线,并对《小池》进行讨论学习,同时,学生能够指出本身不一样的问题,向教师提出,并解答教师指出的问题。

2.教师模块信息化教学应用

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小池》里,教师可通过整理学生资料管理板块,负责注册相关的资料,检测信息方面的注册,可能出现错误的信息注册,告知大家尽快修正,去除恶意注册的资料。此外,在《小池》知识管理板块里,这个板块是老师给出的知识点资料,带动学生探讨《小池》的古诗主题,老师能够管理、修正、去除各方面的信息。

此外,老师还能够检测学生提交的《小池》教学信息,提交古诗学习资料、查看、下载附件等。在完成《小池》的教学后,就需要进行公告。公告模块的主要意图是对于系统所有用户起到一个通知的作用,公告模块主要包括公告标题、公告内容和发布时间。在管理公告信息时,前台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到公告信息,进而实现通知的作用;模块设计原理如下:建立表格,调整适当的位置,拖入表单信息,出入文本框,按钮,做好标识;通过form表单可以对参数进行处理,之后通过SQL语句将参数插入到数据库中,即完成了公告的添加操作。同时,教师可以查询学生关于《小池》的问题信息,管理信息和回答学生问题。

在古诗信息化教学氛围里,基本上涵盖了许多基本的操控,它大致可实现普通的软件体系的研发,也会给第三方控件提供相应的帮助。笔者发现,凡是古诗教学出色的老师,除了自身也十分喜欢古诗,有着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诗词底蕴外,他们还对信息化教学方式有一定的理解,并希望自己能够做更多关于古诗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更好地提高古诗教学。因此,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古诗信息化教学能调动教学效率,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丹丹.电教媒体辅助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微[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8(10).

[2]陈洁玉.“生本”理念中的古诗教学实践:谈初中古诗教学“五步法”[J].西江教育论丛,2005(4).

[3]苏红.古诗组合式的创新古诗教学设计与思考[J].新作文(语文古诗教学研究),2018(9).

电教媒体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一体机、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教育信息化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本我,超越自我,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不断唤起形象,撞击思维,催发情感;在这样的课堂里,知识在建构中迁移,能力在迁移中发展,人格在发展中完善。

关键词:直观激趣;激发想象;培养创新意识;课堂延伸课外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一体机、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教育信息化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现以我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断为例来诠释:

一、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逼真的画面,品品生动的词句,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自己演示火车过青龙桥时是怎样爬上陡坡的,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放映火车过桥时的动画课件,此时学生就会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现代教学手段,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全文的教学难点不攻自破。“詹天佑真的太伟大、太杰出了,他怎么能想到这么好的方法呢?”生成是何等的精彩纷呈,真切而感人肺腑,这是学生激荡情思的自然流淌,是教师富有灵性召唤的彰显。

二、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想象的问题以及栏目,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趋向。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课后没计了这样一道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这是编者在寻唤学牛心中潜藏着的一种理性美、人性美。但是小女孩的生活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因此,问题提出时只有个别同学举手,其他学生都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表达什么?此时,我适时配乐展示了一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和学生们一起生活、学习、玩耍的图片。有了形象的积淀,有了文情的贯通,有了人性的呼唤,学生们的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由此喷涌的精彩生成难道还仅仅只是课文的延续?不,它是人性的窥视和显现,是人情的唤醒和期待。此时此刻的课堂,进行着最具挑战性,最有生命活力的对话和剖析,由此折射出来的殷殷情怀,师生难道能不感到震撼、受到启迪吗?

三、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创自由空间

新教材注重学生創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演示,把课本知识“活”起来,不仅能让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活跃课堂,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寓教于乐。如,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平时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并用电子图片、动画、文字的形式进行准备。课堂上,学牛们真是“八仙过海一各显神通”,运用白板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信息化的课堂,增添了学生的思维灵感和灵气,激发了创新热情和表现欲望,于是,学生情动了,思涌了,语活了。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动心的“随心所欲”中体验到创新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四、让语文课堂延伸课外

语文教学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教材都可作为教学内容。因此,教师不能做传统的“教书匠”,应成为用“教科书教”的新时代教师。如,在教《北京的春节》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我国各民族过春节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各地过春节的习俗有所了解:课堂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然后让学生借助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进一步了解了各地的民风民俗,把课堂延伸课外。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了提高,真正从生活中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的新情景。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本我,超越自我,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不断唤起形象,撞击思维,催发情感:在这样的课堂里,知识在建构中迁移,能力在迁移中发展,人格在发展中完善。愿我们的课堂都充满艺术美,让我们的学牛都享受到艺术的美。

电教媒体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地运用到课堂中来,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使作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声像媒体,创设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指导学生写状物文《我爱家乡的红杏》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课件。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屏幕上呈现一片红杏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悬挂在树上的红杏。成筐的红杏搬上汽车,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他们触景生情,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运用电教媒体积累材料,丰富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存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在《记~次体育活动》的作文时,学生虽然事先参加过拔河比赛、袋鼠跳等活动。但由于当时沉浸于赛事中,观察不够仔细。此时教师如果播放当时比赛实况的录像,让学生观看比赛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就能对全程了如指掌,之后再从面的观察切人到点,通过对某一典型人物的特写定格。引导学生对参赛者脸部表情、身体姿势、手脚的动作等方面作重点细致的观察,如此点面结合,学生再写起作文来便能言之有物,重点突出,而且能举一反三,将这种观察方法应用到写其他作文中去。

此外。还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比如,要求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的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这样,教师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

三、运用电教媒体,培养想象写作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音像刺激感官,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不仅能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使其认识得到升华。如在描写菊花时,有的学生在品种繁多的菊花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花黄叶绿的金丝菊。想象它的美丽,把它比成一个美丽的姑娘,细细的花瓣就姑娘那细长、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金发,一根一根向下倒垂着,多像那刚刚洗过头的少女,把头发随随便便地披散下来。学生这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文章便生动活泼了。

四、运用电教媒体评改作文,增强反馈实效

以往的作文修改,往往是老帅的一言谈。而且师生间反馈迟缓,等教师批阅完,最快也得一周。当作文本重新回到学生手上,学生的作文热情早就消失殆尽,教师的批改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作文的评析修改;其优势是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

首先,多媒体评改加快了速度,评改效果之好、效率之高是任何其他媒体都不可超越的。网络最大的优势便是功能庞大,快捷便利,教师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可通过网络随时将学生的习作呈现在自己面前,并根据教学需要任意切换给网上的任一位学生。当堂指导。当堂评议,事半功倍。

其次,网络评改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在网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可以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可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评议、自改、互改等形式,在微机上自行修改自己的习作。如遇集体错误。教师还可通过切换将文章显示在每一台学生机上,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修改使学生掌握修改方法。这种人人参与,共同评改的方式扩大了师生的交流,使学生相互受到启发,不仅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发布学生的优秀习作和教师的批改范例。通过不同字体、不同颜色区别原文与修改后的文字,学生一目了然。教学效果显著。

实践证明,电教媒体应用于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应用写作材料与方法信息,输出、反馈练习情况信息,优化教学效果。但是。电教媒体的应用绝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媒体的选择绝不能随心所欲:电教媒体展示的知识内容要与教材相对应,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如果单纯的为“哗众取宠”,则会事与愿违。

电教媒体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研究如何正确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我就谈谈自己在化学教学中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媒体;选择运用;学科素养

当前,科技飞速发展,各种科技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除了使用化学实验、结构模型、实物等外,多媒体软件、录像、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也正普及应用于化学教学领域,为化学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面对众多的教学媒体,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运用适合的媒体,使得课堂效率最大化呢?这是一线教师都会碰到的问题。

教学媒体通常指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主要由课本、粉笔、黑板等构成。它使用起来灵活方便,随心所欲,价格低廉,是教师必须能熟练运用的教学媒体,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受限制,基本只能靠学生读书、教师讲解进行,实行“一张嘴、一支粉笔、一个黑板”的模式。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教学媒体而言的,主要是指多媒体软件、录像、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先进技术。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使得课堂教学更为丰富多彩,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我对于教学媒体的选择、运用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由教学目标决定

化学现在被学生视为难学科目,许多化学反应及其现象与原理只靠传统教学方法呈现不但难以实现,而且十分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改变了这一状况。新课标将高中化学必修知识分成了五个主题,分别是: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无机元素化合物及应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无论选择哪种教学媒体,都是为了确保教学目标实现,不是为了做秀。

二、应使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的出现虽然解决了化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学媒体可以被完全摒弃。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媒体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老师在黑板上写推导过程,讲解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听讲、看老师推导过程,还需要结合自身思考,运用到多种感觉,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知觉更加深刻。若发现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存在盲點,也方便讲解,便于把控课堂的进程。若完全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产生的知觉较片面,感知也较肤浅。二者若能很好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将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从分子、原子等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物质世界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最大特点是从微观视角来认识物质世界。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形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核心素养,能从分子原子等微观层面认识物质。如果一味让老师讲述知识,学生缺乏观察、思考、内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就会对微观层面难以形成感性的认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微观过程得以放大,变得直观、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运用于学习物质结构

人的肉眼不能看到分子、原子结构,单靠老师上课讲解、书本上的图片,对于空间逻辑思维较弱的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利用动画、模型,可以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微观粒子的结构,更容易掌握物质的结构、运动特征。

如在有机化学基础入门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有机物的结构特征,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感觉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若在理论讲解过程中,能用动画展示有机物空间构型及成键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快融入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在学习二氧化硅、金刚石等原子晶体结构时,可用动画多方面展示金刚石、二氧化硅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对金刚石、二氧化硅性质的深入认识,从而加深其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说法的理解。同样,在进行晶体结构的教学时,对于一些典型的晶体,如NaCl、CsCl的空间构型时,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其空间构型及切割、旋转后的构型,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各离子在空间、不同平面的分布,促进他们空间逻辑思维的发展。又如学习金属晶体结构与物理通性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以及不同堆积方式形成的不同晶胞结构的特点,金属结构特点又决定了金属的物理通性等,学生在动画展示上就能较好的理解掌握。

2、运用于分析化学反应历程

化学反应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发生,学生时常感到难以理解、想象,不利于其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化学反应中原子是如何结合生成新分子的过程,展示化学反应的现象及规律,以一个宏观的视角理解微观世界。

如,在酸碱中和滴定中,会有一个pH突跃的存在,对此学生非常不理解,为什么PH值变化那么大,那酸或碱应该是过量很多,误差不就很大了吗,为什么说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可以指示终点?通过教师语言和文字描述,以及学生自身到实验室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利用手持技术来绘制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看到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使知识点更易于理解。同样,在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如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原理、有机化学中各种反应的机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与新键的形成,通过制作动画,学生可以看到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形成的过程、原子运动的情况,对反应实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如:酯化反应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在反应中酸和醇是如何断键、结合生成酯类物质,我们应用同位素原子来追踪,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非常形象生动。有机反应中有很多的这种反应历程,通过现代多媒体效果都非常好。

四、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弥补传统化学实验的不足

任何化学规律的发现和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化学实验,物质性质也是在一次次的实验后总结得到的。中学化学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要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提出观点,进行证实或证伪,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传统化学实验由于学校实验条件以及实验的安全性等问题,有部分实验难以完成:1、不好操作的实验:铜锌原电池构造和原理的实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实验,喷泉实验等。2、涉及有毒物质的实验,如Cl2、SO2制取及性质实验等,在实验操作中,凡是有毒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实验都不可避免有气体泄漏的情况发生,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事故;3、有危险操作的实验,如铝热反应。4、受学校条件限制的实验。如燃料电池实验;N2和H2合成NH3实验,等等。这些实验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是属于纸上谈兵的状况。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实验录像展示实验,还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Nobook软件,结合教室的白板进行模拟实验,尽可能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看到反应现象。除此之外,许多软件可以模拟化学反应,从选择装置和药品、搭建装置、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现象都可以模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

五、利用视频与现代多媒体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生活

化学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关系密切,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而新课标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把生产和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于教学中,凸显化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在实际教学还可利用多媒体视频呈现工业生产过程。中学化学中,溴、碘的提取,镁的提取及应用、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等内容都涉及工业流程,用多媒体将整个生产流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原来单调枯燥抽象的流程图具体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化学的实事新闻。化学除了带给我们很大福利之外,也造成了不少的问题,利用多媒体使同学们了解到化学带来的利与弊,有利于学生形成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由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学生尽快进入课程学习,也充分溶入了化学学科的素养精神。

总之,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没有一种教学媒体是通用的,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综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设备等,扬长避短,能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攻克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资料

[1]华汉芬,王鑫,赵一鸣.浅谈现代教学媒体的技术特性〔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9):1

[2]罗英.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网络课程制作的研究与实践〔D〕.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2014

上一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药物制剂专业论文